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高二语文组 校对人:高二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如今,诗歌公众号已经成为不少人晚间精神生活的一个私密角落。“为你读诗”与“读首诗再睡觉”可谓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的简介是:“为你读诗,给灵魂片刻自由。每晚10点,从这里开始我们的诗意生活。”后者是:“订阅我不一定能除皱,但一定可以防衰老。每晚10点,为你读首诗。”
②这些诗歌公众号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两大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与私人时间的约定。于是既保证了“意义”这一功利主义的必然追求,又承诺了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此二者显然构成悖论,但是在诗歌公众号中得到了统一。
③在追寻、阐释、实践这种高级意义的过程中,诗歌公众号推崇的“诗意”美学风格逐渐成形。理想、自我、情感成为诗歌公众号挚爱的主题。它们选择的诗歌,倾向于凸显浪漫主义风格,将诗意和自然意象密切联系,草木、花朵、星光……这些词汇频繁闪现,编织出一个消费主义时代的田园之梦。在公众号主播优美的朗诵声线中,虚拟性的诗意空间被建立起来。诗歌公众号决心要“反抗焦虑”,试图给出一种温柔平滑的夜之抚慰。人们借助对诗歌商品的消费,将美与生活建立了切实联系,达到自我愉悦。
④有批评者认为诗歌公众号对诗歌发展的多元生态是不利的。但欲使大树开枝散叶,首先需使其成活;同理,想让诗歌有一个多元发展的生态,首先需打破诗歌圈固化的僵局。诗歌公众号的流行,也可以视为诗歌不死的一个标志,看上去日益小众化、圈子化的现代诗歌,在新媒体全面介入后,成为了流行之物,被广大受众消遣。在诗歌公众号培养一批诗歌爱好者之后,他们必将分流分享,成为专业读者甚至创作者,促进多元诗歌生态的形成。
⑤流行之物总带有一定的导向性,诗歌公众号在选择诗歌时,既要保持诗歌的审美品位,又要兼顾大众的阅读期待,同时还要将诗歌包装为文化产品。这种打造方式是否会拉低大众的审美?不可忽视的是,充分包装在降低读诗难度的同时,确实也限制了对诗歌更为自主的理解。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诗歌作品大同小异,变成了浅显的“金句”。但幸好大众审美并不是被动的,它是一个会自省、会生长的有机体。如果心灵鸡汤风格的抒情诗过分泛滥,消费者也会审美疲劳弃之而去。
⑥诗歌公众号会不会割裂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以近期引发热议的“新疆棉花事件”为例。一些国外服装品牌发表了不再使用新疆棉花的声明,“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发布以“新疆:一场邂逅,就足够美丽”为题的特别推送,呈现诗人和作家笔下的大美新疆。这些推送以文艺的方式有效回应了现实。
(摘编自何瑛《晚上10点的微信读诗,为什么吸引人?》)
材料二:
①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
②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
③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
④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一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寻,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传播的质量。
(摘编自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公众号构建了一个虚拟性的诗意空间,统一了构成悖论的功利主义追求和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
B. 诗歌公众号能在消费主义时代为人们编织出田园梦想,这与它们在内容上只选择以自然事物为意象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关。
C.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将“本真”文化商业化,虽然让文化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却不利于“本真”文化的提升。
D. 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有了回归生活中心的可能,但质量良莠不齐,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公众号推崇的美学风格、主题、选择的诗歌类型,都是其试图“反抗焦虑”、给予现代人温柔抚慰的尝试。
B. 从眼前看,诗歌公众号是用流行的方式培养诗歌爱好者;从长远看,它们也是在培养隐藏的专业读者和创作者。
C. 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
D. 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没有固定规律,这显示了诗歌公众号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
3. 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诗歌传播商业化”观点一项是( )
A. 某诗歌公众号推送了《在这里,诗意地享受美食》一文,用优美的语言推广介绍了北京的四家餐厅。
B. 苏东坡是一位“快乐的天才”,某诗歌公众号以他为主角,策划了一期“半在尘世半为仙”的内容。
C. 余秀华走红后,某诗歌公众号推出了12期的诗歌系列《遇见》,将余秀华、梅婷、春妮集合到一起。
D. 某诗歌公众号将往期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集,把它们放在公众号底部的“诗意生活”栏目,进行展示。
4. 材料一第④段和第⑥段分别使用了哪种论证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 材料二列举的是反面观点,请从材料一中找到与材料二对应的正面分析,并概括出正面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是门前一条河(节选)
刘澍德
散会了,苏震九急匆匆向家里走。他步迈得大,手甩得高,到了门口,腾地跳进堂屋,脚步还没放稳,就大喊一声:
“奶奶!”
奶奶霍地全身一哆嗦,就像凭空听见一声炸雷那样。她正蹲在灶台角落里,闭起眼睛等候着水涨饭熟。她睁开老眼,知道什么事也没发生,就说:
“你这造孽的小子!看,奶奶的魂险些让你吓走啦!”她做出生气的样子,眼睛怒视着震九。骂完了,不由呵呵地笑起来。孙子像打架得胜的小公鸡,插着两条胳膊,眼睛闪光,精神抖擞地站在面前:
“奶奶,我们要在门前给你造出一条河!”
“嗯,又来哄人啦,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简单!”奶奶闭上眼,连连摇头。
“不消一个月,你出门看看,一条比你念叨的那条还要大的河,就要在你面前淌过去!”
奶奶六十八岁了。她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个也没落,除了鬓角抹起一点白霜,脸上多起几条皱纹以外,时间对她似乎并没产生什么影响。听见孙子把修河说得这么神气活现、轻而易举,她很麻利地站起来,指着孙子说:
“你们如果造出一条河,奶奶饭不吃,一口气把它喝干!”
“奶奶啊,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人家要泡七八千亩田啦!喝干!喝干倒不用,只希望你老人家不要再想念那个老家就行啦!”
震九喜欢新村,他跟许多青年人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喜悦和信心,勇敢地去迎接,勇敢地去创造。为了修水库,让他搬到露天去住都行,何况新居又是这样好呢!新盖的北房,楼上楼下,都是红松到顶,比起下营的老屋好多了。拿外景来说,屋后靠着山,门前有远山,四周围豁豁亮亮,不像老家那样,山像影壁似的横在屋前,走出大门害怕碰到鼻子。可是尽管你说好,奶奶硬是要挑眼,因为门前缺少那条河。
奶奶挑眼并不错,这个小坝子,地势很高,种田靠天雨,栽菜靠井水。奶奶从记事直到六十八岁,全是活在河边上。修水库迁移,她不埋怨,因为那是为了大家好。但是选了这样的地方建新村,她可大有意见。她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如果对于生产和生活全不方便,凭你环境再好,住宅再考究,她也不会高兴的。但是,她的不满,一直闷在心里。可有时候,媳妇孙子不在家,自己到井上来打水时,就忍不住发火了。“山上无树不算山,家边无水不算家!”她更觉得老家好,更加想念那条小河了。
吃过早饭,奶奶正在收拾屋子,忽然听见外面人喊马叫牛哞哞,声势比赶州街还热闹几倍。出门一看,原来是开沟修河的大军来到了。全社的男女老少,流水一般朝着新村汇来。人马到齐之后,分成两个大队:一队劈山,一队挖河。一声炮响,全体开工。小坝子里立刻沸腾了:人声、车声、挖土声、打钻声、伐木声,混成一片。
奶奶被眼前发生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一直站在那里发愣。
第二天,天一亮就吃了早饭。在做饭时,奶奶一顿煮了一天的饭,今日,她要参加挖河,才故意这样干的。看见奶奶要出工,儿子劝,媳妇也劝,奶奶无论如何也不放下锄头。她说,她一定要和大家一同挖好这条河。看见奶奶来到了工地,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向她表示欢迎。大家像早已熟识似的,问她迁到新村以后的生活情况。好说好笑的郭老奶也来向她逗笑说:“挖出这条河,就不消再回下营去看了。”奶奶虽然劳动了一辈子,但在这样的大场合,同这么多人一起干这样一件大事情,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
奶奶虽然年近七十,干活的劲头并不比小辈人差。人家挖几方,她也挖几方。这倒不是为了挣工分,而是怕给下营人丢脸。她一边挖土,一边拿眼睛瞄着河道的来龙去脉,估量河水是不是绕到新村的门前。
开沟和造河的工程,按原定日期完成了。直到放水那天,奶奶才知道,开出来的河水,是从水库来的,现在门前这条河,还是从前门前那条河,它像个老朋友,不辞翻山越岭、道路崎岖的辛苦,又来和真心热爱它的人们相会了。
从放水起,奶奶在门前一直站到现在。水在奔流,人在欢呼,她乐得心都哆嗦起来了。哪个自然观赏家能够像她这么真诚,这么专注,对于面前景物这样倾心的爱呐!有了这条大沟和这条河水,新村这个坝子,好像忽然亮起来了,美起来了,显得更有生气了。“人呐,真真是了不起啊!”她大声对自己说着,“只要劲头一来,捋捋袖子伸出手,山也可以移动,水也可以搬家……同是门前一条河,可是这条草河,比从前下营的那一条,大不相同了。”
她走下河坎,蹲下身子,从河里捧起一捧水,低头尝一下,清清的水又凉又甜——是草河里的水啊!
水从手指缝一下便漏完了。她重新又捧了一捧,低下头去,一口气把它喝完。她觉得遍体清凉,好像又年轻了。
小河汹汹涌涌地向北面流去,唱着歌子奔入烟波浩荡的长湖。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们如果造出一条河,奶奶饭不吃,一口气把它喝干”,展现了奶奶对孙子经常哄骗自己的不满和对修河一事的质疑。
B. 无论是对于新村的面貌还是即将开始的修河一事,苏震九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展现了青年一代积极投身新生活的风貌。
C. 新村虽然居住环境、住宅都很好,但奶奶认为生产和生活方面却没有老家方便,所以搬入新村后对新村生活处处充满了抱怨。
D. 奶奶看见男女老少一同开沟修河的场景,不禁受到感染,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修河队伍中来,可见她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个也没落……”,小说中对奶奶身体状况的描写,为后文她和年轻人一样投入到修河劳动中作了铺垫。
B. “人声、车声、挖土声、打钻声、伐木声,混成一片”用声音的混杂交汇简洁生动地展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C. 小说借助奶奶的独白来展现其思想的转变,有大功告成的兴奋、得偿所愿的幸福,也有对民众力量的赞叹。
D. 小说结尾写奶奶品尝又凉又甜的河水时,写到“一口气把它喝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奶奶对新河建成的激动心情。
8. 小说中的两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9. 小说以“同是门前一条河”为题,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欲,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材料二: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三: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五六月A中B北窗C下D卧E遇凉风F暂至G自谓H是羲皇上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的意思可以相同、相近或相反。
B. 致,招请,与《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中“致”的意思不同。
C. 乐,“使……愉悦”,使动用法,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中“栗”“惊”用法相同。
D. 恨,遗憾,与《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恨”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曾经创作《五柳先生传》,描写了他的生存境况,表达人生态度和志向追求。
B. 因为陶渊明的曾祖在晋朝担任大司马,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所以他拒绝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邀请。
C. 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因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遂归隐田园,并创作了《归去来兮辞》。
D. 陶渊明虽然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没有琴弦琴,每逢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以寄托情感。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14. 材料三中萧统称自己“尚想其德”,请结合材料一分析陶渊明的“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江村(其一)①
杜甫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
乾坤万里眼②,时序百年心。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艰难昧生理,飘泊到如今。
【注】①此诗作于永泰元年春,当时杜甫已离开了严武的幕府,回到浣花草堂。②“乾坤”句:谓放眼乾坤,家国俱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了正当春日,每个村庄都沉浸在紧张而有序的劳作中,春水渐生,岸岸深流。
B. 诗人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描写如今的生活是桃花源式的安适、闲逸的生活。
C.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自己长期漂泊不定生活的总结,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悲怆。
D. 本诗不以描写江村景物为主,重在写诗人在蜀中的生活状态和感想,乐中有忧,忧中有乐。
16.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所蕴含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传说中瀛洲“___________”,但现实中的天姥山却是“___________”,以虚衬实,令人对天姥山产生向往之情。
(2)《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南北遍地都有杏花,但在我心里,杏花沟的杏花最美,简直美得 ① 。那是一片原始野杏林,集中分布在巩乃斯河北岸,属伊犁河谷浅山地带。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道谷接着一道谷,此起彼伏, ② 。受河谷环境气候影响,这里雨水充沛,而南向敞开的马蹄形谷地,更是避开西北向的山风,怀拥着东南方的大片日光,让大片野杏林繁衍至今。
春天来了。整片的杏花谷,春意如来势汹涌的潮水,才涌上山坡,又泻到沟谷。满山坡的花草,远望一片绿。山风吹过时,冷不丁低下头,一看,却是“( )”,只留满山黑土。除了绿草和杏花,还有转场到早春牧场的牛羊,它们缓慢移步,悠闲吃草,给静止的山林添了不少动态美。春天一来,万物就热闹了,最热闹的当数农牧民、商贩,还有一批批游客。他们各自忙碌着,做饭的做饭,叫卖的叫卖,拍照的拍照,相同的是大家都乐呵呵的,满脸写着沐浴春风的快乐。
以前,杏花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如今,杏花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里现代设施 ③ ,比如智能电网、音响设施、多功能服务中心等。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引用的古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草青青万里余B. 嫩绿柔香远更浓
C. 一川草色青袅袅D. 草色遥看近却无
20. 请运用“……使……”句式概括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主要意思。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3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淘汰对手,而是发展自己; ① ,而是为了证明现在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好。在素质教育者看来,真正好的教育,是不辜负孩子的天赋。大自然赋予不同孩子不同的喜好和禀赋。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当张大千,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做杨振宁。尊重孩子们的喜好,根据他们的禀赋,为他们提供恰好的教育, ② ,而不是厌恶学习。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心灵力量,并强化它们。
古话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苦”当然要吃,但“人上人”却并不必要。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 ③ ,让他们绽放自我。它就像大自然为莲花提供水塘、为仙人掌提供沙漠一样。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们相信,每个孩子的好,不在于他战胜了多少对手,而在于他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概括素质教育的优点。要求运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表达简洁流畅。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观察到,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在取得一点小成就后便沾沾自喜,导致成长进程缓慢。他们或许能一时登上人生的一个小高峰,但之后便停滞不前,甚至逐渐下滑。
然而,另一种人生态度则截然不同,他们即便已经登上了人生的高原,也绝不会止步于此。他们选择一辈子都行走在高原上,不断向更高的地方攀登,从不让自己沉沦。而这一切的秘诀,就是他们常常选择“归零”,以“空杯”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一
材料二
①
诗歌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
②
诗歌变得娱乐化
③
诗歌陷入庸俗化陷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