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6页。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浙江义乌上山文化桥头遗址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水稻遗存,包括炭化的稻米、稻壳、小穗轴等不同部位,样品总量多达5万余个。小穗轴表现出明显的驯化特征,表明距今1万年前后,稻作农业已经开始,种植的水稻已经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这些遗存( )
    A. 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的生产模式
    B. 体现了稻作农业的本土性和连续性
    C. 说明浙江是长江流域文明中心
    D. 成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实证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题目材料提供的信息,桥头遗址出土了大量与水稻相关的遗存,通过小穗轴表现出明显的驯化特征,可以推测出在这一时期当地居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和改良水稻品种,这显示了稻作农业在中国境内的起源与发展历程,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主要以狩猎采集为主,而题干中提到的“稻作农业已经开始”说明此时已经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从事农耕活动,排除A项;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证明浙江就是整个长江流域文明的核心地带,排除C项;该遗址提供了关于稻作农业早期发展的宝贵资料,但它更多地证明了稻作农业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并不能单独作为全球范围内稻作农业起源的唯一证据,排除D项。故选B项。
    2. 西周时期的青铜礼乐器,数量众多,在贵族阶层广泛使用。分析如图中三则史料,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西周青铜礼乐器( )
    A. 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
    B. 制作工艺精湛,突出美观性
    C. 历史悠久,传承意义大
    D. 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个西周青铜礼乐器都有铭文,并且铭文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青铜礼乐器,主要功能是礼器,实用性不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制作工艺精美或者美观性的表述,更多是关于青铜礼乐器在贵族阶层的使用情况以及铭文价值,排除B项;西周青铜礼乐器,主要功能是礼制用器,而且材料没有提及礼乐器的传承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3. 邹衍指出,朝代更替遵循五行相克原则,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德,五德相克,循环不已。秦统一后,始皇“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黑色属于水,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这表明,邹衍的思想( )
    A. 成为秦朝治国理政的理论依据
    B. 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C. 可以阐释王朝兴衰的历史规律
    D. 为秦代周披上了神秘外衣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题目中提到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被秦始皇采用,并且根据水德的特点做出了一些具体政策上的调整。这表明邹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秦朝治理国家时所参考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A项正确;秦朝确实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系,但材料并没有直接说明五德终始说对于这一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排除B项;邹衍提出了一套关于王朝更迭的解释框架,但这更多地属于哲学或历史观层面的内容,并非材料重点讨论的部分,排除C项;虽然通过引入五行相克的概念让秦取代周显得更加具有“天命”色彩,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不足以全面概括邹衍思想对秦朝的实际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4. 秦律把私自移动农田的疆界看作是“盗”的行为,称为“盗徙封”(“徙封”的“封”,只是指百亩田周围的田界和封疆),就是看作侵犯土地所有权的行为,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刑。这说明秦朝( )
    A. 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B. 法律管辖延伸到社会基层
    C. 重视保护土地所有权D. 处罚侵犯者的规定较严苛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秦律将私自移动农田疆界视为“盗徙封”,即侵犯土地所有权的行为,并且对此类行为给予较严厉的惩罚(判处耐刑但允许出钱赎刑),这反映了秦朝对土地所有权保护的重视程度较高,C项正确;因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体现,并非始于秦朝,排除A项;虽然秦朝法律确实管辖到了社会基层,但这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而“处罚侵犯者的规定较严苛”这一点虽然从判处耐刑可以看出有一定严苛性,但允许以金钱赎刑减轻了实际执行的严苛度,所以D选项并不完全准确地反映了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5. 贾谊向汉文帝上表《治安策》时提出,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他们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这一建议( )
    A. 改变了汉代郡国并行局面
    B. 有利于解决汉初地方问题
    C. 严重冲击了嫡长子继承制
    D. 在汉文帝时被采纳并推行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题目中提到贾谊向汉文帝建议通过增加诸侯国数量,但减少每个诸侯国的实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达到稳定国家的目的,直接指向了解决当时存在的地方割据隐患的问题,B项正确;贾谊的建议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已有的郡国并行制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格局,而是试图通过调整诸侯国的力量分布来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项;贾谊的提议可能会间接影响到某些家族内部权力分配的情况,但这并非该建议的主要意图或直接后果,排除C项;历史上贾谊的《治安策》虽受到重视,但并未在汉文帝时期得到完全实施,直到后来汉景帝时期才部分实行了类似的政策,即“削藩”,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东汉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豪强地主通过通经入仕成为官僚,改变了西汉王朝“抑商”的方针。因此,东汉田庄的主人集商人、地主和官僚三种身份于一体。后期虽政治腐败、灾荒、战乱频繁,但局部地区的生产得到了开发和发展。这说明( )
    A. 田庄的发展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
    B. 田庄经济加速了东汉政权的崩溃
    C. 田庄经济是门阀制度形成的基础
    D. 东汉政权基本上被豪强地主掌握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田庄经济不仅存在而且还促进了局部地区生产的发展。这表明田庄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需求和发展趋势,A项正确;东汉末年确实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但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来看,更多是在描述田庄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非直接导致中央政权衰落的原因,排除B项;题目主要讨论的是东汉时期田庄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而没有直接提及门阀制度的形成过程,排除C项;尽管提到了豪强地主对于建立东汉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材料主旨强调田庄对局部地区开发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7.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有“晋归义氐王”金印、“魏归义氐侯”金印、“晋归义羌侯”金印(如图依次从左至右)等为证。这说明( )
    A. 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经济发展
    B.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
    C. 晋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南方开发得益于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西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并且到了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及鲜卑等。同时,有“晋归义氐王”金印、“魏归义氐侯”金印、“晋归义羌侯”金印作为证据显示这些民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或封号。这表明了西晋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接纳态度,反映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一时期有所增强,B项正确;虽然少数民族内迁可能会促进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这不是本题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晋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点虽然可以从授予少数民族首领官职和称号上看出一些端倪,但材料并未直接说明其政策是否全面开明,因此不能确定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排除C项;而“南方开发得益于少数民族内迁”则偏离了题目中关于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内迁的主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东晋时期葛洪著《抱朴子》一书,书中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采用的符箓、巫祝等方式是“淫祀妖邪,礼律所禁”,并指责张角等人“招集奸党,称合逆乱”,认为道教应该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实际效用。葛洪的思想( )
    A. 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
    B. 成为统治者治国新理论
    C. 反映了道教发展的新方向
    D. 受三教并行思潮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题目材料,葛洪在《抱朴子》中批判了原始道教中的一些做法,并提倡道德修养和实际效用,这反映出他对道教发展方向的一种新认识,C项正确;虽然葛洪对道教中的某些做法进行了批判,但主要针对的是原始道教而非整个道教体系或其个人信仰实践,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葛洪思想被作为治国理念采纳的情况,排除B项;东晋时期确实存在儒、释、道三教相互影响的现象,但是题干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葛洪对于道教的看法受到了佛教或儒家思想的具体启发,排除D项。故选C项。
    9. 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可用于探究( )
    A. 隋朝建设成效的显著B. 唐高祖时经济持续发展
    C. 唐前期出现治世局面D. 黄巢起义打击唐朝统治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题目材料描述了贞观年间的社会状况,包括治安良好、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定等现象,这可以用于探究唐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C项正确;题目背景明确指出是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而非隋朝,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发生在唐太宗时期,而非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远晚于贞观年间,故选项D明显与题目所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如图为1957年陕西省长安县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出土壁画“红衣舞女图”。此墓的主人为突厥人执失奉节。图中舞女头梳高髻,身穿敞胸窄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手执披帛,舒展双臂,缓步起舞,表现的正是唐代“巾舞”的形象。该壁画( )
    A.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 兼具史料和艺术价值
    C. 展现宗教画的艺术风格D. 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目材料,“红衣舞女图”出自突厥人执失奉节的墓葬,展现了唐代“巾舞”的形象,这不仅体现了唐代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交流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B项正确;虽然唐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确实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但这幅壁画主要展示的是宫廷或贵族生活中的舞蹈场景,并非直接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由于“红衣舞女图”表现的是世俗生活的娱乐活动,并没有明显的宗教元素或意图,所以C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C项;尽管墓主人为突厥人这一点显示了某种意义上的跨民族交往,但是此壁画更多地展示了汉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而非广泛意义上的中外文化交流,D选项并不完全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后周世宗柴荣关心民间疾苦,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改革措施,如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及兴修水利等举措。这些举措(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C. 促使少数民族的不断内迁
    D. 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后周(中国)。根据题目材料,后周世宗柴荣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改革措施,如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及兴修水利等,这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经济恢复与发展方面的举措,并未直接提到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内容,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宋代已经基本完成,而后周时期更多的是为这个趋势奠定了一定基础,排除B项;后周世宗柴荣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双方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互使共有380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到辽朝,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由此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 )
    A. 促进了民族间友好交流
    B. 体现了宋辽的平等外交
    C. 实现了经济的互惠互利
    D. 解决了边境的民族矛盾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辽西夏并立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双方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以及辽朝饥荒宋朝赈济,宋真宗崩逝辽朝举哀等内容可以看出,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有了很多友好交流互动的表现。这说明澶渊之盟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流,A项正确;澶渊之盟是宋朝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签订的屈辱性和约,宋朝每年要给辽朝岁币等,双方并不是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宋朝对辽朝饥荒的赈济,但并没有体现出双方在经济上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更多强调的是友好往来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澶渊之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边境的紧张局势,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边境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北宋时期,百姓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见长,货币的年铸币数量比唐朝时期要高出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这反映出北宋( )
    A. 海外贸易的高度繁荣B. 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C. 赋税制度的深刻改革D.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北宋时期,百姓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见长,货币的年铸币数量比唐朝时期要高出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可知,北宋时期,货币的铸造量较大,说明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北宋海外贸易的发展信息,无法得出“海外贸易的高度繁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宋朝的货币发展,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宋朝的货币发展,没有提及赋税制度的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说明宋朝( )
    A. 社会风气的转变比较彻底
    B.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迁
    C. 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D.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题目中提到宋朝时期取士和婚姻不再强调家世背景,无地农民与地主之间通过契约关系租种土地,并且贫富变动较为频繁。从“田宅无定主”、“贫富无定势”等描述可以看出,经济活动特别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表明了经济因素在推动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确实展示了宋朝在人才选拔和社会交往上的一种新风气,但这仅是变化的一个方面,无法全面概括整个社会变迁的本质,排除A项;宋朝确实重视商业发展,但题目主要关注的是社会成员身份和平等性问题,而非具体经济政策导向,排除C项;趋于平等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元朝海上贸易的各种规章制度基本继承了宋朝,但所用商船实行“官本船”制度,由政府“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通过投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元朝朝廷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这反映出元朝( )
    A. 海外贸易兴盛B.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顶峰
    C. 重视海外贸易D. 对海外贸易实行政府垄断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基本继承宋朝海上贸易规章制度,还实行“官本船”制度,并且海外贸易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这反映出元朝重视海外贸易,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元朝对海外贸易商船实行“官本船”制度,以及贸易利润的分配方式,虽然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朝廷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并没有直接表明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元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顶峰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选人入番,贸易诸货”,有民间商人参与,只是政府在其中占主导,获取利润的大部分,并非政府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嘉靖中期,俞大猷因倭乱向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建议在漳州府实行保甲法,“必责巡海道来驻漳州,令能干府官一员亲诣沿海乡村挨门报丁。……一家为非,罪连一甲,一甲为非,罪连一乡;一甲有难,一乡救之,一乡有难,邻乡救之”。这反映出当时( )
    A. 东南沿海治安形势严峻
    B. 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混乱
    C. 士人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 朝贡体系主导地位受冲击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目材料,俞大猷向朱纨建议在漳州府实行保甲法,以应对倭乱问题。从俞大猷提出要实施保甲法来看,这反映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确实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倭寇的侵扰,使得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和控制,A项正确;题目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应对外部威胁,而不是内部的社会秩序状况,排除B项;俞大猷等官员对于海防的关注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重视,但这并不是题目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朝贡体系指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题目并没有提到关于朝贡体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铸就成型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故可视为中国历史长线上的一个扣结:三代文明,昌盛于斯;秦后政治,发端于此。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出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
    【答案】(1)春秋战国出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得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分化。再者,井田制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土地分配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变革。最后,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如商鞅变法等,通过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贵族势力,为封建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2)材料二中的观点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我理解这一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其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以及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框架。这些制度和思想不仅在当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文化传承。因此,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长线上的一个关键扣结,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并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概括分析类材料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得,其转型的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春秋战国出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包括经济、政治、土地制度以及变法运动等方面。例如,经济层面: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导致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为社会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层面:分封制的瓦解和郡县制的逐步建立,使得中央集权逐渐取代了地方分权,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能力。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分化。军事层面: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争霸,纷纷进行军事改革,加强军队建设,这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思想文化层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派的兴起和发展,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小问2】
    本题是概括分析类材料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理解如下:政治模式: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和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等,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为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模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井田制的瓦解,形成了新的经济模式,这些变化为后来的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兴起,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传统。历史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变化,不仅在当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模式和借鉴,因此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长线上的一个关键扣结,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新儒学决非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它在构成上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吸取摄入,决定了它的丰富多彩性,也决定了它与孔孟荀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之间的重大差异,但就其本质而言,董仲舒仍是一位杰出的儒家,其学说总精神归根结底是儒学的精神。(二)董仲舒儒学思想较之早期儒学又一“新”之处,是它有力地克服了早期儒学(尤其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学派)所具有的“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弊端,沟通了学术与政治的联系,满足了汉代封建政治的需要,成为当时专制主义政治的指导原则。
    ——摘编自黄朴民《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的发展》
    材料二 宋代理学的形成,就首先是适应重建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统治需要的产物。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儒家经典教条并不能完全满足当时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以至于作哲学论证。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而同时注重将佛、道“修养”方式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理学因此具有了广泛的实用性与操作性,不仅被统治者所认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而且易于深入人心,使人人便于遵照执行,从而对社会心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浸透和影响。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新儒学和宋代理学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成为统治思想的不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理学积极作用。
    【答案】(1)共同特点:都吸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都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
    不同原因:汉代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同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宋代理学则是对传统儒家经典教条进行重新阐释和哲学论证,以抗衡佛、道思想,同时适应了重建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被统治者认同,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共同特点,根据材料一“新儒学决非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它在构成上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吸取摄入,决定了它的丰富多彩性”与材料二“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可知,都吸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根据材料一“满足了汉代封建政治的需要,成为当时专制主义政治的指导原则。”与材料二“理学因此具有了广泛的实用性与操作性,不仅被统治者所认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可知,都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
    第二小问不同原因,根据材料一“沟通了学术与政治的联系,满足了汉代封建政治的需要,成为当时专制主义政治的指导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同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加适应时代需求;根据材料二“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与“理学因此具有了广泛的实用性与操作性,不仅被统治者所认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则是对传统儒家经典教条进行重新阐释和哲学论证,以抗衡佛、道思想,同时适应了重建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小问2】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根据材料二“理学因此具有了广泛的实用性与操作性,不仅被统治者所认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统治者认同,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根据材料二“使人人便于遵照执行,从而对社会心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浸透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六部制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围绕三省六部制,以“制度·变化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1)三省六部制演变的特点包括:三省体制经历多次变革,最终三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三省六部制在演变过程中,其职能逐渐一体化,决策与执行更加集中;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影响深远。
    (2)标题:三省六部制:制度变化与创新
    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从最初的三省分立,到后来的三省合并与废除,再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在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达到了其鼎盛阶段。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这种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制度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职能也开始重叠。到了宋朝,三省体制开始发生变化,中书、门下省被废除,尚书省则沿用至明清时期。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三省六部制也展现出了其创新的一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该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其职能和机构设置。例如,在唐朝后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开始设立政事堂等新的机构来加强决策和执行力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从最初的分散到集中,再到后来的专制与集权,这一制度的变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缩影,也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例证。
    综上所述,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这一制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与“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明朝:门下,尚书省均被废除;废相,撤销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体制经历多次变革,最终三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根据材料“明朝:门下,尚书省均被废除;废相,撤销中书省;三省体制中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在演变过程中,其职能逐渐一体化,决策与执行更加集中;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与“清朝:沿用明制以六部尚书分离天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影响深远。
    (2)本题是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首先,确定主题,依据材料。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以及作用”与题干“制度·变化与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题是三省六部制: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证明。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与“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明朝:门下,尚书省均被废除;废相,撤销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最初的三省分立,到后来的三省合并与废除,再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根据材料“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后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时代决策、行政一体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达到了其鼎盛阶段。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这种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制度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根据材料“宋朝:中书、门下合并,仍然议政于政事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职能也开始重叠。到了宋朝,三省体制开始发生变化,中书、门下省被废除,尚书省则沿用至明清时期;根据材料“明朝:门下,尚书省均被废除;废相,撤销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三省六部制也展现出了其创新的一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该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其职能和机构设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例如,在唐朝后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开始设立政事堂等新的机构来加强决策和执行力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进一步巩固了皇权;根据材料“清朝:沿用明制以六部尚书分理天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从最初的分散到集中,再到后来的专制与集权,这一制度的变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缩影,也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例证。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中心。综上所述,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这一制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商开联考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商开联考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湖南省武冈市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武冈市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5页。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多校联考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多校联考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魏书·序纪》曰, 唐高祖武德二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