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等50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等50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等50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等50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2节~第6章,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2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对果蝇进行紫外线照射,检查其细胞中染色体,发现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该种变异属于( )
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是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详解】据图分析,图中的变异是下面一条染色体发生了OO的基因数目增加,属于重复,而上面一条染色体是少了O基因,发生了染色体基因数目减少,属于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故选C。
2. 某市为了控制蚊蝇的数量,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喷洒菊酯类杀虫剂。为了预先评估杀虫剂的使用效果,统计三个地区某种蚊蝇抗性个体所占比例及抗性基因(显性)频率,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抗性基因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抗性个体的分布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C. 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杂合子所占比例更高
D. 预测使用杀虫剂后,杀虫效果最好的是丙地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经常发生突变,部分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生理特性,如对杀虫剂的抗性,据此推测抗性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在不同的地区,抗性个体的分布是不同的,表明抗性个体的分布受自然选择的影响,B正确;
C、甲地区杂合子所占比例为0.12×0.88×2=0.2112,乙地区杂合子所占比例为0.2×0.8×2=0.32,C错误;
D、据表可知,抗性基因频率较低的是丙地区,说明其抗性个体较少,杀虫效果预期较好,D正确。
故选C。
3. 我国相关法规规定,35岁以上的孕妇必须进行产前诊断,以筛查多种遗传病。下表中关于部分人类遗传病的致病原因及检测或预防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详解】A、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引发的遗传病,可以通过产前染色体检查进行预防,A正确;
B、唐氏综合征的致病原因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可用产前染色体检查进行检测,B错误;
C、软骨发育不全是显性致病引起的,可以通过遗传咨询进行预防,C正确;
D、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变成镰刀型,可进行新生儿血细胞检查,D正确。
故选B。
4. 人体内有许多液体,下列液体属于内环境的是( )
A. 小肠腔中的消化液B. 骨骼肌细胞间隙处的液体
C. 膀胱内的尿液D. 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小肠腔中的消化液属于外界环境,因为小肠腔是与外界直接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骨骼肌细胞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B正确;
C、膀胱内的尿液属于外界环境,因为膀胱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水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5. 人体内环境中,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中的铁含量降低会引起贫血
B. 乙中生活着大量的淋巴细胞
C. 丙中的物质都能够被重新吸收进入甲中
D. 健康人体内丙的生成与回收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细胞外液又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详解】A、甲、乙、丙是内环境的三大成分,根据乙是单进单出可知,乙是淋巴,丙是组织液,甲是血浆,血浆中的铁含量低会影响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合成,影响对氧气的运输,进而出现贫血,A正确;
B、乙是淋巴,淋巴液中生活着大量的淋巴细胞,B正确;
C、丙是组织液,丙是组织液,甲是血浆,二者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丙中的大部分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甲液中,C错误;
D、健康人体中丙(组织液)生成与回收保持动态平衡,所以组织液的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6. 人通过学习和训练可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能提高人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婴儿吸吮母乳B. 膝跳反射
C. 司机看见红灯会踩刹车D. 手碰到热物体立即缩回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婴儿吸吮母乳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符合题意,A错误;
B、膝跳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符合题意,B错误;
C、司机看见红灯会踩刹车,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符合题意,C正确;
D、手碰到热物体立即缩回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C。
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出现记忆丧失、语言障碍的症状。研究发现,AD与神经细胞内β淀粉样蛋白积累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有关。若患者能看得懂文字,但听不懂话,则损伤的神经细胞可能位于大脑皮层的区域为( )
A. S区B. H区C. V区D. W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W失写症,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V失读症,发生障碍时不能看懂文字;S运动性失语症,发生障碍只是不能讲话;H听觉性失语症,发生障碍时不能听懂他人讲话。
【详解】患者能看得懂文字,说明V区没有问题,但听不懂话,说明H有问题,则损伤的神经细胞可能位于大脑皮层的区域为H区,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8. 人的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非常长,例如支配人足部肌肉的轴突的长度可以超过1m。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胞体中
B. 轴突延伸数米,有利于神经元发挥信号长距离传导的功能
C 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D. 树突末端不含有称为神经末梢的细小分支,而轴突末端含有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详解】A、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核在细胞体里,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两种,A正确;
B轴突延伸数米,有利于神经元发挥信号长距离传导的功能。轴突是神经元的主要传导部分,它可以延伸很长的距离,将神经冲动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到远处的目标组织,如肌肉、腺体或其他神经元。在人体中,一些神经元的轴突确实可以延伸数米,以实现信号的远距离传导,B正确;
C、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髓鞘是由神经胶质细胞(如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在轴突外面的一层结构,它对轴突起到保护和绝缘的作用。髓鞘的存在使得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更加迅速和高效,同时也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神经纤维,C正确;
D、树突和轴突的末端都可以形成称为神经末梢的细小分支。神经末梢是神经元与周围环境进行联系的关键部位,它可以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在树突上)或向其他神经元、肌肉、腺体等传递信号(在轴突上),D错误。
故选D。
9. 为探究生物体pH的调节机制,某同学以某种动物血浆为材料进行的实验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中的2号和5号烧杯各加入25mL缓冲溶液
B. 实验中作为对照的组别是1号和4号,其余为实验组
C. 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和滴数属于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D. 预计3号与1号烧杯的pH变化相同,6号与4号烧杯的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所谓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 ~ 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详解】A、实验遵循对照原则,根据题意可知,步骤①中的2号和5号烧杯各加入25mL缓冲溶液,起对照作用,A正确;
B、实验中作为对照的组别是1号和4号,2号和5号,B错误;
C、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和滴数属于该实验的自变量,C错误;
D、动物血浆类似缓冲液,具有缓冲pH的功能。故预计3号与2号烧杯的pH变化相同,6号与5号烧杯的相同,D错误。
故选A。
10. 肝组织细胞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如图所示,a、b、e表示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状态时,a可表示为氧气和营养物质
B. 正常状态时,b可表示为二氧化碳和尿素等代谢废物
C. 饥饿状态时,动脉端的血糖浓度高于静脉端的
D. c表示的物质从组织液进入淋巴液不一定需要消耗细胞产生的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内的血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血糖浓度较高时,机体可以合成肝糖原等物质,使血糖下降;当血糖浓度较低时,机体可以分解肝糖原,补充血糖。
【详解】AB、正常情况下,a表示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b表示由血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尿素等代谢废物,AB正确;
C、饥饿状态时,动脉端的血糖浓度低于静脉端,C错误;
D、c表示的物质从组织液进入淋巴液不一定需要消耗细胞产生的ATP,如水,D正确。
故选C。
11. 如果镇静药或麻醉药使用不当,会引起人的呼吸肌无力、呼吸频率下降和通气不足,使(CO2蓄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蓄积的CO2极易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酸中毒,若不及时纠正,病死率极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CO2主要来自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的分解
B. 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pH降低,CO2分压增高
C. 可通过减弱肺的通气来治疗呼吸性酸中毒
D. 蓄积的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内环境中的CO₂主要来自丙酮酸的分解,丙酮酸分解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基质,A正确;
B、据题意可知,呼吸性酸中毒是CO₂蓄积所致的,会使CO₂分压增高,血浆pH降低,B正确;
C、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人的呼吸肌无力、呼吸频率下降和通气不足导致的,故可通过增强肺的通气来治疗呼吸性酸中毒,C错误;
D、CO₂是气体,蓄积的CO₂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C。
12. 某离体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没有接受刺激时,电表测得的是静息电位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同
C. 在神经纤维膜外的液体中加入Ca2+,会导致静息电位下降
D. 在图示部位给予有效刺激,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钾离子外流,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内流,表现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传导方向与膜内一致,与膜外相反。
【详解】A、测量静息电位时,电表的一极在膜内,另一极在膜外,图示电表的电极均在膜外,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B错误;
C、在神经纤维膜外的液体中加入Ca2+,则K+外流减少,会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静息电位(负值)变大,C错误;
D、在图示部位给予有效刺激,当兴奋到达a处时,电表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到达b处时,电表指针向右偏转,故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
故选D。
13. 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运动员听到指令时,在空中完成特定的动作,最终以特定姿势入水,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跳水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听到指令开始跳水,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 图中动作的完成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
C. 大脑皮层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D. 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在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分析】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是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还能调节生物节律;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AB、听到指令开始跳水,需要大脑皮层接受处理信息,并控制躯体运动,完成跳水动作,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AB正确;
C、调节人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在空中完成特定动作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在脊髓,D错误。
故选D。
14. 河鲀毒素是一种钠离子通道抑制剂。龙葵素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乙酰胆碱分解)抑制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河鲀毒素不利于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B. 河鲀毒素引起中毒后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不变
C. 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可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
D. 两种抑制剂均可被开发用于局部镇痛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河鲀毒素是一种钠离子通道抑制剂,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内流,河鲀毒素不利于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A正确;
B、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钾离子大量外流,河鲀毒素是一种钠离子通道抑制剂,河鲀毒素引起中毒后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不变,B正确;
C、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可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C正确;
D、龙葵素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使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不可用于开发局部镇痛,河鲀毒素是一种钠离子通道抑制剂可被开发用于局部镇痛,D错误。
故选D。
15. 将保持搏动并带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蛙心取出,置于任氏液(蛙的生理盐水)中进行相关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的结果及分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
B. a点未受刺激时膜外为正电位,受刺激时膜外为负电位
C. 刺激 a点,心脏收缩减慢;刺激b点,心脏收缩加快
D. 刺激a点或b点,电流表指针都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A错误;
B、a点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K+外流,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受刺激时为动作电位,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
C、刺激 a点,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收缩加快,刺激b点,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收缩减慢,C错误;
D、神经与肌肉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结构,兴奋通过突触时只能单向传递,故刺激a点,兴奋可通过交感神经传到心脏,但不能通过心脏传到副交感神经,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刺激b点,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进行的生物进化实验如图所示,两组实验除喂养的食物不同以外,其他环境条件完全一致。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后,甲培养箱中的果蝇体色变浅,乙培养箱中的果蝇体色变深,后代果蝇体色存在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喂食不同类型的食物模拟的是______。
(2)用两个培养箱分开培养造成两培养箱中的果蝇因________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培养箱中的果蝇通过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这些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原因是_________。当两培养箱中的果蝇产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两培养箱中果蝇的_______,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和交配习性的巨大差异。
(3)培养多代以后,为判断甲、乙品系果蝇是否产生生殖隔离,设置实验进行探究,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_______。
【答案】(1)自然选择
(2) ①. 地理隔离 ②.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③.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 ④. 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发生定向改变
(3)让甲、乙品系果蝇进行杂交,观察能否产生可育的子代果蝇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分析题图: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是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开始,甲箱和乙箱果蝇虽然同属于一个物种,但是生活在不同区域内,因此分属于两个种群。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因此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小问1详解】
因为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因为食物的差异模拟了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使得两个群体的体色有很大差异。
【小问2详解】
用两个培养箱分开培养造成两培养箱中的果蝇因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培养箱中的果蝇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这些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当两培养箱中的果蝇产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自然选择),两培养箱中果蝇的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和交配习性的巨大差异。
【小问3详解】
如果甲、乙品系的果蝇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则可以判断它们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可采取的实验方案是让甲、乙品系果蝇进行杂交,观察能否产生可育的子代果蝇。
17. 人体产生的尿酸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血液中尿酸含量太高引起的尿酸盐结晶会沉淀在关节囊、软骨等组织,引发痛风性关节炎(GA)。回答下列问题:
(1)高尿酸血症引发痛风性关节炎,说明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调节网络。高尿酸血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尿酸生成过多和尿酸排出减少。尿酸生成过多可能与高嘌呤饮食、饮酒等有关,而尿酸排出减少可能与慢性肾脏病、代谢综合征等有关。参与调节人体血液中尿酸含量平衡的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________。
(2)短期内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含有的________缓冲对有关。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原尿中尿酸含量高,引起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
(3)“浆水”是中国西北地区用蔬菜制成的一种传统发酵食品,长期饮用可缓解痛风,其缓解痛风的机制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长期饮用“浆水”缓解痛风的机制:________。就痛风患者的饮食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
【答案】(1) ①. 内环境稳态 ②. 神经—体液—免疫 ③. 泌尿系统
(2) ①. HCO3-/H2CO3、HPO42-/H2PO4- ②. 原尿中尿酸含量高,原尿渗透压高,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3) ①. “浆水”中的发酵乳酸杆菌JL-3可在肠道中将嘌呤代谢为尿酸,减少人体对嘌呤的吸收,从而缓解痛风 ②. 少食用嘌呤高的食物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血液中尿酸含量太高,引起的尿酸盐结晶会沉淀在关节囊、软骨等组织,引发痛风性关节炎GA,故高尿酸血症引发GA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四个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其中机体参与血液中尿酸平衡的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
【小问2详解】
血浆中的缓冲对有HCO3-/H2CO3、HPO42-/H2PO4-。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原尿中尿酸含量高,原尿渗透压高,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引起尿量增加。
【小问3详解】
长期饮用“浆水”缓解痛风的原理:食物中的嘌呤被人体吸收过多后代谢为尿酸,过多的尿酸会引发痛风。“浆水”中的发酵乳酸杆菌JL-3可在肠道中将嘌呤代谢为尿酸,减少人体对嘌呤的吸收,从而缓解痛风。建议:减少食用嘌呤高的食物,如海鲜、豆类、动物内脏等。
18. 在保持动物呼吸功能的前提下,横断脊髓与高位中枢,则横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了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简称脊休克。脊休克过去后机体功能部分恢复,但不能很好适应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脊休克的持续时间不一,可能从几天到几周,其恢复情况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位置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脊休克发生时,动物_________(填“有”或“无”)排尿排便反射;刺激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顶部,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引起下肢的运动。
(3)在蛙脊髓某水平面横断脊髓后(图中横断面1),蛙出现脊休克,该现象维持约几分钟后,机体功能逐渐恢复。为证明脊休克不是切断脊髓的损伤刺激本身引起的,可采用二次横断的方式。图中合适的手术位置是_________(填图中数字),手术后,脊休克现象_________(填“会”或“不会”)第二次出现。结合题意推断,造成脊休克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
【答案】(1)脊髓 (2) ①. 反射弧 ②. 无 ③. 不能
(3) ①. 3 ②. 不会 ③. 横断面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非切断脊髓损伤刺激
【解析】
【分析】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切断脊髓后, 出现脊休克,脊休克是由脊髓突然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所致。
【小问1详解】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小问2详解】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进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脊休克发生时,动物无排尿排便反射,说明脊髓中的功能区无法完成相应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因此,刺激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顶部,不能实现对低级中枢的调控,因而不能引起下肢的运动。
【小问3详解】
在蛙脊髓某水平面横断脊髓后(图中横断面1),蛙出现脊休克,该现象维持约几分钟后,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脊休克不是切断脊髓的损伤刺激本身引起的,可采用二次横断的方式验证。图中合适的手术位置是3,手术后,脊髓被破坏,脊休克现象不会第二次出现,说明切断脊髓不会导致脊休克。结合题意推断,造成脊休克的原因最可能是横断面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非切断脊髓损伤刺激。
19.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认知功能迟缓等症状。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的含量减少有关。下图表示神经系统中5-HT的释放及代谢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据题意可知,5-HT是一种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5-HT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后引起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是_____。
(2)释放5-HT的神经元主要聚集在大脑的中缝核部位,为进一步探究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利用抑郁症模型鼠进行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中的结果分析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比正常人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结合题图,尝试提出治疗抑郁症的对策:_____(答出1点)。
【答案】(1) ①. 兴奋性 ②. 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①. 抑郁症患者中缝核SERT相对含量高,5-HT的回收量增加,造成突触间隙中5-HT含量下降 ②. 减少突触前膜上SERT的数量,抑制5-HT的回收;降低单胺氧化酶的数量或者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
据题干信息“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羟色胺(5-HT)的含量减少有关”可知,5-HT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5-HT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后引起钠离子内流,使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小问2详解】
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比正常人低的原因可能是抑郁症患者中缝核SERT相对含量高,5-HT的回收量增加,造成突触间隙中5-HT含量下降;结合题图可知,治疗抑郁症的对策有减少突触前膜上SERT的数量,抑制5-HT的回收;降低单胺氧化酶的数量或者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等。
20. 动物可通过学习将条件刺激(CS)与非条件刺激(US)有效关联建立条件反射,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CS和US间的最长时间间隔称为“一致性时间窗口”,简称“Tm”。研究人员利用果蝇的“气味一电击”学习模型对此开展研究。电击会引发果蝇的躲避反应,果蝇对气味甲、乙的偏好无差异,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与电击关联的影响。先向训练臂通入气味甲并施加电击,置换新鲜空气之后再通入气味乙,训练后将果蝇转移至测试臂进行测试。测试实验开始时,果蝇全部放在中间,一段时间后检测并计算右测试臂果蝇数量减去左测试臂果蝇数量的值占果蝇总数的比例(PI),绘制的曲线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_____是非条件刺激,______是条件刺激。
(2)以PI=0.5时的对应时间间隔为果蝇将气味与电击建立关联的Tm, A、B、C组的Tm大小关系为______(用“>”表示),说明______。从图2可知,A、B、C三组的PI最终都为0,说明_____。
(3)自然界中,CS与US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变的,受5-HT机制调节的Tm是影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因素,动物的Tm过短会______(填“降低”或“增强”)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
【答案】(1) ①. 电击 ②. 气味甲
(2) ①. B组>A组>C组 ②. 5-羟色胺(5-HT)水平越高,Tm越长 ③. 随时间的延长,如果反复使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最终会消退
(3)降低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小问1详解】
电击会引发果蝇的躲避反应,该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与电击关联的影响”,则实验中电击为非条件刺激,气味甲作为条件刺激。
【小问2详解】
以 PI=0.5时的对应时间为果蝇将气味与电击建立关联的 Tm,据图2而可知,B 组(突触间隙 5-羟色胺高于正常值)的 Tm 大于 A 组(野生型),A 组大于 C 组(突触间隙 5-羟色胺低于正常值)的 Tm,即异常缩短的Tm会导致果蝇把原本不相关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说明 5-羟色胺(5-HT)水平能够延长Tm。PI 是指左右测试臂果蝇数量差值占果蝇总数的比例,由图2可知,A、B、C三组的PI最终都为0, PI为 0,即野生型果蝇在左右测试臂数量差值为0,也就是说果蝇在左右测试臂中数量相等,说明该果蝇没有建立起气味与电击的关联,条件反射的建立失败。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动物 Tm 过短对其适应环境的影响是:动物的 Tm 过短,CS 与 US 之间不易建立关联,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降低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蚊蝇种群来源
抗性个体所占比例/%
抗性基因(显性)频率/%
甲地区
22
12.0
乙地区
36
20.0
丙地区
16
8.5
选项
人类遗传病
致病原因
检测或预防措施
A
猫叫综合征
染色体结构变异
产前染色体检查
B
唐氏综合征
染色体结构变异
产前染色体检查
C
软骨发育不全
显性致病基因引起
孕前遗传咨询
D
镰状细胞贫血
隐性致病基因引起
新生儿血细胞检查
步骤
1号烧杯
2号烧杯
3号烧杯
4号烧杯
5号烧杯
6号烧杯
①
25mL清水
?
25ml动物血浆
25mI清水
?
25mL动物血浆
②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
③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5滴0.1ml·L-1的HCl溶液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5滴0.1ml·L-1的NaOH溶液
④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
组别
数量
中缝核SERT相对含量
对照组
10只
0.69
模型组
10只
0.9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重庆市万州区多校联考高一(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生物试卷docx、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