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长: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并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1. 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
B. 细胞学说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
D. 魏尔肖运用完全归纳法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内容:①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详解】A、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A错误;
B、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B正确;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未揭示多样性,C错误;
D、魏尔肖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D错误。
故选B。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千古名句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早春的秀丽景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桃花的核酸等分子也是生命系统
B. 竹林中所有的植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C. “春江”属于生命系统的生态系统层次
D. 竹子和鸭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详解】A、核酸分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A错误;
B、群落包含同一区域内所有生物,竹林中所有的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
C、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系统,“春江”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故“春江”属于生态系统层次,C正确;
D、竹子属于植物,植物无系统层次,与鸭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3. 图1表示显微镜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图2中甲、乙分别表示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是②③
B. 将视野甲转至乙前需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C. 若不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乙的视野比甲亮
D. 转至乙后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C
【解析】
【分析】1、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2、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图1中①③没有螺纹,是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则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③,②④带有螺纹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则②的放大倍数大于④,它图1中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是②③,A正确;
B、由于显微镜成像为倒像,故欲将视野甲中处于左下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B正确;
C、据图2可知,甲为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乙为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随着放大倍数增大,视野变暗,因此在相同的反光镜和光圈下,甲视野较乙视野亮,C错误;
D、换成乙高倍镜后,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D正确。
故选C。
4. 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Fe是构成血红素的重要元素,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B. 不同种类的细胞组成元素与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基本相同
C. Zn、Cu、Ca等微量元素虽含量少,但在细胞中具有重要作用
D. 组成各种化合物的元素都有C,故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l)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体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体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等。
【详解】A、铁是微量元素,是构成血红素的元素,体内缺少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引起缺铁性贫血,A正确;
B、不同种类的细胞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但不同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含量差别很大,B错误;
C、Ca是大量元素,C错误;
D、很多无机物中不含C,如水的元素组成为H、O,D错误。
故选A。
5. 生物学实验常呈现“五颜六色”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无色,经水浴加热后最终变成砖红色
B. 将还原糖检测实验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备长期使用
C. 进行蛋白质的检测时,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需等量混合再使用
D. 用花生子叶切片检测脂肪,染色后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的甲液是0.1g/mL的NaOH溶液,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使用斐林试剂时需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现配现用。
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观察某植物细胞的着色情况,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先加A液(0.1g/mL的NaOH溶液),后加B液(0.01g/mLCuSO4溶液)。
【详解】A、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向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蓝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斐林试剂应该现配现用,B错误;
C、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C错误;
D、用花生子叶切片检测脂肪,染色后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D正确。
故选D。
6. 食盐为五味之首,这是因为食盐可刺激味蕾进而产生鲜味感觉,食盐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补充因排泄而流失的NaCl。食盐摄入过多,机体会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aCl等无机盐在细胞中均以离子形式存在
B. NaCl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C. 水是极性分子,可以作为NaCl的良好溶剂
D. 摄入的水进入细胞后可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作用主要有:细胞中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维持细胞酸碱平衡;维持渗透压平衡。
【详解】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量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错误;
B、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所以NaCl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水是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结合,可以作为NaCl的良好溶剂,C正确;
D、摄入的水进入细胞后可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这些水称为结合水,D正确。
故选A。
7. 奶茶中通常会添加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多种糖类,也含有一定量的脂质,是一种高糖高脂的饮品,长期饮用会影响健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质分子中的氧、氢含量都远远高于糖类
B. 蔗糖是二糖,一般不能直接进入人体细胞提供能量
C. 糖类和脂肪可大量相互转化,长期饮用奶茶会导致肥胖
D. 人类应该杜绝脂质这类物质的摄入以保障健康
【答案】B
【解析】
【分析】脂肪的O含量远少于糖类,而C、H含量更多,等量的脂肪和糖类被彻底氧化分解时,脂肪耗氧量多,释放的能量也多。
【详解】A、脂质分子中的氧含量远远少于糖类,氢含量则相反,A错误;
B、蔗糖是二糖,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利用,需先水解为两分子单糖之后才能被细胞吸收,B正确;
C、糖类可大量转变成脂肪,但是通常情况下,只有糖类供能不足,脂肪才可以少量转变成糖类,C错误;
D、脂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人类不能杜绝脂质这类物质的摄入;但是摄入过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故应合理地控制摄入比例,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D错误。
故选B。
8. 下列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 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易被蛋白酶水解,更容易被消化
B. 患急性肠炎的病人容易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和体内丢失的无机盐
C. 幼儿晒太阳可使皮肤表皮细胞内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骨骼生长
D. 纤维素容易被人体消化,促进肠道的蠕动,减少肠道癌变的发生概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详解】A、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吃熟鸡蛋、熟肉容易消化,A正确;
B、患急性肠炎的病人容易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和体内丢失的无机盐,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B正确;
C、幼儿晒太阳可使皮肤表皮细胞内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促进骨骼生长,C正确;
D、纤维素是多糖,不溶于水,在人和动物体内很难被消化,D错误。
故选D。
9. 关于微生物①大肠杆菌②SARS病毒③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③含2种核酸,②只含1种核酸
B. ②的遗传物质初步水解的产物有4种
C. 彻底水解①②的核酸均得到5种碱基
D. ①③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场所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中的碱基是A、T、G、C四种,RNA的碱基是A、U、G、C四种。
【详解】A、①大肠杆菌和③酵母菌均含有细胞结构,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②SARS病毒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A正确;
B、②SARS病毒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故②的遗传物质初步水解的产物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B正确;
C、①大肠杆菌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故彻底水解①的核酸得到5种碱基(A、T、G、C、U),②SARS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彻底水解②的核酸得到4种碱基(A、U、G、C),C错误;
D、①大肠杆菌原核生物,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拟核;③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D正确。
故选C。
10.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鲈鱼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鲈鱼体内的糖原经人体消化分解成乳糖
B. 蛋白质是鲈鱼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C. 脂肪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形成的生物大分子
D. 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元素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水、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详解】A、糖原属于多糖,是由葡萄糖经脱水缩合形成的,鲈鱼体内的糖原经人体消化分解产生葡萄糖,A错误;
B、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蛋白质是鲈鱼体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B错误;
C、鲈鱼体内的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脂肪属于生物小分子,C错误;
D、鲈鱼体内的脂肪因含饱和脂肪酸而表现为熔点低,因而在室温下呈固态,D正确。
故选D。
11. 下图为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①~⑨表示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图1为低等植物细胞,则应含有图2中⑨所示的结构
B. 若图1为水稻根细胞,则应含有图1所示的所有结构
C. ⑦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对细胞起支持与保护作用
D. 动植物细胞中含有蛋白质构成的细胞骨架,可锚定并支撑着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细胞有细胞壁,为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细胞无细胞壁,为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图中结构①~⑩依次是①细胞膜、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④核糖体、⑤叶绿体、⑥液泡、⑦核糖体、⑧细胞膜、⑨中心体。
【详解】A、若图1为低等植物细胞,则应含有图2中⑨Z中心体,A正确;
B、若图1为水稻根细胞,则不应含有图1所示的⑤叶绿体,B错误;
C、⑦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对细胞起支持与保护作用,C正确;
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D正确。
故选B。
12. 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探索历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欧文顿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推测细胞膜上可能附有蛋白质
C. 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细胞膜,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D. 科学家提取鸡的红细胞中的脂质,测得其单层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主要有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通过对此现象分析,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他们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B正确;
C、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细胞膜,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地提出了细胞膜模型的假说: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C正确;
D、科学家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的脂质,测得其单层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鸡不是哺乳动物,D错误。
故选D。
13. 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有双层膜
B. 可用叶绿体的运动作为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标志
C. 适当提高温度或光照强度,细胞质的流动会更快
D. 可用新鲜的藓类叶或黑藻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详解】A、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观察不到叶绿体有双层膜,A错误;
B、叶绿体有颜色,可用叶绿体的运动作为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标志,B正确;
C、细胞代谢越强,细胞质的流动速度越快,适当提高温度或光照强度,可以提高细胞的代谢强度,细胞质的流动会更快,C正确;
D、藓类叶或黑藻都是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可用新鲜的藓类叶或黑藻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D正确。
故选A。
14. Seh1蛋白是核孔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够控制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研究发现,随着小鼠年龄的增长,小鼠神经细胞Seh1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Seh1蛋白在细胞核的核仁中合成并进行组装
B. 小鼠年龄增大,神经细胞核质间的信息交流变少
C.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和细胞代谢的中心
D. 核孔是生物大分子可以自由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结构主要包括核膜、核仁、核孔和染色质,其中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Seh1蛋白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B、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的通道。随着小鼠年龄的增长,小鼠神经细胞Seh1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核孔数目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神经细胞核、质间的信息交流会变少,B正确;
C、细胞核是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但具有选择透过性,生物大分子不能自由进出,D错误。
故选B。
15.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模型这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B. 迎春叶横切片的光学显微镜图像属于物理模型
C. 构建模型科学性、准确性比美观性更重要
D. 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属于概念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模型法: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①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②概念模型: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③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
【详解】A、模型这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A错误;
B、显微镜镜照片属于实物图片,不属于模型,B错误;
C、设计并制作模型,能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因此科学性、准确性比美观与否更重要,C正确;
D、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属于物理模型,D错误。
故选C。
16. 如图为U形渗透装置,甲、乙分别加入0.1g/mL蔗糖溶液和0.3g/mL蔗糖溶液,起始液面高度相同。半透膜允许水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装置内溶液渗透平衡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
B. 装置内溶液渗透平衡时,乙的液面高于甲的液面
C. 若甲、乙的蔗糖溶液浓度相同,液面将保持不变
D. 用纱布取代半透膜不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渗透发生的条件时: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
【详解】A、装置内溶液渗透平衡时,水分子仍可通过半透膜,此时甲、乙两侧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相同,A错误;
B、渗透的方向是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溶液 浓度低)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渗透,由于乙侧蔗糖浓度高于甲侧蔗糖浓度,所以水分子整体表现为向乙侧移动,装置内溶液渗透平衡时,乙的液面高于甲的液面,B正确;
C、若甲、乙的蔗糖溶液浓度相同,甲、乙两侧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相同,液面将保持不变,C正确;
D、因为纱布不是半透膜,孔隙很大,水分子和蔗糖分子都能通过,所以用纱布取代半透膜不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关于真核细胞叶绿体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有一种原始真核细胞吞噬了蓝细菌,被吞噬的蓝细菌不仅没有被消化分解,反而在细胞中生存了下来,并逐渐进化为叶绿体,这种解释被称为内共生假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蓝细菌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主要的区别是前者_______。
(2)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蓝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结构特点,据图分析,这个过程主要由原始真核细胞的_______(填细胞结构)提供能量。
(3)蓝细菌细胞内含有_______,能进行光合作用。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等大量繁殖,会形成________,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
(4)下列说法支持真核细胞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假说的有_______。
①叶绿体内存在与蓝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
②叶绿体含双层膜,外膜成分与蓝细菌细胞膜相似
③蓝细菌和叶绿体都含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蛋白质
【答案】(1)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①. 一定的流动性 ②. 线粒体
(3) ①. 叶绿素和藻蓝素 ②. 水华
(4)①③
【解析】
【分析】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作真核生物,如植物、动物、真菌等。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作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主要是分布广泛的各种细菌。
【小问1详解】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蓝细菌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主要的区别是蓝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小问2详解】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这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蓝细菌的过程就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个特点。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蓝细菌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据图分析,这个过程主要由原始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提供能量。
【小问3详解】
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让人讨厌的水华,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
【小问4详解】
①叶绿体内存在与蓝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DNA形态相似,支持真核细胞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假说,①符合题意;
②若内共生假说成立,叶绿体的内膜成分应与蓝细菌细胞膜相似,外膜成分应与原始真核细胞细胞膜成分相似。故叶绿体含双层膜,外膜成分与蓝细菌细胞膜相似不支持真核细胞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假说,②不符合题意;
③蓝细菌和叶绿体都含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蛋白质,两者有相似性,支持真核细胞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假说,③符合题意。
故选①③
18. 蛋白质是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图1表示某种蛋白质的部分结构,图2表示细胞中两种结构的组成元素与主要化合物的关系,其中A、B表示元素,甲、乙、丙表示化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结构中含有_______种氨基酸,在形成这部分结构的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数目是_______。
(2)图2中A代表________。结构1的功能取决于________。
(3)图2中________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结构2与染色质的关系是_______。
(4)乙在结构1和结构2中行使的功能不同,从组成乙的单体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
【答案】(1) ①. 4 ②. 3
(2) ①. N、P ②.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3) ①. 丙 ②. 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解析】
【分析】图1中部分含有4个氨基酸残基,①为游离的氨基,③⑤⑥为肽键,②④⑦⑧为R基。图2中甲是磷脂,组成元素是C、H、O、N、P;乙是蛋白质,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丙是DNA,组成元素是C、H、O、N、P。
小问1详解】
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图1中②④⑦⑧为R基,这4个R基均不相同,所以图1所示结构中含有4种氨基酸。图1中③⑤⑥为肽键,在形成这部分结构的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数=肽键数=3。
【小问2详解】
图2中结构1是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结构2为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乙既参与结构1的形成,也参与结构2的形成,所以乙是蛋白质,甲是磷脂,丙是DNA。甲(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所以A代表N、P。结构1(生物膜)的功能取决于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含量,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越多。
【小问3详解】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对应图2中的丙。结构2是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小问4详解】
乙是蛋白质,其单体是氨基酸,乙在结构1和结构2中行使的功能不同,从组成乙的单体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19. 下图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溶酶体具有图示的功能,是因为内部含有________。
(3)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与运输的具膜的细胞器有________。在分泌蛋白运输的过程中,________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4)结合上图分泌蛋白合成、加工与运输的过程,解释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
(5)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体内运至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
【答案】(1)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 (2)多种水解酶
(3) ①. 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②. 高尔基体
(4)细胞合成和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在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成为高尔基体的一部分,再由高尔基体形成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5)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解析】
【分析】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小问1详解】
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小问2详解】
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是因为内部含多种水解酶。
【小问3详解】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该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与运输的具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细胞合成和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成为高尔基体的一部分,再由高尔基体形成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
【小问4详解】
细胞合成和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在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成为高尔基体的一部分,再由高尔基体形成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由此可知分泌蛋白合成、加工与运输的过程,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
【小问5详解】
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0. 为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科研人员将耐盐植物滨藜和不耐盐植物柑橘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并计算生长率,结果如图1所示。耐盐植物在盐化土壤中,细胞内Ca2+浓度上升,激活N载体蛋白和S载体蛋白,通过介导离子跨膜运输,从而减少Na+在细胞质中的积累,提高抗盐胁迫的能力,其主要机制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推知植物________是滨藜。
(2)图2中Na+进入液泡的方式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3)图2中S载体蛋白在运输Na+的过程中________(填“会”或“不会”)与Na+结合,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________。
(4)据图2分析,耐盐植物处于高盐环境中,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激活N载体蛋白和S载体蛋白,促使________,从而使细胞质中Na+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缓解蛋白质变性。
【答案】(1)B (2) ①. 协助扩散 ②. 细胞外高浓度的Na+通过图2中的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3) ①. 会 ②. 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4)Na+进入液泡
【解析】
【分析】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都是细胞膜上的运输物质的载体,其区别主要是载体蛋白包括主动运输的蛋白质,也包括协助扩散的蛋白质,通道蛋白是协助扩散的蛋白质。
【小问1详解】
图1的横坐标是外界NaCl的浓度,结合图1结果可知,植物B的耐盐范围更广,而滨藜为耐盐植物,因此植物B是滨藜。
【小问2详解】
分析图2可知,细胞外高浓度的Na+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因此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小问3详解】
据图2分析,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作用于液泡上的N蛋白,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通过液泡膜上的N蛋白(载体蛋白)进入液泡;Ca2+浓度升高,同时激活细胞膜上的S蛋白,将Na+排出细胞,从而使细胞质中Na+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S载体蛋白需要与Na+结合,并且每次转运Na+时都需要改变空间结构。
【小问4详解】
据图2分析,当植物处于高盐环境中时,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通过液泡膜上的N蛋白(载体蛋白)进入液泡,从而使细胞质中Na+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缓解蛋白质变性,本研究体现了植物细胞中的液泡能够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的功能。
21. 西葫芦是餐桌上常见的一种瓜类蔬菜。图1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西葫芦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一种状态,图2是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西葫芦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质量变化百分比=(实验后质量-初始质量)÷初始质量×100%,整个过程中细胞始终有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_________(填“序号”)相当于一层半透膜。②中充满的液体是________。
(2)若将0.6ml·L-1蔗糖溶液处理过的西葫芦条放在清水中处理一段时间,质量会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假设西葫芦条各细胞的初始细胞液浓度相同,根据图2实验结果判断,本实验所用西葫芦的细胞液溶质浓度介于________ml·L-1之间。
(4)若图1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细胞液浓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下图中_________相符。
【答案】(1) ①. ③④⑤ ②. 蔗糖溶液
(2) ①. 升高 ②. 由于西葫芦条中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的浓度,西葫芦条会吸水,故西葫芦条的质量升高
(3)0.4~0.5 (4)③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
质壁分离发生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外因是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分析图1可知,图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③是细胞膜、④是细胞质、⑤是液泡膜。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可知,图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③是细胞膜、④是细胞质、⑤是液泡膜,其中③细胞膜、⑤液泡膜和④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此时②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充满了外界溶液,即蔗糖溶液。
【小问2详解】
若将0.6ml·L-1蔗糖溶液处理过的西葫芦条放在清水中处理一段时间,由于西葫芦条中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的浓度,西葫芦条会吸水,故西葫芦条的质量升高。
【小问3详解】
分析图2,蔗糖溶液浓度为0.4ml·L-1时,西葫芦条细胞吸水;蔗糖溶液浓度为0.5ml·L-1,西葫芦条细胞失水,故西葫芦条细胞液浓度在0.4~0.5ml·L-1之间。
【小问4详解】
若图1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则细胞逐渐吸水,细胞液浓度逐渐下降,直到达到动态平衡时,细胞液浓度趋向于稳定,故若图1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细胞液浓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下图中③相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