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5.(1)材料一中关于古代都城的内容全面、丰富,涉及古代都城的功能、复杂的选址因素以及都城布局特征。
(2)材料二重点阐述古代都城选址的“中和”理念的缘由:“中”的重要位置、都城居中是为了显示君王的公平、国都建在国家中央便于收赋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动力,是早期人类将城市建在河流附近的重要原因”说法有误,由原文“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河流还能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动力”可知,并无“重要原因”之说。
B.“由于缺少实用性”说法有误,由“虽然由于实用性等原因”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C.“不仅……更为了”说法有误,原文“既提升安全度,也能产生高高在上、君临天下之感”是并列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选址、整体布局和具体结构比经济管理、文化礼仪活动更重要”说法有误,原文“都城的选址、整体布局和具体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无比较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A.“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都城的功用而不是它的修建依据或条件。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对照解读能力。
A.结合材料一“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到隋唐时期,极其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为后代都城的布局树立了典范,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可知,隋唐长安城的里坊结构形成极其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图1和图2均显示出此特点。
B.结合“西周至魏晋前,城市居民一直居住在四面设墙的‘里’中,实行封闭式严格管理……唐长安城也采用了里坊制”可知,隋唐长安城的里坊有四个门,方便实行封闭式严格管理。图1显示出此特点。
D.结合“都城最早只是宫城性质的城市,“筑城以卫君”——统治阶层居于城内,百姓居于城外。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管理职能的扩展,才逐渐开始在宫城外修建外城,之后又在外城和宫城间修建皇城,以容纳都城里的人口和各类建筑设施”“作为都城的核心,宫城多处于地势较高处,以把控制高点,既提升安全度,也能产生高高在上、君临天下之感”可知,外城、皇城、宫城的位置由外到内,宫城居中象征着最高权威,提升统治阶层的安全度。图2显示出此特点。
C.“统治阶层居于城内,百姓居于城外”这是都城最早的修建理念,不是隋唐时期的。原文“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管理职能的扩展,才逐渐开始在宫城外修建外城,之后又在外城和宫城间修建皇城,以容纳都城里的人口和各类建筑设施。”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和比较阅读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是介绍古代都城的功能“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缩影,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第2段至5段介绍其选址因素,第6段至9段介绍都城布局。
材料二比较简短,主要阐述古代都城选址的“中和”理念的缘由:“中”的重要位置、都城居中是为了显示君王的公平、国都建在国家中央便于收赋税。
6. D 7. D
8. ①世界很大:在他的文字世界中,世界阔大,如“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自然力量强大,如“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其中位于我们的正前方的那一股最高大,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
②人很小:人数量极少,常常单独且偶然地出现;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中,人的力量渺小,如“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
③这种大小关系既体现了人在阔大环境中的渺小存在,又赞美了人面对世界之大时所呈现出的坚韧乐观精神。
9. 示例一:该散文体现了人性的坚韧与顽强。文章描绘了荒野中骑摩托车所经历的路途遥远、风沙侵袭以及车辆故障等困难。然而,我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坚持不懈地前行。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
示例二:该散文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文章描绘了尽管出行充满艰辛和困难,但“我”却能够从中发现美好所在,并流露出对美好地方的向往。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
示例三:该散文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情。文章描绘了陌生的摩托车骑手慷慨赠油,收到现金答谢不已;破烂卡车司机无偿给油送水,且再三叮嘱行进路线,展现了陌生人之间的这种帮助和关爱。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毫无生机”错误。团团簇簇的草色,白白绿绿的、斑斓而开阔的盐碱滩,也给人以希望,让人在春天里把一年的美好种在心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坐摩托车的乐趣”错误,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现荒野的辽阔和壮美,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处境和感受,并非为了凸显乘坐摩托车的乐趣。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世界很大:首先体现在自然景观的壮丽,文章开头就描绘了一个极其辽阔的自然场景,“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无限和世界的阔大;其次体现在自然力量的强大,作者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其中一股高达二三十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突显出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
人很小:人数极少,在这样广袤的自然环境中,人类显得非常稀少,作者提到“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说明人迹罕至;人的力量渺小,如文中写道“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当摩托车在戈壁滩上行驶时,作者和叔叔仿佛成了这个世界中的唯一存在,而在如此巨大的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显得异常微小,迷路后的无助感以及对偶遇帮助者的感激之情,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性和相互依赖性。
尽管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但文中的人们并未放弃,而是展现出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例如,当摩托车需要加油时,作者和叔叔幸运地遇到了一位乐于助人的年轻人,并最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此外,那位“古董车”司机的帮助也体现了即使在困难面前,人们依然保持着互助和乐观的精神。综上所述,李娟的文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的渺小之间的鲜明对比,同时也赞美了人们在逆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乐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示例一:这篇散文通过描述作者和她的叔叔骑摩托车穿越戈壁滩的经历,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顽强。文章描述了戈壁滩上的恶劣条件,如强风、尘土飞扬、寒冷的天气等,尽管如此,人物仍然选择骑摩托车出行,这体现了他们对于困难的不畏惧。当摩托车需要加油时,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另一位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并且成功借到了汽油,展现的是人们在困境中的互助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迷路之后,他们试图寻找出路,本想询问一位牧马的少年,结果少年消失不见,但他们依然坚持寻找答案,最终通过询问卡车司机找到出路。这反映了他们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冷静与顽强。
事例二:本文通过描述一次骑摩托车穿越戈壁滩的经历,展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美好追求与乐观向上的态度。如第三段中对于头盔的描述,尽管使用起来非常不便,但作者并没有抱怨,而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讲述,展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度。第五段描绘了戈壁滩的自然风光,虽然环境艰苦,但作者依然能够从中发现美,如“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当摩托车出现故障时,遇到了另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并得到了帮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体现了人性的美好。综上所述,尽管文中描述的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积极的语言,传达了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生活的艰难时所持有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事例三:这篇散文通过描述作者与叔叔骑摩托车穿越戈壁滩的经历,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情。当摩托车需要加油时,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小伙子。小伙子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并且拒绝接受报酬。这种无私的帮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助精神。之后,当作者想要给小伙子报酬时,小伙子反而对他们表示感谢,这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进一步彰显了人性中的美好。当遇到那位驾驶老旧卡车的司机时,司机不仅为他们指路,还主动提供额外的汽油和饮用水,以确保他们的安全。这种慷慨的行为体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关怀。综上所述,文章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来的互助、慷慨、耐心、同情心等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共同构成了这篇散文中人性善良与温情的核心。
10. BDF 11. B 12. C
13. (1)(朱家的)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没有多种颜色,吃饭没有两样以上的菜肴。
(2)假如您平时带着几个骑兵(出行),一旦有急事,这些人难道可以依靠吗?”
14. 名不虚立:①有杰出的才干:条侯得剧孟大喜,他的才能“得一敌国”。
②赈救贫弱,家无余财:剧孟死的时候,家无余十金。
士不虚附:③德行得到认可:剧孟母丧,送丧者盖千乘。
④行侠仗义,舍己为人:一旦遇到急难,对剧孟有所求,他不会找任何借口,定会全力以赴。
【解析】
【导语】两篇文言文分别描述了鲁国的朱家与洛阳的剧孟,通过他们的义侠行为和影响力,展现出汉代“游侠”这一群体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朱家不显摆自己的功德,专注解救贫弱,季布受恩不偿;剧孟则以高义著称,虽博徒身份但名声显赫,即便贫穷亦能得人敬重。两人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称赞,尤其在急难中成为人们的依靠,体现出其特立独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他始终不炫耀他的本领,不为他施加别人的恩德沾沾自喜,对那些他曾给予过恩惠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
“不伐”作谓语,“其能”作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
“歆”作谓语,“其德”作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
“唯恐”作状语,“见”作谓语,“之”作宾语,故应在F处断开。
故应在BDF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活;/使……肥沃。句意:他隐匿而救活的豪杰人士数以百计。/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B.“意义相同”错误。通“赈”,赈救;/同“震”,威吓。句意:救济不富足的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C.正确。表转折关系,但是、却;/表修饰,连词。句意:吴、楚起兵而不用剧孟。/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可是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D.正确。拜访;/经过。句意:洛阳人剧孟曾经拜访袁盎。/进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后厅。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就好像占领了一个敌国”错。“若得一敌国”,意为:好像得到一个人就相当于得到一个诸侯国。“敌”,匹敌、对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完采”,犹兼采,谓有多种色彩;“重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2)“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缓急”,偏义复词,偏“急”,急难;“宁”,反诘语气,难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名不虚立”的论据:
根据“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概括:条侯得剧孟大喜,说剧孟的才能“得一敌国”,表明剧孟有杰出的才干。
根据“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剧孟行大类朱家……及剧孟死,家无余十金之财”分析,剧孟和朱家一样,都是仗义疏财之人,可见他赈救贫弱,死后家无余财。
(2)分析“士不虚附”的论据:
根据材料一中“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然母死,客送葬车千余乘,此亦有过人者”概括:剧孟母丧,送丧者盖千乘,表明剧孟的德行得到了他人的认可。
根据材料二中“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概括:一旦遇到急难,对剧孟有所求,他不会找任何借口拒绝,一定会全力以赴,表现了剧孟行侠仗义,舍己为人的品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地的朱家,和高祖同时代。鲁地人都奉行儒家学说,而朱家却因为行侠而闻名。他隐匿而救活的豪杰人士数以百计,其余普通人被救的多得说不完。但他始终不炫耀他的本领,不为他施加别人的恩德沾沾自喜,对那些他曾给予过恩惠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朱家)救济不富足的人,先从贫贱人家开始。他自己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没有多种颜色,吃饭没有两样以上的菜肴。朱家一心去救助别人的危急,超过为自己办事。他暗中帮助季布将军摆脱困境,等到季布尊贵后,却终身不见季布。从函谷关以东, 没有人不翘首希望和他结交的。
洛阳有个剧孟。周地人以做买卖谋生,而剧孟凭借行侠在诸侯中显扬名声。吴、楚反叛时,条侯任太尉,乘坐驿站快车快到河南时,找到了剧孟,高兴地说:“吴、楚起兵却不用剧孟,我知道他们没有能力做什么了。”天下动乱,宰相得到剧孟就像是得到一个对等的国家一样。剧孟行为很像朱家。剧孟的母亲去世,从远方来送丧的大概有上千辆车。到剧孟去世,他家里没有剩下十金的钱财。
材料二:
袁盎因病免官,闲居在家,与乡里人在一起混日子,跟他们玩斗鸡赛狗的游戏。洛阳人剧孟曾经拜访袁盎,袁盎热情地接待他。有个安陵地方的富人,对袁盎说:“我听说剧孟是个赌徒,您为什么要和这种人来往呢?”袁盎说:“剧孟虽是个赌徒,然而他母亲去世时,送葬的客人车子有一千多辆,这也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地方。再说危难的事人人都有。一旦遇到有危难事发生,能不用父母还活着(要供养)推辞解脱,不用有事不在家加以拒绝,天下所仰望的人只有季心、剧孟而已。如果您常常带着几个骑兵出行,一旦有急事,这些人难道可以依靠吗?”袁盎痛骂富人,从此不再与他来往。众人听了这件事,都很称赞袁盎。
15. C
16. ①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民生疾苦深切关心之情。
③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大展宏图的期望之情。
【解析】
【导语】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别具匠心地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束缚,不写离愁别绪,而通过描绘蜀地风物与人情,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诗中以生动的视听结合表现大自然的壮美,其颈联更是通过细腻的刻画反映地方特色和民情民俗。尾联用典自然而贴切,借文翁之典深寄希望于友人,使全诗不失雅致又寄寓深远。诗人的创作不仅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期许和关切,也折射出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强调当地民风淳朴”错误,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说的是梓州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的人们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这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而这些职事完成起来可能并不轻松,为尾联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为蓄势。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前两联写景,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作者借景抒情,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诗人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
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
③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17. ①能顺木之天 ②以致其性焉尔 ③千里澄江似练 ④翠峰如簇 ⑤何以解忧 ⑥唯有杜康(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⑦肯与邻翁相对饮 ⑧隔篱呼取尽余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焉、澄、练、簇、唯。
18. A.是反射对称 B.是平移对称 C.是反射对称 D.旋转对称
19. 数学思维:对称是指包含着一个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的物体结构。美学思维:对称是指将事物分为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的审美法则。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根据“这座沿着道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的例子”可知,反射对称是以中轴线为对称的图形,而AC都是中轴线对称图形,故A和C是反射对称。
根据“无论从前方还是侧面看,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的美”可知,图B中的柱子从前方或侧面看都对称,故B应是平移对称。
结合“斗丽争妍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可知,图D中的花是旋转对称,故D是旋转对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考生找到属概念和种差后,再按照“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模式给“对称”下定义。
(1)从数学思维给“对称”下定义。先从“对称是一种结构”中可知属概念是:物体结构;然后从“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找到种差为:包含着 一个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最后按照“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模式给“对称”下定义为:对称是指包含着一个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的物体结构。
(2)从美学思维给“对称”下定义。先从“其基本特性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可知属概念是:审美法则;然后从“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互对应的要素,从而进行思考”找到种差为:将事物分为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最后按照“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模式给“对称”下定义为:对称是指将事物分为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的审美法则。
20. B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文中的“到底”是副词,表示深入探问的语气。
A.动词,到尽头。
B.副词,表示深入探问的语气。
C.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D.表示强调特点,毕竟。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词语、标点等的综合理解能力。
A.错误。两处引号的作用相同,都是特定称谓。
B.正确。②处在说荀子的身份,“儒家的集大成者”的表述准确;前面有“并不是”,此处用“而是”衔接,可以照应前后文,使语意连贯。
C.正确。语境指各学派思想不相容,可填成语“水火难容”“格格不入”。水火难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格格不入: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
D.正确。此处的“学术梦想”内容在上一段,“学术争论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各派充分地展开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遇到了充分的驳难。结果,谁也不是彻底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各方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同上一个等级”,即指知识分子基于学术的自由争鸣与融合。
故选A。
22.岁月是一首无声的歌,诉说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动人故事。70年前的几架飞机曾经唤醒我们的希望,70年后的威武机群更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国泰民安,来之不易,我们怎能不为未来更加奋发图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鲜明、 生动的能力。
本题给出了两张照片,解题时可对两张照片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处。1949年开国大典只有寥寥几架飞机,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则有排列整齐的机群,并且机型也现代化了很多。
飞机的变化体现的是国家军事实力的变化,军事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据此可以得出照片变化所体现的意义:70年前的几架飞机曾经唤醒我们的希望,70年后的威武机群更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国泰民安,激励当代人更加奋进。具体作答时,可充分展开联想,写出具有一定寓意的句子来。同时,至少要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可以用比喻表达“岁月”为是一首诗或无声的歌,诉说时代的故事;也可以用拟人手法,说岁月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或者用反问等常见手法表达奋发图强再接再厉的愿望。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3.【例文】
保持独立人格,成就独特人生
《列子》中曾言:“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智慧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使我们保存自身,使我们保持独立。保持独立的路是千山万水;保持独立的花是万紫千红。的确,保持人格独立,才能让人生绽放不一样的烟火。
保持人格独立,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知识、兴趣、能力等有清晰的认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人有了自我认知的能力,才可能拥有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他一生便有了明确的方向,像航船有了灯塔的指引,像迷路之人有了北极星的引导。
画家郑板桥,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创立了自然物象的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技巧,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真实和个性,开创了独属自己的“板桥”画风。作家张爱玲,对自己有充分地了解,寻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凭借笔下独特的“传奇”故事和独特的小说艺术在文坛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认识“我就是我”,才能不随波逐流,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保持人格独立,还需要遵道而行,坚守道义。保持人格独立,不是行为荒诞不经,不是离经叛道,不是不合情理,而是依循道理行事,坚守心中道义。
屈原曾言: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保持清醒,坚守道义,不违义理,才可独立于世。面对网络世界的五花八门,面对有些主播以媚俗、低俗、恶俗取悦他人、博人眼球的直播方式,主播董宇辉坚守心中的道义,形成自己独特的直播风格,一篇篇小作文出口成章行云流水,让人感叹其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网络主播的一股清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行走的正能量。“能自立者必有骨也。”对道义的坚守,对道理的遵循,让独立的人格如昆山之玉光芒独特,如东篱之菊幽香清远。
哲人有言,最本质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我辈青年,也要能够像那些优秀者一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了解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坚守道义,让自己不失了原则。像屠呦呦保持独立的人格,成就青蒿济世一样成就人生追求;像叶嘉莹保持独立的人格,传承诗词文化一样追寻诗和远方。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把别人还给别人,把自己留给自己,独立天地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让清风拂心田,让明月照心间,怀揣独立的精神,迎接每一个挑战和机遇,才能成就独特的人生,书写独有的人生篇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自纪弦小诗《不再唱的歌》。诗歌中,不管是一开始“我的与众不同”,还是后来当众人都追随“我”的时髦使不同变成相似时,“我便不再唱这支歌”,都体现了诗人保持独立自我、追求独立精神的理念。而最后,“千山万水”“万紫千红”便是诗人对自己独立精神内涵的阐释。追求独立自我,不是孤陋寡闻,而是见识广博,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不是敝帚自珍,而是敢于悦纳丰富完整的自己,而不只追求易被大众接受的刻板印象。当然,不论何时,不管一开始“我”多么的与众不同,后来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时髦被大众追随,这也可见“我”并不是孤立的“我”,而是始终生活在人群中的“我”,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
由此可见,材料引导考生关注人与群体的二元复杂关系,以理性的眼光审视自我与群体的关系。写作时,考生应当把握好诗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思考。一方面提出人需要合群的观点,强调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强调合群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众,完全与众为伍,进而指出需要保持独立精神的观点,接着从个体层面分析缺乏独立精神的后果,强调独立精神的重要性。个人需要融入群体当中,与众为伍、与众同行,贡献个人的才智,开展团队合作,群体携手并进,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如航天科研团队,正是因为集合了一代代优秀的青年才俊,齐心协力共同研发,才能取得“嫦娥”探月,“北斗”导航,“祝融”飞火,“羲和”逐日等一系列进展。人与群体的沟通、交流愈加频繁密切,并不意味着个人完全跟着群体走。因为虽然人多力量大,但力量大并不意味着选择的方向、群体的理想追求、群体的精神信念等完全一致,所以个人需要保持独立的精神,保持独立的思想,不至于丧失个体的独特性。
【立意】
1.与众同行,不失独立。
2.合群路上,保持独立。
3.滴水融大海,大海自扬帆。
4.群而不党,和光同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南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南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南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南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高二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