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1.下图《京口三山图卷》(局部)是清代严绳孙、张纯修、禹之鼎分段所绘。请欣赏这幅画,从A、B两句诗中选择一句为这幅画配诗,并用楷体将这句诗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含标点符号)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和汉字书写。
    这幅画描绘了开阔的江面和远山,符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描绘的潮平岸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则是残酷的战场上,故园的菊花盛开,没有山、水这些意象,所以不符合。
    抄写时要用简体楷书正确、工整、规范地书写。注意“悬”字的正确写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 的作家之一。②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 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③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④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 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⑤史铁生居住在自己的内心苦苦 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地与未明事物斗争,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2.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敬畏 残疾 一如既往 追求B.敬佩 残缺 一如既往 追索
    C.敬畏 残缺 无休无止 追索D.敬佩 残疾 无休无止 追求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和 “生命”都是名词,“是”和“体验”都是动词。
    B.“幽暗”是多义词,根据语境,这里的意思是形容光线不足、环境阴暗的状态。
    C.选段第④句中的“重要”和“重大”是同义词,但在搭配上有区别。
    D.选段第⑤句中的画线部分有语病,两个句子顺序安排不合理,应该互换位置。
    【答案】2.B 3.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敬畏:尊敬佩服又有些害怕。
    敬佩:敬重而佩服。
    第一空,指人们对史铁生的尊重和敬仰,并没有“害怕”的意思,因此用“敬佩”恰当。
    残疾:肢体、器官或其功能方面的缺陷。
    残缺:不完整;部分缺失。
    第二空,根据“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前面用“残缺”与之对应最恰当,更倾向于诗意的表达。
    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无休无止:指没完没了。
    第三空,本处指史铁生的新书和从前一样对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进行深入思考,因此用“一如既往”恰当。
    追求:指尽力寻找、探索。
    追索:追逼索取。
    第四空,根据“在自己的内心苦苦”“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可知,用“追索”形容竭力追寻,语义更恰当。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分析。
    B.“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中,“幽暗”在此处是比喻义,指内心的迷茫和不明朗,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光线不足、环境阴暗的状态。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取决(jué) 遮敝(bì) 静谧(mì) 茫然无措(cù)
    B.徘徊(huí) 棱镜(léng) 着落(zhuó) 翻来复去(fù)
    C.朗润(rùn) 恃弄(shì) 确凿(zhá) 风流倜傥(tǎng)
    D.吞噬(shì) 沁凉(qìn) 黄晕(yùn) 人迹罕至(hǎn)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遮敝——遮蔽,茫然无措(cù)——cuò;
    B.徘徊(huí)——huái,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C.恃弄——侍弄,确凿(zhá)——zá。
    5.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她在诗集《繁星》《春水》中,创作了许多赞美母爱的小诗。
    B.《论语》,儒家经典,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D.小语阅读《范爱农》时,深入分析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态度变化及缘由,这种边读边思考的方法属于精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刘义庆是南朝宋时的人,不是南宋时期的人。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6.小文对敬辞与谦辞特别感兴趣,学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后,他模仿文中友人口吻对陈太丘说了以下这段话。话中画线的敬辞与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愚兄此次到寒舍拜访贤弟,感触颇多。令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愚兄言语不周之处,还请见谅。
    A.愚兄B.寒舍C.贤弟D.令郎E.见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
    B.寒舍:谦辞,指自己的家,不能用于别人的家。此处应用“贵宅”“贵府”等。
    7.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6)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体会真挚悠悠的诗情。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奇特的想象,来抒写对友人的安慰之情的诗句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用含义丰富的“落花”表达慨叹的诗句是:“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表达思乡情绪。
    【答案】(1)秋风萧瑟 (2)博学而笃志 (3)归雁洛阳边 (4)夜发清溪向三峡 (5)一年之计在于春 (6)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②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 ④落花时节又逢君 ⑤不知何处吹芦管 ⑥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名著阅读。(12分)
    8.为纪念鲁迅诞辰143周年,近日,班级开展《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活动,具体任务安排如下:
    (1)任务一:制定“鲁迅成长简史——阅读规划”。请完成下列规划表。
    (2)任务二:制作“我感兴趣的人—人物名片”。请结合书中内容完成下列名片制作。
    (3)任务三:说说“我最崇敬的人——鲁迅印象”。请结合书中内容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心中的“鲁迅印象”。(50字左右)
    【链接材料】
    2024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43周年纪念日,上海鲁迅故居修缮后恢复开放。恢复开放当天,上海鲁迅故居邀请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木刻拓印活动。鲁迅提倡新兴木刻运动,关怀和培育了一大批木刻青年,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活动现场,居民朋友们纷纷拿起油墨与滚轮,亲手拓印出一幅幅木刻作品,留下一份属于自己的鲁迅“印象”。
    【答案】(1)①《阿长与》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琐记》
    ④《藤野先生》
    (2)①寿镜吾(寿怀鉴) ②示例:表面严厉实则和蔼 ③示例: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④示例: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是值得我尊敬和怀念的先生。)
    (3)示例: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期的生活,展现了他活泼好动、身心健康的一面。(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意见,显得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得天性自由活泼好动,有点儿顽皮。)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第一、二空。反映鲁迅童年时光的童真童趣的篇目,除了表格中已列的四篇外,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鲁迅幼年时期在家乡绍兴的生活经历,主要对比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趣事。在百草园,他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充满了童趣和自由;而在三味书屋,他开始了正式的私塾教育生活,尽管学习严格枯 燥,但也有老师、同学和课外知识带来的欢乐。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生活经历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怀 念和对童年求学时期的特殊回忆。
    《阿长与》
    第三空。反映鲁迅青年时代的探索求学的篇目,除了《父亲的病》,还有《琐记》。《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 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 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 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第四空。反映鲁迅弃医从文,回乡任教经历的是《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 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文中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严谨踏 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第一空。根据“教书先生”“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可知,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第二、三空。根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可知,寿镜吾先生表面看似严厉,实则和蔼。
    第四空。根据“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知,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评价是: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值得尊敬和怀念。
    (3)本题考查对名著作者的分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展现了一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关心劳苦大众的形象。他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他也关注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篇目的内容谈一谈你对鲁迅的“印象”,合理即可。
    如:鲁迅的战斗精神。《狗·猫·鼠》一文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
    鲁迅的深情。《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鲁迅的童真童趣。《琐记》写“我”冬天大清早吃水缸里结的薄冰,写“我”幼年时打旋子,富有童真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鲁迅的幽默。《父亲的病》一文中有写庸医陈莲河给父亲开的药方中总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如“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作者写到“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写昆虫也是有贞洁的,言语幽默。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 (3分)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①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②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①丝纶(lún):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②樽(zūn):酒杯。
    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是元代散曲,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B.【乙】是一首题画诗,巧妙地用了九个“一”,描写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景象。
    C.两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名词联排,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又萧瑟的气氛。
    D.两首诗歌都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这个主人公的存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甲诗《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直接提到抒情主人公。乙诗《题秋江独钓图》中“一人独钓”,直接点出了抒情主人公。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二)(11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②。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④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节选自明代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①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政治家、军事家,著有《吴子兵法》。②止之食:挽留他吃饭。③俟:等待。④宜:应该,应当。
    10.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中不至/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C.与人期行/期返而食
    D.待公而食/思而不学则殆
    11.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3.甲乙两文都启发我们为人要________。甲文出自《方正》篇,请概括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________
    【答案】10.C
    11.(1)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便丢下(他)(自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2)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3.①诚信 ②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太阳/名词,天;
    B.副词,当时/介词,按时;
    C.均为动词,“约定”;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过中:过了正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
    (2)句重点词语:欲:想要。服:信服。非信不可: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句子意思: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昔吴起出”点明“遇故人”的时机,“而止之食”与“遇故人”为顺承关系;
    正确断句为: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问:甲乙两文都围绕“诚信”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不同的故事情境,向我们展示了诚信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但友人却未能按时到达。当友人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开后,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过失,反而对陈太丘的儿子元方进行责骂。元方则以理据争,指出友人既无信又无礼。友人听后感到惭愧,并试图弥补过错,但元方却不再理会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无论面对何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坚守诚信,不轻易违背承诺。
    在乙文中,吴起遇到故人并邀请他一起吃饭,但故人却未能按时前来。吴起为了等待故人,一直不吃饭,直到故人到来才与他共进餐。吴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担心故人违背诺言。这个故事同样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并展示了吴起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尚品质。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诚信的价值观。
    第二问:
    第一,元方指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表明陈元方清楚地认识到守信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友人没有按时赴约就是失信的行为。这种对“信”的认知体现了他品行刚正,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故可概括:他懂得“信”的重要;
    第二,陈元方回应“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他明确指出友人的行为既不礼貌又不恰当,说明陈元方对“礼”有深刻的理解,在面对他人的无礼行为时敢于指出,维护正确的道德规范。故可概括:他懂得“礼”的重要;
    第三,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陈元方在与友人的对话中,逻辑清晰。先指出友人失约是无信,接着又指出友人骂父是无礼,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友人的错误行为。而且他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展现出其刚正的品行和坚定的立场。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如此有条理地进行辩驳,体现了他的聪慧和正直。
    第四,当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看似有些失礼,但实际上是他在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他不因为友人的认错就轻易原谅其严重的错误行为,坚持自己的原则,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故可概括:元方以“入门不顾”维护尊严。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约定在我回来的时候(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待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四、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 (11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班级开展“往事依依•一一往事”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的部分环节,请你参与。
    14.标题探究。本文的标题是《往事依依》,小雨同学认为可以换成《往事一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15.内容梳理。文章重点写的五件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16.问题研讨。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到老师朗读的场面,试比较异同,概括相同点和最大的不同点。
    17.语言品味。重音,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个词语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细读选文第⑤段画线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应该重读?说明理由。
    【答案】14.不同意。“一一”是一个一个的意思,“依依”是形容思慕怀念的心情;“依依”表明这些追忆的往事是令作者怀念、思慕不已的,所以不能换。
    15.看图画;读古诗;听老师讲课;受教导。
    16.三位老师的相同之处在于朗读时都全情投入。寿镜吾老先生和本文中的两位国文老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读书入神”是一种自我陶醉,所读的东西学生听不懂也不感兴趣;本文中的两位老师都注重对学生的感发,特别是通过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17.雕镂;“雕镂”本义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这里用以表明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的印象之深,难以磨灭。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赏析。
    结合第①段“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第⑦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可知,题目“往事依依”中的“依依”一词不仅指往事的逐一回忆,更蕴含着作者对往事的深情和不舍之情,体现了情感的浓厚。而“一一”仅仅表示逐一列举,没有情感的表达,无法传达出作者对往事的深情怀念。因此,标题《往事依依》更能准确地反映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不能换成《往事一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第②段,结合“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可知,记叙的是“我”小时候看挂在屋里的一幅画和家里的《评注图像水浒传》,感受到自然山水的乐趣和书中的丰富世界。可概括为:看图画。
    第③④段,结合“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可知,记叙的是我读《千家诗》,从诗歌当中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情趣。可概括为:读诗歌。
    第⑤段,结合“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可知,记叙的是我从两个老师对诗歌的讲解里对文学产生的兴趣。可概括为:听讲课。
    第⑥段,结合“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可知,记叙的是我从老师对我说的话里受到教导,一生受用不尽。可概括为:受教导。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本文第⑤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可知,两篇文章中三位老师在朗诵时都极为投入,完全沉浸在诗文之中。
    根据“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可知,寿镜吾先生只顾自己朗诵,与学生没有交流互动。本文中“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可知,本文中老师的朗读激发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爱国情怀的共鸣,强调了情感的传递和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的朗读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传统教育方式的刻板和枯燥。本文中,老师的朗读充满感情,激发了作者的文学兴趣和爱国情怀,强调了情感的传递和对学生的深刻影响。这是两文中朗读的最大不同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第⑤段中,“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要求找出本句中最应该重读的一个词。
    本句中,“雕镂”一词强调了老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力。“雕镂”一词的本义是雕刻、刻镂,指在器物、艺术品等表面上精心细致地刻画、镂空的技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雕镂体现了对细节和精致工艺的追求,展示了艺术家们的创意和灵感。通过重读“雕镂”,可以突出老师朗诵时的情感感染力,使得整个教室的学生都被深深感动,体现了情感的强烈传递和共鸣。这个词语的重读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老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印象永难磨灭。
    (二) (10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蒲扇轻摇忆童年
    小林子
    ①夏夜的微风拂过,带来了一丝凉意,却带不走空气中弥漫的炎热。屋檐下,老人轻摇着蒲扇,那是童年记忆里最为惬意的风景。在荧光幕前长大的一代又一代,是否还记得那蒲扇轻摇的时光?那一片片轻盈的扇影,不仅扇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更扇起了记忆深处的温馨与恬淡。
    ②犹记得,那些年的夏天,似乎比现在更漫长、更燥热。冰箱与空调尚未普及,寻常百姓家多靠一把蒲扇解暑。那蒲扇,不似今日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它简单、素净,竹制的柄,草编的面,质朴无华却实用至极。
    ③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午睡,却喜欢在强迫自己闭上眼睛后,偷听祖母在身旁轻摇蒲扇的声音——沙沙作响,有节奏地伴随着微风,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扬的摇篮曲。那时候,没有林立的高楼,只有知了在树上一声声叫着夏天;那时候,没有手机的嘈杂,只有扇风的轻柔和时光的缓流。
    ④童年的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大人们谈天说地,孩子们追逐嬉戏。天色渐暗,蚊虫开始肆意妄为。父亲总是拿起那把稍显宽大的蒲扇,用力挥动,为我们驱赶蚊虫。而母亲,则擅长用小巧的蒲扇,为我们轻轻扇风,偶尔还配合着给我们讲一段《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
    ⑤邻居们串门时也总会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寒暄着“吃了吗?”“天气真热啊!”。而我们这些小孩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说:“今天这风儿真顺,扇起来可真凉快。”惹得大人们都忍俊不禁。
    ⑥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捉迷藏而摔倒了,膝盖上擦破了皮,疼得我哇哇大哭。祖母急忙跑过来,用手中老旧的蒲扇轻轻为我扇风,嘴里念叨着:“风儿吹吹,不疼不疼。”那时的我,竟真的觉得疼痛减轻了许多。也许是爱的力量,也许只是那把扇子带来的清凉,但无论如何,那一刻蒲扇成了安慰我的灵丹妙药。
    ⑦后来,随着电器的普及,蒲扇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空调房里,我们不再需要手动摇扇,却也失去了那种由心而发的凉意。再后来,老房子拆迁,老家的蒲扇也不知去向。当我再次拿起蒲扇,已是许多年后的事了。
    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市场里看见一把精美的蒲扇,买回家后便放在书桌上。一个闷热的夏日的夜晚,不知怎的,突然就停电了。停电后,天气似乎变得更加闷热难耐了。此时,我骤然想起刚买回来的那把蒲扇,摸索中拿在手中,轻轻摇动。扇面滑过空气,发出熟悉的沙沙声,仿佛时光倒流,我又回到了那个儿时的夏天。
    ⑨那一夜,我在蒲扇的陪伴下安然入睡。梦中,我又回到了童年,那个蒲扇轻摇的年代。那些日子里,我们没有太多玩具,没有太多娱乐,但我们有满天繁星和轻摇的蒲扇:我们的快乐是如此简单而实在。
    ⑩如今,童年已远,蒲扇也早已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只是,每当夏日炎炎,我仍会下意识地寻找那把蒲扇。即使不再使用,也想要把它放在身边。因为在那把颜色已经略显暗淡的蒲扇中,有着永远清凉的童年记忆,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寄托。时光匆匆,岁月如梭,但蒲扇轻摇的童年,依旧清晰可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慢下来,用一把蒲扇,给自己扇一扇风,给心灵一个喘息的机会。让我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回那份属于夏日的宁静与纯粹。
    18.阅读选文③—⑥段,围绕“蒲扇”概括童年时光经历的事件,完成下面表格。
    19.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也许是爱的力量,也许只是那把扇子带来的清凉,但无论如何,那一刻蒲扇成了安慰我的灵丹妙药。
    20.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选文中第⑦段的作用。
    21.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前一句说“蒲扇也早已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后一句又说“每当夏日炎炎,我仍会下意识地寻找那把蒲扇。即使不再使用,也想要把它放在身边。”这前后两句是否矛盾?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8.(1)用力挥动稍宽大的蒲扇驱赶蚊虫 (2)用老旧的蒲扇一边扇风一边念叨。
    19.比喻;将蒲扇比作灵丹妙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受伤时蒲扇给我带来的清凉和安慰,让我减轻了疼痛;体现了奶奶的爱具有治愈的力量。
    20.内容上:交代了蒲扇退出我们生活的原因和经过;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1.不矛盾;“蒲扇早已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我寻找那把蒲扇,即使不再使用,也想把它放在身边”,是因为蒲扇中有着永远清凉的童年记忆,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寄托。所以不矛盾。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父亲的事件,在第④段中,根据“父亲总是拿起那把稍显宽大的蒲扇,用力挥动,为我们驱赶蚊虫”可概括为:用力挥动稍宽大的蒲扇驱赶蚊虫。
    祖母的事件,在第⑥段中,根据“祖母急忙跑过来,用手中老旧的蒲扇轻轻为我扇风,嘴里念叨着‘风儿吹吹,不疼不疼’”可概括为:用老旧的蒲扇一边扇风一边念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本句将蒲扇比作“灵丹妙药”,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本句前面的“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捉迷藏而摔倒了,膝盖上擦破了皮,疼得我哇哇大哭。祖母急忙跑过来,用手中老旧的蒲扇轻轻为我扇风,嘴里念叨着:‘风儿吹吹,不疼不疼。’那时的我,竟真的觉得疼痛减轻了许多”可知,“我”受伤了,奶奶用蒲扇给我扇风,带来了清凉;奶奶念叨“风儿吹吹,不疼不疼”让“我”得到安慰,减轻了疼痛。“蒲扇成了安慰我的灵丹妙药”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蒲扇带来的安慰和清凉,突出了祖母的关爱具有减轻疼痛的作用,表现了蒲扇在童年记忆中的重要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⑦段“后来,随着电器的普及,蒲扇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空调房里,我们不再需要手动摇扇,却也失去了那种由心而发的凉意。再后来,老房子拆迁,老家的蒲扇也不知去向”,承接上文对童年蒲扇轻摇时光的回忆,内容上说明蒲扇逐渐退出生活的背景;
    “当我再次拿起蒲扇,已是许多年后的事了”引出下文第⑧段“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市场里看见一把精美的蒲扇……仿佛时光倒流,我又回到了那个儿时的夏天”的因停遇而重新拿起蒲扇的情节,表现了对蒲扇的怀念和偶然重拾的情感,深化了主题。因此第⑦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⑩段“如今,童年已远,蒲扇也早已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只是,每当夏日炎炎,我仍会下意识地寻找那把蒲扇。即使不再使用,也想要把它放在身边”这两句并不矛盾。“蒲扇也早已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使得蒲扇在现代生活中不再是必需品;“我寻找那把蒲扇,即使不再使用,也想把它放在身边”的原因,结合下一句“因为在那把颜色已经略显暗淡的蒲扇中,有着永远清凉的童年记忆,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寄托”可知,蒲扇寄托着对童年美好往事的回忆,后一句表达了对童年记忆和情感的怀念,体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因此是不矛盾的。
    五、写作(满分50分)
    22.温暖,是每天桌上热腾腾的饭菜,是出门前母亲的目光与叮咛,是失意时家人暖暖的怀抱;温暖,是跑道上跌倒时伸出的那双手,是夜晚楼道里的那盏灯……纷繁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总是不乏温暖的美好感受。
    请根据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流淌在心底的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诗歌、戏剧除外);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请不要透露个人信息;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略。
    23.题目:请将“ 的谈话”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诗歌、戏剧除外);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请不要透露个人信息;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略。日期
    分类
    篇目
    第一天——第六天
    童年时光的童真童趣
    《狗·猫·鼠》
    《①____________》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②___________》
    第七天——第八天
    青年时代的探索求学
    《父亲的病》
    《③_______________》
    第九天——第十天
    弃医从文,回乡任教
    《④____________》《范爱农》
    姓名
    ①_______________
    性别

    身份或职业
    教书先生
    外貌特征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性格特点
    ②________________
    相关情节
    ③________________
    作者评价
    ④________________
    人物
    事件

    偷听祖母在身旁轻摇蒲扇的声音
    父亲
    (1)_____________
    母亲
    一边用蒲扇扇风一边讲神话故事
    孩子们
    学大人样子一边摇蒲扇一边寒暄
    祖母
    (2)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结合语境,仿写第③段,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文填空,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七年级期中语文试卷pdf、2024114七年期中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期中]2024年春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2024年春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共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