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辽宁省抚顺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初考试题含解析

    16475008第1页
    16475008第2页
    16475008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抚顺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初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沉积岩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通常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情况。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且连续,假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不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不平行且不连续。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③处的接触关系表明新老地层形成期间,该地( )A. 未发生剧烈构造运动,沉积从未间断 B. 未发生过褶皱运动,但有过沉积间断C. 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 D. 发生过褶皱运动,但无地壳升降运动2. 断层线①②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特点是( )A. ①西侧岩层相对下沉 B. ①东侧岩层相对北移C. ②东侧岩层相对上升 D. ②西侧岩层相对南移3. 该区域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断裂升降作用早于岩浆侵入作用 B. 二叠纪沉积作用早于水平挤压作用C. 水平挤压晚于岩浆侵入 D. 白垩纪沉积作用早于侏罗纪沉积作用【答案】1. C2. C3. B【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③处上部为侏罗纪岩层,下部为石炭纪岩层,上下岩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且新老地层不平行,其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表明新老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由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分布特点可知,以二叠纪岩层P向两侧岩层依次变老,推测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核心部位同一岩层上部宽,下部窄,当发生断裂错位后,在地质平面图中同一岩层在断裂线两侧就出现宽窄差异,由图中(下图所示)P层在①②断层中间部分(灰色部分)较两侧岩层(黑色部分)宽,则得出①②断层中间部分岩层相对下沉,两侧岩层相对上升,即①西侧岩层相对上升、 ①东侧岩层相对下沉、②东侧岩层相对上升、 ②西侧岩层相对下沉,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题详解】如图所示,该地区先后经历了沉积作用(O、S、C、P)—水平挤压(向斜形成)—岩浆侵入(花岗岩)—断层—沉积作用(J、K),所以断裂升降作用晚于岩浆侵入作用,A错误;二叠纪沉积作用早于水平挤压作用,B正确;水平挤压早于岩浆侵入,C错误;白垩纪沉积作用晚于侏罗纪沉积作用,D错误。故选B。【点睛】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在我国古代,十二地支既表示时间,也表示方向。子表示北、午表示南、卯表示东、酉表示西。卯酉圈是地平坐标系中的大圆,与子午圈相垂直的地平经圈,它与地平圈相交于正东点和正西点。下图为北京地区“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左)和某街道16时15分(地方时)实景(右)图”。完成下面小题。4. 一年中,北京地区昼长极大与极小值之差约( )A. 4小时 B. 6小时C. 8小时 D. 10小时5. 此时,实景图中物体影子朝向最接近( )A. 正东 B. 正西C. 正南 D. 正北6. 实景图最可能拍摄于( )A. 春分 B. 小暑C. 冬至 D. 白露【答案】4. B5. A6. B【解析】【4题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可知,12地支中,图中相邻两“黑点”之间时间间隔2小时,二分日当地6点日出,18点日落。北京地区昼长极大值为夏至日,日出早于6点约2小时,日落晚于18点约2小时(但均不到2小时)。北京地区昼长极小值为冬至日,日出为6点之后约2小时,日落为18点之前约2小时(但均不到2小时)。由此可知,北京地区昼长极大与极小值之差约6小时(一定大于4小时,但不到8小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此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6:15,太阳位于当地天空西南方,且靠近西方,影子指向东北方,且靠近正东方,所以图中物体影子朝向最接近正东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根据实景图可知,街道两侧绿化树郁郁葱葱,北京当地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枝叶葱绿,应为当地盛夏时节,所以最可能拍摄于小暑,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2020年8月13日,山东省上空出现西南-东北走向的强对流云系,并发展形成飑线系统,飑线所过之处带来雷电、短时强降水以及7到8级的阵风。山东博山1小时降水量超40毫米。飑线是指范围小、生命史短、气压和风发生突变的狭窄强对流天气带。它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有气象记录显示夏季午后该天气系统经过大型湖面时,强度会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根据材料推测,山东博山8月12日的天气特点最可能是( )A. 高温、高湿 B. 低温、干燥C. 高温、干燥 D. 低温、湿润8. 下列关于"飑线"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飑线常常与暖锋相伴发生 B. 飑线通常形成于热气团的边缘C. 飑线前方多为强劲的偏北风 D. 飑线降水都发生在前方9. "飑线"天气系统过境大型湖面,其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是( )A. 湖面摩擦力小 B. 空气对流减弱C. 水汽得到补充 D. 热量得到加强【答案】7. A8. B9. B【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和强对流天气,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够分析出8月13日是该地强对流云系发展形成是在12日高温高湿的基础之上形成的。【7题详解】结合题干可知8月13日,山东省上空出现西南-东北走向的强对流云系,并发展形成飑线系统。这表明8月12日应该受暖湿空气控制,气温较高,空气中水汽较为丰富,空气对流运动旺盛,为8月13日的强对流云系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A正确,BCD错误。故选A。【8题详解】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强对流云系发展形成了飑线系统,因此"飑线"是空气的对流运动形成的,且伴随着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明显是冷锋的天气特征而不是与暖锋相伴发生,A错误;飑线和空气的强对流运动相伴发生,天气巨变,应形成于热气团的边缘,B正确;飑线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因此飑线前方多为强劲的偏北风是错误的,C排除;它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这是类似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所以飑线降水都发生在前方是错误。故选B。【9题详解】"飑线"天气系统过境大型湖面,此时湖面温度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热量补充减少,"飑线"天气系统势力逐渐减弱,B正确。湖面摩擦力小、水汽得到补充、热量得到加强会使的天气系统势力加强,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点睛】什么是飑线?飑线有时亦称线飑。是指带状的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一种中至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通常伴随或先于冷锋出现。其破坏性很强大。飑线的产生多是由于冷空气行进至暖湿地区时造成了上冷下暖的格局,使对流层上下热力结构不同,产生高强度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上的雷暴通常是由若干个雷暴单体组成的,因此可以产生剧烈的天气变化。飑线过境时的典型现象为风向突变、风速快速增加、气压骤然上升以及气温急剧变化,全盛阶段平均风力在10级以上,阵风超过12级。同时也可能伴有雷暴、暴雨、冰雹、强力的直线风、龙卷风和海龙卷风。飑线通常具有典型的弓状特征,并伴随强力的直线风。在夏季时弓形回波可能会发展为超强对流风暴,并以极高的速度通过大范围区域。飑线的水平范围很小,长度通常只有150-300公里,宽度仅半公里到几十公里,高度也只有3公里左右。其维持时间一般为4-10个小时。乌兰布和沙漠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沙漠。内蒙古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紧靠黄河,是20世纪60年代末国家大规模开垦的黄河灌区之一,农业比重大。随着20世纪末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始统一管理,该区引黄水量额度减少。为满足沙区农业用水,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地下水开采快速增加。下图示意磴口县地理位置及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主要利于磴口县()A. 工业发展 B. 湖水淡化 C. 沙地绿化 D. 盐碱地治理11. 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地下水开采难度小,其主要原因是该地()A. 年降水量丰富 B. 地下水水位较高 C. 沙地土质疏松 D. 沙漠区地形平坦12. 磴口县超采地下水可能直接导致磴口县下游河段()A. 流量减小 B. 流速加快 C. 河流改道 D. 水质变差【答案】10. D11. B12. A【解析】10题详解】材料提及该地区“是20世纪60年代末国家大规模开垦的黄河灌区之一,农业比重大”,故其发展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工业关系不大,A错误;该地区水资源统一管理旨在缓解由于大规模灌溉造成的盐碱化问题,治理低产田,恢复该地农业发展,与湖水淡化、沙地绿化无关,BC错误,D正确。故选D。【11题详解】由于该地大规模灌溉使得该地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对于地下水开采来讲,深度浅开采难度较小,B正确;该地区位于沙漠地区,降水较少,A错误;沙质土壤及地形对于该地地下水开采难度影响较小,排除CD选项故选B。【12题详解】超采地下水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大量河流地表水会下渗,可能使下游河段流量变小,A正确;流速与落差关系较大,开采地下水对其影响较小,B错误;超采地下水并不会使河流改道、水质变差,排除CD选项。故选A。【点睛】地下水超采是一定区域内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该地区地下水容许开采量的现象。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到多年平均地下水水位以下,再继续开采,含水层靠消耗储存量来提供水量,最终造成水源枯竭、水井报废、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读左图“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与雨带位移示意图”和右图“北京多年平均气温、日照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13. 据图分析我国华南雨季的时间是( )A. 4月一10月 B. 3月—4月和10月C. 3月—4月,9月一10月 D. 5月—9月14. 关于北京日照时数最多月份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5月,雨带南移导致华北地区降水少而晴天多B. 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第三次北跃受其控制北京晴天少云C. 5月,尚未进入雨季降水很少晴天多D8月,此时北京白昼时间较长【答案】13. A14. C【解析】【13题详解】由图可知,我国华南地区的雨季开始时间为4月份,雨季结束时间为10月份,故华南地区的雨季时间为4月——10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读图可知,北京日照曲线应为虚线代表的曲线,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5月份,BD错误。5月份,雨带位于北上的过程中,A错误。北京的雨季为7、8月份,5月份时雨带还未到达北京,降水较少,晴天多,日照时数较多,C正确,故选C。【点睛】锋面雨带在我国的推移规律大致为:4、5月份开始进入我国华南地区,6月份北移至长江流域,7、8月份移动至华北、东北地区,9月份开始南退,10月份退出我国。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西经120°至西经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常年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图为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关键区海表温度距平图。完成下面小题。15. 据图可知( )A. 2018年以拉尼娜状态为主B. 2019年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C. 厄尔尼诺状态在2020年最典型D. 2021年连续半年呈现拉尼娜状态16. 2019年初,赤道附近( )①中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增强②中东太平洋低纬信风增强③印度尼西亚可能发生旱灾④秘鲁西部沿海下沉气流减弱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答案】15. B16. D【解析】【15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关键区温差连续3个月高于常年0.5℃(即温差大于0.5℃)时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温差小于0.5℃时进入拉尼娜状态。由图可知,关键区2018年温差大于0.5℃的时间要比温差小于0.5℃的时间长,说明2018年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A错误;2019年1月至5月温差大于0.5℃,且全年没有温差小于0.5℃的月份,说明2019年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B正确;由图可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温差大于0.5℃且差值最大,说明该时段内厄尔尼诺状态最典型,C错误;2021年温差小于0.5℃的时段为1月至3月,9月至12月,没有连续半年呈现拉尼娜状态,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2019年初,关键区(太平洋中东部)温差连续三个月大于0.5℃,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偏高,说明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秘鲁寒流)减弱,下沉气流随之减弱,①错误,④正确;秘鲁寒流是由南半球低纬信风(在南美洲西岸是离岸风)吹拂下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秘鲁寒流势力减弱,说明低纬信风减弱,②错误;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偏高,说明太平洋西部(印度尼西亚附近)水温偏低,上升气流减弱,可能发生旱灾,③正确;综上所述,③④正确,故选D。【点睛】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17.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底格里斯河是西亚水量最大的河流,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河流整体沿扎格罗斯山脉西南侧山麓流动,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河水主要靠高山融雪和上游春雨补给。在伊拉克形成的广阔肥沃冲积平原,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在巴格达以下河段,底格里斯河失去水量80%以上。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提克里特村以南,流入一片宽阔、起伏和缓的波状平原,从而广泛出现曲流,有许多牛轭湖、残迹河槽。下图为底格里斯河水系分布图和巴格达气候资料图。(1)指出底格里斯河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成因。(2)说明底格里斯河支流主要分布在东岸的成因。(3)解释巴格达以下河段水量锐减的主要原因。【答案】(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北多南少(或西北多,东南少)。成因:本区降水受西风带影响;北部纬度较高,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2)原因:河流东侧为扎格罗斯山脉,西风遇山地阻挡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山区山谷多,河流发育,支流众多;底格里斯河东侧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注入底格里斯河。(3)巴格达以下河段通过汊流向两岸湖泊、沼泽供水使底格里斯河水量减少;该河段沿岸是重要的农业区,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流经气候干旱地区,渗漏和蒸发严重使河流水量减少。【解析】【分析】本题以底格里斯河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地貌的形成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成因。从左图可以看出,北部处于北纬35°N以北,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而南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可以得出北部降水多,南部降水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原因主要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和控制有关,结合纬度位置分析,北部纬度较高,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南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小问2详解】考查河流支流分布及成因。河流支流的分布与地形分布和降水分布关系密切,从图上看,底格里斯河的东北侧是扎格罗斯山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西风在扎格罗斯山脉迎风坡的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扎格罗斯山脉山谷较多,降水从山谷汇入底格里斯河,从而形成较多支流;底格里斯河东侧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注入底格里斯河。地形和降水的因素使支流主要分布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河流水量变化的原因。影响河流水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河流与其它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工农业用水量状况、流经区域的地表状况(如沙漠地区)、蒸发强度等。从左图可以看出,巴格达以下河段两岸多湖泊和沼泽,河流水补给湖泊和沼泽,导致水量锐减;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主要的农业区,农业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水减少;下游流经干旱的气候区,气温高,蒸发旺盛,灌渠渗漏增加,导致河水减少。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塞内加尔河是西非一条较大的河流,发源于几内亚富塔贾隆高原(最高峰卢拉山1537米),流经几内亚、马里、塞内加尔以及毛里塔尼亚等国家,注入大西洋。材料二下图为塞内加尔河周边简图及圣路易气温图。(1)简述与夏半年相比,指出圣路易冬半年日温差大小并说明原因。(2)说明塞内加尔河巴克尔以下河段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3)推测塞内加尔河河口三角洲的形态,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答案】(1)与夏半年相比,圣路易冬半年的日温差较大。 原因:冬半年主要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气温较低,因此日温差较大。(2)塞内加尔河巴克尔以下河段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夏汛明显。 原因:塞内加尔河巴克尔以下河段流经热带沙漠带,支流少,河流水补给主要来自巴克尔以上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所以此处河流受其影响,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3)三角洲南北延伸,形态狭长。 主导因素:塞内加尔河流动过程中侵蚀地表,搬运碎屑物质/泥沙,在河口地势低平处堆积;受洋流影响,泥沙主要堆积在河口南侧,呈狭长形态。 【解析】【分析】本题以塞内加尔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气温的因素、水文特征以及地貌成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圣路易的气温图可知,该地冬半年(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的日温差比夏半年(春分日到秋分日)大。结合图示可知圣路易位于15°N附近,纬度位置较低,因此属于热带气候类型,从宏观角度来看,该地全年气温整体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天气、大气透明度、正午太阳高度及日照时长、人类活动等因素。要对比该地冬夏半年的日温差,主要从冬夏半年的条件差异入手——冬半年与夏半年该地的天气差异明显。冬半年主要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气温较低,因此日温差较大。夏半年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较低;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气温较高,因此日温差较小。【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的水文特征中,径流量主要受气候(降水、蒸发)、流域面积、用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塞内加尔河巴克尔以下河段河流流经沙漠地区,水源少;其水源补给主要是巴克尔以上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区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所以塞内加尔河巴克尔以下河段受其影响,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图中塞内加尔河河口三角洲受沿岸洋流影响,三角洲形态南北延伸,呈狭长状态。形成河口三角洲平原的主要力量源自河流在陆地上流经过程中携带泥沙,搬运至河口地势低平处,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堆积;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在沿岸加那利寒流影响下,在河口以南堆积,塑造了形态狭长的三角洲形态。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多瑙河中下游地区黄土分布广泛,部分区域的黄土厚度可达50—100米。与中国黄土高原不同,多瑙河流域黄土分布区周缘没有干旱、半干旱区作为粉尘的物源区。研究发现,多瑙河流域黄土的本地物源主要有两类:河流洪积物和沉积岩而区域外的物源则主要来自非洲北部。下图为多瑙河流域黄土分布图。(1)分析河流在该区域黄土地貌形成中的作用。(2)说明本地沉积岩成为黄土堆积物的过程。(3)推测地质工作者证明非洲北部是多瑙河流域黄土物源区可能采用的证据。【答案】(1)洪水期搬运大量碎屑物质,至中下游堆积,成为黄土物源;侵蚀、切割黄土堆积物,形成沟谷纵横的黄土地貌。(2)沉积岩在构造运动或外力侵蚀后出露地表,风化为碎屑物;大风侵蚀搬运碎屑物,风力减弱或遇地形阻挡,碎屑物堆积成黄土层。(3)非洲北部沙漠广布,物源丰富;两地空间距离近;通过遥感监测北非沙尘可扩散至该区域;比较当地黄土与北非沙尘元素组成的相近性。【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多瑙河流域黄土分布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黄土地貌成因、形成过程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多瑙河流域黄土的本地物源主要有两类:河流洪积物和沉积岩”可知,该地貌主要受流水作用形成。在河流洪水期,河流搬运大量碎屑物质,在河流中下游堆积,成为黄土物源;后期河流侵蚀、切割黄土堆积物,从而形成沟谷纵横的黄土地貌。【小问2详解】沉积岩形成于沉积环境中,其在构造运动抬升或上覆物质被外力侵蚀后出露地表,受外力风化作用形成碎屑物;大风侵蚀搬运碎屑物,在风力减弱或遇地形阻挡的情况下,大风的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堆积形成黄土堆积物。【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距离非洲北部较近,且非洲北部沙漠广布,物源丰富;地质工作者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非洲北部沙尘扩散方向,发现沙尘可以扩散到该地;对比分析当地黄土与非洲北部沙元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若相似性高则可推断非洲北部是该地黄土物源区。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