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2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2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民国初年的新气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
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背景
②称帝:1915年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和混战
①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出现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②主要军阀势力
(2)北洋军阀割据统治的表现
二、民国初年的新气象
1.民族工业的新发展
(1)条件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发展: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以纺织和面粉为主的轻工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荣宗敬、荣德生等民族企业家。
(3)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背景:共和政体的建立、民国政府的努力。
(2)举措
①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②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3.思想观念的新解放——新文化运动兴起
(1)背景
(2)兴起
①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③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内容
①民主与科学:用民主反对旧礼教伦理,用科学反对旧国粹宗教。
②文学革命: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倡导白话文。
(4)影响
①新刊物纷纷出版,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情境体验1.漫画学习情境
上图为1915年发表的漫画,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漫画反映了哪些信息?
概念阐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开端(1912年)、以东北易帜为结束标志(1928年)。这一时期,既是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时期,也是中国民主政治、民族经济和思想解放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知识拓展北洋军阀割据的主要原因
(1)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2)外部条件: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3)重要原因:清末中央集权的衰落;
(4)直接原因:袁世凯去世。
思维提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主要特点
(1)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包括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与侵略者的矛盾、军阀之间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军阀的矛盾等。
(2)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情境体验2.数据学术情境
上图为某学者整理的民国初年上海市场进口日纱销售数据统计。你认为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主题 新文化运动
探究1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材料一 1914年袁世凯“祭天”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摘编自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探究材料二中,陈独秀提出的“两位先生”指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口号?
探究2唯物史观——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
材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材料二 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它的好处。
——梁启超
探究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东西文化的态度,并谈谈你对东西文化的看法。
【认知深化】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1.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2.积极影响
(1)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
(1)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2)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纵联横合思维升华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及特点
1.建立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2.特点
(1)政治
①实行军阀官僚的对内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
②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2)经济: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上欧战期间西方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
(3)思想
①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理纲常。
②西方各种思潮被广泛介绍到国内,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开始出现、推广。
(4)社会习俗: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剪辫、放足、废除跪拜等。
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和作用
续 表
真题实战模拟演练
真题实战
1.(2020全国Ⅰ卷,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名师点评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统一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如2020年的全国卷Ⅰ第29题、全国卷Ⅲ第24题中从近代统一度量衡、中国古代统一货币的角度,均考查了这一价值取向。而这一价值取向是当今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经路径,因此今后高考必将延续这一命题视角。
2.(2019全国Ⅰ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素养立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从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达尔文的进化论到马克思主义的历程,这一转变是当时国内外时局发展和中国国情选择的必然结果。明确这一点,对于洞悉当今强化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思想认同和中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等历史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019全国Ⅲ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4.(2018全国Ⅱ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核心价值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其和平重德的人格精神、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愈挫愈奋的不弃精神、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无不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不懈斗争;同时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也是重大时政热点之一。本题一举多得,考查了以上多个核心价值取向。
模拟演练
1.(2020吉林长春期末)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
A.军阀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
B.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
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2.(2020山东济南一模)下图为1919年日本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其中甲地区对应的是( )
A.华中地区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D.东北地区
3.(2020河北邢台阶段测试)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4.(2020山东德州期末)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 )
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
5.(2020江苏苏州调研)曾有人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对新文化运动( )
A.批判复古思潮B.引进西方学说
C.破旧未能立新D.提倡文学革命
单元整合素养达成
宏观图解
知识整合
一、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1.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大肆出卖中华民族利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二、20世纪初的东西方世界
续 表
链接高考
视角责任担当——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视角解读
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纵观中国近代史,以梁启超、詹天佑、邹容和周恩来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纷纷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担当,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和振兴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勋。
典例感悟
【例题】(2020山东卷,17)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审题视角】
答题限定语→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注意回答“认识”和“理解”两方面的内容。其中“认识”应从梁启超对少年的看法来总结;“理解”应从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三个人物的不同贡献、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等角度来回答)
答题提示语→根据材料(充分理解材料中三个人物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中的不同贡献);表述成文(遵循三段论,写成论文的表述方式)
【信息提取】
答案
第12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情境体验1提示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说明民主共和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情境体验2提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即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运动。
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主题
探究1提示两位先生:民主与科学。
原因: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尊孔复古的逆流,追求实现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探究2提示态度:陈独秀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倾向;梁启超主张中西综合。
看法: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真题实战·模拟演练
真题实战
1.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状况。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不统一,在商品交易过程中,需要换算,这明显增加了成本,故A项正确。材料中度量衡的不统一体现在各个经济部门中,并非不同地域之间,故B项错误。度量衡不统一与国民经济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在度量衡不统一的情况下,商品交流可能会不方便,但是“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的说法明显夸大了其危害,故D项错误。
2.A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干材料中1915—1918年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主流思想为民主、科学,而1919—1922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其主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科学”“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因此“科学”“革命”两词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民主”,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多仍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错误;1915—1922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3.B 本题考查陈独秀的思想观点。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陈独秀主张个人权利,反对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题干中陈独秀立论的基础就是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4.C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变化。从所学知识以及题干材料来看,当时孙中山只是在思考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吸取俄国革命的经验,并不能说明孙中山要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故A项说法错误。孙中山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以及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故B、D两项均错误;孙中山的意思是希望借鉴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即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选C项。
模拟演练
1.A 注意题干信息“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文化领域因为新文化运动异彩纷呈,故选A项。政治不断民主不符合“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史实,排除B项;国家实力强大明显错误,排除C项;民众权利扩大不符合“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史实,排除D项。
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东北地区,并从北洋军阀政府获得大量侵略权益,向东北地区出口贸易较高,中国对日贸易入超增多,故选D项。
3.B 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表明辛亥革命使原来男尊女卑的风气出现变化,故选B项。
4.A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16年”,说明陈独秀所发表之文章处于新文化运动前期,在该文章中,他评述到“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并没有出现国民运动,而要进行类似法兰西的革命,必须“中国的青年人”成为“强有力之国民”,据此可知,陈独秀撰写该文章的目的在于唤醒青年人的公民自觉意识,故选A项;题干主要论述陈独秀希望“中国的青年人”成为“强有力之国民”,然后进行“国民革命”,未涉及封建伦理道德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论述唤醒中国青年人的重要性,未提及建立政党问题,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可判断作者认为思想混乱的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所致,而所谓“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则反映了作者认为中国在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新文化,故选C项。
单元整合·素养达成
链接高考
例题参考答案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梁启超发出了时代呐喊——青少年要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崛起与复兴的历史责任。
梁启超的主张解放了国人思想,鼓舞了无数青少年投身强国御侮、实现民族复兴的洪流中。少年詹天佑怀揣强国之梦赴美留学,学成归国,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为国争光。青年邹容自费赴日留学,写成《革命军》,号召推翻腐朽专制的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振聋发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巨变。
广大青少年关乎着民族的未来。我们广大青年应当以梁启超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迹为楷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动力,努力学习,自强不息。课程标准
热词聚焦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革命派维护共和、各军阀割据混战
(2)经济: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民国政府倡导国货、欧洲列强暂缓侵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社会习俗新旧杂陈
(3)文化:民主科学大提倡、思想观念新解放
对内
专制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底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对外卖国
1915年5月
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概况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于1913年掀起二次革命
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结果
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靠列强
军阀混战
直系
冯国璋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英美
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皖系
段祺瑞
皖、浙、闽、鲁、陕各省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本
府院
之争
1917年,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府院之争”
张勋
复辟
①概况: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
②结果:很快失败。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就任国务总理
护法
运动
①原因: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拒绝恢复国会
②概况: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失败
参加
第一次
世界
大战
①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发展
②概况:1917年8月,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
③影响:a.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b.中国劳工前往欧洲作战,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政治
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
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思想
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
素养感悟唯物史观——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
文化具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向先进文化学习,摒弃落后文化是历史发展前进的不懈动力之一。但无论何种文化又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时不能完全照搬,应将其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交融,通过中西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出适合自己国情的新文化才是正确的态度。
特
点
产生发展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结构
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作
用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处境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
西方
特点
走向共和,近代化加速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争夺加剧
政治
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革命和进步人士与独裁专制的北洋政府展开激烈的斗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扩展和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最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发展,为新力量的孕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文明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中国
西方
文化
思想进一步解放,先进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深入到思想领域,针对“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美术领域风格多样;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相对论和量子论出现,掀起了物理学革命
人 物
简 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设
问
材料关键句
提取信息
认
识
显性
信息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强调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和少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
理
解
显性
信息
“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詹天佑推动近代科技进步、为国争光
“开始撰写《革命军》”“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邹容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周恩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隐性
信息
“1900年”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素养感悟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强调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和少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其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了近代中国一代代的青年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而抛头颅、洒热血。詹天佑作为科技精英的代表、邹容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均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肩负起了国家的救亡重任,引领了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前进方向。而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更应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强化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六单元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2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2讲法律与教化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六单元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3讲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古代西亚,欧洲文化的形成,南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