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苏门答腊岛及周边海域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苏门答腊岛的成因是( )
A. 太平洋板块抬升B. 欧亚板块抬升C. 印度洋板块张裂D. 非洲板块俯冲
2. 图示板块边界甲侧形成的宏观地形为( )
A. 海沟B. 海岭C. 山脉D. 裂谷
【答案】1. B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门答腊岛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亚欧板块抬升而成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板块边界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甲侧为海洋板块一侧,形成的宏观地形为海沟,A正确;海岭形成于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错误;山脉形成于大陆板块一侧,C错误;裂谷形成于生长边界,D错误。故选A。
【点睛】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下图为自然界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甲作用形成的岩石有
①黄土 ②板岩 ③砂岩 ④花岗岩 ⑤页岩 ⑥流纹岩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⑤D. ④⑥
4. 下列地貌景观的形成与上图中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 ①-乙B. ②-丙C. ③-甲D. ④-丁
【答案】3. C4. A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侵蚀产物会被搬运,则丙为搬运,同时被搬运的还有风化产物,则乙表示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处会被沉积,因此丁为沉积,沉积到一定厚度,在地壳深处会固结成岩,则甲为固结成岩作用。由此判断甲作用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黄土,还没有固结成岩,①错误。板岩为变质岩,由变质形成,不由固结成岩作用直接形成,②错误。砂岩为沉积岩,符合题意,③正确。花岗岩属岩浆岩,不由固结成岩作用形成,④错误。页岩为沉积岩,⑤正确,流纹岩为岩浆岩,不由固结成岩作用形成,⑥错误。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4题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可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固结成岩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图①表示岩石从中间破裂,应为风化作用导致,A正确。图②表示冲积扇,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B错误。图③表示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C错误。图④表示河谷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D错误。
广东肇庆七星岩由石灰岩山地组成,它们散落在一片湖光碧水中,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下图为其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与七星岩景区岩石形成有关的主要作用是( )
A. 变质作用B. 溶蚀作用C. 外力作用D. 岩浆活动
6. 七星岩形成过程反映了( )
A.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是外力作用B. 塑造地表形态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C. 背斜顶部因张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D. 背斜岩层因张力作用转化为向斜谷地
【答案】5. C6. C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广东肇庆七星岩由石灰岩山地组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C正确;受变质作用影响下会形成变质岩,A错误;流水溶蚀作用会形成喀斯特地貌,而不是岩石,B错误;岩浆活动影响下会形成岩浆岩,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背斜顶部岩石因张裂破碎,受流水的溶解侵蚀,裂隙不断发育,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最终形成图示的七星岩,C正确;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图中可看出,七星岩的形成受内力作用形成背斜,再经过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七星岩地貌,AB错误;背斜地质构造并不会形成向斜谷地,D错误。故选C。
【点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也和板块碰撞有关。(2)板块张裂: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的形成都和板块张裂有关。(3)岩层断裂上升:断块山的形成,如泰山、庐山、华山、峨眉山等山体都是岩层断裂后上升运动的结果。(4)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5)和火山活动有关: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等。
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某侧山体如刀削斧劈般陡立,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下左图为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构成华山主体的岩石( )
A. 属于岩石cB. 可以变质成大理岩
C. 经过地质作用①形成D. 经过地质作用②形成
8. 下列地貌的形成原因与渭河平原最相近的是( )
A. 峡湾地貌B.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C. 丹霞地貌D. 钙华
【答案】7. C8. D
【解析】
【7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a为侵入岩,b为喷出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地质作用①是岩浆冷却凝结,②是变质作用,③是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④是外力的固结成岩作用。据材料“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可知,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的a,A错误;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B错误;经过地质作用①形成,C正确,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读左图可知,渭河平原是断裂下陷后,经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形成的,A错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丹霞地貌都是流水侵蚀形成的,BC错误;钙化是是一种碳酸钙的沉淀物,与渭河平原都属于流水沉积地貌,D正确。故选D。
【点睛】钙华又称石灰华,是一种碳酸钙的沉淀物,含有碳酸氢钙的地热水在靠近地表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形成的。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年代的地层,其中Q为砂岩。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甲、乙两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地貌以内力作用为主 ②乙地河流流向自西向东
③甲地构造类型有利于储水 ④乙地岩层受到岩浆侵入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0. 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 褶皱隆升—固结成岩—风化侵蚀B. 固结成岩—褶皱隆升—风化侵蚀
C. 固结成岩—风化侵蚀—褶皱隆升D. 褶皱隆升—风化侵蚀—固结成岩
【答案】9. C10. B
【解析】
【9题详解】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且地势中间高,为向斜山,以外力作用为主,①错误;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因此乙地河流流向自西向东,②正确;甲地构造类型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③正确;乙地岩层为沉积岩,没有受到岩浆侵入作用,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该地区不同年代的地层为沉积岩,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固结成岩作用,后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受侵蚀,久之形成山岭。综上所述,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风化侵蚀,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向斜处中心地层新,两翼老,背斜处中心地层老,两翼新。
下图为我国某地4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
A. 气旋造成B. 反气旋造成C. 冷锋造成D. 暖锋造成
12. 此系统易造成( )
A. 华北地区的寒潮天气B.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C. 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答案】11. C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可知是冷锋过境,C正确;暖锋过境是气温升高、气压下降,D错误;气旋过境气压是先降低后升高,反气旋过境是气压先升高后降低,AB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此系统为冷锋天气系统,华北地区的寒潮天气多与冷锋天气系统有关,A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受副热带高气压脊的控制,B错误;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是气旋导致的,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导致的,D错误。故选A。
【点睛】冷锋过境的典型代表天气有: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爆发的寒潮。
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图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有()
A. ①③④B. ①③⑤C. ①⑤⑥D. ④⑤⑥
14. 图示环流状况出现时()
A. 内蒙古高原北风吹雪B. 地中海沿岸碧海晴空
C. 南非高原上草木葱茏D. 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季风
【答案】13. C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③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④为东北信风带,⑤为盛行西风带,⑥为副极地低气压带,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赤道低气压带、盛行西风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故①⑤⑥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环流状况为气压带风带向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高,不会出现北风吹雪,A错误;地中海夏季炎热干燥,出现碧海晴空,B正确;此时南半球为冬季,南非高原上草木枯黄,C错误;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D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的移动正好相反,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15. 国航CA702次航班于2022年当地时间3月4日下午2点07分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二区)起飞,飞行9小时34分钟后,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这是我国首架接返自乌克兰撤离的中国公民临时航班,当航班抵达杭州时,北京时间为( )
A. 3月4日23时41分B. 3月5日9时41分
C. 3月4日11时41分D. 3月5日5时41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飞机在布加勒斯特起飞时,布加勒斯特(东二区)的区时为3月4日14:07(下午2点07分),则北京时间(东八区)为3月4日14:07+(8-2)×1小时=3月4日20:07,又因为飞机飞行了9小时34分钟,则飞机到达杭州的北京时间为3月4日20:07+9小时34分钟=3月5日5时41分,D正确,排除ABC。故本题选D。
【点睛】所求区时=己知区时土时区差。
下表为杭州某月1日至3日连续三天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变化表。完成下面小题。
16. 该月是( )
A. 2月B. 5月C. 8月D. 11月
17. 日出日落时间随日期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天气变化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16. A17. B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先计算昼长,昼长等于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大约11个小时,昼短夜长,可知太阳此时直射南半球,BC错误。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白昼越来越长,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A正确,D错误,故本题选A。
【17题详解】
黄赤夹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度数为23°26′,它决定了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了四季和五带。日出日落时间随着日期发生变化表示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与黄赤夹角、地球公转有关,与地球自转和天气变化无关,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学生对地球公转有足够的认知,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回归运动规律。
位于127°E的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进行天文观测,下图为根据观测数据绘制的该日北极星和正午太阳的位置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该日正午时刻,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华盛顿(39°N,77°W)即将日落B. 悉尼(34°S,151°E)影长达一年最长
C. 内罗毕(1°S,36.5°E)即将日出D. 全球新旧一天范围比大约是1:1
19. 该学生又绘制了该日之后半年中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a的变化曲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18. C19. A
【解析】
【18题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当127°E为正午时,正午太阳高度为56°,当地纬度约等于北极星高度,为46°N,根据太阳直射点计算公式:H=90º-|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可以计算此时太阳直射12°N,按照时区时差计算方式,127°E为12:00,与华盛顿相差204个经度差,用12:00-204*4/60,可以得出华盛顿的地方时为22:24,排除A;悉尼物影长度达到一年中最大时为6月22日,排除B;根据内罗毕的经度与127°E的经度差为90.5°,可计算其地方时为5:58,再加上位于赤道附近,可推测内罗毕即将日出,C正确;全球新一天的范围可以由计算180°经线时间计算,180°地方时为15:32,则新一天的范围大于全球的二分之一,新旧一天范围比不是1:1,排除D。故选C。
【19题详解】
图中北极星高度不变,故a角度随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则a角变小,反之,a角变大。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12°N,大致位于回归线与赤道中间,时间大约为5月初或八月初,半年之内,太阳直射点可能先向北到北回归线然后再向南到赤道以南(此期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减小,故a角先变小,再变大),也可能先向南到南回归线然后再向北(此期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再变大,故a角先变大,再变小),不可能在半年时间内一直变小,排除B;第一题推测此时太阳直射12°N,如果此时为5月初,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后向南移动,夹角a会先变小后变大,变小的时间大致为1个多月,然后逐渐变大,A正确,排除C;如果此时为8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至南回归线后向北移动,则a角变大的时间大致为四个多月,拐点不会出现在中间的时间上,排除D。故选A。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0. 方位角是指从某地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地平面上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于2023年6月15日观察太阳视运动,记录信息如下,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 兰州(36°N,103.6°E)B. 杭州(30°N,120°E)
C. 三亚(18°N,110°E)D. 西双版纳(21.5°N,101°E)
【答案】C
【解析】
【详解】方位角是指从某地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地平面上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太阳方位角仅有0°58′分时北京时间为12:40,说明此时太阳方位接近正北,该地地方时接近正午12点。因此可知,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40分钟,该地位于120°E偏西10°,约为110°E。6月15日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4.7°,且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5.3°附近,即18°N附近。综上所述,该地最有可能位于三亚(18°N,110°E),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下图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读图,图中四地终年降水稀少的是( )
A. ①③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①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且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①地位于10°N~20°N,降水少,①正确。②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②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夏季干燥,冬季多雨,②错误。③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位于回归线附近,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③正确。④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1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④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夏季干燥,冬季多雨,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A。
下图为极点俯视图(局部),甲位于乙的东南方,乙纬度值为X,且乙刚好出现极夜,甲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完成下面小题。
22. 此时全球处于新的一天的范围( )
A. 小于1/2,大于1/4B. 小于1/4C. 大于1/2,小于3/4D. 大于3/4
23. 若X值变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极地区的极夜范围缩小B. 10°N的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C. 赤道上的昼长逐渐缩短D. 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扩大
【答案】22. D23. D
【解析】
【22题详解】
由于甲位于乙的东南方向,乙在南北方向上位于北方,所以该图中心为北极,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乙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为90°W,根据北半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和东经的变化规律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依次增加,可知180经线位于甲乙两条经线之间,新的一天为由180向西到0:00所在经线,所以新的一天为大于3/4,如下图:
【23题详解】
依据材料,乙刚好出现极夜,X为乙的纬度值,当X值变小,代表北半球极夜范围扩大,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排除A;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排除B;赤道上昼长永远为12小时,排除C;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变大,D正确。故选D。
【点睛】春分日昼夜平分,春分日后昼越长、夜越短。 到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夏至日后,昼越短,夜越长。 到秋分日时,昼夜平分,秋分日后,昼还是越短,夜越长。 到冬至日时,昼最短、夜最长,冬至日后,昼越长、夜越短。
2018年3月28日,北非撒哈拉地区发生沙尘暴。下图为当日某时天气形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可能形成锋面是( )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25. 沙尘暴的移动方向为( )
A. 西北向东南B. 东南向西北
C. 西南向东北D. 东北向西南
【答案】24. B25. A
【解析】
【24题详解】
阅读图中等压线可知,①②处在高压脊线处,气流辐散,不会形成锋面;③④处在低压槽线处,气流辐合,可能形成锋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结合等压线分布图可知,西北侧为高压中心,东南侧位低压中心,气流从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沙尘受风向影响,移动方向为西北向东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因为锋面是冷暖气流相遇后才能形成的,所以只有在低压控制下的辐合气流才能形成锋面,而高压中心附近的气流是向周围辐散的,冷暖气流不会相遇,所以形成不了锋面。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 图1为某日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天。图2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北半球____(节气)的太阳光照图,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是____。
(2)A与B相比,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是____,白昼时间较长的是____。
(3)图1中,线段GF表示____(晨线、昏线),B点的地方时为____。
(4)该日,C点日出时间是____,昼长为____小时。
(5)该日,地球位于图2中的____位置(填序号)。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____(快、慢)。
(6)该日之后半年内,A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趋势是____;B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幅度为____。
【答案】26. ①. 夏至日 ②. (23°26'N,45°W)
27. ①. A ②. B
28. ①. 晨线 ②. 18时
29. ①. 3时 ②. 18
30. ①. ① ②. 慢
31. ①. 先增后减 ②. 46°52'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光照图判读、时间和日期计算、四季更替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示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45°W地方时为12时,则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45°W)。
【小问2详解】
A与B相比,A点距离太阳直射纬度更近,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越往北昼越长,图示B点位于A的北面,则昼长较长。
【小问3详解】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过渡到昼的分界线是晨线。应该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判断线段GF表示晨线;赤道与晨线的交点所在地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赤道与昏线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与B点位于同一条经线上,故B点的地方时为18点。
【小问4详解】
C点位于昏线上,此时C点地方时为21时,即日落时间为21时,则日出时间与日落时间关于12点对称,应为3时,昼长=21-3=18小时。
小问5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图2中①位置为北半球夏至日,②位置为北半球春分日,③位置为北半球冬至日,④位置为北半球秋分日,图1光照图为北半球夏至日,该日位于图2中①的位置,该日地球接近远日点,故公转速度较慢。
【小问6详解】
该日之后半年内,太阳直射点向南移,A点位于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B点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所以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幅度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即46°52‘。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都,平均海拔约30O0米,周围群山环抱、冰川广布。盆地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00mm以下,大风日数多,盆地边缘发育众多冲(洪)积扇,盆地内部多沙漠。
材料二下图为“柴达木盆地位置图”。
(1)比较柴达木盆地内部与周围山地高海拔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
(2)简述柴达木盆地边缘冲(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分析柴达木盆地中聚落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中下部的原因。
【答案】(1)周围山地高海拔处:冰川作用强;冻融引起的风化强;柴达木盆地内部:风力作用强;温差引起的风化强
(2)流水将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口(山前、山麓);地势变缓,水流分散,流速剧减;碎屑物堆积成扇状堆积体
(3)水源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牧业较发达;便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柴达木盆地、其地理气候及位置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外力作用、冲积扇的形成过程、聚落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柴达木盆地内部与周边山地之间高差较大,其受到的外力因素影响并不相同,盆地周边地区的山地,其海拔相对较高,山上有终年冰川存在,冰川作用较强,同时冰川的消融也会加剧风化作用,使得周围高山风化作用显著;而盆地内部,气候相对较为干燥,其大风日数相对较多,风力总较强,而盆地内部其温差相对较大,周围温差大及温差所引起的风化作用较为显著。
【小问2详解】
材料中提及盆地边缘发育了众多的洪积扇或冲积扇,由于此处高山地区有大量的冰川存在,其高山上的冰川融水可将山上的碎屑物不断的搬运至山前或山麓地带,在出山口附近其地势开始逐渐变缓,水流开始逐渐减慢,水流分叉;由于流速减慢,搬运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大量的碎屑物在出山口附近堆积成扇形的堆状体,形成边缘的冲积扇。
【小问3详解】
该地区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其降水相对较少,盆地内部水资源较为短缺,故聚落应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洪积扇中下部,其水源条件更好,同时此处地势较为平缓,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其土壤相对肥沃,便于农牧业的发展;此处地形平坦,人口众多,交通运输更为便捷,其基础设施修建也更为便利。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南美洲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地区,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有大量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独具特色。图2为该区域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
(1)图1中⑤地和⑥地的气候类型均为____,请从大气环流角度分别解释两地气候的形成原因____。
(2)比较珀斯和墨尔本两地降水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与墨尔本气候类型相同的是____地(填南美洲的“③”或“④”地),从气候和板块运动角度分析南美洲45°S附近④地植被的演变过程____。
【答案】28. ①. 热带雨林气候 ②. ⑥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上升气流显著;⑤地受来自海洋东南信风影响,水汽充足。
29. 差异:珀斯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墨尔本全年降水较均匀,无明显季节变化。
原因:珀斯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墨尔本全年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均匀,无明显季节变化。
30. ①. ③ ②. 过程:植被退化,森林逐渐演变为草原或荒漠。原因:西部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导致地壳抬升,山地隆起;山地阻挡盛行西风的水汽,降水量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该区域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个小问,主要考察气候类型的判读、大气环流、内外力作用、植被演化过程等相关内容。
【小问1详解】
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判断,图中⑤、⑥两地均为热带雨林气候,而两地气候成因的不同点明显不同。⑤地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湿,东南信风进入陆地后,受到大分岭的阻挡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而⑥地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小问2详解】
由图中的气候资料图可知,珀斯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的6--8月,年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墨尔本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无明显季节变化。由图中珀斯的位置上可知,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冬季受来自于海洋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墨尔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来自于海洋上的西风带影响,年降水较均匀,无明显季节变化。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③地位于安第斯山西侧,从纬度来看,属于西风带,③地处于西风迎风坡,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美洲45°S附近东部植被的演变过程应结合“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来回答。从图中可读出,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山地的隆起,山地隆起后阻挡了盛行西风,西部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保持原有的森林。而东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植被退化,森林逐渐演变为草原和荒漠。山地的隆起是因为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地壳抬升。
日期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1日
06:49:52
17:36:01
2日
06:49:15
17:36:53
3日
06:48:37
17:37:44
北京时间
太阳方位角
太阳高度
12:40
0°58′
84.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pdf无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4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甲、乙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