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含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彀、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满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凤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答案】1.D 2.C 3.B
    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③僪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选项“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曲解文意。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选项“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
    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 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选项“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按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错误。结合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可知,“志士仁人”与“清修隐者”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选项“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 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面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符合“道家”思想。
    B.“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普其身,不与独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
    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
    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
    根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原文“汉以后,法、明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事情不是这样的
    裘山山
    每天晚饭后,我总是去河边散步。走到桥边,看到那个卖旧书旧杂志的男人了,他常在那摆摊。我走过去,眼睛扫了一遍,放在左上角的一本书一下跳入我的眼帘。
    不可能吧?心下一惊,转身细看,还真是我那本——《红围巾》。蹲下,翻开扉页,上面赫然写着:刘贤义先生存正。下面是我的名字。时间是二○一一年。这是我的一本小说集,收录了七篇小说,已经出版十年了。讨价还价后,我拎着书回家,感觉找到一名失踪儿童。
    回家后,再次翻开扉页,“刘贤义”是谁?我怎么毫无印象。正想把书丢开,忽然注意到书中的某一页,闪出几行手写的黑黑的字。怎么?还有人批注吗?我连忙翻到那一页细看,一共四行,写了如下几句话:
    事情不是这样的。
    没有红围巾。
    她不姓邱。
    后来又发生了好多事。
    前后翻都没有了,整本书只有在《红围巾》小说结束的地方写了这四行字。我反反复复地看,感觉最有意思的是那句 “她不姓邱” 。我当初把故事里的医生写成邱医生,完全是信手拈来,所以看到 “她不姓邱”,真是又好笑又诧异,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往事。
    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去西藏采访,发生了严重的高反。到达的当天下午,我就因为剧烈头痛迸发呕吐,吓得陪同我的年轻干事赵兴赶紧把我送进医院。
    第二天醒来,注意到同病房的女人还在昏睡。感觉她的高反很严重,白色的被单上,有一条颜色非常鲜艳的红围巾。
    护士进来,给她换输液瓶,我问,她怎么了?护士说,一进来就感冒了,发烧,肺部有呼噜音。是过来探亲的,丈夫在边防上,赶不过来。护士走后我小声问她,我马上要下哪队采访了,要不你把你丈夫电话号码告诉我,我和他联系一下。她摇摇头,轻声说:“他走不开。没事的,我过几天好了再去他那儿。”
    离开医院时我把电话号码放在她枕边,跟她说:“坚强点,会好的。如果需要,给我打电话。”她努力笑了一下,脸白得和被单一样。但白色被单上那条红围巾,却一直在我脑海里飘。我老想像着红围巾在哨所出现的情景,一定会照亮所有战士的眼眸。皑皑白雪中,那就是哨所的经幡。
    后来,红围巾女子给我发来短信,说她终于到达边防连了,全连官兵列队欢迎她,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终于想起自己为什么会在小说里写红围巾了。是红围巾发了芽。
    视线再回到书上,“刘贤义”是谁呢?“事情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没有红围巾”有什么?“她不姓邱”姓什么?“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是什么事?我太想知道了。
    赵兴从西藏转业回来后,建了个西藏老兵微信群。我把事情缘由告诉他,请他在群里帮我找找这个人。连找好几天没结果,一天深夜他回复我终于找到了,说刘贤义也是个退伍兵,复员后开了家餐馆,对老兵很优惠,赵兴带我去过一次,那次饭局我把书送给了他,还工工整整签了名。
    和刘老板电话联系,他回想半天记起书是被老婆大舅借走的,说借回去给他爸看,他爸在西藏当过兵嘛。至于书怎么在旧书摊,他也不清楚,具体原因要问他大舅。我趁机说想去拜访一下,他爽快地答应了。
    来到他大舅家,老头开了门,屋里很乱,墙上挂了些老照片,我一眼看到中间有一张大的,是一对年轻军人,应该是老头和妻子年轻时的照片了。来的路上,大舅已经说了个大概,说他老头年轻时在西藏当兵,娶了个护士回来,就是他妈,身体很不好,三年前过世了。
    老头精神很好,外扎一条军用皮带。我说明来意后,把书翻到有字的那页,递到他面前问:上面这些字是你写的吗?老头说,是我写的。
    “我跟你说嘛,她不姓邱,姓陈,是个护士。她也没得红围巾,那天我看她冷,把我的绒衣拿来给她围,她还不要。
    “哨所嘛,光秃秃的,一年到头都冷。我在那蹲了五年,因为海拔太高了,没人上去,只有哨所十几个人,一天到晚你看我我看你。
    “咋个认识她的?是她到山上来慰问我们。接到小分队要来的电报,我们激动惨了,马上行动,我带着大家铲雪,一口气不歇,又去炊事班帮厨,检查卫生……可能是累到了,晚上睡觉时我有点喘,我也没当回事,夜里还起来站了岗。
    “第二天他们真的来了,三男三女。我们全部跑下去迎接。女兵太好看了,我偷偷瞄了一眼就不敢再看了,心跳得发慌,气都不够用了。
    “不晓得是太累了,还是太激动了,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反正我突然就倒地了,啥子都不晓得了。战友们把我扶到床上,说我刚端着一锅姜汤走出来,突然就倒地了,关键是,没有心跳了。那个女护士一看,马上扑过来给我做胸部按压。按压了一阵,我微微动了一下,她马上又给我做人工呼吸,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我那口气吊上来,救活了。
    “哨长把我拉到一边告诉我,女护士给我做人工呼吸时,很用力。哪知我的气突然上来的同时,胃里的液体也跟着上来了,一口就呛进她嘴里了,酸臭酸臭的。她一下就呛到了,又吐又咳嗽,脸煞白煞白的。因为不停地用哨所珍贵的水漱口还被她领导骂哭了。
    “我简直是目瞪口呆,太糟糕了。我一下子觉得好内疚,好心疼。突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一辈子报答她。就悄悄写了几句话,我说我的命是她给的,我要努力进步,希望她等着我。我把纸条写好了放到手套里。送他们下山时,就把手套挂到了她脖子上。
    “就是这样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送给“刘贤义”的书为什么在旧书摊出现,“刘贤义”又是谁,“我”的这些疑惑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
    B.书中的批注让“我”回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往事,这是《红围巾》的创作素材,小说用真实的元素虚构了故事。
    C.小分队要到高寒艰苦的西藏边防哨所慰问,这一消息使大伙儿非常激动,旨在表明战士们精神生活贫瘠匮乏。
    D.老头由小说中的故事想到自己当兵的经历,在书旁认真批注,说明当年陈护士救助他的场景让他难以忘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结尾呼应标题,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让“我”和读者都恍然大悟。大故事套小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B.小说虽然用冷静的语气、朴实的表达来讲述故事,但老兵们的特殊经历、非同寻常的往昔、深厚的情谊感人至深。
    C.作者将“红围巾”比作“哨所的经幡”,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喻体“经幡”表达对广大边防战士的美好祝福和礼赞。
    D.小说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正面描写的人物中无论是红围巾女子、赵兴,还是老头、陈护士,都非常地友善淳朴。
    8.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老头”,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评论认为,本文作者能从日常生活里汲取丰富的人性美。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6.C 7.D
    8.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老头”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当时的真情实感,使故事更真实动人。
    ③“老头”详细讲述了小说批注的前因后果,解开谜团,使小说情节完整连贯。
    ④“老头”的讲述深化了文章主旨,充分展示美好淳朴的人性美、人情美。
    9.①人性的真诚,互惠互助:我担心红围巾女子健康,赵兴受我之托热心找人,刘贤义对退伍老兵很优惠,都表现出人性的真挚淳朴。
    ②人性的善良,舍己为人:红围巾女子忍受高反痛苦不影响丈夫工作,陈护士救助陌生的战友,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人性的善良无私。
    ③人性的美好,无私奉献:战士们在艰苦的边关守卫家园,守卫和平,奉献青春和热血,体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C.“旨在表明战士们精神生活贫瘠匮乏”理解错误,旨在表明战士们远离亲人,忍受孤寂,有强烈的情感需求,赞美他们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正面描写……陈护士”错误。陈护士一直都没有正面出场,是侧面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叙事人称变化作用的能力。
    由“每天晚饭后,我总是去河边散步。走到桥边,看到那个卖旧书旧杂志的男人了,他常在那摆摊”“我跟你说嘛,她不姓邱,姓陈,是个护士。她也没得红围巾,那天我看她冷,把我的绒衣拿来给她围,她还不要……就是这样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可知,故事的讲述者开始时是“我”,最后变为“老头”,增加叙述视角,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由“我跟你说嘛,她不姓邱,姓陈,是个护士……”可知,“老头”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当时的真情实感,使故事更真实动人。
    由“我跟你说嘛,她不姓邱,姓陈,是个护士。她也没得红围巾,那天我看她冷,把我的绒衣拿来给她围,她还不要”“反正我突然就倒地了,啥子都不晓得了。战友们把我扶到床上,说我刚端着一锅姜汤走出来,突然就倒地了,关键是,没有心跳了。那个女护士一看,马上扑过来给我做胸部按压。按压了一阵,我微微动了一下,她马上又给我做人工呼吸,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我那口气吊上来,救活了”“我要一辈子报答她。就悄悄写了几句话,我说我的命是她给的,我要努力进步,希望她等着我”可知,“老头”详细讲述了小说批注的前因后果,解开谜团,使小说情节完整连贯。
    由“那个女护士一看,马上扑过来给我做胸部按压”“她马上又给我做人工呼吸,费了好大劲,才把我那口气吊上来,救活了”“哨长把我拉到一边告诉我,女护士给我做人工呼吸时,很用力”可知,在“老头”的讲述中,充分展示美好淳朴的人性美、人情美。深化了文章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由“护士进来,给她换输液瓶,我问,她怎么了?”“赵兴从西藏转业回来后,建了个西藏老兵微信群。我把事情缘由告诉他,请他在群里帮我找找这个人”“刘贤义也是个退伍兵,复员后开了家餐馆,对老兵很优惠,赵兴带我去过一次,那次饭局我把书送给了他,还工工整整签了名”可知,人性的真诚,互惠互助:我担心红围巾女子健康,赵兴受我之托热心找人,刘贤义对退伍老兵很优惠,都表现出人性的真挚淳朴。
    由“护士走后我小声问她,我马上要下哪队采访了,要不你把你丈夫电话号码告诉我,我和他联系一下。她摇摇头,轻声说:‘他走不开。没事的,我过几天好了再去他那儿。’”“那个女护士一看,马上扑过来给我做胸部按压”可知,人性的善良,舍己为人:红围巾女子忍受高反痛苦不影响丈夫工作,陈护士救助陌生的战友,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人性的善良无私。
    由“哨所嘛,光秃秃的,一年到头都冷。我在那蹲了五年,因为海拔太高了,没人上去,只有哨所十几个人,一天到晚你看我我看你”可知,人性的美好,无私奉献:战士们在艰苦的边关守卫家园,守卫和平,奉献青春和热血,体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辉。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收齐卤获以归”中的“卤”通“虏”,是虏获的意思,与《论语十二章》中的“知者不惑”中的“知”都是通假字。
    B.选文中“其谁曰不可”中“其”是意思是“难道”,与《论语十二章》中的“子曰:‘其恕乎’”中的“其”用法意义相同。
    C.“乐毅于是并护赵……之兵以伐燕”中的“伐”与《老子四章》中的“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义不同。
    D.“安其老幼”中“安”,使……安定,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都是使动用法。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B 12.D
    13.(1)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
    (2)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14.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
    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出自《史记》和苏轼的《乐毅论》,共同探讨了战国时期乐毅的军事策略和命运。材料一介绍了乐毅在燕齐战争中的表现以及燕惠王对他的怀疑,导致乐毅的离去和齐国的反扑,展现了政治权谋对将帅命运的影响。材料二是苏轼对乐毅战略失败的反思,认为其仁义的治国策略导致了军事上的拖延,间接促成了失败。两者揭示了战争策略与统治者决策的复杂关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
    “齐田单”是主语,“后与骑劫”作状语,“战”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B处断开;
    “设诈”作“诳”的状语,中间不断开,“燕军”是“诳”的宾语,D处断开;
    “于即墨下”是“破骑劫”中“破”的后置状语,E处不能断开,F处断开;
    表承接关系的“而”引出下一句,“转战逐燕”是独立的句子,G处不能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通假、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动词,“卤”通“虏”,虏获、缴获/“知”通“智”,智慧。
    句意: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聪慧的人能深入了解,凡事不会疑惑不决 。
    B.错误。反问副词,难道/远指代词,那。
    句意:难道谁会说不可以吗?/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
    C.正确。动词,攻打/动词,夸耀。
    句意: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
    D.正确。使动用法,使……安定/使动用法,使……受伤害、损失。
    句意: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因而不惜伤害双亲,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错误,原文表述为“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是“论者”认为而不是苏轼,苏轼的观点在后面。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离”通“罹”,遭受;“堕”,毁坏;“臣之所大恐也”,判断句。
    (2)三个“王”均为名词作动词,称王;“审”,明白;“为”,表被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可知,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
    根据原文“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可知,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根据原文“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可知,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到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意外地免去灾害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做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晨兴乐天
    刘禹锡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冬日晨兴”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寄乐天”则点明了寄诗对象。
    B.冬日早晨的庭树、鸟、郡楼、报更声等都让诗人感觉到亲切,于是他写诗给友人分享喜悦。
    C.本诗颈联用“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幽默的话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D.本诗尾联运用设问写到诗人独自吟诗,无人应和,打算将诗作寄往洛阳,这与诗歌的题目形成照应。
    16.本诗是如何抒写诗人在冬日产生的丰富情感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5.B
    16.①寓情于景。以树、鸟、郡楼等景物来描写冬日早晨安静环境,寄寓自身在冬日的孤独之情。
    ②叙事抒情(细节描写)。写自己挑灯芯、喝酒,在日常小事的细节描写中描绘出孤独处境,抒写惆怅、孤独。
    ③直抒胸臆。用“嫌”和“恨”表达出对年华逝去、青春不在的悲伤。
    ④设问。尾联表明自己的孤独,传递出对知己的思念。
    【解析】
    【导语】刘禹锡的《冬日晨兴乐天》通过描写冬日清晨的景象和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庭树、晓禽、郡楼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的氛围,灯烬落、酒暖生则增添了温暖的细节。诗人感叹年老发少、颜衰镜明,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尾联独吟无人应和,寄诗洛阳,点明了对友人白居易的深切思念。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亲切”“喜悦”错。冬日早晨的庭树、鸟、郡楼、报更声等描写,衬托出了冬日早晨的宁静,寄寓自身在冬日的孤独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①寓情于景。“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意为:庭院里的树木被清晨的鸟儿轻轻动了一下,郡楼上还留有残余的钟声。首联以枯寂的冬晨为背景,描述了庭院中树木的叶子在晨曦中微微摇动,还有郡楼上残留的点状灯光在渐渐熄灭,给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画面,寄寓自身在冬日的孤独之情。
    ②叙事抒情。“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意为:灯火忽然摇曳,红烬慢慢飘落,温暖的酒色在白色的光芒中绽放。颔联写自己挑灯芯、喝酒,在日常行为中描写自己孤独处境,抒写惆怅孤独之情。
    ③直抒胸臆。颈联“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意为:发髻已经稀少,嫌弃梳子的锋利,容颜渐衰却又恨镜子的明亮。直接抒发自己对年华逝去、青春不在的悲伤。
    ④设问。尾联“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意为:独自吟咏,不知有谁会和我一起应和,只能寄托思念于洛阳城。诗人采用设问的方式,写诗人独自吟诗,无人应和,打算将诗作寄往洛阳,传递出对知己的思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二(1)班准备开展“学会交往”主题活动,拟征集相关格言。有同学认为,在《

    相关试卷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

    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