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这一天是, 这一天之后,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乙地, 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应为右图中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期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每小题2分
下面为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 秋分(9月23日前后)
B. 春分(3月21日前后)
C. 寒露(10月8日)
D. 清明(4月5日)
2. 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 南半球,向北移B. 北半球,向北移
C. 北半球,向南移D. 南半球,向南移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当日上海昼短夜长,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明日昼长比今日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该日应位于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间,又当日昼长接近12小时,春秋二分,昼夜等分,昼长接近12小时,所以最接近春分日(3月21日前后),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题详解】
图中今日日出时间为6:10,日落时间为17:58,今日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7:58-6:10=11小时48分,同理计算明日上海白昼时间为11小时50分,故上海白昼时间变长,但是昼短于夜,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某日全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 这一天是( )
A. 12月22日前后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D. 3月21日前后
4. 这一天之后( )
A. 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将扩大
B. 赤道地区的白昼将变长
C. 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增大
D. 热带的范围将缩小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由图可知,这一天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则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应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据此分析选A。
【4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该日为冬至日,该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将缩小;赤道地区的白昼全年不变;太阳直射点将向赤道方向移动,则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增大;热带的范围不会因直射点的移动而改变。据此分析选C。
“二月灰霾、三月风沙、四月柳絮、五月杨树毛儿”是北京常见的地理现象。下图为不同性质气团相遇运动模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 图示四种气团相遇运动情况中,最有可能引发北京三月风沙天气的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6. 若出现图中①所示情况,下列现象可能会出现的有( )
①大风雨雪天气②微风晴朗天气
③冷锋过境④暖锋过境
A. ①②B. ②④
C. ①③D. ③④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北京三月的风沙天气是强冷空气和暖干空气相遇形成的。冷气团势力强,易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而暖干空气水汽少,不易形成降水,此时大风会卷起沙尘,形成风沙天气,②符合题意,B正确;①为强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相遇,易形成降水,A错误;③④都是弱冷空气和暖空气相遇,难以形成风沙天气,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当出现①强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遇时,强冷空气势力强,会主动推着暖湿空气运动而形成冷锋,冷锋过境常出现大风雨雪天气,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
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草原气候B. 热带沙漠气候
C. 地中海气候D. 亚热带季风气候
8. 乙地( )
A. 7月温和多雨B. 植被常绿,叶片坚硬
C. 河流冰期长D. 黑土广布
【答案】7. B 8. B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分析,甲地一年中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控制,可知甲地全年炎热干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B正确;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A错误;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C错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D错误,故正确答案选B。
【8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7月为夏季,炎热干燥,A错误;地中海气候区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植被常绿,叶片坚硬,B正确;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没有冰期,C错误;黑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D错误,故正确答案选B。
下左图为某校学生游学途中在甘肃省敦煌市附近拍摄的地貌景观。读左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9. 塑造图左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冰川侵蚀B. 流水搬运
C. 风力侵蚀D. 风力沉积
10. 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应为右图中的( )
A. 甲B. 乙
C. 丙D. 丁
11. 右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①—变质作用B. ②—重熔再生
C. ③—沉积作用D. ④—固结成岩
【答案】9. C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外力作用。甘肃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风力作用为主,图示应该是风力侵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景观,C正确;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为冰斗、角峰等,流水搬运作用主要集中在湿润半湿润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地貌,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图中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该是沉积岩,沉积岩是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右图中乙岩石是由丁经过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因此乙为岩浆岩,甲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因此丙岩石为变质岩,据此判断A符合题意,BCD错。故选A。
【11题详解】
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中考查地质作用的判断, 根据上题进行分析可知,①为形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故A错;②为形成岩浆的重熔再生作用,B正确; ③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故C错;④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故D错。故选B。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A. 甲乙丁丙B. 乙丙丁甲
C. 丙丁甲乙D. 丁乙丙甲
13. 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的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晚于①花岗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②④两块变质岩,其中④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④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 ① B. ②C. ③ D. ④
15. 图中甲处( )
A. 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 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 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 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该流域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 地下水B. 大气降水
C. 湖泊D. 冰川融水
17. 该河流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西北地区B. 华北地区
C. 东南沿海D. 四川盆地
【答案】16. B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阅读折线图数据可知,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该流域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B正确,冰川融水与气温相关,地下水、湖泊水与河流水具有互补关系,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主要集中在7月~9月,河流的含沙量大,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B正确;西北地区降水量小,东南沿海、 四川盆地降水量较大,ACD错误。故选B。
在太平洋西南部的汤加群岛附近海域,水手出海时意外发现大片海面覆盖着“浮石”,面积超过150平方千米,约等于20000个足球场大小,形成“浮石筏”,浮石密密麻麻,遮挡着海水,仿佛一片新大陆。浮石布满了藻类、藤壶、蠕虫和珊瑚。读图和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在其中找到动植物化石B. 属于变质岩
C. 形成源于外力侵蚀D. 火山喷发所生成
19. 推测“浮石筏”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的移动方向( )
A. 向澳大利亚海岸漂移B. 向菲律宾海岸漂移
C. 向墨西哥海岸漂移D. 向秘鲁海岸漂移
20. 移动的“浮石筏”对所经海域造成的影响可能有( )
①带来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②有效减弱蒸发③整体水温升高明显④形成新的大陆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③D. ②④
【答案】18. D 19. A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据题意分析可知,浮石分布在某火山口附近,且内有孔隙,为喷出型岩浆岩,火山喷发所生成,故D正确;能在其中找到动植物化石的为沉积岩,浮石是岩浆岩,不能形成化石,A错误;浮石属于岩浆岩,B错误;浮石形成源于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形成,主要不是外力侵蚀,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知,大片海面覆盖着“浮石”出现在太平洋西南部的汤加群岛附近海域。随着南赤道暖流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流动推测,“浮石筏”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将随洋流移动到澳大利亚海岸,故A正确;“浮石筏”随洋流漂移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漂移到位于北半球的菲律宾和墨西哥海岸,故BC错误;根据洋流分布规律,“浮石筏”首先漂移到澳大利亚,然后再漂移到秘鲁海岸,故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移动的“浮石筏”对所经的澳大利亚东海岸而言,无异于带来了一个物种可以附着的新生环境,且浮石上肥沃的火山灰还可以滋养更多的物种,故移动的“浮石筏”可以给所经海域带来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浮石漂于海面,可以有效减弱蒸发,①②正确;浮石会减弱海洋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可能会使部分水域水温略有下降,但不会导致整体水温明显变化,③错误;浮石是移动体,且在移动中会散落,一般不会形成新的大陆,④错误。综上,①②正确,故选A。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22. 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
A. ①B. ②
C. ③D. ④
23. 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是( )
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
C. 海底火山D. 地球内部
【答案】21. C 22. B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①是太阳辐射,②为径流,都不是海气相互作用;海—气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通过海水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大气降雨将空气中水分输送到海洋,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径流输送②不断的补充因蒸发而减少的海洋水体,从而使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3题详解】
海水的主要热量来源于地球外部,即太阳辐射,①正确,BCD错误,选A。
当关键海区(120°W至170°W南北纬5°之间的海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低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下图示意2017年9月~2022年5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时间段最可能处于厄尔尼诺状态的是( )
A. 2017年10~12月B. 2018年10~12月
C. 2019年6~8月D. 2021年6~8月
25. 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
A. 热带太平洋东岸离岸风势力增强B. 秘鲁沿岸干旱加剧
C. 澳大利亚东部洪涝多发D. 太平洋西岸地区海陆循环减弱
【答案】24. B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据材料当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结合图示信息可知,2018年10~12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高于0.5℃,进入厄尔尼诺状态,B正确;2017年10~12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进入拉尼娜状态,A错误;2019年6~8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C错误;2021年6~8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高于-0.5℃,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热带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偏高,热带太平洋东岸离岸风势力减弱,A错误;秘鲁沿岸水温升高,降水增多,B错误;澳大利亚东部由于海水温度较低,大气稳定,降水减少,不易发生洪涝灾害,C错误;太平洋西岸地区夏季风势力减弱,海陆循环减弱,D正确。故选D。
下图为“世界理想大陆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海洋性气候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草原气候D. 亚热带季风气候
27. 反映从沿海向大陆内部植被变化的是( )
A. 热带雨林到热带草原B. 温带森林到温带草原
C. 苔原到亚热带硬叶林D. 常绿林到落叶阔叶林
28. 受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交替控制形成的自然带是( )
A. 地中海气候B. 热带季雨林带
C. 热带草原带D. 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26. D 27. B 28. D
【解析】
【26题详解】
A自然带位于大陆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都分布在大陆西部,温带草原气候在大陆内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题详解】
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分异规律是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而变化的,是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温带森林到温带草原就体现了该分异规律变化;热带雨林到热带草原、苔原到亚热带硬叶林、常绿林到落叶阔叶林都是以热量变化为基础的,反映的是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题详解】
地中海气候是受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下形成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是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季雨林带是冬夏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B. 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C. 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D. 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30. 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正确的是( )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一样的
③地理环境一个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④人类活动是导致环境的变化唯一因素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D. ①④
【答案】29. C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湖泊面积减小,影响的结果是调蓄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导致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会,因而存在生物多样性受损,而生态环境恶化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可以判断①为调蓄能力下降,③为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下降直接导致的问题是洪涝灾害加剧,所以可以判断②为洪涝灾害加剧,洪涝灾害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都会导致生物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导致粮食产量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理环境一个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地理环境的变化,①③正确;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这是差异性的特征,在要素联系示意图没有体现,②错误;人类活动是导致环境变化的因素之一,④错误。故选B。
第二部分综合题(共40分)
31.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秘鲁沿岸气候干旱,首都利马被称为“沙漠旱都”,气候特点“少雨、温低、多雾。”
(1)概述利马降水少的原因。
2016年12月秘鲁北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2017年3月,沿海地区的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2)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洪灾的原因。
(3)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对秘鲁渔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东南信风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含量少;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降水少;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2)秘鲁北部海域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秘鲁沿岸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导致洪涝灾害产生。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海域水温升高,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减弱(上升流减弱);被带到表层的海洋底层营养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食物减少),鱼类缺乏食物而大量死亡,最终导致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图片纬度信息可知,利马位于东南信风带,东南信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含量少,较为干燥,因此降水较少;该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结合图中地形可知,利马位于高大山脉以西,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气候更加干燥;沿岸有秘鲁寒流流过,降温减湿,降水较少。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位置可知,秘鲁北部地区纬度较低,海水温度较高,通过海一气热量交换, 导致秘鲁近地面大气温度上升,气温上升之后会盛行上升气流,导致原有的下沉气流消失或者减弱;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导致秘鲁发生洪涝灾害。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北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盛行上升气流,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减弱,上升流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少;被带到表层的海洋底层营养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饵料减少,食物减少,鱼类缺乏食物而大量死亡,最终导致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最终注入内蒙古的居延海。上游山区年降水量350mm左右,下游降水量47mm,蒸发量2250mm。下图是黑河流域示意图。
(1)说出黑河流域水体的补给类型。
20世纪60年代起,黑河密布的引水口浇灌了沿线新垦的农田,也吞噬了居延海的生命补给。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消亡。
(2)试分析居延海干涸消亡的原因。
2000年春天,国务院作出黑河跨省际分水,拯救居延海、保护额济纳绿洲的决策。从“均水制”到“分水制”,机制之变焕出居延新生机。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概述居延海恢复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积雪融水、大气降水、高山冰川融水、地下水。
(2)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黑河沿岸灌溉农业对水分配的不合理。
(3)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水汽含量;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地面积增加;地下水位持续升高;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得到控制;水量增加,水质得到改善;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纬度位置看,黑河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有积雪,春季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受季风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水,降水集中,祁连山积雪、夏季冰雪融化,所以夏季以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雪融水都少,以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为主。
【小问2详解】
居延海的水主要来自于黑河,而黑河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上游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过多,农业生产过度会加重水资源短缺,导致黑河注入居延海的水量减少。
【小问3详解】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生物、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五个方面。湖泊水域为湿地,延海面积恢复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应结合湿地的生态效益考虑。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湖面变大,可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水汽含量;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增大,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地面积增加;湖泊补给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持续升高;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得到控制;水量增加,净化速度加快,水质得到改善。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线路全长1838千米,雅安至林芝段穿越“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横断山区,是我国地质最活跃的地区,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
(1)概括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形成原因。
贡嘎山属于横断山系大雪山主峰,被称为“蜀山之王”,是世界上高差最大的山之一,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2)与西坡相比,概括东坡的自然带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贡嘎山物种丰富的原因。
【答案】(1)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高山,河流侵蚀形成深谷,最终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
(2)自然带更丰富;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更低。
原因:山体高度大(相对高度大),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3)纬度低,受季风影响,气候暖湿,(水热条件好);山体高大(地势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植物种类多;山高谷深,地形封闭,外界干扰少。
【解析】
【小问1详解】
横断山区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横断山区由海洋抬升为陆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横断山区降水多,河流侵蚀形成深谷,最终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
【小问2详解】
自然带的差异可以从自然带数量和分布的海拔高低进行比较。读图可知,贡嘎山的西坡发育有4个自然带,而东坡发育有6个自然带,东坡的自然带更丰富;除此外,同一自然带东坡比西坡分布的海拔低。读图可知,贡嘎山的东坡相对高度更大,基带海拔更低,导致该坡自然带自下而上发育的空间更大,而西坡由于相对高度小,基带海拔高,故无山地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其次,结合所学可知,该地区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较大,东坡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导致东坡与西坡同海拔地区相比,热量条件较差,影响了植被的发育,故东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低。
【小问3详解】
从图上看,贡嘎山处于较低纬度,海拔高,山地相对高度大,基带温度高,受季风影响,气候暖湿,水热条件好,垂直方向水热条件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多样,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丰富。结合所学,该区域山高谷深,人类活动少,自然环境受人为影响较小,生态环境较为原始,所以动植物物种丰富。
3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黄土高原实行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政策。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通过对土壤侵蚀速率研究为治理黄土高原提供有效评估手段。
(1)概括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外力作用
(2)推测从A到B土壤颗粒大小分布,并说明理由。
表:我国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南小河沟流域自然植被修复的董庄沟和人工植树造林修复的杨家沟不同地点不同年份土壤侵蚀速率t/km2/yr)对比。
(3)依据表1数据绘制两个时段土壤侵蚀速率统计图。说明两种修复方式修复效果的异同。
【答案】(1)风力侵蚀、风力搬运、风力沉积。
(2)颗粒从大到小;强劲的偏北风把中亚、蒙古等地的沙漠、戈壁中的粉沙尘土吹来,随着风速的下降,大颗粒的先沉积,小颗粒的后沉积。
(3)画图
共性: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都能有效降低土壤侵蚀程度;
差异:人工修复比自然修复见效快
【解析】
【小问1详解】
黄土高原的形成应该是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由于风从戈壁吹来,戈壁受到风力侵蚀、风力搬运,随着风力减弱,风力沉积,在沙漠形成降沙,在黄土高原形成降土,在太行山西侧形成降尘,进而形成黄土高原。
【小问2详解】
强劲的偏北风把中亚、蒙古等地的沙漠、戈壁中的粉沙尘土吹来,从A到B随着风速的下降,大颗粒的先沉积,小颗粒的后沉积,从A到B土壤颗粒大小分布是颗粒从大到小。
【小问3详解】
据表1数据建立横轴、竖轴坐标,再把数据画成柱状图形式,画图如下
两种修复方式的共性是:据表分析,两种修复方式土壤侵蚀速率都下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都能有效降低土壤侵蚀程度;差异表现在:人工修复土壤侵蚀速率下降更快,人工修复比自然修复见效快。
时间(年)
修复类型
1954-1962
1963-2012
董庄沟
自然修复
4600
3000
杨家沟
人工修复
1200
5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不同年代岩浆岩, 图中, 青弋江的发育过程为, 此时, 据图推断, 次日上午,对北京居民来说, 艾比湖矿化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艾比湖面积缩减对当地的影响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神舟十六号发射时, 宇航员执行在轨驻站任务期间, 弯曲型河流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图2中, 图中, 图中甲处, 10月3日14时至4日08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33,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恐龙在地球上出现的时代, ②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根据紫外线指数判断该月份, 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