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盖尾初中教研小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A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546839/0-17348513638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盖尾初中教研小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A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546839/0-173485136383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盖尾初中教研小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A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546839/0-173485136387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盖尾初中教研小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盖尾初中教研小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
1. 在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 )
A. 胚根B. 胚芽C. 胚轴D. 子叶
【答案】A
【解析】
【分析】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其中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构成。种皮起保护作用,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位,子叶有2片,肥厚,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
【详解】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胚根发育成根;然后胚珠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所以在菜豆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结构胚根。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
2. “鲁花花生油,滴滴香浓”,你可知道这滴滴香浓的花生油主要来自种子的
A. 胚根B. 胚乳C. 胚芽D. 子叶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花生属于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存在于子叶中,所以花生油主要来自种子的子叶。
【考点定位】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3. 春天农作物播种前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 )
A. 充足的空气B. 适宜的温度C. 足够的土壤D. 一定的水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有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和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详解】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有利于种子萌发,因此春天,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松土。这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4. 根尖各部分细胞生长、伸长最快部位是( )
A. 根冠B. 分生区C. 伸长区D. 成熟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解答即可。
【详解】A.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B不符合题意。
C.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C符合题意。
D.成熟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毛的存在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图是某种小麦在不同时期平均每天需水量的柱形图,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的发育期是
A. 返青期B. 拔节期
C. 抽穗期D. 灌浆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水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据此解答。
【详解】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的水分充足时,植株才会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会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运输,因此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不同的植物需要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也不同,如图可知,从返青期到抽穗期,水稻的需水量在逐渐增加,到灌浆期又有所减少,水稻在抽穗期需水量最大。
故选C。
6. 取一萝卜块先称其重量,然后放在浓盐水中数小时,此过程中,每隔1h称量一次萝卜块.下图中最能代表萝卜块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详解】当萝卜放在浓盐水中数小时,开始一段时间因为浓盐水中盐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中的盐浓度,所以萝卜细胞会持续失水,质量不断降低。当失水到一定程度后,萝卜细胞液中的盐浓度与浓盐水中盐浓度相等,此时开始萝卜细胞既不失水也不吸水,质量保持不变。题图中只有D选项所示曲线符合萝卜块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故选D。
7. 在下列作物的农业生产中,应注意多施加磷肥的一组植物是( )
A. 甘薯、马铃薯B. 菠菜、芹菜C. 白菜、油菜D. 番茄、花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生活所需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例如,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详解】据分析可知,甘薯、马铃薯等含淀粉丰富的作物应该多施含钾的无机盐。使番茄、花生的果实提早成熟,可增施磷肥。白菜、油菜、菠菜和芹菜等枝叶类作物,可多施氮肥。
【点睛】对于氮、磷、钾等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掌握。
8. 芝麻和种子富含脂肪,小麦的种子富含淀粉,大豆的种子富含蛋白质,这些有机物都来源于( )
A. 水中的无机盐B. 土壤所含的肥料
C. 空气中的氮D. 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详解】AB.水中的无机盐和土壤所含的肥料,都为植物提供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AB不符合题意。
C.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分析可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如脂肪、淀粉、蛋白质等),因此芝麻和种子富含脂肪,小麦的种子富含淀粉,大豆的种子富含蛋白质,这些有机物都来源于光合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9. 人和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A. 太阳能B. 电能C. 二氧化碳D. 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ATP,最终来自太阳能。
【详解】A.生物都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将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以绿色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通过摄食获得有机物,同时获得能量,这些能量可以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等生命活动。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时,部分能量就转移到肉食动物体内,供肉食动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利用。动植物死亡留下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中的能量也就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可见,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A符合题意。
B.电能指电以各种形式做功的能力(所以有时也叫电功 ),分为直流电能、交流电能,这两种电能均可相互转换,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不符合题意。
D.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贮存有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变成蓝色的那部分叶片切下一细条,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内变蓝的部位是( )
A. 叶肉B. 上下表皮C. 导管D. 叶脉
【答案】A
【解析】
【分析】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细胞的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在叶片中,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所以光合作用形成的淀粉最初主要积累在叶肉细胞中,所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内变蓝的部位是叶肉,A正确;上下表皮、叶脉和导管都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变蓝,B、C、D错误。
【点睛】掌握叶片的结构以及光合作用的原理是本题解题关键。
11.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C.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D. 绿色植物所有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A正确。
B.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B正确。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C正确。
D.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只有含有叶绿体的器官才能进行,D错误。
故选D。
12. 有位同学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分别于清晨、正午、傍晚三个时间从同一棵绿色植物上摘取一片绿叶,将它们进行脱色、漂洗、碘液染色,其中染色最深的是( )
A. 清晨的叶B. 傍晚的叶C. 正午的叶D. 都一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晚上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不制造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所以,清晨的叶内的淀粉最少,染色时颜色最浅,故不符合题意;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之一就是光能,在光照具备条件下傍晚的样品已经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有机物(淀粉)或是淀粉最多,所以染色时会最深,故符合题意;中午的叶只进行了半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一部分淀粉,染色时颜色不会太深,故不符合题意;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天不同的时间,植物制造的淀粉不同,染色时颜色也会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13. 白萝卜露出地面的部分常常会变成绿色,而地下部分则不会,这个事实说明( )
A. 叶绿体中含叶绿素B. 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
C. 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D. 叶绿素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是形成叶绿素的重要条件,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如大白菜心是黄白色,而外面的叶是绿色。
【详解】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叶绿素是叶绿体中的颗粒,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白萝卜露出地面的部分见光,能够形成叶绿素,故颜色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地下部分不能够接收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形成叶绿素,因而是白色的。这种现象说明叶绿素只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白萝卜露出地面的部分常会变成绿色,而地下部分则不会,这个事实说明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状况是( )
A. 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B.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D.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能量变化是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因此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植物的生长、吸收等生命活动所需的动力,来自下列哪一生理活动?( )
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输导作用D. 吸收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A符合题意;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储存能量而不能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要,B不符合题意;
植物体有两种输导管道--导管与筛管。导管位于植物体茎内的木质部中,由下而上输送水和无机盐的管道。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C不符合题意;
植物的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吸收他人中的水和无机盐等来促进植物的生长,D不符合题意。
【点睛】关键知道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16. 农田被水淹没后,如不及时排水,农作物就会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 蒸腾作用过于旺盛,植株失水死亡
B. 根部吸水过多,导致细胞膨胀死亡
C. 呼吸作用过于旺盛,有机物消耗殆尽
D. 缺少氧气,根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体的任何具有活细胞的部位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以产生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农田淹水后,如果不及时排出,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造成土壤中的氧气过少,根无法呼吸,根就会烂掉,进而导致植物死亡。因此农田淹水后,如果不及时排水,农作物会死亡,主要原因是缺少氧气,根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描写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诗句,其中“锄禾”的目的是( )
A. 加快水分的蒸发B. 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C. 减少养分的消耗D. 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深耕松土给农作物深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根部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
【详解】A.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等升高,蒸腾作用增强,水分散失快,有利于降温,提高湿度,A不符合题意。
BC.抑制呼吸作用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分解,增加营养物质的储存,BC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锄禾”,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D符合题意。
故选D。
18. 叶片结构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
A. 海绵组织B. 栅栏组织
C. 保卫细胞D. 叶表皮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详解】植物体的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肉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里面都含有叶绿体,因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保卫细胞中也含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是透明的,里面没有叶绿体,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合作用的概念。
19. 下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能依次解释其实验目的的选项是
①消耗叶片原有淀粉 ②检验是否有产生淀粉 ③去掉叶片的叶绿素 ④设置对照实验
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①④③②D. ①③④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①消耗叶片原有的淀粉;
用黑纸片夹住叶片,目的是为了④设置对照实验,看看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酒精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即③去掉叶片的绿色;
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滴加碘液的目的是②检验是否有淀粉产生。
所以,能依次解释其实验目的选项是①消耗叶片原有的淀粉、④设置对照实验、③去掉叶片的绿色、②检验是否有淀粉产生。
20. 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B. 维持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C. 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D.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光叫光合作用,表达式:。
【详解】A.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B错误。
C.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C正确。
D.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C。
21.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A.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解:下表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植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除了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失以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有机物的合成与运输、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等.所以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故选D
点评:关于植物能量的释放和合成,可结合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理解掌握.
22. 下列实验中,材料用具与使用目的不一致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1)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被观察的物体,镊子主要是拿取物品。
(2)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点,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在玉米纵剖面滴加碘液,检验玉米的胚乳含有淀粉。
(3)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A.观察种子的结构时,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不能用显微镜观察,A错误。
B.淀粉遇碘液变蓝,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滴加碘液检验淀粉,B正确。
C.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C正确。
D.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在验证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时,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D正确。
故选A。
23. 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氧气浓度 ②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③合理密植 ④延长光照时间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
【详解】①增加氧的浓度,会导致呼吸作用增强,而光合作用不会加强,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的原料,因此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能提高农作物产量;③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因此能提高农作物产量;④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延长光照时间,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故选D。
24. 下表是关于光合作用一组实验,下列各项实验变量,与其变量处理对应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碳B. 有机物C. 光D. 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因此可以控制变量二氧化碳,A正确。
B.切断叶脉的作用是阻断水分从根部运输至光合作用的部位,以此探究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变量为水分,B错误。
C.对叶片进行遮光,变量为光照,C正确。
D.银边的叶片不含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变量为叶绿体,D正确。
故选B。
25. 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的变量是水分的多少
B. 实验应该在黑暗处进行
C. 土壤浸出液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D. 实验说明植物生长一定需要氮、磷、钾
【答案】C
【解析】
【分析】考点定位: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详解】A、这个实验的变量是土壤中的无机盐,而不是水分的多少,故A错误。
B、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只能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因此为了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实验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故B错误。
C、土壤中含有无机盐,因此,土壤浸出液可以为植物提供无机盐。选项C正确。
D、本实验中无法确定土壤浸出液的成分,因此,不能说明植物生长一定需要氮、磷、钾。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26. 煮熟的水稻种子不能发芽是因为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
【答案】错
【解析】
【详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分为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完整而又活力的胚和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煮熟的水稻种子不能发芽是由于煮熟的水稻种子已经死了,胚也一定是死的,不再具有活力,题干说法错误。
27. 根尖的伸长区细胞没有分裂增生能力。______
【答案】对
【解析】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解答即可。
【详解】根尖的四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分别是:
①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②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一般长约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
③分生区,也叫生长点,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外观不透明。
④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题干说法正确。
【点睛】熟练掌握根尖的结构和特点。
28. 叶脉中的导管能将水和无机盐输送给叶肉。( )
【答案】对
【解析】
【详解】叶脉内有两种管道,其中导管能输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输送叶肉细胞制造的有机物,这两种管道都属于输导组织,说法正确。
29. 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 )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因此植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故题干说法正确。
三、非选择题
30. 如图为植物呼吸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黑色的箭头表示植物a处所释放出的气体是___,白色的箭头表示植物a处吸收的气体是___。
(2)图中的a、b两种器官,即能进行呼吸作用,又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___。
(3)将图中表达式补充完整:A___,B___;图中C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___,另一部分通常以___的形式散失。
【答案】(1) ①. 二氧化碳 ②. 氧气
(2)叶 (3) ①. 有机物 ②. 水 ③. 能量 ④. 热能
【解析】
【分析】(1)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储存能领)+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3)图中a花,b叶。
【小问1详解】
植物a处是花,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而黑色表示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白色箭头表示植物吸收的气体是氧气。
【小问2详解】
a、b两种器官分别代表花和叶,两处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叶含有叶绿体,因此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小问3详解】
根据分析知,参加呼吸作用的A是有机物,呼吸作用的产物B是水,C是能量;C的一部分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另一部分通常以热能形式散失。
31. 某同学在做“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时所看到的菠菜叶片横切如下图所示,请你据图回答问题:
(1)①⑤是表皮,属于__________组织。
(2)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是[ ]__________。
(3)具有输导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____。
(4)②和④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绿色颗粒状的__________,是叶片进行__________的场所。
【答案】(1)保护 (2)⑥气孔
(3)③叶脉 (4) ①. 叶绿体 ②. 光合作用
【解析】
【分析】①上表皮,②栅栏组织,③叶脉,④海绵组织,⑤下表皮,⑥气孔。
【小问1详解】
①⑤是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小问2详解】
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是⑥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
【小问3详解】
具有输导作用的结构是③叶脉,叶脉是贯穿于叶肉间的维管束。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可以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属于输导组织。
【小问4详解】
②栅栏组织和④海绵组织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绿色颗粒状的叶绿体,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2. 如图是根尖的结构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根尖各部分的名称:①___,②___,③___,④___。
(2)在根生长过程中起保护作用的是[ ]___ 。
(3)根的生长是由于[ ]___ 细胞数目的增多和[ ]___ 细胞体积的增大。
【答案】(1) ①. 成熟区 ②. 伸长区 ③. 分生区 ④. 根冠
(2)④根冠 (3) ①. ③分生区 ②. ②伸长区
【解析】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最顶端到着生根毛这一段幼嫩部分。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图中:①是成熟区,②是伸长区,③是分生区,④是根冠。
【小问1详解】
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根尖各部分的名称:①成熟区,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
【小问2详解】
④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的套在外面,在根生长过程中起保护作用的。
【小问3详解】
根尖的最前端是根冠,有保护作用;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可见,可见,根的生长是由于③分生区细胞数目的增多和②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33.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
(1)将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设置___实验。这样设置后,该实验的变量是___。
(2)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黑纸片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逐渐变为绿色溶液,是因为___溶解在了酒精中。
(3)用酒精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___,滴加碘液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叶片变蓝的是___(填“遮光部分”或“未遮光部分”)。
(4)该实验表明: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产物是___。
【答案】33. ①. 对照 ②. 光
34. 叶绿素 35. ①. 淀粉 ②. 未遮光部分
36. 淀粉
【解析】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这样做就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只有在光下制造,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小问2详解】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片颜色变淡,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小问3详解】
淀粉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的特性;因此用酒精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叶片未遮光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有淀粉产生,滴加碘液变成了蓝色;叶片遮光部分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淀粉,所以不变色。
【小问4详解】
实验现象:叶片未遮光部分部分,遇碘变蓝,说明叶片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淀粉;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这个实验表明: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34. 我们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将一盆天竺葵放置黑暗中一昼夜;处理叶片,如图1所示:①选取其中的叶片A,用圆形的黑纸片将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②叶片B用透明塑料袋密封,并在袋内放置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摘下叶片A、B、C,经过脱色、漂洗、最后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请分析回答:
(1)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消耗、运走叶片原有的___。
(2)摘下叶片A、B、C,放在酒精中进行水浴加热,直到叶片变为___色。
(3)在褪色后的叶片上滴加___液,检测是否有淀粉产生。
(4)透明塑料袋中的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___。
(5)在叶片A中,N处未变蓝说明___,M处未变蓝说明___;叶片B未变蓝说明___(选填A、B、C)。
A.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6)观察叶片A绿色部分和叶片B绿色部分,变蓝的是___,可以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___。
(7)若将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叶片A、B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比较,能够变蓝的是___,则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___。
(8)图3所示的装置中,能快速、安全地使叶片褪色的是___。
【答案】(1)淀粉 (2)黄白
(3)碘 (4)二氧化碳
(5) ①. B ②. C ③. A
(6) ①. A ②. 二氧化碳
(7) ①. A ②. 光
(8)D
【解析】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小问2详解】
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如图3中的D所示,防止酒精燃烧,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小问3详解】
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小问4详解】
氢氧化钠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在透明塑料袋中放置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除去塑料袋中的二氧化碳。
【小问5详解】
在叶片A中,N处没有光照未变蓝,即没有淀粉生成,说明B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M处银边处没有叶绿体,未变蓝,即没有淀粉生成,说明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片B用透明塑料袋密封,袋内放置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吸收了袋内的二氧化碳,缺少二氧化碳,叶片B未变蓝,即没有淀粉生成,说明A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
【小问6详解】
观察叶片A绿色部分和叶片B绿色部分,变蓝的的是叶片A,说明叶片A产生了淀粉,叶片B袋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小问7详解】
若将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叶片A、B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比较,这个时候的变量是光照了,A能够变蓝,则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小问8详解】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酒精脱色时要隔水加热,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5.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
提出问题:水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
(1)作出假设:___。
(2)设计实验:①取培养皿二个,在培养皿内铺一层吸水纸。
②将饱满的大豆种子各20粒(或取一定数量的、饱满的大豆种子随机分成均等2组),均匀置于二个培养皿内。
③设置对照实验:(请选择下列与假设一致的合适选项填在横线上)。
甲培养皿放在适温下和___,乙培养皿放在适温下和___。
A水淹没种子 B.加适量水 C.不加水
④每日定时观察其变化情况,并记录。
Ⅰ.实验现象:甲培养皿种子___,乙培养皿种子___。
Ⅱ.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___。
Ⅲ.该生物兴趣小组在另一次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在该实验的设计中可形成的对照组的结构有:A与B说明种子萌发需要___,A与C说明种子萌发需要___。A与D说明种子萌发需要___。
【答案】35.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36. ①. B ②. C ③. 萌发 ④. 不萌发 ⑤. 水 ⑥. 适宜的温度 ⑦. 适量的水分 ⑧. 充足的空气
【解析】
【分析】(1)实验探究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作出假设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小问2详解】
③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实验的变量是水分,除水温不同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所以甲培养皿放在适温下和B加适量水,乙培养皿放在适温下和C不加水。
④Ⅰ.实验现象:甲培养皿种子有适宜的水分,种子萌发,乙培养皿种子缺少水分,种子不萌发。
Ⅱ.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水。
区别
联系
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光合作用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合成有机物
储存能量
相互对立
相互影响
呼吸作用
所有活细胞
有机物、氧气
有无光皆可
二氧化碳、水
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
实验名称
材料用具
使用目的
A
观察种子的结构
显微镜
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B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碘液
验证淀粉存在
C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
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二氧化碳
D
探究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检验二氧化碳存在
变量
A
B
C
D
变量处理
氢氧化钠溶液
切断叶脉
遮光
选有银边的叶片
培养皿编号
种子数量(粒)
种子所处的外界条件(其他外界条件均适宜且相同)
A
50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20℃
B
50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10℃
C
50
培养皿底部垫有干燥的滤纸20℃
D
50
培养皿中的水淹没种子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解析版)-A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A4答案卷尾,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A4答案卷尾,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哪项不是种子萌发必须的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