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审核、打印、校对:邓升宇、刘德高、肖杰、晏诗杰
一、单选题(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共35道题,每题2分,共70分)
夏季星空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是牛郎星、织女星和天津四这三颗亮度很高的恒星悬于夜空形成巨大的三角形(“夏季大三角”)。下图为夏夜星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及其与天津四的三角位置关系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夏季大三角”的三颗恒星应位于(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2. 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6倍,科学家推测在牛郎星周围可能有潜在的宜居带,寻找牛郎星系统中宜居行星的主要依据是( )
A. 有与地球相近的宜居温度B. 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C. 与牛郎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D. 能获得与地球上相同波长的可见光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牛郎星、织女星和天津四这三颗亮度很高的恒星,说明这三颗恒星距离地球较近,所以在地球上的人类在夏季夜空中容易被观测,河外星系距离地球过于遥远,不会如此清晰的被地球上的人类观测,D错误;地月系中没有恒星,A错误;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没有其他恒星,B错误;夏夜星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及其与天津四的三角位置关系,说明这三颗恒星就在银河系中,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有适宜的温度,A正确;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能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与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无关,B、D错误。 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6倍,与牛郎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的行星可能会温度过高,不适宜生物生存,C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了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于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存在。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莫霍界面以下B. 古登堡界面以下C. 岩石圈D. 地幔
4. 图中各圈层( )
A. Ⅰ圈层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B. Ⅱ圈层位于软流层之下
C. Ⅲ圈层是厚度最大的外部圈层D. Ⅳ圈层物质可能为熔融状态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震源深度22千米,由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之中,即莫霍面以上,不可能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2900千米以下)及地幔(莫霍面以下),ABD错误;岩石圈包括了软流层以的地幔及整个地壳,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岩石圈,C正确。故选C。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Ⅰ圈层位于地面上空,有云雨现象,应为大气圈,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图中显示,II圈层是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应为地壳,位于软流层以上,B错误;图中显示,III圈层包括海洋,应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大气圈是厚度最大的外部圈层,C错误;图中显示,IV圈层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地震横波不能穿过外核,因此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资料证明:中国的辽西一带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则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在其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下图为“辽宁古果”化石及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根据材料中信息推测,辽宁古果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 )
A. 森林B. 草原C. 沙漠D. 湖泊
6. 辽宁古果出现的地质年代( )
A. 蕨类植物繁盛B. 爬行动物盛行C. 哺乳动物盛行D. 早期鱼类繁衍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辽宁古果”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说明当时生存环境最可能是湖泊,D正确;沙漠、草原、森林是陆地环境,不会有鱼类生存,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国的辽西一带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 则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因为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是中生代,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B正确; 哺乳动物盛行在新生代,C错误;蕨类植物繁盛在古生代,A错误;早期鱼类繁衍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B。
【点睛】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下图为某登山队某年7月从拉萨到珠穆朗玛峰峰顶的行进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登山队登山途中均处在大气层的(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高层大气
8. 下列关于该大气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面短波辐射是该层的直接热源B. 集中了大气圈大部分水汽和杂质
C. 存在一定厚度电离层,利于通信D. 气温随高度升高降低,气流平稳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86米,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珠峰位于中低纬地区,所以没有超出对流层的高度,A正确、排除BCD。故选A。
【8题详解】
地面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B正确;高层大气存在一定厚度电离层,利于通信,C错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降低,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不稳定,D错误。故选B。
【点睛】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约12公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5℃;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总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现象最复杂的层次,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此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山东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成员进行月相及太阳高度的观测活动。2024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初五)17时55分,同学们用肉眼在天空中观测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完成下面小题。
9. 观察到的日、月同天景象位置示意图是( )
A. B.
C. D.
10. 过15天后,社团成员能够观测到的月相是图中的(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农历五月初五的月相是上蛾眉月,月相右边明亮,形状为一反写的英文字母“C”,蛾眉月出现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日落时出现在西方或西南方低空。则结合选项中四个图示可知,此时6月10日(农历五月初五)17时55分,同学们观察到的日、月同天景象位置示意图是图A所示,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过15天后,即农历五月二十,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月相为下蛾眉月,社团成员能够观测到的月相是图中的③,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月相变化口诀: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意为: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雾”和“霾”是对流层中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而成、悬浮在空中的微小水滴;“霾”是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为减轻“雾霾”影响,2013年以来全国打响了“蓝天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完成下面小题。
11. “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大气中的( )
A. 氮气B. 氧气C. 杂质D. 水汽
12. 以下四幅图中,气温变化特征最有利于“雾霾”扩散的是( )
A. B.
C. D.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霾”是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因此“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大气中的杂质,C正确,氮气、氧气和水汽,都是气态物质,排除ABD,故选C。
【12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B图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层的一般特点,无异常,没有逆温现象存在,对流运动活跃,空气流通性较好,有利于污染物扩散;ACD图中存在逆温现象,只是厚度位置有所差异,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霾也称为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呈现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如果某地气温低、地面气压场较弱,近地面风力小,冷空气活动小,那么近地面就会容易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出现异常,大气呈稳定状态,不利于污染物稀释和扩散,此时如果湿度较大,就易形成雾霾天气。
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中下部,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能量交换的重要空间。地面受热之后,通过热量传导、促进对流等形式加厚大气边界层。在河西走廊某气象站的观测表明,该地大气边界层在5月达到最厚;大气边界层增厚导致浮尘容纳的空间增大,沙尘多发,而浮尘的增加又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完成下面小题。
13. 与6~7月相比,该地5月大气边界层更厚,主要因为( )
A. 太阳高度较小B. 平均气温更低C. 土壤较为干燥D. 平均风速较小
14. 浮尘的增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主要因为( )
A. 太阳辐射削弱B. 地面辐射增强C. 大气辐射增强D. 地表反射减弱
【答案】13. C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与6-7月相比,该地5月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干燥,地面升温更快,促进大气对流,更易加厚大气边界层,C正确;太阳高度较小,温度低,由材料可知,气温低,对流弱,大气层边界薄,AB错误;由于河西走廊的峡管效应,5月(春季)平均风速大,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浮尘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抑制地面增温,抑制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抑制大气边界层的加厚,使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A正确;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对流旺盛,大气边界层厚度增厚,B错误;浮尘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降低,大气辐射也减弱,C错误;地表反射减弱,地表吸收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的对流强,大气层边界变厚,D错误。故选A。
【点睛】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区域。大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各种粗糙表面,如草、沙粒、庄稼、树木、房屋等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由于大气中的湍流而向上传递,并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达到某一高度后便可忽略。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厚度,它随气象条件、地形、地面粗糙度而变化,大致为300~1000米。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与大气向下的长波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其值越大,地面损失的热量越多。通常情况下,地面温度高于大气温度,地面有效辐射为正值。图为一科研小组利用设备记录的某地夏、冬季节某日晴天两种不同下垫面的地面有效辐射日变化情况图,a、b代表沙漠或绿洲地区。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甲表示夏季,a线代表沙漠B. 乙表示夏季,a线代表绿洲
C. 甲表示冬季,b线代表绿洲D. 乙表示冬季,b线代表沙漠
16. 若该地某天地面有效辐射出现负值,则该地当天可能( )
A. 空气湿度较小,地面辐射较强B. 沙漠与绿洲温差加大,对流旺盛
C. 夜晚晴朗大风,大气逆辐射弱D. 出现强逆温天气,空气质量较差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从图中坐标轴数值可以看出,甲地面有效辐射数值整体较大。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地面有效辐射大,因此甲表示夏季,乙表示冬季,BC错误;甲中a线数值较b线大,夏季时沙漠的温度高,地面有效辐射量大,故判断a线代表沙漠、b线代表绿洲,A正确,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地面有效辐射为负值表明地面温度低于大气温度,大气逆辐射强于地面辐射,从而出现强逆温天气,AC错误;出现逆温现象时,大气较为稳定,不易出现对流现象,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质量较差,B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但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
下图示意某年5月6日14时(图甲)和5月7日2时(图乙)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在图示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 北京B. 首尔C. 上海D. 台北
18. 从首尔的地面向上升高到500米,理论上( )
A. 风速减小,风向左偏B. 风速减小,风向右偏
C. 风速增大,风向左偏D. 风速增大,风向右偏
【答案】17 A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风向是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北半球向右偏转,读图可知,图甲时北京是东南风,图乙时北京是东北风,A正确;图甲时首尔是西南风,图乙时首尔是西南风,B错误;图甲时上海是东南风,图乙时上海是偏南风,C错误;图甲时台北是东北风,图乙时台北是偏东风,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受到地面摩擦力会有所减小,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减小,此时风力会有所增大,AB错误;首尔位于北半球,风向右偏,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①受气压带控制风力小,受风带控制或靠近季风源地风力大;②温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③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如果受山脉阻挡季风,风力小;④若风经过水面或裸地,摩擦力小,风力大。⑤受台风、海陆风或山谷风影响,风力大。
气象上通常用气球把探空仪器带到高空进行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测量。下图示意某高空气象站,某年11月份释放的探空气球,从近地面上升至万米高空的漂移数据(图中坐标表示水平方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此次探空气球升空过程中的盛行风向最有可能的是( )
A. 东北风——东风B. 东北风——西风
C. 西南风——西风D. 西南风——东风
20. 此次探空气球在升空过程中,运行方向略有变化主要是由于高空( )
A. 摩擦力减小B. 地转偏向力减小
C. 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D. 以上三力均减小
【答案】19. C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气球升空过程中的漂移方向,先向东北运动,再向东运动,可以判断其风向为西南风转西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受三个力影响,分别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而高空摩擦力减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导致气球在升空过程中风向不断改变,与近地面风向不同,A正确;地转偏向力的大小并不会随海拔变化而产生变化,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由水平气压差决定,受海拔高度影响小,CD错误。故选A。
【点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近地面的风向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高空风则可以忽视摩擦力的影响。
我国西北灌区常采用天然水渠灌溉,当地水渠改良后,水资源损耗明显减少。下图为该灌区内水渠改造前后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直接影响灌区内地下水水面变化的因素是( )
A. 径流B. 下渗C. 光照D. 植被
22. 水渠改良后,可使( )
A. 表面水域蒸发增强B. 底部土壤质地改善
C. 槽内水位高度降低D. 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答案】21. B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天然水渠改造前为泥质挡土,灌渠底部为砂质土层,渠内水流易下渗,导致水渠处的地下水水面偏高;改良后该水渠为水泥一体,渠内水流不易下渗,导致水渠处的地下水水面明显变低。B正确,与径流、光照和植被无关,AC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天然水渠改造后,水渠宽度变窄,水域面积减小,蒸发减弱,A错误。受水渠材质变化影响,下渗减弱,水渠槽内水位高度升高,C错误。水渠底部的土壤质地受成土母质影响,而水渠改造前后均为砂质土壤,没有变化,B错误。水渠内的水资源损耗减少,灌溉面积可能增加,使作物种植面积可能扩大,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1、地面性质: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沙质土壤利于下渗;2、地表坡度: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3、植被状况: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4、降水强度: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5、降水持续时间: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
2023年,新疆多地开春较历年同期提前10天以上,各地加强了融雪型洪水的防范,大量融冰随洪水而下易切割河岸、堆积堵塞河道。气温回暖较早,农民提早播种早春作物,覆盖地膜以保障农作物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农民播种早春作物时覆盖地膜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B. 蒸腾C. 地表径流D. 水汽输送
24. 新疆融雪洪水发生时,大量融冰随洪水而下切割河岸,反映了水循环( )
A. 影响区域气候和生态B. 可平衡地区之间热量收支
C.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 是海洋和陆地联系的纽带
【答案】23. A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播种早春作物时降水少,气温回升,覆盖地膜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作物生长,所以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而不是直接影响蒸腾、地表径流或水汽输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题详解】
大量融冰随洪水而下切割河岸,改变了局部微地貌,反映了地表径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C正确。并没有反映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平衡地区之间热量收支以及联系海洋和陆地等,ABD错误。故选C。
【点睛】覆盖地膜之后可起到保温、保水、保肥等作用,但具体的需根据不同的地区来进行分析。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地膜覆盖主要是保水。北方地区早春热量不足,覆盖地膜可保温。
住宅小区的造景设计丰富多样,有人喜欢绿植园林,有人热衷于建设水景,也有人喜欢旱溪景观。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比起人造水景,旱溪的特点是( )
A. 维护成本高B. 设计成本高C. 居民活动空间大D. 水资源消耗大
26. 旱溪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 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B. 减少暴雨带来的内涝
C.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 增加生物多样性
【答案】25. C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旱溪特点:生态、自然、节水、低维护成本。从材料信息中可以知道,旱溪是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所以与人造水景相比它的水资源消耗量几乎为0,D错误。人造水景虽然有水有景,但是如果在缺水的城市中,它的维护及使用成本就很高,而旱溪仅是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建造的,没有水,所以与人造水景相比即使是在水源充足的城市它的维护成本也很低,设计成本也低,AB错误。但由于没有水占用空间,居民可以在溪床步行,所以这并没有占用居民的活动空间,因此与人造水景相比,旱溪的居民活动空间大,C正确。故选C。
【26题详解】
旱溪一般没有水(不放水可步行),仅是模仿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这里并没有大量植被和水域存在,所以它并不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A错误;也不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C错误;更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D错误;但由于其地势较低,可以汇集雨水,这样可以减少暴雨带来的内涝,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旱溪的生态功能及特点。据图信息和水循环知识分析即可。
据估算,在气温低于或等于-4℃条件下,渤海海冰每天生成1.86厘米的厚度。下图为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内日平均气温≤-4℃日数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读图可知,渤海海域海冰( )
①沿岸多,中部少②由南向北递减③夜晚多,白天少④冬季多,夏季少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28. 若大规模开采海冰,可能使( )
A. 华北地区供水稳定B. 海洋生态环境改善
C. 近岸海水盐度升高D. 沿岸形成较大渔场
【答案】27. D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因冬季陆地放热降温快,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故海冰资源近海岸多、外海少(中部少),①正确;据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内日平均气温≤-4℃日数分布图可知,总体上日数等值线由南向北递增,但在莱州湾等南部区域,表现为北少南多,②错误;夜晚气温低于白天,夜晚更多,③正确;冬季水温低,渤海结冰,夏季水温高,没有海冰,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大规模开采海冰尤其是近岸地区,融冰期缺少淡水稀释使海水盐度升高,破坏海洋生态环境,C正确,B错误;大规模开采可能造成环境破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D错误;渤海结冰期有限,不是每天都结冰,无法给华北提供稳定供水,A错误。故选C。
【点睛】渤海是一个半封闭式的内海,海水较浅;辽河、海河、黄河等大量淡水的注入,降低渤海海水的盐度,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南下,降低渤海海域水温。
海水温跃层是指海水水温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水层。它像密不透风的“盖子”,阻止富含营养盐的深层海水向表层移动,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长。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海区不同季节水温随深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温跃层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为( )
A. 洋流运动B. 太阳辐射C. 人类活动D. 浮游生物
30. 如图所示,浮游生物数量从春季到夏季减少的原因是( )
①营养盐春季消耗多,余量渐少②海水温度渐高,浮游生物消失
③温跃层渐强,阻止营养盐上升④光合作用渐弱,生长速度减缓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29. B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温跃层随季节变化主要是表层水温变化所致,冬季表层水温低,表层水温与底层水温相似,因此温跃层不明显,夏季表层水温高,表层水温与底层水温相差大,因此温跃层最明显,春秋居中,而表层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导致了表层海水水温变化,也引起了温跃层的季节变化,B符合题意;图中温跃层季节变化与洋流运动、人类活动和浮游生物无关,排除ACD。故选B。
【30题详解】
春季水温回升,浮游生物繁殖生长加速,大量营养盐初浮游生物消耗,使得表层水体中的营养盐余量渐少,从而抑制浮游生物生长繁殖,到夏季明显减少,①符合题意;海水温度渐高,有利于浮洲生物生长繁殖,不会导致浮游生物消失,图中显示夏季时浮游生物并不没有消失,②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从春季至夏季时温跃层渐强,温跃层上热下冷的温度结构,抑制海水对流,阻止底层海水中的营养盐上升,使得表层海水形成贫营养盐水体,不利于浮洲生物生长繁殖,数量减少,③符合题意;从春季到夏季,太阳辐射增强,则有利于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不会渐弱,生长速度也不会减缓,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在赤道海域以外,一般在海面附近出现季节性温跃层,夏季旺盛,冬季消失,它直接反映着海面的热收支情况。
盐水楔是指在河流入海口处,密度大的海水沿河床底部侵入河口形成的界面清晰、形态稳定的楔形水体。下图示意河口盐水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盐水楔的变化特点是( )
A. 河口越宽,盐水层越厚B. 越深入河口,盐水层越厚
C. 盐淡水密度差大,入侵距离远D. 水下地形坡度大,入侵距离远
32. 盐水楔对河口附近的影响主要是( )
①冰期延长②地下水位上升③水质变差④泥沙淤积增多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31. C 32. D
【解析】
【31题详解】
盐淡水之间的密度差异是盐水楔形成的主要原因,密度差越大,盐水楔的推进距离也就越远,C正确。越深入河口,河水注入形成的淡水层越厚,盐水层应当越薄,B错误;盐水层厚度与河口宽度不一定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A错误;水下地形坡度越大,越不利于盐水入侵,入侵距离越近,D错误。故选C。
【32题详解】
盐水楔是由密度大的海水沿河床底部侵入河口形成的,这会导致河口附近的水体盐分含量增加,从而水质变差,③正确;盐水楔的存在和运动特性会显著影响河口的泥沙悬浮、输运和沉积。盐水楔产生的密度环流会加大底部涨潮流速,减小落潮底部流速,从而阻止河流底部泥沙向外海排泄,并加强河口外泥沙向内转移,导致河口地区产生淤积。盐水楔的入侵还会引起盐淡水交界处附近出现浑水泥沙浓度增大的现象,这也会进一步加剧河口的泥沙淤积,④正确;选项①冰期延长和②地下水位上升,它们与盐水楔的存在没有直接关联。冰期的长短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地下水位的上升则与地质、降水等多种因素相关,并不是盐水楔直接导致的结果,①②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盐水楔多出现在弱潮河口,如中国的黄河口、珠江口的磨刀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的西南水道等,长江口和闽江口也有出现盐水楔现象。盐水楔的存在会对河口环境产生影响。它可能会使河口航道淤积,是形成河口拦门沙的原因之一。同时,盐水楔区域的海水和河水混合在一起,营养盐类多,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使得整个河口地区的生物群落趋于复杂。
“赶海”是指人们在落潮时,到滩涂或礁石上采集海产品。图为2023年4月11日长江口附近潮汐水体流速、流向数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 长江口涨潮时的水流流向大体是向( )
A. 西北B. 东南C. 东北D. 西南
34. 结合水流特征分析,该地当日的高潮次数是( )
A. 1次B. 2次C. 3次D. 4次
35. 从安全性等方面考虑,该日长江口最适合赶海的时间段为( )
A 24时B. 8-10时C. 11-14时D. 21—23时
【答案】33. A 34. B 35. B
【解析】
【33题详解】
长江自西向东流,注入东海,涨潮时海水由海洋流向陆地,流向大致为由东向西。读图,结合图中方向标可知,右侧为东,左侧为西,即自右向左的箭头表示正确的涨潮时潮水流向,由图中流向箭头的指向可知,涨潮时海水流向为自东南流向西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4题详解】
由上一题分析可知,涨潮时长江口水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故当水流出现由东南流向西北即将再折向东南时,说明潮差最大,出现高潮读图可知, 21-3时和9-15时涨潮,故3时和15时左右出现高潮,B正确;3-9时和21-次日3时退潮,故9时和21时左右出现低潮,ACD错误。故选B。
【35题详解】
赶海是指人们在落潮时,到滩涂或礁石上采集海产品。读图,长江口落潮时,海水大致由西向东流,8-10时,由落潮转为涨潮,海水流速慢、水位最低,适合采集海产品,B正确;24时,海水由东向西流,为涨潮,潮水流速快,不适合赶海,A错误;11-14时的海水由东向西流,为涨潮,C错误;21-23时,已经涨潮且海水流速快,D错误。故选B。
【点睛】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涨落称为潮,夜间的涨落称为汐,总称“潮汐”。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例如,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潮时间大约是八月十五前后。
二、综合题(共2道题,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巴丹吉林沙漠中有数百个碧蓝澄澈的湖泊。湖泊和沙漠间形成的“湖陆风”显著程度存在明显的冬夏季节变化。图1为巴丹吉林沙漠局部湖泊群卫星图;图2为其中某湖附近气象站测得的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的日变化。
(1)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对巴丹吉林沙漠冬季湖陆风强弱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环节序号,按形成过程先后顺序填入相应的方框中。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③湖陆温差减小 ④湖陆温差增大 ⑤湖陆风更弱 ⑥湖陆风更强 ⑦冬季月平均气温在以下,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 ⑧冬季月平均气温在以上,湖水比热容大,水温比沙漠地温高
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2)据图2判断此时季节及一天中湖风出现的时间段。
(3)简述湖风对局地小气候产生的影响。
【答案】(1) ①. ⑦ ②. ③ ③. ① ④. ⑤
(2)夏季;11-21时。
(3)减小温差;增大湿度。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的湖陆风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近地面风向的判断及湖风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结合区域知识可知,冬季巴丹吉林沙漠所在区域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⑦),导致湖陆温差减小(③),近地面湖泊与陆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①),湖陆风弱(⑤)。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⑦③①⑤。
【小问2详解】
该日陆地上最低气温约22℃,最高气温约32℃,全天高温,由此判断此时为夏季。风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吹湖风即陆面为低压,湖面高压,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温呈负相关;读图2可知,湖面的温度低于陆面的时段为11时-21时,此时陆面气压低于湖面,吹湖风。
【小问3详解】
白天吹湖风时,湖泊的比热容大,气温低,可以降低白天陆地的温度,减小温差;风从湖面带来水汽,增加了大气的湿度。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海某季节某海域的底层出现水温较表层明显偏低的冷水团,称为为“黄海冷水团”。图1为该海域不同季节表层与深层的温度、盐度分布图。
材料二:黄海深远海的水产品品质较高。近年来,我国研制了第一个深远海水产养殖装备——“深蓝1号”(下2图),它利用黄海水温的变化在不同季节进行养殖网箱的深度调整,养殖冷水性三文鱼。“深蓝1号”的运行开启了中国深远海水产养殖业的新征程。
(1)根据图1分析“黄海冷水团”主要存在于_____季,此季节该海域垂直方向盐度变化特点为从表层向下盐度_____,相对其它季节盐度垂直变化_____。
(2)指出“深蓝一号”为保证三文鱼养殖水温适宜应采取的两项措施。
(3)分析黄海深远海水产品品质较高的原因。
【答案】(1) ① 夏 ②. 升高 ③. 大
(2)加强水温的实时监测;夏季网箱下沉确保低温。
(3)水温较低,生长周期长;水质好,污染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海海水温度、盐度及水产养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性质、农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
【小问1详解】
据材料“黄海某季节某海域的底层出现水温较表层明显偏低的冷水团”可判断,黄海冷水团出现时底层水温明显较表层偏低,读图1可知,夏季符合条件。据图1读出夏季海水盐度垂直方向变化为表层盐度比底层盐度低,且垂直变化更大。
【小问2详解】
三文鱼属于冷水性鱼,因此为保证水温适宜需要实时监测海水温度,寻找适合三文鱼生长海水深度;夏季水温整体较高,养殖网箱应向下沉以确保温度适合三文鱼生长。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远海水较深,温度较低,水产品生长较慢,生长周期长,有机物积累多,品质较高;深水区受污染明显比表层海水少,水质较好,水产品品质较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长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长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