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第1页
    2025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第2页
    2025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怀特黑德曾说,文中多处化用古诗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曾有不少理论盛极一时而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们同样是建成科学殿堂不可缺少的基石。比如:自然发生说。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污水会滋生蚊子,垃圾会滋生蚂蚁,尸体会滋生蝇蛆……由此提出,生命是从无生命的物质中自然发生的。
    1688年,弗朗切斯科·雷迪首先对自然发生说提出异议。他用实验证明腐肉生蛆是蝇类产卵的结果,由此提出,生命源于生命,没有先前的生命就不会有新的生命。这被后人称作生源论假说。雷迪的生源论假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信服。同时代的科学家列文·虎克等人,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了通过某种微生物进行繁殖的规律。
    然而,就在这时,新的瓶颈产生了,显微镜制造技术达到了极限,没有办法观察到直径不足1/40000英寸的微小生命。
    1845年,约翰·尼达姆对于雷迪的假说是否适用藻类微生物表示怀疑。他设计一个实验:先把瓶子里的浸液煮沸,再用软木塞塞住瓶口并用树脂封好,然后加热整个容器,以杀死其中所有的细菌。如果雷迪的假说正确,当浸液冷却下来之后,其中不会再出现新的微生物才对;但事实正好相反,经过一段时间,浸液中总会出现微生物。尼达姆得出结论:微生物并不依赖于已存在的细菌,而是从浸泡的物质中产生。
    尼达姆的实验结果在科学界轰动一时。就这样,快被挤下历史舞台的自然发生说又被硬生生地拽了回来。
    关键时刻生理学家阿贝·斯帕兰扎尼扭转了局面。他对尼达姆的实验提出质疑:有没有可能,通过软木塞和树脂并没有完全排除空气,或者对浸液和上面的空气的加热并不足够?他用实验证明,如果将玻璃器皿颈部热熔来实现密封,然后把它放在沸水中加热45分钟,浸液中就不会再有微生物出现。
    斯帕兰扎尼虽然对尼达姆的实验和论证给予彻底的反击,但是我们经常忘记,驳斥一个命题,并不等于证明与此命题相矛盾的学说的正确性。
    批评者宣称,斯帕兰扎尼将浸出液在密闭管内煮沸45分钟,杀死了管内空气中的“活力”,因而影响了自然发生。于是,战斗不得不再一次打响。有必要在确保空气中氧气和有机物质的构成成分不改变,并且没有干扰生命存在的物质的情况下,再次重复这些实验。
    争论了近两百年后,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完美解决了这场争端。
    首先,巴斯德用脱脂棉来过滤空气,处理过的空气不含有任何能够促进生命发育的物质,煮沸的浸液接触这样的空气后,既不会腐烂也不会发酵。
    接着,巴斯德用显微镜检测了作为过滤器的脱脂棉,发现被过滤掉的固体颗粒中,有各种可以被明确识别为细菌的物体。他证明,这些微生物散播到适合发育的溶液中能够产生生命。
    他还证明了通过脱脂棉过滤的空气不能产生生命,并不是由于其成分发生任何超自然变化。如果不用脱脂棉,而是把长颈瓶的颈部拉长并向下弯曲(后世称之为“鹅颈瓶”),然后将其中的液体小心煮沸,再将管子充分加热以破坏进入管子空气中的细菌的话,那么无论将装置放置多久,其中的液体都不会产生生命。
    原因很简单。尽管充满着微生物的大气和鹅颈瓶中的无菌空气间存在自由的流通,但是细菌不能朝上落,永远到达不了鹅颈瓶的内部。如果从鹅颈瓶弯曲处将管子截短,外界空气中的细菌就可以自由地垂直下降,那么原本放置数月仍然保持清澈且无生命的液体在几天内就会变浑并且充满生命。
    赫胥黎对巴斯德的研究大为赞叹,认为这些实验和逻辑推理都堪称典范。由此,生源论有了充分而有力的证据,而自然发生学说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科学的舞台,从此在科学史上销声匿迹。
    (摘编自《百年科学经典》)
    材料二:
    过去大家都以为地球是平的,他们错了。现在不少人头脑里地球是个圆球,这批人也不对。但如果你以为前后两种认知错在同一个水平上,那你错的程度比他们加起来还深。
    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他们认真推论,且证据也不是光靠眼看所得,毕竟不少人的住地有杂乱山河、悬崖峡谷。但是地平说有些地方跟现实的观察无法对齐,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三点质疑:(1)各地星空不同;(2)月亮被遮挡时形成的阴影总是圆的一部分;(3)远方的船出现时都是桅杆先于船身。他认为:如果地球是平的,就无法解释这三点;但如果地球有弧度,一切就说得通。
    地平说实际上没有这么不堪,因为地球的弧度每英里非常接近0。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完美球体的曲率,每英里约是0.000126。从0到0.000126,这就是人类花费千百年岁月走过的距离。
    那么,世界是球状的吗?答得对,但它不是严格的几何球体。好多代科学家耗费无数心血,算出地球的扁率为0.0034。——人类又往前走了一点点。
    更严格地看,椭圆地球观同样有瑕疵。1958年,卫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了我们这颗行星的形状,地球更像一个长得有点遗憾的水果。
    在对错绝对两分的想象里,或许所有理论都注定是全错。可真正的过程是科学家们找到了一块理论木胎,就捧着它一直轻轻削扫,好传给下一代人。随着我们手艺越渐精纯,它的形状也在慢慢接近真相的模样。诚然,它从未完整,但不完整不等于全错。
    (摘编自艾萨克·阿西莫夫《错的层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尼达姆的实验结果之所以轰动一时,是因为他根据这一结果推出的结论,使得当时广受信赖的生源论假说遭受沉重打击。
    B.斯帕兰扎尼的实验优化了密封方式,确保了加热时间,得到的结果证明了微生物必须依赖于已经存在的细菌才能产生。
    C.提出地平说的人们同样讲求证据,也并没有被眼前的复杂地貌束缚其思维,而是认真进行了推论,这些是值得肯定的。
    D.材料二最后一段,“理论木胎”是指那些虽原始粗糙却孕育着科学灵感的理论,“捧着它”体现科学家对这些理论的重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实验可以让人观测到被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难以被观察到的特性。
    B.高精度的显微镜能观测更微小的生命,卫星能精准测量地球的形状,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巴斯德依靠严格的实验和逻辑推理来解决争端;自然发生说的败退说明其支持者对科学与逻辑存在排斥心理。
    D.科学知识随时间的推移和证据的积累而不断更新,对地球真相的探索也不会因地球精准绘形的完成而走到尽头。
    3.对于材料中使用的逻辑推理的方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通过观察有限的自然现象推出自然发生说,其推理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这一方法本身是不够严谨的。
    B.尼达姆与亚里士多德在推理时都使用反证的方法:先假设反面论题为真,再设法推翻它以推出正面论题为真。
    C.批评者认为斯帕兰扎尼破坏空气中的“活力”影响了自然发生,隐藏前提是自然发生需借助空气中的“活力”。
    D.材料二讨论地球形状时使用排除法:逐一否定地平说、球状说、椭圆说等学说,进而得出地球像水果的结论。
    4.巴斯德实验观测到的一系列证据,有些指向驳斥自然发生说,有些指向证实生源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特黑德曾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错误并从中获得进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登泰山记
    余光中
    ①四月二日我在山东大学对五百多位师生演讲,是这样开始的:“访问山东,对我来说,实在是一程甘旅。能站在黄河与泰山之间,对齐鲁的精英,广义上也是孔丘与孔明的后人,诉说我对于中文的孺慕与经营,真是莫大的荣幸。”
    ②三天之后,正逢清明,我终于登上了泰山。
    ③能登泰山,总是令人兴奋的,不是因为它海拔之高,而是因为它地位之高,也不是因为它磅礴之广,而是为了它名气之大。
    ④泰山为五岳之尊,因为它是东岳。易经以震卦代表东方,《说卦》指出:“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东方是太阳所出,春天所由,自然是万物所生,功同造物。又指出:“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至于南方的离只得中女,西方的兑只得少女,北方的坎也只得中男,所以泰山成为众岳之长,峰顶刻立“五岳独尊”的石碑。
    ⑤在中国哲学里泰山占了如此的优势,难怪历代帝王都要东巡来此,祭祀天地,所以泰山也成了政权继承的阳刚图腾。政教相辅,儒家和道家的宗教景观相互辉映,从山下的泰安城一路攀登到山顶。从平地的神府岱庙到山顶的碧霞祠、青帝宫、玉皇庙,多为道观,但中途的普照寺、斗母宫都是佛寺,而红门宫则释道合一,并祀弥勒佛与碧霞元君。至于儒家文化,则登山起步不久就有坊门巍巍,纪念孔子当年登临故事,到了玉皇顶前又有孔庙。
    ⑥峨峨岱宗,中华历史、宗教、文化的一大载体,不愧为人文气象最恢弘的名山。而载体的本身,众山罗拜,群峰簇拥,阴阳一割,神秀独钟,更为人文的价值提供了宏观壮丽的场景。就像一座纪念堂,鬼斧神工,本身已经是美的一大存在,更无论它所珍藏的纪念品了。泰山正是如此:几千万年以前,伊神之力,把燕山一推,又把喜马拉雅山一挤,就捏出了皱成了这么一大堆的岱宗,至今历齐鲁四百里方圆,青犹未了。几千年前,伊人之功,把泰山之石切割成形,有的立坊,有的盖庙,有的铺路,有的造桥,更幸运的一些就刻成了历代的碑文,或篆或隶,或行或草,人怕忘记的,都交给顽石去深刻保存,风霜去恣意摧毁。
    ⑦泰山地位如此崇高,经过历代名士题咏,名气更加响亮,甚至常见于成语,成了崇高、重大、安稳的象征。占了地利,儒家的至圣与亚圣每当用喻,辄就近取材,你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一句“挟泰山而超北海”,就把自己的“家山”愈炒愈热。最有趣的是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王如此进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是楚人,举高山为喻却推齐鲁的泰山。他当然不便推举楚山,但对秦王上书,却也不举华山,甚至境内更高的终南山或太白山。那时秦王尚未一统天下,东巡泰山,不过前代的帝王从伏羲、神农一直历尧舜而禹汤,传说都封过泰山,已成传统。李斯不说泰山高,而说其大,乃强调其“博大有容”。
    ⑧四月五日,正是清明节当天,山大外事处的夏建辉先生与中文系的孙基林教授陪着我存、幼珊(注:作者的妻女)与我,上午参观过孟庙,便从邹城北上,中午在泰安接受了山东科技大学的午宴,餐后又去岱庙巡礼,一直到下午三点,才左盘右旋,沿着黄西河一路乘车上山,直达中天门。
    ⑨再往上就没有车道了,背包和提袋必须随身携带。五个人就又背又拎地踏着黄土,向西侧的凤凰岭走去,不久就到了索道起站。
    ⑩刚刚坐定,笑声还未停,车厢忽然凌空而起。五人齐发低抑的惊呼,有一起从悬崖跳水的幻觉。那么大一整座山岳,横岭侧峰,忽然从我们脚下给抽走,无依无凭,我们竟白日升天,乘在同一片云上,要飞到,咦,哪里去呢?透明的立方云阁外,由于琉璃的长窗紧闭,隐隐只传来天风呼啸,似乎大块在暗暗转轴,此外,群峰都寂寂,不像有什么异样。不过做八分钟的仙人罢了,本来值不得大惊小怪,于是一切都置之度外了,不觉得是飞着,倒像是在浮游嬉戏,带笑相看,都感到幸福非凡。可怕的秦始皇啊,当年远途跋涉来登山,如果能看到我们此刻的逍遥,又何苦去蓬莱求仙求药呢?这么想着,上面那翘首天外的月观峰,原来只让我们仰窥其下颔的,竟已朝我们转过脸来。那许多傲然的山头,大大小小,都转过了脸,低下了头来。索道到站了。
    ⑪返仙为凡,再下车时,天风迎面掴来,高处果然寒不可胜,比刚才的中天门显然又低了几度,只有七八度的感觉。加上天阴风劲,东岳果然不可儿戏,大家纷纷加衣。我在厚袄外面更戴上呢帽、围巾,披上大衣,顶风前进,仍觉寒意袭脊,呼吸紧张。
    ⑫淡赭带灰的城楼侧影,鸱尾隐隐,南天门近了。这里是中天门仰攀的目标,有名的十八盘天梯到了顶级,汗尽的山客到此才苦尽甘来,可以回头一笑了。比起十八盘严苛的折磨来,此去玉皇顶的登天坡道几乎像坦途了。我们的五人行,避重讨巧,以八分钟的逍遥游代替了八十分钟的鲁道难,似乎是聪明之举,但平白放过了机会,未能徒步登山,向东岳致敬,却不甘心。
    ⑬过了南天门便是天街,游客便多了。靠山的一边是旅馆与商店,人气显得颇旺,不下于城里的闹街。但山壁下面却是众峰簇拥,涧谷深幽,地老天荒的一片沉寂,偶尔几声鸟叫,填不满万古的空山。向晚的阴翳已有些暮意,云正从谷间层层升起。
    ⑭从月观峰过南天门,再踏陡斜的磴道到玉皇顶,不过七百五十二级,可是地藏菩萨在下面扯后腿,凛凛天风在上面呼应,却也脚酸了,到后来,每提一步,就像要跨高高的门槛。回顾来路,已经半陷在暮霭里,并不觉得自己终于修成了神仙,却需要好好休息一夜了。
    (节选自《泰山一宿》,有删改,标题为编者加)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经以震卦代表东方,而泰山正好是东岳,因而泰山在中国哲学里占据优势。
    B.作者以李斯《谏逐客书》独用泰山取譬为例,旨在强调泰山“博大有容”的特征。
    C.作者避重讨巧的“聪明之举”,是对“未能徒步登山,向东岳致敬,却不甘心”的懊悔。
    D.本文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都侧重写偕友登泰山的经过,抒发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7.下列对文中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⑥段运用伊神一“推”一“挤”的神话故事,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泰山的形成。
    B.第⑩段短句为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巧妙地表达了坐索道的不同心理感受。
    C.第⑪段“天风迎面掴来”运用了比拟手法,描写出山风之大和寒冷山风吹打在脸上的疼痛感。
    D.第⑬段中用泰山南天门天街的热闹反衬山壁下涧谷的沉寂,突出了泰山自然景观的壮美。
    8.文中多处化用古诗文。请从文中找出两处,指出其出处并分别说明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开篇认为“访问山东,对我来说,实在是一程甘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甘旅”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仁宗每御经筵,设象架,度书策外向,以便侍臣讲读。翰林侍讲学士孙奭年高视昏,或阴晦,即为徙御坐于阁外。奭讲至前世乱君亡国,必反覆规讽,帝竦然听之。尝画《无逸图》以进,帝施于讲读阁。帝与太后见奭,未尝不加礼。三请致仕,召对承明殿,敦谕之。奭以年逾七十,固请泣下,帝亦恻然,诏与冯元讲《老子》三章。各赐帛二百匹,以得请求近郡,故优赐焉,仍诏须宴而后行。景祐四年十月甲戌,御迩英阁,读《正说·谨罚》篇,述后汉光武罢梁统从重之奏。仁宗曰:“深文峻法,诚非善政。”宋绶对曰:“王者峻法则易,宽刑则难。夫以人主得专生杀,一言之怒则如雷如霆,是峻易而宽难也。”丙戌,迩英阁读《正说·养民》篇。帝曰:“《尸子》言君如杅,民如水,何也?”丁度对曰:“水随器之方圆,若民从君之好恶,是以人君谨所好焉。”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九)
    文本二:
    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狱官有失入人罪者,终身不复进用。至于仁民爱物,孜孜惟恐不及。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可不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庆历中,郎官吕觉者,勘公事回,自陈衣绯已久,乞改章服。仁宗曰:“待别因差遣,与卿换金紫,朕不因按狱与人恩泽,虑刻薄之徒希意,加人深罪耳。”上忠厚钦恤之德如此,庙号曰仁,不亦宜乎?仁宗谓赵师民曰:“以水喻政,其有指哉?”对曰:“水性,顺故通,通则清。逆故壅,壅则败。喻用贤,则王政通而世清,用邪,刘王泽壅而世浊。幽王失道,绌正用邪,正不胜邪,虽有善人,不能为治,亦将相牵,沦于污败也。”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诚恐自此A逐夜B宰杀C以备非D时供应E则岁月之F久G害物H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晦,这里指光线昏暗不明,与《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的“晦”意义不同。
    B.致仕,指官员辞官退休,也称“致政”,与《张衡传》中的“乞骸骨”意义相近。
    C.深,意为苛刻严峻,与《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的“深”意义不同。
    D.绌,这里的意思是在某方面存在不足,与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仁宗参加经筵时书架上的书籍都朝向外侧,方便讲读的侍臣取用,在侍讲学士孙奭离任时赐予丝帛,并下诏为其赐宴。
    B.宋仁宗反对严峻之法,宋绶却持不同意见,认为君主采取严格的法令治理国家才较为容易,使用宽缓的刑罚则不易治理。
    C.宋仁宗曾在某夜想食羊肉,但担心引发无穷的杀戮,于是宁可忍受一夜饥饿,也并未下令索要,这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D.郎官吕觉陈述自己着绯色官服已久,希望能够得到提拔。宋仁宗却认为不够妥当并没有同意,承诺另寻契机再予以升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奭以年逾七十,固请泣下,帝亦恻然,诏与冯元讲《老子》三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不因按狱与人恩泽,虑刻薄之徒希意,加人深罪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以水作喻,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为政之道?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②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
    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
    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
    D.尾联实写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16.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都涉及“茶”,姚勖“试茶”,陆游“戏茶”,有人认为两者表达的意图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阑干”最早指用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后来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声凄清的环境。
    (3)刚刚退休的陈校长创作了一幅书画作品,画面是一群鸥鸟在水面上翻飞。略一沉吟,他在画作的空白处题上前人的成句:“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为“夜明之神”,与太阳同辉。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像日月这样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族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是无缘祭享的。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 ① 。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成。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唐宋两代人赏月的情趣大不一样: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壮美,友朋千里,诗酒风流;宋人对月感物伤怀,常以月的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在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映不住宋人的伤感,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浩叹。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从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到如今家庭团聚、共吃月饼, ② 。明月依旧,人心已非。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将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人设,如今泛指人的社会形象。人设要有辨识度,就要有特点、够突出。可以侧重性格特点,诸如情绪稳定、真性情等;可以侧重人生经历,比如励志、逆袭、草根等。可见,人设就如同一个个标签, A 。
    一个有效的人设,如同一张简明扼要的名片,能帮人快速完成形象描述、认知、建构等过程,在提升传播效率上发挥积极作用。其实,人设建构并不新鲜。比如,提到林黛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闲静时似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才貌世稀的形象。回溯文学艺术长廊,这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或者说人设打造 B 。
    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一个丰满讨喜的人设能为个人提升话题度、吸金力。如今,常有类似“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有 C 之嫌,却并非全无道理。
    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但会带来很多问题。一者,饱和度过高、易于模板化的人设,难免令大众审美疲劳。二者,人设越完美,往往失真程度越高,且承载的期待也越高。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贴标签”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B.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请分析材料中画横线的俗语“甘蔗没有两头甜”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游泳队的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破世界纪录夺冠,澳大利亚知名游泳教练霍克却质疑称,这在人类能力范围内不可能做到。对此,潘展乐淡定表示:“他还是把自己框住了。框是人设的,鼓励和贬低我的话都能化作动力。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
    潘展乐的“框框”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中毕业班11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其实验结果证明了微生物必须依赖于已经存在的细菌才能产生”有误,斯帕兰扎尼只是反驳了尼达姆的实验和论证。
    2.【答案】C
    【解析】恰恰说明其支持者是被科学与逻辑说服,对科学与逻辑有着起码的尊重。
    3.【答案】D
    【解析】排除法先假设可能存在的多种情形,然后将除正确项之外的各种可能加以排除,从而确定正确项。但本文是随着认知的提升,逐步否定旧情形,接纳新情形,所用的不是排除法。
    4.【参考答案】(1)驳斥自然发生说:①脱脂棉过滤后的空气无法使浸液腐烂或发酵。②空气进入鹅颈瓶却无法使液体产生生命。
    (2)证实生源论:①脱脂棉过滤出来的物质可以使溶液产生生命。②鹅颈瓶被截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液体后使其变浑浊。【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4分。
    5.【参考答案】(1)正确认识:①错误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基础。②错误的层次有高下之分(或:不完整不等于全错)。(每点1分,共2分。)
    (2)获得进步:①和错误观点展开论战,从中改进方法与逻辑。②对前人含有错误的理论进行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接近真相。(每点2分,共4分。)
    【评分标准】正确认识2分,获得进步4分,共6分。
    6.【答案】C
    【解析】A.以偏概全,“又指出: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也是泰山在中国哲学里占了优势的原因。B.作者引用李斯的例子是为了论述泰山地位崇高。D.本文与姚鼐的《登泰山记》侧重点不同,本文侧重写了泰山的文化。
    7.【答案】D
    【解析】D.南天门天街的热闹和山谷的沉寂是对比,没有突出某一方,体现的是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融。
    8.【参考答案】①第6段“阴阳一割,神秀独钟”“青犹未了”,出自杜甫《望岳》,描绘了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风景。②第10段“横岭侧峰”,出自苏轼《题西林壁》,描写了泰山山峰连绵起伏,高低错落的景观。③第10段“似乎大块在暗暗转轴”,出自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④第11段“高处果然寒不可胜”,出自苏轼《水调歌头》,写出泰山一山之上气候不同,抒发了作者的敬畏之情。⑤第12段“逍遥游”出自庄子《逍遥游》,表达了登泰山乐在其中的心理感受。⑥第12段“鲁道难”出自李白《蜀道难》,表现了攀登泰山的艰难。
    【评分标准】一处2分,①指出出处1分,出处能写出诗名及相关诗句都给分,如①第6段“阴阳一割,神秀独钟”“青犹未了”,出自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风景。②说明作用1分。
    9.【参考答案】①美好的文化体验。作者体会到泰山在中国哲学中的优势地位,体验到泰山在历史、宗教、文化的丰富内涵,领略到其崇高、重大、安稳的象征意义。
    ②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景观丰富,令人陶醉、感受逍遥。
    ③温暖的人情陪伴。有友人及家人相伴,让作者倍感温暖。
    【评分标准】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答案】CEG
    【解析】句意:仁宗说:“我实在害怕从此每夜都宰杀羊,以备不时之需,那么时间一久,残害生灵就多了。”
    11.【答案】D
    【解析】绌,这里通假为“黜”,意思是贬退,与“相形见绌”中的“绌”意义不同。
    12.【答案】B
    【解析】宋绶并非持不同意见,“王者峻法则易,宽刑则难”两句指出,历史上的君主容易做到严刑峻法,却难以做到宽刑施恩。
    13.(1)【译文】孙奭因为年过七十,坚持请求(退休),(以至)流下眼泪,皇帝也露出哀怜的神色,下诏令他和冯元讲《老子》三章。
    【评分标准】大意正确1分,“以”“固”“恻然”翻译正确各1分。
    (2)【译文】我不能因为审理案件给予审案人恩惠,担心刻薄的人迎合我的心意,强加给他人深重的罪过。
    【评分标准】大意正确1分,“按狱”“虑”“深”翻译正确各1分。
    14.【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君主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喜好;②材料二:任用大臣时要用正绌邪。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仁宗每次亲临经筵讲席,都要设置象架,将书籍朝外放置,以方便侍臣讲读。翰林侍讲学士孙奭年纪高迈,视力昏花,有时天气阴沉晦暗,就为了他将御座移到阁外。孙奭讲到前代昏君亡国,必定反复规劝讽谏,皇帝面露恭敬之色听讲。他曾绘画(劝谏君主为主题的)《无逸图》来进献,皇帝将其安放在讲读阁。皇帝和太后接见孙奭,从来不曾不以礼相待。他多次请求退休,仁宗在承明殿召见他对答,劝勉晓喻他。孙爽因为年过七十,坚持请求(退休),(以至)流下眼泪,皇帝也露出哀怜的神色,下诏令他和冯元讲《老子》三章。各赏赐他们丝帛二百匹,因为孙奭得以请求到离京城较近的郡县任职,特意优厚地赏赐他,并且下诏等到设宴饯别后再启程。景祐四年十月甲戌,仁宗到迩英阁(参加御前讲席),读《正说·谨罚》篇,讲述东汉光武帝废止大臣梁统加重刑罚的奏请(的史实)。
    仁宗说:“施用苛刻严峻的刑罚法令,的确不是善政。”宋绶回答说:“君王施行严峻法令是容易的,施行宽厚的刑罚却很难。凭借君主的身份,得以独揽生死大权,一句话之间的愤怒,就如同雷霆一般(有威慑力),因此法令严峻易而宽厚难。”丙戌日,在迩英阁讲读《正说·养民》篇。皇帝问:“《尸子》说君主如同盛水的器具,百姓如水,是什么意思?”丁度回答说:“水随容器的方圆形状(而变化),如同百姓跟从君主的好恶(而变化),所以君主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喜好。”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九)
    文本二:
    宋仁宗生性仁爱宽恕,尤其厌恶苛刻严峻的法律条文,有轻罪重判或不当判刑而判刑,处罚百姓罪责的刑狱官员,终身不再选拔任用。至于仁爱百姓,爱护万物(方面),勤勉不怠,唯恐有做不到的地方。一天早起,仁宗告诉近臣:“昨晚因为睡不着,觉得肚子很饿,想吃烧羊。”侍臣说:“怎么不下命令让取些来呢?”仁宗说:“我实在害怕从此每夜都宰杀羊,以备不时之需,那么时间一久,残害生灵就多了。怎能不忍住一夜的饥饿,却开启无穷的杀戮呢?”庆历年间,郎官吕觉审理案件后回朝,自述穿着(中级文官的)绯色官服已久,请求(升迁)以改换服色。
    仁宗说:“等待另外差使的机会,给你更换(高级文官的)金鱼袋、紫色官服。我不能因为审理案件给予审案人恩惠,担心刻薄的人迎合我的心意,强加给他人深重的罪过。”主上像这样为人忠厚,量刑慎重不滥、心存矜恤之德,(所以去世后)庙号为仁宗,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仁宗告诉赵师民说:“用水比喻政事,莫非有什么指称吗?”赵师民回答说:“水的性质是,顺流所以通畅,通畅就能清澈。逆流所以壅塞,壅塞就会腐败。(这是)比喻任用贤臣,君王政令就能畅通,因而世风清明;任用奸邪,那么君主的恩泽壅塞(而不能直达百姓),因而世风污浊。周幽王无道,罢黜正臣,任用奸邪,(如果)正不能胜邪,即使有善人,(也)不能成就治世,也会被牵累,(国家)最终沦入衰微败亡。”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四)
    15.【答案】D
    【解析】“尾联实写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错,尾联非写实,而是作者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的情景。
    16.【参考答案】同意。①“试茶”指鉴定茶的品质,本句指试茶时要去除醉态,身上不能残存酒味(句意理解,1分),表现了姚勖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暗含作者对胞弟的期许(情感意图2分)。
    ②“戏茶”指戏玩分茶,本句指诗人百无聊赖,只能倚窗戏玩烹茶(句意理解1分),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情感意图2分)
    【解析】“试尝应酒醒”意思是:鉴定茶叶品质的时候,要去除醉态,身上不能残存酒味,其意在不能有任何异味。“封进定恩深”意思是:包装加封进贡朝廷后,一定会获得皇上的重赏。姚勖作为毗陵刺史,亲自进山监督贡焙乃其职责。诗人获知胞弟毗陵刺史姚勖同僧人取道罨溪进入顾渚山采制贡茶,便展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应酒醒”当是虚写,“试尝”表现了姚勖的恪尽职守,鉴定贡茶时的认真、仔细,如此才能选制出好茶,进贡朝廷,获得皇帝隆恩,暗含了诗人对胞弟的期许。
    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描写闲居生活。陆游矢志抗金,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严州知州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抗金的愿望再一次落空,诗人只能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17.【答案】
    (1)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2)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3)示例一: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示例二: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析】易错字词有:渌。
    【评分标准】每空1分。
    18.【参考答案】①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②中秋节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一般百姓是无缘祭享的……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可知,月亮已不再如从前那么神圣,故可填“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第②空,根据前文“从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到如今家庭团聚、共吃月饼”可知,是说中秋节节俗的变化,故可填“中秋节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评分标准】第①空出现关键词“月”给1分,出现“神圣色彩减弱(减少、消退等)”给1分;第②空出现关键词“中秋节俗(习俗)”给1分,出现“变化(改变)”等意思给1分。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超过15个字扣1分。
    19.【参考答案】
    即使在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盖不住宋人的伤感,他们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浩叹。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掩映……伤感”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掩盖……伤感”;二是偷换主语,前句主语是明月的清光,而“常常发出……浩叹”的主语是宋人,可在“常常发出”前面加上“他们”。
    【评分标准】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2处得4分。
    20.【参考答案】A直截了当/一目了然B数不胜数/比比皆是C以偏概全
    【解析】A处,依据“可见,人设就如同一个个标签”可知人设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示一个人的形象。可填“直截了当”或“一目了然”。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一目了然:形容事物、事情的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B处,依据“回溯文学艺术长廊”“人设建构并不新鲜”可知人设打造的数量很多。可填“数不胜数”。数不胜数: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C处,依据“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可知,人设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刻意打造的,所以对于“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然有点片面,但也是有道理的。可填“以偏概全”。以偏概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片面地根据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
    【评分标准】每空1分。
    21.【参考答案】C
    【解析】文中“贴标签”的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贴标签”在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往物品上贴标签,而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指简单粗暴地用人设去定义、概括一个人。故此处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有批判、反感之意。A项,特定称谓;B项,突出强调;C项,特殊含义;D项,反语、讽刺。
    22.【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人设比作“甘蔗”,生动形象突出人设给人带来“红利”(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和“人设崩塌”的可能危害;②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简练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解析】“甘蔗没有两头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人设”是本体,“甘蔗”是喻体,结合“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以及后文人设的弊端可知,“甘蔗”的比喻生动形象突出人设给人带来“红利”(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和“人设崩塌”的可能危害。“甘蔗没有两头甜”是一句俗语,引用俗语可以使文章通俗易懂,简练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评分标准】每点3分,答对2点得6分。
    23.详见评分细则。

    相关试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课程教研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课程教研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共16页。

    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怀特黑德曾说,文中多处化用古诗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5届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5届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pdf、2025届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