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导语】该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与包容性,以及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材料一详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创新与包容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关键。材料二通过《黑神话:悟空》及其它文化产品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成功案例。材料三提供了历史背景,进一步支持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1题】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一切文明成果”错,原文是“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强调的是“优秀文明成果”。
【2题】选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采用并列式结构”错,材料一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并非并列式结构。
B.“同时又明确了我们即将建设成文化强国的现实情况”错,文中只是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没有明确即将建设成文化强国的现实情况。
C.“材料一强调创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错,材料一强调守正创新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并非侧重说创新是文明发展活力来源。
【3题】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六段观点是文化建设要守正创新,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A.《唐宫夜宴》将传统舞蹈与新型AR技术结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做法,可作论据支撑该观点;
B.主要体现的是对外文化交流展览,与该段文化建设守正创新观点不符;
C.侧重于还原壁画原貌,未突出创新等内容;
D.主要说的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坚持,没有体现创新方面。
4. ①材料二引用陕北说书原文“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丰富事例,使文章更生动、有文采。
②材料三引用《礼记·大学》《管子·正世》中的句子(或者写出具体内容也可),论证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坚持改革创新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学性。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
三则材料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与包容性,以及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比如“中华文明永远坚持守正创新”“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开放包容”。所以考生可从“守正”“创新”“开放包容”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①材料二: 文中提到《黑神话:悟空》第二回里出现的陕北说书内容“黄风冷,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在这里引用具体的原文内容,是作为一个具体事例呈现出来的。它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民间艺术与电子游戏相融合的奇妙效果,给文章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也让文字更具文化韵味、更有文采,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所展现出的魅力。
②材料三: 分别引用了《礼记·大学》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管子·正世》中“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这些句子,它们都是古代经典文献中关于创新、变革思想的体现。通过引用这些话语,有力地支撑了文段所阐述的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秉持改革创新精神这一观点,借助古人的智慧和经典的权威性,让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而且使文章富有文学性,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5. ①加强文化传承,薪火相传,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元素,助推传统文化绵延发展。在《长安三万里》中,对历史人物、真实事件编创,中国传统写意的水墨与色彩的运用,都是在用传统文化讲好历史故事。(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坚持文化守正,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基。在《长安三万里》中,大唐文化承载浪漫诗情,以唐诗名篇传达深厚内涵。)
②推动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实现“破圈”。在《长安三万里》中,将传统历史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以全新的艺术手段描绘大唐群像,展现大唐盛世,抒发国人浪漫情怀。
③坚持开放包容,积极学习优秀文化成果、优秀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更多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兴盛。在《长安三万里》中,使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呈现前所未有的效果,兼收并蓄让大唐文化展现在国人面前。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加强文化传承方面: 文中提到《长安三万里》依托历史人物、真实事件进行创作,并且融入了国画造景写意的水墨与色彩,这体现的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各类元素。像历史人物、事件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国画的水墨与色彩更是传统美学的重要体现。通过这样的挖掘运用,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承下去,使其不断绵延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延续筑牢根基,进而讲好历史故事,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展现,也为新时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坚守住文化的根本。
②推动文化创新方面: 《长安三万里》将传统历史文化内容与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前所未见的艺术效果,呈现出大唐群像以及大唐盛世的风貌等。这表明通过创新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新技术等进行融合,打破传统呈现的固有模式,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够突破原有的受众范围,吸引更多人关注,也就是实现所谓的“破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满足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浪漫想象和情感寄托等。
③ 坚持开放包容方面: 电影《长安三万里》使用了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借助这些外来文化中的先进技术成果,让传统文化呈现出了新的效果,把大唐文化更精彩地展现在国人面前。这体现了积极接纳、学习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以及先进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所用,让传统文化在融合中不断吸收新的内涵,使其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兴盛,更好地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增强其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6-9题【解析】
【导语】文本一是刘亮程描绘乡村冬季生活的选节,展现了对生命、孤独和寒冷体验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个人成长过程为线索,通过对冬季自然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描写,传达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对生命脆弱的感悟。文本二则指出刘亮程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平凡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悲悯情怀。整体而言,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刘亮程作品中的乡村哲学思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苦涩。
【6题】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雪带来寒冷,并对此做了充分准备,对寒冷无所畏惧”错误,三十岁的“我”对雪的到来“漠不关心”实际上是因为已经对雪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单单以雪的寒冷来感受生活,也不是因为习惯了雪的寒冷,完全做好准备,无所畏惧。
【7题】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饱受了冷漠和孤独的煎熬”错误,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姑妈和母亲“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饱受了冷漠和孤独的煎熬”,相反,她们在冬天中得到亲人陪伴,特别是作者的母亲有亲人守护,体现的是家人之间的温情和无力改变生命冬季到来的无奈。
8. ①少年时,风雪来临使“我”兴奋。(或:“我”对雪充满热情/“我”对寒冷的威力并没有很强的意识。)
②十四岁时,因为冬夜中孤身捡柴冻坏了腿,对寒冷产生了畏惧。
③成年后,“我”认真对待寒冷,并相信自己能熬过冬天。
④经历了亲人的衰老与死亡,“我”认识到寒冷是无法抗拒的。/对于寒冷“我”感到无奈、无助。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①“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少年时的“我”对寒冷的认知较为懵懂,尚未有深刻的体悟,还会期待风雪的到来。
②“那个冬天我十四岁……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我”在寒夜独自赶着牛车去沙漠拉柴禾,这一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寒冷的残酷,寒冷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将身体的温暖搜刮殆尽,“我”的腿被冻僵,一块骨头冻伤,这种疼痛一直延续,也让“我”对寒冷产生了畏惧。
③“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三十岁的“我”围抱着火炉,虽身体在屋内,却因曾经冻伤的骨头而明白有些寒冷是无法驱散的,即使外在环境温暖,内心深处仍有一股寒风阵阵袭来,意识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此时“我”对寒冷的感受已从身体层面深入到了精神层面,让“我”认真对待寒冷。
④“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姑妈在冬天离世,以及感受到母亲年迈后一个人的冬天的来临,“我”对寒冷的感受上升到了对生命的无奈与悲悯。“我”明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寒冷象征着人生的苦难、衰老与死亡,面对这些,人们往往无能为力。
9.温厚:①珍视亲情。“我”在文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父亲以及姑妈的深厚情感,展现了“我”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激,体现了“我”内心的温厚。
②积极面对生活。对于生活中的艰辛和寒冷,“我”没有抱怨或逃避,而是通过劈柴、扫院子等日常劳作来迎接冬天的到来,这种积极的态度,体现了“我”内心的温厚。
悲天悯人:①生命必然有伤痛的感慨。“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再也无法恢复,姑妈与母亲也要面对孤独与死亡,这些象征着生命中一些无法挽回的遗憾和伤痛,“我”对此深感无奈。
②对亲人未来的担忧。文中提到姑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的离世,以及母亲逐渐老去的身影,都让“我”深感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我”对亲人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无奈,这种情感也体现了“我”悲天悯人的心情。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温厚:①文中通过回忆姑妈等亲人,展现“我”对亲情的珍视。如在回忆姑妈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她的牵挂。虽然她已经离世,但作者对她的记忆是深刻的,这些回忆体现了亲情的珍贵。
②尽管作者经历了诸多寒冷的磨难,如年少时被冻伤,骨头留下了伤痛,但依然在用日常劳作来迎接冬天,思考生命。这种对生命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面对的态度,没有被苦难打倒,而是在苦难中探寻生命的真谛。
悲天悯人:
①作者多次提及年少时被冻伤骨头,“三十岁时,我仍能感觉到那块隐隐作痛的骨头”。这种身体上的伤痛一直伴随着他,成为生命伤痛的一种象征,体现出对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伤痛的感慨。亲人在寒冷中的遭遇,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种对生命消逝的震惊和无奈,是对生命伤痛的深沉感慨。
②姑妈在冬天的离世让作者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这种意识延伸到对其他亲人的担忧,担心他们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我真担心,她一个人会冷”。这种担心体现了“我”对母亲未来可能面对寒冷、孤独和生命尽头的担忧,害怕母亲也会像姑妈一样在生命的寒冬中离开自己。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10-14题【解析】
【导语】两篇材料分别出自《史记》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展现了对晁错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作用的不同视角。史记的叙述风格客观而紧凑,描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及晁错的建议和后果。何去非则透过史实,提供了更深刻的分析,批判了晁错鲁莽决策的短视和引发七国之乱的责任。两者结合,既提供了历史事实,又引发对政治决策影响的探讨。
【10题】选CEG。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吴王刘濞的反叛发生在景帝三年,在这种情况下却奋然调动所有的兵力向西进攻,不计一切后果的原因,难道是刘濞愿意这么干吗?
“濞”是主语,“反”是谓语,时间状语“于孝景之三年”后置,故在C处断开;
“奋然”“空国”都做“西向”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故在E处断开;
“计不反顾者”和“濞岂得已哉?”是因果关系,且“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故在G处断开。
【11题】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副词,竟然。句意:竟然更加骄横过度。/现在士大夫的见识竟然赶不上(他们)。
B.正确。
C.错误。“其知不足以任天下之大权也”的“知”是智慧和“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相同。
D.正确。一日之内,形容时间很短/表示假设如果有一天,万一。句意:一日之内就削夺了他两郡之地。/一旦国破家亡,不能占有。
【12题】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值得同情”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楚、赵、诸齐固知其地尽而要领随之,是以出于计之无聊为一决耳”,何去非虽然指出叛乱原因在于领土削减,出于无奈,但并没有对叛乱表现出任何同情。
13.翻译句子
(1)晁错做太子家令,得到太子的宠幸,多次于(装作)不经意间向太子说吴王有罪,应削减他的封地。
(2)在祸患还未显露出征兆时就能杜绝,在灾难还未形成时就能消除,这样的大臣是贤臣。
【13题详解】(1)“为”,做;“幸”,被宠幸;“从容”,不经意,不慌不忙。
(2)“杜”,杜绝;“弭”,消除;“杜患于未兆,弭灾于未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未兆杜患,于未形弭灾”;“……者……也”表判断。
14. ①晁错做太子家令时,多次游说太子并上书汉文帝,请求削减吴王的土地。
②景帝即位后,劝说皇帝及早削藩。
③趁楚王朝见时,请求诛杀楚王。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可知,晁错做太子家令时,多次游说太子并上书汉文帝,请求削减吴王的土地。
②材料一中“及孝景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可知,景帝即位后,晁错劝说皇帝及早削藩。
③材料一中“三年冬,楚王朝,晁错因言楚王刘戊往年奸事,请诛之”可知,趁楚王朝见时,请求诛杀楚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晁错做太子家令,得到太子的宠幸,多次于(装作)不经意间向太子说吴王有罪,应削减他的封地。也多次上书劝说文帝,文帝宽厚,不忍处罚,因此吴王更加骄横。等到景帝即位,晁错做御史大夫,又劝皇帝说:“从前高祖刚刚平定天下时,兄弟少,儿子弱小,就大大赐封同姓的人,分去天下的一半。现今吴王因以前有儿子被打死的嫌隙,假称生病不肯入京朝见,依照古法应杀,文帝不忍心,就赏他桌几、手杖。对他的恩德非常优厚,本当改过自新。却更加骄横过度,靠近铜矿铸造钱币,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谋划叛乱。现在削减他也是造反,不削减他也是造反。削减他,反得快,灾祸小;不削减他,反得晚,灾祸大。”景帝三年冬天,楚王来朝见,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去年不法的事,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了他的死罪,只是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随之削减了吴国的豫章郡、会稽郡。还有两年前赵王有罪,削减了他的河间郡。胶西王刘印因为卖爵位犯有奸科,削减了他的六个县。
诸侯近来已经受到削减土地的惩罚,都震惊恐惧,大多怨恨晁错。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文书发到吴国,吴王首先起兵作乱,胶西王在正月丙午这天杀死了朝廷派来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都如此,于是向西进兵。
材料二:
在古代,手握重权执掌国政的大臣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在祸患还未显露出征兆时就能杜绝,在灾难还未形成时就能消除,这样的大臣是贤臣;在祸患已经形成而能予以排除,从而使国家恢复安宁,在灾难已经发生而能迅速解救,从而使国家趋于平静,这样的大臣是功臣;国家本来安宁,却使它陷于危难,天下本来得到治理,却又让它陷入混乱,这样的大臣不是恶臣就是奸臣。
当年晁错对汉王朝,可说是忠心耿耿了,但他的智慧却难以担当起执掌国家大权的重任,因此轻率地促使七国之乱爆发,而他自己也因为袁盎的一句话而先遭到杀身之祸。能不说他愚蠢吗?汉孝景帝还在东宫当太子时,晁错就向他传授帝王的权术和谋略。等到汉景帝即位以后,便将军国大事交给他去处理。晁错依仗皇帝对天下大事都听从他的条件,便想实施他那套法家的权术谋略以建功立业。因此处理大事轻举妄动而不深思熟虑,决计削藩而不顾及后果,最终造成了使君王忧心、使国家危乱的严重局面,几乎酿成刘氏王朝倾覆的大变。但是后世之士仍然有人认为晁错聪明,唯独扬雄一人说他愚蠢,扬雄认为晁错愚蠢,并不是说晁错的智谋不足以保全自身的安全才说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能在七国变乱的灾祸尚未发生时就杜绝它,反而故意促使七国叛乱发生。
在孝文帝在位时,吴王刘濞借故不来朝见,是始发于自己儿子被太子打死的嫌隙,而谋反的端倪已经暴露出来了。但孝文帝却对吴王的所作所为全都包涵隐忍,没有追究他的罪过,反而用恩德、礼遇来笼络他。因此截止到文帝在位的三十多年时间内,吴王没有发动反叛。吴王刘濞的反叛发生在景帝三年,在这种情况下却奋然调动所有的兵力向西进攻,不计一切后果的原因,难道是刘濞愿意这么干吗?是由于晁错的逼迫促使他奋起反抗啊。当年汉高祖刘邦赐给刘濞的封地有三个郡,并且刘濞南面称尊统治他的王国四十多年。晁错执掌大权后,一下子就削夺了他两郡之地。楚、赵和原齐地诸侯当然知道,随着封地的丧失,其权势也就随之化为乌有了,因此出于无可奈何,才孤注一掷发动叛乱了。
(二)诗歌鉴赏15-16题【解析】
【导语】陈师道的《次韵无致雪后》描绘了雪后清冷而宁静的自然景致。诗中以首联“闭合春云薄,开门夜雪深”突出大雪覆盖后的静谧与丰美。颈联中草地湿润、窗前明亮,展现了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观察。通过尾联中禽鸟报春,传递出诗人对春天的期盼和积极乐观的情感,语言质朴而富有画面感。
【15题】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在反衬诗人忧伤落寞的心情”错误,尾联中“殷勤报春信,屋角有来禽”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而不是反衬诗人的忧伤落寞。
16. ①《声声慢》中的“雁”是南飞的秋雁,是从前在北方见到的,词人借此表达浓重的思乡之情。
②本诗中的“雁”是想北归的春雁,雪后初晴,大雁欲振翅北归,意味着春天来临。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①在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意思是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诗人借南飞大雁表达浓重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这里的雁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代表着一种哀愁与思念。
②本诗中,“湖雁起归心”这一句描绘的是湖中的雁群因季节变换而产生北归的念头,暗示着春天即将来临,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乍暖还寒时候 ④大风扬积雪击面
⑤.主人下马客在船 ⑥举酒欲饮无管弦(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
三、语言运用
18. (6分)甲:月壤中还藏着地球的秘密
乙: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壤
丙:月球表面不断受到陨石的撞击
19. (4分)①月壤表面会扬起月尘。②这些月尘会覆盖在各种载荷的传感器表面,③甚至会充填在仪器和机械的运动机构缝隙里。④这样会直接对工程的实施构成安全威胁。
20 (2分)A:不可或缺B:卓有成效(成效卓著)
21. (4分)第②句将“由于”调至“月壤”前面;
第④句在“月壤”前加“从”,在“颗粒”后加“中”。
22. (4分)(示例一)不能去掉,“需要指出的是”是插入语,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对后面的结论进行强调。
(示例二)可以去掉,因为是插入语,去掉后不影响原文表意的顺畅与完整。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甲句位于段首,是总结句,引起下文。结合三、四、五段内容可知,分述了月壤中藏着的三个秘密,甲处是关于地球秘密的内容,仿照第三段首句“月壤中藏着太阳的秘密”的句式,故此处可填“月壤中还藏着地球的秘密”。
乙:结合前句“月球正面的月壤还注入了来自古老地球的大气物质,而月球背面则没有”,所以此处语境应是比较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壤,故此处可填“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壤”。
丙:结合“溅射起来的物质一层一层堆积在月球表面”“月壤剖面记录了30多亿年以来的陨石撞击历史”分析可知,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是陨石撞击月球表面,进而溅射的物质堆积在月球表面,记录了陨石撞击历史,此处语境应是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故此处可填“月球表面不断受到陨石的撞击”。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取句子主干,其次梳理句子定语、状语成分单独成句,最后按照先后顺序整理答案。
提取句子主干:月尘直接对工程的实施构成安全威胁;
梳理定语、状语成分,添加主语单独成句:月壤表面扬起月尘;月尘会覆盖在各种载荷的传感器表面;月尘甚至会充填在仪器和机械的运动机构缝隙里;
按照顺序整理答案:月壤表面会扬起月尘。这些月尘会覆盖在各种载荷的传感器表面,甚至会充填在仪器和机械的运动机构缝隙里,直接对工程的实施构成安全威胁。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此处语境是说对月壤的认识和研究非常重要,并且在此处修饰“基础”作定语,因此可填写“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B:结合后句“拿到更多的月壤样本”分析,是希望在嫦娥四号基础上更进一步,此处语境是指嫦娥四号开展的探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打好了基础,因此可填写“卓有成效(成效卓著)”。卓有成效: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成效卓著:形容在某方面上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成绩。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语序不当。“月壤由于一直受到太阳的辐射”语序不当,结合②③句看,主语为③中的“太阳的物质”,②句做句子的状语成分,应改为“由于月壤一直受到太阳的辐射”。
④成分残缺。“月壤颗粒可以提取太阳的样本”成分残缺,分析句子成分主语应为“太阳的样本”,将“月壤颗粒”作为状语成分进行修改,应改为“从月壤颗粒中可以提取太阳的样本”。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插入语起到引起注意、表示总括性意义的作用,插入“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引起读者注意,强调后文结论内容;
从句子成分角度分析,插入语不与句子的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插入语去掉并不影响句子内容的完整性。“需要指出的是”是插入语,去掉并不影响句子表达和完整。
四、写作
【审题】
1.立意限制。这是一道漫画作文,漫画是考生构思立意的基础。屈原是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然而对于“屈原是谁”这个问题,画面中四个年轻人给出的答案竟匪夷所思。漫画揭示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名人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他们不知自己传统文化知识贫乏竟还洋洋自得,还出现了不尊重历史文化名人、甚至歪曲戏说的现象,实在令人痛心。考生审题立意必须以漫画寓意为基础,脱离这一寓意的写作即为跑题。
2.思维限制。漫画中年轻人不知道“屈原是谁”,折射的是当下的一种现象,考生须立足这一基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思考“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如此令人痛心的现状的原因,探究“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过度贫乏的原因。不能仅仅抓住画面内容中的“屈原是谁”不放,写作时忌表面化和浅显化。
3.社会背景限制。对于“屈原是谁”这个问题,四个年轻人的回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暗示考生审题立意时要有当下意识,要立足于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不可脱离当前时代来谈“传统文化”的传承。
切题立意: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拒绝无知与戏说。 2.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
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播者。 4.向年轻一代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例文】 传播文化齐努力,正确认识不戏说
吃着粽子长大的年轻人竟然会误认为屈原是歌手、厨子、医生、运动员。这尴尬的一幕无异于“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漫画内容虽然夸张,但折射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贫乏的现状堪忧。
是什么导致了这尴尬的现状?
是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因其年度久远而和现代生活有了一定的隔阂。在当前的年轻人中,不知道寒食节、上元节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天干、地支”的大有人在,说不全12属相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在清明节放假时还会给亲友发“节日快乐”的祝福短信。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如此贫乏,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数典忘祖”之历史闹剧将会重演。
是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现在年轻人中有很多“漫威”迷,前一段《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午夜首映,“漫威粉”竟不顾第二天的上学和上班,抢票抢到使售票系统瘫痪。随着前几年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大量上映,日韩音乐、日韩服饰在中国也开始大肆流行,90后中哈韩哈日现象严重,有的年轻人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着怪异。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年轻人容易丧失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错位,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变得淡漠。
是重理轻文带来的危害。在学理科将来好就业的实用主义影响下,我国高校里的理科大军对人文类课程极不重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的状况。人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本,培养出既具有缜密严谨、求异创新的科学素养,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微等人文素养的才。
基于此,对年轻人乃至全社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国家正有所作为,“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强势上映,增加“清明节”和“端午节”两个假日,不提倡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学校正有所作为,“京剧进校园”的大范围推进,校园“经典诵读”的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的文化宣传。个人也可以有所作为,冯骥才老师多年来对民俗的研究和宣传,樊锦诗开发的“数字敦煌”宣传平台,“京剧偶像”王佩瑜传播京剧文化的积极行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传统文化无处不在,传播方式更是多样,相信只要用心,你我也能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达人。我们更要坚信,到那时“屈原是谁”的尴尬闹剧将在中华大地永远绝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科学崇拜”主要体现为,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志嵘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请试对诗歌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