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首次提出“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意指一种具有相同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亲密社群,即“自己人”社会。
当下,共建“熟人社会”,可从传统乡村“熟人社会”中汲取优质元素,在城市社区中创设熟悉空间,将一致的价值目标、相互认同的社区精神、稳定的结构秩序贯穿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辅以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整体推进社区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社区的原子分化急速加剧,黏合功能被严重消解,①社区逐渐失去了灵魂,演变成一个“独自打保龄球”的“陌生人社会”,很多人在小区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却没说过话。正如人类学家项㕟所提到的“附近的消失”,大家对于附近(居住的社区)的关注越来越少,地理意义的“附近”已经转化为数字意义的“附近”,人们对“如机器般运转”的社会系统高度信任,但回到家却紧闭大门,对身边的人和事很少了解,曾经在乡村去邻居家“串门蹭饭”、借东西等司空见惯的交往互动在现代社区却变得稀有。打造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现代社区,为城市居民铸造情感归处,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家园情怀,建设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对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意义重大。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城市治理不仅要进行基础设施扩建、环境美化等显在“面子”建设,更要关注生活于此的人的主体感受,加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社区认同等隐形“里子”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层面统筹推进,解决当前因过度“原子
化”和陌生化导致的社区主体信任不足、参与度不高等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难题。
如何在社区层面找回熟悉感,让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主体有“不管你来自哪里,到了这里都是自家人”的情感体验,是破解社区陌生感的重要举措。因此,强化以社区成员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治理,增强各行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找到不同主体利益诉求中的最大公约数,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前提。
面对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跨界性,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对居民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消费习惯等进行精准抓取和收集,可在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打造数字社区,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和消费特征,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让居民实现有效沟通,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构建一个坚实且有力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增进共同利益、增强组织弹性、激活参与动力、形成共同参与的回应式社区治理模式将是未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
(摘编自蔡华玲《共建“熟人社会”: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困境审思与复合重塑》)
材料二: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熟人社区”,重建社区邻里互动、互助的传统,增进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打造“熟人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巩固“已有的熟人”
农村有天然的血缘纽带,居住空间的变化较小,生产生活中存在较强的互助需要,一直延续着“熟人社会”的传统,②而城市社区远不如农村的“熟人社会”基础好,城市社区缺乏血缘纽带联系,人口流动相对比较频繁,生产生活中的互动需求较少。但在一些特殊的小区,如老城区平房区、回迁房社区、单位家属院等,也有不少基于地缘、血缘、业缘等关系组成的熟人。这类社区在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社区文化和节日传统,其中邻里文化作为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在巩固“已有的熟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扩大“组建的熟人”
如果是新组建的社区,居民之间并无既存的联结,关系比较疏离,就要在搭建熟人关系方面多着力,先让居民成为“组建的熟人”,再通过“公共的熟人”(社区工作者、物业工作人员等)组织活动扩大邻里交往,培育“部分熟人”(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骨干等)服务其他居民,扩大更多的熟人圈子。其中“一老一幼”是工作的重点之一。“一老”主要指“社区的公共熟人”结合老年人需求开展适老活动,吸引不相识的老年人聚集起来,建立相对密切和稳定的互动关系。“一幼”主要指儿童之间的互动带动家长、家庭之间的互动,组成熟人关系。
培育“网上的熟人”
网络空间的热人关系,也是社区工作者可以努力的方向。尤其对于中青年群体来说,网络空间的互动可以突破场域、时间的限制,促进他们成为“网上的熟人”。这方面的主要工作平台是社区组建的各种居民群,如楼宇居民群、在职党员群,或其他为举办社区活动而组建的群组等,以及社区的公众号、视频号等。一方面,居民对社区工作者发布消息的回复、群内成员对相关问题的讨论等,增加了线上的互动和交往;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可以在群内通过发布点赞投票、闲置物品交换、紧急事项提醒等信息激发居民间的互动、互助意识。
营造“活动的熟人”
小组工作强调组员之间的互动和支持,通过小组活动有助于搭建组员间的互动和支持网络,后续可通过小组回访、重聚等方式巩固组员间的交往,达到营造熟人关系的目标。社区经常举办一些主题活动或小组活动,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进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通过活动营造更多的熟人关系。在社区邻里节、亲子日、跳蚤市场、健步走等主题活动中,引导参与者互相认识、完成一定的互动任务,促进其持续交往。
(摘编自陈丹、杨峥威《打造“熟人社区”重建邻里互助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建“熟人社会”,需要在城市社区各主体间创设一致的价值目标,不同主体的共同利益诉求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首要前提。
B.传统的“熟人社会”有着天然的血缘纽带,而城市社区则不同,无法产生基于地缘、血缘、业缘等关系组成的熟人。
C.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数字社区,培育“网上的熟人”,就能走出项飙提到的“附近的消失”这一困境。
D.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社区的主体之间信任不足,对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较少,对共同事务的参与度不高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共建“熟人社会”应向传统乡村“熟人社会”学习,保持居住空间和结构秩序的稳定,同时辅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居民有效沟通,共同发展。
B.传统“熟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去邻居家“串门蹭饭”、借东西等交往互动,体现了亲密社群的特点——大家彼此了解、信任。
C.过度“原子化”即城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彼此陌生,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不利于构建坚实有力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D.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形成社区主体共同参与的回应式社区治理模式是未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归属感、认同感对于“熟人社会”的重要性,都提出要从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中汲取优质元素共建当下“熟人社会”。
B.城市社区黏合功能的消解,指社区的主体间缺乏交流、信任、合作,没有“不管你来自哪里,到了这里都是自家人”的情感体验。
C.材料一借“面子”建设和“里子”建设,形象地说明了城市治理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面。
D.材料二从城市社区的不同主体出发,提出从“已有的熟人”“组建的熟人”“网上的熟人”“活动的熟人”四个层面打造“熟人社区”。
4.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的论证效果。
5.城市社区的“熟人社会”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株古树的背后
李青松
九搂十八权,何意?——这是一株古柏树。九楼,谓之粗也;十八权,谓之分枝数也。通俗地说,就是九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的古柏,生长着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分枝侧权。古柏树冠巨大,密叶浓郁,如天然华盖聚气巢云,风雨不惧。
它,稳稳矗立在天地之间。
这是一株比北京城还要古老的树——树龄三千五百年了。
出京城东直门往东北七十公里是密云区,出密云往东北七十公里是新城子镇,出新城子镇往东北一隅之地,就是九搂十八权了。它是一株倒柏,被称为北京的“古柏王”——高十二米,胸围八米二,平均冠幅十七米四。酷暑中,移步树荫下,有明显的清凉感觉。
某日,我与古树专家施海来到这株古柏树下,对它的前世今生和生存状态一探究竟。三千五百年,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概念,而是一道道具体的年轮。
之前,施海多次跟我提起九楼十八权。多年来,施海一直呼吁要加强对古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他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讲究”。比如,“松”的构成为什么是“木”和“公”;比如,民间为何“屋前不载桑,屋后不种柳”;比如,桃李为何与教书育人有联系,中医界为何叫杏林;比如,颐和园里为何多为油松,天坛里为何多为倒柏,等等——这诸多“讲究”里大有学问。
古树是一部编年史。历史在典籍里,历史在坛坛罐罐的文物中,而活着的历史在古树的年轮间、树梢上。
施海手指古柏告诉我,所有的树都是由内向外生长的——最新的年轮紧挨着树皮,而最古老的年轮则在树的中心部分。
正说话间,古柏背后闪出一个人。中等身材,脸膛黝黑,额头布满皱纹。他叫胡玉民,是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1986年从北京农校毕业后,胡玉民被分配到林业站工作,三十九年没换过单位。刚到林业站报到的第一天,他就与九接十八权有一张合影,那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
胡玉民说,他参加工作的时候,古柏的西北面是关帝庙的残垣,青砖石条横七竖八的还有一些。他说,一刮大风下暴雨下冰雹,他就惦记着这株古柏。只有来看看,没什么情况,才能放心。
20世纪70年代修筑的松曾(松树峪至曹家路)公路,它的护坡挡墙紧挨古柏,致使古柏根系伸展不开,影响透水透气。后来,古柏西侧侧枝不同程度地出现枯枝现象。胡玉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采取了许多复壮办法,但治标不治本,难以改变古柏衰弱的态势。
他几次反映情况,得到了上级重视。专家现场考察和对古柏进行“体检”后认为,要使古柏复壮,只能把影响古柏生长的道路和建筑物移开。
2020年10月,当地政府决定,拆除松曹公路护坡挡墙一百九十五米,公路整体东移十五米,拆除挤压古柏裸根的公路段物资站和镇卫生院部分房屋,搬迁至别处,为古柏腾出空间,把属于古柏的地界还给古柏。
新城子镇林业站专门制定了古柏养护方案,在树冠四周竖立九个仿生支撑柱,通过分散支撑强度来为主干助力,还对古柏树下的土壤进行了改良,修建了深根复壮井,并用科学方法在地下引根,促进根系向深处延伸,向四周扩张。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其实,树根并不乱长,也非无章无序。直根分出粗根,粗根生出细根,细根生出更细的根,更细的根生出千千万万的根须。树根深藏地底,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然而,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
每逢秋天,古柏树籽成熟了,胡玉民就提着矿泉水空瓶,蹲在古柏树下捡拾柏籽。每年秋天都能捡拾三四瓶,多的年头,能捡拾五六瓶。在胡玉民眼里,这些柏籽都是宝贝,想想看,能活三千五百年的古柏,在它的体内一定存在我们至今没有破译的生命密码。看着古柏树下自然生长出的两株小苗,胡玉民的脸上露出不易觉察的喜悦。他告诉我,他捡拾的柏籽,送给林业科研部门后,已成功繁育出小苗。
因为这株古柏,当地建了一座公园——古柏公园。公园依山而建,占地三百二十亩,有步道,有台阶,有石壁,有花坛,有草坪,有灌木丛。当然,公园里的主角是九搂十八权。公园不收门票,游人三三两两,一拨走了,一拨来了,一拨一拨总是不断。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古柏上常有花狸鼠跳跃蹄腾,也有灰喜鹊时不时光顾。古柏主干上生出的新枝及树梢上冒出的嫩芽,生动诠释了古柏焕发的勃勃生机。考虑到安全问题,古柏被铁栅栏围起来了,游人只能在围栏之外参观、留影。对此,有人抱怨,但更多的人是理解。
面对古柏,也许我们可以窥见生命奥秘的一二。九楼十八权以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世界。在长达三千五百年的时间里,它存储了日月星辰的倒影,存储了气候、时令、灾害、动荡、战乱、文明和进步,以及生命演替的一些重要信息。通过古柏,我们可以在更广大的视野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变化的历史,从而思考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生态文明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城市靠记忆存在。”
可是,我要说,古树能保存时代的记忆。那记忆里包括思想和传奇,也包括情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搂十八杈是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古柏王,树龄三千五百年,作者与专家曾来探究其前世今生和生存状态。
B.为使古柏复壮,政府拆除了松曹公路部分护坡挡墙和部分房屋,并将公路整体东移十五米,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
C.古柏存储了许多重要信息,以及一个城市的多种记忆,能启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的意义。
D.“有人抱怨,但更多的人是理解”,前者觉得铁栅栏影响了他们与古柏的近距离接触,而后者明白这是为了保护古柏。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九搂十八杈”的解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柏树干粗壮和分枝多的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运用大量笔墨描绘古柏的独特形态,还讲述了诸多与古柏相关的故事,使古树形象更加丰满。
C.文章在叙述中融入了大量的说明性文字,如对古柏的树龄、胸围、冠幅等的介绍,使文章更具科学性。
D.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如“古柏的西北面是关帝庙的残垣……”,展现了古柏的历史文化背景。
8.胡玉民为保护九搂十八杈古柏做出了许多努力,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9.文章中说“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继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苟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康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者,必无使燕王说鲁人,无使近世慕贤于古,无思越人以救中国溺者。如此,则上下亲,内功立,外名成。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今王A不用B久留C而归D之E此自遣F患也G不如以过H法诛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称王,名词用作动词,与《陈涉世家》中“陈胜王”的“王”用法相同。
B.疾,痛心,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的“疾”意思不同。
C.毁,诽谤,成语有“毁家纾难”,其中“毁”字的意思与文中的不同。
D.盗跖,泛指坏人,与《窦娥冤》“可怎生糊突了盗跖”中“盗跖”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秦国虽小而目标远大,位置虽偏僻而施政正当,且秦穆公重用贤士,广纳人才,从这些事实来看,秦国统一天下都是可以的。
B.韩非主张治国要修明法制,富国强兵,寻求任用贤能之士,重视讲求实效的人,而不能重用一味空谈的损害国家的人。
C.秦王看了《孤愤》《五蠹》之后,听说是韩非写的,立即派兵攻打韩国。韩非迫不得已只好请求出使秦国,却未得到秦王的信任。
D.韩非认为忠臣献计,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君主学燕王爱鲁人,不使当代君主去仰慕古代的贤人,不在存亡之际将获救希望寄于他人,如此才能君臣亲密,立功成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累继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2)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1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反对“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同为客卿,李斯是怎样对待韩非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他的做法。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寓壶源僧舍三绝
吴儆
风檐淅淅褪新青,书展残灯野复明。
读罢《离骚》还独坐,此时此夜若为情。
闷来掩卷已三更,风露涓涓月满庭。
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
归来闭户还高枕,窗隙微通月影斜。
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
15.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坐”二字使人如见诗人“读罢《离骚》”之后,被屈原忧国之情打动而凝神深思的神态。
B.“点点堕寒星”展现了透过树梢仰望夜空,看到颗颗流星坠落的情景,为夜景增添了诗情画意。
C.“闭户还高枕”,写庭中归来、枕上安卧;但从全诗来看,“高枕”在此只表示安卧而非无忧。
D.第一首写独坐夜读,第二首写月下扑萤,第三首写静夜无眠,三首绝句紧紧承接,浑然一体。
16.三首绝句以大半篇幅写景,反衬手法在诗歌中运用得高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复兴中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以《论语·泰伯》中曾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学子要志存高远,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小昊去拜访王老师,看到王老师的书房里摆放的笔墨纸砚和古色古香的茶具,不由得想到了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古人往往对时光流逝、生命易衰很敏感,常因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发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突然感觉水是最快乐的动物,没错,动物。你也许不以为然,说那完全不符合生物学的定义。但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那些漾动着的、波动着的、流动着的水,那些涡旋着的美丽的水的微笑,以及你以特殊的敏感所感知的水的语言和思想,你能不据此认定它属于动物的范畴,甚至是你的同类,乃至你的知心朋友和手足兄弟吗?
河水流畅,沿着微微倾斜的河床顺理成章地滑行下来,透明的孩子,它的心思几乎全部敞露在阳光下。宁静中的流动,让水面的一切那样和谐、错落有致,像小夜曲一样让人感觉舒缓和温馨。青青的水草没在水中,顺着水流的方向,如澡动的绿色长发。岸边的柳树静立着,也把影子轻轻贴在水面,任凭水流将它拉成美丽的幻象。这种宁静洁净的环境状态,让我叹服。水的快乐,让快乐上升到最高境界。
18.文中画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将其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一成语对树木而言也是适用的。独木不成林,独树无法制造出一个区域内稳定的气候,受到风吹雨打时也会无所依怙。反之,许多树木则可构成一个群落,可以缓和酷暑与严寒,储存大量的水分,制造湿润的空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活得更久。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树木必须努力维持完整的共同体,所有个体如果都独善其身,必然会有许多树木无法存活。树木不断死去,会使树冠层出现许多空隙,风暴更容易由此侵入森林,吹折更多树木。夏天的暑气也更容易逼近地面,使土壤变得干燥。最后,所有的树木都必须承受这些后果。
因此,每棵树对共同体来说都弥足珍贵。为此,树木甚至会共同帮助生病的个体,供给其养分,直到它①________________。这让人联想到一群大象:它们同样擅长照顾同伴,扶持病者和弱者;②________________,它们甚至不愿抛弃死去的亲人。
20.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粗的“可以”,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篮球打得还可以,虽然不能跟专业运动员相比。
B.唐温如名气并不大,但这首诗倒是很可以读一读。
C.许多不会的事情只要认真学,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D.答题卡和试卷都已经清点完了,同学们可以走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城市社区的黏合功能被消解,社区逐渐演变为“陌生人社会”,很多人在小区常常见面,却没说过话,大家对“附近”的关注越来越少,地理意义的“附近”已经转化为数字意义的“附近”。现代化让我们彼此离得更近了,又似乎离得更远了。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不同主体的共同……的首要前提”错误,由材料一第5段“找到不同主体利益诉求中的最大公约数,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可知,共同利益诉求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前提而非首要前提。
B.“无法产生基于地缘……。的熟人”错误,由材料二第2段“但在一些特殊的小区,如老城区平房区、回迁房社区、单位家属院等,也有不少基于地缘、血缘、业缘等关系组成的熟人”可知,城市社区中有基于地缘、血缘、业缘等关系组成的熟人。
C.“就能走出……这一困境”表述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第3段可知,仅通过数字社区、“网上的熟人”,无法走出“附近的消失”这一困境。故选D.
2.答案:A
解析:A.“保持居住空间和结构秩序的稳定”错误。由材料一第2段“在城市社区中创设熟悉空间,将一致的价值目标、相互认同的社区精神、稳定的结构秩序贯穿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可知,“保持居住空间的稳定”理解有误,应是“创设熟悉空间”,打造稳定的结构秩序。故选A.
3.答案:A
解析:A.“都提出要从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中汲取优质元素共建当下熟人社会”错误。材料二提出打造“熟人社区”的方法,并没有提出要从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中汲取优质元素。故选A.
4.答案:句子①形象生动,“失去了灵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独自打保龄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城市社区的主体之间缺乏交流、信任、合作的特点,引出后文对“附近的消失”的论述。
句子②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将城市社区与农村的“熟人社会”进行比较,突出了城市社区有别于农村“熟人社会”的特殊性,即缺乏血缘纽带联系、人口流动性强、生产生活中的互动需求较少。
解析:句子①,“失去了灵魂”以拟人手法赋予了城市社区人的情感状态,以“独自打保龄球”喻指彼此陌生的现代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相处模式,说理形象生动,描述了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的状态,引出后文对附近的消失的论述。
句子②运用对比,将城市社区与农村熟人社会进行比较,让二者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从血缘联系、人口流动和互动需求的角度突显出城市社区有别于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
5.答案:①具备情感认同:社区主体之间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彼此信任,有一致的价值目标、相互认同的社区精神,对社区有归属感。
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社区发展:能够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数字社区,为居民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实现居民间的有效沟通、资源共享。
③持续交往互动:通过巩固扩大熟人圈子、组建网络社群、参与社区活动等,社区中不同层面的居民能够互相认识,互动互助,并拥有持续交往的意识。
解析:两则材料都是在讲如何构建、打造城市社区的“熟人社会”,可以结合两则材料中构建城市社区的“熟人社会”的措施会得到怎样的成果来归纳其特点
①具备情感认同:由材料一第2段,城市社区的熟人社会有一致的价值目标、相互认同的社区精神、稳定的结构秩序并“以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整体推进社区持续发展”可知。社区主体之间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彼此信任,有一致的价值目标、相互认同的社区精神,对社区有归属感。
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社区发展:材料一第6段中“面对现代社会…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论述了信息技术推进下社区发展的特点。
持续交往互动:综合材料二的内容“巩固已有的熟人”扩大“组建的熟人”“培育网上的熟人”营造“活动的熟人”可以归纳出城市社区的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相对密切和稳定的互动关系,并能够持续交往。
6.答案:B
解析:B.“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错误。这些措施为古柏腾出了空间,改善了它的生长环境,但不能说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该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7.答案:D
解析:D.“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错误,以偏概全,文章在描写古柏和介绍古树文化时,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古柏树冠巨大,密叶浓郁,如天然华盖聚气巢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松的构成为什么是木和,公:比如……天坛里为何多为侧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富有文采,此外,“展现了古柏的历史文化背景”说法错误,该句主要说明了古柏西北面的环境状况。
故选D.
8.答案:①职业责任感:胡玉民作为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保护古树是他的职责所在,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
②对古树的热爱:他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九搂十八权古柏,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它能健康生长。
③意识到古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深知这株古柏历史悠久,是活着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
④重视古树的科研价值:他认为古柏体内存在着没有被破译的生命密码,因此捡拾柏籽交给林业科研部门研究。
解析:①职业责任感:胡玉民是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自1986年工作起就坚守岗位,“一刮大风下暴雨下冰雹,他就惦记着这株古柏。只有来看看,没什么情况,才能放心”,这种时刻牵挂、风雨无阻去查看古柏状况的行为,表明他的职业责任感很强。
②对古树的热爱:胡玉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九搂十八权古柏,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参加工作第一天就与古柏合影,并且在古柏出现问题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他对古柏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工作要求,更是出于对这株古树的珍视和喜爱。
③意识到古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中提到古树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是历史在现实中的生动见证。胡玉民深知九楼十八权古柏有着三千五百年的树龄,比北京城还要古老,它不仅仅是一棵普通的树木,更是有着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存在。
④重视古树的科研价值:他捡拾柏籽送给林业科研部门,这是因为他认为古柏体内存在着没有被破译的生命密码,他希望繁育出更多的小苗为古柏研究做贡献,这体现出他对古柏科研价值的重视。
9.答案:①树根深藏地底,人的眼睛看不见,但树根的生长状况决定着树的生长和健康,古柏能存活三千五百年,且至今仍焕发勃勃生机,离不开其强大的根系在地下的支撑。
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基础往往决定着其外在的表现和发展,就像古柏潜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它被人们保护着健康生长,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得以延续。
解析:对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这句话进行理解,需要从文章中寻找具体的事例和相关表述,然后分别从树的生长角度以及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①从树的生长角度进行理解:文中提到树根深藏地底看不见,但九搂十八权古柏能存活三千五百年且生机盎然,靠的是强大的地下根系的支撑;虽然我们看不到树根的具体形态
和生长过程,但它们在地下不断延伸、扩张,为树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和充足的养分,使得古柏能够茁壮成长。
②从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角度进行理解:这句话可引申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基础往往决定着其外在的表现和发展。九搂十八权古柏承载着诸多的信息,是活着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的这些内在本质和价值虽然肉眼不可见,但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古树的认知和态度。如人们拆除影响古柏生长的道路和建筑物、制定养护方案等都是出于对古树的保护。而古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通过人们的保护措施得以延续。
10.答案:BEG
解析:句意:如今大王不任用(他),(让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啊。不如用罪名依法处死他。
“今王不用”是主谓结构,后面省略宾语“韩非”,应在B处断开;
“久留而归之”,“而”表顺承,“归之”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之后,即E处断开;
“遗患”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世”是句末语气词,是断句的标志,所以应在G处断开。
故选BEG.
11.答案:B
解析:A.正确。(秦穆公)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陈胜成为王。
B.错误,两个“疾”意思相同,都是“痛心”的意思。句意:当时韩非痛心(韩王)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而不能明辨是非。
C.正确。毁,诽谤;破坏,毁坏。句意:(在秦王面前)诋毁他说。指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D.正确。句意:那么贤人、坏人就不会混淆。怎么把盗跖(和颜渊混淆了)?
12.答案:C
解析:C.“韩非迫不得已只好请求出使秦国”错误。根据“乃遣非使秦”可知,是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并非他自己请求出使。
13.答案:(1)把他从监狱中解救出来并举用他,和他交谈了三天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
(2)用存在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作危险。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是三十岁。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当政时),秦国国土面积小又地处偏僻,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这个国家虽然小,志向却很远大;位置虽然偏僻,施行政令却很公正。(秦穆公)亲自任用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他为大夫,把他从监狱中解救出来并举用他,和他交谈了三天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些事情来看,(秦穆公)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称霸诸侯还算成就小了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材料二: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的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谈论,却擅长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逐渐衰弱,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当时韩非痛心(韩王)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致力于富国强兵、寻求任用贤能之士,反而任用轻浮淫佚的损害国家的人,并且让他们的地位在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之上。(他)认为儒生舞文弄墨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任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观察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因此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多万字的著作。
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危急,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他,还没有相信并任用他。李斯、姚贾嫉妒他,(在秦王面前)诋毁他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现在大王想要吞并各国,韩非终究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让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啊。不如用罪名依法处死他。”秦王认为他们说的对,就将韩非交付法官审讯、惩治。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为自己辩解,没能见到(秦王)。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材料三: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政令;赏罚分明,那么贤人、坏人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分明了。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燕国人被憎恨,就不能尽力来谋求功劳;鲁国人被喜爱,却不能冒着死罪去亲近他国君主。如果这样,臣子就有了隐患,君主就会陷入孤立状态。用存在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作危险。在当今社会中,替君主忠心献计的人,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君主学燕王爱鲁人,不要使当代君主去仰慕古代的贤人,不要指望(善于泅水的)越国人来救中原的溺水者。这样一来,君臣就能亲密无间,在国内建立功业,在国外成就威名。
14.答案:①李斯与韩非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韩非,对他怀有嫉妒之心,并在秦王面前诋毁他。
②李斯诋毁韩非最终会助韩而不助秦,认为韩非为客不忠,建议秦王处死韩非,不留遗患,并最终毒死韩非。
③李斯和韩非同为客卿,李斯为自己能留在秦国而上《谏逐客书》,却谋害韩非。
解析:
15.答案:B
解析:B.“透过树梢仰望夜空,看到颗颗流星坠落的情景”理解有误。“危梢点点堕寒星”意为“从高高的树梢上飘落的点点流萤就像从夜空中坠落的颗颗寒星”。故选B.
16.答案:①以明衬暗:“残灯”摇曳惨淡,而月光澄澈,“流萤”如“寒星”闪烁,诗人以月光和萤光反衬僧舍深夜的幽暗。
②以声衬静:诗中描绘了精微轻细不易被人感知的风声、乌鹊惊飞声、花落声,以此来反衬僧舍深夜的寂静。
③诗人把读《离骚》引发的感情波澜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以环境的暗与静反衬诗人心情的起伏难平。
解析:①以明衬暗:诗歌以大半篇幅写景,写景又着重在对光与声进行描绘。诗中描绘了多种光:灯光、月光、萤光,它们相互映衬。
②以声衬静:诗中也描绘了多种声音:风声、乌鹊惊飞声、花落声等。诗人对光与声的着力描写,手法颇为高妙。诗人以明写暗、以声写静,用反衬手法来渲染僧舍幽暗寂静的氛围。
再把读《离骚》引发的感情波澜隐于对景物的描写之中。正是思绪连绵、夜不成寐才使诗人能够深刻体会到僧舍夜间的幽静冷寂,而僧舍的环境越是幽暗寂静,就越反衬出诗人起伏的心潮。诗人以光与声反衬暗与静,再以环境的暗与静反衬心情的起伏难平,反衬手法在诗歌中运用得高妙。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18.答案:示例一:岸边静立的柳树任凭水流将自己轻轻贴在水面的影子拉成美丽的幻象。
示例二:水流将岸边静立的柳树轻轻贴在水面的影子拉成美丽的幻象。
解析:
19.答案:①使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犹如直接与读者对话交流,具有亲切感。
②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形成了一种气势,使读者紧跟作者的思路,不能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强化了作者对所要描写的事物的情感态度。
解析:
20.答案:C
解析:C项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都是助动词,表示能够。A项中的“可以”是形容词,表示好,不坏,过得去。B项中的“可以”是助动词,表示值得。D项中的“可以”是助动词,表示许可。
21.答案:①恢复健康
②若非万不得已
解析:
22.答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树木必须努力维持完整的共同体,如果所有个体都独善其身,必然会有许多树木无法存活。
解析:
23.答案:略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2025东北三省精准教学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