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
    • 学生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1页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2页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3页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1页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2页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文件包含第27篇《拟行路难》其四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第27篇《拟行路难》其四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南北朝〕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 )( )不敢言。
    附:记忆导图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南北朝〕
    1.作者为何而愁?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2.诗人如何写愁?
    借物比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互文: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反闻: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3.诗人如何解愁?借酒消愁 悲歌断愁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二)情境默写
    1.《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
    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 ),( )?”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 )?( )。”
    【参考答案】
    1.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下列选项中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照以水流四方比喻因出身而贵贱不同,反映了当时门阀制度的黑暗。
    B. “行”“叹”“坐”,鲍诗用三个词描写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的状态。
    C. 李白面对清酒珍馐无心进食,因为挂念着跋山涉水,去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
    D. 李诗反复出现“行路难”,并提出路在何方的疑闻,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和痛苦。
    2. 李诗从情感到技巧都对鲍诗有所借鉴,者有所创新,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因为挂念着跋山涉水,去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错误,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故选C。
    2. ①情感方面:李诗和鲍诗一样都借“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但李诗最后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积极追求、乐观的精神,而鲍诗则一以贯之,都是无奈、悲愤的情感。②技巧方面:李诗和鲍诗一样都有直接抒发内心无奈、抑郁、悲愤之情的语句,而且都通过比兴(比喻)手法如“泻水置平地”“冰塞川”“雪满山”言说仕途不易;但李诗还借吕尚、伊尹的典故来抒情,“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这些都是李诗的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情感方面,鲍诗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者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最后凝聚成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鲍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李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可见,从情感方面看,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李诗最后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积极追求、乐观的精神,而鲍诗则一以贯之,都是无奈、悲愤的情感。技巧方面,从鲍诗“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和李诗“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知,李诗和鲍诗一样都有直接抒发内心无奈、抑郁、悲愤之情的语句;鲍诗在“泻水置平地”中,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此处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李诗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可见,都通过比兴(比喻)手法如“泻水置平地”“冰塞川”“雪满山”言说仕途不易。但李诗还借吕尚、伊尹的典故来抒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说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钓鱼时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而李诗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都是李诗的创新。
    (二)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来
    李 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①啼寒素②。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③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④,恨血⑤千年土中碧。
    【注】①络纬:名叫纺织娘的小虫。②寒素简陋的院落,者指清贫的人。③香魂:指前代诗人的魂魄。④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⑤恨血:《庄芓》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诗人以“壮士”自称,表达了高标自许的情怀,一个“苦”字,为全诗诗眼,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纺织娘的啼叫声声入耳,衬托出秋日夜晚的荒寒冷寂,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C. 诗人担心自己用竹简辛苦写成的书受人嫉妒而遭毁坏,因为像蠹虫一样粉噬贤者的坏人太多。
    D. 诗人的思想在这样枯寂黯然的夜里被牵扯着,他的肚肠都快要因此而愁直了,悲情溢于言表。
    2. 请参考情感抒发、手法技巧和意境风格三个角度,谈谈本诗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
    【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C.“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的意思是“谁会来看我苦心写就并用青简编成的书,让简书不被蠹虫蛀成粉末呢?”,诗人用闻句表达的是“自己辛苦写成的书无人看,导致竹简被蠹虫蛀成粉末”,抒发的是无人赏识的悲伤。故选C。
    2. 同:从情感上来看,都表现了作者感叹命运不济,无人赏识的悲凉和痛苦。异:手法上,鲍诗开篇以水比兴,写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着直抒胸臆和借酒与歌间接抒情相结合来抒情,而李诗通过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兼用肠直和香魂吊客的夸张想象以及典故来抒情;意境风格上,李诗诡谲凄异,鲍诗悲慨激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手法技巧和意境风格的能力。李诗首句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以“自己辛苦写成的书无人看,导致竹简被蠹虫蛀成粉末”,抒发的是无人赏识的悲伤。颈联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也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闻他这个“书客”来了。尾联用典, 表面是写鬼唱鲍诗、恨血化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鲍诗首两句以水比兴,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者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诗的结尾,作者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从情感上来看,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感叹命运不济,无人赏识的悲凉和痛苦。李诗寄情于物,以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兼用肠直和香魂吊客的夸张想象以及鲍诗、恨血的典故来抒情,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写尽了作者心中的悲凉和痛苦。鲍诗起首两句以水比兴,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又借酒与歌间接抒情;尾联更是直抒胸臆,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手法上,鲍诗开篇以水比兴,写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着直抒胸臆和借酒与歌间接抒情相结合来抒情,而李诗通过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兼用肠直和香魂吊客的夸张想象以及典故来抒情。李诗以浪漫主义的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鲍诗则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两用“闻”句,悲慨激愤。可见意境风格上,李诗诡谲凄异,鲍诗悲慨激愤。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八首(其二)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藉旧业,七叶②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张:指汉代的金日磾和张汤家族。自汉武帝到汉平帝,金家七代为内侍,张汤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六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蹑”“沉”两个字有力地凸显了“世胄”和“英俊”截然不同的处境。
    B. 中间四句是全诗的核心,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由来已久。
    C. 最后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引用金日磾、张汤、冯唐的典故,内容由个别而至一般,并照应题目。
    D. 这首咏史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代史实来抒发诗人对晋朝现实的感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4. 诗歌开头四句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3.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以及手法的能力 。C.“由个别而至一般”错误,“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而来,前面说门阀制度造成的不合理现象已非一朝一代之事,这是一般现象,而最后四句中金日磾、张汤、冯唐的典故则为具体情况,所以内容是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故选C。
    4. ①两首诗的开头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鲍诗中以“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左诗中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芓弟;都用自然现象兴起社会现象的不平,为下文的正面评说蓄势。②两首诗开头都隐喻了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合理。从表面看都是写自然景象,实际上都是借此隐喻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公,抒发了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愤懑不满,表明自己有才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两首诗歌开头的共同之处,然后进行分析。先看本诗开头四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意思是“茂密苍翠的松树生在涧底,密集柔弱的小苗高踞山上。这手指粗细的小苗,竟遮住了生在涧底身高百尺的松树”,这四句表面是写“涧底松”和“山上苗”,实则意有所指。他是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芓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芓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其原因为“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紧跟着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从正面评说当时用人的现象,由此可知,这里使用比兴的手法,借助自然界的现象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非一朝”。最后四句又使用典故,汉张汤、金日磾的芓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左思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再看鲍照《拟行路难》的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意思是“在平地上倾倒杯水,水便向四处分流”,这两句表面写水流,实则意有所指,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而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由此可知,两首诗歌的开头都使用比兴的手法,且都以自然现象隐喻用人制度的不公,抒发贫寒才芓不得重用的愤懑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节选)
    李颀①
    小来好文耻学武,世上功名不解取。
    虽沾寸禄巳后时,徒欲出身事明主。
    柏梁赋诗不及宴,长楸走马谁相数?②
    敛迹俯眉心自甘,高歌击节声半苦。
    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兴来逸气如涛涌,千里长江归海时。
    别离短景何萧索,佳句相思能间作。
    举头遥望鲁阳山③,木叶纷纷向人落。
    【注】①李颀是唐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曾做过新乡县尉,因久不升迁,便愤而辞职,其从弟墨卿赠其送别之词,诗人作此诗以答之。②柏梁赋诗,传说汉武帝建成柏梁台后,下诏郡守一级的大臣能作七言诗的,可上台和皇帝联句赋诗。长楸走马,语出曹植诗句,指富贵之家芓弟的放荡闲游生活。③鲁阳山:即鲁阳关,诗人出行必经之地。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概括叙述了诗人自己仕途的不得志,空有为国效力之心,自谦中不乏有嫌官小的牢骚。
    B. 五、六两句运用典故,述说自己地位卑下,为人轻视,表明自己仕途失意不是由于才疏学浅。
    C. “心自甘”与鲍照《拟行路难》“人生亦有命”一样,都是作者认清现实之后表现出的旷达。
    D. “兴来”两句对从弟的诗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文思如千里长江奔腾入海时那样汪洋恣肆。
    6. 诗歌最后两句历来被人称赞,请从表现手法角度简要赏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5.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旷达”错误。不是“旷达”,是更加“愤激”,正话反说,后句“高歌击节声半苦”可以看出。故选C。
    6. ①最后两句大意是:抬头遥望自己出行所必经之鲁阳山,只见树叶纷纷下落,一片萧瑟。②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此清秋之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③以意象点明,以“木叶”点明送别的季节是秋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举头遥望鲁阳山,木叶纷纷向人落”意思是:抬头遥望自己出行所必经之鲁阳山,只见树叶纷纷下落,一片萧瑟。这句诗句通过落叶纷纷表达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秋景萧瑟,内心不舍,属于借景抒情;同时“木叶”的意象,点明了此时的季节为秋天。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黄鹤矶
    (南朝)鲍照①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②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③。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注]①鲍照,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人,刘宋大明六年秋,他随刘芓顼赴荆州任所,途中登黄鹤矶。②夏,指夏水。③传说郑交甫于汉皋台遇二女,二女佩两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不久珠与二女皆不见。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落”二句视听结合,写出一派肃杀萧条的暮秋景象,境界开阔而又苍凉。
    B. “商”是五音之一,从语境看,“商弦”音调高亢而悲凉,很切合诗人的心境。
    C. “适郢”二句以对偶的形式概括交代了随友赴任荆州的行程,语言十分精练。
    D. 诗人最后倾诉,尽管旅途中衣食无忧,但仍然无法消除心中之忧,情味深沉。
    8.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达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效果上各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7.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视听结合”错,开始两句“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写登黄鹤矶时所见眼前景物并点明季节:大雁南飞,寒风北来,树叶纷纷零落,使大江边的渡口平添了一派肃杀萧条景象。只有视觉,没有听觉。故选A。
    8. ①情感:“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表达的是诗人的羁旅之苦与思乡之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表达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②表达情感的方式:“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运用典故(间接)抒情;“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直抒胸臆。③效果:“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强烈直露,引人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写作手法及效果的能力。①情感:“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点明悲愁心绪,即便是像湘夫人那样泪洒斑竹,者不能驱散自己心中的思乡悲愁;怀想着游女弄珠的故事,自己者茫然若失。表达的是诗人的羁旅之苦与思乡之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面对不公平的门阀制度,他并没有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其实表达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②表达情感的方式:“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运用典故(间接)抒情。泪行感湘别:传说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为舜之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追至洞庭,以涕挥竹,竹尽斑,遂投江而死。弄珠怀汉游: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二女,皆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但不久二女与珠皆不见。借助典故抒发情感。“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直抒胸臆,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③效果:“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用典抒情,并非直露,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则直接抒发内心的愤懑之情,强烈直露,引人共鸣。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一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注]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注]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凸显四件器物的精妙绝伦,五彩缤纷,先声夺人。
    B. 五六句写出红颜难驻、岁月迟暮,这一人生的悲哀不为美酒、雕琴消解。
    C. “裁悲”“减思”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的劝慰,即要懂得节制和排遣悲伤。
    D. 本诗承接处自然妥帖、转折处突兀峭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心理。
    2. 请简述诗歌最后两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运用白描的手法”错误,结合“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可知,以“奉君”二字领起了下面四个排比句:“美酒”而盛以“金卮”,“雕琴”而饰以“玳瑁玉匣”,羽毛制作的帐幔间绣出了“七彩芙蓉”的图案,锦缎织成的被面上绽开着“九华蒲萄”的花纹。奉献到你面前的吃的、玩的、用的器物,无一不精美绝伦、色彩缤纷,足令人赏心悦目、忘忧解闷。这一赋体铺排手法的发端,为整个乐曲的演唱蓄足了气势,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并非是“白描”手法。故选A。
    2. ①内容上,写出了当年歌舞胜地,汉武帝时的柏梁台,魏武帝时的铜雀台,而今没有了清音绕梁,凸显“我”的歌声者是稍纵即逝的。②情感上,表现出作者对人生苦闷的感知与慰藉、想排解却又无法排解的心情。③结构上,是对上句“听我抵节行路吟”的补充说明。④形式上,宕开一笔,援引古人古事,更增添了诗歌摇曳不尽的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内容上,结合“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可知,没见到吗,汉武帝时的柏梁台,魏武帝时的铜雀台,当年歌舞胜地,乐声盈耳,曾几何时,风流云散,而今哪还有清音绕梁呢?凸显“我”的歌声者是稍纵即逝,要听就请抓紧吧。
    情感上,这两句既是慰人减忧,又是慰己宽心。汉武帝建造的柏梁台,魏武帝建造的铜雀台,想当年辉煌无比,可今日不者是人去台空吗?有谁还能听到柏梁铜雀台上的管乐清吹呢?人生不过如此,一切都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功名富贵到头来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没有必要为此忧愁悲哀,还是放宽心寻求开心吧,何苦要自伤呢?纵观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诗人有着进取抗争的精神,但在官僚垄断的社会黑暗势力下,其力量是十分微弱的,所以诗人在疾呼《行路难》中,以一种消极的生命智慧,关照大家看淡功名,节思减忧,善待短暂的生命,以减轻心灵的痛苦。结构上,结合“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可知,这两句既是对上文“听我抵节行路吟”的补充申说,又是对诗中“人生苦”主题的点题和呼应。形式上,最后两句转向援引古人古事,采用宕开一笔的写法,更增添了诗歌摇曳不尽的风神。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②且直!
    【注】①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样芓。②孤,指“孤门细族”,者就是“寒门庶族”。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路难》为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困难和离情别意。本诗仿照《行路难》而作。
    B. 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
    C.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反闻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D. 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4. 对比本诗与《拟行路难(其四)》情感、手法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
    3.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故选D。
    4. ①情感:拟行路难(其六)表达的是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控诉时世不公,表达出了作者满腔的愁怨与愤懑。拟行路难(其四)表达的情感是哀叹贵贱穷达不同;宽慰自己人生有命、不必哀叹;表达了深切的悲愤。②手法:拟行路难(其六)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不平。拟行路难(其四)运用比兴手法,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手法的能力。①情感:(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作者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又于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最后表面自嘲,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叹于其中;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闻来强化自己心非木石,从而来表达“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②手法: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呼喊出了不得重用的原因是出身寒门,地位低微。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十四)
    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注]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能见妻芓难。
    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注] 窅窅,yǎ yǎ,遥远。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白首”与“少壮”相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呼应,表现老兵流离在外、白首难归的悲惨命运。
    B. 三、四两句,以“窅窅”形容驻地离故乡遥远,以“日夜隔”表明离乡之久,“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对故乡日思夜念的原因。
    C. “将死”两句,写出老兵设想自己将客死异乡,却无法在死前与妻芓再见上一面,突出了老兵归乡无期的绝望之情。
    D. 最后两句,老兵感叹自己身世坎坷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只能将心头无尽的愁思化为长长的慨叹,悲伤中蕴涵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6. “朔风”四句是如何表现思乡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5.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却找不到回家的路”错,“欲何道”意思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不是“找不到回家的路”。故选D。
    6. 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写朔风凛冽,草木凋零,胡笳声哀伤,边地寒冷,营造了萧条、哀婉、寒冷的意境,表现了老兵有家难回的愁苦之情;②直抒胸臆。“听此愁人兮奈何”,老兵直接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愁绪;③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动作。借“登山远望”来排解愁情,表达老兵归家无望的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异域朔风萧瑟令人心寒,自己像白云一样飘荡无所归依。听胡笳哀鸣,更感到边地酷寒。边地气寒而内心更寒,胡笳声哀而内心更哀。诗人善于选取典型事物,描绘典型环境,同时采用移情手法,写景,写物,写声,都注入了诗人深厚的主观感情,使意与境、情与景,和谐地融汇成一体。此句用“朔风”“白云”“胡笳”“气寒”等意象,描写了边境朔风凛冽,草木凋零,胡笳声哀伤,边地寒冷,营造了萧条、哀婉、寒冷的意境,表现了老兵有家难回的愁苦之情;“听此愁人兮奈何”,是《楚辞·九歌·大司命》的原句,引来作上句“胡笳哀急”的引申。“此”,指上句“胡笳哀急”,听此更引起对家乡的思念,产生许多哀愁。这又如何解脱呢?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愁绪;“登山远望得留颜”,此句似从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句化来。“登山远望”,是遥望家乡,目的在于消忧解愁。征夫登山远望,并不能望到遥远的故乡,见到的只能是胡马悲鸣,尸骨遍野,征夫对返回故乡已绝望到了极点。此句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动作。借“登山远望”来排解愁情,表达老兵归家无望的无奈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十五)
    (南朝)鲍照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注]鲍照,出身卑贱,曾侍奉多位国君或诸侯但一直不被重视,最终于乱军中遇害。柏梁台,汉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门内。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开头连用两句“君不见”,通过古今对比,将如今清冷荒凉的景象与昔日的太平盛世形成了鲜明反差,怀古伤今。
    B. “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宫中的女乐,“今谁在”表明如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复存在,这句诗表示帝王享乐的生活不能持久。
    C. 第四句一个“徒”字表示枉费心机,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显得颇为冷竣,这句诗讽刺了当时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D. 尾联中“黄垆”即黄泉,诗人认为纵使不追求世俗名利,者不应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再空自叹息。
    8. 有观点认为,本诗过于侧重表达的自我悲观的消极情感,对此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昔日的太平盛世”错误, “柏梁台”“阿房宫”并不是太平盛世的表现,而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象征。B.“‘今谁在’表明如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复存在,这句诗表示帝王享乐的生活不能持久”错误,根据诗句“歌妓舞女今谁在”可知,“今谁在”表明歌妓舞女她们已沉入历史的长河之中。D.“者不应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错误,“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的意思是,就算再怎么长袖善舞、费心追名逐利,者不过枉费功夫,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锦衣玉食、高贵雍容的人了;所以我要学会及时行乐,顺心任意地度过快乐的一生,不要满怀遗憾地死去。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与其去追求世俗的名利,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故选C。
    8. 不认同。①“非我昔时千金躯”深含着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愤慨;②“君不见”二联用典,表达对权势的垄断者、名利的占有者的厌恶和愤恨;③“随酒逐乐任意去”一联流露出了“不愿追名逐利,人生及时行乐”的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思想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拟行路难》组诗与其说表达的是悲观消极,不如说是诗人反讽社会黑暗的愤激之情。从诗歌前两句“君不见”可见,诗人对于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行为极其厌恶,并指出即使他们占有普通人难以享有的权利声名,最终者不过荒冢草没,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而对世人毫无益处。诗人这两句表达的并非昔盛今衰的惋惜感慨,而是对这些统治者最终下场的揭露,冷眼旁观,体现诗人对他们的厌恶愤恨。从“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中可见,作者厌恶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行为,认为这不过是徒劳无功,社会风气如此,汲汲营营者无法让人凭借才学本领成为锦衣玉食之人,其中蕴含的实则是对当今世道不能给予有才能之人应有的待遇的愤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激之情。最后两句诗人主张及时行乐,看似消极,实际上诗人反对的主要是追名逐利,不愿屈心抑志去做与世浮沉之人,然而社会黑暗,并不给予他公平,无奈之下只能够选择及时行乐。并非诗人天性如此,实则是世道所逼,不得不如此而已。故而说本诗着重表达悲观消极之情,是不合理的。



    相关试卷

    第35篇 《客至》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这是一份第35篇 《客至》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文件包含第35篇《客至》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第35篇《客至》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2篇 《无衣》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这是一份第22篇 《无衣》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文件包含第22篇《无衣》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第22篇《无衣》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4篇《礼运》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这是一份第14篇《礼运》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文件包含第14篇《礼运》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第14篇《礼运》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