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烈士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从军的故事中不难发现,接力从军护山河,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______地选择“接过亲人的钢枪”,①这不是一种偶然。但我们应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②革命战争年代,为了______,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父子兵、兄弟兵______;③和平年代,面对安逸生活与其他社会诱惑,为什么那么多英雄的亲人、军人的后代仍然会______地选择军营?
这是人民军队的信念支撑。肖荣基、陈巧钗、孟诗妍等烈士亲属接力从军的故事,折射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④信仰信念。有了这种信念支撑,(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约而同 比比皆是 保家卫国 义无反顾
B.义无反顾 保家卫国 不约而同 比比皆是
C.不约而同 保家卫国 比比皆是 义无反顾
D.保家卫国 义无反顾 不约而同 比比皆是
2.文中四处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3.填入括号内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官兵如何更迭,岁月如何流逝,人民军队的灵魂永在
B.不管岁月如何流逝,官兵如何更迭,人民军队的灵魂永在
C.尽管岁月如何流逝,官兵如何更迭,人民军队的灵魂永在
D.不管官兵如何更迭,岁月如何流逝,人民军队的灵魂永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①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②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③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④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4.下列对“无所顾忌”中“顾”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珍惜B.拜访C.顾虑D.环顾
5.与文中画横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D.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6.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中的“它”,代指枕木。
B.②句中“骄傲”一词展示出香雪经历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后的内心世界。
C.③句连用几个动词表达香雪看到伙伴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D.④句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回荡,也暗指古老的群山被现代文明唤醒。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D.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尔,指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B.方,这里指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C.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D.撰,撰写。这里特指撰写的文章。
9.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译: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B.以俟君子 译: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C.鼓瑟希 译:弹奏瑟的声音(渐渐)清晰
D.风乎舞雩 译: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从自身引出话题,并自然过渡到弟子的治国志向上来。
B.赤第三个讲述个人志向,他理想中的国家是人民富足又知礼。
C.曾皙“舍瑟而作”,向众人描述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
D.通过师生问志言志,文章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已被贬到黄州两年有余。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垒”指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纶巾”指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B.词人选取“大江”“乱石”“惊涛”等意象,描绘赤壁凄清之景。
C.“多情应笑我”一句运用倒装句式,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D.全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寄寓作者生命感悟和人生态度。
12.词人感叹“早生华发”,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2)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
(3)惑而不从师, , 。(韩愈《师说》)
(4)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秋
老舍
①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②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③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儿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④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⑤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⑥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⑦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4.下列与“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句中“哪”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初哪儿会想到这些荒地也能长出这么好的庄稼?
B.一个姑娘跟在她的身后,小声地问:“烧水在哪儿?”
C.没有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D.默默忍受和挺身反抗,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意”是指水果好闻的香味、好看的颜色让人陶醉。
B.作者借“艺术家”来赞美果贩们摆列水果具有艺术性。
C.“香艳”一词从嗅觉、视觉、触觉等角度凸显果摊的特点。
D.“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表达作者对北平之秋的赞叹。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将北平和蒙古对比,突出中秋之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B.第③段中“况且,他们还会唱呢!”承上启下,自然引出“果赞”。
C.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极富有生活气息,立体可感。
D.本文与《故都的秋》一样,都有对北平百姓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
17.作者笔下“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请结合文本概括北平之秋有哪些特点。
六、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扛起匡世济民的责任,多少普通民众坚持尽职尽责的操守,如积极变法图强的王安石,矢志救国救民的林觉民,坚守平凡岗位的张秉贵,追求粮丰农稳的袁隆平……他们心怀天下,勇于担当;他们守望家园,爱岗有责。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责任与担当”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文章开头提到从烈士肖思远弟弟从军的故事发现“接力从军护山河”是普遍现象。这里用“不约而同”来形容他们选择“接过亲人的钢枪”,是想强调这些烈士亲属在做出参军决定时,没有事先约定,却展现出行动上的一致性,都选择了通过从军来延续家族的使命,体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默契。不约而同:没有预先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一致。
第二处: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个语境下,军人的核心任务就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当时国家面临战争威胁,人民的解放事业需要有人去奋斗,可填“保家卫国”。保家卫国:保卫家乡和国家。
第三处:承接上文在战争年代军人亲属参军的情况,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下,父子兵、兄弟兵这种参军现象很常见。通过“比比皆是”这个成语,生动地展现出战争时期参军热潮的普遍性,突出当时人们为了国家和人民,踊跃投身军队的情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非常多。
第四处:在“和平年代”,人们面临着安逸生活和各种社会诱惑。但是英雄的亲人、军人的后代依然坚定地选择军营,“义无反顾”这个成语强调了他们在面对多种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投身军队的坚定意志,突出他们传承先辈精神、坚守信念的决心。义无反顾: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性质宗旨”与“信仰信念”是并列短语作宾语,中间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尽管”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此处是条件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排除AC;
“岁月如何流逝,官兵如何更迭”这两个短句是并列关系,并且按照逻辑顺序,先有“岁月流逝”,再有“官兵更迭”,排除D。
故选B。
4.C 5.B 6.A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无所顾忌”意思是没有什么顾虑、畏惧。“顾”在这里是“顾虑”的意思。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语句使用使用了拟人修辞,赋予“群山”人的动作“欢呼”。
A.“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使用了拟人修辞,赋予“湖月”人的动作“送”。与原文句子一样都使用了拟人修辞。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江”比作“练”,“翠峰”比作“簇”。
D.“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对偶,“昔闻”对“今上”,“洞庭水”对“岳阳楼”。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语句的能力。
A.“代指枕木”错,①句“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中的“它”,代指铁轨,而不是枕木。根据“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可知,“它”,代指铁轨。
故选A。
7.A 8.D 9.C 10.B
【导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展现了不同个性与志向。子路的直率自信、冉有的务实谦逊、公西华的谦逊有礼、曾皙的洒脱悠然跃然纸上。孔子的哂笑、喟叹等反应,既体现对弟子志向的评判,也传达出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于简洁的对话中尽显人物情貌与思想境界,行文质朴却富有深意。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曰”意思是“平日里说”,“居”是状语,不能断开,所以排除B、D选项;
“如或知尔”中“尔”是“知”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应断开,排除C。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子路急忙回答说。
B.正确。句意: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C.正确。句意: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
D.错误。文中“撰”指的是“才能”的意思。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志向)不一样。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希:通“稀”,稀疏。句意: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赤……他理想中的国家是人民富足”错,原文“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赤(公西华)的志向是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等事务中做个小司仪,重点在于从事礼仪相关事务,而非表达理想中的国家是人民富足又知礼。
故选B。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陈述(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
11.B 12.①怀才不遇,功业未就,以及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这首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历史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②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有余,心中的忧愁无从述说来到赤壁时,赤壁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在追忆周公瑾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的易逝。
【导语】这首词先描写赤壁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意境开阔雄伟。转而凭吊古代战场和追念风流人物。最后回到现实人生,体现出词人一概的旷达和乐观。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境界宏阔,融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展现出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描绘赤壁凄清之景”错误,选取“大江”“乱石”“惊涛”等意象,描绘的是赤壁气势壮阔、雄奇壮丽的景色,而不是“赤壁凄清之景”。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开篇“大江东去”三句,写滚滚东流、奔腾不息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接着“故垒西边”三句,指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周瑜指挥赤壁大战的地方;“乱石穿空”三句,则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词人表面上表示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实则借古抒怀,通过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这样的历史风流人物的追念,反衬现实中的自己,没有机会像风流人物那样建立不世功勋,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愤慨。
②结合注释“苏轼已被贬到黄州两年有余”,并联系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词人苏轼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坎坷和磨难“乌台诗案”,心中的压抑和苦闷自是难以言说,虽然有感于赤壁的雄奇景象和仰慕周瑜的少年得志,实则更多的是哀叹自己,随着时光的无端消逝,只能神游故国,嘲笑自己多情,早早地生出花白的头发。
13.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悠悠我心 沉吟至今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折、镂、惑、霁。
14.D 15.C 16.A 17.①气候宜人(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平均;天,高蓝亮);
②秋天果实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
③秋天热闹有人情味;
④菊花争奇斗艳;
⑤北平的秋天是收获多彩美丽的秋天。
【导语】《北平的秋》描绘了北平中秋前后的盛景。老舍以细腻笔触,从宜人气候、丰富水果、精美果摊、兔儿爷、秋菊盛事及青年活动等多方面展现北平秋韵。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在对北平秋日特色的勾勒中,饱含对北平的热爱与眷恋,将北平之秋的独特魅力淋漓尽致地呈现,使读者仿若置身其中。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题干“哪一种颜色更好看”里的“哪”是表示疑问,用于选择问,意在询问多种事物中的某一种情况。
A.“哪”是一个反问语气词,意思是“怎么”“哪里”;
B.“在哪儿”是询问地点;
C.“哪有”是反问语气,相当于“没有”;
D.“哪一种”和题干一样,用于对不同情况进行选择疑问。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从嗅觉、视觉、触觉等角度”错,“香艳”主要是从嗅觉(香)和视觉(艳)角度来体现果摊的特点,并没有触觉角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开篇将北平和蒙古对比”错,开篇是说北平中秋前后自身的气候状况,只是说“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没有与蒙古对比,是通过排除其他不好的天气情况来突出北平中秋前后的美丽。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1)第①段中提到“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通过对天气状况以及天空状态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北平秋天气候舒适、宜人的特点,这样的好气候为整个秋天营造了美好的大环境。
(2)从第②段可以看出,文中列举了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还有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白海棠等诸多水果,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体现出这些水果在色泽、香气、味道方面各有千秋,共同呈现出秋天果实丰富且色香味俱全的特点,让秋天充满了诱人的气息。
(3)第③段描述了果贩们精心摆列水果,把它们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图案画,并且还会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歌声让人们放慢脚步欣赏这秋日美景。这种街头果摊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展现出秋天的热闹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一售卖、欣赏过程所体现出的浓浓的人情味,让北平的秋天更具生活韵味。
(4)第⑤段提到“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详细说明了北平秋天菊花种类繁多、样式奇特的情况,众多菊花争奇斗艳,成为北平秋天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彰显出秋天的别样精彩。
(5)综合全文来看,气候宜人是大环境基础,丰富的果实、热闹有人情味的场景以及绚丽多彩的菊花展等,共同构成了北平秋天丰富且美好的画面,有自然的馈赠、有人间的烟火气、有花卉的绚丽,体现出这是一个收获满满的、色彩斑斓又无比美丽的季节,饱含着作者对北平秋天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8.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随后列举了不同类型的人物事例。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承担起对国家兴盛的重大责任;林觉民在民族危亡之际,舍小家为大家,将救国救民视为己任,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担当;张秉贵坚守柜台岗位,在平凡中展现出对工作职责的坚守与热爱;袁隆平则心系天下百姓的温饱,为实现粮丰农稳不懈努力,担当起农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重任。这些事例共同表明,责任与担当无论是在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上,还是在平凡岗位的日常工作中,都有着多样的体现,它是个人对国家、社会、职业等应尽义务的积极履行与主动承担,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本题要求围绕“责任与担当”写作,明确规定了写作的核心话题。选好角度意味着要从材料所给事例或自身对话题的理解出发,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如从不同身份角色的担当角度,或从担当责任的不同方式方法角度等。确定立意需精准把握责任担当的内涵与意义。适合写议论文。
具体写作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可引用名言或简要叙述材料事例引出“责任与担当”主题;中间部分展开论述,可设置分论点,如“责任担当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责任担当在平凡中熠熠生辉”“责任担当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分别举例论证,如以古往今来的爱国志士事迹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以普通劳动者坚守岗位事例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以自身或身边人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责任担当的事例论证第三个分论点;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并呼吁新时代中学生积极承担责任。
素材选择:除材料中的素材外,可选用古代仁人志士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例,现代如抗击疫情中无数医护人员担当责任逆行出征的素材,还有在科技领域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等素材,也可选取日常生活中如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小事例体现平凡人的担当。
立意:
1.担当责任,铸就时代华章。
2.以责为帆,逐梦前行之路。
3.责任在肩,点亮家国之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7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