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公共生活中的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在给司马光的回信《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理足气盛。
    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义”,破立结合,步步深入,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C.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4.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蒋山的面积确实是很大的。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去跑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 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 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 这太让我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它是如此的狭隘和局促,而我却一直以为它开阔且深长。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 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⑧好在还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当兵吃粮,有的寻找信仰……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甚至是漂洋过海。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蒋山人,确实是延展了村庄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他们不停地行走,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生活半径,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庄的文化半径。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的蒋山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⑪我在蒋山只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三十余年了,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⑫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一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6.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对蒋山地理位置和地况的介绍为后文写蒋山人的远行做铺垫,突显了蒋山人追赶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的精神。
    B.第③段使用了排比、比喻手法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C.第⑤段大量运用数词,强调了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后意外、震惊、难以置信的心情。
    D.曾祖母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首尾照应,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始,至“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终,首尾呼应,章法谨严,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B.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出对蒋山前后认知不同; 后半部分以对祖母的回忆,写出对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思考。
    C.全文语言饱含对蒋山的深情,典雅含蓄,又不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
    D.文章题目“村庄的半径”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 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丰盈而不断扩大。
    8.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句“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的作用。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特征“乡土性”的论述: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论述,分析“蒋山人的远行”与乡土社会中基层百姓的生活相比,有哪些沿袭和突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①,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②,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藉于庸,为害于时也,然后制野禁。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夫农、工、商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夫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坚好便用者获利,浮伪侈靡者不售,则工尽巧矣。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矣。农、工、商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节选自《司马光奏议》)
    [注]①国:都城。②师徒:兵士、军队。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是故天子亲率诸侯A耕B帝籍C田D大夫士皆有功业E是故当时之F务G农H不见于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农非徒为地利也”中的“徒”与“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徒”意思相同。
    B.“男女贸功以长生”中的“贸”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中的“贸”意思相同。
    C.“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中的“休”与“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休”意思相同。
    D.“虽多不病矣”中的“病”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稷认为耕织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后妃应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终年从事种麻、纺绩,以实现对妇女的教化。
    B.正当农忙之时,国家不要大兴治水、筑城等工程,也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得行冠礼、娶妻、嫁女、祭祀,也不得摆酒聚会。
    C.除了禁止农民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之外,还应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禁令,如没有到一定年纪的人不得从事园囿中的劳动。
    D.让务农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从事农业,这样田地就能有好收成,粮食也会富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2)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矣。
    14.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其一)
    卢象升①
    搔首问天摩巨阙,平生有恨何时雪?天柱孤危疑欲折!空有舌,悲来独洒忧时血。
    画角一声天地裂,熊狐蠢动惊魂掣。绝影②骄骢看并逐,真捷足,将军应取燕然勒。
    [注]①明末,清兵入侵,卢象升是朝廷所倚重的军事将领之一。②绝影:良马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写了作者亲见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亲闻画角声声、熊狐惊吼,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壮歌。
    B.本词上阕借“问天”表达对国事的忧虑。面对既艰难危急又孤立无援的国势,作者不由得忧心如焚。
    C.这首词情感的抒发富于变化。上阕的压抑愁闷为下阕的豪情满怀做出了铺垫,层层推进,笔力不凡。
    D.这首词直率粗犷,真气勃发。作者遣词造句,无不精心打磨,尽情地吐露自己的苦闷与豪情,动人心魄。
    16.有人评价卢象升此词“沉雄哀激”,请结合词句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分别表现“哀”与“激”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两句“ , ”与此表达的意思相同。
    (2)《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 ”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 ”存在文化关联。
    (3)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 , ”就是如此。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喜欢这样的老屋,因为它承载着过去,总是被无端地赋予了情感的温度。每一个历史的片段都有普通人的影像,而吉家在浦市的往昔里留下了很长很长的影子,我试图从中还原一些镜像,可它们就像老屋里的浮尘,飘扬着,然后 ① 。我们始终对无法得知的曾经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充满着旺盛的好奇,每一代人的颠沛流离,每一个人的生离死别,都不尽相同,这便是探寻之始,写小说之人对此尤有兴趣。吉家在浦市曾经强盛过,但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衰落。可惜当日并没有遇上吉家后人,也就白白错过了故事题材。可也恰好,免了一场唏嘘感叹,要知道, ② ,跌宕起伏,总是看客的平静,经历者的沧桑。
    讲解员说,浦市虽然不大,却有着百家姓氏,每一个姓氏,都能找到对应的祖屋。于是笑问自己的姓氏,他答曰就在某某处,我惊诧于真有,他便笑,放心,你家不是无名之辈,当年的生意也是做得很大的。不知为何,听了之后莫名地激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人生三问,中国人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当中,作为标志性符号,姓氏总是最有利的寻找自我的佐证,我虽然不是个哲学家,但也未能免俗地有强烈的姓氏情节。小小的浦市,竟然是“我”的出处,这颗心软软缓缓地就放了下来,虽然没有时间考证“当年”确切是指哪年,可不管怎么说,像这样小的姓氏,居然也保留了祖屋,迁徙经年并多处之后,还能在浦市溯根,这也就足够聊慰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聊”与文中加点的“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无聊赖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公园的长椅上。
    B.初次见面,无以为敬,且用这一枝春色,聊表寸心。
    C.空闲时间,我喜欢看看书、听听音乐,聊以自娱。
    D.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聊斋”为镜,可以明人心。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改成“我这颗心放下来了,因为浦市竟然是‘我’的出处”,请阐述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半月谈》报道,①2018年自被业内称为“国潮元年”起,②数年繁华过后,③电商平台贴满标签的各类国潮产品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④销量却再也无法重回巅峰时期。⑤一部分曾经火爆的国潮品牌销量开始走下坡路。
    既然是“潮”,自然有“潮起”和“潮落”。市场的流行如同 A ,一定会引来无数蜂蝶。当一众大大小小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势必带来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同质化。同质化有两种原因,一是对原创设计认识不够,一些品牌理解的“中国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堆砌,你用了“龙凤呈祥”,我就来个“花开富贵”。当国风设计失去了 B ,而变成对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与重复拼贴,这样的设计一定是生硬的、呆板的、没有灵魂的。这就不要怪消费者在新鲜感消失之后会很快“移情别恋”。同质化的另一个原因是 C 。有些企业会把“抄袭仿冒”美其名曰“借鉴学习”,有意识淡化品牌差异,故意混淆消费者认知。而国潮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国潮IP的授权在加剧无序竞争,文创版权存在时效性强而导致界定困难,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消费者的版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易,原创维权难。如此一来,市场的同质化现象就更严重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下面这则漫画的题目是《大水漫不过鸭子背》,阅读这个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5.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公共生活中的说理及其意义。作者引用寓言和哲学家的观点阐述说理优于强制,强调说理能形成文明秩序。文本指出说理不仅在逻辑上需要理由支持,还应包含信誉和情绪因素,以实现有效的沟通及影响对方。内容围绕逻辑性的探讨、讲述信誉的重要性、情绪在说理中的运用以及可能的滥用,深入剖析了公共说理的各个层面,呼吁关注理性与文明对话。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原文“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A.只是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
    C.“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
    D.“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⑧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A.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B.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
    D.“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到说理中的“情绪”要素。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知,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
    ②结合“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可知,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
    ③结合“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可知,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①结合“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可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结合“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可知,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结合“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可知,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6.D 7.C 8.①(人物形象)表现祖母晚年虽未曾离开将山,但通过外出的蒋山人来了解外面世界,更新自己思想观念,塑造了祖母不被空间限制、睿智的形象。②(结构)承接上文,对祖母一生生活经历进行总结,又为下文写蒋山人走出山沟沟,突破生活半径的议论做铺垫。③(主题)表达对祖母及与祖母一样的思想开化,寻求突破的蒋山人的赞美之情。 9.沿袭:①无论走多远,蒋山都是蒋山人的生命原点,是蒋山人的爱与牵挂,没有一个人能挣脱蒋山的文化牵引,蒋山人对故乡的重视,与故乡的亲密关系,与乡土社会中村民与村庄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样的,与他们安土重迁的思想是相通的。突破:①在乡土社会中,农民依附于土地,流动性小,安土重迁;而蒋山人逐渐走出蒋山,甚至越走越远,发展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理想。②在乡土社会中的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而蒋山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读书、经商、从政……从事各行各业。③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更趋于保守;而蒋山人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以偏概全,由原文“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可知,年纪大也是原因之一。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错,原文“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可见文章直接表达情感,没有含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看,从“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可以看出,祖母晚年虽未曾离开将山,但通过外出的蒋山人来了解外面世界,更新自己思想观念,突出了祖母不被空间限制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她的睿智。
    其次,从结构上看,根据第七段“……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和第九段“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对曾祖母的描写,“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这句话是曾祖母一生生活经历进行总结。根据“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又为下文写蒋山人走出山沟沟,突破生活半径的议论做铺垫。
    最后,从主题上看,本段写曾祖母通过外出的蒋山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突出第八段所讲的内容“好在还是有不少转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由此可知,作者从曾祖母的角度侧面表现蒋山人没有被空间限制,他们走出山沟沟,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从而表达了蒋山虽小,但蒋山人却勇于突破,敢闯敢干,思想开化的思想主题,也借此表达了对蒋山人的赞美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沿袭:《乡土中国》说“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本文中也写到“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可见,无论离家乡的距离有多远,蒋山人始终重视故乡,与故乡关系亲密,这与乡土社会中村民与村庄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样的,与他们安土重迁的思想是相通的。
    突破:《乡土中国》说“土气是不流动而发生的”,由原文“好在还是有不少转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比如莫斯科的气模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可知,文中的蒋山人并不全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开始逐渐分散居住于更远的地方,湖南,北京,甚至是定居国外。《乡土中国》中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附着于土地,属于安土重迁的“居住方式”,蒋山人逐渐走出蒋山,甚至越走越远,发展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理想。
    根据原文“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可知,蒋山的村民们,不再只是留在家乡务农,而是有更多的人为了经商、读书、谋生走到外面的世界,从事多种行业。《乡土中国》中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生产”,蒋山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读书、经商、从政……从事各行各业。
    根据原文“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可知,蒋山人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更趋于保守,不善于变革和接受新事物。
    10.DEG 11.A 12.A 13.(1)百姓舍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就会不听从命令,不听从命令就不能依靠他们守卫国家,不能依靠他们打仗。
    (2)国家(要想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小的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长远的利益,这样商品就能流通起来。 14.①材料一认为应禁止工商业的发展,因为百姓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②材料二认为应让工商业与农业均衡发展,因为工商业也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百姓从事工商业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了,国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反映了古代对农业、工商业的态度。材料一重视农业,将其视为定国安邦的根本,并认为工商业可能妨害农业发展,因此采取严格限制。材料二则更为开明,认为农业、工、商业皆为财富来源,应鼓励其各尽其能,以繁荣国计民生。两者都关注生产发展的作用,但前者保守重本,后者开放鼓励多元经济的流通。通过对比,不仅揭示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经济政策的侧重点,而且提供了一种对生产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思考。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农民不得在都城中出现。
    “天子亲率诸侯”与“耕帝籍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耕帝籍田”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帝籍田”也称为籍田,是古代吉礼的一种,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D处断开;
    “大夫士皆有功业”是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句子,故E处断开;
    “农不见于国”是主谓句,主语前G处断开。
    故选D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徒”,仅仅;/白白地。句意:百姓耕种不仅仅是为了让土地生产带来食物。/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用处。
    B.正确。“贸”,都是“交易、交换”的意思。句意: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长久地生活。/不是来换丝,是找个机会谈婚事。
    C.正确。“休”,都是“终结”的意思。句意:不到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D.正确。“病”,伤害;/困苦。句意:即使多了也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困苦劳累到这种程度。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终年从事种麻、纺绩”错,原文是说后妃应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终年从事的是纺绩之事,不包括“种麻”。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本”,农业;“末”,工商业;“令”,听从命令;“可以”,可以依靠(他们)。
    (2)“公家”,国家;“利”,获利;“细”,小的方面。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农不敢行贾”等可知,禁止工商业发展,因为百姓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稳定。
    由材料二整段都在叙述农、工、商均衡发展的好处可知,材料二认为应让工商业与农业均衡发展,因为工商业也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百姓从事工商业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了,国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教导他们的百姓,是因为他们首先致力于农业。百姓耕种不仅仅是为了让土地生产带来食物,而且是为了陶冶百姓的心志。民众耕种则家产就会丰厚,家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移,(百姓)不轻易迁移就会死守居处而没有二心。百姓舍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就会不听从命令,不听从命令就不能依靠他们守卫国家,不能依靠他们打仗。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业家产就会简约,家产简约就会随意迁徙,(百姓)随意迁徙那么当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都会有逃离的意愿,没有安定地生活的心思。
    后稷说:“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就是因为它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农民不得在都城中出现,以此来教化百姓重视土地的生产。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所以一年四季都有种植、纺绩之事,以致力于对妇女的教化。所以男子不织布却有衣穿,妇女不种田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长久地生活,这便是圣人的法度。所以一定要慎守农时爱惜光阴,不到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不到死不能够舍弃农事。
    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不要兴修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工程,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得举行冠礼、娶妻、嫁女、祭祀,不能摆酒聚会;农民如果不向朝廷呈报,就不得私自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因为这些事都会妨害农时,所以就要规定农业地区的禁令。如果不是同姓(不能通婚)的缘故,男子就不得出外娶妻,女子也不得出嫁到外地,以此来稳定农业发展。农业地区的禁令有五条:第一,土地还没有整治好,不能绩麻,不能清除粪秽以肥田;第二,没达到一定的年纪,不得从事园圃中的劳动;第三,估计力量不足的,不得开沟拓地来进行耕种;第四,农民不得经商;第五,不得去做其他的事情。因为这些事都会妨害农时。
    材料二:
    农业、工业、商业,都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农民竭尽全力,那么田地就能有好收成而粮食就有富余了。工匠竭尽巧智,那么制作的器物就会坚实而且用途广泛了。商品流通起来,那么人们就能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与别人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财物就有余了。他们(各行各业的百姓)有富余而我(国家)取用,即使多了也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如果让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了。让制作出坚固优质实用器物的工匠获得收益,而让制作浮华奢侈器物的工匠卖不出产品,那么工匠就能竭尽他们的巧智了。国家(要想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小的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长远的利益,这样商品就能流通起来。农民、工匠、商人都高兴地从事自己的行业就能安于生活富裕,这样国家想要什么会得不到呢?
    15.A 16.“哀”:①动作描写。“搔首”“问天”“摩巨阙”三个动作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内心压抑、悲愤的情绪。
    ②比喻手法。作者将正遭受战火而飘摇欲倾的明朝比喻为“欲折”的“天柱”,为国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③精炼字词。“空”“独”两字自叹势孤力单,无回天之功,是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奈与悲凉。
    “激”:①运用典故。“燕然勒”化用汉代窦宪率兵破匈奴单于,刻石勒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激越心情。
    ②虚写想象。“绝影”等三句展现了一幅骏马奔驰、冲锋陷阵、克敌制胜、勒铭记功的英雄凯旋图景。表现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本词写了作者亲见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亲闻画角声声、熊狐惊吼”错误,“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熊狐惊吼”并非作者“亲见”“亲闻”。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哀”即哀伤之情,诗歌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哀痛。如“搔首”“问天”“摩巨阙”的动作描写,正如“栏杆拍遍”“把吴钩看了”一般,内心的孤独痛苦无人领会,而又无处排解,只能以“搔首”,问根本不会回应的苍天,摩挲巨阙宝剑等动作来发泄,满含悲愤压抑之情;“天柱孤危疑欲折”一句,采用比喻手法,把大厦将倾的明王朝比作“天柱”,写出诗人对国势飘摇欲倾的无比担忧;善用副词,如“空有舌”的“空”,“悲来独洒忧时血”的“独”,写出自己纵然如此忧心,却势单力孤,无能为力,包含着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奈与悲凉。
    “激”可以理解为慷慨激昂的愤激之情,词人在下阕展开了自己慷慨激昂的情感抒发,如“画角一声天地裂,熊狐蠢动惊魂掣。绝影骄骢看并逐”,这是诗人的想象,他仿佛随着号角声骑着骏马,驰骋沙场,所向披靡,最终取胜归来的景象,展现出词人建功立业、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将军应取燕然勒”一句用典,化用汉代窦宪率兵破匈奴单于,刻石勒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激越心情。
    17.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江娥啼竹素女愁 芙蓉泣露香兰笑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履、娥、蓟、戍、箸。
    18.①不知所踪/不知去向/杳无踪迹/了无痕迹 ②盛极而衰/盈满则亏 19.C 20.不能。①原句衔接更紧密。该句前面在谈浦市有“我”的姓氏,句后在谈我在浦市溯根,聊以自慰。改句则调换语序,无法衔接。②原句强调我心安放的原因,即浦市竟然是“我”的出处。③原句的叠词使描述更形象。“小小的”表现出浦市在地理上的渺小,更凸显作者对于浦市有自己姓氏一事的惊讶。“软软缓缓地”一词表现出“我”心安放的状态,一种追根溯源的满足。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这里指往昔的影子像浮尘一样飘得没了踪影,可填“不知所踪/不知去向/杳无踪迹/了无痕迹”。不知所踪:不知道行踪,不知道到哪去了。不知去向:不知道哪里去了。杳无踪迹:指一点踪迹都没有,谓不知去向。了无痕迹:指事情被掩盖得很好,没有一点线索留下。
    ②这里指家族不会一直强盛,而是会经历衰落,可填“盛极而衰/盈满则亏”。盛极而衰:形容事物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就会转为衰落。盈满则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聊”,意思是“姑且”。
    A.依赖。
    B.略微。
    C.姑且。
    D.聊天、交谈。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不能。
    ①从与前文的衔接来看,原句衔接更紧密。前面写“于是笑问自己的姓氏,他答曰就在某某处”,是说浦市有“我”的姓氏,而原句“小小的浦市,竟然是‘我’的出处”与之衔接紧密;句后“迁徙经年并多处之后,还能在浦市溯根,这也就足够聊慰了”,在谈我在浦市溯根,聊以自慰,原句“这颗心软软缓缓地就放了下来”与之衔接紧密。改句则调换语序,无法衔接。
    ②原句先说“小小的浦市,竟然是‘我’的出处”,起到了强调作用,强调我心安放的原因。
    ③原句有“小小的”“软软缓缓地”,叠词使描述更形象。“小小的”突出浦市之“小”,表明浦市在地理上的渺小,而这样小的地方“竟然是‘我’的出处”,更凸显作者对于浦市有自己姓氏一事的惊讶。“软软缓缓地”描写的是“我”的心“放下来”的状态,“软”是因为感动于找到了自己的“根”,“缓”则代表一种追根溯源的满足。
    21.A春天的花园 B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 C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22.①改为“自2018年被业内称为‘国潮元年’起”;③改为“虽让人眼花缭乱”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后文“一定会引来无数蜂蝶”可以推断关键词为“春天”“花园”,再结合前文“如同”和上文主体“市场的流行”确定答案处应该使用比喻修辞,确定答案为:春天的花园。
    B处,语境在分析国潮品牌存在同质化的原因,“对原创设计认识不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堆砌”强调对传统文化理解的不够,应填: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
    C处,结合上文分析,此处填同质化的另一个原因,结合后文“而国潮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消费者的版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易,原创维权难”确定对象为“知识产权保护”,于是得出答案: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2018年自被业内称为……起”中主体对象(主语)为“2018年”,相关句子没结束,即没有谓语部分,后文又出现第二个主体对象“各类国潮产品”(主语),结构混乱,可以让介词“自”把多余的主体“2018年”掩盖起来,改为“自2018年被业内称为‘国潮元年’起”。
    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成分赘余,“眼花缭乱”本身已经包含“看”的意思,删掉“看得”。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审题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漫画的内容和寓意,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写作。
    “大水漫不过鸭子背”这句俗语,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一种生活现象和哲理。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描述的是大水上涨时,鸭子凭借其浮力和游泳技巧,依然能够在水面上自如地游弋,而不会被水淹没。
    进一步理解,这句俗语寓意着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拥有一定能力和技巧的人或事物能够轻松应对,不会被困难所压倒。这里的“大水”象征着生活中的困难、压力或挑战,而“鸭子背”则代表着应对这些困难的能力或技巧。
    从更深的层次上看,这句俗语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写作:在人生逆境中保持冷静与从容,强调面临困境时应该保持冷静,找到自身的立足点;充分发挥个人优势适应环境,强调利用自己的长处来适应外界的变化;在外在压力下的内心平衡,探讨在压力下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宁与稳定。开头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漫画的内容和标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主体部分分析漫画内容,描述漫画中的场景,挖掘寓意,探讨“鸭子背”象征着什么(如:抵御外界压力、坚持自我、乐观心态)。结合生活实例,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面对学习、工作压力时如何调整心态。总结部分,总结漫画传达的核心思想,呼吁读者在生活中要学会像“鸭子”一样,迎接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行文保持逻辑连贯,每一部分内容要紧扣中心思想,逻辑清晰,段落之间自然过渡。
    立意:
    1.人生的逆境与坚持。
    2.不怕风雨的鸭子。
    3.具备能力,才能面对挑战。

    相关试卷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三语文试卷pdf、高三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