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
材料二:
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
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候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
“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
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
(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
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
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春秋以来,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
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凡有道术者都可以称为正统意义上的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B.虽然“儒”为“术士之称”,但是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
C.材料一“儒”的涵义,是通过对古文字的字形推演和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的。
D.材料二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是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的。
3.下列孔子的言论,在文中最能体现“儒”的内涵的一项是( )
A.仁者不忧,勇者不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各自的认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落[注]
师陀
雨落着。
一片天井;一片天,灰色的,一面网。霏雨潇潇,那细的丝,一顺交织着,撒向天井,撒向两株柳。柳枝沉沉下垂。柳叶像瘦巧的黄金的艇,在水洼里航行。
水溜管低声呜咽,寂寞地呜咽!一声风,一阵雨烟,几潦水泡。
天井是长方的一条,四边围着并不矮然而有着走廊的丑旧的屋。走廊铺着蚀瘦了的方砖,又阴暗又潮湿。一个宪兵在下面来往地走,步态不稳,忽缓忽急,极沉重,正如他这时的心情。
那宪兵皱皱眉,显出不耐烦的神色,继续踱着步。靴咯咯地响,剑锵锵地鸣。他在想:“造孽!这世道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是年秋,特别多雨。低低的天压着他的眉梢。他刚收到一封信,老婆要临盆了。
“造孽!你该投胎别一个肚子里的,造孽!”他念着,简直着了魔。
镣锁锵郎锵郎响着。他按住剑叱咤道:“五号,静下来!”
他俯下身去,从那开在门上的小方洞中向里窥望。
那人不理他,仍困苦地拖着镣锁,锵郎锵郎在墙下立住了。
“安静些罢!”他说,“朋友,不是在家里……”
那人勉强回过头来,他噤住了。那简直不成人形,头肿着,像一个青皮的瓜,嘴已不能合拢,露出白皑皑的牙齿;眼缩得极小,闪耀着执拗的火光。
“南衙相府,好进难出。今儿你休想逃脱虎口!”
可是那小小的火光很有锋芒,一下就刺在心里。宪兵有点羞愧,一些慌张,不敢多想,便溜掉了。
这人被捕时,他也在场。一家旅馆的三楼上,眼线鬼祟地钻出来。这是职务,也是一种游戏。“别动!”
手枪,总是维护混乱秩序的唯一工具。至于罪名,是可以不必知道。总之,是一个年轻人罢了。但他一定有着妻,也一定有子女;宪兵如是想,心头一阵寒栗。
那囚犯被什么燃烧着,不得宁息。他困苦地走着,好像在一条渺茫的路上。仅仅一个礼拜,那瘦瘦的绅士型的脸,那始终不移的文雅态度完全失去了。
他不能想象一个礼拜有多么长久,时间是停止着,于苦闷的战栗中。辣椒汁从鼻筒中灌入,在肺间,在血管里发泼,整个世界都卷在火烟中了,他于狂咳中死去。火铳爆出火花,脾气好像很大的,但和前者较量,只是一阵响,一股焦燎气,一条无能的好汉罢了。
然而在精神文明发展到极限的时代里,花样可真不少。他被送在一只木凳上去了。
“机关在什么地方,你们的窝子?说!”一个声音在耳边嗡嗡着。
“好,来!”
另一个声音爆炸了。
至今宪兵还听得见那呕心的,兽性的笑声的浪;非刑将人改换了面目,他身体浮肿着。他不能躺,也不能坐。他必须走着。在门那里,他停下了。墙上有用指甲刻的字样:
“这不是终结,正是开始。
恶魔,张开你的嘴罢,
这是头,填平那横在前面的沟;
这是血,它将历史写到最后的一行……”
从门上的小洞里,他望着天空的方块。天空被囚在小框子里。天井里除却两棵残废的柳树,没有其他生物。黄昏时节,乌鸦的影飞过,一声呜啼,一声叹息。墙垛遮住他的视线,但遮不住他的心。寂寞的昏鸦的影子引领他到自由的天地。他望见同志们紧张的生活,这不是开始,也不是终结,真有一条大道现在他前面似的。然而他还能做什么呢!他食不下咽,睡不安寝,一匹小兽般暴怒着。
“让这世界,让这世界……”
他呢喃。
霏雨潇潇,那细的丝,一顺交织着,撒向天井。一声风,一阵雨烟,几潦水泡。水溜管呜咽着。他听着靴咯咯地响,剑锵锵地鸣,渐渐地近,又渐渐地远。了悟了什么似的,将拳一挥。
“世界,向前走罢!”
他战栗着,用手指抖抖地画在墙上。
夜来了,牢房落在岑寂里,遮盖着轻微的风声、雨声。偶尔从什么地方发出一声呻吟,宛如大地叹息。长廊下电火照耀着水潦,柳枝间水珠在熠熠发光。
那年青的宪兵匆匆走过,一阵小水珠扑上脸,他回转来,抖擞着说:
“喂,朋友,这里,拿去,一支烟……”又从小方洞里投进火柴。
“一支烟!”那囚犯咕咕着。于是,一声破格的笑响彻了长廊。
“你慢些,朋友,慢些……”
“我的孩子不会再当一个宪兵了,唔,他不能——”一种快感在骨节里孜孜响着。风吹拂宪兵的脸,又细腻,又轻柔。雨在耳际发出软语,甜蜜蜜的声音说着甜蜜蜜的故事。
“解你到××去……”
“现在,为什么?”
“就是现在。”
短时间的沉默之后,他骤然间明白了。他大吸一口气,因过于激动,他浮肿的腿打着战。
年青的宪兵目送着同僚的背影,剑和靴和剥壳枪最后的光亮,极迅速地在长廊尽处隐没在雨中了。他想起刚才投进去的香烟,也许仍在原处未动,打一个冷噤,头竟发起昏来。孩子的梦打成稀浆,甜蜜蜜的雨的故事也撕了个粉碎。
啊,听罢,那枪声!
一个人,一个战士,一个丈夫,他看见的,迎着火舌,青灰的烟硝,一个偏身翻在水潦里了。
(有删改)
[注]本文发表于1937年,取材于“白色恐怖”对革命党人的迫害。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一名革命战士从沦为囚徒到英勇就义的故事,以阴雨连绵、枯柳落叶的环境描写开篇,奠定了全文悲凉的基调。
B.同是革命环境中的雨,本文的雨渲染着时代环境下的重压感,《百合花》中的小雨染绿草色,给文章营造清新秀丽的氛围。
C.“可是那小小的火光很有锋芒,一下就刺在心里”“我的孩子不会再当一个宪兵了”,表明宪兵为战士感化,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阵营。
D.施暴者对战士施加灌辣椒汁等酷刑,是为从其口中得到“机关”所在地的信息,既突出了施暴者的残暴,又体现了战士的不屈意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监狱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特定场景,宪兵的冷酷与悲悯交织碰撞;《哦,香雪》把火车作为两种文明交流的特定场景。
B.小说和《百合花》都运用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来叙事,使叙述更加自由,故事更为客观、灵活。
C.小说不时插入牢房墙上前辈留下的绝笔和战士的呼告,宁死不屈、英勇悲壮的革命青年形象跃然纸上。
D.小说中一景一物为战士命运所点染,既有景语皆情语的“诗化”,也有反映黑暗时代与革命情形的“历史化”。
8.宪兵为何会对狱中的战士产生同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的标题“雨落”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懑以送之。”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诗》云:“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夫辞者,人之所以通也。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
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节选自《说苑下·善说》)
材料二:
子胥善谋而吴勤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比干剖心,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抆泣于岸门,公孙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此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言》)
材料三:
庄辛谏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从新安君与寿陵君同轩淫衍侈靡而忘国政郢其危矣。”王曰:“先生老悟欤?妄为楚国妖欤?”庄辛对曰:“臣非敢为楚妖,诚见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辛请留于赵以观之。”于是不出十月,王果亡巫山、江汉、鄢、郢之地。
(节选自《新序·卷第二》)
10.材料三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从新安君A与寿陵君B同轩C淫衍D侈靡E而忘国F政G郢H其危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切合,合乎;与《劝学》中“木直中绳”中的“中”意思相同。
B.所以,用来,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C.而,可表顺承关系,与《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意思不同。
D.虽,即使,与《兼爱》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中的“虽”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卿所说的“齐庄、端诚、坚强”强调说者态度,“譬称、分别、欢欣愤懑”强调言谈技巧。
B.邹忌讽劝齐威王成功,从纳谏者方面来看,可称道处之一在于进言时讲究“譬称以谕之”。
C.材料二通过概述诸多历史人物向君主进言的遭遇,来阐明“愚者难说”“君子难言”之理。
D.韩非子认为伍子胥、孔子、管仲这三位大夫不是没有才能,而是吴国、匡地和鲁国这三个国家的君主不像商汤那么圣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
(2)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14.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庄辛进谏不成功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①
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②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注]①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相知相爱,伉俪情深。不幸,婚后三年,卢氏因难产而死。②鹣鹣(jiān):即鹣鸟,比翼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感情凝重,因无声之泣比有声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奠定了全词凝重的感情基调。
B.“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写出两人因画相识,相知相爱,如今,却阴阳相隔,悲痛欲绝,再也画不出来了。
C.“只向从前悔薄情”,从前未必薄情,不过言“悔薄情”者,严厉责己,正表现出爱之深,爱之切。
D.“午夜鹣鹣梦早醒”,比喻他们夫妇如比翼之鸟情深意蜜,却中道分离。这里用“避讳”手法,不忍言死,既以减轻自己的悲伤,也表现出他对妻子的挚爱。
16.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都是悼念亡妻的经典之作,请赏析两首词在艺术创作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处理好文和质的关系,否则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举头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跟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年轻人中,“景漂”正成为一种新时髦,只要你听说过“北漂”“沪漂”,那么遵循同样的构词法,“景漂”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唯一需要确定的是,“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答案是“景德镇”。
有媒体考证,①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年轻人想来到景德镇,②成为实现梦想的地方。③一项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显示,④从2023年往前数的10年里景德镇人口是净流入,⑤目前“景漂”已超过6万人,⑥其中“洋景漂”达5000人左右,⑦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在大多呈人口净流出的中部四线城市中显得A__________。
在媒体的讲述中,每个“景漂”的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酸甜苦辣。在漂流到景德镇之前,他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轨道,拿出的考卷也成绩不一,但在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人生十字路口,他们把人生的骰子抛向这里。而景德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跟一线城市比,低到B__________的住房等生活成本、门槛极低但足够友好的创业环境、完整而成熟的陶瓷产业链……这样的条件组合可谓诱惑力十足。再加之,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时代日渐显现并被不断放大,镁光灯下的“景漂”也显得更加迷人。
的确,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基础、历史文化积淀甚至向消费型城市转型的契机自然难以复制,但这并不是“景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全部“密码”。在一个日益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可以,也应该有更多种打开方式。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任何能提供这些选择之地,都可以作为“梦想开始的地方”。
18.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第四段“密码”引号的作用一致的一项是( )
A.美国宇航局将在2028年发射“达·芬奇号”金星探测器。
B.后者则需要摆脱消费社会的功利诱惑,不要为一时的“利”与“名”而迷失自我。
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闲杂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
D.没有想到,在百团大战中发生的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否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眼神,就担心别人对你有意见?你是否会因为家人或老师对他人随口的一句赞扬,就认为这是在故意针对你的弱点打击你?你是否会因为朋友们在热络地聊天一时忽略了你的存在,就认定大家是有意在孤立你?假如你时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经常陷入这种“黑色旋涡”中,那么,可能是因为你的自我价值感低。
低价值感从何而来?在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系统之前,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外在因素建立起来的。倘若我们从小经常被批评、否定和贬低,缺少认可和鼓励,那么就会导致自我认同感很低。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稳定而长久的低价值感。另外,若我们经常对自己有较高的预期,可经过一次次努力后,(甲),这种长期的挫败感也会降低自我价值感。
那么,(乙)?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出:(丙)。我们的存在,于这个世界而言,本身就是独一无二且有意义的。蚯蚓无法跳跃,鱼儿不会奔跑……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差异而缤纷。每个人的特质不同,你现在认为的“缺点”放对了地方就是一种优势。谁说那些成不了木材、形状奇奇怪怪的木头是废物呢?它们也许能被做成艺术品,商业价值远远高于那些优良木材制成的家具。
21.文中第一段“黑色旋涡”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2.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曾国藩曾说:“心有敬畏,行有所止。”“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B项,从材料一第三段中“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得知选项中的“直至孔子出现”与原文不符,且“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错误,原文是“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C项,从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得知这种装束在春秋之前就有,所以C项与原文不符。D项,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得知D项与原文不符。
2.答案: A
解析: A项中“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可知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儒家发展兴起的过程,与文字使用灵活无关。
3.答案: C
解析: 题干是要求最能体现“儒”的内涵,材料二的最后一段提到“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可看出“儒”的内涵是礼,所以选C项。A项阐述仁者和勇者的特点。B项阐述的是儒家思想“恕”的内涵。D项阐述的是“文”和“质”要双修。A、B、D项都不符合题干。
4.答案: ①材料一: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②材料二:“儒”,实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孔子开创的儒家,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
解析:
5.答案: ①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
②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襄礼,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
③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是“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
解析:
6.答案: C
解析: C.“表明宪兵为战士感化,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阵营”错,宪兵虽然对战士抱有同情,但并未表明背叛自己的阵营。故选C。
7.答案: B
解析: B.“小说和《百合花》都运用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来叙事”错,《百合花》是以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故选B。
8.答案: ①宪兵的老婆临盆,将为人父的他被沦为囚徒的战士唤醒了恻隐之心。
②战士被酷刑折磨却不屈不挠,最后慷慨赴死,战士不怕牺牲的品格打动了宪兵。
解析:
9.答案: ①标题“雨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开头呼应标题,描写了雨天的阴沉、压抑,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②标题“雨落”具有象征意义,文中连绵不断的雨水象征着当时的“白色恐怖”,也暗示了革命战士以及黑暗时代下人们的悲惨命运。
③“雨落”这一标题简洁明了,初看富有诗意美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0.答案: BCG
解析: “从新安君与寿陵君”后断;“同轩”后断;“而”表并列连接前后,所以前后不用断;“郢其危矣”在“郢”前面断。所以分别在B、C、G三处断开。
11.答案: B
解析: B项错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两个“所以”意思相同。A项,《劝学》中“木直中绳”中的“中”的意思是“切合,合乎”;C项,《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意思是表示假设“如果”;D项,《兼爱》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中“虽”的意思是“即使”。
12.答案: B
解析: B项中“邹忌讽劝齐威王成功,从纳谏者方面来看”错,是从“进谏者”的角度来看,所以选B项。
13.答案: (1)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手段)。
(2)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没有人能够听进去,希望大王仔细审察这些。
解析:
14.答案: ①楚王昏聩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
②庄辛劝谏不讲技巧,难以达到预期;
③庄辛劝谏未能坚持,遇责难就放弃。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孙卿说:“那言谈游说的方法,要恭敬严肃地确立它,正直诚实地对待它,坚定顽强地把握它,用比喻引证来宣示它,用分析辨别来阐明它,用欢快、激情来表达它。”鬼谷子说:“人在犯错误的时候要纠正他,是很难的,劝说行不通,论理不被听从,那是你辩论的道理不清楚,道理已经明辨却仍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牢固地坚持,已经牢固地坚持却还是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切合他心中的喜好。明辨道理,说理清楚,坚持它,加固它,又能适合那人的喜好,你的言辞就能进入对方的心中。像这样还游说不成功的,天下未曾听说过。这样的游说就叫善说。”《诗经》说:“辞令语气和悦呀,能使百姓安定。”言辞,是用来使人们互相沟通的。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恭敬;王孙满阐明道理,就使楚庄王感到惭愧;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理由,从而保全了性命。
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手段)。所以言语辞令不能不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
材料二:
伍子胥善于谋划吴国却杀了他,孔子擅长游说人主却遭到匡人的围困,管仲确实贤能鲁君却将他囚禁起来。伍子胥、孔子、管仲这三位大夫难道没有才能吗?而是吴国、匡地和鲁国这三个国家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汤,是最圣明的圣主,伊尹,是最智慧的臣子。最明智的大臣向最圣明的国君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亲自操炊具去为商汤做厨师,通过亲近使商汤熟悉接受自己,商汤这时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使用他。因此说以最明智的臣子去向最圣明的君主进言,不一定到了就会被接受,伊尹向商汤进言就是如此;以明智的大臣向愚昧的君主进言一定不会被采纳,周文王向商纣王进言就是如此。所以周文王向商纣王进言商纣王却将他囚禁起来,比干进言被纣王剖了心;孙膑在魏国进言被挖掉了膝盖骨;吴起在岸门抹眼泪;公孙痤向魏惠王推荐杰出的人才反被认为是说胡话,商鞅则逃到了秦国;西门豹不与人争斗却被他人杀害。这几位士人,都是当时社会的仁厚贤德忠诚有本领的人,不幸遇上了荒谬混乱的君主而死。这就说明了即使是贤能明智之士也不能逃避死亡躲开受刑凌辱,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昏庸的君主难以劝谏,所以有道的君子难以进言。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没有人能够听进去,希望大王仔细审察这些。
材料三:
庄辛劝谏楚襄王说:“君王您的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后面跟着新安君和寿陵君,和他们同乘一车,行为放荡、奢侈浪费并且忘记处理国家的政事,郢都大约危险了!”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么?是在胡说楚国的不祥吗?”庄辛回答:“我不敢说楚国的不祥,是真的看到了。君主要是始终亲近这四个人的话,楚国一定会灭亡!我请求您允许我留在赵国观察形势。”于是不到十个月,襄王果然失去了巫山、江陵、江汉、鄢、郢等地。
15.答案: B
解析: “两人因画相识”错,上片“凭仗丹青重省识”的意思是凭借画中的形象来重新认识你,选项对这句话理解有误。
16.答案: ①都写到了“梦”和“泪”。苏词中“夜来幽梦”,“泪千行”;纳兰词下片两次提到“梦”,开篇“泪咽”,结尾“泣尽”。
②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通过“孤坟”“霜鬓”“松岗”等意象,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含蓄委婉地表达对亡妻的沉痛思念之情;纳兰词通过“画”“风檐”“夜雨”等意象,营造了凄婉的意境,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无比哀痛的心情。
③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实写现实中对亡妻的的思念,虚写梦境中见妻子梳妆,意境深远;纳兰词梦醒时伤心流泪为实,做梦为虚,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解析: 从题干上的“艺术创作”来看,包括两首诗内容上的相同点和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内容上都写了梦的意象和泪的意象,艺术手法上都用了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再分别从两首诗分析其表达效果。
17.答案: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解析:
18.答案: A格格不入
B不可思议
解析:
19.答案: 序号②,改为:景德镇成为实现梦想的地方。
序号③,改为:一项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显示。
序号⑥,改为:其中“洋景漂”有5000人左右。或者改为:其中“洋景漂”达5000人。
解析:
20.答案: D
解析:
21.答案: 本体是“低价值感”,喻体是“黑色旋涡”;将“低价值感”比喻成“黑色旋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低价值感对人的危险性,更能引起阅读者的警惕。
解析:
22.答案: 甲:都没有达到这个预期
乙:我们如何摆脱低价值感呢
丙:存在即合理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两则看似对立的警句。一则来自《论语》,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另一则是明初学者刘基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虽然暂时有所得,长久下去必然会失去到手的一切。这句话意在强调,要适可而止,有所不为。两则材料,一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一则重在告诫我们要“止”,要适可而止。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
写作时,要抓住“进”与“止”两个关键词,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步先阐释二者的含义:进是奋进、进取,是有所为;止是适可而止、止于所当止,是有所不为。第二步需分析二者的关系:“止”可以走得更稳,“进”能走得更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然后,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奋进不止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适可而止,有些东西要一再求进,比如在修身进德方面,应该进无止境;有些东西则要适可而止,比如对名与利的追求,应该当止则止。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指出当进不进或当止不止的危害。最后,联系现实,呼吁大家当进则进,当止则止。
立意:
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2.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
3.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pdf、语文2024年辽宁高二12月联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