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D, C, 相似点, 本文, C G I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11
本试卷共计: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扬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嗽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诞生之初仅指贵族和执政者,后经孔子进行内涵改造,便被赋予了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B.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在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C.君子形象拥有智慧与美德,成为文学家们的书写对象,中国文学涌现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
D.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把君子矮化为“文弱书生”是误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和推崇。
B.君子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给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中华儿女以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C.中西方文化人格表现不同,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
D.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划横线句所强调的君子内在修养的一项是(3分)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D.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君子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4分)
5.“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时代青年当仁不让,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该如何去做?(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高二语文期
cs
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节选自《哈吉穆拉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群众对警察的愤怒和仇恨达到了顶点,然而随着一个孩子的出现,这种仇恨逐渐被宽恕和谅解所取代。
B.“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的悔恨及惊喜之情。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父子之间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小说中除“卡秋莎”都没有出现名字,一律用“男人”“女人”“俘虏”等称呼,突出了人物身份的渺小卑微,不值一提。
7.下列对本文语言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部分一连串的呼喊声,表现了群众的愤怒和仇恨,这种简练而有力的开篇语言,一下子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警察的冷漠和固执,也和后续情节中警察态度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我……我就来”,警察虽然试图用谎言安慰孩子,但他的冷漠和高傲仍然无法掩饰。
D.在描述群众对警察的愤怒时,小说通过群众的呼喊声展现了社会矛盾的尖锐;而在描述孩子对父亲的关切时,小说则通过孩子的纯真和无辜来呼唤人性的善良和宽容。
8.试比较本文中的警察和课文《复活》(节选)部分中聂赫留朵夫形象的相似点,并作具体说明。(4分)
9.试比较本文和课文《复活》(节选)部分在塑造人物时使用的不同的艺术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
材料二: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天之A兼有B天下也C亦犹D君之有E四境之F内也G今举兵H将以攻郑Ⅰ天诛其J不至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家伐其小家”的“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相同。
B.“以为铭于席豆”的“豆”材料一中指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
C.“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的“亡”与《老子(四章)》中“死而不亡者寿”意思不同。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慈”与《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的“慈”用法不同。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类比,主要是为了说服鲁阳文君不要目光短浅,施行不义的战争。
B.鲁阳文君认为攻打郑国是顺应天意,而墨子则否认天意,用“父亲鞭打不肖儿子,邻居却不能击打”类比说明鲁阳文君的想法是荒谬的。
C.墨子将“窃物者”与“窃国者”对比,证明“窃小物为不仁,窃一国一都为义”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
D.材料一主要通过对话,材料二则直接说理,都表明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理想。
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4分)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4分)
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墨子为何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山村五绝(其五)
苏轼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
次韵子瞻山村五绝(其五)
苏辙
贫贱终身未要羞,山林难处便堪愁。
近来南海波尤恶,未许乘桴自在游°。
【注】①后汉马援素有大志,堂弟马少游却劝他说,做人何必胸怀大志,徒然自苦。后马援出征,在未开发地区毒气熏蒸的环境中,看到高飞的老鹰被感染掉入水中,想起堂弟的话。②桴:类似木筏。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窃禄”是苏轼的自谦之语,首句表达了诗人在其位却未能尽其力的羞惭之意。
B.苏辙诗首句劝诫苏轼不要因生活贫困而生出羞愤之情,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关怀。
C.苏辙诗标题点明这是按照苏轼诗韵脚作的唱和诗,两首诗的形式与内容形成呼应。
D.两首诗各有侧重,苏轼诗着重于内心世界的刻画,苏辙诗展现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16.清代诗人赵翼有言:“一典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请分析这两首诗的用典之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 A 。《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力不从心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①《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②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③从而差点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差距之远甚至不能 B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声名显赫的诺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马尔克斯难得的善心大发,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我承认,对他任何的 C ,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B.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C.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19.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①。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②,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昷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③;而喝了3℃的冰水,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结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无济于事,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研习活动中,同学们读了以下关于“始”“终”的文句后,颇有感慨。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你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体会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展示你的研习成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A。“诞生之初仅指贵族和执政者” 错误,原文是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并非仅指。
2.D。“只有…… 才……” 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 “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
3.B。材料二划横线句强调君子内在修养的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B 项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与之相符。A 项体现君子对物质生活的态度;C 项体现君子外在行为规范;D 项体现君子对饮食的讲究,均不符合。
4.材料一:侧重论述君子人格的形成发展历程、广泛认同以及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强调其是凸显中华文化 “精气神” 的典范人格模式。材料二:侧重论述君子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君子的标准、形象塑造,君子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当下弘扬君子文化的时代背景、途径等。
5.①提高自身修养,以修身养性为基础,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努力做到内外兼修。②学习才学,富有文人雅趣,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③树立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确立人生价值追求。④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抵制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克服现代性焦虑,重建人文精神信仰。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D。“突出了人物身份的渺小卑微,不值一提” 错误,这种称呼方式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反映群体形象和社会现象。
7. C。“他的冷漠和高傲仍然无法掩饰” 错误,从警察与孩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的爱和温柔,并非冷漠高傲。
8. 相似点:①都有过错误行为。本文中的警察站在政府一边与人民作对;聂赫留朵夫曾引诱玛丝洛娃使其堕落。②都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有了内心的触动和转变。警察在孩子的影响下被人群饶恕;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后开始反思自己并走向救赎之路。
9. 本文:①通过场景描写和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如描写人群押解警察的场景和警察与孩子的对话等。②运用对比手法,将人群起初的愤怒仇恨与后来的宽恕谅解进行对比。③以孩子的纯真善良来反衬成人世界的残酷和复杂,突出人性的转变。《复活》(节选):①心理描写细腻,深入刻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转变过程。②通过法庭审判等情节设置来展现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③运用插叙手法,补充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过去经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C G I。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11. A。“大家伐其小家” 的 “伐” 是 “攻打” 之意;“自伐者无功” 的 “伐” 是 “夸耀” 之意。
12. B。墨子并非否认天意,而是认为鲁阳文君攻打郑国并非顺应天意,是不合理的行为。
13.(1)郑国人几代都杀害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予惩罚,使郑国多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惩罚他们。(“三世”“加诛”“不全” 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2)所以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圣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以…… 为事”“恶”“劝” 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14. ①从 “兼爱” 角度:攻打郑国是侵略邻国,会导致百姓伤亡、财产损失,违背了 “兼爱” 的思想,即视人国若己国,不应互相攻伐。②从 “非攻” 角度:郑国已受天罚,鲁阳文君再举兵攻打是多余且不义的行为,如同邻家之父击打已被父亲鞭笞的孩子,是荒谬的。③从 “知小物而不知大物” 角度:世俗君子对窃小物视为不仁,而对窃国却认为义,鲁阳文君攻打郑国也是这种错误观念的体现,墨子通过类比让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B。苏辙诗首句是说贫贱终身不需要羞愧,不是劝诫苏轼不要因生活贫困而生羞愤之情。
16. 苏轼诗用马少游的典故,表达自己在官场中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羞愧,想要像马少游所说的那样不要胸怀大志、徒然自苦,有归隐之意。苏辙诗用 “乘桴浮于海” 的典故,结合注释可知,是说因为南海风波险恶,难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乘桴自在远游,表达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忧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吾止也 吾往也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18. D。根据语境,“我这样数落他” 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事实恰好相反” 应放在最后,起转折强调作用。
19. A. 相提并论 B. 望其项背 C. 吹毛求疵
20. ①句中 “围绕…… 为原型” 句式杂糅,可改为 “以…… 为原型” 或 “围绕……”;③句中 “从而” 使用不当,前后并非因果关系,可改为 “却”。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21. 冰水虽能提高新陈代谢,但因热量差小,对减肥基本无帮助,令人遗憾。
22. ①有助于减肥 ②因为人体有体温调节机制 ③新陈代谢都没有变化
四、写作(60 分)
立意参考:
可从重视事情的开端、善始善终、始终如一、以终为始等角度立意。如论述做事情要有良好的开端,并且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或强调在过程中始终保持初心,才能避免失败;也可探讨以最终的目标来规划起始的行动等。
评分标准:
1.立意准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可给 50 分以上。
2.立意较准确,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可给 40 - 49 分。
3.立意基本准确,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单薄,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可给 30 - 39 分。
4.立意偏离,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可给 30 分以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请分析材料一划线句子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