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二单元 训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训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
    第二单元 训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
    第二单元 训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单元 训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训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共7页。
    训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分值:57分)1.(2022·玉溪高一阶段练习)如图为《三国鼎立形势图》,对图中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辖区①所示政权后来建立前秦实现全国统一B.辖区②所示政权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C.辖区③所示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三国鼎立结束D.辖区④所示政权定都建康属于六朝政权之一2.(2023·湖北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设置辖区广大的都督区,由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A.阻碍行省制的推行 B.消除了民族间冲突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 D.保障了晋长治久安3.如图为出土于甘肃省西和县的“晋归义羌侯”印章印文,是西晋政府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信。它可以用来印证(  )A.西晋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B.西晋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现C.西晋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善D.西域纳入中央管辖的开始4.(2023·如皋高一上期末)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由分裂走向统一 B.政权频繁更迭C.诸侯割据复现 D.门阀政治衰落5.(2023·怀化高一下期末)548年8月南朝侯景叛乱,仅率千余人过江直驱建康。549年3月攻陷建康内城——台城时竟已拥兵十万之众。这从侧面说明(  )A.佛教传播加剧矛盾 B.南朝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信仰体系崩塌 D.小农经济异常脆弱6.(2023·大同高一下期中)《宋书》记载:“江南……自义熙十一年(415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据此可知(  )A.江南经济全面超越北方B.全国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C.南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D.南北朝时期社会较为安定7.(2023·重庆渝西七校高一上期中)十六国时期,羯人石勒建立后赵,他重用“博涉经史”的汉人张宾为谋士,言听计从,他下令胡人不准欺凌衣冠华族(汉人),派人到各地劝课农桑;他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包括胡羯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还立了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提倡儒学。这些措施(  )A.促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B.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差异D.推动了察举制走向完善8.《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C.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9.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是(  )①改用汉姓 ②分科取士 ③迁都洛阳 ④改说汉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0.(2023·浙江钱塘联盟高一上期中)下面是我国古代两个时期形势示意图。由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发展的趋势是(  )图一        图二①诸侯混战愈演愈烈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南方政权渐处劣势 ④由分裂逐步趋向统一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1.(2023·江苏卷,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12.(2024·沧州阶段练习)东晋时期,盛行一种“权贵合议体制”,军国大事乃至特殊情况下的君主立嗣,都需经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等上层人物共同参议。东晋以此实现了太子的更换、帝位的更迭。由此可知,这种体制(  )A.体现了权力的制衡 B.有利于政局的稳定C.得益于江南的开发 D.抑制了门阀的势力13.(2023·河南创新联盟高一上调研)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  )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转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14.(2023·贵州“三新”联盟高一上月考)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D.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15.(2023·黑龙江龙东高一上联考)据《魏书》载:“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孝文帝即位后,则“选尽物望,江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自此,“平齐民”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宦的权利。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是(  )A.扩大政权统治基础B.缓和鲜卑与汉的民族矛盾C.巩固北魏政治统治D.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转型16.(2023·济南高一下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交融。此后,历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孝文改制,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摘编自李文梁《孝文改制及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影响》材料三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时期北魏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6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过程中呈现的特点。(4分) 答案精析1.B [根据材料可知,图中辖区②所示政权是魏国,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B项正确;图中辖区①所示政权后来建立北魏,但北魏只是统一了北方,并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A项;辖区③所示政权是蜀国,263年被曹魏政权所灭,280年,西晋灭吴,标志着三国鼎立结束,排除C项;辖区④所示政权是东吴,定都建业,属于六朝政权之一,排除D项。]2.C [据材料可知,西晋王朝“宗王出镇”的做法,本意是以此巩固晋室统治,但出镇的宗王都督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且其辖区居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争权夺位,挑起兵祸,直接引发了“八王之乱”,故选C项;元代推行行省制,排除A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B项;西晋只存在五十年,排除D项。]3.B4.D [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君主专制,南朝时期出现“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的现象,寒门庶族地位上升,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说明南朝时期门阀政治衰落,故选D项;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和南朝的“武将执兵柄”都不利于统一,排除A项;政权频繁更迭非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西晋恢复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复现,排除C项。]5.B6.C [根据材料可知,南朝刘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加上南方地区社会稳定,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故选C项;南方经济只是得到一定的发展,南朝刘宋时期江南经济并没有全面超越北方,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排除D项。]7.B [据材料可知,后赵统治者石勒推行一系列封建化措施,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故选B项;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政策,促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察举制走向完善是在两汉时期,排除D项。]8.C [根据材料“谢玄”“秦兵”“晋兵”等信息可知,材料描写的是淝水之战,这场战争后,强大的前秦政权崩溃,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故选C项;淝水之战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国成就霸业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淝水之战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没有开启南北统一的进程,排除D项。]9.D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改说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等,①③④正确,D项正确;隋朝开创的科举制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员,排除②,排除A、B、C项。]10.D [这两幅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图,未涉及诸侯,故①错误;图中无法看出南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故②错误;据图二可知,在南北对峙中,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处于明显劣势,故③正确;图二中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数量减少,这意味着由分裂逐步趋向统一,民族交融逐渐加强,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1.B [根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体现了曹操受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国的对比,排除A项;曹操并不代表东汉政权,排除C项;曹操的改制并没有持续下去,排除D项。]12.B [根据材料可知,在权贵合议体制下,军国大事、君主权力继承取得大部分上层人物的支持,这有利于政局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权贵合议体制的产生与江南开发没有关系,“得益于”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这种体制反映的是门阀势力强大,“抑制了门阀的势力”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3.A14.A [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人口大量增加,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得出人口增长适应了商业发展需要的认识,排除C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5.C [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准许“平齐民”入仕,体现了其对汉族士族的重视,有利于缓和与汉族士族之间的矛盾,维护、稳固其政治统治,故选C项;A、B、D项均属于改革的客观影响,而非最主要目的,排除。]16.(1)变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影响: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潮流,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3)特点:相互学习,彼此交融;涉及面广。 战争时间简介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氐)军队,前秦王朝走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梁武帝第一次北伐公元505年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界维持在淮河一线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