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赤峰市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模拟试卷

    赤峰市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模拟试卷第1页
    赤峰市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模拟试卷第2页
    赤峰市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模拟试卷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赤峰市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模拟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赤峰市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模拟试卷,共6页。

    本试卷满分 50 分,共 8 页、共 25 大题; 时间 50 分钟
    命题人: 郑州市第六十一 中学 姓名: 李娜 .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20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023年《开学第一课》中,考古学家高星介绍了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第三具距今一百万年左右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该考古发现再一次实证了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这说明( )
    A.考古将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再次提前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不再具有研究价值
    C.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D.元谋人不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古人类
    2.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 )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动物刻画风格多元 D.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3.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与炎黄传说时代的时间大致相同,这些发现反映了( )
    A.炎黄传说的真实性 B.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C.中华文明领先世界 D.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4.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周口店遗址 B.仰韶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6.距今5000年前后的山东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手工业技术的高超 B.墓葬仪式非常奢华
    C.玉器主要用来随葬 D.出现了贫富的分化
    7.在与商王朝的交流中,一些区域的部落政权获得了制造青铜礼器的技术,并且逐渐发展出自身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表明( )
    A.商王朝文化逐渐被区域文化取代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地位越来越高 D.商王朝的疆域广阔
    8.殷墟甲骨已出土约16万片。记录了从盘庚到帝辛(商纣王)270年间的卜辞,大到政治经济、宗教祭祀、战争狩猎,小到生老病死、农事收成等均有记载。由此可知甲骨文( )
    已具备汉字基本结构
    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具有丰富的造字方法
    是体系较完整的文字
    9.河南郑州发现春秋时期郑国祭祀坑,其中一坑内出土一套九件青铜鼎。安徽寿县发现的春秋晚期蔡侯墓,出土十件列鼎。湖北随县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亦出土九件鼎。这表明( )
    A.鼎失去作为礼器的功能 B.春秋时鼎的使用已普及
    C.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 D.鼎仅仅是用于诸侯墓葬
    10.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材料体现了诸侯争霸( )
    A.促进华夏族的发展 B.带来了长期的战争
    C.周边民族逐渐消失 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1.下图为河南郑州一处古代人工冶铁的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类似的遗址年份不应该早于且最接近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晚期
    1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该材料介绍了变法运动的( )
    A.影响 B背景 .C.经过 D.结果
    13.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指( )
    A.人本性善,要实行“仁义”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C.民贵君轻,要实行“仁政” D.加强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14.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chăn),不得休息。”材料都体现出秦朝建立( )
    推动国家政治发展 B.以强胜弱兵戈不断
    C.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15.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筑皇帝的专用车道——驰道;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开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为有效地控制在西南地区设立的郡县,派遣将军常颏率军开筑五尺道。材料旨在说明( )
    A.道路建设服务于政治 B.秦朝时期交通便利
    C.秦朝统一后疆域广阔 D.秦朝修路劳民伤财
    16.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 )
    A.道路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
    17.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嬴政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都说明( )
    A.人们对封建制度不满 B.秦存在严重统治危机
    C.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 D.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18.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并广为流传。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中《秦律∙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 )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的认知
    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19.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20.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采用此治理思想和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B.“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
    C.“(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D.“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本部分5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仰韶遗址被发掘之前,国外学术界和考古界广泛认为中国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并无人类居住,雅克·德·摩根在《史前人类》一书中宣称:“中国文明始于公元前七、八世纪,我们完全不必理会它的史前史。”
    ——《历史在发现∙中国考古百年》《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第15期
    (注:上古时代:指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
    史前史:中国史学界将夏代以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史。)
    (1)请根据所学,将材料一中提供的内容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分类。(2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摩根的观点吗?请从材料一中选取你认为最有力的证据来说明你的观点。(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居民与水患的搏斗。该系统通过平原低坝和谷口高坝两级水库将水拦蓄形成湖面,有效利用附近一带断断续续的山包和山岗, 节省了80%的筑堤工程量, 并满足不同性质的用水需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与古城周边及城内水网相互连通,发挥着防洪、运输、调水、灌溉等功能。
    良渚水利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修建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示意图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请再举一例中国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说明它的价值。 (2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孔子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
    墨子提出要选拔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以上均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上述思想领域群星璀璨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请再列举一位这一时期的思想家。(2分)
    这些思想家都关注了哪一共同领域?结合所学,说一说出现这一相同点的时代背景。(3分)
    请结合史实说明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2分)
    24.历史社团的同学准备编一本《我们眼中的中国古代史》手抄书,他们计划每一章节均由“标题”和“副标题”构成,副标题蕴含他们对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特征的认识。
    手抄书部分标题
    (1)为第三章标题、副标题选择相关内容,较为合适的组合是( )( 1 分)
    ①新石器时代 ②旧石器时代 ③夏商周时期
    ④早期国家的兴替 ⑤原始农业的兴起 ⑤石头打击的乐曲
    A.①⑤ B.②⑤ C. ③④ D.③⑤
    (2)同学们将第一章的副标题定为“文物会说话”,你认为如此设计的理由何在?(2分)
    (3)第四章以“秦始皇的遗产”作为副标题,可见其强调的是( )(1 分)
    A.秦暴政与其速亡的关系 B.赢政创制对后世的影响
    C.秦王能一统天下的背景 D.秦汉制度两者间的差异
    (4)如果让你为第四章编写具体内容,你会将哪些史实写入书内?请任举一例并说明入选理由。( 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80——120字左右)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非选择题
    21(1)分类一:文物AD、文献CE、图画BF
    分类二:史前史ABEF、夏商周时期历史CD
    (依据合理1分,分类准确1分)
    (2)不同意。(1分)我选取A(1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证据。(1分)说明当时我国境内有人类居住并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1分)(观点1分,选材1分,说明选材为何最有力1分,说明自己观点1分)
    22.(1)相似之处:都是为了根治水患;都利用了地理条件;都起到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功用;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3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长城,抵御匈奴,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灵渠,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成就与价值各一分,共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3.(1)百家争鸣;孟子
    (2)政治、治国(1分);诸侯争霸;旧社会制度瓦解,新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符合题意,一点即可。)
    (3)汉初采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经济不断发展;
    当今中国治理,即借鉴法家思想,依法治国,又借鉴儒家观点抓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体现学派观点及后世影响,2分,一点即可。)
    24.(1)C( 1分)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所以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证据(2分)
    (3)B ( 1分)
    (4)郡县制(1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分)(史实1分,理由1分,共2分)
    25.(题目即观点2分,两个史事2分,结合史事加以论述,条理清楚2分,)
    示例:
    观点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社会变革。(2分)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治方面,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使国富兵强,为后期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百家争鸣的出现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4分)
    观点二: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2分)
    西周建立之后,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通过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出现战乱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结束了这一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4分)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例如: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有利于长期稳定统治。等等
    A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纹猪钵
    B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C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D
    刻有文字的甲骨
    E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F
    大禹治水图,出自《帝王道统万年图》,明仇英绘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卷目
    标题
    副标题
    第一章
    早期居民
    文物会说话
    第二章
    炎黄时期
    神话觅踪迹
    第三章


    第四章
    秦汉帝国
    秦始皇的遗产
    时期
    事件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诸侯纷争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秦朝(前221—前207年)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前202—9年)
    刘邦建立汉朝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出现“文景之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B
    C
    C
    D
    B
    B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C
    D
    A
    C
    B
    C
    C
    B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枣庄市七年级(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历史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枣庄市七年级(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历史试卷(含答案),共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历史期中模拟卷历史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历史期中模拟卷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荀子·儒效篇》记载,成语故事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南市七年级(上)期末模拟卷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南市七年级(上)期末模拟卷历史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史记·周本纪》记载,“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