![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2024-202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61065/0-1735186527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2024-202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61065/0-17351865274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2024-202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61065/0-173518652744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2024-202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2024-202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按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在其它地方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每小题3分, 共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小题。
先秦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周游列国,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宣扬儒家精神,晚年回到鲁国笔耕不辍地整理古籍、教育士人,为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这种弦歌不辍、()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记忆,成为民族精神的( )。《周易》中言“ 甲 ”,呼吁人们以积极进取、明朗刚健的姿态,坚持不懈地追求高远的理想; 《论语》中言“ 乙 ”,强调人当志存高远,且对“仁”之大道的追求永不止息。。
先秦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民本追求。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论语》中对修身做出了不同维度的要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君子提高自身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更是提倡“ 丙 ”,为黎民百姓发出了最响亮的( )的呼喊; 荀子言“ 丁 ”。他们把重民、安民的种子埋在治国者心中,在后世结出民本思想的累累硕果。
1. 依次填入文中( )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薪火相传 底色 振聋发聩
B. 一脉相承 底色 振聋发聩
C. 薪火相传 本色 震耳欲聋
高二年级语文 第1页(共10页)D. 一脉相承 本色 震耳欲聋
2. 下列语句应填入首段末尾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力量所在,磅礴向上的奋斗进取精神,让中华民族历经忧患的风雨、饱尝沧桑巨变仍屹立不倒。
B. 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力量所在:磅礴向上的奋斗进取精神,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忧患、饱尝沧桑巨变仍屹立不倒。
C. 这种磅礴向上的奋斗进取精神,让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忧患、饱尝沧桑巨变仍屹立不倒,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力量所在。
B. 这种磅礴向上的奋斗进取精神,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忧患、饱尝沧桑巨变仍屹立不倒,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力量所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儒家思想虽然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客观上其“安民”“保民”的思想促进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B. 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其“安民” “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C. 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在客观上从长远看,其“安民”开保民考的思想加强了民本思想的发展。
D. 儒家思想虽然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4.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对应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A. ②①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高二年级语文 第2页(共10页)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自是者不彰相得益彰B. 自矜者不长 自矜功伐
C. 迩之事父 闻名遐迩 D. 天下归仁焉 返璞归真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恕”乎! 其坚不能自举也 B.人而不仁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为之于未有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D.民之从事 兄之不慈弟
7.从词类活用角度,下列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不贵难得之货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大败越人 D.故亏父而自利
8.从特殊句式角度,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1) 敏于事而慎于言 (2)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 仁以为己任 (4)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5)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6)此所谓乱也
(7)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8)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 (1) (2) / (3) (4) / (5) (6) (8) / (7)
B (1) (2) (3) (4) / (5) (7) / (6) (8)
C. (1) (2) (4) / (3) / (5) (7) / (6) (8)
D. (1) (2) (4) / (3) (5) (7) / (6) (8)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脆易泮 B.知者不惑
C.故不孝不慈亡有 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10. 下面所列文学常识相关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
高二年级语文 第3页 (共10页)A
《南华经》
道家
老子
春秋
无为而治
B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儒家
孟子
战国
四端说
C
《老人与海》
戏剧
海明威
美国
迷惘的一代
D
《百年孤独》
小说
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现实主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文王观于臧①,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 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②乎民有瘳⑨乎! ”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 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 ”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有删改)
注释:①臧:地名。②庶几:差不多。③民有瘳:民可以解除病痛了。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作状语,在里面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文王欲举而授之政 举:推荐
D.欲终而释之 释:舍弃,放弃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敏于事而慎于言
B.谓其君不能者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高二年级语文 第4页 (共10页)C.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当其无,有室之用
D.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 人而不仁,如之何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中“羞恶之心”是指明辨善恶是非曲直之心。
C.乙文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还接受文王旨令. 当晚就逃走了,终身再无消息。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第Ⅱ卷(共108分)
三、(24分)
15.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4分)
(2)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2分)
16.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分)
17.默写(9分)
(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2),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 为仁由己, 。(《论语·颜渊》)
(4)《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而“”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5),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高二年级语文 第5页(共10页)
(6) 其在道也, 。(《老子·第二十四章》)
(7)《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7分)
夜雨
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把意象的描写放在叙事之后,开篇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最真挚的情感。
B.诗歌前四句开门见山点出记叙对象,形式上两两相同,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
C. “隔”“结”两字都是冰凉的字眼,给人一种火热的恋人被生生扯开的感觉。
D.全诗没有比喻和用典,也几乎不受格律羁绊,表情婉曲,简妙大气,浑然天成。
(2) 诗句“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点染着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4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仙人掌
欧·亨利
一般而言,消沉的人最容易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而一个人能在脱手套这会儿功夫重温一下求婚的整个过程也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
特里斯戴尔伫立在他单身公寓的桌子旁,做的正是此事。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的陶罐,里面栽着一株形状奇特的绿色植物。它属于仙人掌的一种,长长的叶子宛如触手一般,微风拂来,不停地摇曳,似乎在向人招手致意。
高二年级语文 第6页(共10页)特里斯戴尔慢慢地脱着手套,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令人揪心的一幕仍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教堂里那一簇簇鲜花的芳香,丝丝缕缕,依稀可闻; 宾客们彬彬有礼的低声交谈言犹在耳; 而牧师那拖长语调的话语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挥之不去。它宣告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合了!
这沉重的一击让他陷入绝望,但他仍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失去她,又是怎么失去的。他突然发现自己正面对着以前从未正视过的东西——一个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纯粹的、真实的自我。他看到,以前穿在他身上那虚伪自负的华丽外衣如今破烂不堪,贻笑大方。
他看到,当她缓缓走过教堂的过道,走向圣坛,当那个男人牵着她的手时,她抬起头来凝望着新郎,目光里流露出的是幸福和安详。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遗忘了。这种目光,他也曾领略过,其中的意味,他自然心领神会.他的自负已经崩溃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没有……
可是,局面突然变得不可收拾。几个月前发生的事件又在他的脑海里一遍遍地回放起来。
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绕,沁人心脾。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
那天晚上,他把她请到自己的住处,向她炫耀自己非凡的经历。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弯曲,容貌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西班牙语,你怎么会懂得那么多?”
唉,卡拉瑟斯真是个白痴。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西班牙谚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毫无疑问,他为此感到过内疚。卡拉瑟斯是他的一位崇拜者,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特里斯戴尔所谓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
哎呀,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
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多么紧张! 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可是,出于女孩的羞怯,她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明天,我会给你答复的。”她说。于是,他,这位宽容而自信的胜利者,微笑地答应再等她一天。
高二年级语文 第7页 (共10页)第二天,他在房间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回音。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
两天后,他们在一个晚宴上碰面了。一阵寒暄过后,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关切; 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 最后,分道扬镳。他的过错在哪儿? 该怪谁呢? 此时此刻,谦卑的他在自负的废墟中寻找答案,假如……
公寓房间里,一个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把他拉回现实之中:
“你的白兰地可不怎么样。”这位偶然来访的朋友走到他身边,“哪一天到潘塔看我,尝尝老加西亚走私过来的那玩意儿。嘿,这儿还有一位老相识呢! 特里斯戴尔,你从哪儿弄来的这盆仙人掌? ”
“一个朋友送的礼物。”特里斯戴尔说道,“知道是什么品种吗?”
“当然知道,这是一种热带仙人掌,在潘塔每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喏,这上面挂着西班牙语标签呢。
特里斯戴尔笑了笑:“标签上写的是西班牙语吗?”
“是的。当地人想象,这种仙人掌的叶子是在向人伸手招唤,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
(选自《英语世界》,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特里斯戴尔因为失去“她”而感到痛苦绝望,感觉以前穿在身上曾经是那么华丽的外衣现在变得破烂不堪、贻笑大方。
B.特里斯戴尔“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是说“她”称赞他品行和才华的溢美之词,他实际上是根本不具备的。
C. “她”从他的态度上得到“暗示”就是“我不愿意把你带走”,因为他的态度上没有流露出相应的幸福、激动和热情。
D. “偶然来访的朋友”非常重要,不是他翻译出标签的内容,特里斯戴尔也许永远都找不到曾经困惑着他的问题的答案。
E.小说的语言朴素平实,在叙事中基本不用华丽的辞藻,有条不紊地按照事情发生的本来经过娓娓道来,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高二年级语文 第8页 (共10页)20.小说以“仙人掌”为题有何作用? 请简析。 (2分)
21.欧·亨利式结尾是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分析这篇小说结尾出现了怎样的意料之外? 为什么又在情理之中? (6分)
22.特里斯戴尔如果求婚成功,以后的生活会幸福吗? 请根据小说内容进行推断并分析。 (6分)
五、 (6分)
23. 下列引用的古诗文名句与情境契合的一项是( ) (3分)
A. 某校举办传统文化节,大家一致认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
B. 某校举办演讲比赛,参赛代表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一个锻炼口才的好机会。”
C. 校运会接力赛,主持人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希望大家相互配合,赛出好成绩。”
D. 高三成人仪式上,代表发言说: “‘少年心事当拿云’,让我们郑重许下自己的青春誓言。”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仿写。(3分)
《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新唐书》谈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都告诉我们:厉行节约,不可轻忽。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节约的美德,似乎被人淡忘。于是,有人把奢侈当作潇洒,将挥霍看成慷慨,在他们眼里,节约早已过时。要知道,节约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永恒的主题。物资短缺时代,节约是节衣缩食; 物质富足时期,节约是文明理性。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的资源,能发挥无限的价值。越是进步,越要节约,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节约并非吝啬,而是深谋远虑后的利弊权衡。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常常被误解为“吝啬”,请你仿照示例,根据上文内容完成三句仿写,揭示节约的意义。
要求:每句不超过10个字,句式与示例一致,内容不重复。
高二年级语文 第9页(共10页)
示例: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①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②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③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六、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李汉荣曾说:“我一伸手,一张口,就享用着大自然,就占有着无数人的劳动成果。即使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我也在享用着。我至少在享用这木头制成的床以及这棉被毛毯,而这都不是我创造的; 我同时在享受这和平宁谧的环境,而此刻,守边的军人正穿过一片丛林蹚过一条冰河……
难道活着仅仅是享用? 如果不是享用,那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 我听见万物都在默默地启示我——
蚕说,用一生的情丝,结一枚浑圆的茧;
树说,为荒凉的岁月撑起一片绿荫;
煤说,在变成灰烬之前尽量燃烧自己;
野花说,让你的生命开一朵锦绣的花。”
正值最美好青春年华的你,认为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
高二年级语文 第10页(共10页)
答案及简析
答案
1.A
2.C
3.B
4.D
5.D
6.D
7.C
8.C
9.D
10.B
11.A
12.B
13.A
14.D
15.(1)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2)文王于是把他当作太师。
16. 儒家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重视人的四端之心,强调通过个人修养的提升和道德的扩充来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如文王迎臧丈人而授之政,臧丈人却朝令夜遁,体现出道家认为治国应让百姓自然发展,不过多干涉。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者不惑
(3)而由人乎哉
(4)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5)故有之以为利
(6)曰余食赘形
(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8.(1)A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残灯、空堂、未晓的秋天、苍苍的风雨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思念之苦。②以景衬情,用残灯、空堂等意象,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因思念而独宿难眠的状态,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
15.B、C
20.①仙人掌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引发了特里斯戴尔对往事的回忆和对自己过错的反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仙人掌象征着 “她” 的爱情暗示,“唤人掌” 的西班牙语含义 “请把我带走”,暗示了 “她” 对特里斯戴尔的感情期待,而特里斯戴尔却没有领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1. 意料之外:特里斯戴尔一直不明白自己失去她的原因,直到朋友说出仙人掌的西班牙语名字 “唤人掌”(意为 “请把我带走”),他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她的爱情暗示,这是他意想不到的。
情理之中:①特里斯戴尔在与 “她” 的交往中,一直表现得自负、虚伪,接受 “她” 的崇拜却从不付出真心,没有真正理解 “她” 的感情,也没有给予明确的回应,所以最终失去她是符合逻辑的。②小说前文多处铺垫了特里斯戴尔对 “她” 的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隔阂,如 “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 等,为结尾的反转做了充分的铺垫,使得结局在情理之中。
22. 不会幸福。①特里斯戴尔是一个自负、虚伪且不懂付出真心的人,在与 “她” 交往过程中,他习惯了接受 “她” 的崇拜和赞美,却从不考虑 “她” 的感受和需求,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回应和付出。②即使求婚成功,婚后他可能依然会保持这种性格和行为模式,难以真正理解和关爱妻子,无法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夫妻关系,最终导致婚姻生活的不幸福。
16.D
24.①对资源价值的珍视
②对社会发展的助力
③对未来规划的考量
25.(作文略,需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立意、选材和写作,可从奉献、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等角度展开论述,文体不限,注意字数、不得抄袭套作等要求。)
简析
1.“薪火相传” 侧重于师生、学问等的传承,“一脉相承” 侧重血脉、文化等的传承,此处说精神传承,用 “薪火相传” 更合适;“底色” 强调基础、根本的色彩,“本色” 侧重本来的面貌,民族精神的根本用 “底色”;“振聋发聩” 强调唤醒糊涂麻木之人,“震耳欲聋” 侧重声音大,“振聋发聩” 符合语境。
2.C 项 “这种磅礴向上的奋斗进取精神” 承接前文,“让中华民族…… 屹立不倒” 阐述其作用,“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力量所在” 总结,衔接最恰当。
3.原句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 应放在 “儒家思想” 后面,“加强” 用词不当,应改为 “促进”,B 项修改正确。
4.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体现积极进取,符合甲处;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体现志存高远,符合乙处;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民本思想,符合丙处;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体现对民的重视,符合丁处。
5.A 项 “彰” 都是 “明显” 的意思;B 项 “矜” 都是 “自夸” 的意思;C 项 “迩” 都是 “近” 的意思;D 项 “归”,前者是 “称赞、称许”,后者是 “回归” 的意思。
6.A 项 “其”,前者表揣测,大概;后者代指 “它”。B 项 “而”,前者表假设,如果;后者表承接,就。C 项 “为”,前者是动词,处理;后者是认为。D 项 “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A 项 “贵”,形容词作动词,看重;B 项 “齐”,使动用法,使…… 整齐;C 项 “败”,无词类活用;D 项 “亏”,使动用法,使…… 亏损。
8.(1)(2)(4)是状语后置句;(3)是宾语前置句;(5)(7)是定语后置句;(6)(8)是判断句。
9.A 项 “泮” 通 “判”,分离;B 项 “知” 通 “智”,智慧;C 项 “亡” 通 “无”,没有。
10.A 项《南华经》是庄子的著作;C 项《老人与海》是小说;D 项《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11.A 项 “内”,通 “纳”,结交。
12.B 项 “其”,都是代词,他的。A 项 “于”,前者是 “到”,后者是 “在…… 方面”。C 项 “之”,前者是代词,它;后者是结构助词,的。D 项 “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假设,如果。
13.“典法无更 / 偏令无出三年” 句式对仗,中间应断开,“文王观于国” 是状语后置句,不能断开,A 项正确。
14.D 项甲文没有对比论证。
15.(1)“四端”“扩而充之”“始然”“始达” 等词要准确翻译;(2)“以为”,把…… 当作。
16.儒家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及 “四端” 角度阐述,道家从文王与臧丈人之事中体现的不强行干预角度分析。
17.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注意易错字。
18.(1)A 项全诗是先叙事,后抒情,意象描写在抒情过程中。
(2)从借景抒情和以景衬情的角度分析,结合具体意象阐述对表达思念之情的作用。
19.B 项 “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 是说他没有对 “她” 的感情付出真心,而不是不具备品行和才华;C 项 “暗示” 是指特里斯戴尔的冷漠让 “她” 认为他不爱自己,而不是 “我不愿意把你带走”。
20.从线索和象征的角度分析,结合小说内容阐述对情节和主题的作用。
21.意料之外阐述结局的突然性,情理之中从特里斯戴尔之前的行为和小说铺垫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22.从特里斯戴尔的性格特点出发,分析其婚后难以幸福的原因,如他的自负、不懂付出等。
23.A 项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强调文章要有文采,与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契合;B 项 “巧言令色,鲜矣仁” 强调花言巧语的人缺乏仁德,与演讲比赛锻炼口才不契合;C 项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强调有始无终,与接力赛相互配合不契合;D 项 “少年心事当拿云” 体现少年的壮志豪情,与成人仪式许下青春誓言契合。
24.①从节约对资源的珍惜角度;②从节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角度;③从节约对未来的规划角度,结合文段内容进行仿写,注意字数和句式要求。
25.作文需根据材料内容,深入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可从奉献、责任、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立意,选取合适的事例和论证方法进行写作,注意文体特征、字数等要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小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根据要求, 完成8~10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默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