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高二上学期必备知识点+期末复习(一本通)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正午太阳高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自转侧视 自转俯视 自转俯视速度
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1670km/h,南北纬60°为赤道的一半837 km/h,南北极点最小为0。
(1) 同海拔的两地,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2) 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二、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
1.晨昏线(圈)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它的平均位置通过南北两极。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同时,晨昏线摆动于南北两极的两侧各23°26′,其特征可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①晨昏圈所在乎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必须通过地心。
晨昏线上的时间信息: 晨昏线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在光照图上,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
2、晨昏线的判断
晨昏线的画法(通过地心,垂直于太阳光线。向阳为昼半球,背阳为夜半球)
晨昏线的判断,在晨昏线上作一点,点顺着地球自转,如果这一点进入白天则为晨线,如果这一点进入黑夜则为昏线。晨线上的各点为日出(黎明);昏线上的各点为日落(黄昏)
3、昼长计算
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找某点所在的纬线圈被晨昏线所分割形成昼弧和夜弧的比例)
如本图可见部分被平分成六份,有十二个小时,每两条经线间差2小时
A、D在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3/6*24=12小时
B点昼1/6*24=4小时,C点昼2/6*24=8小时,
E点昼4/6*24=16小时,F点昼5/6*24=21小时
如左图可见部分被平分成八份共二十四个小时,每两条经线间差3小时
D在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12小时
B点昼3/8*24=9小时,C点昼6/8*24=18小时,
A点昼5/8*24=15小时,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方法是: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因为地方时正午12时总是会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等份(如下图所示)。也可以利用日出和日落时间计算,即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③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如北纬40°的地区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的地区夜长为15时。
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
⑤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⑥某地昼长是以夏至日或冬至日为对称的。比如知道某地5月22日的昼长,就可以推算出该地7月22日前后的昼长。同理,某地的日出时间(地方时)也是以夏至日或冬至日为对称的。
4.一天中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
5.根据晨昏线和极圈的关系判断日期(见下图)
北极圈内极昼时为6月22日;
相切 极夜时为12月22日
南极圈正好相反
平分极圈,过极点: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6.晨昏线与经线圈
重合:一年中只有春秋二分
相交: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
交角最大时为6月22日或12月22日
7.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8.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地方时、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1.地方时:地方时的时间根据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太阳正对的经线为正午12时。经度每相隔15°,地方时相。经度每相隔1°,地方时相。
地方时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经度差(同在东经或西经相减,一东经一西经相加)
第二步:把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15°差1小时,1°差4分钟)。
第三步: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东侧则加上时间差,在西侧则减去时间差。
2.时区的划分:
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即每隔15°为一个时区。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3.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区时计算的步骤:
第一步:如果已知经度,求时区号数。
该地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数四舍五入)。
该地为东经度即在东时区,该地为西经度即在西时区。
第二步:求时区差。
关于时区差,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则求时区差为减法(大数减小数);若两地位于东西十二时区两侧,则求时区差为加法,即:时区差=东时区序号+西时区序号。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之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若求出的时间>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24,日期减去1天。
4.日界线: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如图所示)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五、正午太阳高度
(1)计算公式:H=90°-|φ-δ|中φ与δ符号很关键,此外,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φ表示当地纬度,δ表示直射点纬度。 在太阳直射点同一侧,两地纬度差等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
(2)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影子变短;方向由太阳的位置确定。若太阳位于南方时,影子朝向北方。反之则影子朝向南方。
(3)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楼间距的计算等要抓住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
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公转轨道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与地轴关系
二、 变化规律
本图表示春分日或秋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北半球春分日,日期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纬度),此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全球各地的日出(落)时间都为地方时6时(18时),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如为秋分日,则日期为9月23日左右,次日则太阳直射于南半球
1、二分日太阳光照图
左图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23°26′N);此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南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至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至南极点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各地的日出(落)时间最早(迟);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90°)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的昼夜界线为晨线;次日则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极昼范围缩小(南半球的极夜范围缩小),北半球的昼变短夜则增长(南半球昼增长夜在缩短);右图则相反。
2、二至日太阳光照图
极地俯视图:圆心是极点,所有纬线为同心圆,经线为放射状直线,内虚线圈是极圈,外虚线圈是回归线。与太阳光线平行的在昼半球的经线为午线即地方时12时,相对的是24时或0时(即子夜线)。由地球的自转方向确定晨线或昏线。
如右图中的AB线为昏线,BC线为晨线,ND线为正午线,NE线为子夜线。左图中的AB线为晨线,BC线为昏线,SD线为正午线,SE线为子夜线。
3、极地俯视图
4、侧视图:
局部侧视图:AC为昏线,BC为晨线,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因此,此图表示的是夏至日前后的阳光照射情况。135°W的地方时为0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45°E。
局部圆柱投影图(矩形图)。顺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故图中经度为西经度;AC为昏线的一部分,越向北,昼越长,夜越短,此图表示北半球夏半年的阳光照射情况。
矩形投影图:全球图中中央经线与两边的经线度数之和为180°;晨昏线为直线,其最北端和最南端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12时和0时;横线为纬线,其中部的横线昼夜平分,则为赤道;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昼夜界线为晨昏线。如图AGB为晨线;为AHC昏线。
6、矩形投影图
7、立体俯视图
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甲地方时为6时,晨线与经线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当地日出的时间。如乙地日出时间为4时。
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切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或0时。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附: 1.航天发射基地选择的条件
2. 典型光照图
3.日出方位
4.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与二十四节气图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日界线西侧
日界线东侧
时区
东十二区
西十二区
经度
东经度
西经度
时刻
相同
相同
时期
今天
昨天
日期变更
见图
见图
地球自转方向
北半球节气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
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北半球)
春分:3月20日或21日
直射赤道
位置:①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递减
全球昼夜平分
无极昼和极夜
春分~夏至
太阳直射到北半球,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移)位置:①到②间
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随时间推移昼越来越长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从北极点向极圈扩大
夏至:6月21日或22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位置:②
北回归线上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往南北递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的最大值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全极昼
夏至~秋分
太阳仍直射北半球,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南移)
位置:②到③间
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北半球昼大于夜,越向北昼越长,随时间推移昼渐短
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秋分:9月23日或24日
太阳直射赤道
位置:③
赤道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递减
全球昼夜平分
无极昼和极夜
秋分~冬至
太阳直射南半球,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南移)
位置:③到④间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北半球夜大于昼,越向北昼越短,随时间推移昼渐短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极圈扩大
冬至:12月21日或22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位置:④
南回归线上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往南北递减
北半球为一年夜最长昼最短时
北极圈内全极夜
冬至~第二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移)
位置:④到⑤间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北半球夜大于昼,越向北昼越短,随时间推移昼渐长
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解题关键
主要特征与相关现象
点
太阳直射点
位于南北回归线上或南北回归线之间,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点的纬度互余
所在经线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依次递减;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交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切点: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
所在纬线纬度是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在经线一条是太阳直射经线(昼半球中间经线)、另一条是0点经线(夜半球中间经线)
极点
无东西方向,只有南北方向;无地方时,无明显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大致每年3月21日至9月23日,北极点为极昼,南极点为极夜。只在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与某一经线圈重合。
线
晨昏线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昏线则相反
晨昏圈是地球表面的大圆,晨昏面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度数就是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冬至日和夏至日,夹角达最大,为23°26ˊ。
和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出时刻,和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落时刻
太阳高度为0°
日期分界线
界线:0点或24点所在经线和180°经线(理论上);沿地球自转方向,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为今天;0点向西至180°为昨天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以东为东半球,其西侧为西半球;160°E以东为西半球,其东侧为东半球。
面
昼、夜的范围、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若越向北,昼越长,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北极圈出现极昼,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出现极夜,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只在每年3月22日或9月23日前后,南、北极点周围无极昼、极夜现象。并且南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是相反的。
角
晨昏圈和地轴夹角
晨昏圈和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变化范围0°~23°26ˊ
方
向
地球自转方向
北半球俯视图地球逆时针转,南半球俯视图地球顺时针转
东经度增大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反之,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变大为东经度,经度变小为西经度
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多在夜晚发射
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势因素
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交通条件
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内陆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时间
全球日出方位
全球日落方位
极昼(除极点外)
北半球太阳视运动
春分-秋分
东北
西北
北极正北升、正北落
在天空运行大于半圆,昼长大于12小时
春分或秋分
正东
正西
在天空运行半圆,昼长12小时
秋分-第二年春分
东南
西南
南极正南升、正南落
在天空运行小于半圆,昼长小于12小时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