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狼藉(jì) 谴责(qián) 荧光(yíng) 鲜腴(yú)
    B.洗涤(dí) 啜泣(chuò) 辟邪(xié) 簌簌(shù)
    C.点缀(zhuì) 懈怠(xiè) 瞻仰(zhān) 濒临(bīn)
    D.冗长(róng) 俯瞰(kàn) 天籁(lài) 栅栏(zh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狼藉(jì)——jí,谴责(qián)——qiǎn;
    B.簌簌(shù)——sù;
    D.冗长(róng)——rǒng;
    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轩昂 暮年 藏污纳垢 诚慌诚恐
    B.漫延 喧嚣 不怀好意 交头结耳
    C.宛然 婆娑 潜滋暗长 坦荡如坻
    D.锃亮 滞留 无动于衷 春寒料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A.诚慌诚恐——诚惶诚恐;
    B.漫延——蔓延,交头结耳——交头接耳;
    C.坦荡如坻——坦荡如砥;
    故选D。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B.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C.《藤野先生》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D.“江河”古代很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有误,《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故选C。
    4.古诗文默写。
    (1)《雁门太守行》中,抒发了诗人誓死报国忠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见杜甫因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3)杜牧《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恒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2)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学习实践活动,老师要求同学们实地采访,撰写新闻通讯稿。
    (1)你约扬扬周末去漆器厂采访,可扬扬说何必那么辛苦,不如在家上网搜点资料,轻松又省时。你劝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扬同意前往。请你针对他采访提纲中的“采访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采访提纲
    (3)采访后,扬扬列出了通讯稿写作要点,请你提建议。
    ①交代时间、地点和受访人。
    ②参观车间,观看工人操作,厂长介绍产品和制作过程。
    ③中午到食堂吃饭,伙食真不错,尤其是红烧狮子头令人回味无穷。
    ④厂长介绍漆器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⑤感受:丰富了漆器知识,增强了家乡传统文化认同感。
    应删除:___________应详写:___________应略写:___________(只填序号)
    【答案】(1)示例:扬扬,实地采访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更加真切地感受“文化遗产”漆器的魅力,你说对吗?
    (2)将“你厂”改为“贵厂”;
    将第③个问题“产品最贵的卖多少钱?”改为“产品销路如何?”
    删去第④个问题“你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
    (3)③ ②④ ①⑤
    【解析】(1)考查劝说词。
    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扬扬;其次针对情况:扬扬说何必那么辛苦,不如在家上网搜点资料,轻松又省时;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
    示例:扬扬,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实地走访调查,才能更好的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更加真切地感受“文化遗产”漆器的魅力,和我一起去吧!
    (2)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到漆器参观,对对方应使用尊称,可将“你厂”改为“贵厂”;
    “你厂产品最贵的卖多少钱?”涉及商业秘密,且与活动主题无关,可改为“产品销路如何?”
    “你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属于个人隐私,与活动主题无关,可删去。
    (3)考查内容理解和详略安排。
    首先,③“中午到食堂吃饭,伙食真不错,尤其是红烧狮子头令人回味无穷”与主题活动无关,不必体现在稿件中,应删去;
    ①“交代时间、地点和受访人”,⑤“感受:丰富了漆器知识,增强了家乡传统文化认同感”这两处不属于活动重点,可略写;
    ②“参观车间,观看工人操作,厂长介绍产品和制作过程”,有助于读者了解文化遗产的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艺;④“厂长介绍漆器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有助于读者了解文化遗产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历程;这两处属于活动重点,应详写。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破冰迎春归
    乔忠延
    ①立春时节,黄河湾。
    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
    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
    ④春天门开啦!
    ⑤春天回家吧!
    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
    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
    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
    ⑨破冰迎春归!
    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
    ⑪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
    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
    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
    ⑭背冰!亮膘!
    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
    ⑯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亮膘,亮出健壮肢体!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辟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
    ⑰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
    ⑱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憤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
    ⑲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选文围绕“迎春”风俗着重描绘了哪两个画面?
    7.请从下面语句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品析表达效果。
    (1)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从词语运用角度品析)
    (2)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品析)
    8.小博同学认为,在朗读时间受限时,可以删除第⑯段。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或结构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9.深入理解文章,会使朗读更具有感染力。联系全文,谈谈第⑲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请答出两点。
    【答案】6.围绕“破冰迎春图和背冰亮膘图”或“破冰图和背冰图”回答。
    7.示例一:选(1)句。运用“持”“舞”“砸”“撬”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黄河汉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动作,描绘了雄壮豪迈的破冰画面,表达了黄河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表达作者对黄河汉的赞美。
    示例二:选(2)句。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描绘了想象中的丰收图景,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
    8.示例一:不认同。内容上,本段主要交代“背冰”的精神内涵表达了对黄河汉踔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精神的赞美;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主旨突出。结构上,承接上文“迎春风俗”,为后文写背冰的时代风采和深化主旨做铺垫。
    示例二:认同。内容上,本段主要交代“背冰”的精神内涵,此内容在前文中已通过形象的描写表现得很充分,后文通过描写“打领头旗”的场景表现这风俗的时代风采;删除此段,内容依然完整,且表达含蓄,意蕴丰富。结构上,删除此段,从第⑮段到第⑰段,自然过渡,由迎春风俗“极具魅力”到“更具时代风采”,进而引出迎春风俗的时代意义,表达连贯完整。
    9.通过描述破冰迎春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勤劳人民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
    根据第⑥段“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第⑨段“破冰迎春归!”等概括为:破冰迎春图;
    根据第⑬段“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第⑮段“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可概括为:背冰亮膘图。
    【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赏析、理解。
    (1)根据第⑥段“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可知,这是动作描写,运用“持”“舞”“砸”“撬”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黄河汉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动作;
    根据第⑥段“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第⑨段“破冰迎春归!”等可知,这里描绘了雄壮豪迈的破冰画面,表达了黄河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表达作者对黄河汉的赞美。
    (2)根据第⑧段“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可知,这里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
    根据第⑧段“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等可知,描绘了想象中的丰收图景,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
    【8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和观点。
    本题答案不唯一,围绕句段内容或结构方面方面谈论,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不认同这个观点,不应删除第⑯段。根据“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辟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可知,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汉踔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精神的赞美;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主旨突出。结构上,根据第⑮段“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可知,本段承接上文“迎春风俗”,为后文写背冰的时代风采和深化主旨做铺垫。所以,不应删除第⑯段。
    示例二:认同这个观点,应删除第⑯段。根据第⑬段“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可知,此内容在前文中已通过形象的描写表现得很充分,后文通过描写“打领头旗”的场景表现这风俗的时代风采;删除此段,内容依然完整,且表达较为含蓄,令人回味。结构上,根据第⑮段“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第⑰段“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可知,删除此段,从第⑮段到第⑰段,过渡较为自然,由迎春风俗“极具魅力”到“更具时代风采”,更进一步引出迎春风俗的时代意义,语义表达上依旧完整。所以,应删除第⑯段。
    【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根据第⑲段“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可知,“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通过描述破冰迎春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勤劳人民的赞美;
    根据第⑮段“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第⑰段“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第⑲段“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可知,表达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期盼弘扬民族精神,也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故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要求。
    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正像钱锺书在《吃饭》一文中所说:“‘辨味不是充饥’,变成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最高的裁判。”由于重视味道,圆而会采取种种保味、入味的加工方法,使美妙的味道能保持在菜肴之中,或使菜肴的味道更加浓郁,或使本来没有味道的原料与调味的汤汁融为一体,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界。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轻味道,至少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西方人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舌头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味觉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更何况那带血的牛排、白水煮豆之类,虽有“味”而不入“道”,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吃,就是洋葱、西兰花也生吃。西餐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主张旺火爆炒,虽然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得多。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这属于一种中庸之道。中国的中庸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截然对立,中庸追求的是“恰到好处”与“最佳匹配”。中国人以烹调为艺术,于烹调中进入“中”的境界,西方人不懂“中”,焉能识得个中滋味!
    材料二:
    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接照规范行事。所以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其他地方毫无二致,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等有限几种。中国菜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配菜与调味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婚宴色彩鲜艳,丧宴忌讳红色;穷汉解馋应浓油厚汁,雅士会餐宜新鲜别致。此外还会因厨师临场的情绪变化,做出即兴发挥。
    材料三:
    国学大师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这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西餐除少数汤菜,鱼就是鱼,鸡就是鸡,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于一锅而烧之。番茄酱、柠檬汁等调味佐料,也都是现吃现加,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甲]《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乙]中餐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味论”“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合论”所组成的。[丙]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使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丁]不像西餐,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莱,虽处一盘,却各自为政,只待食至腹中,方能调和一起。
    中国菜讲究整体配合效果,要配合得好,就需掌握好调和的分寸。一如中医投药时讲究“君臣佐使”,多味药相配合,以求整体的疗效。全不若西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西医与中西饮食,也是“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体现。
    10.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
    B.中国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而西方人烹调则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调整。
    C.材料分别从味道与营养、灵活与规范、和合与分别三个方面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D.材料中使用了很多对称句,两两相映,引人注意,很有情趣。
    11.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哪一处最合适,为什么?
    就是说,在重视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
    12.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见长,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体会加点处的语言特点
    A.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
    B.西餐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
    13.请以“中国人的饮食是很讲究的”这句话为开头,就饮食与艺术、文化、中医等关系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答案】10.B
    11.放在丙处最合适。这句话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祛,具体解释了“中餐的‘五味调和论’……”一句的内容,且两句话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放在丙处最合适。
    12.示例一:我选A句,“一贯”是“向来”的意思,起强调作用,说明中国人向来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从未改变过。“一贯”评议平实,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示例二:我选B句“一盘兔饲料”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西餐的沙拉比作“一盘兔饲料”,说明了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轻味道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3.示例一:中国人的饮食是很讲究的,比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在端午节要吃粽子,来传达一定的文化意义。
    示例二:中国人的饮食是很讲究的,比如我妈妈喜欢烹饪,在做菜时,她既兼顾味道之美,均衡营养,又讲究菜的颜色搭配及摆盘给家人带来的视觉享受。
    示例三:中国人的饮食是很讲究的,比如我在感冒发烧不思饮食时,妈妈会给我熬上一锅大米粥,大米汤能清热补津液,还有助于退热。有时还煎几片焦黄的馍片,焦味入脾,养护脾胃,可见饮食与中医养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B.根据材料二“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接照规范行事”及“中国菜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配菜与调味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可知,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而中国人烹调则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调整。故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材料的回归。
    通过阅读需还原的句子可知,本句是对“五味调和论”加以解释,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了中餐中的“五味调和论”。通过阅读文中甲、乙、丙、丁四个句子可以看出,乙句列举出了中餐的“五味调和论”,简要说明了“五味调和论”的组成,故需还原的句子是对乙句的补充解释,与之内容相对应,故需还原的句应放在丙句位置。
    【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A.通过阅读A句“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可知,加点词“一贯”的意思是从不改变;一向如此,在句中的意思是指中国人一直以来把烹调看作艺术,强调中国人从未改变过进食的首在追求是味觉美,意思简洁明了,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B.通过阅读B句可知,本句将西餐的沙拉比作一盘兔饲料,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结合材料一第四段“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吃,就是洋葱、西兰花也生吃”可知,B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拉是全素且轻味道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延伸,以“中国人的饮食是很讲究的”这句话为开头,围绕饮食与艺术、文化、中医等关系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即可。
    (1)中国的很多美食都是有其历史典故的,有时还会以人物的名字来命名,比如东坡肉。这道菜是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北宋元年,苏轼被贬,在东坡过上了家耕生活。他闲暇时琢磨了烹饪技术,做了一道糯而不腻的烧猪肉,得到了客人的高度夸赞。后来苏东坡四处为官,东坡肉随之传遍了大江南北。与之相类似的食物还有很多,这些食物不仅有味道,更有文化韵味。
    (2)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中国人以烹调为艺术,于烹调中进入‘中’的境界,西方人不懂‘中’,焉能识得个中滋味”可知,中国人的烹调追求艺术,这在生活中也是十分常见,例如“松鼠鱼”,将鱼做成松鼠的形状,淋以橘黄色的汤汁,不仅造型独特,色泽鲜美,味道也甜而不腻,十分美味。
    (3)根据材料三第三段“中国菜讲究整体配合效果,要配合得好,就需掌握好调和的分寸。一如中医投药时讲究‘君臣佐使’,多味药相配合,以求整体的疗效”可知,中国人的饮食中也体现着中医文化,例如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我们可以根据身体状况来选择饮食,加以调养。在我们咳嗽的时候可以熬制梨汤来缓解;小孩有积食时可以熬制苹果山楂汤,可以起到补气健脾消食的作用。根据以上内容,围绕一个方面展开来说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①矣,故士穷不失义②,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③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④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节选自《孟子》
    【注】①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②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得志时不丧失道义,得志时不偏离正道。③泽:恩泽,恩惠。④见:显露,表现。
    14.(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 ②必敬必戒__________ ③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大丈夫”?请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4)选文[甲][乙]都运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观点的。[甲]文中与[乙]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真正,确实 ②留神,当心,谨慎 ③改变
    (2)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3)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4)对比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为: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留神,当心,谨慎。
    ③句意为: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移:改变。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是,这,这个;焉,怎么,哪里。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结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知,“广居”指的是仁,“正位”指的是礼,“大道”指的是义。也就是说,大丈夫应该以仁为居,以礼为行,以义为道,即大丈夫应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结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知,无论是否得志,大丈夫都应该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原则,不随波逐流,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大丈夫应该有坚定的意志和原则,不会因为外界的富贵、贫贱、威武等因素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信念,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
    据此可概括出大丈夫的形象: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第一问: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确实是“大丈夫”,而孟子则认为他们是“妾妇之道”,公孙衍、张仪与“妾妇之道”的共同点是顺,这里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接着孟子把“妾妇之道”与“大丈夫”做对比,并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甲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乙文根据“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知,作者指出了士人在穷困和显达时应有的行为准则:穷困时不失道义,显达时不离正道。这里通过对比士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行为选择,强调了坚守道义和正道的重要性。同时,作者还进一步对比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种境界,以突出士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所以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二问: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可知这两句话意思是相近的。
    【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
    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不得志时不丧失道义,得志时不偏离正道。穷困时不失仁义,士人就能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王道,民众就不会失其所望。古代的士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就独善其身,显达就兼善天下。
    (二)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16.本诗颈联,曾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请你从炼字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5.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 诗人孤独、思乡
    16.示例一:“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准确地描绘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塞外之景。
    示例二:“孤烟”表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写出了景象的奇特壮观。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被排挤而孤独、思乡、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16题详解】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语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根据以上分析,选取“大”“孤”“直”“长”“圆”等两三个字,结合词句内容和情感进行赏析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共6分)
    17.小语同学在做《昆虫记》分类整理表时发现,作者法布尔喜欢将昆虫依据不同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和命名,如蟋蟀被作者称为“交响乐的演唱者”。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以下命名中选择一个,写出一个相应的昆虫及命名原因,并简述在阅读《昆虫记》时,对昆虫进行分类整理的作用。
    A.捕猎者 B.建筑师 C.矿工
    【答案】示例一:绿蚱蜢是“捕猎者”。它喜欢攻击比自己个头大、强壮得多的庞然大物。对昆虫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昆虫记》的内容,把握昆虫形象特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示例二:朗格多克蝎是“捕猎者”。它如果刺杀对手的话,就会用双钳镇住对方,让对方吓得动弹不了,然后从背部攻击。对昆虫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昆虫记》的内容,把握昆虫形象特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示例三:大黄蜂是“建筑师”,它在建筑巢穴方面具有极高的智慧,它们的巢都是一个一个精巧的小房子组成的。对昆虫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昆虫记》的内容,把握昆虫形象特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示例四:蝉是“矿工”,它耗时四年在地穴中挖洞,就像不停劳作的矿工。对昆虫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昆虫记》的内容,把握昆虫形象特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理解分析能力。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此题可根据《昆虫记》内容,举出具体昆虫,结合命名写出其特点,并阐述分类整理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萤火虫是“捕猎者”。萤火虫捕捉的都是一些中等大小的蜗牛,看起来天真温顺,实际上是一种肉食动物。对昆虫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昆虫记》的内容,把握昆虫形象特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示例二:圆网蛛是位天才“建筑师”,它结网时每根蜘蛛丝都维持一定距离,就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准确。对昆虫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昆虫记》的内容,把握昆虫形象特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示例三:蝉是“矿工”。它的“措”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持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对昆虫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昆虫记》的内容,把握昆虫形象特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8.我校欲举办《红星照耀中国》主题展览会,社团活动小组打算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梳理革命领袖的读书求学历程,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概括朱德的主要读书求学经历。
    【答案】朱德青年时期熟读经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心,形成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之际,他接受了“读书不忘救国”的思想。在教育救国失败之后,朱德立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誓言,于1909年离开家乡远赴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期间,他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组织五华社,主张奋发互励,富国强兵,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朱德主要读书求学经历即可。
    青少年时期,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6岁进地主家的私整,读了三年书,地主对他很坏,他白天读书,放学后干各种活,过继到伯父家后,又去念了六七年古书”的内容可知,朱德熟读经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心,形成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之际,他接受了“读书不忘救国”的思想,表达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在教育救国失败之后,朱德立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誓言,于1909年离开家乡远赴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其间,他阅读《民报》《警世钟》《革命军》等革命刊物,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组织五华社,主张奋发自强,富国强兵,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五、作文(共50分)
    19.一粒麦种,因为不想忍受风吹日晒之苦,趁农夫不注意时,从盆里逃出来,躲到凉爽的树下。等到七月金黄的麦浪翻滚时,大树下的这株麦子却还绿得能掐出水来。前来收割的农夫对它视而不见。它惆怅地问:“为什么冷落我呢?”农夫回答:“当你逃避日光照晒、风吹雨淋的时候,也同时失去了成熟的机会!”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你以“__________的经历”为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补充完整题目;②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记述身边的故事,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③不得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解析】材料中写了一粒麦种的经历,现实中很多人像这粒麦种一样,逃避磨砺,追求安逸。“从盆里逃出来,躲到凉爽的树下”可拟题《逃避的经历》,《追求安逸的经历》;“为什么冷落我呢?”可拟题《被冷落的经历》;“当你逃避日光照晒、风吹雨淋的时候,也同时失去了成熟的机会!”可拟题《失去机会的经历》……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围绕“磨练与成就”,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成长经历,也可以记述身边的故事。每个人都有数不清的经历,有些经历带给你的情感冲击是很强烈的,让你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成长之路注定充满艰难困苦,一个人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成熟,才能成功。我们也可写“一次后悔的经历”“一次高兴的经历”“一次感动的经历”“一次失败的经历”“一次钓鱼的经历”“一次割麦子的经历”“一次做手工的经历”等等。如选用形容词“欢乐的”“痛苦的”“得意的”“后悔的”“成功的”“失败的”补充题目,那么这些词语提示了文章的感悟基调:既可以写令你感到开心和快乐的事,又可以写使你感到苦恼和失落的事,还可以写使你感到尴尬和后悔的事。如果写一些负面的事,如“作弊的经历”“偷瓜的经历”等,在文章中或结尾处一定要表露出后悔和反省,以使得文章思想正确,主题深刻。时间、地点
    ×月×日,××漆器厂
    采访对象
    厂长
    采访目的
    了解漆器的特点以及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采访用具
    纸、笔、相机
    采访问题
    ①你厂的环境怎么样,可以带我参观参观吗?
    ②你厂有多少年历史了?产品现在受欢迎吗?打算开发哪些新产品?
    ③你厂产品最贵的卖多少钱?
    ④你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

    相关试卷

    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