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用时: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如图是机体某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 淋巴细胞只能存在于④中
    B. ②重新回到①的量小于渗入④的量
    C. 内环境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细胞分泌的物质通过②进入①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
    【详解】A、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淋巴液(④)中,也可以存在于血浆(①)中,A 错误;
    B、②(组织液)重新回到①(血浆)的量大于渗入④(淋巴液)的量,因为组织液大部分回流到血浆,少部分进入淋巴液,B错误;
    C、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不是内环境,C 错误;
    D、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细胞分泌的物质可以通过②(组织液)进入①(血浆),D正确。
    故选D。
    2. 呼吸性中毒是一类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人死亡。肺呼吸运动减慢或者骤停使体内CO2积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肺呼气过度使体内CO2浓度过低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同时伴有低血钙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的活动密切相关,与肾脏关系不大
    B. 正常情况下,血浆 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呼吸性碱中毒发生后很可能伴有手足肌肉抽搐的症状
    【答案】A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A、肾脏可以排出一些无机盐,参与了内环境pH稳态的调节,如排出过多的NaHCO3,A错误;
    B、正常情况下,血浆 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其中含有的 HCO3- 、H2CO3等缓冲物质有关,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肺呼气过度使体内CO2浓度过低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同时伴有低血钙症状,低血钙会出现手足肌肉抽搐的症状,D正确。
    故选A。
    3.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O2从体外通过Ⅰ进入血浆至少经过4层生物膜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组织液、血浆
    C. 代谢废物可通过Ⅳ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 ②可以表示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答案】C
    【分析】根据图解可知,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III表示泌尿系统, 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
    【详解】A、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O2从体外通过Ⅰ进入血浆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至少经过4层生物膜,A正确;
    B、Ⅱ(消化道内)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进入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
    C、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的,肾脏是形成尿的主要器官。图中Ⅲ与内环境之间能进能出,与外界环境能出不进,Ⅲ为泌尿系统的肾脏;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Ⅳ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C错误;
    D、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对原尿中营养物质的重吸收作用,D正确。
    故选C。
    4. 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痕迹器官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胚胎学水平的证据
    B. 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C. 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
    D. 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但仍和四足动物有共同祖先
    【答案】A
    【分析】生物的进化不仅在地层中留下了证据(化石),也在当今生物体上留下了许多印迹(如痕迹器官),这些印迹可以作为进化的佐证。
    【详解】A、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A错误;
    B、陆地动物具有灵活的后肢,鲸和海牛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了其可能起源于陆生动物,B正确;
    C、人类的盲肠退化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不需要盲肠的消化而使其退化,C正确;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也可能有其他痕迹器官和四足动物类似,也可能和四足动物类似的痕迹器官在进化中消失,所以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不能说明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仍可能和四足动物有共同祖先,D正确。
    故选A。
    5. 巴拿马地峡在大约1000万年前开始上升,大约300万年前,大洋被地峡完全分开。科学家对位于两侧大洋不同深度的鼓虾物种对进行研究,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深水物种对无法交配(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 Al~B1、A2~B2…A15~B15 表示地峡两侧大洋中的鼓虾物种对
    A. 深水物种对之间的某段同源DNA 序列的差异比浅水物种对之间的差异大
    B. 地峡两侧的浅水物种对,易受海水流动影响,种群之间基因交流更频繁
    C. 地峡上升过程中喷发的致癌物导致鼓虾产生突变,为其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上述相关信息表明鼓虾生殖隔离的形成过程与地理隔离时间的长短有关
    【答案】B
    【分析】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二、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详解】A、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深水物种对无法交配,说明深水物种对之间的某段同源DNA序列的差异比浅水物种对之间的差异大,A正确;
    B、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说明存在生殖隔离,导致鼓虾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巴拿马地峡在大约1000万年前开始上升,深水物种对先出现地理隔离;大约300万年前,大洋被地峡完全分开,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深水物种对无法交配,说明地理隔离时间越长,生殖隔离现象越明显,D正确。
    故选B。
    6.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调节生理功能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B.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感觉,效应器作出应答
    C. 针扎手指,人感觉到痛,这个过程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D. 低等和高等动物都具有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A正确;
    B、感受器不能产生感觉,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B错误;
    C、针扎手指,人感觉到痛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构成反射,C错误;
    D、有些低等的动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也就没有反射弧,如原生动物,D错误。
    故选A。
    7.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学习与记忆、情绪和语言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大多数人言语区在右半球
    B. 聋哑人理解“手语”,依靠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V区
    C. 眨眼反射是由脑干参与的非条件反射,大脑也可以参与这个反射活动
    D.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答案】A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左半球,A错误;
    B、聋哑人理解“手语”,需要依靠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言语区参与,即大脑皮层言语区V区参与理解“手语”的过程,B正确;
    C、眨眼反射是由脑干参与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中的中枢参与,但大脑中的中枢可对其进行控制,C正确;
    D、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简单的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消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D正确。
    故选A。
    8. 抗生素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杀死部分细菌的同时将耐药性细菌筛选出来,致使有效药物越来越少,因此近年来国家多次升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俗称“限抗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诱导细菌基因突变而产生耐药性
    B. 滥用抗生素使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滥用抗生素一定会使细菌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产生“耐药”新物种
    D. 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培养基上抑菌圈直径越小,说明细菌耐药性越弱
    【答案】B
    【分析】细菌种群中存在少量耐药类型,使用抗生素后,不耐药的大多数细菌死亡,少量耐药类型能够生存并繁殖产生后代,导致种群耐药性增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细菌基因突变是自然发生或者在物理、化学因素等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抗生素不会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
    B、滥用抗生素将不耐药菌淘汰,耐药菌存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滥用抗生素使耐药基因频率增加,所以使细菌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发生进化,但不一定会产生新物种,C错误;
    D、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培养基上抑菌圈直径越大,抗生素效果越好,细菌耐药性越弱,D错误。
    故选B。
    9. 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可能会呈乙、丙、丁图所示。与小鼠的组织液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图,E液K⁺浓度更高
    B. 乙图,E液 Na⁺浓度更低
    C. 丙图,E液 Na⁺浓度更高
    D. 丁图,E液K⁺浓度更低
    【答案】D
    【分析】静息电位主要是细胞内的K+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是Na+大量内流造成的。分析题图可知,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高,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多;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低,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少;丁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低,说明神经细胞外流的钾离子更多,即E液K+浓度更低。
    【详解】A、乙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相同,说明E液K+浓度不高,A错误;
    B、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高,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多,B错误;
    C、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低,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少,C错误;
    D、丁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低,说明神经细胞外流的钾离子更多,即E液K+浓度更低,D正确。
    故选D。
    10. 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B.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性激素都可以调节垂体细胞的分泌活动
    C. 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应细胞也有调节作用
    D. 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答案】A
    【分析】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灭活;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回收后重新利用。
    【详解】A、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电位不会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性激素分泌增加后会通过负反馈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因此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性激素都可以调节垂体细胞的分泌活动,B正确;
    C、一些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与神经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周围感觉神经元;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还能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相应细胞,影响相关激素的分泌,因此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应细胞也有调节作用,C正确;
    D、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信号分子需要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信号分子的调节过程,D正确。
    故选A。
    11. 当发生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 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减少,Cl⁻的向外转运量下降,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触觉神经元兴奋后,在抑制性神经元上不产生动作电位
    B. GABA 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Cl⁻内流,痛觉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绝对值减小
    C. GABA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会被迅速降解或回收
    D. 机体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GABA 作用的效果都是抑制性的
    【答案】C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会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A错误;
    B、GABA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Cl⁻内流,痛觉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绝对值增大,B错误;
    C、GABA作为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会被迅速降解或回收,C正确;
    D、机体正常时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患带状疱疹后,Cl-经Cl-通道外流,相当于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是兴奋性的,D错误。
    故选C。
    12. 研究发现,TSLP 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在诱发过敏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理如下图。酮替芬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有效抑制抗体对肥大细胞的吸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a、b、c都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B. TSLP 作为信息分子能间接促进细胞b增殖
    C. 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发体液免疫
    D. 酮替芬可有效治疗 TSLP 诱发的过敏反应
    【答案】A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详解】A、细胞a是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细胞b是B淋巴细胞,c是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由图可知,TSLP作信息分子能激活细胞a释放细胞因子,进而促进细胞b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因此TSLP作为信息分子能间接促进细胞b增殖,B正确;
    C、初次接触过敏原会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形成的抗体分布在肥大细胞的膜表面,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进而引起过敏反应,C正确;
    D、酮替芬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有效抑制抗体对肥大细胞的吸附作用,从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此酮替芬可有效治疗TSLP诱发的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A。
    13.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患病的原因也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人持续出现糖尿现象,则可以断定其为糖尿病患者
    B. 人体正常血糖浓度范围是3.9~6.1mml/L,超过后就会出现糖尿
    C. 血糖浓度过低,肝糖原和肌糖原可以分解补充
    D. 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D
    【分析】x1、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详解】A、持续出现糖尿现象,也可能是肾脏疾病等导致的,A错误;
    B、人体正常血糖浓度范围是3.9~6.1mml/L,超过后不一定就会出现糖尿,B错误;
    C、血糖浓度过低,肝糖原可以分解补充,肌糖原不能,C错误;
    D、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升高血糖,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D。
    14. 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下图所示。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如表实验(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对于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B. 步骤3的目的是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C. 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神经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D. 实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效应更大
    【答案】C
    【分析】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①胃泌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神经递质。
    【详解】A、步骤2的实验条件是切除胃窦,再假饲,已经排除了神经调节对胃窦G细胞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不受胃泌素的影响,只能受到储存神经的影响,故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意可知,步骤3是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其目的是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B不符合题意;
    C、不假饲,食物能够到达胃引起胃液分泌,因此步骤4是为了确定体液(激素)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C符合题意;
    D、综合分析表中各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可知,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机制中,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抗原呈递细胞,那么c可以是辅助性T细胞
    B. 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可以是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
    C.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和神经递质的形式传导和传递的
    D. 信息分子作用的受体可以在细胞膜上,也可以在细胞质或者细胞核中
    【答案】B
    【分析】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处理病原体后,将其呈递给c辅助性T细胞,A正确;
    B、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可以是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不存在分级调节,B错误;
    C、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神经细胞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C正确;
    D、信息分子作用的受体可以在细胞膜上,也可以在细胞质或者细胞核中,还可以在细胞质中,D正确。
    故选B。
    16. 热射病是指高温引起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出现脱水现象,且引发多器官和系统的损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体内产热不能及时散出,导致体温升高
    B. 患者出现脱水现象时,其机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患者的细胞代谢紊乱与细胞内酶活性改变有关
    D. 热射病的发生说明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B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由于机体散热困难,体内产热不能及时散出,导致体温升高,A正确;
    B、患者出现脱水现象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其机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B错误;
    C、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而温度过高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热射病患者的细胞代谢紊乱与细胞内酶活性改变有关,C正确;
    D、热射病的发生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体温失去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进而导致器官系统损伤,D正确。
    故选B。
    17.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②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③B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④HIV 是 DNA 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⑤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 两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
    【答案】C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①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中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过程,①正确;
    ②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此外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②正确;
    ③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还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③正确;
    ④HIV是RNA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④错误;
    ⑤细胞免疫针对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肿瘤细胞、移植器官等发挥作用,因此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⑤正确。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自然杀伤(NK)细胞无需事先接触病原体就可直接识别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下图是该细胞表面的两类受体(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和杀伤细胞激活性受体)发挥作用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会发生改变,NK 细胞识别出肿瘤细胞为“非己”成分,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物质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发挥杀伤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NK 细胞被活化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
    B. NK 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
    C. NK 细胞被活化后分泌的穿孔素等物质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D.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 NK 细胞的活性可能较高
    【答案】C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自然杀伤(NK)细胞无需事先接触病原体就可直接识别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因此不具有特异性,属于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免疫监视可以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病原体成分,如肿瘤、衰老细胞和凋亡细胞,NK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B正确;
    C、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NK细胞被活化后分泌的穿孔素等物质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凋亡,C错误;
    D、体内NK细胞的活性较高,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能力就较强,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感染,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 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且有一定的区域交叉。典型的褐花杓兰,花是深紫色的;典型的西藏杓兰,花是紫红色的。此外,它们的花色还存在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的过渡类型。研究发现,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
    (1)二者杂交后代花色与典型亲本有一定差异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写出2点)
    (2)西藏杓兰的萼片在花开放前起保护作用,在花开放后防止雨水对花朵造成伤害,从而保证花朵顺利传粉。萼片和花朵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吗?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家族,导致形成了不同物种的兰花,这项研究成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什么多样性?_______。
    (4)有一种为兰花传粉的熊蜂,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D(深色)和d(浅色)控制,调查某深色岩区熊蜂种群,其中深色表型个体占96%,D的基因频率为84%,则该区熊蜂种群中基因型 Dd的个体占_______。
    (5)我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在进化过程中,兰花形成了一定的多样性及其对不同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这个过程中_______和_______是适应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适应依然具有相对性,原因是_______。
    【答案】(1)①基因重组;②表观遗传;③基因突变;④环境因素的影响
    (2)不是,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萼片和花朵是同一个体不同的结构,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4)24%
    (5)①.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②. 环境的定向选择 ③. 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也可以答:环境不断变化,适应原环境的性状或基因不能适应新环境)
    【分析】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小问1详解】二者杂交产生后代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产生配子时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以及发生基因重组,因此可能导致子代的遗传物质和亲代不同,使子代的花色和亲本有一定的差异。另外子代遗传物质也可能发生甲基化等修饰,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使子代的花色和亲本有一定的差异。
    【小问2详解】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萼片和花朵是同一个体不同的结构,二者的分工合作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小问3详解】研究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基因种类多)家族,导致形成了不同物种(物种数目多)的兰花,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小问4详解】深色表型占96%,则浅色dd为4%,D的基因频率为84%,则d的基因频率为16%,而由于d的基因频率等于dd基因型频率加上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即d=dd+1/2Dd,所以Dd基因型频率为Dd=2×(16%-4%)×100%=24%。
    【小问5详解】群体中出现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提供选择的原材料)和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由于环境不断变化,适应原环境的性状或基因可能不在适应新环境,因此导致适应依然具有相对性。
    20. 1921年奥地利生理学家勒维做了著名双蛙心灌流实验,如下图所示:

    ①制备A、B两个离体蛙心,保留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剪断支配心脏B的全部神经;②用适当的溶液对蛙的离体心脏进行灌流使心脏保持正常收缩活动,心脏A输出的液体直接进入心脏B.刺激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勒维发现心脏A 的跳动减慢,一定时间后青蛙乙的心脏跳动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勒维努力探索,直到1926年,他才证实导致A和B 心跳变慢的物质是乙酰胆碱。
    (1)从反射弧的组成分析,副交感神经属于_______,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一起组成_______系统,调节内脏、血管和腺体的生理活动。
    (2)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信号依赖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突触),实验结果说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_______信号(填“电”或“化学”)。科学研究表明,乙酰胆碱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可引起肌肉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却降低收缩频率。请对此提出合理的解释:由于_______不同,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不同,导致肌肉作出的效应不同。
    (3)人体调节心血管运动和呼吸运动的中枢都在_______,呼吸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_______调节。
    (4)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发现可能的病因是患者产生了抗神经递质受体的抗体,最终使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这种现象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病,一般是免疫系统哪一功能异常引起?_______。
    【答案】(1)①. 传出神经 ②. 自主神经
    (2)①. 化学 ②. 在心肌和骨骼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的受体
    (3)①. 脑干 ②. 分级
    (4)①. 自身免疫 ②. 免疫自稳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在该实验中心脏A保留副交感神经,A跳动减慢;用适当的溶液对蛙的离体心脏进行灌流使心脏保持正常收缩活动,心脏A输出的液体直接进入心脏B,刺激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勒维发现心脏A 的跳动减慢,一定时间后青蛙乙的心脏跳动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说明A的营养液中含有某种物质使B心脏的跳动减慢,即证明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
    【小问1详解】从反射弧的组成分析,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一起组成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血管和腺体的生理活动。
    【小问2详解】B的跳动减慢说明确实是A的副交感神经细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不仅可以使A的心脏跳动减慢,也可以转移至B心脏处使B的跳动减慢,实验结果说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乙酰胆碱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可引起肌肉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却降低收缩频率。请对此提出合理的解释:由于在心肌和骨骼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的受体不同,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不同,导致肌肉作出的效应不同。
    【小问3详解】人体调节心血管运动和呼吸运动的中枢都在脑干,呼吸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小问4详解】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一般是免疫系统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引起。
    21.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控简图,其中A~E表示相应器官,a~f表示相应物质,①~⑧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⑤⑦⑧整个过程是_______调节,d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
    (2)高温环境下人体汗液分泌增多,大量丢失水分,血钠含量降低。图中C器官分泌_______增加,维持血钠含量平衡。
    (3)某实验小组欲探究不同剂量的污染物B溶液对小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将体型相似、生理状况相近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记为甲组、乙组、丙组,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补充表格中对甲组和丙组小鼠处理: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为_______。
    ②进一步研究发现,污染物B对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抑制作用是因为破坏了甲状腺或垂体的生理结构,对实验后乙组小鼠体内的TSH 含量进行检测,发现明显低于正常值,则污染物B破坏的是_______(填“甲状腺”或“垂体”),原因是_______。
    【答案】(1)①. 神经—体液 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醛固酮
    (3)①. 适量生理盐水 ②. 等量生理盐水配制的高浓度B溶液 ③. 低浓度和高浓度的B溶液都能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高浓度的B溶液抑制效果更明显 ④. 垂体 ⑤. 乙组小鼠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由于负反馈调节,垂体分泌的TSH 应该增加,而检测结果是乙组小鼠TSH 含量低于正常值,说明污染物B破坏了垂体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小问1详解】⑤⑦⑧整个过程,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并且C分泌的激素c,发挥了其调节作用,所以其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图示中A表示下丘脑,D表示垂体,E表示甲状腺,A的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知d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小问2详解】高温环境下人体汗液分泌增多,大量丢失水分,血钠含量降低时,C器官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小问3详解】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剂量的B溶液对小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B试剂及B试剂的浓度,根据实验结果,甲组处理前后甲状腺激素含量不变,故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处理为每天同一时间灌胃适量生理盐水;与乙组相比较,丙组处理后,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其处理为每天同一时间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配制的高浓度B溶液。实验处理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为甲>乙>丙,,说明不同剂量的B溶液对小鼠甲状腺激素分泌有影响,高浓度的B溶液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效果更明显。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B处理的乙组小鼠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的TRH、垂体分泌的TSH会增加,实验后乙组小鼠体内的TSH含量进行检测,发现明显低于正常值,说明污染物B破坏了垂体。
    22. 鞭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虫卵可随被污染的食物,进入人的消化道,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幼虫侵入小肠黏膜引发人体出现腹痛、溃疡等病症。研究发现被幼虫损伤的黏膜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IL-33,该物质作为信号分子对肠道内很多种细胞都有调节作用。
    (1)小肠黏膜属于保护人体的第_______道防线,人体内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活性物质有_______(至少填三类)。
    (2)为探讨IL-33在机体抵御鞭虫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者以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表示用IL-33 处理, “-”表示不用IL-33处理)结果表明,IL-33的作用是_______。
    (3)肠嗜铬细胞(EC细胞)是肠道中的一种细胞,可分泌5-羟色胺(5-HT,一种神经递质),参与肠道排出虫卵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肠道排出虫卵的机制,研究者分别以IL-33合成缺陷小鼠、5-HT合成缺陷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检测施加IL-33前后系列生理指标,实验结果如图2、图3。
    ①据图2实验结果,对比两种缺陷小鼠在施加IL-33 刺激前后排出虫卵的时间变化,说明EC细胞分泌5-HT发挥作用与IL-33发挥作用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
    ②图3箭头所示为施加IL-33处理,结果显示_______。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试说明肠道排出虫卵的机制:_______。
    (5)结合本题信息,提出治疗鞭虫感染的一种方法_______。
    【答案】(1)①. 一 ②.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2)促进虫卵排出体外
    (3)①. IL-33先发挥作用,5-HT后发挥作用 ②. 野生型小鼠在IL-33 刺激后,肠道收缩强度显著增大;5-HT合成缺陷小鼠在IL-33刺激前后肠道收缩强度没有差异
    (4)被鞭虫幼虫损伤的黏膜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IL-33,肠道中的EC细胞感受IL-33信号后,分泌5-HT,肠道收缩强度增强,有助于排出虫卵
    (5)使用IL-33或者刺激EC细胞分泌5-HT
    【分析】一、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通常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二、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作用。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主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小问1详解】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小肠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人体内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小问2详解】实验目的是探究破损的黏膜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33在机体抵御鞭虫感染中的作用,因此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是否有白细胞介素-33,根据该物质产生的条件可设计为野生小鼠的肠道黏膜细胞是否破损为自变量,因变量是虫卵排出的时间。研究者以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IL-33存在的情况下,排出虫卵的时间变短,说明IL-33能促进虫卵排出体外,从而起到了抵御鞭虫感染的作用。
    【小问3详解】肠嗜铬细胞(EC细胞)是肠道中一种特化的细胞,可分泌5-羟色胺(5-HT,一种神经递质),细胞膜上有IL-33的受体。为进一步研究肠道排出虫卵的机制,研究者分别以IL-33合成缺陷小鼠和5-HT合成缺陷小鼠为实验材料,检测施加IL-33前后系列生理指标,实验结果如图2、图3。
    ①据图2实验结果显示,施加IL-33刺激前后对于IL-33合成缺陷小鼠有效果,而对5-HT合成缺陷小鼠无效果,据此可判断施加IL-33可缩短排卵的时间,其发挥作用可能与5-HT有关,结合题意可知EC细胞细胞膜上有IL-33的受体,且该细胞可分泌5-HT,综合实验结果可推测,EC细胞上的受体结合IL-33之后,进而分泌5-HT发挥作用,显然,EC细胞感受IL-33信号后,分泌5-HT。
    ②图3显示施加IL-33后对于野生型小鼠来讲,肠道收缩强度增加,而对于5-HT合成缺陷小鼠来讲,肠道收缩 强度没有增加,该结果可表述为野生型小鼠在IL-33刺激后,肠道收缩强度显著增大;5-HT合成缺陷小鼠在IL-33刺激前后肠道收缩强度没有差异,据此可推测肠道收缩强度与5-HT的合成有关。
    【小问4详解】结合第二、第三小问可知,肠道排出虫卵的机制是:被鞭虫幼虫损伤的黏膜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IL-33,而肠道中的EC细胞在感受IL-33信号后,可以分泌5-HT,使肠道收缩强度增大,有助于虫卵排出。
    【小问5详解】本题信息显示,受损的肠道黏膜细胞能分泌IL-33,促进排出虫卵,同时EC细胞分泌的5-HT也有助于肠道的收缩,促进排出虫卵,据此治疗鞭虫感染的方法应该为使用IL-33;或刺激EC细胞分泌5-HT ,同时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和合理饮食,如洗手、食物洗净煮熟、使用分餐公筷等。
    步骤
    实验操作
    4小时胃液分泌量
    1
    假饲
    ++++ +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
    3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 1 相当)
    4
    只注射与步骤 3 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处理
    实验前测定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
    每天同一时间灌胃_______
    每天同一时间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配制的低浓度 B 溶液
    每天同一时间灌胃
    ———
    结果
    21 天后测定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

    相关试卷

    2025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5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docx、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docx、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这是一份生物-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