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在众多的科学巨匠中,开创了以实验和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道路,被后人誉为“实验物理学先驱”的科学家是( )
A. 伽利略B. 哥白尼C. 牛顿D. 爱因斯坦
【答案】A
【解析】
详解】A.伽利略因其对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誉为“实验物理学先驱”,故A符合题意;
B.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的发表冲破了“地心说”的束缚,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故B不符合题意;
C.牛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总结出力学牛顿三大定律,故C不符合题意;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冲击了经典的时空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下列对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cm
B.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4cm
C. 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
D. 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时间约9.6s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4mm,故B不符合题意;
C.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故C符合题意;
D.中学生跑完100m的时间约15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和后一句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青山 竹排B. 竹排 青山
C. 竹排 竹排D. 青山 竹排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小竹排江中游”,被研究的物体是竹排,竹排在运动,竹排和青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青山为参照物;“巍巍青山两岸走”,被研究的物体是青山,青山是运动的,青山和竹排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竹排为参照物;由此可知,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是竹排,后一句的参照物是竹排,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靠敲打物体发出的
B. 响尾蛇遇到危险时会发出“嗞嗞”的声音,是由于尾部空心、坚硬的鳞片振动
C. 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立即消失
D. 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答案】B
【解析】
【详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出的,如果敲打的物体不振动,也发不出声音,故A错误;
B.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出的,所以响尾蛇振动尾部空心、坚硬的鳞片可以发出声音,故B正确;
C.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发出的,所以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还在继续传播,比如回声,故C错误;
D.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出声音,故D错误。
故选B。
5. 某风景区有一个声控喷泉,游客在旁边发出声音就可以改变水柱的高度。同学们疯狂呐喊,玩的非常开心。控制喷泉水柱高度的是声音的( )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游客发出声音可以改变的水柱的高度,应是指响度大小影响喷泉水柱的高度,响度大水柱高,响度小,水柱低,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关于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响度相同的有图甲、图丙与图丁B. 音调相同的有图甲、图乙与图丙
C. 图甲与图乙响度和音调都相同,音色不相同D. 图丙与图丁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丁的振幅最小,响度最小,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乙、丁,丙的振动次数最少,频率最小,音调最低,故B错误;
C.相同时间内图甲与图乙振动的次数相同,振幅相同,响度和音调都相同,波形不同,则音色不相同,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丙和丁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7. 以下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C. 在简谱中,“5”比“2”的音调高
D. 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听到声音的条件必须满足:一要有发声体振动产生声音,二要有介质传播声音,三要有良好的听觉器官。除此以外,声音的频率还必须在20~20000Hz之间,声音要有一定的响度,只有具备这几个条件,我们才能听到声音。所以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声音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小,故B错误;
C.在简谱中,“5”与“2”相比,“5”是“高音”,这说明“5”的音调高,故C正确;
D.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频率太低,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指声音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8.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 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C. 当时间t一定时,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D. 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 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C. 甲车可能运动,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D.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甲车的小旗向左飘,说明甲车相对于风向右运动,则甲车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①向右运动;②静止;③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因为乙车小旗向右飘,说明乙车相对于风向左运动,所以乙车一定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大于风速,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 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他在5s末的速度为11.4m/s,10s末到终点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这100米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11.4m/sB. 10.2m/sC. 10m/sD. 10.8m/s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知,该运动员所用的总时间为t=10s,则运动员在100米中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是2∶1,路程之比是4∶1,则运动速度之比是( )
A. 1∶1B. 2∶1C. 1∶2D. 8∶1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以假设甲物体运动的时间为2t,故乙物体的运动时间为t,甲的路程为4s,乙的路程为s,根据速度的公式可得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图像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以下四幅图均是用图象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则四幅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 甲图和丙图B. 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D. 乙图和丁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图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不变,所以甲图中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乙图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乙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丙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不变,所以丙图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丁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所以丁图反映物体在做加速运动。
所以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乙和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 如图是甲、乙两车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车匀速运动,乙车变速运动
B. 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 甲、乙两车经过3s通过的路程都是15m
D.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象可知,甲车速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即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的增大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时间为0时,甲车的速度为15m/s,乙车的速度为0,则甲车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乙车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B错误;
C.甲车经过3s通过的路程为
s甲=v甲t=15m/s×3s=45m
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0~3s内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3s以后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4. 如图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_s,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答案】 ①. 528.4
②. 1.59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8”和“9”之间,偏向“9”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8min,即480s;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8.4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8.5s,即秒表的读数为
480s+48.4s=528.4s
[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7.00cm刻度对齐,右侧接近刻度8.6cm,估读为8.59cm,所以物体的长度
L=8.59cm﹣7.00cm=1.59cm
15. 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___ 的,而剑相对于船是___________ 的。
【答案】 ①. 静止 ②. 运动
【解析】
【详解】[1]以河岸为参照物,剑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故剑是静止的。
[2]剑与船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剑相对于船是剑是运动的,所以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
16. 音乐课上,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歌声是由声带__________产生的。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 ①. 振动 ②. 声源
【解析】
【分析】
【详解】[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2]禁止鸣笛是让声源不发声了,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7. 如图所示,将播放着蜂鸣声的手机用细线悬挂于封闭的玻璃罩内,当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走的过程中,所听到的手机蜂鸣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而_______却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 ① 介质 ②. 真空
【解析】
【分析】
【详解】[1][2]当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时,空气越来越少,手机的蜂鸣声越来越小,最后连空气也没有了,几乎就是真空了,蜂鸣声也几乎听不到了,这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的介质,声音不能传播。
18. 两个女高音唱歌时,这里的“高”指的时______高,观众听到的声音程度不同,是因为声音的______不同,能分辨出不同的歌手,是因为她们的______不同。
【答案】 ①. 音调 ②. 响度 ③. 音色
【解析】
【分析】
【详解】[1]两个女高音唱歌时,这里的“高”指的是音调高。
[2]观众听到的声音程度不同,是因为观众到声源的距离不同,导致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
[3]能分辨出不同的歌手,是因为她们的音色不同。
19. 小明乘车从永兴到郴州,途经郴永大道,看到如图所示路牌。路牌中“60”表示 _____ ;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小明至少还需要 _____ 分钟才能到达郴州。
【答案】 ①. 60km/h ②. 40
【解析】
【详解】[1]图中左边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该路段车速不能超过60km/h;右边标志牌的含义是:标志牌处距郴州的距离是40km。
[2]根据可得,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小明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20. 某学习小组用刻度尺与停表记录一辆遥控小车的运动情况,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回答以下问题:
(1)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______m/s;
(2)小车2到5秒处于______状态;
(3)小车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_______。
【答案】(1)1 (2)静止
(3)0.4m/s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像可知,小车在前2s内的路程为2m,则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
【小问2详解】
由图像可知,小车2到5秒内路程为0,所以小车2到5秒处于静止状态。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小车5秒内的路程为2m,所以小车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6分)
21. 物理上常用“频闪照相”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是照相机记录跑步者甲、乙两次跑步时的频闪照片,已知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一定,由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记录的时间内,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下同)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2)如图(b)中图像描述的是____________的运动;
(3)如图(c)所示是跑步者的用随身携带手机APP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______。
【答案】(1)乙 (2)甲
(3)t2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a)可知,甲、乙两位跑步者所通过路程相等,乙跑步者所用时间较短,所以在图(a)记录的时间内,乙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小问2详解】
图(b)中图像中,路程随时间均匀变化,描述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图(a)中,甲跑步者相邻两个照片之间的距离不变,所以甲跑步者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跑步者相邻两个照片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乙跑步者做的是加速运动,则如图(b)中图像描述的是甲的运动。
【小问3详解】
由图乙可知,配速是指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由图(c)可知,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t2时刻的配速最小,由可知,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t2。
22. 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_____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1)
(2) ①. 25 ②. 50
(3)快 (4)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分别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以及时间,再由公式计算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所以该实验原理是。
【小问2详解】
[1]由图可知,AB段小车行驶的路程为
AB段的平均速度为
[2]由图可知,BC段小车行驶的路程为40.0cm,BC段小车行驶的时间为
BC段的平均速度为
【小问3详解】
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所以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小问4详解】
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时间偏大,由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
四、计算题(23题6分,24题7分)
23.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100m,前一半路程用了10s,后一半路程用了5s,那么,
(1)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多少m/s,
(2)通过后一半程的速度是多少,
(3)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 5m/s;(2) 10m/s;(3) 6.7m/s
【解析】
【详解】(1)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v前== =5m/s;
(2)物体通过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v后== =10m/s;
(3)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6.7m/s.
答:(1)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5m/s;
(2)通过后一半程的速度为10m/s;
(3)全程的平均速度为6.7m/s.
24. 在笔直公路行驶的汽车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10m/s的速度向前行驶时汽车鸣笛一声,2s后汽车司机听到鸣笛的回声,问:
(1)2s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有多远?
(2)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有多远?
(3)鸣笛时,汽车离山崖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答案】(1)20m;(2)680m;(3)350m
【解析】
【详解】解:(1)2s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
(2)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
(3)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是
答:(1)2s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
(2)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原卷版)-A4,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文件包含物理试题docx、物理试题pdf、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学年物理学科期中检测试题答题卡pdf、物理答案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