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四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四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性学习,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为了更好地品味朗读魅力,小文想邀请好友小语的父亲来班级开展讲座。为此,特意发去一份邀请函。请阅读邀请函并进行判断。 在给小语父亲的邀请信中,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朗读大会邀请函
尊敬的小语父亲:
我是小文。一直以来,我久仰您在朗读方面的非凡造诣。现在我怀着诚挚的心,代表学校邀请您于本周一上午10:00莅临我校开展一场关于朗读的讲座。我深知此举有些唐突,若有打扰之处,还望见谅。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拙见,我觉得您的经验和才华若能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定能激发大家对朗读的热爱,还望您不吝赐教,热切期盼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
A.“莅临”是谦辞,用于欢迎别人到来,信中使用正确。
B.“久仰”是敬辞,用于表达别人对自己的敬重仰慕,信中使用错误。
C.“拙见”是敬辞,用于自己的见解,信中使用正确。
D.“赐教”是敬辞,用于请求对方给予教导,信中使用正确。
二、综合性学习
班会伊始,主持人带领我们初识“朗读”,请完成下列任务。
朗读,是一场声音的盛宴。当文字在舌尖酝niàng________,化作嘹亮的音符,仿佛在与世界应和。那抖擞的精神,透过声音传递着力量,驱走憔悴与疲惫。我们绝不去做那吝sè________的守望者,而是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朗读之声如黄晕的光,温暖而明亮。朗读,让心灵在书声中自由翱翔。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点亮生活,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酝niàng________ 吝sè________
3.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应和( )A.yīng;B.yìng 黄晕( )A.yùn;B.yūn
三、材料题
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选自《琐记》)
材料二:
“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选自《呐喊》自序)
4.材料一中提到“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在《琐记》中,S城人的典型是________。
5.材料一、二中反复提到“要去寻别样的人们”。
(1)结合材料,谈谈鲁迅出走S城的原因。
(2)结合《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目,选择一位在鲁迅求学之路上遇到的、启迪他走向文学之路的“别样的人们”,结合相关事例谈谈其对鲁迅的启迪。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1991年,新昌学者竺岳兵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经过多次考证,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使用“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名称。从此,“浙东唐诗之路”便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被确定下来。
②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寄情之路。这条路自钱塘江经绍兴,在绍兴境内经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整体上看,此地南边是巍巍会稽,北边是滔滔东海,中间是汤汤鉴湖,山水风光奇秀。另一方面,浙东山水还被“古人的古人”增添了一层文化韵味。这条无限风光的山水之路闻名于去唐未远的水晋,“南渡”的中原士族定居浙东,寄情于此间山光水色,不仅有谢公在此翠登险峰、纵情山水,还有墨遗兰亭、笑仳东山、雪夜荆溪……种种风流雅韵,为此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③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创作之路。追随谢灵运的脚步,既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仙”李白,也有青年时即入台越,壮游忘归达四年之久的“诗圣”杜甫,还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等名家。可以说,唐朝家喻户晓、名垂诗史的大诗人几乎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篇。
④浙东唐诗之路,___________。在无数璀璨诗文的唱和间,它如同一条文化纽带,沟通了大江大河、思想人心。南北文化在此交汇,中外文化在此交流,儒释道在此交融。这条文化纽带超越了地域、乡土、民族、宗教,体现出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⑤浙东唐诗之路,始于晋,盛于唐,流播于宋明,亦不绝于今。从2019年起,浙江开始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交流的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彰显。
⑥而今,重新踏上诗路,现代人也能与古人相对,将浩荡情怀寄予这片山水诗画,阔步长歌、欣然忘归,仿佛时间未曾经过,诗和远方都不再遥远。
(摘编自绍轩《浙东唐诗之路是条什么路》)
材料二
①唐代浙东诗中,占最大篇幅的是两类作品,一是记游之作,其所记之游,又表现得十分多彩,其中有隐游、方外游、宦游、壮游、漫游、神游、梦游。二是寄赠之作,其中又以送人观览山水、寻仙访道或皈依佛门者为最多。
②从以上两类诗歌作品中,我们大致可窥见浙东诗共同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
③一是崇尚自然。因为“山水含清晖”,所以生于斯、长于斯的诗歌也必然烙上清新自然的特征。而且,游憩于这一方山水的文人墨客大多物质条件比较优裕,他们有条件在明山秀水中怡养其性情,高尚其事业,磨砺其诗艺,因而他们笔下的自然较少幽冷孤寂之状。这里的自然美更多地包容着诗人的心灵感受,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自然美。
④二是宗教情趣。浙东是盛产仙话的地方,剡中是东晋大乘般若学的荟萃之地,天台山是我国第一处将印度佛教本土化、宗派化(天台宗)的所在,又是道教南宗的祖庭。以此为中心,周边集中了几处道家的洞天福地。在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成了具宗教情调的“有意味的形式”。唐代创作浙东诗的许多诗人本就是来追问这“形式”的深长“意味”——寻仙访道,净土求禅和在山水中寻找那率真、袒露的本我。
⑤浙东诗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这两个特征的关系可归纳为:诗中的自然景观为其表,宗教情趣为其里,超自然的宗教情趣、宗教理念常通过表面的对自然的讴歌传达出来,在这里,自然景物成了经过宗教精神净化的艺术。而诗歌本身,也已产生超越功利实用之上的审美愉悦之情。
(摘编自俞志慧《唐代浙东诗论略》)
6.请联系上下文,将材料一横线处补充完整。
7.在筹备班会时,小文和小语商议后决定设置“浙东唐诗之路”诵读环节。联系材料二,说说以下两首诗中的哪一首适合入选这一环节。
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①洲。
【注释】①白苹:指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象征离别之情。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唐·刘长卿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
8.小文、小语选择了《登雪宾僧家》这首诗作为诵读环节中的“宁波足迹”呈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登雪窦僧家
唐·方干
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
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
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谁能厌轩冕①,来此便忘机。
【注释】①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爵,这里代指官位、功名。
9.诗会环节结束后,主持人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总结。请结合材料内容,帮助主持人撰写结语,归纳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
四、阅读理解与欣赏
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作家进行介绍。史铁生这位作家令人印象深刻。
合欢树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⑨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0.
阅读文中母亲捡到合欢树后的情节,根据要求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梳理,并解答疑问。
11.本文的叙述平实质朴,但朴实的语言中却又饱含深情。
(1)声音可以再现画面,传情达意。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字中隐含的情感,请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
朗读设计参考角度: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2)请结合以上三句话中语气词的作用,分析1-3段中母亲形象的变化。
12.请联系前后文,分析画线句的作用(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回答)。
13.作者在第⑨段写道:“悲伤也成享受”。请联系《秋天的怀念》一文,尝试揣摩作者的情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支公①好鹤,住剡②东峁山③。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④。鹤轩翥⑤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支公:支道林(约314-366)水晋商酒。②剡: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县。③峁(àng)山:山名,在剡县之东,距会稽二百里。④翮:超上的硬羽。⑤轩翥(zhù):振翅:高举翅膀。
14.
请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
16.请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17.甲、乙两文皆出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请结合甲、乙两文人物语言,分析谢太傅和支道林的形象特点。
五、默写题
18.
经典诗句最能展现朗读魅力,请补全以下诗句,读出相应的情感。
六、写作题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也许是和亲人牵手在黄昏下散步的温情,也是郊外旅游时清风拂面的心头微动,也是在赶海时感受沙砾摩擦指尖的冰凉……每一个充满着快乐和活力的生命片段都值得我们珍藏。这些过往的记忆告诉我们:“生活如画,享受当下,笑对未来。”相信你对此也深有感触。
请以“享受生命中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主题鲜明,叙事具体,内容积极向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A.有误,“莅临”是敬辞,用于贵宾来临,不是谦辞。
B.有误,“久仰”是敬辞,用于自己对别人的仰慕,这里使用正确。
C.有误,“拙见”是谦辞,用于称自己的见解,不是敬辞。
D.正确,“赐教”是敬辞,用于请求对方给予教导,在这里表达希望小语父亲能来讲座教导学生,使用正确。
故选:D。
2.答案: 酿;啬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
酝酿(yùnniàng):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吝啬(lìnsè):指个人对自己的财产、物品、知识等过分看重。
3.答案: B;A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
应和(yìnghè):指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故选B。
黄晕(huángyùn):指昏黄不明亮。故选A。
4.答案: 衍太太
解析:
5.答案: (1)鲁迅出走S城的原因主要是对故乡旧人的失望。S城人的麻木、冷漠和虚伪让鲁迅感到压抑和窒息。他想要摆脱这种令人厌倦的环境,以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和思想出路。
(2)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是启迪鲁迅走向文学之路的“别样的人们”之一。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他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学习非常关心,仔细地批改鲁迅的讲义,对鲁迅的解剖图错误进行订正,还关心鲁迅的实习情况。藤野先生的这种认真负责、公正无私的品质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让鲁迅感受到了真正的师恩。更重要的是,藤野先生的关怀等因素促使鲁迅思考国民性的问题。鲁迅从“医学救国”的梦中醒来,认识到改变国民精神才是最重要的,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用文字来唤醒麻木的国民。
解析:
6.答案: 是一条文化融合之路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文章观点。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寄情之路”和第③段“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创作之路”可知,空内所填应是“是一条……之路”的句式。
再结合第③段“在无数璀璨诗文的唱和间,它如同一条文化纽带,沟通了大江大河、思想人心。南北文化在此交汇,中外文化在此交流,儒释道在此交融”可知,后文提到了浙东唐诗之路如同一条文化纽带,沟通了大江大河、思想人心,并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造力。这暗示了横线处的内容应该与文化交流、思想融合等方面有关。据此可将横线补充为:是一条文化融合之路。
7.答案: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适合入选。唐代浙东诗多为游记、寄赠之作,崇尚自然、富有宗教情趣。该诗从题目看是送别寄赠之作,“青溪、树下、云木苍苍”等词描绘了自然之景,“禅客”点明灵澈上人的身份是僧人,“闭关”则说明灵澈上人一心修行,隔绝尘世的状态,皆与宗教相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及材料内容主旨。
作答此题时,先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材料二所描述的浙东诗共同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再选择一首与浙东唐诗之路主题紧密相关的诗歌。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唐代浙东诗中,占最大篇幅的是两类作品,一是记游之作……二是寄赠之作……”,第③段“一是崇尚自然……”和第④段“二是宗教情趣……”可知,浙东唐诗之路的作品大多与记游、寄赠相关,且主题多涉及崇尚自然和宗教情趣。
《望江南》主要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江边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情景,通过“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等句子,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失望之情。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从题目中“送”一字便可看出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灵澈上人返回越中的情景。诗中“沃洲深处草堂闲”一句,提到了沃洲这一地名,刘长卿在诗中描绘的“青溪、树下、云木苍苍”,不仅展现了沃洲的幽静之美,还体现了诗人对浙东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向往。除此之外,灵澈上人是唐代著名的僧人,他精通佛法,有着深厚的宗教修养。刘长卿在诗中称他为“禅客”,并描绘了他“无心杖锡还”的归隐生活,体现了友人归隐山林、追求宗教情趣的意境。最后,诗中还提到“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描绘了灵澈上人穿着破旧的鞋子和衣服,冒着残雪回到日山的情景。这种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正是浙东唐诗中常见的宗教情趣和归隐情怀的体现。综上所述,《送灵澈上人还越中》更适合入选“浙东唐诗之路”诵读环节。
8.答案: ①对山寺之景的沉醉:诗歌颔联描绘秋日海景,山雾笼罩,展现山间傍晚景色的幽静与美丽,表达诗人对如此景致的沉醉。
②对世俗荣华的超脱:诗歌尾联中“轩冕”指官位、功名,泛指凡尘中的名利地位。诗人进入山寺便“忘机”,即放下对功名的执念,展现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③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对佛法修养生活的向往):诗歌首联“人烟远更微”极言山寺远离喧闹的人间,诗人心灵得到超脱,表达对如此归隐生活的向往。
④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生命的思考):诗歌颈联“众木随僧老”意为树木与僧人共老,展现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同时“高泉尽日飞”则展示了一种永恒不息的生命力,泉水的流动象征了自然界的活力和佛法的永恒。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内容及作者情感。
《登雪窦僧家》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描绘山寺景色的诗歌,小文和小语选择这首诗作为诵读环节中的“宁波足迹”呈现,非常贴切,因为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境内,是浙东名山之一,也是唐代诗人常常游历并留下诗篇的地方。
首联“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诗人描述了自己沿着曲折的山路攀登,前往山寺的过程。随着海拔的升高,人烟逐渐稀少,环境变得更加幽静。诗人通过“人烟远更微”的描绘,写出了山寺的偏远和寂静,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一种更加自由、宁静的生活方式。
颔联“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意思是:在秋天透过石头做的窗户可以看到远方的海洋;傍晚时分,山间的雾气湿润了衣裳。作者描绘了一幅既幽静又美丽的秋日海景,展现了山寺独特的自然风光,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山寺景色的沉醉和赞美。他仿佛被这片美景所吸引,心灵得到了净化。
颈联“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一句,诗人观察到山寺周围的树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而高处的泉水则终日流淌不息。这里,“众木随僧老”不仅描绘了树木的自然生长过程,也寓意着诗人对僧人修行岁月的感慨。而“高泉尽日飞”则象征着生命的永恒和自然的活力,与“众木随僧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树木的衰老和泉水的永恒,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生命的思考,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但同时也看到了自然界的活力和佛法的永恒,这种思考使诗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尾联“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中,“轩冕”指的是官位和功名,泛指凡尘中的名利地位。诗人发出感慨,谁能厌恶官位和功名(轩冕),来到这里便能忘却世俗的机巧和名利之心,他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诗人认为,只有真正放下世俗的束缚,才能在这里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种超脱世俗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据此作答即可。
9.答案: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一同领略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无限魅力与深厚文化内涵。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寄情之路。它以其奇秀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气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创作。在这里,他们寄情山水,留下了无数璀璨的诗篇,使得浙东的山水更加灵动、富有韵味。
这更是一条诗歌创作之路。唐朝的文学巨匠们几乎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这些诗篇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游历经历,更传达了他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同时,浙东唐诗之路还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它如同一条文化纽带,沟通了大江大河、思想人心,展现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而今天,当我们重新踏上这条诗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浩荡情怀和诗意远方。浙东唐诗之路不仅承载着古代文人的梦想与追求,更激励着现代人去探索、去创造、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条充满文化底蕴的浙东唐诗之路,让它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诗意家园!
解析: 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材料内容及撰写结语的能力。
作答此题时,首先需要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寄情之路……”,可知,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寄情之路,其自然景观为唐代诗人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为此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创作之路.……”可知,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诗歌创作之路,众多诗人在此地留下足迹和诗篇,这些诗篇不仅描绘了浙东的自然风光,还抒发了诗人们的情感与理想,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魅力。
根据材料一第④段“浙东唐诗之路,……体现出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可知,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融之路。这条路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文化在此交汇、交流、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人文氛围,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发展和包容性。
根据材料一第⑤段“浙东唐诗之路,始于晋,盛于唐……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可知,浙东唐诗之路不仅是一条历史久远的文化之路,也是一条承载着丰富文化遗产的路线。
据此结合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书写结语即可。
10.答案: (1)没有发芽。
(2)高兴了很多天,常去侍弄它。
(3)推脱不去看。
(4)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5)对比母亲和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可以发现,母亲对待合欢树充满了希望和关怀,她把这棵树当作一种精神寄托;而我当初并不在意合欢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母亲已经离世,我才开始怀念起与母亲有关的一切,包括那棵合欢树,从而感到深切的悔恨。
解析:
11.答案: (1)朗读设计:重音放在“惊惶”、“昼夜”、“直留神”,以强调母亲的担心和照顾;“怎么会烫了呢?”语调上扬,表现出惊讶和自责的情绪;“我还直留神呀!”语速稍慢,语气中带有无奈、自我安慰,体现母亲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这些设计能够突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面对不幸时的隐忍、坚强,让听众更能感受到母亲的情感深度。
(2)在第一句话中,“呢”显示了母亲对自己小时候成就的自豪,也透露出一丝炫耀的心态。第二句话中,“呀”反映出母亲在儿子受伤后的紧张与自责。第三句话中,“吧”则显示出母亲对于儿子未来的支持与鼓励,即使是面对如此境遇也没有放弃希望。
通过这些语气词可以看出,母亲年轻时有孩子般的好胜心,既可爱又自信,而我残疾后,母亲逐渐变得坚强、执着、隐忍,表现出母爱渐趋无私与深沉。
解析:
12.答案: 从结构看,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作者因为提到母亲而心情沉重,不愿再深入讨论的情节,引出下文关于合欢树和新生婴儿的描述。
内容上看,这句话是在说母亲离去后,生活仍在继续,新的生命在这个院子里诞生,并且和合欢树产生了联系。婴儿代表着新生和希望,而合欢树的影子则象征着母亲的爱和关怀。这句话通过两者的结合,暗示了生命在母亲的爱中得以延续和成长。
解析:
13.答案: 《秋天的怀念》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怀,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而《合欢树》中,虽然作者在重温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点滴中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关怀和期望,但母亲的离世成为作者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逐渐通过写作找到了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道路,在看到母亲遗留的合欢树后,他虽然涌起悲痛、愧疚的思念,但这棵象征着母爱的合欢树,也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和爱的传承,他在痛苦中汲取力量,让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所以这种悲伤也带有一种对美好回忆和生命思考的享受。
解析:
14.答案: (1)大体
(2)乘,趁
(3)摧残,伤害
(4)③
解析:
15.答案: (1)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和雪景)相比。
(2)有人赠送了支道林两只鹤,不久,小鹤的翅膀长成,时常想要飞翔。
解析:
16.答案: 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解析:
17.答案: 谢太傅:①学识渊博:谢太傅召集晚辈“讲论文义”,由景提出“大雪纷纷何所似”这一切景的问题,并能对谢朗、谢道韫的雪景描绘准确体会,体现其自身文采斐然、学识渊博。
②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文中“公欣然曰”“公大笑乐”可见他与子侄辈相处融洽,没有长辈的架子,能够和晚辈们一起享受雪天聚会的欢乐时光。
③善于启发、教育有方:谢太傅看到雪下得大了,便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这一问题引发了子侄们的思考和讨论,给了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他善于启发晚辈,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④对晚辈的期待,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太傅自豪地介绍谢道韫身份,对其才能自豪不已,寄托了对家族小辈能当大任的自豪。
支道林:①对自然生灵的痴迷:支道林说出“既有凌霄之姿”证明其见到了鹤的不俗,对鹤喜爱到不惜摧毁它的翅膀,其对自然生灵的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②善于反思:起初,支道林因舍不得仙鹤飞走而剪断了它们的翅膀,但看到仙鹤因无法飞翔而变得懊丧后,他能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说出“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放走了鹤。
③尊重生命自由:“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支道林认识到仙鹤直上云霄支道林最终认识到仙鹤有直上云霄、去见识更广阔天空的志向,便不再强行将它们留在自己身边,体现了他对生命自由的尊重,能够放下自己的私欲,让仙鹤去追求属于它们的生活。
解析:
18.答案: (1)乡书何处达
(2)归雁洛阳边
(3)小桥流水人家
(4)古道西风瘦马
(5)正是江南好风景
(6)落花时节又逢君
(7)峨眉山月半轮秋
(8)影入平羌江水流
(9)遥怜故园菊
(10)忧国忧民/战祸之悲/故园之思/向往和平(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9.答案: 例文:
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生活是一场奇妙的旅行,我们在其中穿梭,经历着无数的瞬间。那些美好的时光,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照亮了我们的生命,值得我们用心去享受。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轻柔地洒在脸上,那是一种美好的开始。我喜欢在这样的时刻伸个懒腰,感受着阳光带来的温暖,聆听窗外鸟儿欢快的歌声。那歌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晨曲,开启了充满希望的一天。起床后,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花香和泥土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刻,时间仿佛变得缓慢,我可以尽情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午后,阳光慵懒地照在书房的角落。我会捧起一本心爱的书,坐在窗前的椅子上,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随着书页的翻动,我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有时,我仿佛穿越到古代,见证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有时,我又置身于奇妙的科幻世界,探索未知的奥秘。书本像是一扇通往无数世界的大门,而我在这午后的时光里,自由地穿梭其中,享受着知识带来的乐趣和精神的滋养。
傍晚,和家人一起在公园散步是我最期待的时刻。我们沿着湖边的小径缓缓前行,夕阳的余晖将湖水染成了金色,波光粼粼。微风拂过,岸边的垂柳轻轻摇曳,像是在与我们打招呼。我和父母手牵着手,分享着一天的趣事。弟弟在前面奔跑嬉戏,他的笑声如同银铃般回荡在空气中。这一刻,没有烦恼,没有压力,只有亲情的温暖和陪伴的幸福。我们的身影被夕阳拉长,印在地上,仿佛一幅温馨的画卷。
这些平凡而又美好的瞬间,构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它们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些微小的美好。然而,正是这些瞬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快乐。让我们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发现和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因为它们是生活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它们教会我们珍惜当下,带着微笑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解析:
时间
合欢树的
生存状况
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
第一年
刚出土
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
第二年
(1)________
叹息,但不舍得扔掉
第三年
长出叶子,而且茂盛
(2)________
第四年
被移出盆,栽在地上
念叨,满含期待
时间
合欢树的生存状况
我对合欢树的态度
母亲去世后
开花
(3)________
现在
(4)________
后悔没去看看
梳理后的疑问
对比母亲和我对合欢树的态度,你发现了什么?
(5)________
①“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②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③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原文
解释加粗字
释义方法
差可拟
(1)_________
未若柳絮因风起
(2)_________
乃铩其翮
(3)_________
【成语迁移】铩羽而归;
置使飞去
(4)_________
【查询词义】①搁,安放;②立,建立;③赦罪,释放
朗读情感
诗词名句
思乡思亲
朗读《次北固山下》时,不由想起王湾漂泊在外,借归雁寄托思乡之情:(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朗读《天净沙·秋思》,要读出“枯藤老树昏鸦,(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中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知己之思
朗读《江南逢李龟年》“(5)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时,我们感受了“风景不殊,山河有异”的世乱时难,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朗读《峨眉山月歌》“(7)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时,我们跟随李白,秋夜行船,感受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
(10)___________
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一句“(9)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令人沉浸于悲痛之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十二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十二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