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福建省宁德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宁德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共40分,1~10每题2分,11~15每题4分)
    1. 瑞典生物学家斯万特·帕博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斯万特·帕博团队完成了对已经灭绝的人类亲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同时也通过线粒体DNA测序发现了已经灭绝的新人种。研究发现欧洲和亚洲人口中含有1~4%的尼安德特人特有的基因组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时需要测24条染色体
    C. 基因组信息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细胞水平的证据
    D. 从现代人含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信息推测其为人类原始祖先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所以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A正确;
    B、如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时需要测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共24条染色体,B正确;
    C、基因组信息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C错误;
    D、研究发现欧洲和亚洲人口中含有1~4%的尼安德特人特有的基因组信息,推测尼安德特人为人类原始祖先,D正确。
    故选C。
    2. 在胸外科患者中有着这样一群特殊的“水手”称为手汗症患者。为根治手掌多汗病,借助于胸腔镜,医生可点断某交感神经。下列关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手掌多汗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B. 与手汗相比,人体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
    C. 手汗症患者可能是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抑制、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增强
    D. 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手掌多汗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相反,都能支配汗腺,A正确;
    B、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是躯体运动行为,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B正确;
    C、交感神经对器官的控制多数表现为兴奋效应,手汗症患者可能是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C错误;
    D、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属于周围神经系统,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D正确。
    故选C。
    3. 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构成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①中含有尿素、胰岛素、纤维素、血浆蛋白等
    C. 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①
    D. 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分析题图:题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是血浆,②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详解】A、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
    B、①是血浆,不含纤维素,B错误;
    C、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只能来源于①血浆和③细胞内液,C正确;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分泌增多,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D错误。
    故选C。
    4. 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表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寓意与其等到生病后才积极诊断治疗,不如在没病的时候就摄取养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婴幼儿时期,提倡抚触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第一、二道防线发挥作用
    B. 青少年时期,提倡多喝白开水湿润黏膜,有利于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
    C. 婴幼儿时期,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主要在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
    D. 青少年时期,提倡不要吃得过饱,有利于脾、胃等免疫器官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婴幼儿时期,提倡抚触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A错误;
    B、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青少年时期,提倡多喝白开水湿润黏膜,有利于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B错误;
    C、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婴幼儿时期,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主要在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C正确;
    D、免疫器官主要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胃不属于免疫器官,D错误。
    故选C。
    5. 交感性眼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眼炎,表现为病人一只眼发生眼球穿孔伤,另一只未受伤的眼也随后发生了炎症。原因是破损的眼球组织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也会攻击未受伤的眼球,使之患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都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B. 破损的眼球组织引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不具有特异性
    C. 交感性眼炎与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理相同
    D. 抗体攻击未受伤的眼球组织时不需要进入细胞内部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A 错误;
    B、破损的眼球组织引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B 错误;
    C、受伤的眼球组织引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在清除眼球组织时错误地攻击了未受伤的眼球,是自身免疫病的体现,过敏性皮炎为过敏反应,它们的发病机理不同, C 错误;
    D、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进一步引起另一只未受伤的眼球发生免疫反应,不需要进入细胞内部,D正确。
    故选D。
    6. 人在情绪压力下,体内糖皮质激素含量会升高,5-羟色胺(5-HT)含量会降低。5-HTIA是5-HT的一种受体,主要位于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图示为5-HT在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过程,该过程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从而增加抗压能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机体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途径使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该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B. 适量补充蛋白质有利于产生愉悦情绪,增强人的抗压能力
    C. 机体防止5-HT在突触间隙含量过高的途径只有5-HT与5-羟色胺能神经元上的5-HT运载体被回收到5-羟色胺能神经元
    D. 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时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机体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途径使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该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A错误;
    B、分析题意可知,适量补充蛋白质保证机体内有充足的色氨酸可转化为5-HT,有利于产生愉悦情绪,增强人的抗压能力,B正确;
    C、结合题图可知,5-羟色胺能神经元可通过胞吐的形式分泌5-HT,通过5-HT运载体以协助扩散方式回收5-HT,5-HT可与5-羟色胺能神经元上的5-HTIA结合抑制5-HT的释放,防止5-HT在突触间隙含量过高,C错误;
    D、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时Na+大量内流,该过程是协助扩散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B。
    7. 2022年3月11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我国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新冠病毒监测模式,在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下列对两种方法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的物质不同,前者是蛋白质,后者是核酸
    B. 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体内既发生细胞免疫,又发生体液免疫
    C. 感染新冠病毒但无症状者,在其体内检测不到抗体
    D. 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的原理不同,前者依据抗原抗体杂交,后者依据核酸分子杂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新冠病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若进入人体细胞内,则需要细胞免疫将其靶细胞裂解,若还未侵入细胞或者裂解靶细胞将其抗原释放,则需要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详解】AD、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的物质和原理均不同,抗原检测的是外壳蛋白,核酸检测的是病毒的遗传物质RNA,前者利用的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后者是利用核酸分子杂交,AD正确;
    B、新冠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物,结合分析可知,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体内既发生细胞免疫,又发生体液免疫,B正确;
    C、感染新冠病毒但无症状者,体内有抗体,在其体内检可以测到抗体,C错误。
    故选C。
    8. 用洗耳球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此时可测量到眼眨肌电信号。对大鼠进行一段时间训练,发生了如图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流信号是无关刺激
    B. 声音信号是非条件刺激
    C. 气流信号不再引起眨眼反射
    D. 经过训练,声音信号由无关刺激转为条件刺激
    【答案】D
    【解析】
    【分析】1、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
    2、无关刺激:无关刺激不引起机体产生反射;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
    详解】A、气流信号能引起眨眼反射,不属于无关刺激,A错误;
    B、声音信号引起大鼠出现条件反射,所以声音信号不属于非条件刺激,B错误;
    C、用洗耳球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故气流信号依旧能引起眨眼反射,C错误;
    D、用洗耳球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声音信号和气流信号能引起大鼠发生眨眼反射,经过训练后,当只有声音信号时,大鼠眼眨肌还能出现电信号,说明对声音信号建立了条件反射,声音信号由无关刺激转为条件刺激,D正确。
    故选D。
    9.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失调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严重腹泻时,若只补充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 夏季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由于体温失调易发生中暑
    C.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D. 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胰岛A细胞后,血糖浓度会下降,通过机体的调节回到正常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若只补充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正确;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高温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时,易发生中暑,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在各个器官系统协调配合下共同实现的,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有直接关系,而非只是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C错误;
    D、人体饥饿时,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升高血糖从而调节回正常水平,故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胰岛A细胞后,血糖浓度会下降,通过机体的调节回到正常水平,D正确。
    故选C。
    10. 某人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如下表,推测将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最可能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B.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C.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增多
    D. 醛固酮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可知,该患者血液中钾离子含量降低,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
    【详解】A、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高于参考值,由于负反馈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表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该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B错误;
    C、该患者血糖含量较高,不会促进肝糖原分解成的葡萄糖,C错误;
    D、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可以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钠离子被重吸收而将钾离子排出,该患者血液中钾离子含量减少,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减少,D正确。
    故选D。
    【点睛】
    11. 2023年10月1日,杭州亚运会乒乓球比赛中中国队选手孙颖莎以4-1战胜日本队选手夺得女单冠军,乒乓球是一项全身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配合的运动。关于对该项比赛中运动员神经调节的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连贯动作的完成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有关
    B. 运动员的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C. 乒乓球的运动轨迹刺激运动员眼球中的视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这个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D. 运动员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所以运动员连贯动作的完成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有关 ,A正确;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其中传出神经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B错误;
    C、运动轨迹刺激运动员眼球中的视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但由于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参与,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D错误。
    故选A。
    12. 机体内血糖浓度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某实验小组探究了三种激素单独或联合作用调节血糖的效应,实验前血糖浓度为5.0mml/L,血糖浓度随激素处理时间的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单独作用时,0.5h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肾上腺素
    B. 3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大于各自效应的总和
    C.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表现出相抗衡的关系
    D. 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不受甲状腺激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皮质醇升高血糖的作用不明显,三种激素共同使用升高血糖的作用最明显。
    【详解】A、据图分析,激素单独作用时,0.5 h 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 A错误;
    B、3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为12.8-5.0=7.8( mml / L ),三种激素各自效应的总和为(6.9-5.0)+(5.7-5.0)+(5.2-5.0)=2.8( mml / L ),前者明显大于后者, B正确;
    C、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 C错误;
    D、实验结果可证明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但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血糖浓度不受甲状腺激素调节, D错误。
    故选B。
    13.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它的调定点是顶定某一数值,如果体温偏离此值,则由反馈系统的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研究发现,调定点的高低与下丘脑后部Na+和Ca2+的含量有关。为验证该观点,某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Na+浓度增高1倍、Ca2+浓度正常的溶液灌注猫下丘脑后部→猫的体温迅速升高;
    实验2:用Na+浓度正常、Ca2+浓度增高1倍的溶液灌注猫下丘脑后部→猫的体温迅速下降;
    实验3:用Na+和Ca2+浓度均增高1倍的溶液灌注猫下丘脑后部→猫的体温保持不变。
    对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实验1中,猫的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可能会出现寒战以增加产热
    B. 实验2中,猫体内的冷觉感受器会兴奋,同时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C. 影响调定点高低的是Na+和Ca2+的相对含量,而不是绝对含量
    D. 上述实验需增加正常浓度的Na+和Ca2+的溶液灌注猫下丘脑后部的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实验1中猫的体温迅速上升,说明产热增多,此时体温调定点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机体可能出现寒战以增加产热,A正确;
    B、实验2中,猫的体温迅速下降,说明此时猫的体温调定点低于环境温度,热觉感受器兴奋,猫会通过增加散热来降低体温,B错误:
    C、由实验3可知,Na+和Ca2+的绝对含量升高,并未改变体温,但实验1和实验2中,相对含量改变,改变了体温,故体温调定点的高低由相对含量决定而不是绝对含量,C正确;
    D、为增加实验的严谨性,应增加正常浓度的Na+和Ca2+的溶液灌注猫下丘脑后部作对照实验,D正确。
    故选B。
    14. 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①~④等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图为坎农提出的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通过该调节网络的协调配合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B. 内分泌系统产生的①,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C. ④是细胞因子,是由内分泌系统产生的
    D. ②和③都是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该调节网络的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图中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免疫系统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图中①是甲状腺激素等,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③是Na+、K+、乙酰胆碱等,④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详解】A、坎农提出,内环境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A错误;
    B、内分泌系统产生的①可能包含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
    C、细胞因子不是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④不是细胞因子,C错误;
    D、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③是乙酰胆碱等,D错误。
    故选B。
    15. 编码乙肝病毒(HBV)表面S蛋白的基因疫苗,被小白鼠骨骼肌细胞吸收后可表达出S蛋白。S蛋白(抗原)引发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中数字代表细胞,字母代表生理过程,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凋亡,图乙表示接种不同剂量的基因疫苗小鼠的抗体效价(一种衡量免疫效果的单位)的实验结果。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细胞①和⑤均是T细胞,细胞⑦可能是记忆T细胞
    B. 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是识别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S蛋白
    C. 经图甲中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与细胞⑦细胞膜上均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
    D. 基因疫苗的最适剂量不能从图乙实验结果中获知,且因变量数据的获取需抽取血清检测得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图是S蛋白(抗原)引发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①为辅助性T细胞,能呈递抗原;②为B细胞;③为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④为记忆细胞;⑤为细胞毒性T细胞;⑥和⑦可能为记忆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乙图表示抗体效价与基因疫苗剂量之间的关系。
    【详解】A、图中树突状细胞将抗原传递给①,①在传递给⑤,①是辅助性T细胞,⑤是细胞毒性T细胞,⑤分裂分化形成⑥和⑦,⑦可能是记忆T细胞,A正确;
    B、树突状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功能是识别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 S 蛋白,B正确;
    C、图甲中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而细胞⑦能识别抗原,因此其细胞膜上具有抗原S蛋白的受体,C错误;
    D、由图乙可知,基因疫苗剂量为200μg时,抗体效价最高,但不能确定其是否为最适剂量,自变量为基因疫苗计量,因变量为抗体效价,抗体的获取需要抽取血清检测,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五题,共60分)
    16.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个体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其进化的实质是____。
    (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的结果。
    (4)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①D基因在A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为____。
    ②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
    【答案】16. ①. 种群 ②. 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17. ①. 是 ②. 材料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已经存在生殖隔离,所以是不同物种
    18. 自然选择 19. ①. 60%(或0.6) ②. 大于 ③. 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的基因型只有3种)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小问1详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故变化后的蛾一定发生了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小问2详解】
    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
    【小问3详解】
    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小问4详解】
    D基因在A种群中的基因频率=(200×5+50+180)÷(350×2+350)=0.6。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3种。
    17. 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回答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问题。
    (1)图为人体内肝细胞及其内环境示意图.箭头所示方向为血流方向.请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组成人体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a、b、c 处CO2浓度大小的关系是_____。
    (2)表为人体内几种不同体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则①②③④中与甲图中a和c相对应的序号分别是_____,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
    (3)使马拉松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的激素主要是_____。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写出此时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 a>b>c ③. ④② ④. 人体细胞内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细胞内液中蛋白质比血浆高,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中多 ⑤. 肾上腺素 ⑥. 产热量和散热量 ⑦. 体内(内脏)温度感受器→传入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传出神→汗腺
    【解析】
    【分析】1、分析内环境示意图,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其中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构成组织液。
    2、分析表格,根据钠离子和钾离子判断细胞内外,根据蛋白质含量区分血浆和组织液。
    【详解】:
    (1)血浆和组织液之间交流是双向的,淋巴从组织液中收集液体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具体图见答案。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地方向二氧化碳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浓度最高的是a细胞内液,然后扩散到b组织液,最后进入c血浆。
    (2)a是细胞内液,对应序号④、c是血浆,对应序号②,这是由于人体细胞内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所以a是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蛋白质比血浆高,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中多。
    (3)肾上腺素是应激激素,使马拉松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的激素主要是肾上腺素;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产热等于散热;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所以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体内(内脏)温度感受器→传入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传出神→汗腺。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内环境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内环境组成中的成分的变化,以及明确各种物质的代谢,需要将各部分知识点结合图形的形式进行识记理解。
    18. 下图为两个蛙坐骨神经肠肌标本,A、B分别指两个标本上的坐骨神经,神经A直接在右肌肉上,刺激B,左肌肉和右肌肉均会收缩,现在要利用这个标本和一个电表,通过一次实验同时证明神经冲动在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请完善实验思路。
    (1)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________电流会对A的神经纤维产生___________作用,从而引起A的神经纤维兴奋。
    (2)实验思路:
    ①刺激A、B,观察肌肉是否收缩确定标本具有正常活性。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左肌肉和右肌肉收缩情况和电表偏转情况。
    (3)实验结果分析:若_______________,说明神经冲动在纤维上的的传导是双向,而传递是单向的。
    (4)为探究Na+浓度与动作电位峰值的关系,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将蛙坐骨神经纤维置于生理溶液中,给于适宜刺激后,测得其膜电位变化峰值为+30mv,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上述溶液中的Na+浓度,并测量其膜电位峰值变化。
    ①请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②蛙的坐骨神经是许多___________经结缔组织包裹而成,刺激神经上某一位点,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肌肉收缩的力度也相应增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局部 ②. 刺激 ③. 在神经B上连接一个电表,给予神经A适宜强度的刺激 ④. 左右肌肉都收缩,电表不偏转 ⑤. ⑥. 神经纤维 ⑦. 受刺激发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逐渐增加(或不同神经纤维兴奋所需的强度阈值不同)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①方向: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②传递信号形式: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详解】(1)神经A直接在右肌肉上,信号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右肌肉兴奋时形成的局部电流会对A处产生刺激作用,引起A处神经纤维兴奋。
    (2)神经腓肠肌类似突触,刺激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兴奋由神经纤维到肌肉是单向传递。因此,要利用这个标本通过一次实验同时证明神经冲动在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实验思路如下:
    ①刺激A、B,观察肌肉是否收缩确定标本具有正常活性。
    ②在神经B上连接一个电表,给予神经A适宜强度的刺激。
    ③观察左肌肉和右肌肉收缩情况和电表偏转情况。
    (3)实验结果分析:若左右肌肉都收缩,电表不偏转,说明神经冲动在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而传递是单向的。
    (4)①预测实验结果如答案图示;
    ②坐骨神经是许多神经纤维经结缔组织包裹而成,刺激神经上某一位点,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肌肉收缩的力度也相应增大,其原因是受刺激发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逐渐增加。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设计相关实验的能力,难度中等。
    19. I.下图为人体某些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激素⑤⑥⑧⑨中可以不能口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有关研究还发现,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此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为验证乙醇是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尿量,研究小组将若干生理状况相似、性别相同的实验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甲组大鼠灌胃适量乙醇溶液,乙组大鼠灌胃等量蒸馏水(不计水对渗透压的影响),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请评价该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
    (3)下列关于激素共同特征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①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②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进人体液,以体液为基本媒介进行传播③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④激素是体内高效能的生物催化物质⑤激素发挥作用一定离不开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Ⅱ.如图是人体调节生长激素(GH)分泌的示意图(图中字母组合各表示一种激素或信息分子)。请据图回答:
    (4)以图中可以看出,血糖降低、慢波睡眠或应激刺激均可促进GH的分泌,____也可以促进GH的分泌。
    (5)垂体在分泌较多GH的同时,还分泌____,该物质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抑制GH的分泌,一条途径是IGF-I垂体分泌GH,另一条途径是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6)图中具有协同关系的物质有IGF-I和GHRIH以及____和____。
    【答案】19. ⑤⑧⑨
    20. ①. 增加 ②. 增加 ③. 不合理: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的同时,还要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21. ①②③⑤ 22. 甲状腺激素
    23. ①. IGF-I ②. IGF下丘脑分泌GHRIH垂体分泌GH
    24. ①. GHRH ②. 甲状腺激素
    【解析】
    【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再分泌相关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应腺体.此处的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
    【小问1详解】
    图中⑤为生长激素、⑥为甲状腺激素、⑧胰高血糖素、⑨为胰岛素,生长素和胰岛素为蛋白质类激素,胰高血糖素为多肽类,而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类的衍生物,根据酶的专一性,口服的话,甲状腺激素不能被分解,是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故激素⑤⑥⑧⑨中可以不能口服的是⑤⑧⑨。
    小问2详解】
    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有葡萄糖,患者排糖的时候伴随着排水,患者的尿量会增加。抗利尿激素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有关研究还发现,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此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增加;实验验证的是“乙醇是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尿量”,故该实验的检测指标应为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的同时,还要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即该实验方案不合理。
    【小问3详解】
    ①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特定的靶细胞上有相应的激素受体,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①正确;
    ②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进人体液,以体液为基本媒介进行传播,②正确;
    ③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③正确;
    ④酶是体内高效能的生物催化物质,激素不具有催化作用,④错误;
    ⑤激素是信号分子,激素发挥作用一定离不开与受体的相互作用,⑤正确。
    故选①②③⑤。
    【小问4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促进垂体分泌GH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降低、慢波睡眠或应激刺激促进下丘脑分泌GHRH促进垂体分泌GH,二是甲状腺激素直接促进垂体分泌GH。
    【小问5详解】
    垂体分泌GH的同时,还分泌IGF-I,该物质可以直接抑制垂体分泌GH,还可以促进下丘脑分泌GHRIH,GHRIH又能抑制垂体分泌GH,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通过这种调节可以维持体内GH的正常含量。
    【小问6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状腺激素和GHRH均可促进GH的分泌,所以二者具有协同关系。IGF-I和GHRIH均可抑制垂体分泌GH,所以二者也具有协同关系。
    20. 炎症反应通常会引起局部组织疼痛。科研人员对枸杞多糖(LBP)相关药效开展了研究。
    (1)机体局部组织损伤可激活____系统引发炎症反应。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____。
    (2)福尔马林(FM)是常用致痛剂,致痛表现集中在时相I(注射后0~5分钟,直接刺激局部
    神经末梢引起)和时相Ⅱ注射后15~25分钟,引起炎症因子释放而增加对疼痛的敏感性)。将若干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处理如下表。记录各组小鼠因疼痛发生的缩足行为,结果如图1。
    比较____两组结果可知FM能引起疼痛。与乙组实验结果相比,甲组_____,由此推测LBP对FM致痛存在_____作用,且该作用可能只通过影响FM所致的炎症反应来实现。
    (3)炎症因子IL-6使Ca2+通道( TRPVI)通透性增强,引起痛觉,其分子机制如图2所示。
    据图概括IL-6通过P13K发挥作用的两个途径分别是_____________。细胞膜上的TRPVI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_______神经元的兴奋性。
    (4)为验证LBP通过抑制IL-6的释放发挥药效,将离体神经元和能释放IL-6的胶质细胞共同培养。对照组和LBP组均用辣椒素(TRPVI的激活剂)处理,检测神经元内Ca2+信号变化,结果如图3。该实验不足以验证假设,请阐述理由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__。
    (5)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为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两种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免疫 ②. 兴奋
    (2) ①. 乙和丙 ②. 缩足行为在时相I与乙组无明显差异,在时相Ⅱ明显减弱(缩足时长明显缩短) ③. 抑制(缓解)
    (3) ①. 促进TRPVI蛋白合成(翻译);促进含有TRPVI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胞吐) ②. 提高(增强)
    (4)理由:该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在加入辣椒素后胞内Ca2+明显增加,LBP组几乎无变化,仅能说明LBP可降低(抑制)TRPVI的功能。(或答出信号通路多个环节可能引起胞内Ca2+明显增加,无法证明是抑制IL-6的释放)完善:补充检测两组培养液中IL-6的含量
    (5)降低IL-6或信号通路中物质含量(制备IL-6等炎症因子的抗体/信号通路分子的抗体);抑制TRPVI蛋白的合成或活性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曲线中,在时相I甲乙缩足行为两组无明显差异,在时相Ⅱ,甲组明显低于乙组,丙组作为对照组,缩足行为始终较低。
    图2中,炎症因子IL-6和IL-6R结合后与gp130结合通过P13K调节核糖体产生TRPV1通道蛋白,并且促使TRPV1通道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加强Ca2+通道(TRPV1 )通透性增强。
    图3中,对照组和BP组均用辣椒素(TRPV1的激活剂)处理后,对照组神经元内Ca2+信号强度明显上升,而LBP组(实验组)基本不变。
    【小问1详解】
    机体局部组织损伤可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性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小问2详解】
    根据三组实验处理及实验结果得到的三条曲线分析,通过乙和丙两组结果可知FM能引起疼痛。与乙组实验结果相比,甲组缩足行为在时相I与乙组无明显差异,在时相I有明显减弱(缩足时长明显缩短),由此推测LBP对FM致痛具有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可能只通过影响FM所致的炎症反应来实现。
    【小问3详解】
    通过图2可知,炎症因子IL-6与IL-6R结合,形成的复合体再与细胞膜上的gp130结合,使得JAK被磷酸化,然后生成的磷酸化PI3K一方面通过AKT作用于核糖体,促进TRPV1蛋白的合成,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含有TRPV1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来增加细胞膜上Ca2+通道(TRPV1)的数量;Ca2+大量内流会提高膜内电位,使神经细胞更易兴奋。
    【小问4详解】
    为验证LBP通过抑制L-6的释放发挥药效,根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和图3实验结果分析,本实验不足以验证假设,理由是:该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在加入辣椒素后胞内Ca2+明显增加,LBP组几乎无变化,仅能说明LBP可降低(抑制)TRPV1的功能,或信号通路多个环节可能引起细胞内Ca2+明显增加,无法证明是抑制IL-6的释放)。需要完善的环节是:补充检测两组培养液中IL-6的含量。
    【小问5详解】
    通过上述(4)分析可知,疼痛是神经细胞兴奋性提高的表现,需要IL-6激活TRPV1蛋白的合成和转移到细胞膜,从而增加Ca2+的通透性。因此阻断IL-6、TRPV1蛋白、Ca2+内流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可抑制疼痛,如降低IL-6或信号通路中物质含量(制备IL-6等炎症因子的抗体/信号通路分子的抗体)、抑制TRPV1蛋白的合成或活性等。检测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2.0
    mml•L-1
    3.5~5.5
    血清葡萄糖
    10.96
    mml•L-1
    3.9~6.1
    甘油三酯
    2.21
    mml•L-1
    0~1.7
    总胆固醇
    5.15
    mml•L-1
    3.1~5.2
    甲状腺激素
    10.0
    pml•L-1
    3.1~6.8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成分(mml/L)
    Na+
    K+
    Ca+
    Mg+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47
    分组
    0~7天连续灌胃
    第7天灌胃实验后右后足底皮下注射

    适量LBP
    适量1%FM

    等量生理盐水
    等量1%FM

    等量生理盐水
    等量生理盐水

    相关试卷

    福建省厦门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含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含解析,共31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

    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一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一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