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大余县梅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大余县梅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庙,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
A.是儒家思想影响提升的印证 B.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
C.反映了夷夏一体观念的加强 D.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祝融身份逐渐向黄帝和炎帝靠拢,是对华夏认同提升的体现,反映了夷夏一体观念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提升,排除A项;祝融形象变化并未涉及楚国对周王权威的挑战,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楚地文化扩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出奔是从一国出行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下移,C项正确;“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不能反映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以下三幅图是秦朝时期的三件文物,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A.君主专制的确立 B.内外服制度的完善
C.国家统一的加强 D.商鞅变法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图片反映了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举措,有助于加强国家统一,C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在图片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而非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4.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从西汉初年萧定曹随、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汉代治国方略的变化,D项正确;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思想变化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C项。
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等重要史实
C.《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D.《九章算术》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 特例
【答案】C【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C项正确;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A项;司马迁是西汉人,他的《史记》不会记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史实,排除B项;《周髀算经》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排除D项。故选C项。
6.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小农经济迅速生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A.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B.诸侯争霸战争更加激烈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促进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并未明确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C项对材料解读有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运动”,排除D 项。故选A项。
7.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可知,材料内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即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国家的强盛和统一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特征,排除A 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属于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属于清朝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8.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的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骆驼载乐俑是唐三彩的代表作,代表了唐代陶瓷工艺水平,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A项正确;兵马俑是秦朝的,排除B项;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明的代表,排除C项;定窑孩儿枕是宋代瓷器,排除D项。故选A项。
9.唐宋以来的文化中,既有“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又有“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下列作品着重反映市民文化的是()
A.《洛神赋图》 B.《多塔感应碑》 C.《清明上河图》 D.《四书章句集注》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正是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C正确;《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多塔感应碑》是颜真卿的楷书名作;《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均属于士大夫文化,A、B和D项错误。
【点睛】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古代文学艺术等逐渐平民化趋势。
10.“这部小说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这部小说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C项正确;A项以政治军事斗争为题材,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是神魔小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以农民起义为题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本草纲目》一书包含了丰富的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内容,并且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对药物进行记载分析。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时,曾从此书中引述了不少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资料。该书()
A.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B.影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进程
C.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近代化 D.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 是《本草纲目》一书中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这显然有助于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D项正确;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并不能代表中国整个古代的科学成就,排除A项;影响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本草纲目》仍然属于传统医药学,排除C项。故选D项。
12.为声援五四运动中被捕的学生,陈独秀写道:“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他意在鼓励青年
A.坚决反抗北洋政府 B.进行暴力革命C.勇于追求民主科学 D.崇尚优美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被捕是因为进行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科学的示威游行,所以陈独秀的言论实际上是在鼓励学生用于追求民主科学,故选C;陈独秀是在声援被捕学生,而非反抗北洋政府,排除A;据题意可知陈独秀的主张不是暴力革命,排除B;崇尚优美生活只是表面说法,没有反映他言论的实质,排除D。
13.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文中提到的“这场运动”是指()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彻底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必要性,为解放民众思想,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掀起了反专制、反愚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B项正确;戊戌变法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前,排除A项;五四运动并非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并非反对旧思想、旧礼教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4.1933年5月9日,《申报》刊出一则书籍广告,列出人人应读书籍名单。这些书的择要有:“中国丧地史”“近代中日关系略史“中俄关系略史”“中英关系略史”“领事裁判权与中国”“外国在华之经济侵略”等。《申报》此举体现出
A.民族光荣史是民族自信 来源 B.国家耻辱史可唤醒国人的抗争
C.弱小民族复兴史是借鉴 榜样 D.国民政府主张并推行国耻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申报》认为国人应该阅读中国丧地史“近代中日关系略史”“中俄关系略史”中英关系略史”“领事裁判权与中国”“外国在华之经济侵略”等书籍,目的在于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以唤醒国人救国救民,B项正确;材料中国人要阅读的书籍是屈辱史,不是民族光荣史,排除A项;材料中的英日俄都不是弱小民族,故不是弱小民族复兴史是借鉴的榜样,排除C项;材料是《申报》的主张,不是国民政府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5.1993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表述道:“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有关内容改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以上关于就业状态用词的变化反映了()
A.思想解放助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市场机制的无序性弊端已显现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D.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统计公报表述看,就业状态用词有两处关键的变化:一是“新安排”变为“新增”,一是“待业率”改为“失业率”。“新安排”“待业”这些词汇,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劳动者的一种独特状态,带有浓厚的旧体制色彩,国家统计局统淡化这些词汇,改用“新增”“失业”,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问题,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A项正确;市场机制的无序性弊端已显现与材料的主旨相悖,排除B项;1994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启时间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排除C项;“激发了经济活力”缺乏材料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第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从政治、文化角度,写出战国时期“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局面产生背景的三个关键词。
(2)材料二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指出这两个事件各自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社会转型;政治失序;列国纷争;变法运动;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学术下移
(2)事件:“焚书坑儒”;尊崇儒术。
影响:“焚书坑儒”禁锢了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在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提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转型、政治失序、列国纷争、变法运动、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及学术下移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思想的措施是焚书坑儒,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是独尊儒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禁锢了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在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17.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高峰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市场不断拓展,交换空前扩大;金属货币广为流行;商人和商业资本迅速发展。商品经济迎来了它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到西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全面推行控制和干预商业的政策,商品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据林文勋杨华星《也谈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另举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并仿照材料所给视角予以描述。
【答案】示例一高峰期:宋代。
描述: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政府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海外贸易繁荣;开始出现纸币;中外商人来往较为频繁。(须从商品市场、货币、商人三个角度作答)商品经济步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但后来蒙元发动的战争影响了商品经济发展。
示例二高峰期:明清时期。
描述: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大量流入;商帮形成。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须从商品市场、货币、商人和商业资本三个角度作答)但这一时期的重农抑商及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若高峰期举隋唐或其他阶段,只要描述符合以上角度且例证正确,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需要考生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商业发展的典型时期及其表现分析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的空前繁荣时期,其表现有: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政府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海外贸易繁荣;开始出现纸币;中外商人来往较为频繁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继续繁荣,其表现有: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大量流入;商帮形成。按照题干格式要求,熟练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即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考察,七十年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如外交使命的层层推进,外交战略的因时制宜,外交话语的不断加强。“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的进程既有内外动力,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
-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外交的“变”或“不变”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新中国外交不变的是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坚持。
阐述:建国初期,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并不排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来往,为新中国打开了外交局面。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利益。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这一方针对中国外交新格局的形成,对促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可以得出观点:新中国外交不变的是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坚持。阐述: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在不同时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基本外交原则的表现。具体而言,建国初期,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并不排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来往,为新中国打开了外交局面。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利益。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最后,对这一原则的作用进行总结,得出这一方针对中国外交新格局的形成,对促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大余县梅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大余县梅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