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2024年中考物理二模试题按照知识点分层汇编-03光学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2024年中考物理二模试题按照知识点分层汇编-03光学,共19页。
1.(2024•奉贤区二模)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2厘米B.12厘米C.22厘米D.32厘米
2.(2024•闵行区二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于光具座上,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此时的物距u、像距v可能是( )
A.u=16厘米 v=32厘米B.u=14厘米 v=28厘米
C.u=48厘米 v=6厘米D.u=13厘米 v=43厘米
3.(2024•崇明区二模)下列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 )
A.橙光B.黄光C.绿光D.紫光
4.(2024•宝山区二模)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 )
A.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10厘米
B.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
C.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小于10厘米
D.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
5.(2024•杨浦区二模)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做了两次实验,且均规范操作。他将发光体分别放在距同一凸透镜10厘米和12厘米处,且分别移动另一侧的光屏,其中只有一次在光屏上能找到清晰像。关于该像情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像距小于10厘米,放大的虚像
B.像距小于12厘米,缩小的实像
C.像距大于20厘米,放大的实像
D.像距等于24厘米,等大的实像
6.(2024•长宁区二模)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移动到距凸透镜50厘米处,则通过凸透镜成(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等犬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7.(2024•长宁区二模)一束光线从水中入射到空气中,若折射角为30°,则入射角可能约为( )
A.0°B.20°C.30°D.40°
8.(2024•黄浦区二模)下列属于三原色光的是( )
A.黄光B.紫光C.绿光D.白光
9.(2024•松江区二模)下列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的是( )
A.绿色B.黄色C.橙色D.紫色
10.(2024•松江区二模)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发光体距该凸透镜15cm,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
A.放大的实像B.缩小的实像
C.等大的实像D.放大的虚像
11.(2024•青浦区二模)水中的倒影是由于( )
A.光的反射所形成的实像
B.光的折射所形成的实像
C.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
D.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2.(2024•静安区二模)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则折射角( )
A.小于30°B.大于30°C.等于30°D.0°
13.(2024•闵行区二模)下列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的是( )
A.黄光B.绿光C.橙光D.紫光
14.(2024•虹口区二模)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4厘米B.6厘米C.12厘米D.20厘米
15.(2024•普陀区二模)清澈湖面上方的鱼鹰在向下俯冲捕食过程中,关于鱼鹰在湖中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虚像,像变大B.实像,像变大
C.虚像,像大小不变D.实像,像大小不变
16.(2024•黄浦区二模)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焦点10厘米处,则此时成的像( )
A.一定是放大的虚像B.可能是放大的实像
C.一定是等大的实像D.可能是缩小的实像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7.(2024•崇明区二模)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厥鱼肥”描述了白鹭在如镜的水面上飞行的情形。水中的“白鹭”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若水深4米,当白鹭距离水面6米时,它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 米;拍完特写照片后,需要拍摄全景照片,游客应该把相机 (选填“靠近”或“远离”)被拍摄对象。
18.(2024•金山区二模)水池底部看上去比实际深度要浅一些,这是由于光的 产生的错觉(选填“反射”或“折射”)。光的三原色光是指红光、 光、蓝光。在轿车行驶过程中,以轿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19.(2024•松江区二模)小明发现自己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块凹透镜,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得知:①物体通过凹透镜成缩小的像,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小;②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③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关系如表:
(1)分析表格数据中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数量关系,可得结论: 。
(2)小明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3)小明分别将A、B两副不同度数的近视眼镜,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通过镜片观察到不同的像,如图(a)、(b)所示,请判断哪副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并说明理由: 。
20.(2024•嘉定区二模)市场上有一款加装了凸透镜的指甲剪,可以方便老年人剪指甲,如图(a)所示。使用时,指甲通过凸透镜成放大的 (选填“实”或“虚”)像,此时指甲距离透镜的距离u和其焦距f的大小关系为 。如图(b)所示,当白鹭距离平静的水面3米时,它的像距离水面 米。
21.(2024•静安区二模)小明在学习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后,进一步研究物距不变时,实像的像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实验,将焦距、物距和像距记录在表中。
(1)比较表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 。
(2)为解释“轻度近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比较模糊”的现象,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知:
(a)人眼观看物体就相当于凸透镜成像。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不变,人眼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薄来调节焦距,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视物清晰,如图所示。
(b)看相同远处的物体,近视患者的晶状体比视力正常时厚,即焦距较小。
(c)与视力正常时相比,轻度近视患者的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变化可忽略不计。
请结合表中数据及上述信息等,解释“轻度近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比较模糊”的原因。 。
三.作图题(共7小题)
22.(2024•普陀区二模)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23.(2024•松江区二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像A′B′对应的物体AB。
24.(2024•嘉定区二模)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25.(2024•徐汇区二模)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为A'B',在图中画出物体AB。
26.(2024•虹口区二模)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27.(2024•闵行区二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8.(2024•奉贤区二模)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9.(2024•青浦区二模)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从而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如图所示。资料表明: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弯曲程度越大,焦距越短。为进一步研究人眼看清物体的原因,某小组选择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并记录了成清晰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见下表。
(1)分析表中序号1~6中凸透镜成清晰像时的像距和焦距的大小变化关系,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人眼的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相当于像距,当物体慢慢靠近人眼时,为了能在视网膜上始终有清晰的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变 。(选填“大”或“小”)
(3)已知近视眼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大于正常眼睛且难以调节,近视眼患者在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时,物体所成清晰的像在视网膜之 (选填“前”或“后”),判断依据是 。
上海市2024年中考物理二模试题按照知识点分层汇编-03光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奉贤区二模)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2厘米B.12厘米C.22厘米D.32厘米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像距v大于20cm,而二倍焦距2f=2×10cm,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2f>u>f,即20cm>u>10cm,所以u=12cm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4•闵行区二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于光具座上,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此时的物距u、像距v可能是( )
A.u=16厘米 v=32厘米B.u=14厘米 v=28厘米
C.u=48厘米 v=6厘米D.u=13厘米 v=43厘米
【解答】解:ABD、蜡烛烛焰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物距,光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像距;根据图示可知,此时的物距为15.0cm,像距为30.0cm;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若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故AB错误、D正确;
C、图示中u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则焦距在7.5cm和15cm之间,v=6cm时,不成像,故C错误。
故选:D。
3.(2024•崇明区二模)下列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 )
A.橙光B.黄光C.绿光D.紫光
【解答】解: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黄光、橙光、紫光不属于光的三原色,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4•宝山区二模)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 )
A.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10厘米
B.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
C.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小于10厘米
D.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
【解答】解:物体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则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则处于10厘米~20厘米之间;
像距大于2f,则像距大于20厘米。
故选:D。
5.(2024•杨浦区二模)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做了两次实验,且均规范操作。他将发光体分别放在距同一凸透镜10厘米和12厘米处,且分别移动另一侧的光屏,其中只有一次在光屏上能找到清晰像。关于该像情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像距小于10厘米,放大的虚像
B.像距小于12厘米,缩小的实像
C.像距大于20厘米,放大的实像
D.像距等于24厘米,等大的实像
【解答】解:将发光体分别放在距同一凸透镜10厘米和12厘米处,且分别移动另一侧的光屏,其中只有一次在光屏上能找到清晰像,这说明该凸透镜只能成一次实像,另外一次成虚像或不成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或等于10cm,小于12cm;物距为12cm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大于20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故选:C。
6.(2024•长宁区二模)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移动到距凸透镜50厘米处,则通过凸透镜成(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等犬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物体位于凸透镜前20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则2f>20cm>f,
解得20cm>f>10cm,
当物体移动到距凸透镜50cm处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故选:C。
7.(2024•长宁区二模)一束光线从水中入射到空气中,若折射角为30°,则入射角可能约为( )
A.0°B.20°C.30°D.40°
【解答】解:A.只有当光线垂直射入时,入射角等于折射角,都为0°,故A不正确;
BCD.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从水中入射到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于折射角等于30°,入射角小于30°,故CD不正确,B正确。
故选:B。
8.(2024•黄浦区二模)下列属于三原色光的是( )
A.黄光B.紫光C.绿光D.白光
【解答】解: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原色光的是红、绿、蓝。
故选:C。
9.(2024•松江区二模)下列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的是( )
A.绿色B.黄色C.橙色D.紫色
【解答】解: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故绿光是光的三原色之一。
故选:A。
10.(2024•松江区二模)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发光体距该凸透镜15cm,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
A.放大的实像B.缩小的实像
C.等大的实像D.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发光体距该凸透镜15cm,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故选:A。
11.(2024•青浦区二模)水中的倒影是由于( )
A.光的反射所形成的实像
B.光的折射所形成的实像
C.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
D.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解答】解: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2024•静安区二模)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则折射角( )
A.小于30°B.大于30°C.等于30°D.0°
【解答】解: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要小于入射角,入射角是30°,则折射角会小于30°。
故选:A。
13.(2024•闵行区二模)下列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的是( )
A.黄光B.绿光C.橙光D.紫光
【解答】解: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故绿光是光的三原色之一。
故选:B。
14.(2024•虹口区二模)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4厘米B.6厘米C.12厘米D.20厘米
【解答】解:某物体通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f<v<2f,即f<10cm<2f,则5cm<f<10cm;
故选:B。
15.(2024•普陀区二模)清澈湖面上方的鱼鹰在向下俯冲捕食过程中,关于鱼鹰在湖中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虚像,像变大B.实像,像变大
C.虚像,像大小不变D.实像,像大小不变
【解答】解:鱼鹰在湖中所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鱼鹰在向下俯冲捕食过程中,在水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6.(2024•黄浦区二模)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焦点10厘米处,则此时成的像( )
A.一定是放大的虚像B.可能是放大的实像
C.一定是等大的实像D.可能是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某物体通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f<v<2f,f<20cm<2f,则10cm<f<20cm;
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焦点10厘米处,有以下情况:
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7.(2024•崇明区二模)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厥鱼肥”描述了白鹭在如镜的水面上飞行的情形。水中的“白鹭”是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像;若水深4米,当白鹭距离水面6米时,它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 6 米;拍完特写照片后,需要拍摄全景照片,游客应该把相机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被拍摄对象。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鹭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白鹭在水中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已知白鹭离水面6m,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白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白鹭到水面的距离为6m。
拍完特写照片后,需要拍摄全景照片,所成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故需要远离拍摄对象。
故答案为:反射:6;远离。
18.(2024•金山区二模)水池底部看上去比实际深度要浅一些,这是由于光的 折射 产生的错觉(选填“反射”或“折射”)。光的三原色光是指红光、 绿 光、蓝光。在轿车行驶过程中,以轿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 运动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解答】解:水池底部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实际水池底部的虚像,会觉得池底变浅了;
光的三原色是红光、绿光、蓝光;
在轿车行驶过程中,以轿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与轿车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路边的树木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折射;绿;运动。
19.(2024•松江区二模)小明发现自己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块凹透镜,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得知:①物体通过凹透镜成缩小的像,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小;②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③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关系如表:
(1)分析表格数据中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数量关系,可得结论: D=1f×100 。
(2)小明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
(3)小明分别将A、B两副不同度数的近视眼镜,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通过镜片观察到不同的像,如图(a)、(b)所示,请判断哪副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并说明理由: B;相同条件下通过眼镜B所成的像较小,说明其焦距较小,由D=1f×100可知该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 。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数据,眼镜的度数变大,透镜的焦距变小,且二者的乘积均等于100,即Df=100,为定值,则D=1f×100;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增大;
(3)分别将近视眼镜A、B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由图可知通过眼镜B所成的像较小,则根据题意可知其焦距较小,由D=1f×100可知眼镜B的镜片度数较高。
故答案为:(1)D=1f×100;(2)增大;(3)B;相同条件下通过眼镜B所成的像较小,说明其焦距较小,由D=1f×100可知该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
20.(2024•嘉定区二模)市场上有一款加装了凸透镜的指甲剪,可以方便老年人剪指甲,如图(a)所示。使用时,指甲通过凸透镜成放大的 虚 (选填“实”或“虚”)像,此时指甲距离透镜的距离u和其焦距f的大小关系为 u<f 。如图(b)所示,当白鹭距离平静的水面3米时,它的像距离水面 3 米。
【解答】解:由图甲可知,透过凸透镜看到一个正立的像,根据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已知白鹭到水面的距离等于3m,则像到水面的距离也为3m。
故答案为:虚;u<f;3。
21.(2024•静安区二模)小明在学习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后,进一步研究物距不变时,实像的像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实验,将焦距、物距和像距记录在表中。
(1)比较表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 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所成像越大 。
(2)为解释“轻度近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比较模糊”的现象,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知:
(a)人眼观看物体就相当于凸透镜成像。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不变,人眼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薄来调节焦距,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视物清晰,如图所示。
(b)看相同远处的物体,近视患者的晶状体比视力正常时厚,即焦距较小。
(c)与视力正常时相比,轻度近视患者的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变化可忽略不计。
请结合表中数据及上述信息等,解释“轻度近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比较模糊”的原因。 晶状体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强,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 。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体经不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所成像越大;
(2)由题意可知,轻度近视患者的晶状体比视力正常时厚,而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基本相同;因晶状体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强,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此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轻度近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比较模糊。
故答案为:(1)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所成像越大;(2)晶状体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强,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
三.作图题(共7小题)
22.(2024•普陀区二模)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由反射角为60°,可得入射角也为60°,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度数等于反射角为60°即可,如图所示:
23.(2024•松江区二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像A′B′对应的物体AB。
【解答】解:由平面镜成像,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作出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连接AB即为镜前的物体AB.如图所示:
24.(2024•嘉定区二模)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已知入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如图所示:
25.(2024•徐汇区二模)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为A'B',在图中画出物体AB。
【解答】解:分别作出像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实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如图所示:
26.(2024•虹口区二模)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由图知,法线已画出,入射角为30°,则反射角也为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如图所示:
27.(2024•闵行区二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8.(2024•奉贤区二模)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9.(2024•青浦区二模)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从而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如图所示。资料表明: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弯曲程度越大,焦距越短。为进一步研究人眼看清物体的原因,某小组选择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并记录了成清晰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见下表。
(1)分析表中序号1~6中凸透镜成清晰像时的像距和焦距的大小变化关系,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像距越小 。
(2)人眼的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相当于像距,当物体慢慢靠近人眼时,为了能在视网膜上始终有清晰的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变 大 。(选填“大”或“小”)
(3)已知近视眼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大于正常眼睛且难以调节,近视眼患者在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时,物体所成清晰的像在视网膜之 前 (选填“前”或“后”),判断依据是 近视眼患者眼睛晶状体弯曲程度大,焦距小,与正常相比,相同的物距的物体所成清晰像时的像距较小,因此所成清晰像的位置在视网膜前。 。
【解答】解:(1)分析1、2、3、4、5、6数据可知:物距不变,焦距逐渐变小时,像距逐渐变小,故可得出初步结论: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像距越小;
(2)当物体慢慢靠近人眼时,物距变小,若想保持像距不变,凸透镜的折光能力需变大,故凸透镜的焦距需变小,即凸透镜的晶状体弯曲程度变大;
(3)近视眼患者眼睛晶状体 弯曲程度大,焦距小,与正常相比,相同的物距的物体所成清晰像时的像距较小,因此所成清晰像的位置在视网膜前。
故答案为:(1)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像距变小;( 2 ) 大;
( 3 ) 前;近视眼患者眼睛晶状体弯曲程度大,焦距小,与正常相比,相同的物距的物体所成清晰像时的像距较小,因此所成清晰像的位置在视网膜前。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6/27 15:19:53;用户:18582497371;邮箱:18582497371;学号:56246982焦距(米)
镜片度数
2
50
1
100
0.5
200
0.2
500
焦距f(厘米)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10
30
15
12
30
20
20
30
60
25
30
150
序号
焦距(厘米)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1
30
70
53
2
25
70
39
3
20
70
28
4
15
70
19
5
10
70
12
6
8
70
9
焦距(米)
镜片度数
2
50
1
100
0.5
200
0.2
500
焦距f(厘米)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10
30
15
12
30
20
20
30
60
25
30
150
序号
焦距(厘米)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1
30
70
53
2
25
70
39
3
20
70
28
4
15
70
19
5
10
70
12
6
8
70
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2024年中考物理三模试题按照知识点分层汇编-01力学,共22页。
这是一份上海市2024年中考物理二模试题按照知识点分层汇编-05电磁学,共38页。
这是一份上海市2024年中考物理二模试题按照知识点分层汇编-04热学,共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