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4.3《“探界者”钟扬》课时规范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4.3《“探界者”钟扬》课时规范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探界者”钟扬》课时规范练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____①___,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于谦,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耳濡目染,____②____。所谓“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当然,“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成绩靠的是创新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取得的。钟扬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种子”需与实践“沃土”紧密结合,方能孕育壮苗,_____③__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扬的成绩靠的是知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取得的。B.钟扬的成绩是靠知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取得的。C.钟扬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创新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知识的力量。D.钟扬的成绩是靠创新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取得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人类未来。作为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基础和未来科技较量必争之地的种质资源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青藏高原,这片国际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但由于高寒艰险、环境恶劣,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也没有中国西藏地区植物的影子。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决定行动起来。在世界屋脊采集种子的艰苦,非亲历难以想象。每一种植物的样本数量要达到5000粒,濒危物种样本一般需要500粒。为了保证植物遗传信息独立,每个样本之间的距离不能少于50公里,同时在整个西藏境内,任何一个物种的样本不能超过5个群体……于是,在广袤的高原上,钟扬有时一天要奔波800公里。早上五六点出发,晚上八九点钟到达宿营点,之后还需要连续几个小时整理标本,一天睡3个小时是常态。并不是说去过西藏很多次,高原反应就不存在了。事实上,高原反应有10多种,钟扬每次进藏都会遭遇几种。他曾连续十几天腹泻,却坚持野外采样。藏族同事给他起了个别名——钟大胆。因为不管山多高、水多凉,不管多么危险、多么困难,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一往无前。3.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分析其特点及表达效果。(三)语言文字运用III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近日,“时代楷模”钟扬同志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据统计,截至4月1日,《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关于钟扬报道的阅读量已达2837万、点赞9.4万个、留言7441条(若加上秒拍、腾讯等渠道,合计阅读量达4500万)。大家表示,钟扬同志先进事迹感人至深,我们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牢实现中国梦的初心和梦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回忆钟扬,很多藏族师生说,他就像绽放在“生命禁区”里的格桑花。来到西藏,钟扬感到,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他由此萌发另一个梦想:为祖国每一个民族都培养一个植物学博士。为此,钟扬不放过任何一颗可在当地生根发芽的“种子”。援藏期间,他累计培养了6名博士、8名硕士,他们多已成长为我国民族地区急需的科研教学骨干。在他的帮助下,西藏大学建立了植物学研究“地方队”: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追梦的“种子”。“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生前常说的话。从教30余年,援藏16年,他带领团6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青藏高原有超过2000多种特有植物,然而,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长期没有我国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因此,2001年,醉心基础科研的钟扬只身前往青藏高原,寻访植物标本,探寻生物进化轨迹。此后10余年,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都留下了钟扬的身影。“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到那么多地方采集种子?”面对质疑,钟扬回答:“眼前的确没有经济效益,但国家需要、人类需要这些种子。做基础研究,心里想的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除了4000万颗种子,钟扬及其团队还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登记在册,为珍稀巨柏筑起保护屏障。他们从采集的高原香柏中提取出抗癌成分,并通过美国药学会认证;他们寻找到雪域高原上的拟南芥,为全球植物学研究提供支持……(摘编自新华网《钟扬:一颗追梦的“种子”》)材料二:“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这一路走来,虽然有很多的汗水和辛酸,但也有很多的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这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务实的精神。袁隆平认为:成功的要诀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喜欢阅读外文方面的资料,了解其他国家著名的遗传学家的理论新动向,于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打开了杂交水稻的大门。顾大局、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他亲自下田研究水稻的生长状况,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曾把自己研究小组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给全国各个研究单位,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办好。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一稻济世,万家粮足》)材料三:所谓航天育种,准确地讲叫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使植物种子发生基因变异,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创造农业育种材料、丰富基因资源,是一种将辐射、宇航、育种和遗传等学科综合起来的高新技术。航天系统工程复杂,每增加一点荷载容量都弥足珍贵。在这种“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跟随航天器进行“太空旅行”的种子也需要通过“千挑万选”才能脱颖而出。带上太空的种子,必须是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这样才能保证航天育种的意义。拿这一批最近收获的“航聚香丝苗”来说,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涛介绍道,科研人员对约10000个种质进行了广泛评价,从中挑出若干性状优良的候选搭载材料,而后进一步调研市场需求,最终才确定了“航聚香丝苗”作为嫦娥五号的搭载材料。“奔月”水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呢?郭涛表示,从2020年11月搭载嫦娥五号“奔月”到真正成为流通于市场中的农产品,这批水稻种子要经历种植、鉴定、比较、示范、推广等一系列流程,预期花费3~4年的时间。毕竟到太空经历诱变还只是品种选育的第一步,“太空种子”既要“上得了天”也要“入得了地”。航天育种是一个完整的育种研究过程,整个研究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后续的地面上完成的。搭载嫦娥五号的这批水稻种子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世代的种植,很快就要进入下一步的鉴定阶段。据介绍,目前收获的第一批种子来源于2000个植株、1万个单穗,每个植株收获的种子会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来继续种植,第二类用来进行广泛的基因及性状鉴定,第三类将作为种子备份进行长期保存。同时,每株水稻都会有一个ID,方便科研人员对每一个样本进行连续的跟踪和鉴定,溯源追查。(摘编自李子吉《航天育种:一粒种子“上天入地”的奇妙旅程》)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扬以自己在高原多年的奋斗,改变了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不被世界了解的状况,并为保护植物做出巨大贡献。B.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这和他想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的毕生梦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C.航天器的载重容量决定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只有那些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才有可能被带入太空进行试验。D.搭载嫦娥五号的水稻种子已完成部分阶段的种植实验,这些实验获得的种子将会分为不同类型进入下一阶段的实验。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该只从当前的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待种子采集活动,而应该站在国家和人类需要的高度来审视其意义。B.袁隆平在国外遗传学家理论的影响下,找准了研究的方向,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大门,并为之奋斗终生。C.航天育种需要综合辐射、宇航、育种等学科知识方能完成,它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使种子发生基因变异。D.航天育种研究工作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在太空环境完成的,而是在种子“落地”后的地面完成的。8.下列选项,例子最适合体现材料一中画线句子意思的一项是( )A.“敦煌女儿”樊锦诗将自己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大漠上的敦煌石窟。B.路炳辉教授一心上好思政课,引领教研室教师探索思政课的教学模式。C.年过古稀的冯骥才奔走于古村落间,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D.华为公司面对不利的国际环境,公司上下一心彰显了团队的凝聚力。9.材料三详细介绍了种子“上天入地”的过程,请分别概括两个阶段不同的工作重点。10.两位种子专家在科研上取得优异成就,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①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②潜移默化 ③硕果累累 2.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推动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绵延不尽,所以应该用成语“薪火相传”,或者“与时俱进”。“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比喻师生授受不绝,或种族、血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绵延不尽。“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第二空,根据上句“耳濡目染”可知,此处语境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应该用成语“潜移默化”。是“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 第三空,根据上句“方能孕育壮苗”可知,此处语境是指结出大的果实,所以应该用成语“硕果累累”。“硕果累累”,结的大果实非常多。比喻取得的巨大成绩相当多。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靠的是……取得的”句式杂糅,把“靠的是”改为“是靠”或者删掉“取得的”;二是语序不当,“创新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知识的力量”语序不当,改为“知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3.种质资源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是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也是未来科技较量的必争之地。 4.①从5000到5,数字由大到小,而工作艰辛的程度不断加深。 ②数据准确,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的态度,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采集样本繁重困难。【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先提取主干句“种质资源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单独成句,然后分析“作为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基础和未来科技较量必争之地的”这个定语,可以拆分为两个“谓语+宾语”句式,“是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是未来科技较量的必争之地”,单独成句即可。故可改为:种质资源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是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也是未来科技较量的必争之地。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句中用具体数字“5000”“500”“50”“5”来说明植物样本数量以及样本距离等,使说明更具体,更准确,更科学,这样能准确地显示出事物的特点,容易使人对植物样本的情况获得具体的印象,让读者一目了然,数据准确,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的态度,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采集样本繁重困难,也更具有说服力。5.近日,线上线下掀起了学习钟扬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所给的语段是一则新闻,共有两段:第1段主要讲述了钟扬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第2段讲述了大家表示要以钟扬为榜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每一段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题中有字数的限制,因此在概括过程中可考虑对一些信息进行压缩合并,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可压缩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6.C 7.B 8.B 9.①上天前优选种子:选择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调研市场需求。②下地后种植鉴定种子:在种植后对每一个样本进行连续的跟踪和鉴定,溯源追查。 10.①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勇于面对汗水和辛酸。②要有为国家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③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勇于实践。④要注重团队建设,发挥团体的力量。【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航天器的载重容量决定了航天技术的发展”错误,按照材料三的内容理解,应该是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航天器的载重容量。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在国外遗传学家理论的影响下”片面强调了国外理论的重要性,原文是“了解其他国家著名的遗传学家的理论新动向,于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中画线句子既能体现人物追求“种子”梦想的精神,又能体现人物作为“种子”帮助建立团队的特点。A.只能强调个人的追求和奉献精神。B.路炳辉教授既追求自己的理想,也帮助发展思政教育团队。C.只能体现对理想信念的追求。D.重在阐释团队的力量。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可以跟随航天器进行‘太空旅行’的种子也需要通过‘千挑万选’才能脱颖而出”“带上太空的种子,必须是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这样才能保证航天育种的意义”可知,上天前优选种子:选择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调研市场需求。结合“搭载嫦娥五号的这批水稻种子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世代的种植,很快就要进入下一步的鉴定阶段”“每株水稻都会有一个ID,方便科研人员对每一个样本进行连续的跟踪和鉴定,溯源追查”可知,下地后种植鉴定种子:在种植后对每一个样本进行连续的跟踪和鉴定,溯源追查。10.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结合钟扬“从教30余年,援藏16年,他带领团6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这一路走来,虽然有很多的汗水和辛酸,但也有很多的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这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可知,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勇于面对汗水和辛酸。结合钟扬“国家需要、人类需要这些种子。做基础研究,心里想的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和袁隆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可知,要有为国家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结合钟扬“只身前往青藏高原,寻访植物标本,探寻生物进化轨迹。此后10余年,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都留下了钟扬的身影”和袁隆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务实的精神”“他喜欢阅读外文方面的资料,了解其他国家著名的遗传学家的理论新动向,于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打开了杂交水稻的大门”“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他亲自下田研究水稻的生长状况”可知,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勇于实践。结合钟扬“他累计培养了6名博士、8名硕士,他们多已成长为我国民族地区急需的科研教学骨干”和袁隆平“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曾把自己研究小组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给全国各个研究单位,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可知,要注重团队建设,发挥团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