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古诗文阅读,综合运用,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6分)下面文字是同学摘抄在读书笔记上的美文片段,请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坦荡如坻的原野上,千万棵萱草擎着黄花兴高彩烈地绽放,汇聚成浩浩汤汤的花海。它们开得泼泼洒洒,(也/却)香得羞涩而含蓄。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①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近年来,樱花以东洋式雅致的(风骚/风韵),出尽了风头,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最终(无人问津/置之不理)。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②萱草在盛开的同时,在世界母爱精神的百花园里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在语段中对应序号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最适合的一项是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抢注“丁真”商标蹭流量的企业应该明白,商标与产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B.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都来观光这世外桃源一样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C.微信上,朋友圈被元青佳节盛大的灯会刷屏,那打树花的精彩表演让人叹为观止,火花犹如璀璨的流星在空中划过,又像天女散花,美不胜收。
D.这里的天气周而复始:有时清风徐来,春日和煦;有时骄阳似火,热浪灼人;有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有时狂风大作,暴雨满城。
3.(2分)下列文学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
B.《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作品。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桃花源记》。
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4.(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西门,循山脚,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两壁凹凸,高数十仞,势将倾堕。其人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①,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②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笄③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浮生六记•卷四》)
(注)①罅(xià):裂缝、缺口。②赭(zhě)石:多指暗棕红色或灰黑色的石头。③笄(j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怡然:呆呆的样子)
B.循山脚(循:沿着,顺着)
C.猿攀而上(猿:猿猴)
D.怀之归寓(寓:居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依藤附蔓而下
B.不可知其源/其人叹曰
C.以其境过清/乃以腹面壁
D.乃记之而去/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体现出小石潭蜿蜒曲折的特征
B.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C.乙文中高山险峻,作者下去时小心翼翼,背靠着山壁
D.乙文作者下山后,邀请同行的友人到野店饮了三杯酒,感谢他之前提醒“无径可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
5.(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摊破浣溪沙①
(明)陈继儒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
6.(5分)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 。(《诗经》)
(2)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给人以积极的力量,尤其是“ , ”两句更是成为了千古传唱的佳句。
(5)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含有“雨”的两句古诗: , 。
三、综合运用(共6分)
7.(6分)某学校准备开展以“低碳生活在身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2)校学生会就“是否关注低碳生活”对全校师生展开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请你写出调查结论。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8.(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春天提前九天。
(1)第③﹣﹣⑦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2)第⑥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3)第⑦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9.(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你是排长我是兵
①总是想起老韩,《人民文学》的同事私下里也叫他“韩排”,因为他在部队当过排长。
②我当兵那年,老韩已经是排长了。我的排长是山东人,和老韩很是相像:皮肤黢黑,话也不多。排长日常和兵住在一起,如果是大通铺,在兵眼里,非常威风。我对排长由衷的敬慕,他会把手枪挂在炕头的挂钩上,我几次想把玩一下这支令我神往的手枪,没敢。
③怎么认识老韩的,记不清了,应该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反正,神情举止又酷似。于是,就像玩旋转木马,一种距离一下子定格了:他是排长我是兵。
④那时,老韩是《人民文学》二编室主任,已是极有名的作家。我也曾读过一篇他的散文,一般作“嗯”“啊”的点头状,间或发几句宏论,总是一副很深沉的样子。
⑤我曾在一家刊物主事,刊物发行不好,眼瞅着要黄摊儿。为了扭转被动局面,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出镜,为刊物说几句好话。我立即想到了老韩。我很不好意思开口,加之老韩性格一向高傲,我担心他会不情愿。可急着录制,别说了,我去。”第二天他很早就来到杂志社,说:“老韩,中午请你吃饭吧。”老韩一笑:“穷得都叮当响了,给你们杂志社省俩钱吧!”说完,一偏腿,疾行而去。
⑥我对老韩敬重有加,除了他与我的排长在形象上重叠,让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外,天朗气清。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我喜出望外,立马投入采访,老韩告诉我作品获奖了。我永远难忘那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分盛大的颁奖仪式。过后和老韩闲聊,我说我有一个“世纪三部曲”写作计划,平静地说道:“你写吧,我都用。”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
⑦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
⑧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也无一退稿。现在回想起来,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各大名刊更是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对于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文学写作者来说,几次投稿都被采用,该是一份多么厚重的信任和荣幸!
⑨其实老韩牛得很。老韩有两句“名言”:一句是“《人民文学》发一本也是大刊”;还有一句是“我从不轻易约稿,愿意写就给我,和他在一个办公室,更是有机会领略到了老韩的磊落和风骨。一次他接电话,听得出对方是因为一篇稿子和他套近乎。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质量不行,眉峰一挑:“一切以质量说话。行,发;不行
⑩老韩退休后,依然风风火火,经常看到他出席各种活动的信息,岁月没有影响它的品质,反而越来越显珍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寒冷而凄凉。
⑪我和老韩虽然不在一个部队服役,但在我的潜意识中,一直视他为我的排长。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老韩与我排长的形象又一次重叠,老韩是我的同事、兄长,更是我的战友。
⑫在我心里,有一种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你是排长我是兵。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杜卫东,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讲述的事情。
①我请老韩帮忙做宣传,他不要劳务费;
② ;
③老韩继续跟我约稿,稿件无一退还;
④ ;
⑤老韩退休后参加各种活动,发挥余热。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跃跃欲试”的理解。
(4)文章第③段说“他是排长我是兵”,第⑫段说“你是排长我是兵”。结合全文,说说前后人称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五、写作(共40分)
10.(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1)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司马迁
(2)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
——苏格拉底
(3)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
——邓小平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积累(共10分)
1.(6分)下面文字是同学摘抄在读书笔记上的美文片段,请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坦荡如坻的原野上,千万棵萱草擎着黄花兴高彩烈地绽放,汇聚成浩浩汤汤的花海。它们开得泼泼洒洒,(也/却)香得羞涩而含蓄。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①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近年来,樱花以东洋式雅致的(风骚/风韵),出尽了风头,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最终(无人问津/置之不理)。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②萱草在盛开的同时,在世界母爱精神的百花园里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在语段中对应序号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最适合的一项是 D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识记。
A.坦荡如坻﹣﹣坦荡如砥;
B.兴高彩烈﹣兴高采烈;
C.正确;
D.弥散(sǎn)﹣﹣弥散(sàn)。
故选:C。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却”表转折关系,“也”表并列关系。“开得泼泼洒洒”与“香得羞涩而含蓄”表转折关系,故“却”符合语境;“凤韵”指风格韵味,可用来形容书画、风景等:“凤骚”,一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二指举止轻佻。结合“东洋式雅致”分析,“风韵”符合语境;“无人问津”,比喻事物已遭冷落,无人探问;“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而不予理睬。结合“可是开不了几日,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分析,“无人问津”符合语境。
故选:A。
(3)本题考查标点符合的正确使用。“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 ①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并列分句,①分句中已有逗号的,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②“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表示提示下文,用冒号;③“为人们奉献”指“成为佳肴”,“成为良药”,故“为人们奉献”应用破折号,表解释说明;④“成为佳肴”与“成为良药”表示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用逗号。
故选:D。
【解答】答案:
(1)C
(2)A
(3)D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抢注“丁真”商标蹭流量的企业应该明白,商标与产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B.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都来观光这世外桃源一样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C.微信上,朋友圈被元青佳节盛大的灯会刷屏,那打树花的精彩表演让人叹为观止,火花犹如璀璨的流星在空中划过,又像天女散花,美不胜收。
D.这里的天气周而复始:有时清风徐来,春日和煦;有时骄阳似火,热浪灼人;有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有时狂风大作,暴雨满城。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恰当,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B.恰当,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后也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C.恰当,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符合语境;
D.不恰当,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句子没有体现不断循环的意思。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2分)下列文学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
B.《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作品。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桃花源记》。
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解答即可。
【解答】A.有误,“《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以及传统节日、敬辞、谦辞等。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4.(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西门,循山脚,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两壁凹凸,高数十仞,势将倾堕。其人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①,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②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笄③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浮生六记•卷四》)
(注)①罅(xià):裂缝、缺口。②赭(zhě)石:多指暗棕红色或灰黑色的石头。③笄(j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怡然:呆呆的样子)
B.循山脚(循:沿着,顺着)
C.猿攀而上(猿:猿猴)
D.怀之归寓(寓:居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潭西南而望/依藤附蔓而下
B.不可知其源/其人叹曰
C.以其境过清/乃以腹面壁
D.乃记之而去/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体现出小石潭蜿蜒曲折的特征
B.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C.乙文中高山险峻,作者下去时小心翼翼,背靠着山壁
D.乙文作者下山后,邀请同行的友人到野店饮了三杯酒,感谢他之前提醒“无径可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
【分析】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出了西门,沿着山脚行来,高高低低行了数里路,渐见山峰屹立,石头有横纹,走近则一山从中间一分为二,两壁凹凸不平,高数十仞,走得近时需要高高仰视,好像随时要堕落下来的样子。同行的游人说:“相传山顶有洞府,多仙景,可惜没有登山的路。”我兴致勃发,挽起袖子卷起衣角,学猴子的姿势攀援而上,直达山巅。所谓洞府,深仅丈许,上有石缝,天空洞然可见。弯腰向山下望,双腿软得要掉下去。于是用肚腹贴着石壁,抓着山涯上的藤蔓才下来。游人叹服道:“厉害呀!如此好游兴,还没有见过像阁下这样的。”我口渴想小饮,就邀他到山下野店饮了三杯。太阳将要落山,未能一一游遍,拾得十多块绛褐色的小石头,揣在怀里返回,然后背着书箱搭乘夜航船到姑苏,仍然返回锡山华家。
此是我在愁苦生活中的一次快意之游。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ABD.正确;
C.有误,句意:学猴子的姿势攀援而上,学猴子的姿势。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A.相同,连词;
B.不同,代词,指游人;
C.不同,因为/用;
D.不同,代词,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有误,“斗折蛇行”是运用比喻修辞来写溪流的样子;
B.正确;
C.有误,根据“乃以腹面壁,“背靠着山壁”说法错误;
D.有误,“感谢他之前提醒‘无径可登’”与文无据。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句中重点词语有:可,大约。许。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什么依靠都没有。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分清层次,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学猴子的姿势攀援而上。据此断句为: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答案:
(1)C
(2)A
(3)B
(4)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5)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摊破浣溪沙①
(明)陈继儒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
【分析】这是一首记游小词。初夏之夜,月色溶溶,梓花飘香。词人驾一叶扁舟,驶过曲折的柳湾和挂着鱼网的茅屋,听棹歌声远,蟪蛄幽鸣,愈显出夜色静谧柔美。下片以设问句点出有一池荷叶的桥边,从竹林中透出灯火和读书声的地方,正是词人结庐之处。画意浓郁,诗情荡漾,将读者引入优美淡雅、动静谐处的意境。全词清新柔和,流丽自然。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梓花飘香是视觉;渔歌,愈显出夜色静谧柔美、热爱田园之情、明月是静景。
(2)本题考查描绘句中画面。需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再现画面即可。要抓住“修竹”“纸窗”“灯火”“读书声”的意象。
答案:
(1)示例1:运用多感官写景的手法,花香是嗅觉,渔歌,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表达了词人闲适愉悦。
示例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梓花,渔歌归就是动景、清曲的美丽景色、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7: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草虫鸣叫衬托渔船归航后的宁静、清幽、热爱田园之情。
(2)示例:翠竹修长,茂密成林。宁静的夜色里,不时飞出几句读书声。
译文:
初夏之夜,月色溶溶,归家的渔歌伴着草中的虫儿齐鸣,矮小的茅屋在其后。笑着告诉别人我的家在那个位置,走过小横桥就是我家了,可以看见家中正忙活着编竹筐.传来读书声。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根据句意理解字义。结合诗人生平从历史的角度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6.(5分)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诗经》)
(2)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给人以积极的力量,尤其是“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两句更是成为了千古传唱的佳句。
(5)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含有“雨”的两句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白露未晞(重点字:晞)
(2)气蒸云梦泽
(3)屋舍俨然
(4)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三、综合运用(共6分)
7.(6分)某学校准备开展以“低碳生活在身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2)校学生会就“是否关注低碳生活”对全校师生展开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请你写出调查结论。
【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
学生需根据活动主题“低碳生活在身边”和开场白的特点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表达能力。
校学生会就“是否关注低碳生活”对全校师生展开的调查数据为:很关注占比3.75%、比较关注占比12.5%、不太关注31.25%、不关注52.5%。据此,可得出结论:绝大多数人不太关注甚至不关注低碳生活。
【解答】答案:
(1)示例:老师们,同学们!“低碳”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低能耗,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有着积极影响,行动落实靠大家,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2)绝大多数人不太关注甚至不关注低碳生活。
【点评】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8.(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春天提前九天。
(1)第③﹣﹣⑦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2)第⑥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3)第⑦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分析】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解答】(1)本题考查辨析文章的说明对象及顺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经度的差异,所以是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结合第⑥段内容可知,说明秋冬之交,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如果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第⑦段内容可知,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答案:
(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现象来临的因素。
(2)不能删掉;“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说明秋冬之交,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作比较;通过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
(4)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9.(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你是排长我是兵
①总是想起老韩,《人民文学》的同事私下里也叫他“韩排”,因为他在部队当过排长。
②我当兵那年,老韩已经是排长了。我的排长是山东人,和老韩很是相像:皮肤黢黑,话也不多。排长日常和兵住在一起,如果是大通铺,在兵眼里,非常威风。我对排长由衷的敬慕,他会把手枪挂在炕头的挂钩上,我几次想把玩一下这支令我神往的手枪,没敢。
③怎么认识老韩的,记不清了,应该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反正,神情举止又酷似。于是,就像玩旋转木马,一种距离一下子定格了:他是排长我是兵。
④那时,老韩是《人民文学》二编室主任,已是极有名的作家。我也曾读过一篇他的散文,一般作“嗯”“啊”的点头状,间或发几句宏论,总是一副很深沉的样子。
⑤我曾在一家刊物主事,刊物发行不好,眼瞅着要黄摊儿。为了扭转被动局面,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出镜,为刊物说几句好话。我立即想到了老韩。我很不好意思开口,加之老韩性格一向高傲,我担心他会不情愿。可急着录制,别说了,我去。”第二天他很早就来到杂志社,说:“老韩,中午请你吃饭吧。”老韩一笑:“穷得都叮当响了,给你们杂志社省俩钱吧!”说完,一偏腿,疾行而去。
⑥我对老韩敬重有加,除了他与我的排长在形象上重叠,让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外,天朗气清。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我喜出望外,立马投入采访,老韩告诉我作品获奖了。我永远难忘那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分盛大的颁奖仪式。过后和老韩闲聊,我说我有一个“世纪三部曲”写作计划,平静地说道:“你写吧,我都用。”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
⑦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
⑧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也无一退稿。现在回想起来,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各大名刊更是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对于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文学写作者来说,几次投稿都被采用,该是一份多么厚重的信任和荣幸!
⑨其实老韩牛得很。老韩有两句“名言”:一句是“《人民文学》发一本也是大刊”;还有一句是“我从不轻易约稿,愿意写就给我,和他在一个办公室,更是有机会领略到了老韩的磊落和风骨。一次他接电话,听得出对方是因为一篇稿子和他套近乎。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质量不行,眉峰一挑:“一切以质量说话。行,发;不行
⑩老韩退休后,依然风风火火,经常看到他出席各种活动的信息,岁月没有影响它的品质,反而越来越显珍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寒冷而凄凉。
⑪我和老韩虽然不在一个部队服役,但在我的潜意识中,一直视他为我的排长。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老韩与我排长的形象又一次重叠,老韩是我的同事、兄长,更是我的战友。
⑫在我心里,有一种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你是排长我是兵。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杜卫东,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讲述的事情。
①我请老韩帮忙做宣传,他不要劳务费;
② 老韩向我约稿,我的作品获奖 ;
③老韩继续跟我约稿,稿件无一退还;
④ 有人请托稿件,老韩严词拒绝 ;
⑤老韩退休后参加各种活动,发挥余热。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跃跃欲试”的理解。
(4)文章第③段说“他是排长我是兵”,第⑫段说“你是排长我是兵”。结合全文,说说前后人称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分析】本文记叙了“我”和老韩的交往过程,初识老韩,因他和“我”的排长身份、长相等相像,产生敬畏之情;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老韩慧眼识才,无私引领、扶持、鼓励“我”不断成长。全文表现出老韩的磊落和风骨,表达了“我”对老韩敬重有加。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的筛选概括能力。
第⑤段主要写“我”请老韩帮忙做宣传,他不要劳务费;
根据文章第⑥段“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我喜出望外,完成了报告文学《世纪之泣》,老韩告诉我作品获奖了”可概括事件为:老韩向我约稿;
第⑧段主要写老韩继续跟“我”约稿,稿件无一退还;
根据第⑨段“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你说出大天也没用’可概括事件为:有人请托稿件;
第⑩段主要写老韩退休后参加各种活动,发挥余热。
(2)本题主要考查词句的赏析。
①语句中的“轻描淡写”是形容老韩给“我”打电话约稿时候的语气很轻松,也能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很深沉不张扬,只是简短的几句对话。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见对方仍不挂电话,质量不行,老韩义正言辞地拒绝不合格的稿件,侧面表现老韩对“我”才能的认可。
②句子中连续用了三个“忘不了……”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富有气势,写出了排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我的场景,写出了排长在训练时候帮助我的场景,写出了排长在我困难的时候鼓励我的场景、帮助;根联系第⑩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如今排长已去世。据此分析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
根据第⑥段“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作者是在排长肯定了他时想象的美好画面,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跃跃欲试”,写出了他仿佛感受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同时联系第⑤段“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此句有承接了上文老韩对他的夸奖的作用;
联系第⑧段“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现在回想起来,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对于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文学写作者来说,几次投稿都被采用”可知,所以在结构中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本题主要考查人称的作用。首先明确第三人称及第二人称的作用,便于全方位展开叙事视角;而第二人称则是更加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情感更加亲切自然。
文中最初第③段中“应该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反正。他与排长都姓韩。于是,在我心里,描写的是排长的外貌身份等,只是客观的刻画;
而后面第⑥段“老韩听了点点头,平静地说道:‘你写吧。’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两句’”及第⑧段“这以后,排长不断向我约稿、慧眼识才;
从第⑨段“‘一切以质量说话。行,发;不行!’”,写出了老韩磊落无私的品质,才让他对老韩的情感与认识是逐渐加深的;
根据第⑩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我心一颤,寒冷而凄凉”可知,据此能够分析出作者对排长的感激及怀念之情,使情感变化更加自然。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1)②老韩向我约稿,我的作品获奖 ,老韩严词拒绝
(2)①“风轻云淡”是轻描淡写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韩向我约稿时的轻松平淡的样子。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回忆了排长关爱、鼓励我的三个场景、怀念之情,增强语言气势。
(3)我听到老韩肯定、支持我的写作计划后。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未来满怀憧憬和信心。过渡段。
(4)“他是排长我是兵”:初识老韩,因他和我的排长身份,产生敬畏之情,老韩慧眼识才、扶持,表现出老韩的磊落和风骨。第二人称。表达了我对老韩的感激;人称的变化体现了我对老韩情感的变化。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五、写作(共40分)
10.(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1)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司马迁
(2)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
——苏格拉底
(3)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
——邓小平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智者贵在乘时”“有希望的成功者,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我就担心丧失机会”可知,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些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抓住机会,我们才有可能成功。我们可以围绕“成功需要机会”“抓住机会,努力奋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降临”等主题来立意。机会,通常指有利的时机。有能力不一定就能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拥有能力的同时,让别人知道有你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紧紧抓住机会去证明你的能力给别人看,要让别人记住你,让别人一听到你的名字就能知道是你,不要默默无闻。机会到来时,你要做的是抓住它,努力去行动、去证明你的能力。写作时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证明自己”的过程,表达自己从“证明”过程中获得的思考和感悟。
【解答】
乘时之风,成就辉煌
古人云:“智者贵在乘时。”此言一出,令人警醒,时机如同那流水中的金沙,唯有抓住机遇,方能成就一番辉煌。
乘时,果断地采取行动,时不可失,在于他们能够洞察时局的变迁,并果断地付诸行动,有时,便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便在时机到来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乘时。苏格拉底曾言:“有希望的成功者,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它需要我们去发掘。当机遇来临时,敢于尝试新事物。只有这样,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生活中、拖延懒散而错失良机,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时间,用勤奋和毅力去追逐我们的梦想,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总之,成就辉煌,勇于开拓的精神,用勤奋和毅力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乘时之风,书写人生的华章!
【点评】这篇文章立意明确,紧扣材料主题,从乘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抓住机遇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论据充分,语言流畅,表达准确。作者通过对古代智者言论的引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文化底蕴。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珍惜时间和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整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有力,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A.擎着(qíng)
汇聚
坦荡如坻
B.羞涩(sè)
含蓄
兴高彩烈
C.吹拂
婆娑
浩浩汤汤(shāng)
D.酝酿
弥散(sǎn)
落英缤纷
A.却
风韵
无人问津
B.也
风骚
无人问津
C.却
风骚
置之不理
D.也
风韵
置之不理
①
②
③
④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是否关注低碳生活
比例(%)
很关注
3.75
比较关注
12.5
不太关注
31.25
不关注
52.5
A.擎着(qíng)
汇聚
坦荡如坻
B.羞涩(sè)
含蓄
兴高彩烈
C.吹拂
婆娑
浩浩汤汤(shāng)
D.酝酿
弥散(sǎn)
落英缤纷
A.却
风韵
无人问津
B.也
风骚
无人问津
C.却
风骚
置之不理
D.也
风韵
置之不理
①
②
③
④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是否关注低碳生活
比例(%)
很关注
3.75
比较关注
12.5
不太关注
31.25
不关注
52.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共17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