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当地时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以色列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巴以冲突再起。中东是世界上跨境水冲突最严重的区域。下图为约旦河流域周边的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下列地区跨国水冲突最严重的是( )
    A. 约旦河的上游地区B. 黎巴嫩的北部地区
    C. 以色列地中海沿岸D. 死海南部沿岸地区
    2. 严重的水争端对该地区未来最可能的影响是( )
    A. 淡水资源的总量严重减少B. 死海的年蒸发总量不断增加
    C. 石油资源开发严重受阻D. 死海湖面缩小并有可能枯竭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约旦河的上游地区是以色列、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的交界处,该地区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对约旦河的淡水资源争夺明显,A正确;图中显示黎巴嫩北部和以色列地中海沿岸没有跨国境的河流,无跨国水冲突事件,B、C错误;死海南部虽为以色列和约旦交界处,但死海为咸水湖,无法提供淡水资源,水冲突不严重,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只要自然环境不发生巨大变化,不管各国如何争水,当地淡水资源的总量是不会有大变化的,A错误;死海水的蒸发量和水争端没有关系,而且水争端会导致入湖水量会大幅减少,死海的蒸发量不是增多而是减少,B错误;争水与石油资源开发的直接关联不大,C错误;由于约旦河是死海的主要补给来源,此地是世界上争水最严重地区,上游争水严重,入湖水量会大幅减少,如果持续下去会产生死海湖面缩小并有可能枯竭的问题,D正确。故选D。
    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延迟到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举办。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秉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赛理念,确保满足赛事要求,助推城市建设,展现城市形象,服务市民群众。下图为某学者提出的亚运会场馆分布与城市空间关系三种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关于三种场馆分布模式描述正确的是( )
    A. 分散式布局分散且新建场馆多
    B. 内置集群式主要分布主城区外围
    C. 对城市土地开发带动作用相同
    D. 拓展集群式有利于城市外围发展
    4. 杭州并未选择内置集群模式场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主城区用地成本较高
    B. 主城区外围基础设施落后
    C. 主城区交通通达性好
    D. 主城区外围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分散式布局分散,新建场馆少,排除A;内置集群式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市主城区内,排除B;拓展集群式位于主城区外围,且集中分布,有助于带动主城区外围的土地开发,对城市土地开发带动作用最强,但带动作用不同,D正确,排除C。故选D。
    【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内置集群模式分布于主城区内,主城区经济发达,用地成本较高,会影响场馆的建设规模,故选择内置集群模式场馆分布的亚运城市较少,A正确;杭州主城区外围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通达度较好,外围地区环境质量较好,排除BCD。故选A。
    在细质红层砂岩构造裂隙的基础上,经外力作用,岩体会形成鼓包,其上岩粒间的胶结物经过反复的吸水和脱水,会进一步在鼓包表面形成龟裂纹(图)。这种龟裂地貌景观多见于裸露的陡坡上。某研学小组在江西省的一处国家地质公园发现,该地山体西北高、东南低,北侧多陡坡,岩性以红色砂岩为主,发育有典型的龟裂地貌景观;由于外营力的不同,该地各坡向的龟裂地貌发育存在差异。完成下面小题。
    5. 在龟裂地貌演化的初期,鼓包表面的龟裂纹将( )
    A. 加宽加深B. 加宽变浅
    C. 变窄变浅D. 稳定不变
    6. 该地龟裂地貌景观发育最明显的坡向是( )
    A. 西北坡B. 西南坡
    C. 东北坡D. 东南坡
    【答案】5. A 6. A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细质红层砂岩构造裂隙的基础上,经外力作用,岩体会形成鼓包,其上岩粒间的胶结物经过反复的吸水和脱水,岩粒间的胶结物破碎脱离,鼓包表面的龟裂纹将加宽加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山体北侧多陡坡,岩性以红色砂岩为主,而龟裂地貌景观多见于裸露的陡坡上,而且山体西北高、东南低,说明西北坡的坡度更陡峭,植被覆盖率更低,因此该地龟裂地貌景观发育最明显的坡向是西北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涎流冰是寒冷地区特有的水文地质现象,是指居间不冻层地下水从地表裂缝溢流后,受低温影响冻结而成的积冰体。居间不冻层是永久冻土上方冬季也不会冻结的含水层。西伯利亚东部某地是涎流冰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地水文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根据图文材料推断,涎流冰多出现在( )
    A. 高纬度地区的平原B. 高纬度地区的山前斜地
    C. 高海拔地区的平地D. 高海拔地区的陡峻坡地
    8. 关于地表积雪对涎流冰形成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 暖季积雪融化下渗,为涎流冰提供水源
    B 冷季积雪覆盖较厚,涎流冰不易形成
    C. 暖季积雪较少,利于不冻层吸收太阳辐射
    D. 冷季气温较低,不冻层难以维系
    9.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涎流冰面积扩大,其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使得( )
    A. 气温升高,碳酸岩盐强风化带扩大
    B. 降水增加,不冻层地下水量增加
    C. 气温升高,居间不冻层的范围扩大
    D. 降水增加,地表积雪覆盖量增加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涎流冰是寒冷地区特有的水文地质现象,故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者高海拔地区;结合图示可知,涎流冰是在边坡底部,地下水顺流而出,因气温较低而结冰的现象,故多出现在山前斜地或山谷,B正确;平原和平地,缺少边坡,不易形成涎流冰,AC错误;陡峻坡地上水流速度快,不易结冰,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暖季,地表积雪融化,下渗补给地下水,为涎流冰的形成提供水源,A正确;不冻层吸收太阳辐射会使温度升高,不利于涎流冰形成,C错误;冷季气温低,积雪厚,积雪保温作用利于居间不冻层维持,B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年均温升高,加剧了多年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的地下水,为次年涎流冰提供充足的水源,有利于涎流冰面积的扩大,C正确;气温升高,有利于碳酸盐岩的风化,改变地下储水条件,但岩石风化速度慢,不是涎流冰扩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全球变暖,导致降水不稳定,降水量不一定增加,BD错误。故选C。
    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以纳西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0. 甲、乙、丙、丁四个县域功能区分别是( )
    A 主城近郊区、偏远山区、主城远郊区、主城区
    B. 主城近郊区、主城区、主城远郊区、偏远山区
    C. 主城远郊区、偏远山区、主城近郊区、主城区
    D. 主城远郊区、主城区、主城近郊区、偏远山区
    11. 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东部显著高于西部,可能是因为东部( )
    A. 旅游业较发达B.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C. 教育医疗设施好D. 农业收入有限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人口流动强度(有正有负)来看,乙为净流入且流入数值较大,丁为净流出且流出数值较大,根据人口流动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推知乙是主城区,东部地区丁是偏远山区;甲与乙有相似特征,但甲人口流动强度基本稳定,丙与丁有相似特征,但丙流出相对较少,推知甲是主城近郊区,丙是主城远郊区。故选B。
    【11题详解】
    据上题判断可知,东部地区主要是偏远山区,自然灾害多,耕地面积小,农业收入有限,经济水平低,人口流出多,流入少,人口流动活跃度较大,D正确;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距城市远,旅游业不发达,教育医疗设施较落后,ABC错误。故选D。
    含章湖(40°40'40°43'N,122°2'~122°9'E)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的辽东湾新区内。含章湖临近岸坡的冰(岸冰)对岸边堤坝产生巨大破坏作用。研究发现,岸坡倾角、方位角可通过影响岸坡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影响岸冰破坏作用,会导致冰—岸不连接现象。下图为含章湖岸坡角度示意图。其中β为倾斜面的倾角,γ为倾斜面的方位角,规定方位角在正南方向为零度,向西为正向东为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能正确表示含章湖冰—岸不连接现象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太阳辐射—大气—岸坡—水体B. 太阳辐射—水体—大气—岸坡
    C. 太阳辐射—岸坡—水体D. 太阳辐射—水体—岸坡
    13. 含章湖湖冰—岸不连接现象最明显的岸坡方位角和岸坡倾角分别为( )
    A. 0°,30°B. -90°,45°
    C. 0°,60°D. 90°,90°
    【答案】12. C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材料,通过影响岸坡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影响岸冰破坏作用,会导致冰—岸不连接现象。岸坡通过一定的方位和倾角吸收太阳辐射,从而使地面升温;岸坡与岸冰位置相连,地表升温,从而使得岸冰位置温度上升,冰块融化,导致冰—岸不连接现象。所以表示含章湖冰—岸不连接现象的热量传递过程是太阳辐射—岸坡—水体,C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含章湖位于辽宁,湖冰—岸不连接现象最明显时应为岸坡吸收太阳辐射最多的时候。含章湖位于北半球,岸坡朝向正南,吸收太阳辐射最多,结合材料,岸坡方位角应为0°,BD错误。含章湖位于40°N附近,冬季湖泊结冰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30°左右,所以当岸坡倾角为60°时,与太阳光线大致垂直,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湖冰—岸不连接现象明显,A错误,C正确。故选C。
    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左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内流区重组后的水系。右图示意该内流区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泊水位变化(与2000年的水位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湖泊及其水位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湖—①、乙湖—③、丙湖—②B. 甲湖—②、乙湖—③、丙湖—①
    C. 甲湖—①、乙湖—②、丙湖—③D. 甲湖—②、乙湖—①、丙湖—③
    15. 关于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三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组前甲湖湖水汇入乙湖B. 重组前乙湖湖水汇入丙湖
    C. 重组后甲湖流域面积扩大D. 重组后乙湖湖盆容积缩小
    16. 随着气候暖湿化,该区域湖泊盐度变化最不明显的是( )
    A. 甲湖B. 乙湖
    C. 丙湖D. 不好确定
    【答案】14. A 15. B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可知,湖泊水位上升,但是水位增加不同,形成水系重组,结合图中湖泊之间水流流向可知,甲湖湖水流向乙湖,甲湖湖泊水位增加较多,形成外溢,因此甲湖对应为①,乙湖湖水又流向丙湖,因此丙湖湖水水位上涨且与甲湖变化趋势类似,因此丙湖对应为②;乙湖位于甲湖和丙湖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湖泊变化较小,因此乙湖对应为③,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水系重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暖湿化,重组后甲湖流向乙湖,主要原因在于甲湖海拔较高,气候暖湿化后,甲湖补给增多,湖泊水位上升,形成外溢,甲湖流域面积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湖水位变化较小,湖盆容积变化小,D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变化趋势相近,因此重组后甲湖变化较大,影响丙湖水位,重组前后乙湖对丙湖影响相差不大,因此重组前乙湖流向丙湖,甲湖未流向乙湖,A错误,B正确;故选B。
    【16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明显上升,水量增加,盐度降低,乙湖重组前后均有湖水流出,盐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受台风“杜苏芮”残余势力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极端暴雨事件,北京市气象局称其为“140年以来最大降雨量”。这次暴雨洪水的极端性体现在:一是降雨强度大;二是持续时间长;三是洪水来势很猛;四是灾情非常严重。北京市门头沟区是这次极端暴雨的重灾区。下图为北京市门头沟区等高线图。
    (1)描述门头沟的地形特征。
    (2)推测门头沟此次极端暴雨产生的原因。
    (3)指出甲、乙两处涝灾更严重的是____,并说明理由。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为山地);地势起伏大,沟谷众多。
    (2)台风势力强,带来充足水汽,降雨强度大;地处迎风坡,台风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爬升易形成地形雨;门头沟西部地势高,为山地,大量暖湿水汽受阻挡停留时间长。
    (3)乙 理由:乙地位于河流下游,上游沟谷众多,汇水区域大;山区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乙地城镇集中,人口多。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示地区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山地海拔较高且地势起伏较大,沟谷众多,说明该区域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等高线数值大,东部地区等高线数值小,说明地势西高东低。
    【小问2详解】
    受台风“杜苏芮”残余势力影响,台风势力强,带来充足水汽,降雨强度大;该地地形有一定起伏,利于水汽充分抬升,台风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爬升易形成地形雨;西部地势高,高大的山地阻挡水汽,大量暖湿水汽受阻挡停留时间长。
    【小问3详解】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地形有关,乙地上游沟谷众多,山区地势起伏大,山区汇水速度快,汇水区域广,汇入干流水量大;乙地地处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水流速度缓慢,泄洪不畅;另外乙地城镇集中,人口多,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阿尔泰山附近,距阿尔泰山主峰(友谊峰)约60km。友谊峰区主要由浅海—海相变质碎屑岩和侵入的花岗岩等组成。阿尔泰山喀纳斯流域冰川广布,冰蚀作用强烈,冰川地貌随处可见。喀纳斯湖两侧崖岩林立,断层痕迹清晰,是第四纪冰川和构造断陷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为喀纳斯湖形成过程(a-b-c三个阶段)示意图。
    (1)简析喀纳斯流域冰蚀作用强的原因。
    (2)简述喀纳斯湖的形成过程。
    【答案】(1)纬度较高,降雪量大,冰川多;山地地形,坡度较大,冰川作用力强。
    (2)该地区在内力作用下,形成断裂带;断裂带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在多次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湖盆;冰川堆积物累积,堵塞河道,冰川融水汇入而形成湖泊。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地纬度较高,受山地阻挡作用显著,多地形雨,降雪量大,因此该地区冰川广布;该区域为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较大,冰蚀物受重力作用影响易被搬运,最终侵蚀面裸露并接受下一次侵蚀,冰川作用力强。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该地区内力作用剧烈,在内力作用下,形成断裂带;由于岩层发生断裂,断裂带岩石破碎,易受外力的风化、侵蚀;该地区冰川广布,冰蚀作用强烈,在多次冰川侵蚀作用下,地表下陷逐渐形成喀纳斯盆地;由于冰川堆积物长期累积,堵塞河道,再加上长期的冰川融水汇入,最终形成喀纳斯湖。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美国圣胡安河某处河床在一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河床变化示意图。该地气候干旱,上游植被覆盖率较低,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河床有深厚的沉积物层。P为此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河床最大深度。
    (1)说明此处河床物质组成特征,并推测最后时段河床a、b两侧不对称的原因。
    (2)从降水强度和植被覆盖角度分析洪水对P值大小的影响。
    (3)从流水作用角度分析三个时段河床的变化过程。
    【答案】(1)河床底部没有坚硬的基岩,河床沉积物较松软。a侧可能为凸岸,a侧沉积物硬度较大,a侧为河流左岸。
    (2)降水强度大,河水流量峰值大,水位越高;河水流速越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河床较深,P值越大。上游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作用弱;河水流量峰值大,水位高,P值增大。
    (3)Ⅰ时段,河水流量变大,带来大量泥沙,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河床抬升。Ⅱ时段,河水流量进一步变大,流速加快,以流水侵蚀作用为,河床加深。Ⅲ时段,河水流量变小,含沙量较大,流速减慢,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河床抬升。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此处河床底部没有坚硬的基岩,而是沉积物,物质较松软。读图可知,最后时段a侧沉积物较多,可能的原因有a侧为河流凸岸,流速较慢,沉积物沉积较多,或者a侧为河流左岸(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左岸为堆积岸),以沉积为主,沉积物较多,也可能是a侧沉积物硬度较大,不容易被侵蚀,剩余较多。
    【小问2详解】
    降水角度:降水强度大时,河流补给量大,水量大,河流水位高,P越大;河流流速越快,流水侵蚀作用越强,河床越深,P越大。植被角度:植被覆盖率越低,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弱,河流流量峰值越大,水位越高,P越大。
    【小问3详解】
    Ⅰ时段:河流径流量变大,携沙能力强,带来大量泥沙,在该河段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泥沙堆积,河床抬升。Ⅱ阶段:河流径流量进一步增大,河流流速加快,外力作用转变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下切侵蚀,河床加深。Ⅲ时段:河流径流量变小,流速减慢,泥沙在该河段堆积,河床再一次抬升。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区域,扼陕甘川三省要冲,陇南市境内高山森林密布,丘陵河谷交错,气候宜人,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丰富,但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陇南市山区的发展长期高度依赖自然资源,曾经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核心部分。近年来,陇南市通过产业扶贫等多元帮扶措施实现了脱贫,但当前区域内脱贫户的生计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可持续生计仍面临巨大挑战。下图示意陇南市多元帮扶措施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
    (1)指出陇南市山区曾经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核心部分的原因
    (2)请指出陇南市脱贫帮扶措施实施的依据
    (3)从农户角度出发,为改善陇南市脱贫后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地理位置偏僻,对外联系不便;地势起伏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出低,人均收入低。
    (2)陇南市水、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进行产业扶贫;位置偏僻,与外界交流不便,可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开展电商扶贫,促进特色产品外销;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难以在当地脱贫,可通过易地搬迁改善生存环境,实现脱贫;境内山高林密,地貌景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可进行旅游扶贫。
    (3)脱贫农户积极参加省内、省外务工,拓宽增收渠道;进行创业,加大对旅游业等的参与力度;在农业条件优越地区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题干可知该地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区域,地理位置偏僻,对外联系不便;而且位于两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该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农业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出低,人均收入低。
    【小问2详解】
    该地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区域,地势起伏大,水、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进行产业扶贫;该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势崎岖,位置偏僻,与外界交流不便,可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开展电商扶贫,促进特色产品外销;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难以在当地脱贫,可通过易地搬迁改善生存环境,实现脱贫;从题干可知境内山高林密,地貌景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可进行旅游扶贫。
    【小问3详解】
    从题干可知该地产业以农业为主,本地工业较少,脱贫农户积极参加省内、省外务工,拓宽增收渠道;本地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进行创业,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加大对旅游业等的参与力度;当地降水较少,光照充足,在农业条件优越地区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

    相关试卷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期中考试高三地理排2docx、期中考试高三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