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原卷版).docx
    • 解析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解析版).docx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原卷版)第1页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原卷版)第2页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原卷版)第3页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解析版)第1页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解析版)第2页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解析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23讲生物的进化练习原卷版docx、第23讲生物的进化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一轮生物复习策略1、落实考点。一轮复习时要在熟读课本、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要找出重点和疑点;通过结合复习资料,筛选出难点和考点,有针对地重点复习。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第23讲 生物的进化题型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某同学将以下生物进行分类,将狗、蚂蚁、金丝雀等生物归为A类,将松树、酢浆草、莲花等生物归为B类,细菌、真菌等生物归为C类。以下属于B类生物的是(    )A.蝴蝶、苔藓 B.菟丝子、蜜蜂 C.水稻、樟树 D.珊瑚、山茶花【答案】C【分析】对生物进行过分类:1、人为分类法:主要是凭借对生物的某些形态结构、功能、习性、生态或经济用途的认识将生物进行分类,而不考虑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和演化发展的本质联系,因此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大都属于人为分类体系。例如,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等。2、自然分类法:植物的自然分类法是以植物的形态结构作为分类依据,以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作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从生物进化的理论得知,种类繁多的植物,实际上是大致同源的。物种之间相似程度的差别,能够显示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上的远近。判断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根据植物之间相同点的多少。【详解】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狗、蚂蚁、金丝雀等生物归为A类,属于动物;松树、酢浆草、莲花等生物归为B类,属于植物;细菌、真菌等生物归为C类,属于微生物;蝴蝶、蜜蜂、珊瑚属于动物,苔藓属于植物;菟丝子、山茶花、水稻、樟树属于植物;因此水稻、樟树归为B类,C正确,ABD错误。故选C。2.稗草和玉米都能合成丁布(一种天然抗生素),以抵抗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实验人员发现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中控制合成丁布的相关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推测两者有共同的起源。该证据属于(  )A.分子水平证据 B.胚胎学证据C.化石证据 D.比较解剖学证据【答案】A【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中控制合成丁布的相关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是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推测两者有共同的起源,A正确;B、 胚胎学证据通常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判断亲缘关系,B错误;C、 化石证据是通过研究古生物的化石来了解物种的演化历程和亲缘关系,C错误;D、 比较解剖学证据则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来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D错误。故选A。3.中科院协同进化研究组利用DNA序列, 重建传粉榕小蜂、造瘿非传粉小蜂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之间是通过竞争相同的雌花资源而协同进化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协同进化促进了多种类型的生物出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C.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D.DNA序列的差异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答案】A【分析】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详解】A、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B、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协同进化促进了多种类型的生物出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B正确;C、适应指的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正确;D、基因水平的证据主要是指通过对DNA序列的研究得到的生物进化证据,D正确。故选A。题型二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4.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观点的是(    )A.现存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B.现存生物具有典型的适应性特征C.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D.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如用进废退【答案】C【分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传衍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用进废退: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拉马克的错误: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只有在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时,才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详解】A、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A正确;BC、拉马克认为,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过他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正确,C错误;D、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如用进废退,D正确。故选C。5.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有一系列的行为来防御捕食者的捕食,有些生物具有鲜艳的色彩、毒刺或具有特别难闻的气味。以下动物的行为不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A.尺蠖——外形像树枝B.比目鱼——身体颜色随环境变化C.乌贼——遇到敌害时喷出“墨汁”D.雄海象——与其他海象发生争斗【答案】D【分析】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雄海象与其他海象发生争斗,这属于攻击行为。【详解】A、尺蠖的外形像树枝是为了防御捕食者的捕食,属于防御行为,A不符合题意;B、比目鱼的身体颜色随环境变化,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属于防御行为,B不符合题意;C、乌贼一遇到敌害时喷出“墨汁”,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属于防御行为,C不符合题意;D、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雄海象与其他海象发生争斗,这属于攻击行为,雄海象——与其他海象发生争斗属于攻击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6.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蓟马(一种害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蓟马使用农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农药的使用让蓟马种群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蓟马抗药性的形成是获得性遗传的结果C.抗药性强的蓟马产生的后代都具有更强的抗药性D.农药选择让有抗药性的蓟马生存并不断积累抗药性【答案】D【分析】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最适于环境的变异。【详解】A、蓟马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起选择作用,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蓟马抗药性的形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C、抗药性强的蓟马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备更强的抗药性,C错误;D、通过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蓟马抗药性不断积累,有抗药性的蓟马生存并不断积累抗药性,D正确。故选D。题型三 生物进化与物种的形成7.七仔是唯一的圈养棕白色大熊猫,最新研究发现色素沉着相关基因 Bace2 中的25个碱基对的纯合缺失,最可能是导致棕白色大熊猫毛色变异的遗传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ace2基因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的排列顺序中B.棕白色大熊猫颜色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C.Bace2 基因编码序列缺失可能导致其表达的蛋白质功能失调D.黑白色大熊猫与棕白色大熊猫已经属于两个物种【答案】D【分析】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详解】A、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因此遗传信息蕴藏在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中,A正确;B、由题意可知,色素沉着相关基因 Bace2 中的25个碱基对的纯合缺失导致棕白色大熊猫毛色变异,因此棕白色大熊猫颜色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B正确;C、Bace2 基因编码序列缺失可能导致该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其表达的蛋白质功能失调,C正确;D、物种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可育后代的个体,黑白色大熊猫与棕白色大熊猫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故选D。8.狮子鱼一般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的基因组中,缺乏大量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丢失”,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B.特殊极端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的适应性基因进行选择C.特殊极端条件导致超深渊狮子鱼发生定向变异D.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会导致多个基因的“丢失”,故导致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大量“丢失”的原因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B错误;C、变异是不定向的,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可以对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C错误;D、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A。9.茶尺蠖(茶尺蛾的幼虫)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影响茶叶产量。研究人员比较了甲、乙两地茶尺蠖对E病毒的敏感度,结果如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甲地茶尺蠖对E病毒更敏感B.两地茶尺蛾颜色深浅不同,因此判定为两个物种C.为确定两地茶尺蛾是否为同一物种,可进行杂交实验D.若两地茶尺蛾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分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指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据图可知,甲地的茶尺蠖对E病毒的敏感性比乙地的茶尺蠖更强,A正确;B、判定两地茶尺蠖是否为两个物种,应该根据他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根据两地茶尺蛾颜色深浅不同,不能判定为两个物种,B错误;CD、为确定两地茶尺蛾是否为同一物种,可进行杂交实验,如果浅色型茶尺蛾与黑色型茶尺蛾之间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者仍为同一物种,即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若两地茶尺蛾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CD正确。故选B。题型四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0.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生长着一种美丽的彗星兰,花距很长,一般的动物无法吸到花蜜,但是一种奇特的昆虫——马岛长喙天蛾,有极长的喙,可以帮彗星兰授粉,它们相依相伴。以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马岛天蛾的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B.彗星兰的结构层次比马岛天峨缺少了系统C.两种生物之间是种内互助关系D.这种现象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答案】C【分析】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2、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 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 【详解】A、马岛长喙天蛾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A正确; B、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系统一动物体。因此与马岛长喙天蛾相比,彗星兰的结构层次缺少系统,B 正确; C、马岛长喙天蛾可以帮彗星兰授粉,它们属于种间互助关系,C错误;D、马岛长嚎天蛾,有极长的啄,可以帮彗星兰授粉,是生物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11.褐翅雪雀生活在低温、强紫外线的高海拔区。与低海拔区近缘不同种雪雀相比,褐翅雪雀体重显著增加且DTL 基因突变使其具有高DTL酶活性,该酶参与修复紫外线导致的DNA损伤。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雪雀物种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褐翅雪雀的体重增加有助于其适应低温C.强紫外线环境使褐翅雪雀DTL 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D.低温、强紫外线直接作用于褐翅雪雀个体的表型从而影响其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C【分析】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雪雀物种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B、体重增加,主要是脂肪增多,脂肪具有保温作用,则褐翅雪雀的体重增加有助于其适应低温,B正确;C、环境对褐翅雪雀DTL基因具有选择作用,且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D、环境直接作用于褐翅雪雀个体的表型(而非基因型),从而影响其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故选C。12.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B.该植物为抵御昆虫的取食,叶片变异产生了有毒的香豆素C.与织叶蛾取食方式相关的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B错误;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正确;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一、单选题1.基于K-B纸片扩散法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药敏实验,分别用含青霉素(P)、克林霉素(DA)、红霉素(E)、氯霉素(C)的药敏纸片处理菌板,抑菌圈的直径大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大小为DA>E>C>PB.若想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P的耐药性,需从抑菌圈边缘挑选菌落,多次重复实验C.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D.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耐药性对人类来说是有害变异,对其本身来说是有利变异【答案】C【分析】K-B纸片扩散法实验原理: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在该抗生素纸片周围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病原菌对抗生素越敏感,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不敏感,则不会出现透明圈。【详解】A、图中抑菌圈的大小依次为P>C>E>DA,抑菌圈越大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性越低,所以耐药性的大小为DA>E>C>P,A正确;B、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药菌,若想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P的耐药性,需从抑菌圈边缘挑选菌落,多次重复实验,B正确;C、金黄色葡萄球菌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对其进行选择,不是因为选择才产生耐药性,C错误;D、变异是否有利是相对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耐药性对人类来说是有害变异,对其本身来说是有利变异,D正确。故选C。2.研究人员对保护区的某植物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该植物种群随机传粉,进一步研究发现,杂合子产生的含a的花粉不育,但各种基因型存活率相同。第二年对该种群再次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植物种群个体间表型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B.第二年该植物种群中aa所占比例约为62.2%C.该种群的显性个体比隐性个体更适应保护区的环境D.一年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答案】C【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详解】A、该植物种群个体间表型的差异,原因是基因存在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正确;B、由题干可知,AA、Aa、aa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20%和70%,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0%、80%,种群个体间随机传粉,但杂合子产生的含a的花粉不育,因此群体的雌配子:1/5A、4/5a,雄配子:2/9A、7/9a,计算可知第二年aa所占比例为4/5×7/9=28/45≈62.2%,B正确;C、题干中描述种群中各种基因型存活率相同,由B选项可知第二年aa≈62.2%,A_≈37.8%,种群的隐性个体比显性个体更适应保护区的环境,C错误;D、由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基因频率升高,a基因频率降低),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C。3.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述错误的是(  )A.可以从比较解剖学角度证明两种狼的祖先相同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答案】B【分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提供证据,所以可以从比较解剖学角度证明两种狼的祖先相同,A正确;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指的是他们互相作为一种生存压力,淘汰不利个体,筛选有利个体,C正确;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即自然选择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形成不同的类型,D正确。故选B。4.家蚕(ZW型)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现今食害桑叶的野桑蚕十分相似,家蚕的染色体有28对、野桑蚕则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现有一桑树林发生野桑蚕(只有一种类型)虫害,该野桑蚕的抗杀虫剂(A)对不抗杀虫剂(a)为显性,该野桑蚕种群中雌雄个体中均有抗杀虫剂个体,A基因频率为0.6。此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若基因A和a都不发生突变,且没有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材料中两种染色体对数不同的野桑蚕杂交后子代将无法产生后代B.若对该桑树林喷施杀虫剂,a基因频率将逐渐降低C.若基因A/a位于性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则雌性中不抗杀虫剂个体的比例为0.16D.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抗杀虫剂个体中纯合子雄性的比例为3/14【答案】C【分析】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详解】A、野桑蚕的染色体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两种染色体对数不同的野桑蚕杂交后子代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将无法产生后代,A正确;B、该野桑蚕的抗杀虫剂(A)对不抗杀虫剂(a)为显性,若对该桑树林喷施杀虫剂,一定时间内aa个体数量下降,a基因频率将逐渐降低,B正确;C、若基因A/a位于性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则雌性中相关基因型有ZAW、ZaW,A基因频率为0.6,则a基因频率为0.4,故雌性中不抗杀虫剂个体的比例为0.4,C错误;D、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抗杀虫剂个体中AA=0.60.6=0.36,Aa=20.60.4=0.48,抗杀虫剂个体中纯合子雄性的比例为1/20.360.48=3/14,D正确。故选C。5.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为探究某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将大肠杆菌培养液接种到培养基上后,继续放置含该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第一代培养结果如图所示。然后再重复上述步骤培养三代。与上述实验相关的描述不符的是 (  )  A.抑菌圈边缘的细菌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B.图中1处放入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C.挑取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重复该实验,抑菌圈的直径变得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D.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答案】A【分析】在探究某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通过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来判断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细菌没有染色体,只有 DNA 分子。对照实验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 【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所以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A错误;B、图中1处放入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与含抗生素的滤纸片形成对照,便于观察抗生素的作用,B正确;C、挑取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重复该实验,抑菌圈的直径变得越小,说明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越强,即耐药性越强,C正确;D、实验结束后,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以防止细菌扩散,造成污染,D正确。故选A。6.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76株、粉红花(Cc) 82株、白花(cc) 42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鱼草种群中包含同种全部个体,个体是繁殖的单位B.金鱼草种群中全部基因C 和基因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C.该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8.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1%D.不同花色间数量的差异是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异造成的【答案】C【分析】1、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2、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3、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就叫做基因型频率。【详解】A、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的单位,A错误;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B错误;C、由题意可知,CC的频率为38%,Cc的频率为41%,cc的频率为21%,该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38%+41%×1/2=58.5%,C正确;D、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变异造成的,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对这些变异进行定向选择,D错误。故选C。二、多选题7.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主要生活在西伯利亚针叶林、我国东北部和朝鲜北部。生境碎片化将东北虎在空间上分隔成多个局域种群,各种群分布在不同的生境斑块中,其种群数量变动很大,部分种群甚至会消失。连接碎片化的栖息地可为东北虎繁衍搭建“鹊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生境斑块的东北虎之间由于基因不能自由交流产生了生殖隔离B.生境斑块的多样化为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C.“鹊桥”扩大了东北虎的活动范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AB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东北虎与孟加拉虎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未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B、由题意可知,生境斑块会导致种群数量变化,部分种群甚至消失,不利于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C、“鹊桥”能减少东北虎近亲繁殖,从而有利于该物种的繁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C正确;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错误。 故选ABD。8.某地区的某种野兔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其进化过程如图1所示,如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位于X染色体上的某基因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表示原种群分成的种群甲和种群乙,该过程为地理隔离;②为自然选择B.新物种形成必须经过①和③C.从图2中可以判断出T点时形成了新物种D.某时间点统计甲种群中XAXA个体占40%、XAXa个体占8%、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0%、XaY个体占10%,则该种群a基因频率约为11%【答案】BCD【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a~f表示生物的变异,①表示地理隔离,②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③表示生殖隔离;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QR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OQ和RT段A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不发生进化。 【详解】A、图1中①为地理隔离,可将原种群分成种群甲和种群乙,②过程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决定生物进化方向,A正确;B、新物种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③),不一定必须经过地理隔离(①),B错误;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所以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D、假设该种群共有100个体,则XAXA个体数目为40、XAXa个体数目为8、XaXa个体数目为2,XAY个体数目为40、XaY个体数目为10,则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8+2×2+10)÷(50×2+50)×100%≈14.7%,D错误。 故选BCD。9.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蜴,当人类在这一地区引入一种褐色蜥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区域,绿色蜥蜴被迫迁移到树上生活。研究发现经过20代的繁衍,绿色蜥蜴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改变导致绿色蜥蜴突变,从而形成适合在树上生活的护趾B.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20代的繁衍,种群的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C.绿色蜥蜴种群内近亲繁殖可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D.自然选择可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使种群进化【答案】BC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环境改变只是把产生适合生活在较高领地上的护趾这种变异的个体进行选择,A错误;B、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由于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20代的繁衍,种群中控制护趾的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褐色蜥蜴的入侵导致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C、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种群内近亲繁殖可提高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C正确;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使种群进化,D正确。故选BCD。10.桂花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常绿植物,其综合利用价值高、生长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上世纪由于人类大肆采挖,造成了我国多个地方的野生桂花资源数量急剧减少。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桂花海拔垂直分布格局。请根据信息,选出正确的选项(    )A.湖北是桂花垂直分布最广的省,这主要跟光照、温度和降水量有关B.造成桂花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C.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是易地保护模式,是保护桂花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D.种子繁殖与植物组织培养相比,其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强适应环境的能力【答案】AD【分析】1、生物多样性(1)概念: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层次: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基因库等,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木犀垂直分布区域最广的是湖北省,造成如图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和降水量等,A正确;B、同一区域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犀种群之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造成桂花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B错误;C、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是就地保护模式,是保护桂花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C错误;D、种子繁殖为有性繁殖方式,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有利于后代适应变化的环境,因此,与植物组织培养这种无性繁殖方式相比,种子繁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强适应环境的能力,D正确。故选AD。11.野骆驼是世界上仅存的骆驼科真驼属野生种,属于极度濒危的珍稀物种。野骆驼和家骆驼的基因库存在2%~3%的差异,但二者之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相较于家骆驼,野骆驼更耐严寒酷暑、饥渴、风沙,能饮用高矿化度苦咸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野骆驼的各种适应性特征形成的必要条件B.导致野骆驼和家骆驼基因库差异的原因有自然选择和可遗传变异等C.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可能较多(如狗的变异比狼多),这与人类根据自身需要,采取的杂交育种等措施有关D.野骆驼和家骆驼能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直接将野骆驼和家骆驼的杂交后代放归到野外野骆驼群体中,就可以恢复野骆驼数量【答案】ABC【分析】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详解】A、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野骆驼的各种适应性特征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B、自然选择和可遗传变异都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造成野骆驼和家骆驼基因库的差异,B正确;C、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对家养动物进行杂交育种等措施,增加了选择压力,使得家养动物的变异可能较多,C正确;D、野骆驼和家骆驼能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但直接将杂交后代放归到野外野骆驼群体中,并不能简单地恢复野骆驼数量,还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生存竞争等多种因素,D错误。故选ABC。12.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4%B.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约为17%C.若B、b只位于X 染色体上,则XᵇY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D.若B、b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则说明该果蝇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答案】ABD【分析】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0%×20%=4%,A正确;B、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80%×80%=64%,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80%×20%=32%,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为32%÷(32%+64%)×1/2≈17%,B正确;C、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b的基因频率为20%,在雄性个体中,XbY为2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2=10%,C错误;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B、b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则说明该果蝇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ABD。三、非选择题13.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其它小动物、昆虫等,而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现存大熊猫与小熊猫进化的原材料是 ,其中的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的原因是 ;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 。(2)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 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结果。(3)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熊猫的祖先也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 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4)某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几年后 对该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AA 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该种群 (填“发生”或“没发生”)进化、原因是 。【答案】(1)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或可能是隐性突变 大熊猫与小熊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 基因和物种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3) 种群个体数量多 物种多样性(4) 发生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①进化是以种群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详解】(1)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且可能突变是隐性突变,所以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是两个物种。(2)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它们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3)  据题干信息,小熊猫食性更复杂,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4)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Aa的比例为30%,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一段时间后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Aa的比例为30%,A的基因频率为30%+ 1/2×30%=45%,由于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14.长期大量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部分家蝇表现出对此类杀虫剂的抗性,下表是对某市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有关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抗性的家蝇,发现它们的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部分家蝇抗性的产生体现了 多样性。(2)据上表分析, 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 的结果。(3)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对甲地区家蝇再次进行基因型频率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5年后甲地区家蝇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判断的依据是 。(4)根据以上调查结果,该市采取了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不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轮换、混合使用,推测该做法的目的是 。【答案】(1) 控制该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突变 遗传/基因(2) 乙 自然选择(3) 是 5年后甲地区家蝇的(抗性)基因频率发生改变(4)减缓家蝇抗性基因频率的增加(延缓或减少家蝇抗性的发展)【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控制该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突变;部分家蝇于同一物种,因此抗性的产生体现了基因(遗传)多样性。(2)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0.02+0.2÷2=0.12,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0.04+0.32÷2=0.2,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0.01+0.15÷2=0.0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甲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0.25+0.4÷2=0.45,由于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该地区家蝇发生了进化。(4)用一种杀虫剂处理的害虫产生了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后,再用另一种杀虫剂处理,也可以把对开始使用的杀虫剂有抗性的个体杀死。反之亦然,这样,杀虫剂交替使用,可以减缓家蝇抗性基因频率的增加(延缓或减少家蝇抗性的发展)。15.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个种。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 ,它们的全部基因称作 。(2)在对该岛上一种昆虫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当年该昆虫种群中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50%。若基因型为dd的个体无繁殖能力,该昆虫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则子一代中DD的基因型频率为 ,D的基因频率为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决定进化的方向。地雀和其猎物因捕食关系在进化上密切相关,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 。【答案】(1) 种群 基因库(2) 49% 70%(3)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1)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一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某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种群,它们的全部基因称作基因库。(2)某昆虫种群中DD、Dd和dd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30%和50%,其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即具有繁殖能力的昆虫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2:3,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D:d=7:3,该昆虫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则子一代中D的基因频率为70%,DD的基因型频率为7/ 10×7/10=49%。(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指出,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即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一、单选题1.(2024·安徽·高考真题)下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β-珠蛋白前 40个氨基酸的序列比对结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上的氨基酸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B.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C.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D.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答案】D【分析】生物进化除了免疫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外,还有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详解】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可推测不同物种的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A正确;B、不同生物的β-珠蛋白某些位点上的氨基酸相同,可推测这些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B正确;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通过比对氨基酸序列等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C正确;D、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数可反映生物的亲缘关系,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1个,而乙和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3个,故甲与乙的亲缘关系并非最远,D错误。故选D。2.(2024·河北·高考真题)为控制地中海沿岸某陆地区域蚊子的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C.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D.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答案】B【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详解】A、据图可知,与距海岸线20km以外相比,区域A中Est基因频率较高,说明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对该种蚊子进行了定向选择,Est基因频率逐渐增加,即发生了定向改变,A错误;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与邻近区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的,B正确;C、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杀虫剂的浓度不同,所以杀虫剂对蚊子的选择作用不同,即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不同,C错误;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所以区域A中的蚊子中Est基因频率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快速形成新物种,D错误。故选B。3.(2023·河北·高考真题)大量证据表明,地球上所有细胞生命具有共同祖先。下列可推断出此观点的证据是(  )A.蝙蝠和蜻蜓都有适应飞翔的器官B.猫的前肢和鲸的鳍都有相似的骨骼结构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答案】D【分析】同源器官和胚胎学证据只能证明相关生物具有阶段性的共同祖先。【详解】A、蝙蝠和蜻蜓的飞翔器官属于同功器官,只能说明其生活方式相似,不能推断所有细胞生命有共同祖先,A错误;B、猫前肢和鲸鳍具有相似的骨骼结构,属于同源器官,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但并不能推断所有细胞生命有共同祖先,B错误;C、鱼和人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具有鳃裂的胚胎学证据,支持人和鱼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但不能推断所有细胞生命具有共同祖先,C错误;D、如果推断所有细胞生命具有共同祖先,只能依据其均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其遗传物质均为DNA,D正确。故选D。4.(2023·辽宁·高考真题)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B【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详解】A、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A正确;B、共生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提高了昆虫的免疫力,B错误;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与之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C正确;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在长期选择中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5.(2023·湖北·高考真题)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是(  )  A.52% B.27% C.26% D.2%【答案】B【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1、A2、A3为复等位基因,每个个体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故电泳结果上,只出现一个条带的个体是相应基因的纯合个体。【详解】分析电泳图,含A3基因的个体有2个A3A3,15个A1A3,35个A2A3,所以A3的基因频率是:(2×2+15+35)÷(100×2)×100%=27%,B正确。故选B。6.(2022·天津·高考真题)蝙蝠是现存携带病毒较多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这与其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有关。关于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温利于提高病毒对蝙蝠的致病性B.病毒有潜在破坏蝙蝠基因的能力C.病毒与蝙蝠之间存在寄生关系D.病毒与蝙蝠协同进化【答案】A【分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高温下蛋白质变性,故高温下病毒可能被杀死,不能对蝙蝠造成致病性,A错误;B、病毒的核酸可以整合到染色体的基因上,故病毒有潜在破坏蝙蝠基因的能力,B正确;C、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内的,不能单独生存,蝙蝠体内的病毒寄生在蝙蝠的活细胞内,C正确;D、病毒寄生在蝙蝠体内,若蝙蝠体内发生变化,病毒要想在其体内生存,就得适应蝙蝠的变化,同样蝙蝠要想存活下来,也会随着病毒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病毒与蝙蝠存在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A。7.(2023·浙江·高考真题)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B.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C.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答案】C【详解】A、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蜗牛只是其中的一种生物,其数量不能代表该岛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B、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而该岛上的蜗牛有上百个物种,故其全部基因不能组成一个基因库,B错误;C、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所处的环境相同,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分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8.(2024·北京·高考真题)花葵的花是两性花,在大陆上观察到只有昆虫为它传粉。在某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研究者选择花葵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整个花期进行持续观察。(1)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 。(2)观察发现:有20种昆虫会进入花葵的花中,有3种鸟会将喙伸入花中,这些昆虫和鸟都与雌、雄蕊发生了接触(访花),其中鸟类访花频次明显多于昆虫;鸟类以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研究者随机选取若干健康生长的花葵花蕾分为两组,一组保持自然状态,一组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统计相对传粉率(如图)。结果说明 由此可知,鸟和花葵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            D.寄生(3)研究者增加了一组实验,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并统计传粉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4)该研究之所以能够揭示一些不常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因为“小岛”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小岛”在进化研究中也有独特优势,正如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的特征一直深深地触动影响着我。这些事实勾起了我所有的想法。”请写出“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 。【答案】(1)生态系统(2) 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组与自然状态组相比,缺少鸟类参与传粉,只依赖昆虫传粉,减少了花葵与花葵之间的传粉过程,导致相对传粉率与自然状态组相比显著降低,即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并发挥重要作用 A(3)无昆虫和鸟类传粉,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及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哪个传粉效率更高(4)小岛的自然环境与陆地不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岛屿环境资源有限,物种之间竞争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生物的进化速度更快【分析】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如海葵与寄居蟹。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详解】(1)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即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故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2)自然状态下,昆虫和鸟类都可以访花,图中的结果表明,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组与自然状态组相比,相对传粉率显著降低,这说明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后,鸟类无法对花葵进行传粉,花葵只能依赖能通过网孔的昆虫进行传粉,减少了花葵与花葵之间的传粉过程,导致相对传粉率与自然状态组相比显著降低,即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本题中的鸟类可以帮助花葵传粉,花葵能为鸟类提供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鸟和花葵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不影响生存,所以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故选A。(3)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后花葵无法进行异花传粉,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没有昆虫和鸟类传粉时,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并通过计算自花传粉的传粉率来比较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哪个传粉效率更高。(4)与陆地相比,小岛的自然环境不同,则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这是“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之一;此外,岛屿环境资源有限,不同物种之间竞争激烈,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化速度更快。9.(2024·山东·高考真题)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 (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 (填数字)。(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 (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 。【答案】(1) 不能 水平结构 冷杉与其他物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2)45(3) 丙和丁 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维系物种多样性【分析】由题意可知,β多样性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则计算两群落共有物种数,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共有物种数=(群落甲物种数+群落乙物种数)×β多样性。【详解】(1)判断冷杉是否占据优势,不能仅仅根据数量多少,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冷杉在群落中的生态作用、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冷杉能在群落甲中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因为它与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和互利共生关系,通过协同进化,冷杉适应了群落的环境,与其他物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2)由题意可知,β多样性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则计算两群落共有物种数,可以使用以下公式:独有物种数之和=(群落甲物种数+群落乙物种数)×β多样性,将题目中的数据代入公式,得到:独有物种数之和=(70 + 80) ×0.4 = 60,因此,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70 + 80-60]/2=45。(3)β多样性高表示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这是因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以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物种的干扰和破坏,从而维系物种的多样性。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将两个群落的物种都纳入保护范围,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10.(2024·湖北·高考真题)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Bt毒蛋白,被棉铃虫吞食后活化,再与肠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形成复合体插入细胞膜中,直接导致细胞膜穿孔,细胞内含物流出,直至细胞死亡。科学家将编码Bt毒蛋白的基因转入棉花植株,获得的转基因棉花能有效防控棉铃虫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Bt毒蛋白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 (填“细胞坏死”或“细胞凋亡”)。(2)如果转基因棉花植株中Bt毒蛋白含量偏低,取食后的棉铃虫可通过激活肠干细胞分裂和 产生新的肠道细胞,修复损伤的肠道,由此导致杀虫效果下降。请据此提出一项可提高转基因棉花杀虫效果的改进思路: 。(3)在Bt毒蛋白的长期选择作用下,种群中具有抗性的棉铃虫存活的可能原因是:肠道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的 或 发生变化,导致棉铃虫对Bt毒蛋白产生抗性。(4)将Bt毒蛋白转基因棉花与非转基因棉花混种,可以延缓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产生抗性,原因是 。【答案】(1)细胞坏死(2) 分化 抑制肠干细胞的激活(3) 结构 控制基因(4)减缓棉铃虫种群抗毒蛋白基因频率的增加速度。【分析】1、细胞坏死: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导致的细胞坏死。2、细胞的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详解】(1)细胞坏死指的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Bt毒蛋白作为损害因子,导致该生物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2)分析题意可知: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不断补充到体细胞中去,即肠干细胞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的肠道细胞,修复损伤的肠道,由此导致杀虫效果下降;所以可以选择抑制肠干细胞分裂和分化的激活,来提高转基因棉花杀虫效果。(3)在Bt毒蛋白的长期选择作用下,会使肠道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的结构或控制基因发生变化,使该受体蛋白无法正常表达,即无法与Bt毒蛋白结合,导致棉铃虫对Bt毒蛋白产生抗性。(4)该做法为棉铃虫提供正常的取食环境,始终保持一定的敏感棉铃虫种群,即使部分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了抗性,但因其与敏感棉铃虫交配,后代抗性基因会发生分离,具备抗性的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不会迅速增加。 目录01 模拟基础练【题型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题型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题型三】生物进化与物种的形成【题型四】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02 重难创新练03 真题实战练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354025

    相关课件

    第26讲 体液调节(练习)-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26讲 体液调节(练习)-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26讲体液调节练习原卷版docx、第26讲体液调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课件)-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23讲 生物的进化(课件)-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课标要求,知识构建,内容概览,1比较解剖学证据,2胚胎学,易错辨析,考点训练,普遍性,相对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23讲 生物的进化(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23讲生物的进化讲义原卷版docx、第23讲生物的进化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