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通用版)专项练习(Word版附解析)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通用版)专题突破练4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通用版)专题突破练4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湖南常德一模)地温梯度指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其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通常用深度每增加100米的温度增加值表示。地热资源量一般用储热层(含地下热水地层)厚度、地温梯度、储热层面积等指标评估。不整合地层界限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的界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推断,盆地区下陷的地质年代是( )
A.新生代B.中生代
C.古生代D.太古代
2.据图分析,煤盆区地壳抬升的次数至少是( )
A.3次B.4次
C.5次D.6次
3.图示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其中开发潜力最大的有(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1.A 2.C 3.B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不整合地层界限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的界限”可知,当出现不整合地层界限时表明在此时发生了地壳运动。据图可知,在盆地区的第四系和新近系砂岩与太古界混合花岗岩之间缺失了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地层,即缺失了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但沉积有新生代中的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层,说明盆地区在新生代下陷,接受了沉积。第2题,据图可知,煤盆区共有K和J,J和C-P,C-P和E-O,E-O和Arsg四个不整合地层界限以及一个发生抬升的断层。每个不整合地层界限表明至少发生了一次抬升(抬升后遭受侵蚀再接受新的沉积,导致出现不整合地层界限),所以此处至少发生了5次抬升。第3题,根据材料“地热资源量一般用储热层(含地下热水地层)厚度、地温梯度、储热层面积等指标评估”和图中观测点地温梯度的数值:①为3.5,②为4.0,③为3.5,④为4.0;图中储热层(含地下热水地层)厚度最厚的为②地区。故开发潜力最大的是②地区。
(2024·广东梅州一模)青海省化隆县出露大面积的红层,不仅发育出典型的丹霞地貌,还发育了众多的峡谷,峡谷险峻幽深,丹霞栩栩如生,成为极具典型性的“峡谷丹山”地貌组合。下图为“峡谷丹山”地貌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除流水侵蚀外,推测形成“峡谷丹山”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还可能有( )
A.风化作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沉积
5.图中河流所在的区域是典型的峡谷地貌,该地貌形成时期( )
A.板块张裂明显
B.板块挤压明显
C.地壳抬升明显
D.地壳下降明显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向下侵蚀,下层物质减少,上层物质受风化作用及重力崩塌而形成峡谷丹山的典型方山地貌;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少有重力崩塌作用,与风化作用无关;沉积地貌地形相对平坦,与图示景观不符。第5题,图示峡谷地貌属于相对微观的地貌单元,与宏观的板块运动关系不大;“峡谷丹山”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受到流水下蚀作用,形成险峻幽深的峡谷;两岸地壳下降会导致地势起伏减小,流水下切侵蚀也随之减少,不会形成图示的高山深谷景观。
(2024·广东佛山二模)白垩纪时,陕北地区气候干旱,该地区形成中细粒径红色砂岩层。晚白垩纪—新近纪,该地区地壳抬升,峡谷发育,流水侵蚀形成壶穴,后在内外力作用下壶穴演变为波浪峡谷,形成古丹霞地貌。第四纪时,风成黄土大量堆积于古丹霞地貌之上,最终发育成一片美丽的黄土覆盖型丹霞地貌。下图示意陕北丹霞地貌不同地质时期的发育特征。据此完成6~7题。
6.构成陕北黄土覆盖型丹霞的主要岩石是由( )
A.地壳运动岩浆凝固而成
B.黄土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波浪峡谷风化堆积而成
D.风力搬运砂粒固结而成
7.由晚白垩纪—新近纪到第四纪的陕北丹霞地貌发育过程,可反映该区域经历了( )
A.流水多次向下侵蚀B.气候湿润程度增强
C.风蚀地貌不断出现D.地层持续断裂下陷
答案 6.D 7.A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第四纪时,风成黄土大量堆积于古丹霞地貌之上,最终发育成黄土覆盖型丹霞,因此其主要是由风力搬运砂粒固结而成;因其主要是由风力搬运砂粒固结而成,应属于沉积岩,与岩浆冷却凝固和变质作用无关;黄土是外来物质,与波浪峡谷风化物质无关。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晚白垩纪该地区地壳抬升,峡谷发育,流水侵蚀形成壶穴,后又演变为波浪峡谷,反映了该区域经历了流水多次向下侵蚀,与风力侵蚀无关;白垩纪时,陕北地区气候干旱,在此之后,风成黄土大量堆积于古丹霞地貌之上,气候湿润程度并未增强。
(2024·江西萍乡二模)陡坎是一种地表断层地貌。河流上游盘海拔高于下游盘的陡坎为正向陡坎,反之为反向陡坎。某研究队在新疆阿合别斗河出山口位置发现了正反向陡坎并存的特殊地貌,并绘制了陡坎沿线的地形剖面图。据考察,阿合别斗河出山口反向陡坎形成后下游盘持续抬升,洪积扇Fan2晚于反向陡坎形成。下图示意阿合别斗河出山口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陡坎沿线地形剖面图
8.四个观测点中,最适宜用于观察研究洪积扇Fan1沉积物分层规律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9.推测阿合别斗河出山口正反向陡坎能够共存的原因是( )
①正向陡坎上覆Fan1 ②S2抬升幅度大于S1 ③正向陡坎错断Fan1 ④S2抬升幅度小于S1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0.据数据推测Fan2开始形成之前,陡坎①和④的高度分别可能是( )
A.3.6米、4.2米
B.5.5米、4.4米
C.3.7米、6.3米
D.5.6米、3.2米
答案 8.A 9.B 10.C
解析 第8题,由地貌示意图可知,上下游盘上均有Fan1分布,洪积扇中间厚两边薄,边缘沉积物薄,不易观察,④排除。②③部位位于河谷和河流阶地,流水侵蚀严重,Fan1沉积物被破坏,排除。①处洪积扇沉积物厚度大,保存完整。第9题,由剖面图知,下游盘Fan1中部高度高于上游盘Fan1高度,Fan1厚度更大,而洪积扇两侧高度低于上游盘,可推断出Fan1在正向陡坎形成后发育覆盖正向陡坎,后下游盘(S2)抬升错断Fan1,且抬升幅度小于上游盘(S1)。第10题,S2在反向陡坎形成后持续抬升,反向陡坎高度增加、正向陡坎高度减小,①为反向陡坎,④为正向陡坎,故Fan2开始形成前,①高度小于现代高度,④高度大于现代高度;仅考虑S1、S2的升降运动,①增加的高度等于④减小的高度,①②高度和不变;Fan2的发育仅降低④的高度,使①④高度和减小,故Fan2开始形成前,①④高度和大于现代高度和9.1米。
(2024·广东惠州一模)江错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内无冰川发育。通过对江错湖心沉积物岩芯分析发现,其每年沉积物中均包含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颗粒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内的基岩。下图示意1957—2015年江错每年沉积物中粗颗粒层厚度百分比及流域6—9月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据此完成11~13题。
11.1957—2015年,江错湖泊水量( )
A.年内及年际变化均小
B.年内及年际变化均大
C.年内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D.年内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12.推测江错湖泊粗颗粒物质的输入主要由( )
A.径流搬运B.风力搬运
C.海浪搬运D.冰川搬运
13.粗颗粒层不形成于冬季,主要因为冬季( )
①降水少 ②冰川融水少 ③湖面结冰 ④流域粗颗粒物质少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11.B 12.A 13.B
解析 第11题,据图可知,1957—2015年,江错湖泊流域6—9月平均降水量有明显差异,且年际差异大。根据材料“江错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内无冰川发育”可知,江错湖泊主要靠降水补给。所以1957—2015年,江错湖泊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均大。第12题,据图可知,粗颗粒层厚度百分比与6—9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故可知江错湖泊粗颗粒物质的输入主要由径流搬运;虽然青藏高原地区风力作用较强,但风力搬运通常对细颗粒物质更为有效,风力作用不会使粗颗粒层厚度百分比与6—9月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江错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内无冰川发育,这排除了冰川搬运作为粗颗粒物质输入的主要方式;同时,江错湖泊是一个内陆湖泊,不存在海浪搬运的条件。第13题,冬季气温低,青藏高原中部湖泊通常会结冰,这会限制水体的流动和混合,进而减少了由径流搬运带来的粗颗粒物质进入湖泊的可能性,③正确;青藏高原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降水量相对较低,这就减少了通过径流搬运作用将流域内的粗颗粒物质带入湖泊的可能性,①正确;材料中已明确提到江错湖泊流域内无冰川发育,因此冰川融水并不是影响粗颗粒物质输入的因素,②错误;流域内粗颗粒物质的多少与季节无关,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质条件和地表物质的分布,④错误。
二、综合题(共32分)
14.(2024·山东临沂一模)(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H岛(25°N,119°E)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岸沙地风蚀坑分布广泛,每年9月至次年2月发育尤其强烈。为研究该岛风蚀坑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一个风蚀坑内外设置了L1—L8八个风沙数据采集点(图1)。图2为阶段性数据采集结果。
图1
图2
(1)分析H岛每年9月至次年2月风蚀坑发育强烈的原因。
(2)研究人员发现,风蚀坑L7处风速比L4处大得多,但输沙率却更小。试分析其原因。
(3)说明风对海岸风蚀坑形态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 (1)9月至次年2月,H岛(受亚洲高压影响)盛行东北风,风速大;降水较少,沙地湿度小(沙粒间粘连性变差),易被风吹蚀;植被覆盖率低,沙地裸露多。
(2)L7处位于风蚀坑顶部边缘,植被覆盖率高,阻沙和固沙作用比L4处更强;(植被遮盖)沙地表面蒸发较弱,水分较多,沙子不易被搬运。
(3)风速及作用时间影响风蚀坑的深度和规模;主导风向影响风蚀坑的走向(东北—西南)。
解析 第(1)题,风蚀坑发育强烈,可从植被稀疏、沙土干燥等基本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展开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9月至次年2月受亚洲高压影响,冬季风较强;此时受冬季风影响,降水较少,沙地湿度较小,容易被风蚀;此时为冬半年,植被覆盖率较低,沙地裸露较多。第(2)题,风速较大,但输沙率更小,说明不易扬沙,可从植被覆盖率、沙土湿度等下垫面因素展开分析。据图可知,L7地处风蚀坑的顶部边缘地区,植被覆盖率较L4高,故阻沙和固沙作用更强;L7处植被可阻挡太阳辐射,沙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少,地表蒸发较弱,沙地水分多,不容易被风搬运。第(3)题,风蚀坑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故风力越大、影响时间越长,则风蚀作用越强,风蚀坑的深度和规模也就越大;风蚀坑受风力侵蚀形成,故当地的主导风向会影响风蚀坑的走向。
15.(2024·山东泰安二模)(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白杨河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形成了大规模深厚的山前冲积扇。冲积扇表面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河道,一种为季节性河道,以河道径流为主,占冲积扇表面面积2.1%,另一种为暂时性河道,以片流、泥石流为主,占冲积扇表面面积97.9%。下图为白杨河阵发型洪水条件下辫状河型冲积扇洪水期和间洪期模式图。(图中辫流带、辫状流岛、辫状流沟统称为辫状带)
(1)说出季节性河道和暂时性河道在沉积物来源、沉积物特点方面的区别。
(2)分析洪水期白杨河下切河谷形成的原因。
(3)说出与洪水期相比,间洪期辫状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 (1)季节性河道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较远的地区,暂时性河道的沉积物来源于冲积扇(已形成的沉积物和风化产物)。季节性河道沉积物以砾石质为主,颗粒大、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泥质含量低。暂时性河道沉积物以沙泥质为主,粒度相对较小,磨圆度低、分选性差、泥质含量高。
(2)山前冲积扇沉积物较为深厚;河谷上游盆地蓄水,补给量大;下切河谷地处断层附近,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
(3)间洪期辫状带面积扩大并向上游发展。原因:间洪期水量减少,沟间滩出露,洪水期的片流带变为辫状带。
解析 第(1)题,季节性河道常年存在,季节性河水有变化,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较远的地区,是异地产生的。暂时性河道仅在降水来临时出现,沉积物来源于冲积扇自身已形成的沉积物和风化产物,来源于本地。季节性河道沉积物以砾石质为主,上游长距离搬运过程中,沉积物颗粒大、磨圆度高、分选性好的石头沉积,因流速快,泥质含量低。暂时性河道由坡面流水形成,流速低,沉积物以沙泥质为主,粒度相对较小,搬运距离短,磨圆度低、分选性差、泥质含量高。第(2)题,山前冲积扇年代长,形成的沉积物较为深厚;河谷上游盆地蓄水,补给量大,形成稳定、量大的河流;下切河谷地处断层附近,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强烈侵蚀冲积扇形成下切河谷。第(3)题,间洪期河流径流量较低,流速慢,沉积物多,辫状带面积扩大并向上游发展。原因:间洪期水量减少,沟间滩出露,将河流中的水进行分流,洪水期的片流带变为辫状带,沉积增多进一步促进辫状带形成,并随着水流量进一步减少,向上游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通用版)专题突破练3 水体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通用版)专题突破练6 自然灾害(Word版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通用版)专题突破练7 人口与聚落(Word版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