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第二学区片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北辰区第二学区片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朗润(rùn) 贮蓄(chǔ) 翻来覆去(fù)
B.祷告(dǎ) 诀别(jǘe) 花枝招展(zhǎn)
C.一霎(chà) 和蔼(ǎi) 恍然大悟(huǎng)
D.奥秘(mì) 遮蔽(bì) 人声鼎沸(dǐng)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贮蓄(chǔ)——zhù;
B.诀别(jǘe)——jué;
C.一霎(chà)——shà;
故选D。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的精彩与黯淡,教会你 面对平凡的自己; 旅途中的温暖与寒凉让你学会了 , 懂得了感恩。于是,无论在怎样的 里,你都能放平心态,幸福生活。这时,你就获得了成长。成长就是你送给自己的礼物。
A.坦然 爱惜 遭遇B.坦然 珍惜 境遇
C.坦白 珍惜 遭遇D.坦白 爱惜 境遇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坦然:意思是心里平静,没有顾虑;坦白:1.直率纯正 2.承认罪过,如实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或罪行),以获赦罪或宽大处理 3.平直清廉。由此,第一空应填“坦然”,排除CD;
遭遇:遇到(敌人、不幸的或不顺利的事等);境遇:境况和遭遇(不论好坏)。根据语境中的关联词“无论……都……”,应填“境遇”,排除A;
故选B。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这句豪言,与其说是自夸,倒不如说是彰显了郴州的自信。②这里的山山水水奇秀奇丽,如果说“一山(莽山),一湖(东江湖),一泉(汝城热水温泉)”为郴州山水之精髓,实在是谦逊了。③郴州若只掏得出这点儿家当,就对不住徐霞客“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④郴州的美俯拾即是,若得闲暇时日,必要畅游一番。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语病辨识。
C.有语病。第③句“郴州若只掏得出这点儿家当,就对不住徐霞客‘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语,“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加“的赞誉”。
故选C。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B.、 ; 。”C., 。 。”D., 。 ”。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第一处:“草木荣枯”与“候鸟去来”是句内并列关系,应用“顿号”;
第二处:“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与“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是两个并列的分句,用“分号”;
第三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完整引用了俗语,应使用句号和下引号,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故选B。
5.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全景,表现出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排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D.“借助想象”有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是实写,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石化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石化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害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
6.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8.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
B.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C.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D.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答案】6.B 7.B 8.D
【解析】6.考查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B.选项“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讲的是“温室气体”的概念,与题目“低碳生活”无关。
故选B。
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依据“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可知,选项“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8.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下定义;“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列数字和举例子。据此,语段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D。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世说新语〉二则》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差可拟 拟:相比B.因风起 因:趁、乘
C.期日中 期:期待D.相委而去 委:丢下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子女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B.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C.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解论文的意思。
D.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子女们讲解论文的意思。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讲论文义”表明谢太傅虚心向孩子们请教。
B.甲文通过写谢家即景咏雪的情景,着重表达了对雪的赞美之情。
C.乙文中“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表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非陈太丘。
D.乙文中“尊君”是谦辞,是对自己父亲的一种称呼。
【答案】9.C 10.B 11.C
【导语】《〈世说新语〉二则》通过两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人物的智慧和品德。甲文“咏雪”描绘了谢太傅与家人即兴咏雪的情景,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子女的聪慧,尤其是谢道韫的机智比喻,体现了她的才情。乙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则通过元方与父亲友人的对话,表现了元方年少却明理,懂得诚信与礼仪的重要性,反衬出友人的失礼与无信。两则故事均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有误,句意:约定在中午。期:约定;
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儿女:子侄辈,泛指小辈;讲论:谈论;文义:文章的义理。因此翻译为: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故选B。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这里并不是谢太傅虚心向孩子们请教,而是谢太傅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显示出谢家重视对晚辈在文学素养、知识积累方面的培养与熏陶,一家人经常会有这样聚在一起交流学问的场景,营造了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
B.有误,甲文通过咏雪一事,主要是展现了谢太傅一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以及谢道韫的才华,而非着重表达对雪的赞美之情;
D.有误,乙文中“尊君”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谦辞,用于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一句借明月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了在学习中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 ”。
【答案】 影入平羌江水流 潮平两岸阔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影、羌、阔、愁、郎、罔、殆”等字的正确书写。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⑤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而师圣人⑥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管仲、隰(xī)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④圣:精明通达。⑤不难:“不以……为难”。⑥圣人:有智慧的人。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春往而冬反 反:
(2)乃放老马而随之 乃: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15.短文的第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写出它的比喻意。简单谈谈你从第二段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13. 返回 于是,就 14.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隔朋的智慧,到了他们所不知道的地方,却不耻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15.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从第二段中受到的启发是: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学习。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通过管仲和隰朋在迷路时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的故事,强调了谦虚学习的重要性。文章以简洁的叙述展示了即使是智者,在面对未知领域时,也应虚心向自然和经验学习的道理。通过对比管仲、隰朋的智慧与老马、蚂蚁的本能,作者传达出“学无止境”的思想,提醒人们不要因自以为聪明而拒绝向他人或自然学习。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春天出发,冬天才返回。反:返回。
(2)句意:于是放开老马,(众人)跟随着它。乃:于是,就。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以:凭借,依靠;圣:指精明通达;智:智慧;至:到,到达;师于:向……学习。师,学习。
1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感悟启示。
一问,结合“老马之智可用也……遂得道”可知,第一段是成语“老马识途”的出处。管仲在众人迷失道路时,想到利用老马的智慧找到归途。这里“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就像老马走过多次的路,能在迷路时凭借记忆找到方向,有经验的人在面对类似过往的情况时,能凭借经验更高效地处理问题。
二问,第二段提到以管仲之圣、隰朋之智,在遇到不知之事时,能向老马和蚁学习。这告诉我们:人无完人,即便如管仲、隰朋般智慧的人也有知识盲区。我们在生活中更应如此,不能因骄傲而不懂装懂。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耻下问,积极向他人请教,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点睛】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去攻打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才返回,在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放开老马,(众人)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队伍)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土堆,那么在它下面七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人们)挖掘土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到了他们所不知道的(情况)时,他们不把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当作难事。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的愚笨去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是很错误的吗?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采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采春
①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②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
③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
④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爹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
⑤好啊,春来了!
⑥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
⑦采春!
⑧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
⑨还有人比他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是杨巨源采回来的春天;“二月初惊见草芽”,那是韩愈采回来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来的春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来的春天。
⑩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6.完成本文的思维导图。
① ②
17.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
18.“采春”有哪两种方式?作者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19.请结合全文探究“采春”一词作为文章题目的作用。
【答案】16. 冬季难熬 诗人采春 17.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松树叶柏树叶比作翡翠,将连翘花山桃花比作仙女的笑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8.“采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们通过在自然界中走一走、洗一洗、爬一爬等方式来感受春天的气息,将春天的景色带回家;另一种是通过内心的感受,将春天的意境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之成为永恒的艺术。作者更欣赏第二种方式,因为它能够将春天的美好永远保存下来。 19.“采春”一词作为文章题目有以下作用:(1)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和采集春天的气息。(2)“采春”一词形象生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采春”一词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不仅指采集春天的景色,更指采集春天的气息和意境,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4)“采春”一词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导语】《采春》通过描绘冬季的漫长与春天的到来,展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渴望与喜悦。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春天的生机盎然跃然纸上。通过“采春”这一主题,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文章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复苏与希望,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哲理思考。
16.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立春仍寒”的提示,找到②段“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突出了冬季的漫长和煎熬,可概括为:冬日难熬;
(2)根据题干“普通人采春”的提示,找到⑩段“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写诗人采春,可概括为:诗人采春。
1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
根据⑧段“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将松树叶柏树叶比作翡翠,将连翘花山桃花比作仙女的笑靥,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突出春天的丰富多彩和自然的蓬勃生机,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根据⑩段“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可知,“采春”两种方式是:凡人采春和诗人采春。前者是物质的采春——走进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后者是精神的采春——用笔描绘春天,留下永恒的诗句。
第二问:结合⑩段“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中的“而”和“却”都是表转折,强调后者可知,诗人用心灵去捕捉春天的意象,可以将春天永恒地保留下来,表达对自然的深刻体验和对美的永恒追求。可见,作者更欣赏精神的采春,因为这种方式令春天的美丽和感动得以永恒。
19.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题目“采春”本身能引起人们的疑问——春能采吗、怎么个采法,可知,用词不仅形象生动,还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根据⑧段“采法不复杂……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至⑩段“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可知,凡人和诗人等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和采集春天的气息,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第⑥段“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可知人们“采春”是为了在美好的春天,展放肢体,释放浊气;根据第⑧段“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整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可知人们“采春”还是为了走进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根据第⑨段“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可知这是诗人们“采春”,为留住美好春色而提笔写下永恒、浪漫的诗句。可见,这个题目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不仅指采集春天的景色,更指采集春天的气息和意境,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根据⑥段“回答简练干脆:采春”、⑦段“采春”、⑧段“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直到⑩段“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可知,“采春”是行文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七、综合性学习
今年5月14日至20日是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为了宣传科普节水常识,扩大节水宣传的影响力,某班开展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4——2024年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
【材料二】
学校利用家长微信群、QQ群,向家长进行节水宣传。如发送2024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宣传口号,宣传城市节水理念、节水知识和节水技术,提高节水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材料三】
学校师生走进社区,张贴节水标识、海报,提高市民节水意识。倡导一水多用、循环用水、科学用水。
【材料四】
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讲述身边的节水小故事、上一堂节约用水班队会课、亲自体验节水小技巧、征文、手抄报和演讲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节水、爱水、护水氛围。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1.请结合相关材料,概括学校利用哪些方式开展节水宣传。
【答案】20.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1984—2024年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 21.学校利用以下方式开展节水宣传:(1)利用家长微信群、QQ群,向家长进行节水宣传。(2)师生走进社区,张贴节水标识、海报。(3)组织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如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课、体验节水小技巧、征文、手抄报和演讲等。
【解析】20.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材料一的标题是:1984—2024年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结合图中“农业、工业”1984、2004、2024年耗水量的直线图,可知1984—2024年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逐年上升。可据此概括。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材料二】“学校利用家长微信群、QQ群,向家长进行节水宣传”可概括为:利用家长微信群、QQ群,向家长进行节水宣传;
根据【材料三】“学校师生走进社区,张贴节水标识、海报,提高市民节水意识。倡导一水多用、循环用水、科学用水”可概括为:学校师生走进社区,张贴节水标识、海报,提高市民节水意识;
根据【材料四】“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讲述身边的节水小故事、上一堂节约用水班队会课、亲自体验节水小技巧、征文、手抄报和演讲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节水、爱水、护水氛围”可概括为: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节水、爱水、护水氛围。
八、名著阅读
(甲)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约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乙)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丙)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终无回信。
22.结合上文所选的《朝花夕拾》语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① ②
③ ④
23.这些丢失的物品,鲁迅先生都念念不忘,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任选其中一个物品,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说说。
【答案】22.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所改正的讲义 藤野先生 23.鲁迅先生对这些丢失的物品念念不忘,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以长妈妈送我的木刻版《山海经》为例,这部书不仅代表了长妈妈对鲁迅的关爱和努力,也象征着鲁迅对童年美好记忆的珍视。丢失这部书,让鲁迅感到惋惜和怀念,这反映出他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失去的珍贵之物的痛惜之情。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1)根据表格甲“丢失的物品”是“长妈妈送‘我’的木刻版《山海经》”可知,其文本选自《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文中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
(2)根据表格乙“丢失的物品”是“‘我’描画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可知,其文本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中写了在三味书屋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我画画儿的事。
(3)根据丙文“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可知,丢失的物品是“他(藤野先生)所改正的讲义”。
(4)根据丙文“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可知,其文本选自《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中的一文。文中写藤野先生不仅不歧视我,还对我关爱有加,亲自帮我修改讲义的事。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中任选一篇,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蕴含的情感作答即可。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痛考舰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藤野先生》:记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示例1:鲁迅在《朝花夕拾》中通过对丢失物品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深切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长妈妈送的《山海经》不仅是一本书,更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代表了他与长妈妈之间的情感纽带。书的丢失象征着童年生活的不可逆转和对长妈妈的思念,这种情感贯穿于鲁迅对往事的追忆中,体现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
示例2:鲁迅先生对这些丢失的物品念念不忘,反映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曾经经历的珍视。“绣像”是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上学时课上所画。寿镜吾老先生是极方正博学的人,虽有戒尺,却不常用。对学生的管束也不严格。鲁迅在课上所绘的绣像,记录的是他天真烂漫的童年,包含着他对于三味书屋求学经历的回忆与乐趣。
示例3:这些丢失的物品背后蕴含着鲁迅先生对童年、青春和师友的怀念与珍惜。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毫无民族偏见,对鲁迅这样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关爱有加。关心他的学习,为他修改讲义,指明解剖图上的错误,因为他学习上的进步而高兴。这些讲义里,包含着他对鲁迅的关怀与帮助,蕴含着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敬佩之情。
九、作文
24.作文。
不要放弃,调整好状态走向更好意境。在追梦的路上,遇到困境焦虑调整自己的状态,浮躁也要调整状态。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调整状态,逐梦前行
在逐梦的道路上,我们就像航行在波涛汹涌大海上的船只,时而被狂风巨浪冲击,时而陷入迷雾之中。但无论遇到何种困境,都不应放弃,而要调整好状态,向着那彼岸的梦想之光继续前行。
困境,是追梦路上的常客。每当考试失利,那刺眼的分数仿佛是嘲讽的话语,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焦虑如影随形,啃噬着我的内心,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父母失望的眼神和老师的叹息。然而,我知道不能让这些负面情绪将我淹没。我开始调整状态,静下心来分析错题,把每一个错误都当作成长的阶梯。我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挫折,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只要我能调整好,下一次就能做得更好。
浮躁,也是常常困扰我们的“心魔”。当看到身边的同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或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内心便会涌起浮躁之气。我会急切地想要追赶,却在慌乱中失去了自己的节奏。这时,我会选择停下匆忙的脚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或是翻开一本喜欢的书,或是聆听一首舒缓的音乐。在宁静中,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道路,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我只需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迈进。
就像破茧成蝶,蝴蝶需要在那狭小黑暗的茧中调整自己,积聚力量,才能在冲破束缚的那一刻,拥有美丽的翅膀,飞向广阔的天空。我们在追梦途中,也需要不断调整状态。状态是我们心灵的舵手,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当我们被焦虑、浮躁等负面情绪左右时,就如同船只失去了方向,只能在茫茫大海中打转。而调整好状态,我们就能驾驭梦想之舟,穿越风雨,驶向那充满希望的彼岸。
在这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青春岁月里,我们都是勇敢的追梦人。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我们能时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就一定能在追梦的路上越走越远,看到更美好的风景,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让我们带着坚定的信念,在调整中前行,在前行中绽放!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题目围绕在追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焦虑和浮躁等问题展开,核心是强调通过调整状态来克服这些困难,继续追梦。立意上,表达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调整状态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被困难和负面情绪所左右,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突出一种坚韧不拔、积极调整的精神。
二、思路点拨。本文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作文选材上,可选取自己学习绘画、书法、舞蹈等遇到困难,因复杂作品而受挫,后调整状态成功完成作品的经历;也可选取学习过程中面对作业和考试压力容易焦虑浮躁,通过在校园散步、重新规划学习计划来调整状态的事例。构思上,开头可通过描述梦想的美好以及追梦路上的艰难,引出调整状态的主题,引起读者兴趣。中间分别阐述困境和焦虑、浮躁这两种不同情况。对于困境和焦虑,结合学生熟悉的考试失利场景,讲述如何将挫折化为成长的动力,同时列举爱迪生等名人面对困境不放弃的事例;对于浮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如受外界诱惑、急于求成等,并提出让自己静下心的方法。结尾总结调整状态的意义,强调其是智慧和勇气,呼吁大家怀揣信念,调整状态,向着梦想前行,升华主题,给人以鼓舞。
丢失的物品
选自的篇目
(甲)
长妈妈送我的木刻版《山海经》
①《 》
(乙)
“我”描画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
②《 》
(丙)
③
④《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北辰区第二学区片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天津市北辰区第三学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只,现代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填空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北辰区第二学区片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