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图版2020高中地理必修2主题2人口迁移知识点+练习

    中图版2020高中地理必修2主题2人口迁移知识点+练习第1页
    中图版2020高中地理必修2主题2人口迁移知识点+练习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单元 人口主题2 人口迁移精品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单元 人口主题2 人口迁移精品课后作业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行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容梳理
    定义:是 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是指

    注意:人口迁移的一般判断标准(1)必须改变居住地。(2)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域界线(省界、县界)。(3)改变定居地需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一般半年以上)。
    定义:是指人口跨国界的迁移活动
    迁移方向与特点:
    国际人迁移
    ①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目前: 主要迁入国有
    主要前出国有
    人口迁移
    20世纪70年代,西亚与北非的石油输出国招募大量外籍工人
    国内人口迁移
    分类
    定义:是指人口再一国范围内发生的迁移活动。
    迁移方向和特点:
    改革开放前: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支援边疆、“三线”建设等。人口迁移的流向:

    改革开放后: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
    迁移; 迁移。
    影响
    因素
    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 条件,迁入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区。

    战争使人逃离家园,如:中东地区战乱导致叙利亚、利比亚逃离家园,迁居国外或成为难民。
    宗教分歧:1947年的印巴分治
    部族冲突: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
    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异常,如:1960-1970年,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干旱引起的饥荒。

    巩固练习
    1.春运期间,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外地人回家乡过年,原因属于
    A.经济原因 B.政治原因 C.技术原因 D.社会文化原因
    2.当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政治B.经济C.文化D.生态
    3.我国南部山区少数民族的移民大多被安置在距离原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是考虑到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 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4.目前广东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观念B.人口迁移C.环境影响D.医疗水平
    5.城市过度拥堵会促使部分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转移,这一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国内到国外 B.国外到国内 C.城市到郊区 D.农村到城市
    6.下列行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农村人进城看病 B.温州人搬迁上海
    C.城里人外出旅游 D.北京人移居美国
    7.当代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由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区迁入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 B.社会文化 C.经济 D.自然生态环境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生了大规模迁移,其根本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差异 B.交通运输的发展
    C.建设项目的布局 D.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9.目前,美国接受一批中国、印度等国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迁入,影响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经济因素
    10.导致上海市外来人口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 社会文化因素 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 D.经济因素
    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 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
    C. 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 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12. 下列行为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国际旅游 B.出国劳务 C.游牧民族的迁徙 D.工作、居住地的通勤往返
    13.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14.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
    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力
    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5.据图推断,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
    A.工资水平 B.教育资源 C.空间距离 D.房价
    16.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区是
    A.北京 B.上海 C.广东 D.安徽
    17.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下图是黑龙江省2015年不同户籍性质年龄流出人口分布统计图(反映近些年的一般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 .影响该省57岁以上农业与非农户籍人口流出比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受教育程度 B.经济状 C.性别差异 D.婚姻状况
    19.该省57岁以上人口流出最多的月份是
    A.5~6 B.7~8月C.9~10月 D.11~12月
    20.该省57岁以上流出人口迁住量最多的城市是
    A.厦门 B.桂林C.三亚 D.昆明
    21.结合我国人口统计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45亿。
    材料二 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各地区常住人口占全国常住人口比重变化图。
    (1)造成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 _ 。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_ _ 。
    (3)分析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给流入地和流出地带来的有利影响。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材料二:据报道,到2014年10月,长三角不足2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十年间,人口从8000万涨到了(1)2亿。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2)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镇化的影响。
    (3)简要分析长三角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答案
    一、知识梳理
    人口移动 人们改变居住地并超过一段间的空间迁移行为。
    以大规模跨洲迁移为主 规模缩小,从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
    主要迁入国: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
    主要迁出国:印度、墨西哥、俄罗斯、中国;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迁移
    农村向城镇 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二、巩固练习
    选择 DBBBC DCDDD DBCDD CDBDC
    21.(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3)流入地:既满足了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流出地:提高了人口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
    22.(1)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
    (2)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郊区城镇化发展,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大;农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迫切。(任答2点即可)
    课程标准
    课本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运用资料,列举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特点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原因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个人情况
    文化特征、家庭背景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多子女家庭
    初中及以上为主、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
    就业情况
    以打工为主要目的
    为家庭,求生存,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
    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
    城市适应性
    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外界的联系、生活方式
    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主,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
    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坡市,以电话、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

    相关试卷

    地理主题8 工业区位精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主题8 工业区位精品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第二册主题7 农业区位优秀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第二册主题7 农业区位优秀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