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学考】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模拟卷+专题复习(知识梳理+考点精炼+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 专题01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3 地球上的水(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4 地貌(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6 自然灾害(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考点1.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组成
3.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4.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考点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2.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知识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的保温作用
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小部分被吸收或反射。
(2)大地暖大气:地面吸收太阳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吧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难点突破】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太阳光中波长短的蓝、紫色光易被大气散射
(2)晚秋或寒冬,霜冻和雾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3)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也弱
(4)青藏高原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考点2.大气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过程: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绝大部分地面的长波辐射后会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少量能量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2.利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1)解释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2)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知识点三 大气运动
考点1.大气的热力环流
1.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1)A地受热较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2)B、F地受热较少,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难点突破】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1.海陆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故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故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升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3.城市热岛环流
①城市风的环流方向无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为城市的温度始终高于郊区。
②在城郊地带,绿化带或重污染工厂的布局一定要考虑热力环流的下沉距离。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4.沙漠和森林之间
①白天,沙漠增温快,温度高,形成低压;森林增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白天在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如图a)
②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森林降温慢,温度高,形成低压;夜晚大气由沙漠吹向森林。(如图b)
考点2.风的形成
1.风的形成的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风的受力分析
A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B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使风向在北半球右 偏,在南半球左偏
C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降低风速
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考点精讲讲练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典型例题1】
(2023高一下·山东·学业考试)北京时间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下面小题。
1.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经过的大气层依次是(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B.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C.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D.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2.图示B层大气层( )
A.随着高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B.有若干电离层,利于无线通讯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非常适合航空飞行
【答案】1.C 2.D
【解析】1.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由高到低的,分别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和对流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B层大气层是平流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因所含臭氧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因此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A错误;若干电离层主要分布在高层大气,B错误;上部热、 下部冷,大气温度结构稳定,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加上平流层水汽和杂质含量少,天气稳定,非常适合航空飞行,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分层特点:对流层集中整个大气3/4的质量,绝大部分的水汽和二氧化碳集中于此,可以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平流层含有臭氧层,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对无线通讯有重要作用。
【典型例题2】
(2023高一下·河北·学业考试)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在约400千米高度与中国空间站分离,在距地面约10千米高度自动打开降落伞,保障其以安全速度着陆。如图为返回舱着陆后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返回舱与空间站分离处所在的大气层,其特点是( )
A.大气密度很小B.对流运动旺盛C.固体杂质较多D.天气复杂多变
4.返回舱打开降落伞的位置在( )
A.平流层上部B.平流层下部C.对流层上部D.对流层下部
【答案】3.A 4.C
【解析】3.由材料“返回舱在约400 千米高度与中国空间站分离”可知,返回舱与空间站分离处所在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其特点是大气密度很小,A正确;对流运动旺盛,固体杂质较多、天气复杂多变是对流层大气的特点,B、C、D错误。故选 A。
4.内蒙古自治区东风着陆场位于中纬度地区,由所学知识可知,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大致为12千米,返回舱打开降落伞的高度为距地面约10千米,在对流层上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知识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的保温作用
【典型例题1】
(2024高一·山东·学业考试)2023年11月7日我国某城市的天气状况为:最低气温4℃,最高气温21℃,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城市11月7日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
A.①弱,④强B.②弱,③弱C.①强,③弱D.④强,③强
2.当晚该城市出现的天气现象与下列古诗词描写景象相近的是( )
A.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B.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C.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D.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答案】1.C 2.B
【解析】1.从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从文字信息中可知,当日该城市昼夜温差大是因为天气晴朗,云量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①较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③减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从时间和该城市某日气温可判断该城市处于深秋,当日夜间晴朗且气温较低,地面辐射强烈降温冷却,使近地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在地物上凝结可能形成露。“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描写的是深秋晴朗夜晚关于露的景象,B正确;当日天气晴朗,A错误;“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描写的是冬季的天气现象,C错误;“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描写的是春季时天气现象,D错误。故选B。
【点睛】如果昼夜都是晴天,那么温差就大。因为白天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小,气温就高一些,夜晚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气温就低一些。 如果昼夜都是阴天,那么温差就小。因为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气温就低一些,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气温就高一些。
【典型例题2】
(2024高一·江苏徐州·学业考试)小明暑期从浙江去西藏旅游时带上了墨镜。图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小明暑期去西藏旅游,到达目的地时需要戴墨镜主要是因为( )
A.②增强B.③增强C.④增强D.⑤增强
4.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依次是( )
A.①→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3.A 4.C
【解析】3.西藏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⑤)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强,比较刺眼,因此需要带墨镜,A正确,D错误;戴墨镜与地面辐射(③)和大气逆辐射(④)无关,BC错误。故选A。
4.首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将能量传递给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①→②→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的两大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知识点三 大气运动
【典型例题1】
(2024高一·江苏扬州·学业考试)2023年9月5日台风“海葵”在我国沿海登陆。下图为9月5日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图示时刻②地风向是( )
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答案】1.C 2.A
【解析】1.等压线越密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观察“9月5日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可知,③处等压线最密集,③处风力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在北半球,气旋(低压系统)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周边气流呈逆时针辐合流入,②处在气旋的西侧,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指向东,风向右偏形成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典型例题2】
(2024高一·江苏连云港·学业考试)下图为密云水库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与周围山地相比,库区( )
A.空气密度低B.地面气压高C.白昼增温快D.昼夜温差大
4.表示密云水库和周围陆地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是(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3.B 4.A
【分析】本题以密云水库为材料,设置两道题目,涉及热力环流、气温与气压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水的比热容大,吸收或释放同样的热量,水温变化更小,与周围山区相比,库区白天升温慢,气温较周围山地低,空气密度较周围山地大,夜晚库区降温慢,气温较周围山地高,空气密度较周围山地小,AC错误;与山区相比,库区的海拔较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B正确;库区周围空气更为湿润,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D错误。故选B。
4.密云水库与周围陆地下垫面性质不同,白天水库升温慢,气温较周围陆地低,气压较周围高,形成由水库吹向陆地的风;夜晚水库降温慢,气温较周围陆地高,气压较周围低,形成陆地吹向水库的陆风。综上,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近地面气温高,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降低;近地面气温低,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气压升高。
能力训练
大气圈是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
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
2.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是( )
A.氮B.臭氧C.二氧化碳D.氧
【答案】1.B 2.C
【解析】1.臭氧主要分布于距地面22-27千米的臭氧层之中,此范围位于平流层,而不是对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B对,ACD错。故选B。
2.二氧化碳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可以合成有机物,又产生温室效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C对;氮、臭氧都不是光合作用的原料,AB错;氧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非原料,D错。故选C。
【点睛】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和水汽、杂质组成。水汽、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二氧化碳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主要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
下图示意从赤道到北极对流层厚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低纬与高纬地区对流层厚度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B.热量C.气压D.降水
4.我国对流层厚度最大的省会城市是( )
A.海口B.南京C.沈阳D.长春
5.北半球对流运动最旺盛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3.B 4.A 5.B
【解析】3.读图可知,低纬度地区对流层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是因为纬度越低,下垫面热量充足,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大,B正确;海拔、气压、降水对对流层厚度影响小,排除ACD。故选B。
4.由上题分析可知,纬度越低,对流层厚度越大。选项中的四个省会城市中,海口的纬度最低,对流层厚度最大,A正确;排除BCD。故选A。
5.联系已学可知,北半球夏季白昼长、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地温和气温高,对流运动最旺盛,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有 17∼18 千米。高纬度地区全年低温,对流弱,对流层的厚度大约 8∼9 千米。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为10~12千米。整体来看对流层的厚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指从月球探测器通过不断加速、脱离地球引力、飞向月球开始,到被月球引力捕获、近月制动为止的轨道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嫦娥六号从发射到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B.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D.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7.嫦娥六号探测器属于天体的阶段是( )
A.在月球背面采样时B.离开对流层时
C.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时D.发射前
【答案】6.B 7.C
【解析】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大气垂直分层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CD错误,故选B。
7.由材料可知,嫦娥六号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时,探测器正脱离地球引力,逐渐被月球引力捕获,该阶段属于天体,C正确;在月球背面采样和发射前都在天体上,未进入太空,不属于天体,AD错误;离开对流层时还未脱离地球,不属于天体,B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研究发现,近年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地面有效辐射呈减少趋势。如图所示横断山区和藏北高原地面有效辐射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两地地面有效辐射差值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9.夏秋季节横断山区地面有效辐射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阴雨天气多B.冰雪覆盖少C.太阳高度大D.白昼时间长
10.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可造成( )
A.生物种类锐减B.土壤温度升高C.湖泊大量消失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8.D 9.A 10.B
【解析】8.据图可知,1月份横断山区和藏北高原两地地面有效辐射差值最小,属于冬季,D正确;春季、夏季、秋季两地地面有效辐射差值大于1月份,ABC错误,故选D。
9.由于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夏秋季,由于横断山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所以云量较大,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强,因此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较少,地面有效辐射值较低,A正确;夏秋季冰雪覆盖少、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增强,但是不能直接影响大气逆辐射,无法判断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BCD错误。故选A。
10.由于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所以近年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地面有效辐射呈减少趋势说明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减少,会导致地表层土壤的温度升高,B正确;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减少,利于植被生长,生物种类可能增加,A错误;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减少,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增加,湖泊面积扩大,C错误;昼夜温差减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弱随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云况而变化。(1)根据辐射强度的关系,地面温度增高时,地面辐射增强,如其它条件(温度、云况等)不变,则地面有效辐射增大。(2)空气温度高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如其它条件不变,则地面有效辐射减小。(3)空气中含有水汽和水汽凝结物较多,则因水汽放射长波辐射的能力比较强,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也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4)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存在,大气逆辐射更强,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得更多。所以,有云的夜晚通常要比无云的夜晚暖和一些。云被的这种作用,我们也称为云被的保温效应。人造烟幕所以能防御霜冻,其道理也在于此。
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大量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图一示意北极地区的海鸟,图二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环节是( )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不变
12.该影响最明显的时段为( )
A.1-2月B.3-4月C.7-8月D.10-11月
【答案】11.A 12.C
【解析】11.读图二联系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大量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使得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最终使得北极气温降低,A正确;②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②④均为大气辐射,由于气温降低,所以大气辐射应减弱,②④会减弱,BD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温降低,③地面辐射减弱,C错误。故选A。
12.由材料“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可知,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应为微生物最活跃的季节。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夏季(如7-8月)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中的尘埃等颗粒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显著。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不完整的白天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造成图中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太阳活动的强弱B.大气削弱作用的差异
C.地球自转D.地面和湖面冷热不均
14.下列对白天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补充正确的是( )
A.B.
C.D.
15.仅考虑热力原因,图中气温较高的地点和表示陆地的地点分别是( )
A.甲、甲B.甲、乙C.乙、乙D.乙、甲
【答案】13.D 14.A 15.C
【解析】13.湖陆风是由于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根本原因是受热不均,D正确;太阳活动主要对无线电短波、电网等产生影响,A错误;大气削弱作用的差异会影响气温,但不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B错误;地球自转会产生时差、昼夜更替等,不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C错误。故选D。
14.结合所学知识,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因为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升温速度不同,白天,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高空形成高气压区;湖泊(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区,高空形成低气压区,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环流(循环)的特点就是(箭头)首尾相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升温速度不同,白天,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因此气温最高的是陆地,对应的是乙。湖泊(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区,对应的是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以导致热的地方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同海拔相比气压升高或降低),冷的地方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由于同一水平面气压有高低区别,所以空气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流动,从而形成了环流圈。也就是冷热差异导致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使水平方向出现了气压差,引起水平气流的运动。
下图示意2022年某月1日10时世界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速最小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7.根据图中等压线判断,此时悉尼的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答案】16.D 17.D
【解析】1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④地等压线最稀疏,所以风速最小,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7.根据图中信息,悉尼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东,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偏转为西南风,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湖陆风是在较大湖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近地面风向变化现象。风力符号一般用带尾羽的风向杆表示,绘有尾羽的一端指向风吹来的方向。下图为我国某湖泊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若图中①处的气流运动为一天中最强,则最有可能的时间点是( )
A.7时B.14时C.18时D.24时
19.图示时刻该城市建设对湖陆风产生的影响是( )
A.减弱陆风强度B.增强陆风的强度C.减弱湖风的强度D.增强湖风的强度
【答案】18.B 19.D
【解析】18.根据图中风向和风力符号可知,图中①处风向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最强的时段应为白天且湖陆温差最大时段,14时陆地气温最高,气压低,湖泊上方气温低,气压高,风由湖泊吹向陆地,B正确;7时陆地还未升温到最高,湖风不明显,A错误;18时陆地开始降温,即将转为陆风,C错误;24时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湖泊比热容大,夜间温度高,风由陆地吹向湖泊,D错误。故选B。
19.城市建设会使城市地面硬化,加重城市的热岛效应,即不管昼夜,城市气温均比郊区高,因此对白天的湖风会起增强作用,而夜晚的陆风则有一定的削弱作用。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的实例: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海白菜”,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白骨精”,夜晚吹山风“黑山老妖”;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环流:近地面,郊区流向城市“交流城”。
二、综合题
20.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其景色优美,蓝天白云,雪山冰川,还因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拉萨市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图左为拉萨河谷景观,图右为拉萨市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2)近年来,青藏高原上冰川面积呈 趋势,该趋势使得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进而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
(3)青藏高原上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地壳发生过剧烈变动,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
(4)拉萨市7月白天降水量是较晚上 ,其原因主要是 。
【答案】(1)散射
(2) 减小 减少
(3) 海洋 陆地
(4) 少 夜间吹山风,河谷地区温度较高,上升气流较明显,降水多
【分析】本题以拉萨河谷和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为资料,涉及了大气环流、大气受热过程、地壳运动、热力环流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可见光中,不同颜色光波长不同,蓝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所以天空呈蔚蓝色。
(2)结合所学可知,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度上升,冰川面积变小,冰川面积减少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进而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
(3)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而现在青藏高原为陆地。青藏高原上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之前由于地壳发生了剧烈变动,当地环境从海洋变成了陆地。
(4)结合图中可知,拉萨7月白天降水较夜晚少;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白天,山谷上方比山坡同高度的空气增温慢,温度较低,因此谷地处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冷却凝结。而夜间山坡降温快,气流下层,吹山风,而同高度谷地温度较高,谷地上升气流较明显,降水多。
目录
TOC \ "1-2" \h \u \l "_Tc180577055" 明晰学考要求·精准复习 PAGEREF _Tc180577055 \h 1
\l "_Tc180577056" 基础知识梳理·查漏补缺 PAGEREF _Tc180577056 \h 1
\l "_Tc180577057" 真题再现精讲·逐点突破7
\l "_Tc180577063" 实战能力训练·满分必刷12
课标要求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感知
理解
运用
2.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
√
大气的垂直分层
√
2.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高空风与近地面风
√
成分
主要作用
氧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氮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臭氧
强烈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大气的变化
结构
高度
气温变化
特征
对流层(a)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 000米温度降低6 ℃。
A.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b)
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的高空。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A.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B.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高层大气(c)
平流层以上的大气
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先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随海拔升高持续上升。
A.80-120千米的高空,有流星现象。
B.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C.空气密度很小。
类型
高空中的风
近地面的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1 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11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11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产业(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09产业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9产业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08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8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