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6472849第1页
    16472849第2页
    16472849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高一历史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客观题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第I卷(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颗叫做“文明”的种子。这颗种子被风吹散,飘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在了黄河岸边,有的落在了长江流域,还有的飘到了遥远的北方和南方。请问飘向北方的种子发展成为了()A.红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马家浜文化 D.河姆渡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红山文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城东北,符合材料描述的飘向北方的种子,A项正确;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都位于长江流域,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2.《管子》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将山戎特有的两种农作物冬葱、戎叔“布之天下”。《国语·齐语》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周的统治秩序被完全破坏 B.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有经济交流C.各国间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D.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齐桓公......将山戎特有的两种农作物冬葱、戎叔“布之天下”“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夷)”可知,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有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周朝统治被破坏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齐桓公北伐山戎的内容,并没有提到其它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了经济交流,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繁荣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3.有学者说,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A.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C.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于是亡国了”可知,有学者认为秦朝之所以王国的原因是雀巢能够推动国家运转的官僚大结构,即官僚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丞相等官僚,但“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大权独揽,排除A项;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权力相对较大,没有受到严重制约,排除B项;秦朝时期,伴随着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社会阶级结构已经初步成型,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C.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D.气候条件的日益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秦汉史大一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了打击,同时实行屯田制度,使得农耕区向北移动,这是政府边疆政策影响的结果,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富国强兵变法运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排除B项;秦汉时期,尚未进入小冰期时期,气候未发生恶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此路多为贸易丝绸瓷器,后世将此路称为丝绸之路,汉朝在西域设置了河西四郡,并逐步形成河西-西域的中央核心区域,国家逐步经营并设置军事基以拱卫都城。这说明()A.汉王朝重视社会的治理 B.丝绸之路的地位十分重要C.西域要塞威胁国家统治 D.治理能力不断的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38年(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此路多为贸易丝绸瓷器,后世将此路成为丝绸之路,汉朝在西域设置了河西四郡,并逐步形成河西-西域的中央核心区域,国家逐步经营并设置军事基以拱卫都城。”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以及汉朝设置河西四郡、经营西域的行为,这说明汉王朝重视社会的治理,A项正确;丝绸之路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域威胁国家统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治理能力不断的发展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6.下面是汉初赵王国内的侯国变迁统计表。这体现出当时()A.郡与国 隶属关系得到调整 B.推恩令被严格执行C.中央注意防范地方势力做大 D.赵地城市规模压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初赵王国境内设置多个侯国,这些侯国数量变化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防范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C项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严格执行,排除B项;材料只有数量,并没有体现城市规模,排除D 项。故选C项。7.从战国到汉初,学派众多,汉武帝之所以“独尊儒术”,这其中肯定有着多方面的因素,绝非听了董仲舒的建言一时心血来潮。以下是不同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相关论述,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境内设置为侯国的城数1618分封时得到的城数5550(注:赵国河间郡部分城被划归燕国)A.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B.践行了传统民本思想C.推动了文化自由发展 D.现实统治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这其中肯定有着多方面的因素,绝非听了董仲舒的建言一时心血来潮”及冯友兰等人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是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是现实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尊崇儒术并没有缓解“各种”社会矛 盾,排除A项;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与传统民本思想存在差距,排除B项;尊崇儒术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没有推动了文化自由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斐然,下列科技成果,同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A.《九章算术》和《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和《禹贡地域图》C《授时历》和《千金方》 D.《梦溪笔谈》和《农书》【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而《禹贡地域图》由西晋名臣、地图学家裴秀主编,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同属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九章算术》成书于西汉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授时历》是元朝时期郭守敬的著作,排除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写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9.历史学家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色,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东晋偏安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朽黑暗C.君主权力低落,政权依赖士族 D.皇帝沉溺享乐,常年怠于政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色,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使得君主权力受到抑制,政权依赖士族,C项正确;社会相对稳定并不能直接体现士族当权这一特色,与士族当权和皇权变态的关系不大,排除A项;东晋时期并没有外戚宦官专权的典型特征,排除B项;“皇帝沉溺享乐,常年怠于政事”不能确切地反映士族当权与皇权变态的关系,过于片面地强调皇帝的个人行为,而没有涉及到士族与皇权的权力结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 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魏书》认为孝文帝放弃经营百年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强行迁都到中原的洛阳是“旧业尽弃”,不利于其统治,B项正确;北魏统治的腐败与迁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迁都洛阳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丧失了“旧业”,也即经营百年的平城,未提及丧失了民族特性,排除D项。故选B 项。11.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主要反映了() 学者观点冯友兰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张玉书杨晓青黄老思想的消极作用逐渐显露;随着“挟书律”废除,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活跃起来,思想活跃不利于思想的统一,不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和加强张宏斌儒家最能代表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整个华夏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常态,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理所当然A.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B.南方丝织技术水平提高C.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D.长途贩运得到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说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这与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相关联,C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远早于唐朝,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丝织技术水平的变化,排除B项;长途贩运得到发展主要强调远距离地区之间的贸易,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能够马上进入官员的序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后才踏进官场。这一制度()A.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的能力 B.确保了教育公平公正C.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 D.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能够马上进入官员的序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下,仅仅中了进士还不行,还要通过吏部对于从政能力的测试,可见唐代的科举制是兼顾才学与从政能力的,A项正确;确保了教育公平公正说法绝对,排除B项;科举取士在一定程度上是满足了当时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C项正确;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中书省和门下省紧邻太极宫(皇宫)的两侧,尚书省设在远离皇宫的宫城南面,隔街分开;中书门下诏敕送至尚书省需其长官审阅后方可力行。对于尚书省的设置其意在说明() A.尚书职权不断扩大,保持其独立性和自主性B.通过权力分散制衡,实现向皇帝个人的集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中枢机构的稳定性D.减少中枢决策失误,实现政治权力的科学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据材料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紧邻太极宫(皇宫)的两侧,尚书省设在远离皇宫的宫城南面,隔街分开,体现了皇权集中,相权分散的格局,适应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项正确;尚书省的职权就是执行,其位置的设立也未扩大其权力,排除A项;三省的设立本身就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与其位置的设立无关,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利于减少中枢决策失误,但与位置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称为老子李耳的后代,多次拜谒供奉老子的神庙。他尊老子为“圣祖”,并把老子写进家谱之中。后又颁布《先老后释诏》,使得道教在当时最受尊崇。李渊的这些举措旨在()A.削弱儒学正统地位 B.推行三教并行政策C.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D.活跃社会文化氛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封建统治者推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统治,C项正确;儒学在中 国古代自汉朝以后一直占正统地位,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材料体现的是道教在当时最受尊崇,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5.在唐朝的绘画作品中,常见女性与男性一样素面骑马、出游的场景。如图描绘的是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骑马游春的场面,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位身着男装、手挽缰绳的女官。该作品反映了唐朝()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A.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 B.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C.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 D.皇室贵族的奢靡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内容和图示内容可知,唐朝时期妇女能够与男性一样骑马、出游,说明妇女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体现了当时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C项正确;该作品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社会风气的自信开放,并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和皇室贵族的奢靡生活,排除AD项;唐朝时期并没有实现男女平等,排除B项。故选C项。16.唐初法律规定,“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凡受田,先课役者后不课役,先贫后富,先无后少。”这一规定体现了()A.租庸调制的严酷 B.唐初采取不抑兼并政策C.均田制度 萌芽 D.政府对小农经济的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初法律规定,贫苦、土地少的农户可优先授田,有利于改善下层百姓生活,稳定小农经济,体现政府对小农经济的重视,D项正确;规定贫苦、土地少的农户可优先授田,是一项利民的举措,有其积极作用,而非体现了租庸调制的严酷,排除A项;唐均田制明确规定禁止土地买卖,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均田制最早出现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并非唐朝才萌芽,排除C项。故选D项。1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五代十国后,北宋建立,①早于其他项;北宋早于南宋,②在③④之后;金朝灭掉辽朝,因此③早于④;综上所述,按照演变顺序,①③④②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混乱,排除ABC项。故选D项。18.“江南”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其发展大致经历了“长江时代(317-589)”、“运河时代(605-907)”、“钱塘江时代(1127-1276)"和“太湖时代(1368-1840)”四个时期的历史流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国家的统一是推动江南地区各时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B.“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的是元朝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C.江南的时代变迁反映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及强化的趋势D.少数民族的内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一清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反映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及强化的趋势,C项正确;推动江南地区各时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角度认识,国家的统一时期重要前提而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的是隋朝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排除B项;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19.宋代本身的统治体制,在中国列朝之内缺乏先例,乃是“叠床架屋”、缺乏有机结构的官僚系统。“叠床架屋”反映了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重外轻 D.事权分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中央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是二府三司,把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军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枢密院掌军权,形成事权分立,D项正确;强干弱枝指的是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不符合,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北宋在选官方面多用文官,避免武将会造反,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内轻外重主要体现在唐朝的地方治理上出现的问题,地方设置藩镇造成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0.元初大儒许衡指出:“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元史·许衡传》载:“听其言,虽(即使是)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由此推知,许衡的学术活动()A.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B.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C.批判了儒家的义利观 D.消除了社会等级差别【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元代思想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许衡作为元初理学家,将“君臣父子”与“盐米细事”相统一,促使儒家义理“合宜”而“日用常行”,扩大了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A项正确;许衡侧重对儒家义理的传播,并非强调学术的实用功能,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排除C项;儒家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消除”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1.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行省负责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权利,可见行省的权力相当大,B项正确;行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行省对中央负责,分权与制衡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22.隆庆年间,张居正积极促成“隆庆和议”,与蒙古右翼俺答部开设互市市场,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但对蒙古左翼土蛮等部,张居正坚决打击,加强蓟辽防务。张居正治边方略()A.体现因地制宜思想 B.顺应双方贸易需求C.加强了对蒙古的直接统治 D.体现开明开放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张居正对蒙古右翼促成和议,而对蒙古左翼采取打击措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A 项正确;对蒙古左翼土蛮等部,张居正坚决打击,而非顺应双方贸易需求,排除B项;明朝对蒙古采取不同的措施,而非直接统治,排除C项;对蒙古左翼土蛮等部,张居正坚决打击,而非开明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23.明代自撤中书省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随着内阁地位提升,逐渐侵夺六部权力,出现“排六卿而成相之尊”“六卿伺色探旨”的局面。但有时也出现六部视内阁的票拟“只系纸上一言耳,不予合作”的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B.六部职能被内阁所取代C.内阁与六部之间矛盾的激化 D.君权强化影响行政效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题干描述了明代撤中书省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随着内阁地位的提升,逐渐侵夺六部权力,但有时六部也会不合作的情况,可见或内阁压制六部,或六部敷衍内阁,这会影响行政效能,D 项正确;虽然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内阁首辅并未正式成为丞相,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内阁首辅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正式的丞相权力,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六部有时会不合作,说明六部的职能并未完全被内阁取代,六部仍然是独立的行政机构,只是受到内阁的影响较大,排除B项;C项表述只是材料的表象,排除C项。故选D项。24.有学者如此描述清朝皇帝:“相对于明朝皇帝的儒学一统,清朝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首先他是满族的首领,其次他又是汉族儒教意义上的皇帝,因声称手中握有元朝玉玺而成为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后来又成为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这一描述体现了()A.对官僚机构控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C.文化政策的开放和多元 D.中国现代疆域版图的奠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皇帝的不同身份涉及汉、满、蒙、藏四个民族的对其认同,这一形象体现了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没有涉及对官僚机构控制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清最高统治者的多重属性,与文化政策的开放和多元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疆域,排除D项。故选B项。25.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正确的是()A.甲-设盛京将军 B.乙-雅克萨之战C.丙-设宣政院 D.丁-设台湾行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雍乾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乙是东北地区,康熙年间,发动雅克萨之战,抵御沙俄入侵,B项正确;甲地区是新疆,乾隆年间设立伊犁将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元朝设置宣政院,排除C项;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不属于康雍乾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第II卷(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良渚古城作为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一环,与崧泽文化、钱山漾文化在文化因素上一脉相承。古城的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城(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祭坛墓地和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俨然是一个政教中心,政权管辖所及的范围除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外,更是远达今天江苏北部、钱塘江以南的地区。通过考古再现良渚古城,可以发现它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摘自《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材料二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材料三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伴随着西方国家来到中国沿海,把中国卷入“全球化”贸易之中,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海禁”政策显得愈来愈不合时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开始北方人民南迁对江南地区带来 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元朝怎样顺利解决南方财赋和粮食北运的难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扼要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江南经济水平“领先”在商业领域的具体表现,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海禁”政策的影响。【答案】(1)特点:是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一环;布局有序、功能分明;是政教中心;管辖范围广泛。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及国家文明提供了一手史料;丰富了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2)影响: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措施:元朝对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3)表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影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良渚古城作为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一环,与崧泽文化、钱山漾文化在文化因素上一脉相承。”可知,是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一环;根据材料“古城的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城(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祭坛墓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可知,布局有序、功能分明;根据材料“良渚古城俨然是一个政教中心,政权管辖所及的范围除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外,更是远达今天江苏北部、钱塘江以南的地区。”可知,是政教中心,管辖范围广泛。历史价值:根据材料“良渚古城作为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一环,与崧泽文化、钱山漾文化在文化因素上一脉相承。古城的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城(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祭坛墓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可知,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及国家文明提供了一手史料;根据材料“通过考古再现良渚古城,可以发现它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影响:根据材料“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可知,可以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根据“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得出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进行说明。措施:根据材料“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对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表现:根据材料“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等角度进行说明。影响:根据材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伴随着西方国家来到中国沿海,把中国卷入'全球化'贸易之中,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海禁政策显得愈来愈不合时宜。”可知“海禁”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个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底使汝斗浅,亦望汝前无横数。”-《旧唐书·太宗纪上》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勤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李勤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修建长城的共同目的,西汉为加强与西域联系采取那些重要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答案】(1)共同目的:防御北方民族匈奴,维护国家统一或巩固边疆。重要举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将领卫青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解除其对西域地区控制和威胁;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其他答案酌情给分)(2)态度:弃修长城。说明:唐太宗认为可通过选用良将、强化武备抵御外侵;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唐朝国力强盛,防范突厥较为自信;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共同目的:据材料中秦朝和西汉形势图可知,北方有匈奴等少数民族,秦汉时期修建长城的目的都有防御北方民族匈奴,维护国家统一或巩固边疆。重要举措:据材料西汉形势图可知,建立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为加强与西域的联系还采取了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将领卫青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解除其对西域地区控制和威胁;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等方面的措施。【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中国)。态度:关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据材料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可知,唐太宗对唐朝国力以及军力相当自信,主张弃修长城。说明:据材料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可知,唐太宗认为可通过选用良将、强化武备抵御外侵;据材料“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可知,唐太宗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唐太宗对唐朝的国力相当自信;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护,唐太宗被他们成为“天可汗”。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摘编自吕思勉《隋唐五代史》材料二:(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摘自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角度说明作者认为“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的理由,并分别简述“合议于政事堂”及“就他官畀以他名”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朝和北宋前期中枢部门分工特点的不同。结合所学,概述北宋前期为实现这种“分立”所采取的举措。【答案】(1)理由: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合议于政事堂”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或“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就他官畀以他名”作用: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不同之处:唐朝按照程序环节分工,北宋按照政务范围的不同分工。举措: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三衙”与枢密院分权,负责统兵但无权调兵。(任选3点)【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理由:根据材料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合议于政事堂”作用:根据材料“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和所学知识可知,提高工作效率。(或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就他官畀以他名”作用:根据材料“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和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和北宋前期(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可知,唐朝按照程序环节分工,北宋按照政务范围的不同分工。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为实现这种“分立”所采取的举措包括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三衙”与枢密院分权,负责统兵但无权调兵。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求自身的长足发展,儒学迄今已兴起几次较大的复兴运动。如在汉代,确立了儒学作为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官方哲学的地位。再如在唐代,这次儒学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佛学对儒学的威胁,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摘编自蒋国保《儒学三次复兴的当代启示》材料二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来,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经典并非单一的流派,或者某一个宗教的经典,它吸纳了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百家思想,不断发展,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经典。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安邦、追求长治久安的需求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儒家思想也曾衰落过,但它长时间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非偶然,可以说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是以中国历史的发展经验总结为基础的,是被人民所选择的,它符合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摘编自邢小磊《浅谈儒家思想发展史及其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两次儒学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2)据材料并结合先秦至汉代儒学发展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 【答案】(1)代表人物: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思想主张: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2)论题:儒学的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创立了儒学,力图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礼乐文明的和谐社会;战国时期,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使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任答2个方面)综上所述,儒学因与时俱进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和唐代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在汉代,确立了儒学作为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官方哲学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据材料“在唐代,这次儒学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佛学对儒学的威胁,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小问2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先秦至汉代中国。据材料“儒家思想......不断发展,......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得出,儒学不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儒学的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为论题,结合先秦至汉代儒学发展的相关史实,如孔子创立儒学、荀子提出隆礼重法、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等,论述儒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发展演变特点。最后作总结:儒学因与时俱进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