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490790/0-173359853895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490790/0-17335985390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490790/0-173359853906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单选题(共45分。1—15题,每小题2分,16—20题,每小题3分)
1.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来自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它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提出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
B. “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C. 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体现了细胞之间的统一性
D. 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C
【分析】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例如,从观察到植物的花粉、胚珠、柱头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运用的就是归纳法。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而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如果观察了所有类型的植物细胞,并发现它们都有细胞核,才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就是完全归纳法。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不过,也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能。
【详解】A、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细胞学说的提出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A正确;
B、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B正确;
C、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体现了细胞之间的统一性,但不属于细胞学说所体现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之间的统一性,细胞学说没有涉及到真核细胞,C错误;
D、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使科学家能够微观的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正确。
故选C。
2. 肺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可由支原体或病毒等引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支原体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简单的细胞,既不属于原核细胞也不属于真核细胞
B. 支原体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可以得到6种小分子产物
C. 青霉素可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形成治疗支原体引起的肺炎
D. 支原体比病毒具有更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B
【详解】A、支原体是原核生物,A错误;
B、支原体的遗传物质DNA彻底水解可以得到6种小分子产物,即脱氧核糖、4种碱基、磷酸,B正确;
C、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不可以用青霉素治疗支原体引起的肺炎,C错误;
D、支原体和病毒都没有生物膜系统,D错误。
故选B。
3. 生物学实验常呈现“五颜六色”的变化。下列实验中关于溶液颜色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新鲜的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在加热条件下变成砖红色
B. 用黑藻观察细胞质流动时,无须染色也能见到绿色颗粒
C. 在厌氧发酵的果汁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混匀后变成灰绿色
D. 在氨基酸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混匀后逐渐变成紫色
【答案】D
【分析】(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详解】A、在新鲜的梨汁中含有还原糖,故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水浴加热呈现出砖红色,A正确;
B、黑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小而薄,其中含有叶绿体,故可用于观察叶绿体,且其细胞质为无色,可以叶绿体为参照观察细胞质的流动,B正确;
C、厌氧发酵的果汁中含有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C正确;
D、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能检测氨基酸,D错误。
故选D。
4. 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有( )
①高倍镜比低倍镜看到的视野暗,但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多。
②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长,注意转换高倍镜之前要升高镜筒。
③为使物像向左上方移动,则载玻片向右下方移动。
④显微镜看到的视野和实际相反。
⑤换上高倍镜后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⑥使用高倍镜前需先在低倍镜下对焦并找到物像
A. ③④⑤⑥B. ②④⑤⑥
C. ①④⑤⑥D. ①②④⑤
【答案】A
【详解】①高倍镜比低倍镜看到的视野暗,但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故①错误;
②物镜与放大倍数成反比,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长,但是换高倍物镜时不要升高镜筒,故②错误;
③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为使物像向左上方移动,则载玻片向右下方移动,故③正确;
④显微镜看到的视野和实际相反,故④正确;
⑤换上高倍镜后只能用调节细准焦螺旋微调,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故⑤正确;
⑥使用高倍镜前需先在低倍镜下对焦并找到物像,故⑥正确。
③④⑤⑥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饴糖是我国传统美食,其制作方法是将发芽的麦粒磨碎,与蒸熟的糯米拌匀,室温发酵6小时,榨出汁液,将汁液熬煮浓缩即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糯米中富含淀粉,发芽的麦粒中含有淀粉酶,因此饴糖的主要成分为麦芽糖
B. 可用斐林试剂检验饴糖的成分
C. 将发芽的麦粒煮熟后再使用效果更好
D. 将发芽的麦粒和蒸熟的糯米混合利用了酶的专一性
【答案】C
【分析】发芽的麦粒含有淀粉酶,糯米等谷类作物种子中富含淀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
【详解】A、糯米等谷类作物种子中富含淀粉,发芽的麦粒中含有淀粉酶,淀粉被淀粉酶催化水解后的产物麦芽糖,因此饴糖的主要成分为麦芽糖,A正确;
B、饴糖的主要成分为麦芽糖,为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验,B正确;
C、将发芽的麦粒煮熟,在高温作用下麦粒内的淀粉酶变性失活,失去催化作用, C错误;
D、将发芽的麦粒和蒸熟的糯米混合,利用了淀粉酶的专一性,D正确。
故选C。
6. 龙虾的血蓝蛋白由6条相同的肽链组成,每条肽链都由658个氨基酸形成,其中第176~400位氨基酸组成活性部位,两个铜离子分别与活性部位的三个组氨酸侧链结合,该区是结合O2分子所必需的。下列关于龙虾血蓝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蓝蛋白的一条肽链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657个肽键
B. 有活性的血蓝蛋白彻底水解后一定能够产生21种氨基酸
C. 龙虾煮熟后,其体内的血蓝蛋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仍呈紫色
D. 铜是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参与维持血蓝蛋白的空间结构
【答案】C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
【详解】A、一个血蓝蛋白分子含6条相同的肽链,至少含有6个游离的氨基,一条肽链含有的氨基酸数目为658,其中的肽键数目为658-1=657,则一个血蓝蛋白分子中至少含有657×6=3942个肽键,A错误;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但是血蓝蛋白彻底水解后不一定得到21种氨基酸,B错误;
C、龙虾煮熟后,其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但其中的肽键没有断裂,故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正确;
D、铜参与维持血蓝蛋白的空间结构,是组成龙虾细胞的微量元素,D错误。
故选C。
7. 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的化合物b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①若m为腺嘌呤,则b一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②若a为核糖,则人体细胞内由b组成的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③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不含b这种化合物
④组成化合物b的元素有C、H、O、N、P5种
⑤若a为核糖,则b为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
⑥幽门螺杆菌体内含的化合物m共5种
A. ①③⑤B. ③④⑥C. ②④⑥D. ③④⑤
【答案】B
【详解】①若m为腺嘌呤,则b可能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①错误;
②若a为核糖,则b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由b组成的核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②错误;
③若m为尿嘧啶,尿嘧啶是RNA特有的,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③正确;
④组成化合物b核苷酸的元素有C、H、O、N、P五种,④正确;
⑤若a为核糖,则b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⑤错误;
⑥幽门螺杆菌体内含有DNA和RNA,含有的化合物m(碱基)共五种,⑥正确。
正确的有③④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 下图表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具有双层膜的结构(部分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a表示线粒体,NAD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内膜上
B. 图b表示叶绿体,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
C. 图c中的孔道是大分子进出的通道,不具有选择性
D. 图a、b、c中,内外膜生物功能差异最大的是图a
【答案】C
【分析】图中显示abc都具有两层膜。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膜不连续,是核膜,上有核孔,有助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NAD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
B、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B正确;
C、c膜不连续,是核膜,上有核孔,核孔是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C错误;
D、线粒体的内膜上含有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故与叶绿体和细胞核相比,线粒体内外膜化学成分差异最大,即图a、b、c中,内外膜生物功能差异最大的是图a,D正确。
故选C。
9. 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其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B. 组成核糖体的RNA和蛋白质由②合成,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内,②体积较大
C. 凡是比③孔径小的物质分子均可自由进出细胞核
D. 细胞核是遗传和细胞代谢的中心
【答案】A
【分析】(1)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染色质,②表示核仁,③表示核孔。
【详解】A、据图分析,①是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丝状结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A正确;
B、②表示核仁,能合成rRNA,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
C、核孔是生物大分子可以选择性进出的通道,如RNA出细胞核,蛋白质进入细胞核,而DNA不能进出,C错误;
D、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D错误。
故选A。
10. 用浓度为2m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B. 60s后蔗糖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缓慢增大并趋于稳定
C. 120s后乙二醇分子开始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
D. 细胞失水导致原生质体相对体积发生A→B的变化,细胞液浓度增加
【答案】C
【分析】(1)由图可知,某种植物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某种植物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又由于蔗糖溶液浓度较大,细胞会失水过多而死亡。
【详解】A、由图可知,某种植物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因此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A正确;
B、由图分析:60s后植物在蔗糖溶液中,其原生质体相对体积缓慢减小并趋于稳定,说明其在缓慢失水,即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缓慢增大并趋于稳定,B正确;
C、乙二醇分子刚开始就逐渐进入细胞内,并不是120s后才开始进入,水分子也有进出,只是水分出来更多,逐渐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吸水增加,原生质体体积变大,C错误;
D、A一B段的变化是由于水从原生质体渗出即细胞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D正确。
故选C。
11. 红提是葡萄的一个优良品种,果肉晶莹透亮,果皮细胞因含有花青素而使果实成鲜艳的紫红色,果皮表面附着有大量的酵母菌。将新鲜的红提捣碎后装瓶密封,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发酵一段时间,可得到色香味俱佳的红葡萄酒,而果皮则失去了红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青素进入了酒中,表明果皮细胞的液泡膜、细胞膜已被破坏
B. 发酵制酒过程中,果糖等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酒精中
C. 密封有利于酵母菌将果糖、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同时伴随有CO2产生
D.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中,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均产生ATP
【答案】D
【分析】 有氧呼吸消耗有机物、氧气、水,生成二氧化碳、水,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消耗有机物,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释放少量能量。
【详解】A、花青素存在于液泡内,进入了酒中表明果皮细胞的液泡膜、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已被破坏,A正确;
B、发酵制酒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果糖等有机物储存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中,B正确;
C、密封有利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将果糖、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同时伴随产生CO2,C正确;
D、无氧呼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D。
12. 耐力性运动是指步行、游泳、慢跑等低中等强度的运动。有氧呼吸是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检测耐力性运动训练或停止训练时,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出现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耐力性运动训练使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增加
B. 耐力性运动训练过程中肌纤维大量积累乳酸
C. 长期停训使肌纤维中线粒体减少至训练前水平
D. 停训1周后立即恢复训练能够维持线粒体数量
【答案】B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有氧呼吸是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耐力性运动训练时线粒体数量更多,故耐力性运动训练使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增加,A正确;
B、有氧呼吸是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因此,耐力性运动训练过程中肌纤维不会大量积累乳酸,B错误;
C、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由于机体适应性调节,长期停训使肌纤维中线粒体减少至训练前水平,C正确;
D、停训1周后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减少,但随着训练的恢复,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量能较快的恢复到训练过程中的状态,D正确。
故选B。
13. 将牛奶和姜汁(含凝乳酶)混合,能使牛奶凝固。某同学用煮沸过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实验设置的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将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观察结果如下表: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新鲜姜汁中使牛奶凝固的酶,没有改变牛奶中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B. 将姜汁与牛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C. 20℃和100℃时姜汁未凝固,都是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酶失去活性
D. 进一步测定最适温度,可设置60℃、65℃、75℃、80℃四个温度
【答案】B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新鲜姜汁中含有使牛奶凝固的酶,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改变了牛奶中蛋白质的生物活性,A错误;
B、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保证混合时姜汁和牛奶的温度相同,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B正确;
C、该实验说明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100℃时未凝固,是因为酶的活性已经丧失,20℃时未凝固,是因为酶的活性太低,C错误;
D、由表格信息可以知道,60℃时牛奶凝固的时间较短,因此最适温度应该在60℃左右,如果进一步测定最适温度,设置的温度范围应该在60℃左右,比如从40℃到80℃,D错误。
故选B。
14.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经过几个阶段发育而来,各阶段细胞特征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阶段1至阶段4是红细胞分化的过程
B. 核糖体增多有利于红细胞合成较多的血红蛋白
C. 阶段4失去分裂能力对红细胞行使功能不利
D. 细胞特征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答案】C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由表格可知,每个阶段细胞的形态结构是不同的,说明阶段1至阶段4是红细胞分化的过程,A正确;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故核糖体增多有利于红细胞合成较多的血红蛋白,B正确;
C、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随着血红蛋白的合成逐渐增多,分裂能力逐渐减弱、消失,血红蛋白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因此分裂能力减弱、消失与其执行特定功能有关,C错误;
D、细胞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细胞分化,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15. 下面的1、2、3、4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 图2表示人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 图3表示细胞分裂过程,甲→甲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D. 图4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2、3、4分别是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示意图,其中1为植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2为蛙的红细胞,正在进行无丝分裂;3为细胞周期的扇形图,其中乙→甲表示分裂间期;4为动物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图1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A错误;
B、图2可以表示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人成熟红细胞不再分裂,B错误;
C、图3表示细胞分裂过程,其中乙→乙可以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错误;
D、图4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共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D正确。
故选D。
16. 过氧化物酶体是由单层膜围绕的内含一种或几种氧化酶类的细胞器,它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在肝细胞中,它可氧化分解血液中的有毒成分,如饮酒后,几乎半数的酒精是在过氧化物酶体中被氧化成乙醛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蓝藻内也可能存在过氧化物酶体
B. 过氧化物酶体内的氧化酶是在高尔基体上合成的
C. 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都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
D. 肝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也可被过氧化物酶体分解
【答案】C
【分析】由题意可知,过氧化物酶体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中。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由题意可知,过氧化物酶体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中,A错误;
B、过氧化物酶体内的氧化酶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均是具膜细胞器,细胞器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C正确;
D、肝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D错误。
故选C。
17. 美国科学家阿格雷和麦金农因研究细胞膜中的通道蛋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通道蛋白分为两大类: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阿格雷成功分离出了水通道蛋白,麦金农解析了K+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如图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子和K+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通道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道蛋白参与的物质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B. 不同细胞都是通过调节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开关来调节相关物质的运输
C. 通道蛋白具有特异性,待转运的物质不需要与相应的通道蛋白结合
D.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子的运输速率远大于水分子自由扩散的速率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水通道蛋白是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合成的,通过囊泡运输到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参与水分的重吸收;K+通道也位于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时不能运输K+,K+通道打开后,K+通过该通道蛋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据图分析,通道蛋白参与的物质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正确;
B、由图可知,水分子和K+的运输需要借助通道蛋白来实现,机体可通过调节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数量或开关来调节物质的运输,B错误;
C、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C正确;
D、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子为协助扩散,其运输速率远大于水分子自由扩散的速率,D正确。
故选B。
18. 某些蛋白质在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可在特定氨基酸位点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磷酸化后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
B. 起信息传递作用的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结构蛋白
C. 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会影响细胞信号传递
D. 图中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答案】B
【分析】分析图示:磷酸化是指蛋白质在蛋白激酶的作用下,其氨基酸的羟基被磷酸基团取代,变成有活性有功能的蛋白质;去磷酸化是指磷酸化的蛋白质在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去掉磷酸基团,复原成羟基,失去活性的过程。
【详解】A、蛋白质的活性与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磷酸化变成有活性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A正确;
B、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的蛋白称为结构蛋白,起信息传递作用的蛋白质不是结构蛋白,B错误;
C、磷酸化需要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失去特定氨基酸,将无法磷酸化。因此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会影响细胞信号传递,C正确;
D、磷酸化是指蛋白质在蛋白激酶的作用下,其氨基酸的羟基被磷酸基团取代,变成有活性有功能的蛋白质;去磷酸化是指磷酸化的蛋白质在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去掉磷酸基团,复原成羟基,失去活性的过程。这些过程体现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
故选B。
19. 为研究有机物的积累对苹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甲组苹果叶片上下的枝条进行环割处理以阻断有机物的运输,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在白天不同时间测定两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实验结果如曲线A、B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析两曲线可知,曲线B表示甲组的实验结果,甲组为实验组
B. 5点时甲组叶片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C. 相同时刻A、B两曲线的差值变化说明对光合作用的抑制随有机物积累而增强
D. 7点后曲线B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A,说明叶片中有机物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
【答案】B
【分析】(1)甲组苹果叶片上下枝条进行环割处理使有机物不能运输,乙组苹果不作处理则组中有机物不能往外输出。
(2)根据图2分析,图中CO2吸收量代表净光合速率,在虚线之上积累有机物,虚线以下消耗有机物。
【详解】A、分析题意,甲组为环割处理,是实验组;苹果叶片上下枝条进行环割处理使有机物不能运输,导致叶片中有机物的积累,进而会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可用曲线B表示,A正确;
B、据图可知,5点时B曲线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说明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此时叶片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B错误;
C、据图可知:多数时候A组叶片的净光合作用大于B组的净光合,该差值变化说明对光合作用的抑制随有机物积累而增强,C正确;
D、曲线B代表甲组为环割处理,该实验中环割处理会引起有机物运输能力的差异,7点后曲线B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A,说明叶片中有机物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D正确。
故选B。
20. 《氾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务粪泽”--适当施肥和灌溉能提高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有利于植物生长
B. “早锄”--农田除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面产生的竞争
C. “春冻解,地气始通”--春天温度升高,植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
D. “以此时耕田”--中耕松土使土壤含氧量升高,有利于根系吸收矿质元素
【答案】C
【分析】(1)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是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的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弱,反之亦然。
(2)种间关系:
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务粪泽”是指适当施肥和灌溉,施肥能提高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灌溉给与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这样有利于植物生长,A正确;
B、“早锄”是指农田除草,草和农作物之间有竞争关系,锄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面产生的竞争,B正确;
C、春天温度升高,细胞代谢旺盛,植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升高,C错误;
D、中耕松土使土壤含氧量升高,为根系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利于植物的生长,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55分)
21. 下图1为糖类的概念图,图2是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如果某种单糖A为葡萄糖,则它与葡萄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质①是______;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______。如果某种单糖A 经缩合反应形成的物质③,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则物质③是______。
(2)如果某种单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②,其中的碱基是尿嘧啶,则形成的物质②是______;如果某种单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④,其中的碱基是胸腺嘧啶,则某种单糖A是______。
(3)如果长期偏爱高糖膳食,图2过程会加强而导致体内脂肪积累,脂肪是由脂肪酸和X______组成的。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的实验中,用______染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______色的脂肪颗粒。本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1)①. 麦芽糖 ②. 主要能源物质 ③. 糖原
(2)①.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②. 脱氧核糖
(3)①. 甘油 ②. 苏丹Ⅲ ③. 橘黄 ④. 切片太厚或不均匀
【分析】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小问1详解】
麦芽糖分子是由2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即物质①。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淀粉是植物体内储存能量的多糖,糖原是动物体内储存能量的多糖,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多糖。如果某种单糖A 经缩合反应形成的物质③,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则物质③是糖原。
【小问2详解】
尿嘧啶是组成RNA的碱基,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尿嘧啶+核糖+磷酸构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即物质②;胸腺嘧啶是组成DNA的碱基,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胸腺嘧啶+脱氧核糖+磷酸构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即物质④,单糖A是脱氧核糖。
【小问3详解】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若X物质能与脂肪酸结合生成脂肪,则X代表甘油。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将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然后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之后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视野中脂肪颗粒被染成了橘黄色。本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切片太厚或不均匀。
22. 图甲是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图丙是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①~④代表物质运输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______,分析图甲可知,含有核酸的结构有______(填序号)。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CO2浓度最高的结构是______(填序号)。
(2)图乙细胞中含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有______(填序号),囊泡Y与⑤融合,若囊泡Y中“货物”为多种水解酶,可推测结构⑤是______。
(3)图乙①的功能是______,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______。
(4)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首先需要识别对方,该任务主要与图丙细胞膜上的______(填字母)相关,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
【答案】(1)①. 差速离心法 ②. ①②③⑤⑥ ③. ②
(2)①. ①③④⑤ ②. 溶酶体
(3)①. 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②. 染色质(体)
(4)①. c ②.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①是染色质,②是线粒体,③是核糖体,④是内质网,⑤是叶绿体,⑥是细胞质基质;图乙:①是细胞核,②是细胞质基质,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囊泡;图丙: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图中①物质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②③物质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④物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是蛋白质,c是糖蛋白。
【小问1详解】
科学家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由图甲可知,含有核酸的结构有①染色质,成分DNA和蛋白质;②线粒体,含有DNA和RNA;③核糖体,组成成分rRNA和蛋白质;⑤叶绿体,含有DNA和RNA;⑥细胞质基质,含有RN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在线粒体基质中发生,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CO2浓度最高的结构是线粒体②;
【小问2详解】
图乙细胞中含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即含有膜结构的是①细胞核、③内质网、④高尔基体、⑤囊泡,含有水解酶的结构⑤是溶酶体;
【小问3详解】
图乙中①为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染色质是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结构,因为它是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
【小问4详解】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首先需要识别对方,该任务主要与图丙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有关,体现了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23. 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多的肥料,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氮肥中氮元素的常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碱蓬等耐盐植物吸收并积累NH4+或NO3-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植物,这可能是为了提高______(填细胞器)中液体的浓度,以便______。
(2)已知缺氧会抑制碱蓬根毛细胞对NH4+或NO3-的吸收,则根毛细胞运输NH4+或NO3-的方式是______,这种运输方式具有的特点是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为研究碱蓬对NH4+和NO3-的吸收偏好性(偏好性指两种离子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实验思路:
①以______为唯一含氮化合物配制营养液,用这种营养液培养碱蓬。
②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______,说明______;
若______,说明______。
【答案】(1)①. 液泡 ②. 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维持正常生长
(2)①. 主动运输 ②. ①逆浓度梯度运输 ②需要能量 ③需要载体蛋白
(3)①. NH4NO3 ②. NH4+和NO3-剩余量 ③. 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 ④. 说明碱蓬对NH4+的吸收有偏好性 ⑤. 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大于NO3-剩余量 ⑥. 说明碱蓬对NO3-的吸收有偏好性
【分析】(1)组成细胞内的化合物主要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有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糖类的组成元素有C、H、O,脂质的组成元素为C、H、O或C、H、O、N、P,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
(2)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比如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等。
【小问1详解】
研究发现碱蓬等耐盐植物吸收并积累NH4+或NO3-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植物,其原因是通过提高根细胞中液泡的液体浓度,利于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维持正常生长。
【小问2详解】
根毛细胞运输NH4+或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特点是逆浓度运输、消耗能量、需要载体协助。
【小问3详解】
要验证碱蓬对NH4+和NO3-吸收具有偏好性,可以把甲放在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培养前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即可以得出结论。实验思路:把碱蓬放入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测定比较培养前后NH4+和NO3-的浓度。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碱蓬偏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则说明碱蓬偏好吸收NH4+。
24. 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图)。光补偿点是指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是指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照强度。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_光,叶绿体中色素具有的功能是______,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______。
(2)如图四个物种中,最耐阴的物种是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3)当光照强度大于1450μml·m-2·s-1时,限制马尾松幼苗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光照强度小于68μml·m-2·s-1时,苦楮幼苗叶肉细胞中的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去路是______。
(4)大多数植物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1)①. 红光和蓝紫 ②. 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③. ATP和NADPH
(2)①. 青冈 ②.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是最低
(3)①. 二氧化碳浓度 ②. 部分进入叶绿体,部分释放到环境中
(4)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又能保障CO2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小问1详解】
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绿体中色素具有的功能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ATP和NADPH,可参与暗反应的C3还原过程。
【小问2详解】
图中显示的四个物种中,青冈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均低于其他三种植物,因而青冈是这四种植物中最耐阴的物种。
【小问3详解】
当光照强度大于1450μml·m-2·s-1时,此时的光照强度大于其光饱和点,即此时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强,说明此时限制马尾松幼苗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如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而题中显示图示的数据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测的的,因此此时限制马尾松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只是二氧化碳浓度;当光照强度小于68μml·m-2·s-1时,即低于苦槠的光补偿点,此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则苦槠幼苗叶肉细胞中的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去路是部分进入叶绿体,部分释放到环境中,即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自身光合作用消耗不完,因而释放到外界中。
【小问4详解】
大多数植物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这样不仅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起到保水的作用)﹐又能保障CO2供应(保证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需求,不至于使光合速率过低),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保证植物正常生长需求,可见“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5. 图1表示人体造血干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部分图像,图2 表示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 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的分子水平变化主要是______;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消失于______期,消失的原因是______。
(2)图1的①~④中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目相等的细胞是中的______(填序号),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处在细胞①所示时期时与细胞①的不同是______。人的细胞④含有______条染色体(已知人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
(3)图2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图1中的③最可能位于图2中的______段。
(4)在图3中画出进行有丝分裂的人体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核DNA的数量变化曲线______。
【答案】(1)①.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 末 ③.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
(2)①. ②③ ②. 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③. 92
(3)①. DNA复制 ②. 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③. DE
(4)
【分析】分析图1:①处于分裂末期;②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前期;③中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中期;④中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处于后期。
分析图2:BC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E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EF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FG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小问1详解】
分裂间期的分子水平变化主要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消失于末期,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
【小问2详解】
图1的①~④中,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目相等的是前期、中期细胞,即图中的②③,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处在细胞①所示时期时,会在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这是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分裂末期的区别。人的细胞④处于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加倍,含有92条染色体。
【小问3详解】
图2中BC段正在进行DNA的复制,为S期,每条染色体由1个DNA正在复制形成2个DNA;EF段每条染色体由2个DNA变成1个DNA,发生的原因是着丝粒断裂,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图1中的③最可能位于图2中的DE段。
【小问4详解】
进行有丝分裂的人体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核DNA的数量变化曲线为:
温度/℃
20
40
60
80
100
结果
15min后仍未凝固
14min内完全凝固
1min后完全凝固
10min后完全凝固
15min后仍未凝固
阶段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细胞特征
无血红蛋白,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核糖体丰富,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有分裂能力
核糖体等细胞器逐渐减少,分裂能力减弱
无细胞核、核糖体等 细胞结构,血红蛋白含量高,无分裂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三门峡市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文件包含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pdf、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