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包含生物和地理两部分,5分,共1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考生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包含生物和地理两部分。满分40分,生物、地理各2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同学们合理安排好作答时间。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生物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0.5分,共10分)
1. 2022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工作人员,在红河州金平县发现新物种,该植物有根、茎、叶,叶片羽状,有输导组织,孢子生殖。它属于( )
A. 藻类植物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D. 裸子植物
【答案】C
【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能否产生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两大类,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详解】A.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无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B不符合题意。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叶分化,有输导组织,孢子生殖,C符合题意。
D.裸子植物种子繁殖,种子没有果皮包被,裸露在外面,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下列诗句中描写的植物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 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
D.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答案】C
【分析】裸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无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因此裸子植物只有种子,无果实。
【详解】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诗句中描写的植物是红豆,是被子植物,A不符合题意。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描写的植物是菊花,是被子植物,B不符合题意。
C.“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诗句中描写的植物是银杏,属于裸子植物,没有果实,C符合题意。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句中描写的植物是桃树,属于被子植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蚯蚓将畜禽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蚯蚓粪,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下列有关蚯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
B. 蚯蚓通过肺进行呼吸
C. 蚯蚓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D. 蚯蚓的体节有利于躯体灵活运动
【答案】B
【分析】(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
(2)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可以使环节动物运动更灵敏,转向更灵活;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发生更加灵敏。
【详解】A.蚯蚓和沙蚕、水蛭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都属于环节动物,A正确。
B.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B错误。
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肥力,所以,蚯蚓可以通过转化畜禽所产生的废弃物提高了土壤的肥力,C正确。
D.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环节动物的特征为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蚯蚓的体节有利于躯体灵活运动,D正确。
故选B。
4.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下列特征与鱼适应水生生活无关的是( )
A. 体温不恒定B. 身体呈流线型
C. 通过尾部的摆动游泳D. 通过侧线感知水流方向
【答案】A
【分析】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与其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有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等。
【详解】A.鱼的体温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这不是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A错误。
B.鱼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B正确。
C.鱼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C正确。
D.鱼类通过侧线可以感知水压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水中物体的位置和其他各种变化,D正确。
故选A。
5. 下列动物中,胚胎发育在母体内进行的是( )
A. 白鳍豚B. 企鹅
C. 蛇D. 青蛙
【答案】A
【分析】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为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其它类动物没有。
【详解】A.白鳍豚属于哺乳动物,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A正确。
BC.企鹅属于鸟类,鸟类和蛇产较大的带卵壳的卵,胚胎发育在卵壳内进行,BC错误。
D.蛙属于两栖动物,卵生,体外受精,胚胎发育在水中进行,D错误。
故选A。
6. 下图是几种微生物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
B. 制作酸奶用的微生物主要是②
C. ③没有细胞结构,营腐生生活
D. ④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答案】A
【分析】图中:①是细菌,②是酵母菌,③是青霉,④是病毒。
【详解】A.①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 区域,原核生物,A正确。
B.②是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具有细胞核;制作酸奶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属于细菌,B错误。
C.③是青霉,多细胞真菌,与②酵母菌细胞结构相似,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生物,C错误。
D.④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D错误。
故选A。
7. 根据如图豆目部分植物的分类图解判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菜豆和紫檀的亲缘关系比菜豆与合欢更近
B. 绿豆和菜豆这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C. 分类等级越低,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D. 合欢与紫檀的相似度比绿豆与紫檀的相似程度大
【答案】D
【分析】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单位。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点越少,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点越多。
【详解】A.由分类索引可知,菜豆和紫檀同科,菜豆与合欢同目,科比目小,因此菜豆和紫檀的亲缘关系比菜豆与合欢更近,故A正确。
B.属、科、目中属最小,因此绿豆和菜豆同属,亲缘关系最近,故B正确。
C.根据分析知,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点越少;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点越多,故C正确。
D.合欢与紫檀同目,绿豆与紫檀同科,合欢与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与紫檀的共同点少,故D错误。
故选D。
8. 如图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图,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X表示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C. Y表示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
D. Z表示遗传多样性,是由物种多样性决定的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①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 ②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③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含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正确。
B.图中,X表示物种多样性,物种(生物种类)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由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B正确。
C.图中,Y表示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正确。
D.图中,Z表示遗传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9.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就地保护②禁止开发和利用③迁地保护④法制教育和管理
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
【答案】A
【分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了保护战略和不同的措施,如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
【详解】①就地保护,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保护了珍稀野生动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①正确;
②禁止开发和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和利用时,不能破坏生物多样性,②错误;
③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③正确;
④法制教育和管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多部法律和文件,这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④正确。
故选A。
10. 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及相关实验探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
B. 原始大气中含有水蒸气、甲烷、氢气、氨气等多种气体
C. 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对探索生命的起源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D.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可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
【答案】D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其中的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
【详解】A.米勒实验中,进行火化放电是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A正确。
B.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B正确。
C.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对探索生命的起源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C正确。
D.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合成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D错误。
故选D。
11. 构建模型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木板、松紧带、螺丝等材料制作的一个运动模型,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的结构是( )
A. 骨、关节、骨骼肌B. 骨骼肌、骨、关节
C. 骨、骨骼肌、关节D. 关节、骨骼肌、骨
【答案】C
【分析】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因此,骨、关节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分别是杠杆、支点和动力。
【详解】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故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的结构是:骨、骨骼肌、关节,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人类的胃中有胃酸,大多数细菌不能在胃中存活,幽门螺杆菌却可以在此环境中生存。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幽门螺杆菌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B. 幽门螺杆菌产生了耐酸性的定向变异
C. 胃酸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选择
D. 不能适应胃中酸性环境的细菌被淘汰
【答案】B
【分析】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学说。
【详解】A.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幽门螺杆菌的耐酸性变异是随机产生的,B错误。
C.幽门螺杆菌有耐酸性和不耐酸性两种变异,具有耐酸性的幽门螺杆菌更容易生存下来,不具有耐酸性的幽门螺杆菌被淘汰,因此,胃酸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C正确。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具有耐酸性的幽门螺杆菌适应胃酸环境,生存下来,不具有耐酸性的幽门螺杆菌不能适应胃中酸性环境而被淘汰,D正确。
故选B。
13. “露西”骨骼化石是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其骨盆的骨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较粗壮。据此可以推测( )
A. 此时古人类已经会使用工具
B. 此时古人类脑容量较大
C. 此时古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D. 此时古人类已经具有语言能力
【答案】C
【分析】由露西冶少女的骨骼化石来看,她的骨盆的髋骨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较粗壮,由这些骨骼特点可以推测她的运动方式为直立行走。
【详解】露西是一具40%完整的骨架,生前是一个20多岁的女性。露西的脑容量只有400毫升,从“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的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故提出的观点为:此时古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4. 动物的运动需要能量,如图是萌萌同学构建的动物运动能量供应模型。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M表示血液循环
B. N 表示呼吸作用
C. 动物运动的能量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物
D. 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无关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恒温动物体内细胞的呼吸作用及释放的能量去向。只有恒温动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其他动物和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散失掉了。
【详解】A.细胞呼吸作用就是在线粒体上氧化分解有机物,有机物是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循环运输到细胞的,氧气是由呼吸系统经过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后,也是由血液循环运输到细胞的,二者到达细胞后在线粒体上发生呼吸作用的过程,A正确。
B.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所以N 表示呼吸作用,B正确。
C.细胞呼吸作用是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维持体温,其余部分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运动等,所以动物运动的能量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物,C正确。
D.动物的运动过程中,消化系统提供有机物,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密切相关,D错误。
故选D。
15. 2023年10月7日,中国选手齐翔硕在杭州亚运会射箭比赛中获得银牌。图中运动员齐翔硕的右臂二头肌和三头肌的状态分别是( )
A. 二头肌收缩,三头肌收缩
B. 二头肌收缩,三头肌舒张
C. 二头肌舒张,三头肌舒张
D. 二头肌舒张,三头肌收缩
【答案】B
【分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详解】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上肢自然下垂时,二者同时舒张;垂提重物时,二者同时收缩,图片中的运动员右臂处于屈肘状态,因此二头肌收缩,三头肌舒张。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 勺嘴鹬,丹顶鹤、麋鹿被誉为盐城湿地的“吉祥三宝”,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吉祥三宝”都是脊椎动物
B. 勺嘴鹬的喙像一个小勺子,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雄性麋鹿在繁殖季节进行的“鹿王争霸赛”只受激素的调节
D. 勺嘴鹬和丹顶鹤每年8月和11月陆续抵达盐城,属于迁徙行为
【答案】C
【分析】①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②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
③随着季节的变化,生物定期的沿相对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觅食地)之间作远距离移动的过程是迁徙行为。
【详解】A.勺嘴鹬和丹顶鹤属于鸟类,麋鹿是哺乳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故A正确。
B.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勺嘴鹬的喙像一个"汤勺"可以帮助勺嘴鹬更好地侦测和捕获猎物,这是适应环境的表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B正确。
C.雄性麋鹿在繁殖季节进行的“鹿王争霸赛”受激素的调节还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故C错误。
D.勺嘴鹬和丹顶鹤每年8月和11月陆续抵达盐城,这种行为随季节的变化,属于迁徙行为,故D正确。
故选C。
17. 2023年4月21日,在外旅居20年的大大熊猫“丫丫”顺利抵达上海,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了让“丫丫”能顺利度过跨洋旅程,饲养员对“丫丫”进行笼箱的适应训练。下列对“丫丫”能适应笼箱生活的这种行为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先天性行为
②学习行为
③受环境因素影响
④与遗传因素无关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C
【分析】动物行为按获得途径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为了让“丫丫”能顺利度过跨洋旅程,饲养员对“丫丫”进行笼箱适应训练。对“丫丫”能适应笼箱生活的这种行为是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因此“丫丫”能适应笼箱生活的行为是③受环境因素影响的②学习行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盐都区郭猛镇杨侍农业生态园发展林下养羊、林下养鹅、林下养鸡、稻田养鸭、荷藕田养龙虾、荷藕田养甲鱼等项目。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农业生态园是自然生态系统
B. 该农业生态园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C. 该农业生态园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 该农业生态园需使用大量农药与化肥,不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C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生物废弃物,利于改善环境。
【详解】 A.该农业生态园是人工生态系统,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能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所以,该农业生态园实现了物质(不是能量)的循环利用,B错误。
C.该农业生态园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产生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C正确。
D.该农业生态园不需使用大量农药与化肥,有利于保护环境,D错误。
故选C。
19. 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处理不当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某水域被锦污染后,该生态系统中4种动、植物体内也存在着不同浓度的铺,其含量如下表所示。据表推测,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 A→D→C→B
B. B→C→D→A
C. 太阳→A→D→C→B
D. 太阳→A→D→C→B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即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表格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从多到少依次是:A:0.02、D:0.61、C:1.52、B:12.87。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A→D→C→B。 由此可见,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生物成分。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B. ②、③ 表示生产者及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C. ④表示二氧化碳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变为有机物
D. ⑤表示含碳有机物通过食物链由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答案】D
【分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往复;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详解】A.甲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解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等物质,图中①能释放产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①表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故A正确。
B.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他们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图中②③能释放产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②、③ 表示生产者及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故B正确。
C.丙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图中④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所以④表示二氧化碳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变为有机物,故C正确。
D.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⑤表示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故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分析题(本题2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 常见宠物红耳龟是一种淡水龟,繁殖、竞争能力强,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宠物弃养、养殖逃逸等因素,红耳龟成为我国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之一。图一是某池塘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图二是图一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所在营养级的有机物总量的柱状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池塘生态系统中,影响鱼生活和分布的水生植物、虾、红耳龟、温度、水等因素称为___。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
(2)图二中丙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___。
(3)若图一中红耳龟因缺乏天敌导致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来看,水生植物、蛙、虾、鱼数量会___(选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4)如果没有红耳龟入侵,图一中其他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能力。
【答案】(1)①. 生态因素 ②. 太阳能##光能
(2)水生植物 (3)减少
(4)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可见,该池塘生态系统中,影响鱼生活和分布的水生植物、虾、红耳龟、温度、水等因素称为生态因素。能量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在生态系统中,通常只有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可见,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或光能)。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含有的有机物总量越多。可见,图二中丙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属于生产者,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水生植物。
(3)若图一中红耳龟因缺乏天敌导致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来看,水生植物、蛙、虾、鱼的数量会因天敌的增加而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可见,如果没有红耳龟入侵,图一中其他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动调节)能力。
22. “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为了探究使用公筷是否能降低细菌对菜品污染,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每道菜均分成两等份,一份由10名志愿者不使用公筷就餐(A组),另一份由该10名志愿者使用公筷就餐(B组),餐后两份食物留有同等余量。研究人员对余菜检测结果如下表:
(注:一般来说,菌落总数越多表示食品被污染的越严重。)
(1)该探究实验中,设置A、B两组的目的是___,实验中每道菜均被分成两等份,A、B两组由相同的10名志愿者就餐,且餐后两份食物留有同等余量,目的是___。
(2)A组每道菜品中菌落数均高于B组的原因可能是:口腔中的细菌通过___污染菜肴。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还应该进行___实验。
(4)餐前检测发现,烹饪过的酸辣白菜、红烧鲤鱼中的菌落总数明显少于未烹饪过的凉拌黄瓜,基于此现象,请你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___会使菜品中的细菌减少吗?
【答案】(1)①. 形成对照实验 ②. 控制单一变量
(2)筷子 (3)重复
(4)烹饪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该实验是为了探究使用公筷是否能降低细菌对菜品的污染,因此变量为是否使用公筷,A组不适用公筷,B组使用公筷,形成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将同一菜品均分为两份,同时要求每名实验者对同一道菜的两份交替取食,避免由于实验者个人偏好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2)A就餐组的志愿者未使用公筷,所以每道菜品中菌落数均高于公筷组原因是:口腔中的细菌可通过筷子污染菜肴。
(3)设置重复实验,是减少偶然性、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实验结论更可信的重要方法。所以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还应该设置重复实验,取各组实验的平均值得出最终的结论。
(4)根据题干可知:酸辣白菜、红烧鲤鱼是烹饪过的,凉拌黄瓜是未烹饪的,且烹饪过的酸辣白菜、红烧鲤鱼中的菌落总数明显少于未烹饪过的凉拌黄瓜,因此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是:烹饪会使菜品中的细菌减少吗?
检测生物
A
B
C
D
铜浓度(mg/kg)
0.02
12.87
1.52
0.61
菜品名称
菌落总数(CFU/g)
餐前
餐后
A组
B组
凉拌黄瓜
14000
45000
16000
酸辣白菜
30
530
30
红烧鲤鱼
60
560
15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1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