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共3页。
司马光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能跟着老师正确朗读,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3.通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的对比理解,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2.通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的对比理解,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板块一以问导入,激发兴趣问题:司马光是何许人也?课文有何不同?1.揭题导入,初识人物。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课题。了解复姓,初步交流对人物的印象。2.出示课文,了解文言文。出示课文,谈谈有什么发现。交流课文的特点。预设:是文言文,全文共两句话30个字。板块二 以问引读,读出韵味问题:你会读文言文吗?怎样才能读好?1.请学生试读,初步读准读通。2.跟着老师读,感受朗读停顿和语意联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3.自由练读,强化跟读效果。(1)正音:聚焦难读字“瓮”“没”“迸”。(2)停顿:聚焦“光”“众”“一儿”等,圈画人物,师生合作读,体会人物后的朗读停顿。聚焦“持石”“击瓮”等,体会动作后的朗读停顿。(3)作业检测,把握停顿:出示朗读要求,巩固练习。读一读,注意词句间的停顿,也可以用“/”画一画。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4.展示朗读,读出韵味。板块三以问导学,读懂故事问题:故事中的人物都在干什么?用自己的方式读懂故事。1.默读课文,读懂人物和事件。2.共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预设1:群儿戏于庭(1)把注释代入句子,“庭”理解为“庭院”。(板书:借注释)看插图可知群儿是在院子里玩耍。(板书:看插图)(2)发现文言文表达与现在语言文字表达的不同。拓展练习,积累文言词串“学于室”“食于堂”“奔于场”等。预设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借助注释、插图理解:“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跌入其中很难自己爬出来。预设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理解“持”是两手抱起,“击”是用力砸。两手抱起石头用力砸瓮,才能把装满水的瓮砸破,救出小孩。(板书:做动作)预设4:水迸,儿得活换词理解,思考用“喷”“涌”“流”等字来替换“迸”是否合适,体会“迸”是快速喷涌的意思。3.再读课文,完成练习。(1)自主完成练习。用“ ”画出故事的起因,用“ ”画出故事的经过和结果。(2)交流反馈,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互相评价。讲正确:★。讲流利:★★。讲生动:★★★。4.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板块四 以问促思,感悟形象问题:看到一儿足跌没水中,司马光和其他孩子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谁的办法更好?1.群儿与司马光之比较。思考:危急情况下,为什么司马光与群儿有这样不同的表现?预设:群儿面对伙伴落水,紧张害怕,纷纷跑走,符合人之常情;司马光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快速持石击瓮救伙伴,行为异于常人。2.我与司马光之比较。思考:如果当时你在现场,面对这样的危急情况,你会怎么做?预设:喊大人帮忙;爬到瓮上用手拉;找工具……交流感悟:大家想的救人方法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持石击瓮的方法能快速让水离开人,这样的救人方法更符合当时的情况,由此感悟他的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聪明机智。板块五以问促读,联读拓展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聪慧儿童的故事?出示文言文《文彦博》。1.自由练读,读出韵味。2.方法迁移,读懂故事。总结:历史上如司马光、文彦博这样的名人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文言文学习方法,继续读古文、识古人、学智慧。板书设计起因: 群儿 戏于庭一儿 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 皆弃去经过:光 持石击瓮破之结果:儿 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