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重难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教师版+学生版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zip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植被与土壤-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zip,文件包含专题05植被与土壤原卷版docx、专题05植被与土壤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植被
1.(2024·云南)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北京)读如图“东经20°附近非洲大陆部分地区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C.地形D.土壤
3.热带雨林植被( )
A.垂直结构复杂B.植物种类单一C.耐旱特征典型D.季相变化大
【答案】2.B 3.A
【解析】2.由图可知,植被类型依次呈现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降水量依次递减,水分条件在依次变差,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物种丰富、适应高温多雨的环境、植被季相变化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024·福建)下左图为某森林类型常见的现象,下右图为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上左图反映的森林类型是( )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5.影响上左图与右图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C.光照D.土壤
【答案】4.A 5.B
【解析】4.读图可知,左图中有板根和茎花现象,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均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左图为热带雨林植被,位于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右图为热带草原植被,位于全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两区域降水差异明显,因此影响左图与右图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与热量、光照和土壤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可以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特点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终年温和湿润,温差小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特征;稀树草原景观反映热带草原气候;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热带雨林反映热带雨林气候。
(2023·宁夏)读下面某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上面景观图所反映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温带沙漠D.亚寒带针叶林
7.该景观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东非高原
【答案】6.B 7.D
【解析】6.从图中图示的稀树、草原及斑马等热带草原特有动物分析,该地是典型的热稀树草原景观,B正确;热带雨林、温带沙漠、亚寒带针叶林没有斑马一类的热带草原特有动物,也不是热带稀树草原景观,ACD错误。故选B。
7.由所学知识可知,东非高原属于热草原气候,与图示景观相对应,D正确;云贵高原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为主,A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高山草甸景观,B错误;黄土高原地处温带,不会出现热带草原景观,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稀树草地的外貌特征可以用“高草稀树”来概括。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稀疏散生。热带稀树草地的植物发育着明显的旱生特征。乔木矮小,多分枝,树干不整齐,树冠扁平、伞状;叶为羽状复叶,小叶能运动,可以尽量避免阳光的损害;树皮厚,对火烧绝缘良好,树干内可贮存大量的水分;常绿叶具茸毛,芽被芽鳞。
(2023·江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022年10月初,北京香山上的枫叶全部应季变色,披上了一层火红色的外衣,而彼时南通地区的枫叶还未完全变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枫树林属于( )
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常绿阔叶林
9.秋季北京的枫树叶先于南通变红,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降水C.光照D.热量
【答案】8.B 9.D
【解析】8.枫树林的叶片较大,属于阔叶林,材料信息表明,香山上的枫叶全部在秋季变色,然后就会落叶,因此枫树林属于落叶阔叶林,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9.枫树林的叶片主要是因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而变红,北京的纬度高于南通,因此北京先于南通降温到枫树叶变红,D符合题意;秋季北京的枫树叶先于南通变红,与地形关系不大,与降水、光照也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BC。故选D。
【点睛】秋天来临后,温度降低,空气干燥,树叶中的水分蒸发快,光照时间缩短,影响植物根部的吸收能力和叶子的光合作用能力,树叶停止生长,树木感受到来自秋天的气候的变化,叶子的叶绿素合成量比分解量少,叶绿素被分解直到消失,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所占的比例慢慢升高,这是叶子变黄的主要原因。温度低于7度时,有些叶子在绿色褪掉后生成花青素,例如枫叶,它的叶片细胞液为酸性,秋天到了叶子水分流失后,叶片酸性逐渐增强,花青素遇酸变红,叶子就变成了红色。
(2023·河北)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脉之间,属高山高原气候,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大风日数多。如图为柴达木盆地边缘的戈壁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0.该盆地边缘形成戈壁的气候原因有( )
A.干旱少雨B.终年严寒C.风力强劲D.光照充足
11.生长在该盆地戈壁的植物常具备的特征包括( )
A.根系发达B.叶片硕大C.老茎生花D.植株矮小
【答案】10.AC 11.AD
【解析】10.柴达木盆地边缘的雪山,积雪融化后河水带来的碎屑物在盆地边缘堆积;该区域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侵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质,粗大砾石覆盖地面后形成戈壁滩,AC正确;该地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并非终年严寒,B错误;光照充足与戈壁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C。
11.该区气候干旱,生长在此地的植被为了获取生长所需的水分,根系不断向下发展,从而进化成根系发达,A正确;当地气候干旱,水分短缺,植被生长条件较差,植株普遍矮小,叶片狭小甚至退化,B错误,D正确;老茎生花是热带雨林植被特点,C错误。故选AD。
【点睛】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年降水量不足200mm,降水少,多晴天;空气洁净,大气透明度高。
12.(2022·福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植被的生长特征具有环境的适应性。有的植物根系长达20米,地上茎叶很小(左图):有的植物枝繁叶茂,常常可见茎花和板根(下图)。
(1)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来看,左图所示植被主要位于我国的 地区,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 。若该植被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 ,以获得更多的地下水。
(2)右图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其分布地区终年气温 ,降水 ,植物全年生长旺密。
(3)比较图示两类型植被:右图所示植被的植物种类更 (多或少),垂直结构更 (简单或复杂)。造成两种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水分或热量)
【答案】(1) 西北 干旱 低
(2) 热带雨林 高 丰富/多
(3) 多 复杂 水分
【分析】本题以不同植被景观图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植被类型、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左图所示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的很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层水分,说明当地地表水缺乏,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若该植被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以获得更多的地下水。
(2)结合植被茎花、板根的现象,可知右图所示的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其分布区终年气温高,降水丰富,植被受环境影响,多茎花、茎果、板状根现象,植物全年生长旺盛。
(3)热带雨林中,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右图所示植被的植物种类更多样,垂直结构更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造成两种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左图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矮小,根系发达,右图降水丰沛,水热条件适宜,植被生长旺盛。
考点二 土壤
(2024·河北)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去浙江省某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粘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并测得土壤酸性较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要看到土壤的初始状态,需挖掘到土壤的( )
A.有机层B.淋溶层C.母质层D.淀积层
2.该地土壤腐殖质含量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②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
③孔隙大,有机质流失快④植被少,腐殖质积累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针对该地土壤酸性较强的特点,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是( )
A.增施复合肥B.施用熟石灰C.增大土壤孔隙D.降低土壤水分
【答案】1.C 2.A 3.B
【解析】1.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下部,它是未经或者少经成土作用改变的岩石风化产物,代表了土壤形成的起始物质。这一层通常未经受太多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保持了较多原始岩石的特征和成分,C正确; 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都不能反应土壤的初始状态,A、B、D错误。故选C。
2.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①正确;降水多,淋溶作用强,②正确;由于水热条件好,植被茂密,④错误;该地土壤类型为红壤,腐殖质少,质地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③错误。故选A。
3.熟石灰呈碱性,能改良酸性土壤,B正确;施用复合肥、增大土壤孔隙、降低土壤水分均不能改良土壤酸性,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土壤改良,是指运用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统称。其基本措施包括:①土壤水利改良,如建立农田排灌工程,调节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排除和防止沼泽化和盐碱化;②土壤工程改良,如运用平整土地,兴修梯田,引洪漫淤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条件;③土壤生物改良,运用各种生物途径(如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提高土壤肥力,或营造防护林防治水土流失等;④土壤耕作改良,通过改进耕作方法改良土壤条件;⑤土壤化学改良,如施用化肥和各种土壤改良剂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消除土壤污染等。
(2024·黑龙江)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省要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要切实把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保护好。完成下面小题。
4.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原因是( )
A.土壤肥沃B.土质疏松C.水分充足D.土层浅薄
5.保护黑土地的合理措施是( )
A.粗放耕作B.秸秆还田C.引水灌溉D.增施化肥
【答案】4.A 5.B
【解析】4.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说明了黑土非常珍贵,其珍贵的关键原因是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A正确;与土质结构、水分状况、土壤厚度的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5.保护黑土地的合理措施是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B正确;粗放耕作加剧黑土流失、引水灌溉操作不当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土壤侵蚀、增施化肥会使黑土板结,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有机质的支出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导致的流失等。
(2024·黑龙江)土壤是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位于南美洲赤道附近的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誉,但是土壤却十分贫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热带雨林植被的典型特征是( )
A.植物种类贫乏,丛生禾草为主B.树叶为针刺状,群落结构简单
C.叶片宽阔,夏季盛叶,冬季落叶D.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7.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是( )
A.人类活动B.植被稀疏C.高温多雨D.地形平坦
【答案】6.D 7.C
【解析】6.热带雨林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充足,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植物种类贫乏,丛生禾草为主是草原植被的特征,A错误,D正确;树叶为针刺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是荒漠植被的特征,B错误;热带雨林植被四季常绿。叶片宽阔、夏季盛叶、冬季落叶是落叶阔叶林的特征,C错误。故选D。
7.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有机质少,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生物、耕作措施、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热带雨林地区人类活动少,对土壤影响小,且人类活动属于人为因素,A错误;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充足,植被茂盛,B错误;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微生物分解活动快,有机质被大量分解,降水多淋溶作用带走较多养分,土壤有机质积累不足,土壤贫瘠,C正确;地形起伏大,有机质易流失,土壤贫瘠,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带雨林植被的主要特点是:(1)种类组成成分极为丰富,高等植物在4万5千种以上,动物种类及数量多;(2)群落结构极其复杂,群落的形态结构和食物链结构复杂,生态位分化明显;(3)乔木一般有板状根、裸芽等特殊构造;(4)无明显的季相交替,一年四季生长旺盛,多四季开花。
(2023·河北)江西省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附近山区进行了一次土壤野外观察活动。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该土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据完成下面小题。
8.该地的土壤类型是( )
A.黑土B.黄壤C.棕壤D.红壤
9.该地理学习小组观察到的土壤特征包括( )
①土壤颜色②土壤质地③土壤水热状况④土壤化学性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若要获得完整的土壤剖面,需挖掘到土壤的( )
A.淀积层B.母岩层C.淋溶层D.腐殖质层
【答案】8.D 9.A 10.B
【解析】8.由材料可知该土壤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故推测该地的土壤为红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该土壤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该地理学习小组观察到的土壤特征包括①土壤颜色、②土壤质地,A正确。没涉及到③土壤水热状况、④土壤化学性质,BCD错误。故选A。
10.土壤层次从上向下依次为有机物覆盖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岩层和基岩层几个大的层次,若要获得完整的土壤剖面,需挖掘到土壤的母岩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来自岩石、无机物、有机物,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构成。自然土壤层次从上向下依次为有机物覆盖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基岩层几个大的层次。
(2023·甘肃)骆驼刺生长地区土壤贫瘠,其根系发达,枝上多刺,叶片坚硬致密,具有防风因沙、维护生态安全等重要作用。图示意骆驼刺及其生长区域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骆驼刺分布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森林B.草原C.苔原D.荒漠
12.影响骆驼刺根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13.骆驼刺生长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稀疏B.气候严寒C.地形平坦D.土质疏松
【答案】11.D 12.C 13.A
【解析】11.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骆驼刺分布在土壤贫瘠的地区,根系发达,枝上多刺,以吸收更多水分和减少蒸发,抗旱能力极强,故骆驼刺分布地区气候十分干旱,主要植被类型为荒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骆驼刺生长在沙漠地区,水分少,根系发达是为了吸收地下深处的水分,而与光照、热量和土壤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有机质少,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土壤上的植被,该区域水分少,生存环境恶劣,植被稀疏,土壤的有机质少,A正确;气候严寒有机质分解慢,土壤会比较肥沃,如东北地区,B错误;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保存,不易侵蚀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该较高,不符题意,C错误;土质疏松有利于保持水分和养分,D错误;故选A。
【点睛】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为了适应干旱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系发达,根系越发达,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很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生存几率。
(2023·福建)下图是某地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决定土壤矿物质成分的是( )
A.地形B.气候C.植被D.成土母质
15.对图中腐殖质层厚度影响最大的是( )
A.母质层的厚度B.枯枝落叶的数量
C.淀积层的厚度D.当地动物的数量
【答案】14.D 15.B
【解析】14.成土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决定土壤矿物质成分,D正确;地形会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不会决定土壤矿物质成分,A错误;气候影响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数量和种类,B错误;植被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C错误。故选D。
15.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为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枯枝落叶的数量越多,腐殖质层越厚,B正确;母质层为疏松风化的碎屑物质,对腐殖质层影响小,A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对腐殖质层影响小,C错误;动物的遗体数量也会影响腐殖质层厚度,但相对枯枝落叶,动物对腐殖质层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高温湿润环境,利于风化壳发育。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壳逐渐变薄。
(2023·福建)下表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对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从表可知,该处土层深度50cm以下,随着坡度的增加含水量( )
A.变大B.变小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
17.下图示意该处不同坡向的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结合表格推测,该区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是( )
A.阳坡的缓坡B.阳坡的陡坡
C.阴坡的陡坡D.阴坡的缓坡
【答案】16.B 17.D
【解析】16.据表格可知,该处土层深度100cm,土壤含水量缓坡为16%、陡坡为15%,土层深度150cm,土壤含水量缓坡为11.5%、陡坡为7.5%,土层深度200cm,土壤含水量缓坡为10.5%、陡坡为7.2%,整体上表现为随着坡度的增加含水量变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据图可知,无论在哪个深度,阴坡的土壤含水量均大于阳坡的土壤含水量;由上题可知,缓坡含水量大,陡坡含水量小;综上所述,阴坡的缓坡水分条件最好,植被生长状况最好,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沟壑相对高度不大,阴阳坡降水条件相似,阳坡获得太阳辐射多,温度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不利于植被生长。
18.(2024·福建)根据以下实验,完成实验结论。
福建某校高一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土壤实验,以验证土壤的组成。实验前取样须清理所选取区域的地表植物和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同学在一块未开发的茂密草地上取土样A,另取土样B(壤土)。在附近另一块未开发的稀疏草地上取与A大小相同的土样C。将土样中的根系去除,并将小动物放归自然。有机质或者腐殖质加热有烧焦味。然后分二组进行实验。
实验一 将A、C土样中淋溶层以上部分的土壤晾干,取相同重量的A、C土壤放入不同蒸发器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土壤冒烟了,并有烧焦味,但焦味浓度不一样。
实验二 取土样B的部分壤土放进烧杯,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静置10分钟,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物质分层现象明显。
(1)从实验一中推测土壤的物质组成中含有 对比A、C两土样,推测烧焦味更浓的是 土样。
(2)实验二观察到烧杯中的物质按照颗粒大小分层的现象是:颗粒大的,主要位于烧杯的最 层;颗粒中等的,主要位于 层;颗粒小的,主要位于 层。
【答案】(1) 有机质或腐殖质 A
(2) 底 中间 上
【分析】本题以福建某校高一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土壤实验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土壤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有机质或者腐殖质加热有烧焦味,而A、C土壤放入不同蒸发器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土壤冒烟了,并有烧焦味,说明土壤的物质组成中含有有机质或者腐殖质;A取自未开发的茂密草地,有机质和腐殖质的来源丰富。而C取自未开发的稀疏草地,由于植被覆盖度较低,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很少。烧焦味更浓说明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更高,对应A土样。
(2)充分搅拌,静置10分钟,土壤颗粒会逐渐发生沉淀,其中颗粒大的较重,最先沉淀,位于烧杯的最底层。颗粒中等的后沉淀,覆盖在颗粒大的之上,处于中间层;颗粒小的最后沉淀,位于颗粒中等层之上,即位于最上层。
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
坡度
50cm
100cm
150cm
200cm
10°(缓坡)
17.5
16
11.5
10.5
35°(陡坡)
15.5
15
7.5
7.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1 环境与发展-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zip,文件包含专题11环境与发展原卷版docx、专题11环境与发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产业区位选择-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zip,文件包含专题09产业区位选择原卷版docx、专题09产业区位选择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乡村和城镇-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zip,文件包含专题08乡村和城镇原卷版docx、专题08乡村和城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