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海南省先锋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海南省先锋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海南省先锋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海南省先锋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海南省先锋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海南省先锋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它建立在两种认知的基础上:一是地理学的认知。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有边缘和中心,中国位于天下的中心。这种认为中国位于天下之中心的观念,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小农经济结构而得到不断强化,这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图“都把周边国家的位置标得模糊不清,中国的区域画得颇大,而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二是文化学的认知。由于以中华文化发祥地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四周,古代居住的都是一些少数民族,依据方位,他们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地区的文化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的文化,当中原地区早已进入农耕社会时,这些地区还处于渔牧的时代,久而久之,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便认为他们的文化优越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天下之文化或文明的中心,并形成了一种“华尊夷卑”的观念。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到了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挑战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但传统“天下观”的真正瓦解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形成是在甲午战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关于传统的“天下观”的解体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形成,学术上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加以研究。
    (节选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中新社记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作为中国人乃至汉文化圈的独特文化概念,拥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何为“天下”?
    王杰:“天下”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类整体,代表着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体”。“天下”概念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天下观,天下观是中国人关于“天下”问题总的看法和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历史观。天下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精神的重要源流,是塑造中华文明、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作为中国人乃至汉文化圈的独特文化概念,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多样性意涵。从政治层面看,“天下”是政治疆域内的领土和在这个领土上生存的人所构建组成的一种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从文化层面看,“天下”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包含着中国人的信仰和品格。从生态维度看,“天下”是一种文明,文明的本质是要化人成人,是人性对兽性的超越,是人类为生存对生存方式的超越。
    孔子立志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孟子志愿要“仁覆天下”,墨子要“兼爱天下之人”,老子指出要“以身为天下”,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情怀”的典型性表达,彰显了中华民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中新社记者:天下观有何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何体现?
    王杰: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是古人在修身观、家国观、诚信观、廉政观、民本观、和谐观等价值观基础上积淀而来的,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修身导向是天下观的基石。诚信意识是天下观的关键。廉政追求是天下观的信心。和谐发展是天下观的目标。“和”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基石,是古人关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
    中新社记者:为何说天下观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
    王杰:中国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大陆环境中,各部落、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从未停息,很早就有自己的天下观。从《尚书》中的“协和万邦”一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在当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维、新视野。
    中新社记者: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天下观可为当下全球治理提供何种启迪?
    王杰:天下观是中国自古至今的国际战略观,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理念一直传承至今,为当下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启迪。
    “胸怀天下”与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历来的共同担当。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基于“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价值原则、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伟大构想,是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天下观,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维护长久和平和共同发展以及为破解人类共同挑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
    “谋天下之公利”与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孔子认为要“见利思义”,孟子主张“以义统利”,荀子告诫“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墨子提出“兴天下之利”,谋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一己之私利。中国要发展,同时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发展,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要造福世界人民。
    重视“天下万民之心”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亲善和睦,既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别人过得好。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将此释为“推己及物”,这种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全球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坚持以民为本,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推进国际秩序改革。
    (节选自王杰:《“天下观”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创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有边缘和中心,中国位于天下的中心。
    B.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小农经济结构不断强化中国位于天下中心的观念。
    C.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依据方位给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少数民族命名。
    D.中原地区进入农耕社会的时间早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从而产生了一种文化优越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传统“天下观”的瓦解是一个动态过程,鸦片战争时期只是受到挑战,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瓦解,甲午战争爆发,“天下观”彻底瓦解。
    B.材料二认为“天下观”是中国人关于“天下”问题总的看法和观点,中华文化特色的“天下观”是“天下”概念经过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的结果。
    C.材料二认为“天下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精神的重要源流,是塑造中华文明、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根本载体。
    D.材料二认为“天下”是一种文明,是人性对兽性的超越,是人类为生存对生存方式的超越。
    3.下列不能体现材料二“天下观”的内涵的一项是( )
    A.“天下为公”《礼记》
    B.“万国咸宁”《周易》
    C.“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
    D.“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4.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了“天下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文化特色的“天下观”为全球治理提供哪些启迪?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交代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语言简约,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故乡是老人的精神家园,短短的一句话看似平淡,却暗含了老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C.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可见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
    D.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不信任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尘土”“浮桥”,以及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作者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
    B.从“我”任务的开始到结束,老人一直在原处。我既是故事的观察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增添故事的真实性。
    C.本文以人物对话为情节主体,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带给普通人的苦难,揭示出了战争的残酷、罪恶。
    D.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却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没有交代老人的命运将如何,余味深长。
    8.文中画线处说“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又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请谈谈你的理解。
    9.文中一开始就写“老人坐在路旁”,此后又反复写“老人却坐在那里”“老人还在原处”“老人始终坐在那里”,这样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韩愈《五箴》
    材料二: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①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节选自韩愈《原道》有删减)
    材料三:
    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捂,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提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减)
    [注]①其:指佛家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博爱之谓仁A行而宜之B之C谓义D由是而之E焉之谓道F足乎G己无待H于外之谓德。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说法,与《论语》十二章中的“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言”含义相同。
    B.“墨”,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C.“而”通“尔”,你,与《大学之道》中的“知止而后有定”的“而”含义不同。
    D.“恶”,厌恶,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韩愈提出了对待过错、问题、不足等应有的态度,语言浅显直白。
    B.材料二中韩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对儒道的理解,对时下“儒道衰、佛老盛”的社会现实深表忧虑。
    C.材料二中作者强调“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提出“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D.材料三中韩愈天性聪明敏锐,不随波逐流,接纳提携后进之士,帮助他们成名,他的门徒孟郊、张籍,都闻名于当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2)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14.在韩愈看来自己与老子对“仁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三、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一种突兀的提问方式,青天有月来几时?引领读者进入对宇宙和时间的沉思。
    B.“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视听结合,展现了月亮的清澈美丽。
    C.“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一句,以月亮的升起和隐没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D.诗中还提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的使用既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和高洁。
    16.诗人以月为核心营造意境,试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怀和哲思。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校运会期间班级买了班服,小明对同桌说:“我们穿了一样的衣服,是不是就算袍泽了?”同桌说“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指的是共穿一件衣服,而不是穿一样的衣服。
    (2)戴建业教授的妻子去世后,戴教授再次在B站讲起苏轼的《江城子》,视频里戴教授头发花白,苍老轻易可见,哽咽着吟诵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仿佛看到同样痛失爱妻的两个人,满脸的泪痕,痛苦地说不出话来的情境,观众也跟着潸然泪下。
    (3)语文课上,王老师讲到“扁舟”这一意象,她谈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栖于舟上的。“扁舟”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最好的解读。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时常面临选择与挑战。正如古人所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冒险,才能获得非凡的成就。然而,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在不同的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孟子曾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命与正义,安全与冒险,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需要权衡的。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那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像孟子所说的那样,面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境地,但正是这种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18.文中画横线句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这个结论是真,则下面哪一项必定是假的( )
    A.虎子自己跑出虎穴并被猎获。B.若未得虎子,则必定未入虎穴。
    C.若入虎穴,则必得虎子。D.若已得虎子,则必定已入虎穴。
    19.请分析画横线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蕴含的逻辑关系,选出与它逻辑关系一致的一项( )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0.如果画横线句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么以下哪一项也一定是事实( )
    A.鱼可得且熊掌也可得。B.如果熊掌不可得,那么鱼可得。
    C.如果鱼可得,那么熊掌不可得。D.如果鱼不可得,那么熊掌可得。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2024年电影《只此青绿》“出圈”,影片中,画家王希孟为了完成《千里江山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艺术追求,①_________,这种家国情怀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爱国之情。
    此外,②_________,《只此青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的关注。通过这部电影,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影片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了现在与过去,让我们在现代的喧嚣中,得以听到古老文化的温度与质感。它提醒着我们,传统文化并非是尘封在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精神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去传承、去创新。相信在它的感召下,会有更多的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奏响激昂的交响。
    21.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粗字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C.“我们挺过来了!”钟南山院士的感慨,引发广泛共鸣。
    D.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六、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在《〈老子〉四章》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体现出来的价值,是由“无”而生成作用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有”与“无”在生活和人生中的辩证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的“有”所吸引,却忽视了“无”的价值和意义。
    以上材料对青年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2.答案:B
    解析:
    3.答案:D
    解析:
    4.答案:材料一:“天下观”的定义以及它建立的两种认知基础:地理学认知和文化学认知。材料二:从“天下”出发,论述天下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体现以及“天下观”为全球治理提供的启迪。
    解析:
    5.答案: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③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解析: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
    8.答案:(1)“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了绝望,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赶快离开的年轻人替他分担忧虑,想以尽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2)老人感觉自己身心疲惫,连话也懒得多说了。(3)“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后一句中多了一个“只是”,意味深长,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解析:
    9.答案:(1)反复写到老人坐在那里,强调老人年老力衰,突出老人“老”和“累”的人物特点,从文中“他太累,走不动了”可以体现;(2)反复强调“在那里”,揭示老人留恋家园的心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对家园的眷恋,不舍得离开的情感。(3)“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交代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而作者通过反复强调的“在那里”,暗示老人处境的危险,使读者感受到老人处境的艰难,小人物在战争时期的不易。
    解析:
    10.答案:ADF
    解析:句意: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
    “博爱之谓仁“中“博爱”是主语,“谓”是谓语,“仁”是宾语,结构完整,A处断开;
    “行而宜之”是主语,“谓”是谓语,“义”是宾语,结构完整,D处断开;
    “之焉”是动宾结构,不断开,“由是而之焉”是句子的主语,“谓”是谓语,“道”是宾语,结构完整,F处断开。
    “足乎己无待于外”是主语,“谓”是谓语,“德”是宾语,中间都不断开。
    此题也可以利用结构一致断句,比如“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结构一致,可各自断开。故选ADF。
    11.答案:A
    解析:A.错误。含义不同。说法/字。句意: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吗?
    B.正确。
    C.正确。通“尔”,你/连词,表承接。句意:消除你们的父子关系。/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D.正确。句意:韩愈听说后很厌恶。/不是讨厌他的哭声才这样的。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D.“他的门徒孟郊、张籍”错,原文“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孟郊、张籍是跟韩愈交往的人,并未说他们是韩愈的门徒。
    13.答案:(1)人们担心不知自己的过错,已经知道了,不能改正,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2)韩愈以前议论的事是对朕的爱护,但是不应该说天子事奉佛就会寿命短促。
    解析:(1)“患”,忧虑 ,担心;“其”,自己的;“过”,过错;“是无勇也”,判断句。
    (2)“大”,表程度,很,太,非常;“事”,侍奉;“年”,寿命;“促”,短促。
    14.答案:韩愈: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
    老子: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
    解析:韩愈:文中“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可见韩愈认为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
    老子:文中“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彼以煦煦为仁,子子为义”,可见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
    15.答案:B
    解析:B.“视听结合”错,此句意思是: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诗人将明月比作“明镜”,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可见全是视觉描写,没有听觉。
    16.答案:①情怀:在这首诗中,李白首先以酒为媒,向月亮发出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探询,显示了诗人对月亮的神秘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好奇。诗中“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反映了人与月亮之间既遥远又亲密的复杂情感。李白通过对月宫中白兔和嫦娥的描绘,表达了对孤独和寂寞的同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孤高不群的情怀。
    ②哲思:《把酒问月》中的哲学思考主要围绕时间、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展开。诗人通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几句,抒发了对时间流逝和人事更迭的感慨,表达了对宇宙永恒与人生有限的深刻认识。李白意识到尽管人世变迁,但月亮始终如一地照耀着世间,从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解析:
    17.答案:(1)与子同袍,与子同泽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18.答案:A
    解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根据逻辑关系推理,前半句和后半句是充分条件关系,这个关系的特点是肯定前件“如果不入虎穴”能肯定推出后件“就得不到虎子”,如果否定后件即“得到虎子”那么就能肯定推出前件即“已入虎穴”。
    A.“虎子自己跑出虎穴并被猎获”,说明没进入虎穴就捕获虎子。因为只有进入虎穴才能捕获虎子,这里没进入虎穴就捕获虎子,所以这是假的。
    其它三项均符合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关系,是真的,故选A。
    19.答案:D
    解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是类比推理。由甲类对象出现的“舍鱼而取熊掌”,推导出乙类对象也会出现“舍生取义”的结论。
    A.是充分条件推理。有“春种一粒粟”这个条件,就一定有“秋收万颗子”的结果或结论。
    B.是递进或转折逻辑。“疑无路”与“又一村”呈现递进或转折关系。
    C.是必要条件推理。“更上一层楼”是“欲穷千里目”的必要条件。
    D.是类比推理,由“先天下之忧而忧”推导出“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选D。
    20.答案:C
    解析:鱼和熊掌是选择关系,选择其一,则必然舍弃另一个,因而C项正确。
    21.答案:影片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了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现代的喧嚣中,得以触摸到古老文化的温度与质感。
    解析:原句语病有两处:
    一是“连接起了现在与过去”语序不当,不符合生活逻辑,“连接起了现在与过去”中应先说“过去”,再说“现在”;二是搭配不当,“听到”不能搭配“温度与质感”,可将“搭配”改为“触摸”。
    22.答案:①更是为了表达家国情怀;②影片还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意义
    解析:①前面有“不仅仅是为了”,此句应有“更是为了”;后面有“家国情怀”“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爱国之情”,本空的内容应是影片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可填:更是为了表达家国情怀;
    ②此句为段落总领句,后文“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的关注”通过这部电影,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可见这部影片还有国际传播的意义,可填:影片还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意义。
    23.答案:D
    解析:“出圈”引号表特殊含义。A.表直接引用;B.表特定称谓;C.表直接引用;D.表特殊含义。故选D。
    24.答案:
    云在青天,留人生之白
    古往今来,“有”与“无”这一哲学引题吸引着无数人为之争论,却又莫衷一是。太多太多的“有”为我们的幸福套上了看不见的枷锁,而看似“无”的精神财富却逐渐被忘却。面对斯情斯景,试问:“有”与“无”,究竟何为上者?私以为,“有”固须追求,而“无”更须重视。即所谓云在青天,当留人生之白。
    “无”是人生之艺术,行事之大道。宋代《千里江山图》气势磅礴,不仅因其作者赵孟頫的才高八斗,更在于画中的留白——“无”的部分。云在青天,方显天空之宽容;山居江侧,才现江水之浩瀚。在碧海蓝天的留白中,显而易见的是“无”,却反衬出两者的“有”,即包罗万象、广阔无垠。此所谓“一切尽在无之中”。
    唯物论中,“有”和“无”是具象事物是否客观存在的事实判断。而在唯心论中,“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中生有,有中含无”。人们往往所谓意气用事,信奉唯心论之所言。学习中,我们有所知,但也有所不知,正因如此我们方要“学如逆水行舟”;生活中,留一些时间供自己发呆、消遣,看似是“无用功”,却往往提高了效率,事半功倍。
    有了“有”,生命显得弥足珍贵,我们不遗余力地尽情挥洒自己独有的青春与汗水;有了“无”,生命才更加富有未知性和挑战性。我们在所不辞,想拥有上帝所创造的一切:智慧、学识、财富、地位……然而“物与我皆无尽也”,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物非人亦非,志在鸿鹄的少年也可能躺平摆烂,已近黄昏的古稀亦可能壮心不已,这才是“有”与“无”的意义,这才是人生。
    正是宏图大展好年纪,你我正当时。珍惜当下所有,奔赴尚且所无。云在青天,留人生之白,让我们心胸宽广,懂得“孔融让梨”;云在青天,留人生之白,让我们在得失中找到自我,懂得“三省吾身”;云在青天,留人生之白,茶不过满,话不太满,人生小满。让遗憾成为填补缺憾的源动力,让不足成为求知若渴的原材料,让(不)满足成为脚踏实地的催化剂,这便是“有”“无”的意义、留白的意义。
    海纳百川,无己便有容;壁立千仞,无欲则有刚。苏子“黄州惠州儋州”,照样名垂千古,我们身在骄阳之下,长在春风中,更应懂得“有”与“无”的智慧,留人生之白,立万世之志,为发愤之功,成天下之事,则万物之有无可运于掌矣,命运之兴亡可握于手矣!
    解析:

    相关试卷

    山西省三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三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海南省先锋联盟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海南省先锋联盟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浙东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浙东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