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等五地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等五地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应和(hè) 棱镜(líng) 咄咄逼人(duō)
B.粗犷(guǎng) 莅临(wèi) 吝啬(lìn) 翻来覆去(fù)
C.贮蓄(zhù) 着落(zhuó) 静谧(mì) 截然不同(jié)
D.澄清(chéng) 分歧(qí) 侍弄(sì) 人迹罕至(hǎn)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棱镜(líng)——léng;
B.莅临(wèi)——lì;
D.侍弄(sì)——s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瘫痪 憔悴 絮叨 各得其所B.诀别 烂漫 分岐 翻来覆去
C.祷告 云宵 鉴赏 截然不同D.化妆 烘托 徘徊 美不盛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B.分岐——分歧;
C.云宵——云霄;
D.美不盛收——美不胜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抑扬顿挫,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王老师讲课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D.小明学习很认真,总是咬文嚼字,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弄清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本句用来形容他演讲的语言,使用正确;
B.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辈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本句用来形容同学们向老师请教,对象误用,使用错误;
C.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本句中与“大笑起来”重复,使用错误;
D.咬文嚼字: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形容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常用来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本句用来形容小明学习认真的态度,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义务教育法》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C.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D.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A.缺少主语,“通过”“使”应删掉其一;
C.两面对一面,可删掉“能否”;
D.否定不当,应删掉“不”。
5.古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3)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随君直到夜郎西 (2)夜发清溪向三峡 (3)不知何处吹芦管
(4)正是江南好风景 (5)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名著阅读。(5分)
6.《朝花夕拾》原名《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在《______》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在《________》一文中,作者回忆了儿时去看五猖会的情景,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答案】①旧事重提 ②藤野先生 ③五猖会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基本知识和内容。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如:添改讲义,修正血管图等,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文中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五猖会》一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古诗词阅读(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人在他乡、漂泊羁旅的境况。
B.颔联描绘了一幅潮水上涨、江面宽阔、孤帆高悬的江景图,意境恢弘阔大。
C.颈联中“生”“入”两个动词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表现了昼夜更替、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D.尾联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之感。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7.D
8.这句诗蕴含着新旧交替的哲理,表现出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更迭。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诗人通过询问家书要送往何处,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家书到洛阳,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没有表达对未来的迷茫之感。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和“江春”都是美好的事物,但他们都是从残夜和旧年而来,这就蕴含着新生事物必然脱胎于旧事物的普遍规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 省:____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_____的修养。
12.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成语:____________
现在的意思:____________
13.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答案】9.(1)说:同“悦”,愉快 (2)愠:生气,恼怒 (3)省:反省
(4)殆:疑惑
10.(1)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2)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11.①忠诚; ②诚信; ③复习; ④品德
12.①温故知新; ②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13.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两者缺一不可。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也很快乐吗?说:通“悦”,愉快。
(2)句意: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愠:生气,恼怒。
(3)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省:反省。
(4)句意: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殆:疑惑。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时,按时;习,温习;之,它;亦,也;说,通“悦”,愉快;乎,吗。
(2)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知,得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前三空。根据“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知,“吾日三省吾身”是从“忠(忠诚)”“信(诚信)”“习(复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强调要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第四空。“三省吾身”的“省”是“自我反省”的意思,自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
这六章语录中的“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现在已成为成语,写出其中一个并说说它现在的意思即可。
不亦乐乎:原意是指高兴,也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三省吾身:原指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现指从各个方面多次地检查自己。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从心所欲:原指在礼教法度范围内,顺遂着心意自由地行动处世;现可泛指任凭自己的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体会或有新的发现。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核心是讨论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孔子强调了两者都不可偏废,单纯的学习不思考会导致知识的盲目接受和理解的肤浅,而单纯的思考不学习则会导致思考的空洞和缺乏实际依据。解析这句话时,我们需要关注“学”与“思”两个关键词,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思是对知识进行加工、分析、判断的过程。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过程。
示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而不去用心思考和理解,那么我们很可能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甚至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是空有一腔热情,不停地想象和幻想,却不愿意付出实际的努力去学习,那么我们也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习方法,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既要努力学习,又要善于思考,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4.文章围绕“我”与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5.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16.文章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7.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8.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懂得了什么。
【答案】14.(1)我瘫痪后暴怒无常,母亲默默忍受并安慰我;(2)母亲提出带我去看花,我拒绝后她仍耐心等待;(3)母亲重病仍央求带我去看花;(4)母亲病逝,我后悔没有多陪伴她。
15.(1)“偷偷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怕刺激到“我”的小心翼翼。
(2)“央求”表现了母亲希望“我”能出去散心的迫切心情和对“我”的关爱。
16.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7.(1)无私关爱;(2)坚强乐观;(3)细心体贴。
18.“我”懂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期望,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妹妹一起好好生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事件。
根据第①段中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写“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母亲安慰“我”,可概括为:“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照顾“我”;
根据第①段中“‘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母亲多次提出带“我”去看花,“我”都拒绝了,可概括为:母亲提出带我去看花,我拒绝后她仍耐心等待;
根据第③段中的“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第⑤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可知,母亲病重瞒着“我”,央求“我”去看花,可概括为:母亲重病仍央求带我去看花;
根据末段中的“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可得: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懂得了母亲的话,可概括为:母亲病逝,我后悔没有多陪伴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结合第①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知,“偷偷”为叠音词,是对母亲看到“我””发脾气后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悄悄地”躲起来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谅和心疼;“偷偷地”听是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所以一丝也不敢松懈,时刻关注着儿子,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憔悴”暗示出此时此刻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亲想要通过推“我”去看花,重新激发“我”对生活的信心。因此“央求”表现了母亲希望能带“我”出去看花,体现了她对儿子身体和精神恢复的渴望,以及在病痛中依然不辞辛劳地关心儿子的博大母爱。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是母亲说的话,因此是语言描写。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表现了她对儿子深切的爱和期盼。“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是母亲对往事的回忆。母亲的这些话语,表现了她对儿子深切的爱和期盼,希望用带他出去走走的方式缓解他的痛苦,带来一丝快乐。通过母亲话语中的细腻情感,衬托出她对孩子无私而含蓄的母爱,同时也反映了母亲内心的隐痛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母亲用言语间接地表达了对儿子生活的牵挂与用心良苦,也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①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可知,母亲面对“我”的暴怒无常,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的情绪,体现了她的细心与体贴;
根据第②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以及第③段“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可知,母亲重病在身,却一心想着照顾“我”的情绪和生活,在“我”面前极力掩饰自己的痛苦,体现了她的坚强和乐观;
根据第③段“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可知,母亲即使在自己病重的时候,还记着“我”小时候的喜好,体现了她对“我”无私的关爱;
根据第⑥段“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可知,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牵挂的仍然是“我”和妹妹,体现了她的无私和伟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文章结尾处,“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
结合第⑦段中“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知,“我”在母亲去世后,“我”来到母亲一直想带“我”来的北海看菊花,各色的菊花即便在秋天仍然开得烂漫,表现了菊花不畏寒冷,展现其蓬勃的生命力,渲染了热烈的氛围;联系第⑦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话”可知,“我”看到了热烈的菊花,理解了母亲总是想推“我”看菊花的原因,知道了母亲是想让“我”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好好生活绽放自己的光彩,“我”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不再意志消沉,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三、写作(50分)
19.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等五地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3页。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等五地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等五地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