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8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感冒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体温升高等症状,服用消炎药阿司匹林后,体温虽恢复正常,但同时也出现了胃液酸性增强,血浆中转氨酶增多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若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则肺部组织液增加
B.胃液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而转氨酶只分布于细胞内液
C.人体的胃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胃液
D.内环境中缓冲对的调节能缓解胃液酸性增强产生的不适
【答案】A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详解】A、肺部感染患者的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肺部会从周围吸收水分,导致组织液增加,A正确;
B、胃液属于消化道内的成分,不属于细胞外液,转氨酶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存在于细胞中,若肝脏受损,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清转氨酶含量升高,因此转氨酶可存在内环境中,B错误;
C、人体的胃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
D、内环境中缓冲对调节的是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平衡,而胃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2.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下图1所示;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l·L-1的HCl和0.1ml·L-1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结果如下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主要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上清液是血清,沉淀物中是血细胞。图2中蒸馏水和上清液为自变量,上清液的pH变化幅度很小,而蒸馏水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详解】A、由题意可知,上清液的成分为血浆,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A正确;
B、人体血浆pH值正常范围在7.35~7.45,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主要与HCO3-,H2CO3等缓冲物质有关,B正确;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滴数和种类为自变量,而浓度是无关变量,C错误;
D、由图2可知,上清液的变化幅度很小,而蒸馏水的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
故选C。
3.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
A.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B.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的组织水肿
C.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D.局部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导致的组织水肿
【答案】D
【分析】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导致孕妇血浆中蛋白质减少,血浆的渗透压减小,血浆中的液体流入组织液增多,组织液增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
【详解】ABC、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的组织水肿、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都是由于血浆中蛋白质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减小,血浆中的液体流入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ABC不符合题意;
D、局部代谢旺盛会导致组织水肿,原因是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符合题意。
故选D。
4.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胃反射时发现:在喂食前,狗看见饲喂者或听见其声音会分泌唾液和胃液。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设计在给狗喂食前给予铃声刺激,观察狗的反应;一段时间后,仅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从而验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条件反射建立前,铃声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后,铃声刺激称为条件刺激
B.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C.该条件反射消退过程的实质是神经中枢把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兴奋性效应信号转变为抑制性效应信号
D.该实验中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的过程都有大脑皮层参与
【答案】A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详解】A、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前,铃声刺激称为无关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后,铃声刺激称为条件刺激,A错误;
B、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B正确;
CD、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该条件反射消退过程的实质是神经中枢把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兴奋性效应信号转变为抑制性效应信号,也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D正确。
故选A。
5.花椒具有定麻味、增香辛和除腥的作用,被人们列为调料“十三香”之首。花椒带来“麻”的感觉是一种触觉,准确地说等同于50赫兹的震颤。花椒所含有的羟基甲位山椒醇可激活皮下三叉神经纤维RA1,而RA1纤维正好负责感受中等震动频率。如图是部分三叉神经纤维示意图,甲为电表,b和c为电表的两个电极,a为刺激位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羟基甲位山椒醇激活皮下神经纤维RAI,产生“麻”的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麻”是一种震动感,“麻”的震动频率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强度无关
C.若a点位于b和c之间,且ba=ac,则适宜刺激a点时甲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D.三叉神经a点在传递一次神经冲动后K+内流、Na+外流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D
【分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过程: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羟基甲位山椒醇激活皮下神经纤维RA1,进而产生“麻”的感觉并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麻是一种震动感,刺激的是震动感受器,一定范围内“麻”的震动频率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强度呈正相关,B错误;
C、若a点位于b和c之间,且ba=ac,则适宜刺激a点时甲的两极会同时兴奋和同时恢复静息电位,因而甲的指针不发生偏转,C错误;
D、三叉神经a点在传递一次神经冲动后K+内流、Na+外流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D正确。
故选D。
6.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是一种反射活动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
【答案】C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A正确;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膜外正电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外负电位),膜内则相反,B正确;
C、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完整的反射弧结构,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属于反射,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纤维一般由两个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在脑和脊髓的灰质里,另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在神经节中,自主神经的活动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D正确。
故选C。
7.某患者因多食易饥、心慌急躁、怕热多汗等不适就医,检测血浆中甲状腺激素(FT3、FT4)与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如下表。进一步检查后排除了垂体瘤导致的TSH分泌过多,则该患者的病因最可能是( )
A.垂体正常,甲状腺细胞膜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缺陷
B.甲状腺正常,但垂体细胞上的甲状腺激素受体缺陷
C.甲状腺正常,全身的甲状腺激素靶细胞上受体缺陷
D.垂体正常,甲状腺细胞病变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答案】B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并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也就是说,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详解】分析表格可知,患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偏高,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也偏高(TSH),同时检查后排除了垂体瘤导致的TSH分泌过多,说明该患者的甲状腺正常,但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了,可能是垂体细胞上的甲状腺激素受体缺陷,使甲状腺激素不能正常作用于甲状腺,导致TSH分泌过多,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8.薄荷醇在浓度较低(<2%)时能刺激皮肤上的冷觉感受器,表现出很好的清凉作用;但当浓度达5%~10%时,人体会有明显的灼烧感,并伴随大量出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较低浓度的薄荷醇使人有清凉的感觉,属于条件反射
B.较高浓度的薄荷醇使人大量出汗主要是为了排出水分
C.大脑皮层神经元K+大量外流产生清凉或灼烧的感觉
D.不同浓度的薄荷醇引起不同的现象与感受器的种类有关
【答案】D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该过程不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较高浓度的薄荷醇使人大量出汗主要是为了散热,B错误;
C、清凉或灼烧的感觉是大脑皮层兴奋的结果,此时神经元钠离子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C错误;
D、据题干信息,不同浓度的薄荷醇引起不同感觉,这与感受器的种类有关,D正确。
故选D。
9.已知速尿(一种利尿药物)可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各种因素对家兔尿量的影响,将数只家兔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按尿生成常规实验方法,记录家兔尿量时,先记录一段时间内家兔的正常尿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先记录一段时间家兔的正常尿量的目的是作为实验对照
B.速尿这种利尿药物可能通过抑制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来发挥作用
C.可推测机体是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来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
D.注射速尿使肾小管管腔中Na+、Cl-浓度升高,从而导致水的重吸收减少
【答案】B
【分析】一、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二、据图分析:注射NaCl溶液和速尿溶液,家兔的尿量均会上升;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家兔尿量反而下降。
【详解】A、该实验需要对比实验前后的尿量,因此,实验过程中,先记录一段时间家兔的正常尿量的目的是作为实验对照,A正确;
B、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而不是肾上腺髓质,速尿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因此速尿这种利尿药物可能通过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来发挥作用,B错误;
C、机体的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共同完成的,C正确;
D、已知速尿(一种利尿药物)可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注射速尿会使肾小管管腔中Na+、Cl-浓度升高,从而可导致水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水、Na+、Cl-排泄增多,D正确。
故选B。
10.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活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人体内B细胞的种类数在109以上,至少可以产生109种独特的抗体。抗体按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分为IgM、IgG、IgA、IgE、IgD五类。向某种哺乳动物体内注射某种抗原,一段时间后再次注射同种抗原,IgM和IgG在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过程中抗体产生的情况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种抗原可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B细胞活化、增殖
B.不同种类的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的时间略有不同
C.再次免疫时,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D.再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快
【答案】C
【分析】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由于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因此向某种哺乳动物体内注射某种抗原,产生了IgM和IgG两种抗体,需要机体两种不同类型的B细胞活化和增殖,A正确;
B、由图可知,IgM和IgG形成的时间有差距,例如在初次免疫过程中先形成IgM,后形成IgG,B正确;
C、再次免疫时,浆细胞大多数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C错误;
D、再次免疫时机体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的数量多,一般不会患病,D正确。
故选C。
11.美洲钝眼蜱携带多种病菌,只要被它咬过的人吃到红肉,就会产生过敏反应,但吃白肉不发生过敏反应。据调查红肉中含有a-半乳糖甘酵素的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被美洲钝眼蜱咬过后人体会产生抗a-半乳糖甘酵素的抗体
B.美洲钝眼蜱的唾液中可能含有a-半乳糖甘酵素
C.a-半乳糖甘酵素不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D.过敏者可能在接触红肉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
【答案】C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叫做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红肉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过敏往往表现出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被美洲钝眼蜱咬过后人体会产生抗a-半乳糖甘酵素的抗体,而红肉中含有α-半乳糖甘酵素的成分,所以人吃到红肉,就会产生过敏反应,A正确;
B、被咬一次后吃红肉会产生过敏反应,据此可推测,美洲钝眼蜱的唾液中可能含有α-半乳糖甘酵素,使人产生抗体,B正确;
C、美洲钝眼蜱携带多种病菌,只要被它咬过的人吃到红肉,就会产生过敏反应,且红肉中含有a-半乳糖甘酵素的成分,因而推测a-半乳糖甘酵素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C错误;
D、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即过敏者可能在接触红肉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D正确。
故选C。
12.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神经肽是泛指存在于神经组织并参与神经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是一类特殊的信息物质。
A.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都能以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
B.几乎所有内分泌腺都受自主神经支配,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C.激素和神经肽能改变免疫细胞的机能,而细胞因子不影响神经内分泌机能
D.据图可知,神经肽可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免疫细胞、靶细胞,不具有特异性
【答案】A
【分析】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详解】A、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都能以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节网络,A正确;
B、几乎所有内分泌腺都受自主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直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控制;甲状腺、胰岛以及胃肠内分泌细胞等的功能活动无不受自主神经支配调节,激素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脑的发育,B错误;
C、据图可知,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和脑,因此细胞因子会影响内分泌细胞,C错误;
D、神经肽是一种信号分子,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神经肽与受体的结合仍具有特异性,D错误。
故选A。
13.科学家发现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靠近尖端的某区域会产生少量生长素,该区域被称为“生理性尖端”。切去尖端后的胚芽鞘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之前由于胚芽鞘尖端被切除,其生长受到了抑制
B.ab段“生理性尖端”可产生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
C.b点以后胚芽鞘生长变慢的原因是生长素的浓度过高
D.单侧光照射“生理性尖端”,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B
【分析】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顶端,影响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光照、重力和离心力等,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理作用是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
【详解】A、a点之前由于胚芽鞘尖端被切除,其生长速率减慢,但是没有受到抑制,A错误;
B、在靠近尖端的某区域会产生少量生长素,该区域被称为“生理性尖端”,切去尖端后的胚芽鞘在一段时间内胚芽鞘的生长速率降低,说明“生理性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B正确;
C、b点以后胚芽鞘生长未变慢,C错误;
D、本实验没有探究光照对“生理性尖端”的影响,不能判断胚芽鞘是否会向光弯曲生长,D错误。
故选B。
14.经常受到接触性刺激的植物常表现为叶色深绿、茎秆粗壮、对病虫害抗性增强、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称为接触性形态建成。接触性形态建成与激素X含量降低有关,具体调节机制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茉莉酸由植物体内特定腺体分泌,作用于特定靶器官或靶细胞
B.若激素X是赤霉素,茉莉酸激活GAx7的转录,使激素X含量升高
C.未触碰的植物体内GA20x8转录较为活跃,激素X含量维持较高水平
D.稻田养鸭模式下的水稻形成接触性形态,生长发育迟缓,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答案】C
【分析】植物无特定的腺体。
由图可知,触碰条件下,GA20x8转录受到抑制,GA20x8可促进激素X的形成。
【详解】A、茉莉酸是一种植物激素,无特定的腺体产生,A错误;
B、接触性形态建成与激素X含量降低有关,若激素X是赤霉素,则在触碰条件下,其含量较低,茉莉酸激活GAx7的转录,使激素X含量降低,从而是促进植株接触性形态建成,B错误;
C、由图可知,触碰条件下,GA20x8转录受到抑制,GA20x8可促进激素X的形成,所以未触碰的植物体内GA20x8转录较为活跃,激素X含量维持较高水平,C正确;
D、稻田养鸭模式有利于水稻形成接触性形态,叶色深绿、发育迟缓、对病虫害抗性增强、光合作用更强,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D错误。
故选C。
15.“淀粉一平衡石假说”是被普遍承认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当植物根尖处于竖直状态时,根尖不弯曲,根尖处于水平状态时,根尖弯向地面生长。科学家利用玉米幼苗的根尖进行实验,建立了如图所示的模型以解释相关现象的作用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冠处IAA的来源包括自身合成和其他部分合成后运输而来
B.根冠处IAA向伸长区运输会使伸长区细胞的体积发生变化
C.根尖水平放置时,平衡石中的淀粉体将重力信号转变为IAA的合成信号
D.根尖处于垂直状态时,IAA可通过主动运输由根尖的根冠向伸长区运输
【答案】C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1、原料:色氨酸。2、运输方式(1)极性运输:①发生部位: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等幼嫩的部位;②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③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2)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3)横向运输: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或重力等影响下的运输。3、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详解】A、由图中IAA分布及箭头流向可知,根冠处IAA的来源包括自身合成和其他部分合成后运输而来,A正确;
B、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使细胞体积增大,根冠处IAA向伸长区运输会使伸长区细胞的体积发生变化,B正确;
C、根尖水平放置时,平衡石中的淀粉体将重力信号转变为IAA的运输信号,使IAA在根冠处分布不均匀,C错误;
D、根尖处于垂直状态时,IAA由根尖的根冠向伸长区运输为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以使血红蛋白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血液流经组织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
B.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
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D.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T型向R型转化
【答案】ABD
【分析】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因此a为R型,c为T型,b为对照。
【详解】A、血液流经组织后,CO2含量上升,氧分压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O2,A正确;
B、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B正确;
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氧供应不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C错误;
D、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则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氧分压下降,则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T型向R型转化,D正确。
故选ABD。
17.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现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装置如图(1)所示,①为刺激位点,②③④⑤为电表电极位点,电表甲、乙测得的指针最大偏转幅度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时,K+外流,神经纤维不进行Na+的跨膜转运
B.刺激强度小于b时,④⑤处都无电位变化
C.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
D.如增加坐骨神经膜外Na+浓度,则曲线1和2均上移
【答案】CD
【分析】分析图2,刚开始刺激强度较小,电表的最大偏转幅度相等,随着刺激的不断增大,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会增加,电表偏转的幅度也会增加,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曲线1表示的是离刺激点较近的电表甲,曲线2是表示电表乙。
【详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开放钾离子通道,使钾离子外流,此时神经纤维Na+的跨膜转运主要通过钠钾泵进行主动转运的,A错误;
B、分析图2,刺激强度小于b时曲线对应的纵坐标具有相应的数值,因此电表具有相应的偏转值,④⑤处有电位变化,B错误;
C、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分析图2的曲线,刚开始两曲线重合,后来出现了差值,说明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C正确;
D、动作电位峰值与膜外Na+浓度有关,如增加坐骨神经膜外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则曲线1、2将上移,D正确。
故选CD。
18.健康志愿者参与两次血糖调节相关实验。第一次口服葡萄糖,检测其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化;第二次以静脉注射葡萄糖模拟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改变程度,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给志愿者注射的葡萄糖总量和志愿者口服的葡萄糖总量是相同的
B.曲线I在30min后下降的原因是血糖在肾脏中进入尿液排出体外
C.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比口服葡萄糖能更有效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志愿者血糖浓度既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又受到胰岛素作用的调节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左图表明口服和注射葡萄糖对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的影响无太大区别;右图体现注射葡萄糖对血浆胰岛素浓度影响不大,口服葡萄糖会引起血浆胰岛素分泌量大幅上升。
【详解】A、由于口服葡萄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被完全吸收,注射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液,故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的总量应小于口服葡萄糖的量,A错误;
B、健康志愿者的尿液中不会出现葡萄糖,曲线Ⅰ中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在30min后下降是由于胰岛素调节引起的,B错误;
C、通过对比曲线Ⅲ和ⅡⅤ可知,口服葡萄糖比注射葡萄糖更能引起胰岛素分泌,C错误;
D、分析左右两图中的曲线可知,胰岛素能调节血糖,血糖浓度会影响胰岛素分泌,D正确;
故选D。
19.ThTC指的是经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后失去成瘤能力,但能自主分泌干扰素β(IFNβ)的一种新型治疗性肿瘤活疫苗,它能发挥阻断肿瘤生长且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等效用。其制备过程及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为避免ThTC被自身分泌的干扰素β攻击,需去除ThTC的干扰素β受体
B.ThTC分泌的干扰素β等细胞因子使肿瘤细胞坏死,从而阻断肿瘤生长
C.死亡的肿瘤细胞暴露抗原,可能被APC呈递给T细胞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
D.可设置ThTC自毁机制,使其在完成抗肿瘤使命后于特定激活条件下被清除
【答案】B
【分析】分析题意,ThTC指的是经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后失去成瘤能力,但能自主分泌干扰素β(IFNβ)的一种新型治疗性肿瘤活疫苗,它能发挥阻断肿瘤生长且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等效用,可用来预防癌症发生。
【详解】A、干扰素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为避免ThTC被自身分泌的干扰素β攻击,需去除ThTC的干扰素β受体,A正确;
B、据图可知,ThTC分泌的干扰素β等细胞因子使肿瘤细胞形成了凋亡小体,因此其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而非细胞坏死,B错误;
C、死亡的肿瘤细胞暴露抗原,可能被APC(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T细胞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C正确;
D、由于ThTC细胞本身是肿瘤细胞,有可能在体内无限增殖,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可设置ThTC自毁机制,使其在完成抗肿瘤使命后于特定激活条件下被清除,D正确。
故选B。
20.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PIN蛋白和ABC19蛋白等转运蛋白。PIN蛋白是最主要的生长素外排蛋白;ABC19蛋白是一类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转运蛋白,也可以转运油菜素内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油菜素内酯通过ABC19蛋白的运输均属于主动运输
B.ABC19蛋白缺失会使花粉管生长受到抑制,种子休眠得以解除
C.在胚芽鞘细胞中,PIN蛋白主要分布在形态学下端一侧的细胞膜上
D.PIN蛋白突变体植株通常表现出向光性、向重力性受损等现象
【答案】B
【分析】一、根据题意分析:生长素能够被细胞一极吸收并从相反极外排,从而导致了极性运输,细胞膜上的生长素外排蛋白PIN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可以产生生长素,主要是植物的茎尖、芽尖、根尖幼叶和发育着的种子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ABC19蛋白是一类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转运蛋白,也可以转运油菜素内酯,说明生长素和油菜素内酯通过ABC19蛋白的运输均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ABC19蛋白是一类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转运蛋白,也可以转运油菜素内酯,ABC19蛋白缺失会使油菜素内酯的运输受到影响,油菜素内酯可以促进种子萌发,ABC19蛋白缺失会使种子休眠得以维持,B错误;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PIN蛋白,在胚芽鞘细胞中,PIN蛋白主要分布在形态学下端一侧的细胞膜上,C正确;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PIN蛋白,PIN蛋白突变体植株通常表现出向光性、向重力性受损等现象,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21.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渗血较多,患者术后易因失血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调。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是在术前快速输入一定量的胶体溶液或晶体溶液使血容量(血管中的血液总量)增加的一种血液保护技术,某小组欲研究AHH对脊柱手术患者内环境稳态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除pH以外,表中指标均为相对值)。回答下列问题。
注:T0:AHH前。T1:AHH并手术后。对照组只进行麻醉、切开后缝合皮肤等操作,不做真正的手术。
(1)对照实验类型有多种,该实验方案体现的对照有_____。
(2)血浆渗透压是衡量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原因是_____。
(3)正常情况下,健康人血浆PH等理化性质和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含量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说明_____。观察组T1动脉血pH值明显降低与_____有关,说明机体出现了_____现象。
(4)本研究表明AHH对脊柱手术患者内环境稳态的影响是_____。
【答案】(1)空白对照和自身对照
(2)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微粒数目少,无机盐离子微粒数更多,产生的渗透压更高
(3)①.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血乳酸含量 ③.缺氧
(4)有助于患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小问1详解】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多种,观察组和对照组形成了空白对照,观察组T0:AHH前与T1:AHH并手术后形成了自身对照。
【小问2详解】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是因为血浆中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微粒数目少,无机盐离子微粒数更多,产生的渗透压更高。
【小问3详解】正常情况下,健康人血浆pH等理化性质和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含量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说明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乳酸是体内细胞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当机体缺氧时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使血液的pH值明显降低,同时乳酸也可反映机体内氧代谢和供需状况,血液中乳酸含量是衡量机体是否缺氧的重要指标之一。
【小问4详解】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观察组T1:AHH并手术后,各项数据与T1对照组差不多),说明AHH有助于脊柱手术患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22.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针刺是一种外治法,以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引发系列生理学调节效应,远程调节机体功能。
(1)低强度电针刺激人体下肢穴位“足三里”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达到抗炎效果。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_____的神经,属于_____(填“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病人在接受针灸治疗时,穴位在被针刺时肢体不会缩回,这属于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反射形成的条件是_____和足够强度的刺激。
(2)下图为细针和粗针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电位变化。
细针治疗没有引起动作电位,因为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_____。《素问》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的记载。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静以久留”的目的可能是_____。
(3)针灸还有镇疼作用。研究表明,针刺后会在脑脊液中产生强啡肽和脑啡肽,从而引发镇痛效果。为了探究针刺刺激后强啡肽和脑啡肽的释放原理,科学家研制了电针和TEAS装置(该装置通过不同电针频率测量镇痛效果相对值)。实验结果如下图(图中虚线代表给大鼠脊髓注射正常动物血清所引起的镇痛效果,作为电针镇痛对照值)。请推断电针频率与物质释放的关系(抗体可以使相应物质失去作用):_____。
(4)在镇痛药物充足的今日,针刺镇痛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相比于镇痛药物,针刺镇痛的优点有哪些?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①.内脏活动 ②.外周 ③.条件 ④.完整的反射弧
(2)①.未超过阀电位 ②.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
(3)随电针频率升高,脑啡肽释放减少,强啡肽释放增加(或高频率电针促进强啡肽释放,低频率电针促进脑啡肽释放)
(4)①可防止病人对镇痛药物过敏;②可避免病人服用镇痛药物出现的副作用
【分析】一、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病人在接受针灸治疗时,穴位在被针刺时肢体不会缩回,这属于条件反射,说明高级中枢可对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反射形成的条件是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度的刺激。
【小问2详解】分析题图曲线可知,细针针灸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未超过阀电位,因此细针治疗没有引起动作电位。“静以久留”的目的可能是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
【小问3详解】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些物质是强啡肽和脑啡肽。现为了进一步探究针刺刺激后,强啡肽和脑啡肽的释放原理,科学家研制了电针和TEAS装置(该装置通过不同电针频率测量镇痛效果相对值),分析题图可知,随电针频率升高,脑啡肽释放减少,强啡肽释放增加(高频率电针促进强啡肽释放,低频率电针促进脑啡肽释放)。
【小问4详解】在镇痛药物充足的今日,针刺镇痛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针刺镇痛有如下优点:①可防止病人对镇痛药物过敏;②可避免病人服用镇痛药物出现的副作用。
23.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次激活,特别是高烧38.5℃以上能促进T细胞向淋巴结及炎症部位迁移,增强免疫力。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体温调定点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该温度值为37℃。
(1)激素甲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弥散到体液中进行运输,却只对垂体起作用,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特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这种分级调节的意义是_____。
(2)图中的传出神经为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发烧还可引起血糖上升的现象,据图推测其原因是_____。
(3)在发热初期,随着体温的逐渐升高,我们经常会感觉浑身发冷,这是由调定点上升所带来的冷刺激信号刺激_____所产生的感觉。某发热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为大量出汗。当该患者大量出汗时,其尿量减少,原因是_____。
(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
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
【答案】(1)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②.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2)①.交感神经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引起人体血糖升高
(3)①.大脑皮层 ②.该患者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波渗透压升高,进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
(4)M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分级调节系统,也称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人和高等动物体内还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小问1详解】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弥散到体液中进行运输,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把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这个过程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人们将下丘脑—垂体—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传出神经支配的毛细血管发生收缩,故图中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据图可知,发烧时,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甲状腺激素也有升血糖的作用。因此,由于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发烧时血糖也会升高。
【小问3详解】在发热初期,随着体温的逐渐升高,我们经常会感觉浑身发冷,这是由调定点上升所带来的冷刺激信号刺激大脑皮层所产生的感觉。该患者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
【小问4详解】实验目的是探究药物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自变量是A和M的处理方式,因变量为体温,根据乙和丙的处理及其实验结果,并与A组结果对照可知,M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处理是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丁组结果是发热,与丙组对照说明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M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24.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但是许多肿瘤仍能在机体内生长。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肿瘤发生属于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紊乱所导致。
(2)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_____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后,分裂并分化,一部分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接触并_____所识别的肿瘤细胞。
(3)肿瘤细胞具有逃避免疫反应的机制,在对患者进行化疗时会导致患者部分正常细胞(如血细胞)数量明显下降,所以不能频繁大剂量使用化学药物,原因是化学药物不具有抗体的_____性,从而导致严重副作用。从细胞周期的角度分析,有些化疗药物如脱氧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_____增殖阻碍细胞分裂从而减缓病程。
(4)通过肿瘤免疫治疗,可恢复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消灭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发展的功能。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存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蛋白,肿瘤细胞表面存在大量PD-L1蛋白。科研人员从小鼠脾脏分离出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D-L1蛋白或非特异性蛋白处理,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如下图。
①本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大小的直接指标是_____(选填下列字母)。
A.抗体量变化 B.3H胸苷掺入量 C.P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
②实验结果说明,PD-LI蛋白与PD-1蛋白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其依据是_____。
③综合上述信息,对某些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追杀”作出的一种解释是_____。
【答案】(1)免疫监视
(2)①.细胞毒性T ②.裂解
(3)①.特异 ②.DNA阻碍细胞
(4)①.B ②.随着蛋白浓度升高Ⅳ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Ⅲ组,而Ⅱ组与Ⅰ组结果相近,Ⅳ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Ⅱ组,而Ⅲ组与Ⅰ组结果相近 ③.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降低T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裂解
【分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病原体侵入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小问1详解】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肿瘤发生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紊乱所导致。
【小问2详解】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会变成抗原,识别抗原的是细胞毒性T,该细胞识别到变化的信号后,分裂并分化,一部分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接触裂解所识别的肿瘤细胞。
【小问3详解】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由于化学药物不具有抗体的特异性,容易导致严重副作用。化疗原理是有些化疗药物如脱氧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DNA阻碍细胞分裂从而减缓病程。
【小问4详解】①细胞增殖需要DNA复制,本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大小的直接指标是3H胸苷掺入量,B正确,AC错误。
故选B。
②随着蛋白浓度升高Ⅳ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Ⅲ组,而Ⅱ组与Ⅰ组结果相近,Ⅳ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Ⅱ组,而Ⅲ组与Ⅰ组结果相近,该结果说明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
③部分肿瘤细胞没有被免疫系统发现,原因是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降低T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裂解。
25.研究发现,植物细胞通过“感受信号→传导信号→发生反应”来精细调控其生长发育过程,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光敏色素是植物体内能接收光信号的分子,是一类由_____构成的复合体,植物的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红光型(Pr)和远红光型(Pfr),Pr吸收红光后会转化为Pfr,结合图示推断,可以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的是_____。
(2)细胞分裂素与受体结合后,主要促进_____的分裂,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主要促进_____的分裂,二者协同促进细胞分裂。
(3)向光素是一种蓝光受体,包括PHOT1和PHOT2,分别由基因PHOT1和PHOT2编码。单侧蓝光照射下,野生型拟南芥表现出向光性,拟南芥PHOT1突变体(PHOT1基因不表达)不表现出向光性,这说明拟南芥向光性与_____有关。研究表明,在受到单侧蓝光照射时,向光素PHOT1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一系列信号转导,最终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向光一侧,从而造成下胚轴向光弯曲生长。
(4)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会从叶肉细胞表面移动到细胞侧壁,叶绿体的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平行,将光损伤降低至最小,该现象称为叶绿体的“回避反应”。研究表明,PHOT2与调节叶绿体的“回避反应”有关。有人欲验证此结论,进行了相关实验,现有野生型、PHOT1突变体、PHOT2突变体等若干品种的拟南芥(注:突变体的相关基因不表达)。应选取_____拟南芥的叶肉细胞做实验,显微观察并记录正常光照下两种拟南芥细胞中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再分别给予_____照射,观察两种拟南芥细胞中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若_____,说明结论正确。进一步研究发现,叶绿体的移动及移动后的锚定与细胞质中某种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有关,该结构是_____。
【答案】(1)①.色素-蛋白质 ②.远红光型(Pfr)
(2)①.细胞质 ②.细胞核
(3)①.PHOT1(PHOT1基因的表达产物) ②.多于
(4)①.野生型和PHOT2突变体 ②.相同时间、相同强度的强光 ③.若野生型拟南芥叶肉细胞在正常光照下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表面,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垂直,强光照射下叶绿体主要分布在细胞侧壁,且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平行;PHOT2突变体拟南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在正常光照和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无明显差异(或都位于叶肉细胞表面,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垂直) ④.细胞骨架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膜上分布着细胞分裂素受体和向光素。细胞分裂素受体与细胞分裂素结合后,将信息传递至细胞核内影响基因表达过程;向光素接受蓝光信号后,一方面影响叶绿体状态和分布位置,另一方面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细胞质内还有光敏色素,其接受红光信号后,也可以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核内还有隐花色素和生长素受体,隐花色素也能接受蓝光信号影响基因表达,生长素受体与生长素结合后影响基因表达,综上所述,光、植物激素等环境因素可作为信息分子被受体接受并起作用,最终通过信息传递系统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进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
【小问1详解】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一种,其本质是一类由色素-蛋白质构成的复合体。从图中看出,Pr吸收红光后进入细胞核,由于Pr吸收红光后会转化为Pfr(远红光型),所以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的是Pfr。
【小问2详解】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其中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小问3详解】单侧蓝光照射下,野生型拟南芥表现出向光性,拟南芥PHOTI突变体(PHOT1基因不表达)不表现出向光性,这说明拟南芥向光性与PHOT1(PHOT1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关。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单侧光下背光一侧长得快,则在受到单侧蓝光照射时,向光素PHOT1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一系列信号转导,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则背光一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造成下胚轴向光弯曲生长。
【小问4详解】由题干可知,该实验目的是验证PHOT2与调节叶绿体的“回避反应”有关,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PHOT2有无(或拟南芥不同品种植株),因变量为拟南芥细胞中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为达到实验目的,应该选取野生型和PHOT2突变体的拟南芥叶肉细胞做实验,其中野生型作为对照组,PHOT2突变体作为实验组,首先在正常光照下记录两种拟南芥细胞中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然后分别对这两组给与相同时间、相同强度的强光照射,保证单一变量,再次观察两种拟南芥细胞中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若野生型拟南芥叶肉细胞在正常光照下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表面,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垂直,强光照射下叶绿体主要分布在细胞侧壁,且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平行;PHOT2突变体拟南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在正常光照和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无明显差异(或都位于叶肉细胞表面,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垂直),则可说明PHOT2突变体拟南芥因缺少PHOT2而无法调节叶绿体的“回避反应”,即结论正确。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FT3(ng/L)
FT4(ng/L)
TSH(mU/L)
患者
9.14
3.64
15.14
正常参考值
2.0~4.1
0.80~2.0
0.55~4.87
动脉血pH
血乳酸
Na+总量
K+总量
Ca2+总量
Cl-总量
观察组
T0
7.47
1.32
141.6
3.87
1.15
105.6
T₁
7.35
1.37
141.3
3.89
1.16
107.5
对照组
T0
7.45
1.35
141.3
3.86
1.14
103.7
T₁
7.46
1.38
149.5
4.00
1.36
108.2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发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14,64,0~4,47,3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