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4812/1-1735033018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4812/1-17350330189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4812/1-17350330189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4812/0-17350330147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4812/0-173503301478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4812/0-17350330148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北京专用)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8 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8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18文言文阅读词句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考点要求
►考情分析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 字词理解
考点二 语句理解
04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素养·创新
考点要求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首先,考生应深入理解词句在诗文或文章中的具体含义,这包括对实词和虚词的准确理解。实词往往承载着文章的主要信息,考生需要掌握其多种含义,并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准确识别。虚词虽然不直接表达意义,但它们在句子结构和语气上起着关键作用,考生同样需要熟悉其用法。
其次,考生要注重对诗文或文章整体意境的把握。通过理解词句在整体语境中的作用,考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例如,在诗歌中,考生可以通过描绘画面、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等方式,来深入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意境。
同时,考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考试时,考生应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仔细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的提示来回忆原文内容。在答题过程中,考生要注意书写规范,避免错别字和书写错误。此外,考生还应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全面准确地回答题目。
【实词汇总】
句子翻译
1.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①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固定句式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③ “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④ “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删”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
文意理解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考点一 字词理解
(2024·北京真题)阅读《小石潭记》,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对“其境过清”中“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溪水时隐时现,溪岸交错不齐,渺远不见源头。
B.竹子树木丛生,枝叶茂密繁多,环绕小潭四周。
C.地处荒僻之野,平时没有人来,环境寂静寥落。
D.小潭清幽深邃,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
【答案】D。
【解答】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ABC.正确;D.有误,“以其境过清”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因此,“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表述有误。故选D。
【分析】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阅读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小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文中有多种“乐”,下列对“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
B.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包含着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二则也展现出其醉心山水的旷达精神。
C.最后一段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太守与一众宾客享受奢华的山林之趣的情境。
D.太守醉能同其乐,此醉也是为山水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考点二 语句理解
(2022·北京真题)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答案】B
【分析】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解答】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根据选项分析,B项理解正确。故选:B。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
理解:屹立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理解:岳阳楼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多与范仲淹不相识,他们看到洞庭湖景色的心情与范仲淹不同。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理解:这句话表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与迁客骚人不同,引出下文对古仁人思想境界的论述。
D.微斯人,吾谁与归?
理解:写出了作者因没有人与自己志同道合而倍感孤独,表达了对古仁人的深切怀念。
基础·巩固
考点一 字词理解
(题一)阅读文言文与材料链接,完成小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对“良多趣味”中“趣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潭”“倒影”,潭深水碧,倒映着各种事物的影子,多了一份沉静和优美。
B.“绝?”“怪柏”“悬泉瀑布”,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
C.水清、花簇、山高、草盛,诗情画意,趣味无穷。
D.这是作者对三峡春冬景象的评价和赞美。
(题二)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本文多处提到“乐”。下列对“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之乐。太守陶醉于琅琊山气象万千的山水美景,借酒抒发内心快乐。
B.宴饮之乐。宴饮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太守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C.游人之乐。滁州人前呼后应,跟随太守欢乐游山,官民和谐,热闹祥和。
D.太守之乐。太守既为游人的离开而乐,也为酒醒后能以文记乐而自得。
(题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同学们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有不同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恰当的( )
【甲】悠闲:苏轼豁达乐观,有悠闲的心境欣赏月色。
【乙】清闲:苏轼遭遇贬谪,有欣赏月色的闲暇时间。
【丙】偷闲:苏轼忙里偷闲,放松心情与张怀民赏月。
能力·提升
(2024·北京房山·二模)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甲】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理解:因为忽遇大片美丽的桃林,且林中没有杂树,所以渔人感到非常诧异,想要一探究竟。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理解:因为从渔人那里得知朝代已经不再是秦朝,而且经历了多次更迭,所以村中人感叹惋惜。
【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理解:因为不希望安宁快乐的生活被人打扰,所以村中人告诉渔人不要对外人提起这个地方。
(2024·北京顺义·二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引自南朝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下列说法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敬与追慕。
B.作者能够继康乐之后,从山水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超越谢公之意溢于言表。
C.作者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
D.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 “与其奇”,作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2024·北京海淀·二模)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甲】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语气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分析:这句话用陈述的语气,含蓄表达了作者希望成为像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的愿望。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分析:这句话用反诘语气,将作者因少有志同道合之人而遗憾的情感表达得很强烈。
【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分析:这句话用陈述句却表达出感叹之意,体现出作者对世人追逐功名富贵的不屑。
(2024·北京西城·二模)阅读《三峡》, 完成下面小题。
三 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把乘奔马比作驾着风,写出了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B.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修辞,体现了三峡春水初涨水势浩大的特点。
C.这句话以行船朝发夕至、日行千里的迅疾,衬托出江流之急。
D.这句话写出上行的船只因水流迅猛加快了航速,惊险中又有气势。
素养·创新
修辞手法(2024·北京平谷·二模)阅读《陋室铭》,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多么的简陋啊?”运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所居之室过于简陋的强烈不满。
B.“有多么的简陋啊?”运用设问句,隐含着作者对所处之境过于冷清的悲凉之感。
C.“有什么简陋的呢?”运用反问句,表现出作者对所居陋室不觉简陋的高洁情操。
D.“有什么简陋的呢?”运用设问句,透露出作者对所处之境过于简陋的无奈之感。
人物行为(2024·北京石景山·二模)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对陈元方言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
B.陈元方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
C.陈元方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
D.陈元方的言行意在促使友人改正错误。
语气揣摩(2024·北京丰台·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①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③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④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列子·汤问》)
对文中四个问句语气的揣摩,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发问时态度明确,所以第①句应读出坚决的语气。
B.愚公的妻子信心不足,所以第②句应读出犹豫的语气。
C.智叟认为移山不可能,所以第③句应读出讥讽的语气。
D.愚公认为智叟太顽固,所以第④句应读出埋怨的语气。考型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常见题型
词句理解
词语理解
中考文言文词语理解考查要求全面且深入。它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文言词汇的基本含义,还要能够辨析词义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变化。同时,学生需要准确判断词性,掌握一词多义现象,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差异,识别通假字的用法,以及灵活运用词类活用规律。考查内容强调词义的正确理解,词性的准确判断,以及在句子中的恰当运用,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选择题
句子理解
中考文言文句子理解考查,主要聚焦于学生对文言语句含义的准确把握以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能力。这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段落,理解其中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包括词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特殊句式等,进而把握整段文字的主旨大意和情感色彩。
在解答时,学生需首先梳理句子结构,识别其中的关键词汇,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并尝试理解其在该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同时,还需注意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往往对理解句子含义至关重要。
选择题
年份/地区
考查内容
考试题型
考试分值
2024
词语理解
选择题
2分
2023
词语理解
选择题
2分
2022
句子理解
选择题
2分
2021
句子理解、翻译
选择题
2分
2020
句子理解、翻译
选择题
2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20 七上文言文知识梳理(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文件包含专题20七上文言文知识梳理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20七上文言文知识梳理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原件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内容主题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9文言文阅读内容主题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19文言文阅读内容主题理解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7 文言文阅读词义辨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阅读词义辨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17文言文阅读词义辨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