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8:现代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江苏专版)

    专题08:现代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江苏专版)第1页
    专题08:现代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江苏专版)第2页
    专题08:现代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江苏专版)第3页
    还剩4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现代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江苏专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现代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江苏专版),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阅读,月光下的母亲,阅读理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解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1. 概括内容
    - 六要素法:找出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这些要素串联起来概括文章内容。例如,《背影》主要写了时间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后,地点在火车站,人物是“我”和父亲,起因是“我”要回北京念书,经过是父亲在车站为“我”送别的情景,结果是“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后落泪。
    - 标题扩展法:如果文章标题能体现主要内容,可以围绕标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为“作者回忆小时候在悬崖上被困,在父亲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的经历”。
    2. 人物形象分析
    - 言行描写法: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比如在《孔乙己》中,从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既想显示阔气,又有些拮据的形象。
    - 他人衬托法:通过文中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反应等来分析。如《藤野先生》中,通过日本“爱国青年”对藤野先生公正对待中国学生的反应,衬托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3. 理解句子含义
    - 抓关键词法: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整个句子。例如在《故乡》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关键词是“希望”和“路”,结合文章背景和上下文,可以理解为作者鼓励人们要勇于开拓新生活。
    - 联系主旨法: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出发,思考句子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如在一些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中,一些表达挫折和收获的句子往往和成长的主旨相关。

    二、说明文阅读
    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 标题分析法:很多说明文的标题就直接点明了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标题就表明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再从文中提炼出其特征,如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 段落归纳法: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对象,就需要逐段梳理内容,归纳出共同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例如在介绍多种自然现象的文章中,要找出这些现象的共性主题作为说明对象。
    2. 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 识别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如“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球体”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明确作用:举例子是为了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列数字能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生动;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更清晰。
    3. 理清说明顺序
    - 时间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文中会有明显的时间词,如“古代”“近代”“现代”等。
    - 空间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有明显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等。
    - 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等,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

    真题演练
    一、(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阅读。

    最近,芳圆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以“梅”为主题开展了跨学科学习,来看看他们的学习成果吧!
    展板一:梅之名片
    展板二:
    展板三:
    展板四:梅之史话
    1.结合所给材料,照样子给展板二和展板三加上主题。
    2.展板一“梅之名片”中依次介绍了梅的枝、 、花和 。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展板二中的两幅画都属于水墨画,都包含诗、书、画、印。
    B.《梅花三弄》和《踏雪寻梅》都表达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
    C.从展板四可知,南北朝以前人们根本不知道梅树会开花。
    D.隋唐时期,人们也会赏梅,但并不像宋代人那么重视梅花。
    4.此次成果汇报拟邀请其他年级的同学前来观摩,请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宣传语,力争吸引人。(一两句即可)

    二、(23-24五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阅读
    体操传奇“丘妈”
    ①一位48岁的乌兹别克斯坦女人,引爆了2023年9月杭州亚运的体操赛场。当她从跳马上稳稳落地的那一刻,14亿中国人为她鼓掌,只因为她叫丘索维金娜。在中国,她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丘妈。
    ②丘索维金娜1975年出生,从7岁起,体操就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13岁成为前苏联青少年全能冠军入选国家队,在国际大赛中多次获奖。1993年,她所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当时的训练条件非常艰苦,她却满怀热情,坚持使用老旧甚至不安全的器材训练,并开发了许多体操新技术。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6年,丘索维金娜为乌兹别克斯坦征战13年,赢得了70块奖牌,几乎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乌兹别克斯坦的体育天下。
    ③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丘索维金娜退役结婚,生下了聪明可爱的儿子,生活幸福美满。可在2002年,3岁的儿子患上了白血病,她和丈夫变卖所有家当也凑不够医药费。于是,27岁的丘索维金娜决定重返赛场,以赢得的奖金为儿子治病,这是唯一的办法。年纪太大,体力难支,要和比自己小10多岁的对手抢金牌,她开始了自杀式训练,挑战超高难度技术,狂练被誉为“死亡穹顶”的跳马招式。起跳、旋转、降落,每一次失误都可能摔成瘫痪,而这样的危险她每天要重复上百次。6年时间,她参加了12场国际大赛,每一场都全力以赴。摔倒了,爬起来,一句“你未痊愈,我不敢老”,感动了全世界。
    ④2005年,由于乌兹别克斯坦医疗条件有限,儿子病情加重。就在丘索维金娜即将绝望之时,德国体操界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为了赚更多的钱,也为了知恩图报,2006年她做出决定,加入德国国籍,出征北京奥运。消息传出后,乌兹别克斯坦国内议论纷纷,有人骂她是卖国贼、奥运叛徒。但为了救儿子,丘索维金娜甘愿背下所有骂名。2008年33岁的她披上德国队的战袍,站上了北京奥运赛场,为德国赢下了62年来第一枚奥运体操银牌。也就在那一年,更多人知道了她的故事,被这样的伟大母亲深深折服,亲切地叫她“丘妈”。
    ⑤面对如此执着的丘索维金娜,命运终于开始向她低头。儿子经过治疗完全康复了,这时候人们都认为,她该退役好好休息。但她却没有停下训练的步伐。2016年,丘索维金娜现身里约奥运会赛场,这一次她代表祖国乌兹别克斯坦出战。2021年已是46岁的她第八次参加奥运会,在她完成最后一跳时,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⑥丘索维金娜虽然早已超出普通体操运动员的极限,但她为了心中的热爱从不服输。只要站在赛场上,她就是体育历史上的伟大传奇。
    5.“你未痊愈,我不敢老”一句中,“你”指的是 ,“我”指的是 。这句话最想表达的意思是 。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丘索维金娜的体操运动经历。
    7.丘索维金娜“为了心中的热爱”从不服输。默读文中画线句子,从“老旧甚至不安全”“开发了许多体操新技术”等词句,体会到她热爱 ;从 等语句,体会到她热爱 。她“为了心中的热爱”,终于成为“体育历史上的伟大传奇”。
    8.有人曾说丘索维金娜加入德国国籍,并代表德国出征北京奥运是“奥运叛徒”“卖国贼”。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谈谈理由并分条表述。

    三、(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阅读。
    腊梅花
    汪曾祺
    ①“雪花、冰花、腊梅花……”我的小孙女这一阵老是唱这首儿歌。其实她没有见过真的腊梅花,只是从我画的画上见过。
    ②我的家乡有腊梅花的人家不少。我家的后园有四棵很大的腊梅,这四棵腊梅,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已经是那样大了。很可能是我的曾祖父在世的时候种的,这样大的腊梅,我以后在别处没有见过,主干有碗口粗细,并排种在一个砖砌的花台上,这四棵腊梅的花心是紫褐色的,按说这是名种,即所谓“檀心罄(qìng)口”,腊梅有两种,一种是檀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重白心的, :“冰心腊梅”,而将檀心的贬为“狗心腊梅”,腊梅和狗有什么关系呢?真是毫无道理!
    ③不过凭良心说,腊梅是很好看的。其特点是花极多——这也是我们不太珍惜它的原因。 ,这样多的花,就没有什么稀罕了。每个枝条上都是花,无一空枝,而且长得很密,一朵挨着一朵,挤成了一串。这样大的四棵腊梅,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的热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静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不过我们已经 ,每年都有一回。
    ④每年腊月,我们都要折腊梅花。上树是我的事。腊梅木质疏松,枝条脆弱,上树是有点危险的,不过腊梅多枝杈,便于登踏,而且我年幼身轻,正是“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时候,从来也没有掉下来过。我的姐姐在下面指点着:“这枝,这枝——哎,对了,对了!”我们要的是横斜旁出的几枝,这样的不蠢;要的是几朵半开,多数是骨朵的,这样可以在瓷瓶里养好几天——如果是全开的,几天就谢了。
    ⑤下雪了,过年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来,到后园选摘几枝全是骨来的腊梅,把骨朵都剥下来,用极细的铜——这种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把这些骨朵穿成插翼的花,我们县北门的城门口有一家穿珠花的铺子,我放学回家路过,总要钻进去看几个女工怎样穿珠花,我就用她们的办法穿成各式各样的腊梅珠花,我在这些腊梅珠花当中嵌了几粒天竺(zhú)果——我家后园的一角有一棵天竺。黄腊梅、红天竺,我到现在还很得意;那是真很好看的,我把这些腊梅珠花送给我的祖母,送给大伯母,送给我的继母,她们梳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互相拜年,我实在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9.联系上下文,把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司空见惯
    ②美其名曰
    ③物稀则贵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10.围绕腊梅花,作者写了童年的两件趣事: 、 。
    11.短文第③段画线句,“满树繁花”让人体会到 。“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又让我们感到 。
    12.关于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开头用小孙女唱的儿歌引出腊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B.第②段依次介绍了我家后院里腊梅种植的数量、时间、种类和粗细。
    C.第④段中“这样的不蠢”,是指横斜旁出的梅枝姿态优美,惹人喜爱。
    D.“腊梅和狗有什么关系呢?真是毫无道理!”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人们偏见的愤慨。
    13.结合短文(二)(三)和日常积累,想一想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都喜爱梅花,试着写出你的看法。(至少三点)

    四、(23-24五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阅读。
    最美的书包
    ①每当我看到现在孩子背着各式各样的漂亮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一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②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③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个花格子书包!
    ④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⑤“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⑥“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要求会给妈妈带来难处。妈妈没有再说话。
    ⑦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村口槐树下、磨盘边、家门口……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看到叔伯婶子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不过,只有他们在说笑,妈妈微微低着头,抿着嘴。看着妈妈那通红通红的脸就不难知道,婶子们又挤兑妈妈了。
    ⑧不知串了多少家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⑨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⑩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点吞掉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自尊,这道道匀净的针线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⑪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
    ⑫这是我的第一个书包,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个书包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丽的书包。
    (选用时有改动)
    1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寡言少语:
    谈天说地:
    15.“平静”一词在短文中出现了两次,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你从每个“平静”中读出了妈妈怎样的感情?
    第一次:
    第二次:
    16.文中画线的句子对妈妈串门时的场景,并对妈妈进行了细节上的描写,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17.说说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五、(23-24五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阅读
    父亲的香茗
    ①父亲爱喝茶,闲时,会坐在阳台上,依着午后暖暖的阳光,捧着一本书静静地氤氲在四溢的白色茶雾里。调皮的我总喜欢钻到父亲的怀里,被父亲用他那胡子扎得“咯咯咯”地笑,闹完后也会傻傻地捧来自己的小杯子,去斟上一杯。儿时的我是不喜欢茶的味道的,涩涩的,喝完后冲父亲笑笑,摇摇头不肯再尝第二口。
    ②我在茶雾中浸润长大,在习惯茶的涩味后,竟慢慢喜欢上了茶的清香。于是,每逢周末的午后,我常常与父对坐着,一起品茶,一起看书,一起讨论,一起开怀大笑。(A)
    ③岁月渐渐在父亲的双鬓蔓延苍凉,在我的双眸堆积成长,我终于要赴疆工作了。父亲再次和我一起坐在了茶几旁。嗅着熟悉的香味,我的心底竟有着些许酸楚。良久,父亲托起茶壶,往我的小茶杯中续茶,茶水溢了出来,但父亲似乎依旧没有要停止的意思。“溢出来了!”我惊呼。父亲微微一笑,放下茶壶,端起自己的茶杯轻轻一抿,说道:“知道我为什么会在你那已经满了的茶杯中续茶吗?”我茫然地摇摇头。“在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样自信而意气风发。我们经常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张扬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周围一些最珍贵有用的建议和忠告!所以,今后请教他人时一定要先清空自己,要将自己头脑中一些固有的观点、固有的成见先抛却,若是带着满脑子自己的观念,那就如同那已经满杯的茶,怎会装得进他人的建议与观点呢?”(B)我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④工作后,我试着收敛自己的锋芒,试着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前先学会倾听,试着慢慢地将自己更好地沉淀。
    ⑤如今,每次闻到熟悉的茶香,我总会想到家乡的父亲和他手中端着的那杯香茗,然后,幸福地嘴角上扬……
    18.短文写了“我”与亲相处的哪些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分条写下来。
    场景①:儿时,
    场景②:长大后,
    场景③:赴疆工作前,
    19.抓住关键词语,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读短文第3自然段填写体现“我”情感变化的词语和变化的原因。
    20.读文中画线的句子选择其中一句作批注。
    我选择 句。我的批注:
    21.联系全文体会短文结尾的特点,写下你的发现。

    六、(23-24五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月光下的母亲
    ①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
    ②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我都吃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我母亲做的鸡蛋手擀(gǎn)面。我们学校只有在每月月底两天放假,其他时间学生都在学校寄宿。每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都会为我做一碗鸡蛋手擀面。
    ③我坐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机动车的影子,我只好徒步回家。
    ④天上的月亮真大,地上一个行人也没有。[A]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
    ⑤走到四流山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影正将一垛又一垛的麦子奋力抽打在木桶上。
    ⑥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赶在入秋时将全部的谷子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⑦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下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
    ⑧我哭了。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我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
    ⑨我哭了,号啕大哭。
    ⑩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供我上学……[B]等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而是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也被我全然抛到脑后。
    ⑪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就算这样,我也决计不回头。
    ⑫茫茫月光下,乡村公路上寂静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我徒步30多里路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
    ⑬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为什么哭,但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⑭从昨晚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我径直向教室走去。
    ⑮我以前只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那一晚,我知道,也有人顶着月光干活。
    22.短文描绘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小标题,写在横线里。
    撒谎请假回家→ → →坦白真相认真学习
    23.短文第⑨自然段中说“我哭了,号啕大哭”。你读懂“我”为什么而哭吗?联系上下文,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24.短文第④⑩自然段同样都写到了“走”的动作,但是作者内心想法却不同。
    [A]处,“我”在想: ;
    [B]处,“我”在想: 。
    25.下面这段话中的加点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写一写你的体会。
    “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供我上学……”

    2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短文以“月光下的母亲”为题好在哪里。

    七、(23-24五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阅读理解。
    花边饺里的母爱
    肖复兴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A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让妈妈吃得开心的唯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B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27.作者围绕“花边饺”描述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8.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1)“两军对奕”是指
    (2)“花招”通常指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等。但在短文第2段中指 ,在第9段中指 。
    2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描写生动,非常有趣,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加以赏析。
    我选择的是 句,我觉得这句话 。
    30.文章感情真挚,描写细腻,从神态描写中就能够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第2自然段中,妈妈“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请你猜一猜,这时妈妈会怎么想?

    31.阅读短文,我知道了妈妈为我们包“花边饺”的真实意图是( )?
    A.妈妈觉得花边饺好看B.妈妈喜欢吃花边饺
    C.妈妈想让我和弟弟多吃点饺子D.妈妈想让我和弟弟吃肉馅饺子
    32.短文以“花边饺”为题,在这花边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简要描述当时的场面(不少于50字)。

    八、(23-24五年级上·江苏淮安·期末)阅读理解。
    品春
    ①山里人品的第一口春就是鲜嫩的香椿芽。
    ②香椿树在春日里泛着紫红光泽的嫩芽,是报春的使者。那芽丰厚娇嫩绿叶红边,状似鸡毛毽子,一般五成六被为一株,外观浅棕色,遇熟呈绿色,初闻异香扑鼻,食之馨香可口。
    ③我老家沂蒙山区,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我有香椿树,三月的微风吹开春天的门扉,气候渐暖,香椿树枝丫的顶端就冒出了一个个赤色的鲜嫩小芽。春天各家炒的第一把香椿芽,春味浓烈,左邻右舍都能闻得到,诱惑着行人吞口水。
    ④记得早年我家也有棵香椿树,树干弯曲苍老,树皮皴(cūn)裂多疤,有三尺粗,长到两米多高,就努力让它分权,这样树形好看也便于采摘香椿芽。
    ⑤采捕香椿芽,是十分虔诚和圣洁的事情。通常头天晚上先给香椿树浇饱水,让它吸收足够的水分,第二天采摘的时候,香椿芽会更加鲜亮。清晨太阳刚露出山头、露水未干的时候采摘时机最佳,从香椿树上轻轻采摘一段段香椿芽小心地放在篮子里。清明前后,香椿树被头长满了第一茬香椿芽,每棵树的香椿茅口味不同,家人就合计着哪天摘、摘多少,尽享这纯天然的美味。
    ⑥香椿芽越摘越旺,刚采了一茬,一周时间就能又蓬勃地长出新的一茬,第二茬的香椿芽就不那么嫩了,颜色也变成绿色,把最嫩的那部分采下来,吃法也有不同,通常的吃法就是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还有拌凉面。真吃不了或者舍不得吃的香椿芽,便被腌制。腌制好了,三五天即可食用,能保存大半年。
    ⑦后来,我到外地求学读书,便离开了家乡原野上熟悉的香椿树,那关于香椿的情景,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只能在梦中重温。
    ⑧春日里我多次在城里找饭店再品尝香椿芽,无论怎么做,那口味永远没有老家香椿芽那独特的味道。
    ⑨最近这次搬家,开春时邻居送给我一棵小香椿树苗。我和妻子把它栽在小院中,精心呵护和照料,树苗长得很快,不久就发出了枝芽。那小香椿树直直地挺立着,伸展出光滑的枝杈。为了给它更大的生长空间,第二年春天,我们又把它移到了院墙外。那天黄昏,我在刚刚发芽的香椿树旁凝视许久, (此处不写字)
    ⑩每到春天,驻在心窝里的情感就会像香椿树一样发芽,伸展一树美好记忆,品得无限春光……
    33.读第②自然段,作者从 颜色 、 、 三个方面对香椿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了对香椿芽的喜爱之情。
    34.阅读第⑤—⑨自然段,围绕“香椿”写了哪几方面的事?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完成思维导图。
    → →念香椿芽→种香椿树
    35.阅读时,抓住关键语句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第⑤自然段,只要抓住“ ”这句话,就能把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36.读第⑨自然段,“那天黄昏,我在刚刚发芽的香椿树旁凝视许久”,从所学的内容想开去,作者会想到关于香椿的哪些人、事、景呢?请展开想象,写在横线上
    37.读第⑩自然段,联系全文内容想想“驻在心窝里的情感”指的是 。
    九、(23-24五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时光”随手拍摄影大赛
    大赛自四月开办至今,已收到不少读者的精彩作品。我馆拟筹备“阅读时光”随手拍展览。大赛投稿时间延长至2024年1月30日。优秀作品将在我馆展览会上进行展示。
    投稿内容:围绕“阅读时光”主题进行拍摄
    投稿方式:发送图片原文件及作者姓名、联系方式至邮箱:tushuguan@163.cm
    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奖金500元二等奖(2名):奖金300元
    三等奖(3名):奖金200元优秀奖(10名):奖金100元
    主办单位有权展出和宣传所有参赛作品,不再另付稿酬。
    市图书馆文明创建小组(宣)
    38.本次摄影大赛的主题是 ,投稿需要发送的资料有 。
    39.根据以上海报通知,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展览上所展示的照片是读者的投稿。
    B.摄影大赛原本就定在2024年1月30日截稿。
    C.参赛者如果获奖,除了获得奖金外,还能得到一定的稿酬。
    D.主办单位有权展出参赛的部分作品。
    40.请你写一句和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

    十、(23-24五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阅读理解。
    ①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的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的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②“奶奶,太阳是住在什么地方呀?”
    ③“是住在金山上的吧。”
    ④“去太阳上有路吗?”
    ⑤“当然有的。”
    ⑥“啊,那怎么个走呀?”
    ⑦奶奶笑着,想了想,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咱们一块来种园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什么就会知道了。”
    ⑧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休了就在家耕作这块园地,她的话我们是最信的。到了园地,我们松了松土,施了施肥,妹妹种了一溜眉豆,弟弟种了几行葵籽。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埋在篱笆边上,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10天之后,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高兴地大呼小叫。奶奶就让我们5天测一次苗儿的高度,插根标记棍儿。有趣极了,那苗儿长①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②出一大截来;一个月后,插到6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噌噌长得老高了。
    ⑨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迹象。我们又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
    ⑩这却使我们莫名其妙了。
    ⑪“傻孩子!”奶奶说,“苗儿5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顾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
    ⑫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每一棵草呀,树呀,就是一条去太阳的路吗?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
    ⑬奶奶说:“是的,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正是在这种翠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⑭我们都静静地听着,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着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⑮“那我们呢?”我说,“我们怎么走呢?”
    ⑯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
    (贾平凹《太阳路》,有删改)
    41.“那苗儿长①(zhǎng cháng)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②(zhǎng cháng)出一大截来。”结合句意,在括号中给正确的读音打“√”,再分别说说划线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长”的含义。
    ①那苗儿长得生快: ②一次比一次长出一大截来
    42.“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是因为 ;种子发了芽,我们“高兴地大呼小叫”则表现了“我们” 的心情。
    43.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奶奶说:“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这里的“太阳”是指 ,而“太阳路”其实就是指 。
    44.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是比喻人生的路上会遇到 ,我们应当 。作者把奶奶的这段话写在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十一、(23-24五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文学性阅读与鉴赏
    一牙儿老月饼
    ①又是一年中秋到。走上街头,商铺里花花绿绿精美包装的月饼,丝毫引不起我半点馋欲。那种个大、馅硬、越嚼越香的家乡手工老月饼,着实令人念念不忘,那丝丝的甜香,仿佛又把我带回小时候中秋夜吃月饼。
    ②老月饼包装很简单,但做工却毫不含糊。一斤四个,足斤满两,上称一称,一个就是二两五。透着油色的淡黄草纸裹着月饼,上附一方红纸,印有“中秋月饼”,红纸外边是纸绳系着一个“十字”扣,这就是记忆中的“五仁”月饼。
    ③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老枣树下等待月亮出来。蛐蛐不停地鸣叫,我无心细听奶奶讲“吴刚嫦娥”的故事,一心盼着月亮快点出来。我们等啊等,月亮终于慢腾腾地爬上了树梢。
    ④母亲把藏在粮缸中的月饼拿了出来,抖开细细的纸绳,剥掉油乎乎的草纸,蜡黄幽香的老月饼露了出来。拿出切面刀在月饼上一番比画,按等份切开。依照家乡的风俗习惯,要先给已故的爷爷供奉一份。趁着父亲闭目祈祷,我像馋猫一样想叼上开溜,父亲察觉异样,黑着脸要揍我:“爷爷还没吃,你都抢着吃!”奶奶拦住打起圆场:“吃就吃了,先吃后供享,儿孙往上长。”
    ⑤我手捧着硬邦邦的月饼,一小口、一小口地啃着,慢慢咀嚼着,让嘴巴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冰糖和果仁的香甜。
    ⑥慈爱的奶奶在门口喊住我,把她手里的一牙儿月饼掰一大块儿塞给我,自己只掐一点放连嘴里,凹陷的双腮一瘪一瘪地搅动着,只能靠牙床和舌尖品着月饼的幽香,惬意地享受着孙男娣女绕膝的欢笑。
    ⑦多少年过去了,奶奶和母亲相继离世,如今想起依然难以忘怀,年年中秋,总会想起那带有青红丝的老式月饼。
    ⑧也许,对老式月饼的怀念,不仅是怀念那种味道,更多的是其乐融融的那份亲情,那份渐行渐远的乡愁和如今衣食无忧的感动,这些都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氤氲荡漾在岁月的记忆中。
    45.下列是老月饼特点的一项是( )
    A.包装精美B.香甜软糯C.做工含糊D.足斤满两
    4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子写明了现在商铺里的月饼引不起“我”馋欲是因为包装不好看。
    B.第③自然段中“蛐蛐不停地鸣叫”如同催促一样,巧妙地写出“我”盼月出的急切。
    C.第③自然段中“我”无心细听奶奶讲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不好听,“我”不愿意听。
    D.第④自然段中“打起圆场”指奶奶调解“我”和爸爸的纠纷,不赞同我抢先吃月饼。
    47.下列对于文章题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牙儿老月饼”中的“一牙儿”是数量词,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以删掉。
    B.“一牙儿老月饼”中的“老”与“新”相对,仅指这种月饼的制作工艺很传统。
    C.“一牙儿老月饼”指的是“我”儿时记忆中的五仁月饼,其味道令“我”难忘。
    D.“一牙儿老月饼”中饱含了“我”对老月饼味道的怀念,对亲情、家乡的怀念。
    48.第③-⑥自然段分别回忆了童年中秋夜的四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一写。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奶奶掰月饼给我
    49.请用“﹏﹏﹏”画出第⑥自然段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细节,写写阅读体会。

    50.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写写。

    十二、(23-24五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阅读
    香椿的味道
    ① 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 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 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 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 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 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漫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中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 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5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第① 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近水楼台:
    52.文章以“香椿”为线索写了四个部分的内容,下列排序正确一项是( )
    ① 扒香椿 ② 炸香椿 ③ 吃香椿 ④ 盼香椿
    A.① ② ③ ④B.④ ② ① ③
    C.④ ① ② ③D.④ ② ③ ①
    5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及的“暗红”指香椿芽已经变老。
    B.“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写出了作者小时候非常贪吃。
    C.母亲带来的嫩香椿芽嫩到“可惜”,说明母亲总想把最好吃的留给“我”。
    D.吃上母亲炸的干香椿,夏天的炎热就消失了,是因为干香椿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54.读读文章第④自然段妈妈为“我”炸香椿鱼儿的场景,谈谈你的感受?

    55.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十三、(23-24五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阅读理解。
    材料一:
    我国城乡儿童阅读情况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有2.5亿儿童,其中1亿在农村。《2022年乡村小学阅读状况调查报告》通过26万份调研样本呈现了他们的阅读现状:乡村小学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3.27本,这数字甚至不到全国同年龄段群体的平均水平(10.32本)的一半。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乡村小学生之所以看书更少,并非是因为缺乏阅读兴趣,上述报告数据显示86.7%的人都表示喜欢阅读课外书。其中有近半数(46.7%)表示喜欢阅读,“但不经常看”。喜欢但不经常看,这看似平淡的表述背后可能是无数“求而不得”的故事。图书资源短缺成为乡村儿童阅读受限的首要原因。调查显示,74.58%的乡村儿童在“阅读受限”的原因中选择了“图书设施不足、资源有限”。接近一半以上的乡村儿童,居住地3公里内没有任何图书设施(如,书店、公共图书馆、移动书屋等)。仅有的书店多以教辅类书籍为主,同时,受家庭经济状况和认知所限,很多父母给孩子买的书也多是习题集、作文书。
    56.根据两则材料,你同意以下说法吗?同意打“√”,不同意打“×”。
    (1)乡村小学生看书更少,是因为他们缺乏阅读兴趣。( )
    (2)74.58%的乡村儿童认为他们“阅读受限”的原因是“图书设施不足、资源有限”。( )
    (3)接近一半以上的乡村儿童,居住地3公里内没有或只有1家图书设施。( )
    (4)很多乡村儿童的父母大多会从孩子的阅读兴趣出发,购买习题集、作文书。( )
    57.小明同学在阅读完两则材料后进行了梳理,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58.我校组织学生和乡村小学开展“手拉手”爱心阅读帮扶活动,面向全校同学募捐图书。如果是你,你愿意捐出哪本书?请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阅读收获等角度出发,写下你的推荐理由:

    十四、(23-24五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跳白
    ①作为一种捕鱼方式。“跳白”几乎失传了。只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每每看到点点渔火在微漾的湖面上闪闪烁烁,我不知怎的总会想到“跳白”,并且固执地以为,这种原始的诗意的捕鱼方式一定是个落魄的文人发明的。
    ②造一条长长的、扁扁的、微翘、低舷的渔船,把船舷的一侧涂白了;再把早已预备好的篾片一根根插上,这篾片当然也是涂白了的;另一侧呢,则扯起高高的渔网。这样,“跳白”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③可以捕鱼了吗?还不行,必须选择适宜的季节和天气。并不是任何季节任何天气都可以“跳白”的,皓月当空、风平浪静的夏秋之夜才是最好的时机。
    ④鱼儿大都有行逆流、喜新水的特征,还有趋光性,见到白色船体驶过,以为是哗哗流水,受此诱惑,定然跃跃欲跳,这一跳也就跳到船舱中了。那另一侧的网儿则是阻拦鱼儿跃过船身而逃脱。
    ⑤当一轮明月悄然升起的时候,渔人出发了。没有伴儿,也没有捕钓工具,就这么一个人,一把桨,一条船。如果是个文人,起初,他还有点放不开架子,动作也就显得笨拙,但我们必须称他为渔人。渔人坐在船艄,轻轻地划着桨,让船缓缓地驶过河道,驶过湖面……这时,他的心里仍在担忧今夜“跳白”的收获,那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呢?
    ⑥不过,划着划着,他很快就忘了。天上是朗朗的月,船边是粼粼的水,湖中是柔柔的芦苇,耳旁是唧唧的虫鸣……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渔人忽然有点角色错位了。他有点恍惚,甚而有点兴奋。他只顾欣赏这难得的月夜美景而忘了此行的目的了。他是不是把每一次“跳白”都当做是一次泛舟夜游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古来多少咏月的诗句从今夜渔人的口中油然吟出:天上月、云里月、水中月,松间月、柳梢月、荷塘月,故乡月、边塞月、窗前月……咏者的思绪似乎已飞入蟾宫甚至有两行泪水顺着脸颊悄然流下……
    ⑦“扑哧”一声,渔人愣了一下;再“扑哧”一声,渔人缓过神来;又“扑哧”一声,惊喜飞到渔人的脸上。就在他“触月生情”时,舱里已经跳进好多鱼了,鲌鱼、鲢鱼、鲤鱼、鳊鱼……渔人哑然失笑,不禁摇了摇头,似乎为刚才的失态而自嘲了。
    ⑧就这样,渔人一边欣赏着河上的夜色,一边低吟着咏月的诗句,一边操纵着“跳白”的渔船……一路惬意,一路收获。他觉得这样挺好,有一种超然物外、羽化登仙的感觉,竟不知“东方之既白”了。
    ⑨都说渔家苦,谁知渔中乐?能够把捕鱼与赏景结合在一起的,“跳白”是个极好的例子。朋友,什么时候有空,我带你去“跳白”?遗憾的是,这只是愿望而已,我们现在已看不到“跳白”了。
    59.对“跳白”这种捕鱼方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皓月当空、风平浪静的夏秋之夜是“跳白”最好的时机。
    B.“跳白”利用的是鱼儿行逆流、喜新水的特征和趋光性。
    C.“跳白”要将渔船船舷的一侧涂白,另一侧扯起高高的渔网。
    D.“跳白”时渔人必须一边低吟着咏月的诗句,一边操纵着渔船。
    60.对第⑥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下捕鱼让渔人有超然物外的惬意之感。
    B.渔人此时在感慨人生不易所以留下了两行泪水。
    C.天上朗朗的月给“跳白”蒙上了迷人的诗意。
    D.渔人已陶醉在月夜美景中,既是捕鱼,又是赏景。
    61.通读全文,“跳白,顾名思义,往白的地方跳。”这句话放在第( )自然段的开头最合适。
    A.②B.③C.④D.⑤
    62.联系全文想一想,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十五、(23-24五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阅读。
    父亲
    ①父亲是个(淳朴 朴素)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②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来,目光凝视着远方,“吧嗒,吧嗒”着。
    ③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进屋,看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④中学那会,家里的生活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在城里念书,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了纽扣,拉顺了衣服……我的眼湿润了,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紧,衣服不太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哟!”可我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A】我仿佛看见父亲吆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 ……
    ⑤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⑥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茶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
    ⑦父亲忽然怔住了,嘴角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 无神)地盯着我。【B】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哭了。
    ⑧我爱父亲,我要用一生来报答他的一片深情……
    (选文有删改)
    63.联系上下文,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64.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然而,我爱父亲。”这句话放在哪个自然段开头最合适?
    A.第一自然段。
    B.第二自然段。
    C.第三自然段。
    D.第七自然段。
    65.梳理父亲与“我”之间难忘的场景,抓细节体会人物心情。
    在描写父亲和“我”的一个个场景中, 这一事物反复出现,它既展现了父亲特别的农民形象,也暗含了父亲在各场景中的情绪表达。
    66.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补全句子【A】,使语言表达更具体生动。
    【A】我仿佛看见父亲吆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 ……
    67.通过阅读全文,说说第⑦自然段句子【B】父亲流泪的原因。

    68.一个好的结尾,能给文章增色。文中“我爱父亲,我要用一生来报答他的一片深情……”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委婉含蓄,引人深思
    B.总结全文,饱含深情
    C.意在言外,深化主题
    十六、(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阅读。
    母爱,踩着云朵而来
    丁立梅
    ①父亲对我说:“你妈在家门口都迷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
    ②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夜里搭了顺路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硬是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地踏上了相反的方向,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同村人,把她送回家。
    ③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不像从前那般利索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那是个奇迹。
    ④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孤寂。母亲目不识丁,让父亲念给她听,听完,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来学校看我。
    ⑤母亲从未出过远门,大半辈子只圈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谁也阻拦不了。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出发前,她还特意穿了做客的衣服——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给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
    ⑥左挎右掮(qián)的,母亲上路了。那时从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
    ⑦然而我不识字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了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个黄昏,风起校园,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菊花在秋风里,燃尽了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zhě)。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方格子三角巾。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晖为母亲镀上了一层橘粉色,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
    ⑧那日,宿舍里像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她们吃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只是局促地坐着,慈祥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
    ⑨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偌(ruò)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找到我的,都成了谜。
    ⑩我问过母亲,但她始终笑而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
    (选自《读者》2021年第14期,有删改)
    69.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百感交集:
    局促:
    70.短文的第②自然段写道:“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那是个奇迹。”结合短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
    71.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场景描写蕴含慈母深情。第⑤自然段和第⑦自然段分别描写了 和 的场景,体现了母亲对“我”浓浓的爱。
    ②细节描摹彰显人物形象。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塑造了一位 的母亲形象。
    ③字里行间传递真情实感。第⑦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摸”能否换成“找”?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72.下列对于短文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母亲听完“我”的家书后,竟一刻也坐不住了,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急性子。
    B.第⑦自然段中写秋风中菊花的灿烂,是为了烘托母女相逢的激动和喜悦。
    C.“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作者把母亲比作“庄稼”,是觉得拘谨的母亲在同学面前显得很土气。
    73.关于“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B.因为母爱是神圣的,具有超乎想象的神奇力量,所以不识字的母亲能不远百里找到“我”。
    C.那天风很大,吹起了母亲的三角巾,黄昏的余晖落在母亲身上,再加上校园里金黄的梧桐叶,她看上去像是从云朵中来。

    梅: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枝平滑;叶卵形,长5~8厘米,边缘细锯齿;花,单生或2~3朵簇生,有淡香;核果近球形,外果皮有沟,上有短绒毛,味道极酸。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踏雪寻梅》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曲、词作者分别是著名的音乐家黄自和刘雪庵,歌曲再现了骑驴赏梅的情景,抒发了人们赏梅时愉悦的心情。
    南北朝以前,栽培梅树是专为收取果实的,因为梅实可以作为调味品(当作醋)。因此,《诗经》《楚辞》中不提梅花而只言梅实。赏梅的风气大概始于汉代,不过汉晋两代并无咏梅诗。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对梅花也不甚重视。宋代之后,梅花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高人雅士争相在庭院内栽植梅树观赏。因此,咏梅诗大量问世。
    乡村小学生阅读情况分析
    (1)阅读现状:
    (2)主要原因:
    场 景
    蹲家门口等“我”回家

    给“我”买新衣服
    欣赏“我”的奖状

    细 节
    “老远”“略露出一丝笑意”
    “挂满”“细细‘鉴赏’”
    “穿”“扣”“拉”
    “ ”
    “ ”
    “叹息着冲我摆手”“捏”“蒙”
    父亲心理

    满意

    喜滋滋
    失望、悲伤
    参考答案:
    1.梅之图画 梅之声音 2. 叶 核果 3.C 4.此梅之展会,与汝共赏之。
    1.本题考查取标题。
    展板一和展板四的名称格式为“梅之……”,给展板二和展板三取主题要结合展示内容和仿照展板一和展板四的名称格式。
    展板二展示了两幅梅花图,主题名称可取为:梅之雅姿、梅之图画。
    展板三中介绍了两首曲《梅花三弄》与《踏雪寻梅》各显其妙。《梅花三弄》宛如一幅古韵悠长的画卷,展现了梅花的高雅与傲骨。其旋律优美,格调高雅,仿佛将人们带入晋朝桓伊的笛声之中,感受那梅花独放的清雅与宁静。主题名称可取为:梅之歌韵、梅之声音。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展板一“叶卵形,长5~8厘米,边缘细锯齿”可知,该展板介绍了梅的叶;从展板一“核果近球形,外果皮有沟,上有短绒毛,味道极酸”可知,该展板介绍了梅的核果。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从展板四“南北朝以前,栽培梅树是专为收取果实的”“赏梅的风气大概始于汉代,不过汉晋两代并无咏梅诗。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对梅花也不甚重视。”可知,在南北朝以前,栽培梅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取果实,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对梅花也不甚重视,而不是南北朝以前的人们“根本不知道”梅树会开花。
    故选C。
    4.本题考查写宣传语。
    分析题目可知,此次成果汇报活动旨在展示某个团队或个人的成果,并希望吸引其他年级的同学前来观摩。宣传语需要简短有力,既能准确传达活动的核心内容,又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示例:梅韵芬芳,诚邀品鉴!赏梅成果,共话风采无限!
    5. 丘索维金娜的儿子 丘索维金娜 只要儿子一病一天不好,丘索维金娜就要努力拼搏下去。 6.退役结婚,儿子患病 高度训练,重返赛场 7. 体操 丘索维金娜决定重返赛场,以赢得的奖金为儿子治病 自己的儿子 8.不同意;加入德国国籍,并代表德国出征北京奥运是为了生活所迫,是为了儿子治病;另外体育精神并没有国界;后来她代表祖国乌兹别克斯坦出战了;所以她不是“奥运叛徒”“卖国贼”。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联系上下文,结合第③自然段“你未痊愈,我不敢老”一句中,“你”指的是丘索维金娜的儿子,“我”指的是丘索维金娜自己。这句话最想表达的意思是丘索维金娜为了救治患病的儿子,不惜挑战自己的极限,坚持参加体操比赛,她愿意为了儿子的康复而不断奋斗,直到他完全康复为止。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短文内容可知,丘索维金娜的体操运动经历可以概括为:一是早年,丘索维金娜作为体操天才,在国际赛场上多次获奖,为乌兹别克斯坦赢得荣誉,功成名就。可概括为体操天才,功成名就。二是随后,丘索维金娜退役结婚,生活幸福美满。然而,命运多舛,她的儿子不幸患上白血病,治疗费用高昂,家庭陷入困境。可概括为退役结婚,儿子患病。三是为了救治儿子,丘索维金娜决定重返赛场。她开始了高度训练,挑战超高难度技术,甚至狂练被誉为“死亡穹顶”的跳马招式。每一天,她都在危险中度过,但她从未放弃,只为赢得奖金救治儿子。可概括为高度训练,重返赛场。四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丘索维金娜在赛场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儿子筹集了治疗费用。她的儿子最终康复,但她对体操的热爱并未因此而停止。她继续坚持训练,参与国际比赛,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她的生命不息,热爱不止,成为了体育历史上的伟大传奇。可概括为生命不息,热爱不止。
    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从第②自然段“当时的训练条件非常艰苦,她却满怀热情,坚持使用老旧甚至不安全的器材训练,并开发了许多体操新技术。”中的“老旧甚至不安全”“开发了许多体操新技术”等词句,体会到她热爱体操事业,对体操技术的追求和创新。
    从第③自然段“年纪太大,体力难支,要和比自己小10多岁的对手抢金牌,她开始了自杀式训练,挑战超高难度技术,狂练被誉为‘死亡穹顶’的跳马招式。起跳、旋转、降落,每一次失误都可能摔成瘫痪,而这样的危险她每天要重复上百次。”中的“她开始了自杀式训练,挑战超高难度技术,狂练被誉为‘死亡穹顶’的跳马招式”等语句,体会到她热爱儿子,为救子不惜一切代价。
    8.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不同意这种观点。丘索维金娜为救治患病的儿子,无奈选择加入德国国籍并参赛,展现了伟大的母爱。体育竞技追求的是个人梦想与荣誉,而非国家层面的对立。称她为“奥运叛徒”“卖国贼”过于狭隘,不尊重她的选择和努力。丘索维金娜的行为和精神值得敬佩和学习。
    9.B 10. 腊月时上树折腊梅花 穿腊梅珠花送给长辈们 11. 腊梅开得非常茂盛 满树繁花在冬日晴空下竞相开放的样子 12.D 13.从古至今人们都喜爱梅花的原因有:①梅花生于寒冬时节。生长环境比较恶劣,却给人间带来最香的香气。②梅花不畏严寒,顽强盛放于逆境之中的高尚品格让人心生敬意。③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①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②美其名曰:给予一个好听的名字(名称)叫做……。
    ③物稀则贵:东西越是少,价钱就越高。
    结合句子:一种是檀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重白心的, ;“冰心腊梅”中的“白心”二字可知腊梅是白色的,与后面的称呼“白心腊梅”有共同的特点,本处填写美其名曰,即序号②。
    结合句子:其特点是花极多——这也是我们不太珍惜它的原因。 这样多的花,就没有什么稀罕了。可知种腊梅很多,我们不太珍惜,如果少的话肯定很稀罕,因此本处填写物稀则贵。
    结合句子:这样大的四棵腊梅,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的热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静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不过我们已经 ,每年都有一回。中“每年都有一回”可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故本处填写司空见惯。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④⑤自然段描写的是小作者的两件童年趣事。
    第四自然段中心句为:每年腊月,我们都要折腊梅花。段落都是围绕折腊梅花展开描写,所以童年的第一件趣事就是:折腊梅花。
    第五自然段讲了“我摘蜡梅花”给长辈作花珠。作者的童年趣事二为:穿腊梅珠花送给长辈们。
    1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满树繁花”意思为树上开满了腊梅花,表现出腊梅花开的非常旺盛。
    “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中“吐向冬日晴空”表现出了腊梅花旺盛的生命力。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二自然段句子:而将檀心的贬为“狗心腊梅”,腊梅和狗有什么关系呢?真是毫无道理!本句意思为作者不知道这两者直接有什么关系,此处应该是无奈与疑惑。本选项错误。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文章中的腊梅花在寒冬中怒放,生长环境比较恶劣,却给人间带来最香的香气。这是人们喜爱他的原因之一;腊梅在寒冬中绽放的态度让人们感到敬佩,这是人们喜爱他的原因之二;梅花代表着顽强拼搏、品德高尚。这是人们喜爱他的原因之三。
    14. 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指漫无边际地闲谈。 15. 读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爱。 读出了妈妈对孩子的期盼。 16.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妈妈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 17.首尾呼应,结构紧凑,点明中心。
    14.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结合第⑦自然段中“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可知,“寡言少语”在文中形容妈妈不爱说话。寡言少语:言语很少。形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形容心情沉闷,不爱讲话。在文中形容妈妈不善言辞。
    结合第⑦自然段中“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可知,“谈天说地”在文中指妈妈要与人一起交往,随意闲谈。谈天:谈论天上的;说地:说地上的;谈天说地:天上地下;无所不谈论。形容漫无边际地谈论或指随意闲扯。
    15.本题考查对短文情感的赏析。
    结合第⑤自然段中“‘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可知,在我向家境贫寒的妈妈要书包时,妈妈的态度是很平静的,由此读出了妈妈对孩子的一种慈爱。
    结合第⑨自然段中“‘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可知,此时妈妈看到我兴奋的样子时,她依然平静地叫我好好学习,从而读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爱与期望。
    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⑦自然段中“村口槐树下、磨盘边、家门口……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看到叔伯婶子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不过,只有他们在说笑,妈妈微微低着头,抿着嘴。看着妈妈那通红通红的脸就不难知道,婶子们又挤兑妈妈了”可知,这句话主要抓住妈妈的神态与叔伯婶子们进行了对比,从而体会到了本不善言谈的妈妈为了孩子硬着头皮外出 借做书包的料,遭到了别人们的嘲笑,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从而体现出了妈妈对“我”的那份深沉而无私的爱。
    17.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
    结合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这是我的第一个书包,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个书包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丽的书包”中的“我的第一个书包”可知,这是与短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一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相呼应;“这个书包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丽的书包”与课题“最美的书包”可知,这一段点明了中心,提示了主旨,使文章的结构紧凑。
    18. 父亲喜欢喝茶,“我”不喜欢茶味。 “我”与父亲对坐饮茶,看书讨论。 “我”临赴疆工作前父亲以倒茶来叮嘱和教育自己 19.①酸楚②茫然③茶水溢了出来④父亲解释原委 20. A 本文借事喻理,以茶感悟人生,值得阅读。 21.最后一段点明题目——父亲的香茗,并总结了全文。“嘴角幸福地上扬”直抒胸臆,表达对父亲教导的感激。以省略号结尾,省略后的内容引人遐想,令人意犹未尽。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中的“父亲爱喝茶,闲时,会坐在阳台上,依着午后暖暖的阳光,捧着一本书静静地氤氲在四溢的白色茶雾里。”“儿时的我是不喜欢茶的味道的,涩涩的,喝完后总冲父亲笑笑,摇摇头不肯再尝第二口。”可知,场景①描写了父亲喜欢喝茶,“我”也会去喝一杯。从第②自然段中的“于是,每逢周末的午后,我常常与父亲对坐着,一起品茶,一起看书,一起讨论,一起开怀大笑。岁月渐渐在父亲的双鬓蔓延苍凉,在我的双眸堆积成长。我终于要赴疆工作了”可知,场景②描写了“我”与父亲对坐饮茶、看书、讨论、开怀大笑。从第③自然段中的“良久,父亲托起茶壶,往我的小茶杯中续茶,茶水溢了出来,但父亲似乎依旧没有要停止的意思。“溢出来了!”我惊呼。”“今后请教他人时一定要先清空自己,要将自己头脑中一些固有的观点、固有的成见先抛却,若是带着满脑子自己的观念,那就如同那已经济杯的茶,怎会装得进他人的建议与观点呢?”我若有所悟地点头。”可知,场景③描写了父亲通过茶水满溢来叮嘱、教育“我”,在请教他人时一定要先清空自己,才能装得进他人的建议与观点。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中的“嗅着熟悉的香味,我的心底竟有着些许酸楚。”和“溢出来了!”我惊呼。”“今后请教他人时一定要先清空自己,要将自己头脑中一些固有的观点、固有的成见先抛却,若是带着满脑子自己的观念,那就如同那已经济杯的茶,怎会装得进他人的建议与观点呢?”我若有所悟地点头。”可知,开始的时候,和父亲分别,内心无比酸楚;当茶水溢出来之后,我当时惊呼着;父亲问原因,此刻我的心情是茫然的;当父亲解释原委时,我陷入沉思。
    20.本题主要考查做批注能力。
    批注可以从关键字词句,或者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等方面出发,例如:
    我选择A句(“于是,每逢周末的午后,我常常与父亲对坐着,一起品茶,一起看书,一起讨论,一起开怀大笑。”)。我的批注是:句子写出了“我”和父亲对坐,一起享受的美好时光,表现了“我”非常珍惜当时的美好回忆。
    2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结尾的掌握。
    阅读第⑤自然段中的“如今,每次闻到熟悉的茶香,我总会想到家乡的父亲和手中端着的那杯香茗,然后,幸福得嘴角上扬……”结合短文内容可知,文中的结尾与题目《父亲的香茗》相互照应,并总结全文,并且最后一句中省略了内容,留白,是给与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22. 发现母亲月下一人脱粒 连夜返回学校 23.因为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而“我”的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 24. 我要快快走回家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 母亲这么辛苦,我竟然撒谎请假回家吃面,我对不起母亲 25.反复使用“舍不得”,突出了母亲的不容易和供“我”上学的艰辛。 26.文章以“月光下的母亲”为题,写出了母亲在月光脱谷的感人身影,写出了母亲为了家庭而夜以继日操劳的奉献品格,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短文中第7段“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下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和第10段的“等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而是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也被我全然抛到脑后。”可知,短文描写的场景为:发现母亲月下一人脱粒、连夜返回学校。
    2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短文中第8段的“我哭了。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我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可知,“我”哭的原因是因为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而“我”的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
    24.本题考查扩展写话。
    从第4段的句子“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可知,“我”想的是我要快快走回家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把想法写下即可,答案不是唯一。
    示例:我想走快一点,快一点回到家吃到妈妈做的鸡蛋手擀面。
    从第10段的句子“等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而是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也被我全然抛到脑后。”可知,“我”想的是母亲这么辛苦,我竟然撒谎请假回家吃面,我对不起母亲。把想法写下即可,答案不是唯一。
    示例:母亲一个人那么辛苦,我居然撒谎请假回家吃面,我这样做太对不起母亲了。
    25.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句子“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供我上学……”可知,里面有三个“舍不得”,通过反复使用“舍不得”这个词,作者强调了母亲对于自己生活简朴的坚决态度,这体现了母亲无私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还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母亲的品质和情感,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作者的感动和感激之情。同时,这个词语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背景,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26.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短文以“月光下的母亲”为题,可以突出主题:短文主要讲述了母亲在月光下在打谷场干活的故事,这个标题能够突出这个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写出了母亲在月光脱谷的感人身影,写出了母亲为了家庭而夜以继日操劳的奉献品格,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27.小时候,妈妈借花边饺让“我”和弟弟吃肉馅饺子 长大后,“我”用包花边饺的方法让妈妈吃糖陷饺子 28. 肉饺子和素饺子在两旁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样子。 母亲为了让我和弟弟吃肉馅饺子想的计策,是母爱的表达 我为了让母亲吃上糖馅饺子的精心安排,是对母亲爱的表达,希望母亲高兴。 29. A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荤素饺子整齐排列在盖帘上的样子生动地表达出来,为童年和妈妈一起包饺子的场景增加了趣味性,加深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30.两个小调皮,还不知道我故意包花边饺让你们吃得这样开心,只要你们开心,比什么都好。 31.D 32.感受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以及子女对母亲爱的回馈这种相互关爱的场面,非常温馨。
    小时候,妈妈总是会把鱼肚子上的肉给我吃,并说自己喜欢吃鱼头,每次都是只吃鱼头,长大后才发现,这是妈妈对我的爱。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可知写了“我”小时候吃母亲包的花边饺子;
    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和文章第⑧自然段句子“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可知写了母亲过生日时吃“我”包的饺子两个故事。
    28.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A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可知“两军对弈”指的是妈妈包的肉馅的饺子和素馅的饺子整齐地摆放在圆圆的盖帘上两端的情景;
    (2)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可知“花招”指的是妈妈为了让我和弟弟吃上肉馅的饺子,想出的办法;
    结合文章第⑨自然段句子“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可知“花招”指的是我为了让妈妈吃到糖馅的水饺在水饺上包上了花边;
    29.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进行赏析,组织语言表达,如:我选择的是B句;把饺子比作一尾尾小银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饺子在水花中翻腾的趣味。既写出了锅中饺子的形态,又表现了场面的欢快,显得生动、有趣。
    30.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两次写到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从第②自然段的句子“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可知第一次是因为看到“我”和弟弟吃肉馅的花边饺子很开心,她也开心。我从中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想象母亲内心的想法,组织语言表达,如:看到你们这么开心,妈妈也是开心的。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可知妈妈为我们包“花边饺”的真实意图是妈妈想让我和弟弟吃肉馅饺子。
    故选D。
    3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思考,写出自己从花边饺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并组织语言表达,如:我从花边饺中感受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母爱的回馈。在这花边饺中,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母亲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孩子的关爱和呵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我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每次吃肉的时候,妈妈总是会把最好的肉留给我,而自己却不吃。当时我并不懂事,也没有多想,但现在回想起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和付出。
    33. 形态 香气 34. 摘香椿芽 吃香椿芽 35.采摘香椿芽,是十分虔诚和圣洁的事情 36.每当采摘香椿芽时,我们会约好早早出发,在太阳刚露出头时,我们便背上竹筐向山上走去。一路上,我们听见小鸟在枝头歌唱,看见露水还在草叶上跳舞,美丽极了。 37.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
    33.本题考查对文段的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那芽丰厚娇嫩绿叶红边”“状似鸡毛毽子”“初闻异香扑鼻,食之馨香可口”可知,作者从颜色、形状、味道三个方面对香椿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描写。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解答本题,需结合短文内容,本文开篇提出品春就是品鲜嫩的香椿芽;接着写了自己采香椿芽、吃香椿芽、念香椿芽、种香椿树等事件;最后写了驻在心窝里的情感就会像香椿树一样发芽,伸展一树美好记忆,品得无限春光。读⑤~⑨自然段可知,第⑤自然段写的是采香椿芽;第⑥自然段写的是吃香椿芽;第⑦⑧自然段写的是念香椿芽;第⑨自然段写的是种香椿树。
    35.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结合第⑤自然段内容可知,主要写了人们采摘香椿芽的仪式,体现了采摘香椿芽,是十分虔诚和圣洁的事情。整段都是围绕“采摘香椿芽,是十分虔诚和圣洁的事情。”这句话来写的。
    36.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解答此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发挥想象,将作者想到的关于香椿人、事、景写下来即可。如:记忆中,每当香椿成熟时,我便和伙伴们一起去采摘,跑啊,笑啊,那日子好不自在。
    3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联系全文内容可知,文章先写了品春就是鲜嫩的香椿芽,接着写采、吃、念、种香椿树等,最后写了驻在心窝里的情感会像香椿树一样发芽,品得无限春光。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故“驻在心窝里的情感”指的是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之情。
    38. 阅读时光 图片原文件、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39.A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内容“投稿内容:围绕‘阅读时光’主题进行拍摄”可知本次摄影大赛的主题是“阅读时光”;
    结合材料内容“投稿方式:发送图片原文件及作者姓名、联系方式至邮箱:tushuguan@163.cm”可知投稿需要发送的资料有:图片原文件及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39.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A.结合材料内容“优秀作品将在我馆展览会上进行展示。”“主办单位有权展出和宣传所有参赛作品,不再另付稿酬。”可知此项说法正确;
    B.结合材料内容“大赛投稿时间延长至2024年1月30日。优秀作品将在我馆展览会上进行展示。”可知此项说法错误;
    C.结合材料内容“主办单位有权展出和宣传所有参赛作品,不再另付稿酬。”可知此项说法错误;
    D.结合材料内容“主办单位有权展出和宣传所有参赛作品,不再另付稿酬。”可知此项说法错误;
    故选A。
    40.本题考查名言积累。
    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写出自己知道的和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41.zhǎng√ cháng√ 生长。 长短的长,高。 42. 急切地盼望种子快快发芽 兴奋 43. 成功、实现目标 人生之路 44. 困难、挫折 全力以赴去面对或迎难而上、一直努力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点明人生之路困难虽多,只要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就能不断接近成功。
    41.考查字音。
    长:cháng释义1.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大(跟“短”相对)。2.某段时间的起讫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3.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4.优点;长处。5.对某事做得特别好。
    zhǎng释义1.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由小到大,直至成熟。2.年纪大;辈分高;排行第一。3.年龄大或辈分高的人。4.领导者;负责人。5.生出。6.增进;增加;增强(用于抽象事物)。
    ①那苗儿长得生快,“长”是生长的意思,故读zhǎng。
    ②一次比一次长出一大截来,“长”是高度变了,故读cháng。
    42.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⑧段“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能体会出作者种子快快发芽的急切心情。从“种子发了芽”能分析出的大呼小叫是因为看到种于发芽内心的兴奋与激动。
    43.考查句子理解。
    “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从奶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孙辈的期望和鼓励。她希望孙辈们将来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经历一些“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被她比喻为“爬几个这样的台阶”。在这里,“太阳”显然不是指天空中那个发光的恒星,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太阳是光明和温暖的源泉,它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因此,“太阳”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的理想、目标或希望,是人们努力追求的方向。既然“太阳”是理想或目标,那么“太阳路”就是通往这个理想或目标的道路。这条道路可能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正如奶奶所说,它是一条“光明的路”,意味着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够离自己的理想或目标越来越近。
    44.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这句话用“陡峭的台阶路”来比喻人生的道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困难和挫折,就像陡峭的台阶一样需要我们花费全部的力气去攀爬。这些困难和挫折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的各种方面,比如职业发展、家庭责任、人际关系等等。
    对于这些挑战和困难,我们应当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正如奶奶所说,只有拼尽全力,我们才能走过这些陡峭的台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主旨,并蕴含深刻哲理: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必须不怕艰险,向着光明一直前行。
    45.D 46.B 47.D 48. 一家人守月出 母亲切月饼 我偷吃月饼 49.把她手里的一牙儿月饼掰一大块儿塞给我,自己只掐一点放进嘴里。
    “塞”、“掐”、“一大块儿”、“一点”,两个动词,两个对比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的慈祥和蔼,以及对“我”十分的好,体贴照顾我,也引发了后文我对奶奶的怀念与感动,让这一牙儿月饼的思想情蕴更加深厚。 50.本篇文章的结尾直抒胸臆,作者通过这一牙儿月饼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层层递进,让作者思想感情更加深入细腻。“一牙儿月饼”不只写出了“我”对月饼的喜爱和怀念,也表达了“我”通过这个月饼对家人与故乡的思念与怀念。情感层层递进,主旨升华。
    4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老月饼包装很简单,但做工却毫不含糊。一斤四个,足斤满两,上称一称,一个就是二两五。透着油色的淡黄草纸裹着月饼,上附一方红纸,印有‘中秋月饼’,红纸外边是纸绳系着一个‘十字’扣,这就是记忆中的‘五仁’月饼。”可知老月饼的特点是:足斤满两,
    故选D。
    4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走上街头,商铺里花花绿绿精美包装的月饼,丝毫引不起我半点馋欲。”可知商铺里月饼包装精美,此项说法错误;
    B.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蛐蛐不停地鸣叫,我无心细听奶奶讲‘吴刚嫦娥’的故事,一心盼着月亮快点出来。”可知“蛐蛐不停地鸣叫”如同催促一样,写粗了我一心盼着月亮快点出来的急切,此项说法正确;
    C.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蛐蛐不停地鸣叫,我无心细听奶奶讲‘吴刚嫦娥’的故事,一心盼着月亮快点出来。”可知我无心细听故事是盼着月亮快点出来,此项说法错误;
    D.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奶拦住打起圆场:‘吃就吃了,先吃后供享,儿孙往上长。’”可知是奶奶为我抢先吃月饼找借口,此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7.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章第⑧自然段句子“也许,对老式月饼的怀念,不仅是怀念那种味道,更多的是其乐融融的那份亲情,那份渐行渐远的乡愁和如今衣食无忧的感动,这些都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氤氲荡漾在岁月的记忆中。”可知我怀念老式月饼,不仅是怀念那种味道,更多的是其乐融融的那份亲情,那份渐行渐远的乡愁,是对亲情和家乡的怀念;
    故选D。
    4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句子“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老枣树下等待月亮出来。”可知写了一家人围坐着等待月亮出来;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母亲把藏在粮缸中的月饼拿了出来,抖开细细的纸绳,剥掉油乎乎的草纸,蜡黄幽香的老月饼露了出来。拿出切面刀在月饼上一番比画,按等份切开。”可知写了母亲分月饼;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我手捧着硬邦邦的月饼,一小口、一小口地啃着,慢慢咀嚼着,让嘴巴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冰糖和果仁的香甜。”可知写了我吃月饼。
    49.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从中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如:最打动我的是:慈爱的奶奶在门口喊住我,把她手里的一牙儿月饼掰一大块儿塞给我,自己只掐一点放连嘴里,凹陷的双腮一瘪一瘪地搅动着,只能靠牙床和舌尖品着月饼的幽香;抓住关键词“喊”“掰”“塞”“掐”“搅动”可以看出奶奶对我的疼爱,知道我喜欢吃月饼,把大块的月饼都给我让我吃,更让人感受到老式月饼中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50.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结合文章第⑧自然段句子“也许,对老式月饼的怀念,不仅是怀念那种味道,更多的是其乐融融的那份亲情,那份渐行渐远的乡愁和如今衣食无忧的感动,这些都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氤氲荡漾在岁月的记忆中。”可知作者层层递进,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由老式月饼的味道想到其中蕴含的亲情、想到家乡的乡愁,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升华了主旨。
    51.比喻因接近某人或某事物而处于首先获得好处的优越地位。原文中指最先接近品尝香椿。 52.C 53.C 54.生动的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干净利落。 55.是香椿的味道,也是母爱的温暖更是童年的快乐。
    51.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
    结合阅读短文中“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其中的“近水楼台”指的是我可以最先尝到香椿的味道。
    52.本题考查的是短文内容的理解概括。
    阅读短文可知文章以香椿为线索,写出了香椿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和享受。第一部分是第①段:从“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以概括为“盼香椿”;
    第二部分是第②③段:记叙的是香椿芽长出来以后,“我”就可以用长杆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可概括为“扒香椿”;
    第三部分是第④段:记叙的是“我”扒下来香椿后,母亲就会给我“炸”香椿鱼,可概括为“炸香椿”;
    第四部分是第⑤-⑦段:记叙的是炸香椿刚一出锅,“我”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以及母亲油炸干香椿给“我”吃,可概括为“吃香椿”。
    故选C。
    53.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A.结合阅读短文第②段“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其中的“暗红”指的是香椿生长的椿芽。而不是指香椿芽已经变老。
    故错误。
    B.结合阅读短文第①段中“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知我非常的期待吃香椿,而不是因为贪吃。
    故错误。
    C.结合阅读短文第⑦段中“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可知母亲是想将最好的总是留给“我”。
    D.结合阅读短文第⑦段中“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可知吃上母亲炸的干香椿,夏天的炎热就消失了,是因为干香椿里包含着春天的气息,而不是干香椿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故错误。
    故选C。
    54.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信息的理解能力。
    结合阅读短文第④中其中具体的描写了“香椿鱼儿”的制作过程,作者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感受到母亲做事麻利,以及对炸“香椿鱼儿”的手法娴熟。
    55.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题目的理解。
    阅读短文题目“香椿的味道”对其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标题本义指香椿本身的味道。童年时候我用长长的杆子扒香椿,吃母亲给我做的香椿鱼,这些都让我觉得快乐。所以香椿的味道象征着童年的快乐。母亲用香椿给我做香椿鱼,并且每年都会给我带来香椿。香椿的味道象征着母爱的温暖。“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点明了香椿的味道还象征着春天的味道。
    56. × √ √ × 57. 乡村小学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3.27本,达不到全国同年龄段群体的平均水平的一半。 图书资源短缺。 58.《海的女儿》推荐理由:讲述了海王之女小人鱼对王子的爱情以及为追求爱情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小人鱼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从海的女儿中可以得到一个原理,告诉我们要大胆的追求,不畏惧,无怨无悔。小美人鱼为了王子的幸福,宁愿自己化成泡沫。从中,还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心地善良。
    5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
    (1)文中材料二第一句话可知“乡村小学生之所以看书更少,并非是因为缺乏阅读兴趣”,故题干说法错误。
    (2)文中材料二可知“74.58%的乡村儿童在“阅读受限”的原因中选择了“图书设施不足、资源有限”。故本题说法正确。
    (3)文中材料二可知“接近一半以上的乡村儿童,居住地3公里内没有任何图书设施(如,书店、公共图书馆、移动书屋等)。”故本题说法正确。
    (4)文中材料二可知“受家庭经济状况和认知所限,很多父母给孩子买的书也多是习题集、作文书。”并非题干说的会从孩子的阅读兴趣出发,故说法错误。
    5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材料一中“乡村小学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3.27本,这数字甚至不到全国同年龄段群体的平均水平(10.32本)的一半。”可知阅读现状是乡村小学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3.27本,达不到全国同年龄段群体的平均水平的一半。
    根据材料二中“图书资源短缺成为乡村儿童阅读受限的首要原因。”可知主要原因是因为图书资源短缺。
    58.本题考查课外阅读好书推荐。
    例如:《西游记》推荐理由: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有机灵勇敢的孙悟空,有老实能干的沙僧,有善良却爱吃的猪八戒,有心怀慈悲的唐僧……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启示我们成长。
    59.D 60.B 61.C 62.因为“跳白”这种捕鱼方式几乎失传了。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我”看不到“跳白”这种诗意捕鱼方式的遗憾心境。
    5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D.有误。文中没有说渔人必须一边低吟着咏月的诗句,一边操纵着渔船。文中只是说面对朗朗的月,会忍不住低吟着咏月的诗句。
    故选D。
    60.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画线句子是说面对“天上是朗朗的月,船边是粼粼的水,湖中是柔柔的芦苇,耳旁是唧唧的虫鸣”这样的环境,渔人已陶醉在月夜美景中,既是捕鱼,又是赏景,渔人总是会想起咏月的诗句,让捕鱼蒙上了迷人的诗意。
    B.有误。渔人此时不是在感慨人生不易而留下了两行泪水,是这些咏月的诗句中表达的感情让他们落泪。
    故选B。
    61.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跳白,顾名思义,往白的地方跳。”这句话解释了什么是“跳白”。②③段是对跳白工作的准备,第④段的句子“见到白色船体驶过,以为是哗哗流水,受此诱惑,定然跃跃欲跳,这一跳也就跳到船舱中了”是对“往白的地方跳”的具体解释说明。所以放在第④段的的开头。
    故选C。
    62.本题考查理解短文表达的感情。
    从句子“能够把捕鱼与赏景结合在一起的,‘跳白’是个极好的例子。朋友,什么时候有空,我带你去‘跳白’”可知作者对“跳白”是非常喜欢与热爱的;从句子“遗憾的是,这只是愿望而已,我们现在已看不到‘跳白’了。”可知“跳白”这种捕鱼方式几乎失传了,所以作者觉得很遗憾,很失落。
    故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我”对“跳白”这种捕鱼方式的失传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63. 淳朴 呆滞 64.B 65. 看着“我”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 “我”给父亲买茶叶惹他生气 左看看 贴在 高兴 寄托希望 烟锅 66.父亲弓着腰低着头,给庄稼施肥 67.父亲得知这钱是“我”舍不得花,节省下来,来孝敬父亲的,他感动得哭了。 68.B
    63.本题考查了词语搭配。
    淳朴:形容人单纯朴素,不虚为。朴素:不浓艳,不华丽。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可知,父亲是单纯朴素的人,只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故选“淳朴”。
    呆滞:行动、动作或反应迟钝的。无神:不存在神明。犹言不显灵。没有神采。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中“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哭了”可知,父亲眼睛盯着我迟钝了一会,才抓住我。故选“呆滞”。
    64.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中“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和第二自然段中“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可知,虽然父亲是一个淳朴的农民,但每次进村都能看到父亲的等待,表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故放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头。故选B。
    65.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中“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可知父亲的心理应该是“高兴”;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进屋,看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可知场景是“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父亲知道我要在城里念书,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了纽扣,拉顺了衣服……我的眼湿润了,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紧,衣服不太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哟!’”可知父亲的心理是“寄托希望”;
    结合第⑤自然段中“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可知细节是“左看右看”“贴在”;
    结合第⑥自然段中“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茶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可知场景是“‘我’给父亲买茶叶惹他生气”。
    结合文章上下文在描写父亲和“我”的一个个场景中,“烟锅”反复出现,既展现了父亲农民形象及父亲在各场景中的情绪表达。
    66.本题考查了句子的补充。
    联系上下文,结合前面的语境,想象父亲辛勤劳动的场面,把句子补充完整即可。如:看见父亲汗如夹背的挥着铁锹,给庄家翻新土地。
    67.本题考查了句段作用。
    结合第⑥自然段中“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可知,父亲流泪的原因是:“我”把父亲给的钱节省下来,去孝敬父亲,父亲因此感动的哭了。
    68.本题考查了句段作用。
    结合第⑧自然段“我爱父亲,我要用一生来报答他的一片深情……”起到总结全文,也表达了我要报答父亲对我的爱。
    故选B。
    69. 文中指所有的感情都交织在一起。 文中指拘谨、不自然。 70.叙述了不识字、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转两次车再走十来公里,去偌大的校园看“我”的经历。 71. 母亲准备去见女儿 母女相见 动作 外貌 勤劳、朴实 不能,因为“摸”可以看出母亲不认识路,而“找”却表现不出来。 72.B 73.B
    6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根据短文中第③段的“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那是个奇迹。”可知,“百感交集”在文中指所有的感情都交织在一起。
    根据短文中第⑧段的句子“而母亲,只是局促地坐着,慈祥地笑着。”可知,“局促”在文中指拘谨、不自然。
    7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的句式概括。
    根据短文中第④段的“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孤寂。母亲目不识丁,让父亲念给她听,听完,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来学校看我。”,第⑥段的“左挎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从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和第⑦段的“然而我不识字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了我的学校。”可知概括为:短文叙述了不识字、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转两次车再走十来公里,去偌大的校园看“我”的经历。
    7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及描写手法。
    ①根据第⑤自 然段“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 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出发前,她 还特意穿了做客的衣服——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和第 ⑦段的“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方格子三角巾。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晖为母亲镀上了一层橘粉色,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可知,第⑤自然段和第⑦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母亲准备去见女儿和母女相见的场景,体现了母亲对“我”浓浓的爱。
    ②从第⑤自然段“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出发前,她还特意穿了做客的衣服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中“拔、烙、烧、穿”可知,句子为动作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勤劳;
    从句子“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方格子三角巾。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晖为母亲镀上了一层橘粉色,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中“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扎着方格子三角巾”可知,句子为外貌描写,体现了母亲的朴实。
    故:两个句子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母亲形象。
    ③根据短文中“左挎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从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然而我不识字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了我的学校。”可知,“摸”可以看出母亲不认识路,而“找”却表现不出来。所以不能替换。
    7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A.有误。母亲听完“我”的家书后,竟一刻也坐不住了,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很想念我。
    C.有误。“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作者把“母亲”比作“庄稼”,说出了母亲的淳朴。
    故选B。
    7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B.有误。“母爱,踩着云朵而来”主要强调的是母爱及母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不能说 “母爱”具有超乎想象的神奇力量。
    故选B。

    相关试卷

    专题09:习作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江苏专版):

    这是一份专题09:习作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江苏专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命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现代文阅读-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版):

    这是一份专题08 现代文阅读-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我会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阅读文章,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习题,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现代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北京专版):

    这是一份专题06:现代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备考真题汇编(北京专版),共5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记叙文阅读解题方法, 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